气象参数标准编制说明
气象站空气温度 招标参数

气象站空气温度招标参数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气象站空气温度的监测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确保气象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招标过程中的参数设置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气象站空气温度招标参数的相关要求。
1. 温度测量范围:气象站空气温度招标参数中,首先需要确定温度测量范围。
根据气象站的使用环境和需求,温度测量范围可以设定为-40°C至+50°C,以覆盖常见的气温变化。
在寒冷地区,温度测量范围也可以扩展至更低的温度。
2. 精度要求:气象站对空气温度的测量精度要求较高,通常要求在0.1°C以内。
因此,在招标参数中需要明确要求温度传感器的精度,并要求供应商提供相关的校准证书,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3. 响应时间:气象站空气温度的测量应具有较快的响应时间,以捕捉到温度变化的实时性。
在招标参数中,可以要求供应商提供传感器的响应时间数据,并要求符合一定的标准,如不超过1秒钟。
4. 防护等级:气象站通常会暴露在各种恶劣的气象条件下,如高温、低温、湿度等。
因此,对于空气温度传感器的防护等级要求较高。
在招标参数中,可以要求供应商提供传感器的防护等级,并要求符合一定的标准,如IP65或更高等级。
5. 通信接口:气象站需要将温度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或其他监测设备中进行处理和分析。
因此,在招标参数中,需要明确要求传感器具备一定的通信接口,如RS485、Modbus等常见的接口标准。
6. 供电方式:气象站空气温度传感器的供电方式也需要在招标参数中明确。
通常可以采用直流供电,供电电压一般为24V,以保证传感器的正常工作。
7. 安装要求:气象站空气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和方式也需要在招标参数中明确。
传感器应安装在能够准确反映气温变化的位置,同时要求供应商提供安装指南,以确保传感器的准确测量。
综上所述,气象站空气温度招标参数的设定需要考虑温度测量范围、精度要求、响应时间、防护等级、通信接口、供电方式和安装要求等多个因素。
气象五参数16进制数据

气象五参数16进制数据
气象五参数16进制数据:2A 01 00 00 4E
在气象学中,气象五参数是描述大气中温度、湿度、风向、风速和气压等五个关键参数的数据。
这些数据对于预测天气、研究气候变化以及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16进制数据则是一种常用的数字表示方式,通过16个不同的数字和字母来表示各种数值,具有一定的数据传输和存储优势。
在这组16进制数据中,前两位2A表示温度参数,接着的01代表湿度,然后是两位00分别表示风向和风速,最后的4E则代表气压。
这个数据组合可以提供一个完整的大气环境信息,让气象学家和气象工作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分析天气情况。
温度是大气中最基本的参数之一,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通过温度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当前的气温是升高还是下降,从而做好防暑降温或保暖措施。
而湿度则是另一个重要的参数,它决定了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对于农业、医疗和环境保护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风向和风速则是描述风的运动情况的参数,风向告诉我们风是从哪个方向来的,而风速则表示风的强弱程度。
这两个参数对于航空、航海和气象灾害预警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最后,气压是大气中的重要物理量,它影响着天气的变化和气候的形成,也是预测气象灾害
的重要参考依据。
这组气象五参数16进制数据的发布和应用,将为气象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持。
通过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天气变化,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更加准确的气象信息,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完善气象数据采集和传输技术,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人工增雨(雪)天气条件要求 冷云催化》编制说明

气象行业标准《人工增雨(雪)天气条件要求冷云催化》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 任务来源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做为重要抗旱减灾手段的人工增雨规模不断扩大、科技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国内投入业务化人工增雨作业的飞机已经达到几十架、地面作业装备数千部,大多数省在飞机上安装了云物理及环境参数探测仪器、布设多种人影遥感探测装备,国内、外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基本建立起冷云人工增雨天气条件识别指标和参数,冷云人工增雨作业技术日趋成熟,包括云的动、热力指标,微物理量实时识别指标,雷达和卫星遥感探测识别指标和包含云物理过程的数值模式物理量识别指标等,从云的天气动、热力,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条件等方面建立起较成熟的识别指标,这些方法和技术很多都在全国影响力较强的气象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过,或者作为项目成果通过鉴定和验收,在实际业务应用中效果很好,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制定一个体系完整、指标科学、能为全国性冷云人工增雨天气条件识别提供指南的行业标准,因此急需加强此方面工作,标准出台后,将有效提高我国冷云人工增雨作业的科学性和准确率,减少无效飞行和预案,产生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9年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条件列为本年度重点支持方向,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和河北省气象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以指南为引导,在广泛征求科研院所和各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初稿,初稿编制过程中得到多名国内著名专家和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帮助,并于当年立项。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2019年9月30日由中国气象局气法函〔2019〕58号文下达任务,项目编号QX/T-2020-01。
2. 协作单位本标准起草单位为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和河北省气象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无协作单位。
3. 主要起草人及所做工作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为杨文霞、李宝东、杨洋,张健南,闫菲其分工如下:杨文霞,负责标准的总体设计、起草、意见处理和修改与定稿,编制说明的起草、修改与定稿。
气象行业标准

气象行业标准气象行业标准是指在气象科学和气象技术领域中,为了规范和统一相关工作的要求和程序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这些标准旨在提高气象观测、预报、服务和管理的质量,促进气象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保障气象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气象行业标准涵盖了气象观测和数据处理的规范要求。
在气象观测方面,标准规定了气象观测站点的选址、布设和维护要求,气象观测仪器的选用和校准标准,气象观测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存储规范等。
在数据处理方面,标准规定了气象数据的质量控制和评估方法,气象数据的标准化和共享要求,气象数据产品的生成和发布规范等。
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执行,有助于提高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气象预报和服务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其次,气象行业标准涉及了气象预报和预警的规范要求。
在气象预报方面,标准规定了各类气象要素的预报方法和技术要求,气象预报产品的编制和发布规范,气象预报业务的管理和质量控制要求等。
在气象预警方面,标准规定了各类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信号标准和发布程序,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和响应要求,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监测方法等。
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执行,有助于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社会公众和各行业提供及时有效的气象预警服务。
此外,气象行业标准还包括了气象科研和技术创新的规范要求。
在气象科研方面,标准规定了气象科学研究的伦理规范和学术规范,气象科研项目的立项和执行要求,科研成果的评价和推广规范等。
在技术创新方面,标准规定了气象技术装备的研制和应用要求,气象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规范,气象技术服务的质量控制和评估方法等。
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执行,有助于提高气象科研和技术创新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推动气象事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总之,气象行业标准是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它规范了气象观测、预报、服务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提高了气象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促进了气象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社会公众和各行业提供了更加可靠和有效的气象信息和服务。
全国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调室外气象参数表《GB50736-2012》(Excel最新版本)2012-12-08编制

61
186
899.9
889.1
163
-4.8
183
-3.5
37.2
-27.2
3
阳泉
11.3
-8.3
-3.4
-10.4
43
32.8
23.6
28.2
55
27.4
1.6
C
ENE
33
9
2.3
2.2
C
NNW 30
19
3.7
C
NNW 31
13
62
62
937.1
923.8
126
-0.5
146
0.3
40.2
-16.2
15
2.9
2.8
N
35
3.5
N
26
65
136
939.5
925
146
-3.9
168
-2.6
39.2
-24.6
6
承德
9.1
-13.3
-9.1
-15.7
51
32.7
24.1
28.7
55
27.4
0.9
C
SSW
61
6
2.5
1
C
NW 66
10
3.3
C
NW
61
6
65
126
980.5
963.3
145
-4.1
166
-2.9
47
57
972.5
954.2
114
-0.2
142
1.1
40.5
-23.1
10
气象卫星遥感产品图像制图规范编制说明.doc

气象行业标准《气象卫星遥感产品图像制图规范》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本标准由全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7)提出并归口。
2016年9月2日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下达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气象领域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气法函[2016]21号),项目编号QX/T-2017-25。
本标准起草单位为: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2.协作单位无3.主要工作过程(1)初稿完成过程简述本项目于2016年成立标准起草组,开始有关气象卫星遥感产品图像制图规范的编写工作。
经过广泛收集国内外主要气象卫星遥感产品图像以及气象服务方面政策法规,气象等行业的服务规定,调研和整理分析目前气象卫星遥感产品较为通用的表现形式等,确立了标准编制原则和编写工作的主要技术内容,形成了本标准初稿。
(2)主要完成内容:1)收集资料,包括气象服务方面政策法规,气象等行业的服务规定,已有政策标准;2)开展调研工作。
在遥感应用服务中心及气象系统各部门单位开展调研,收集针对气象卫星遥感产品图像制图需求、形式,根据要求分类整理;了解气象卫星遥感产品图像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系统梳理需求。
3)对各种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凝炼标准的主要范围和涉及的技术内容。
4)研究气象卫星遥感产品图像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遥感影像的质量、图像幅面和图框格式、数学基础和字体的要求。
5)研究气象卫星遥感产品图像内容和空间布局规范,主要包括图像内容、图像空间布局、图像标题、资料获取日期、图例、图像说明、比例尺、指北针、制作单位等。
6)研究基础地理信息矢量数据规范,主要包括水系、境界与政区数据边界、地名数据、交通数据、土地利用类型等数据的字体、颜色、线条粗细等。
7)初步形成一套完整的《气象卫星遥感产品图像制图规范》4.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标准的主要起草人:邵佳丽、韩秀珍、郑伟、高浩、刘诚、闫华、王萌。
其分工如下:邵佳丽本标准起草负责人,负责组织和终稿修改以及资料收集和汇总。
《海洋气象浮标》编制说明

行业标准《海洋气象浮标》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项目来源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由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507,以下简称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标委会)归口,……行业标准名称《海洋气象浮标》。
2.协作单位本标准由广东省气象局、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等单位共同起草。
3.主要起草人及所做的工作主要起草及所做工作信息见下表1。
表1 标准主要起草人及所做的工作4.主要工作过程2015年9月11日完成气象标准制修订系统上报;2016年2月26日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关于下达2016 年气象观测装备相关标准制定计划的通知(气法函〔2016〕3 号);2016年,广东省气象局组织对10米、3米海洋气象锚碇浮标进行了岸边测试及海上测试;测试完成后将海洋气象锚碇浮标布放至茂名海域外海试验场,对其进行为期1年的外海试验验证。
2017年,广东省气象局组织编制10米、3米海洋气象锚碇浮标气象专用技术装备测试评估报告,组织专家评审;进一步完善后提交中国气象局观测司;2018年~2019年,继续对南海海域气象浮标运行状况及数据进行收集再评估;为海洋气象浮标标准制定工作提供参考材料;2019年10月,广东省气象局行业标准《海洋气象浮标》编制工作启动;召开标准起草工作组会议明确参加标准起草人员工作职责,制定编制工作计划;2019年11月,组织起草人员收集整理参考文献,查阅国内外相关标准、指南、规范性文件等;2019年12月,标准起草工作小组完成《海洋气象浮标》初稿编制;2020年1月13日,完成标准文本初稿内容编制,组织参与单位内部技术人员对标准初稿提出初步意见,进一步完善后形成标准讨论稿;2020年2~3月,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多次对讨论稿进行修改。
主要包括:1)2020年2月,由广东省气象局结合南海6个海洋气象浮标的运行情况进行调研,广泛征集意见,对讨论稿进行修改完善;1)2020年3月上旬,由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结合历年浮标大修工作进行调研,广泛征集意见,对讨论稿进行修改完善;2)2020年3月下旬,由广东省气象局组织对标准进行中期检查,起草组根据检查反馈意见对标准讨论稿进行修改完善;3)2020年3月30日,在前期标准讨论稿修改的基础上,召开标准起草工作组视频会议,组织专家对标准讨论稿进行初审;2020年4月1~17日,起草组大部分编写人员集中讨论、修改,形成《海洋气象浮标》征求意见稿,上报气象标准化网。
气象行业标准《北方夏玉米干旱等级》

气象行业标准《北方夏玉米干旱等级》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等;)1.任务来源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归口。
2011年12月23日由中国气象局下达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中气函〔2011〕527号),项目编号QX/T-2012-11,立项名称为《北方夏玉米干旱等级》。
2.起草单位及协作单位本标准起草单位为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参加单位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河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山东省气候中心。
3.主要工作过程2012年2月,成立本标准起草小组,制定工作进度计划。
2012年2月14-17日,项目组成员参加中国气象局法规司在湖北武汉组织招考的中国气象局《2012年气象标准编制工作启动研讨会》,接受了相关标准的培训,并在研讨会“农业气象、预报服务、风能太阳能、基础等领域”分小组针对本标准的编制工作进行了汇报和讨论。
2012年3-4月,查阅、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和标准,分析相关的科研业务成果,进行相关调研和咨询,制定编制提纲,着手起草。
2012年5月,完成标准草稿。
2012年5月18日,组织相关农业气象行业专家针对本标准草稿和编制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咨询和讨论。
2012年6月,根据相关专家的意见,对标准草稿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2012年7月,在修订完善的基础上形成标准的初稿。
2012年8月8日,参加法规司及农气标委会组织的2012年气象标准制修订工作中期检查会。
会后,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标准初稿及编制说明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于8月底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4.主要起草人及所做的工作姓名工作单位职称所做工作刘荣花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正研高工主持、方案设计、标准编制薛昌颖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高工标准编制、修订方文松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高工标准编制、修订李树岩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高工标准编制、修订成林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工程师标准编制、修订赵艳霞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标准验证、修订李春强河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正研高工标准验证、修订薛晓萍山东省气候中心正研高工标准验证、修订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如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的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修订标准时,应增列新旧标准水平的对比;1.标准的编制原则夏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秋粮作物之一,其生长季主要集中在6-9月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制说明本标准是根据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84)城设字第124号通知的要求,为了适应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需要,由中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协作组办公室会同国家气象局气象中心气候资料室共同编制。
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建筑、气象、城建等专业部门及各有关规编制组的意见;通过对6个城镇的试编工作,确定了编制原则、成果表现形式、全国城镇定点与气象参数的项目容;在征求意见稿完成后,又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然后修改成本稿。
我国城镇较多,各专业需求的气象参数项目较广,限于当前条件,本标准仅选取了209个城镇,每个城镇列出55项常用的气象参数及气候特征分析,供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中使用。
为使各有关标准规的数值统一起见,本标准中的“最热月14时平均温度、相对湿度”、“三十年一遇最大风速”、“日平均气温≤5℃的日数及度日数等”及“冬、夏季太阳辐射强度”系来源于《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送审稿)、《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及《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等。
本标准共分三章,五个附录,主要容有:总则、参数的分类及其应用、参数的统计方法与标准及全国城镇参数定点示意图、参数表等。
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满足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城镇小区规划设计的需要而提供统一的建筑气象参数,特制订本标准。
第1.0.2条本标准中所选用的参数系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用的建筑气象参数。
在编制有关规划、设计等文件时所用的气象参数,已列入本标准的应以本标准为准。
其他未列入本标准中的各专业专用的参数,仍应按各专业的有关规执行。
第1.0.3条本标准按城镇定点提供气象参数。
其地名以经国务院批准的截至1985年底的行政区划资料所列为准。
第1.0.4条本标准所列的参数是根据各城镇气象台站30年(1951年~1980年)气象记录资料编制的。
不足30年记录者,按实有记录资料整理编制。
第二章建筑气象参数标准的分类及其应用第一节建筑气象参数项目分类第2.1.1条本标准按各定点城镇分别列出了各类建筑气象参数:大气压、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风、日照、冬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地温、冻土及天气现象等10类55项(见附录二、三),并给出当地的“气候特征分析”、“全年、冬、夏季风玫瑰图”。
第2.1.2条“气候特征分析”扼要叙述该点的主要气候特点,为设计、施工人员提供必要的气候背景,其中有关数据亦可直接引用。
第2.1.3条全年及冬、夏季风玫瑰图给出了各风向的年、季平均频率分布。
第2.1.4条“太阳辐射强度”除附录三所列的城镇外,其他城镇可采用当地已有的数据或参照附录三中所列城市就近套用。
第二节各项参数的引用第2.2.1条本标准所列各项气象参数可供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直接引用。
第2.2.2条引用参数时应注意建设地点与拟引用数据的气象台站的距离、地形等因素对数值的影响。
一、地势平坦的区域1.建设地点与拟引用数据的气象台站水平距离在50km以,海拔高度差在100m以时可以直接引用。
2.超过上款数值时,则应使用与建设地点相邻的二个以上气象台站(含本标准未列入的台站)的气象资料,按插法取值(插法可视情况采用直线插或平面插)。
二、地势崎岖的区域气候受山脉的走向、总体高度、长度、地形形态(山顶、河谷、盆地、山坡)、坡度、坡向等因素的影响,地方性差异较大,选取参数值时宜依据邻近台站(含本标准未列入的台站)的长年代资料和工程现场的观测数据对比取值,或与当地气象部门共同商定。
第三章气象参数的统计方法与标准第一节统计方法第3.1.1条历年值的统计历年即逐年、每年。
历年值是指统计气象资料时,针对所用记录年代中的每一年求得的不同时段(年、月、日)的统计值(平均值、总量、极值)。
一、平均值1.日平均值:由每日三次(或四次)定时观测值的和,除以观测次数所得的商。
2.月(旬)平均值:某月(旬)逐日平均值的和,除以月(旬)所含的日数所得的商。
3.年平均值:逐月平均值的和,除以12所得的商。
二、总量1.日总量:一日某要素的累计值。
2.月总量:某月逐日日总量的总和。
3.年总量:逐月月总量的总和。
三、极值1.日极值:一日出现的最高(低)值或最大(小)值。
2.月极值:某月逐日日极值之中的最高(低)值或最大(小)值。
3.年极值:逐月月极值之中的最高(低)值或最大(小)值。
第3.1.2条累年值的统计累年即多年。
累年值是指统计气象资料时,针对整个记录年代求得的不同时段(年、月、日)的统计值(平均值、总量、极值)。
一、平均值1.月平均值:历年月平均值(总量、总数)的和,除以年数所得的商。
2.年平均值:历年年平均值(总量、总数)的和,除以年数所得的商。
二、极值1.月极值:历年月极值中最高(低)值或最大(小)值。
2.年极值:历年年极值中的最高(低)值或最大(小)值。
第二节大气压第3.2.1条年平均大气压历年年平均气压的平均值。
第3.2.2条夏季平均大气压累年6、7、8三个月的月平均气压的平均值。
第3.2.3条冬季平均大气压累年12、1、2三个月的月平均气压的平均值。
第三节干球温度第3.3.1条全年年平均干球温度历年年平均干球温度的平均值。
第3.3.2条干球温度年较差累年最热月月平均干球温度减去累年最冷月月平均干球温度所得的差值。
第3.3.3条干球温度全年平均日较差累年年平均最高干球温度与累年年平均最低干球温度之差。
第3.3.4条极端最高干球温度累年各月极端最高干球温度中的最高值。
第3.3.5条极端最低干球温度累年各月极端最低干球温度中的最低值。
第3.3.6条最热月月平均干球温度累年各月月平均干球温度中的最高值。
第3第3.7条条最热月14时平均干球温度历年最热月14时平均干球温度的平均值。
第3.3.8条最冷月月平均干球温度累年各月月平均干球温度中的最低值。
第3.3.9条日平均气温≤5℃的初终日期、日数、度日数及平均温度。
一、日平均气温≤5℃的初终日期及日数:以累年逐旬平均干球温度插得出干球温度≤5℃的起止日期,及其间的日数。
二、度日数:上款的起止日期之间各天日平均干球温度与室温18℃之间温差值的总和。
三、平均温度:起止日期之间的日平均温度。
第四节相对湿度第3.4.1条最热月月平均相对湿度累年各月平均气温中最高值出现月份的平均相对湿度。
第3.4.2条最热月14时平均相对湿度历年最热月14时平均相对湿度的平均值。
第3.4.3条最冷月月平均相对湿度累年各月平均气温中最低值出现月份的平均相对湿度。
第五节降水第3.5.1条平均年总降水量历年年降水总量的平均值。
第3.5.2条一日最大降水量历年一日最大降水量数列中的最大值。
第3.5.3条最大积雪深度及其对应密度历年最大积雪深度数列中的最大值及出现此雪深时所测的积雪密度。
第六节风第3.6.1条风速一、全年平均风速:历年年平均风速的平均值。
二、夏季平均风速:累年6、7、8三个月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
三、冬季平均风速:累年12、1、2三个月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
四、30年一遇最大风速:对历年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数列采用极值Ⅰ型分布配置曲线后,根据曲线确定的重现期为30年的最大风速。
如无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时,可将历年不同高度定时观测的2分钟平均最大风速换算成离地10m高、10钟平均最大风速。
第3.6.2条风向一、年(月)最多风向及其频率:累年全年(某月)平均各风向频率中的最大值及其相应的风向。
二、全年最小风频:累年年平均各风向频率中的最小值及其相应的风向。
三、全年及冬、夏季风玫瑰图:年、季16个方位的风向频率构成的封闭折线图。
第七节日照第3.7.1条年(月)日照时数历年年(月)实有日照时数的平均值。
第3.7.2条年(月)日照百分率历年年(月)实有日照时数占可照时数的百分比的平均值。
第3.7.3条冬季日照时数累年12、1、2三个月月平均日照时数之和(即参数表中第37项三个数据之和)。
第3.7.4条冬季日照百分率累年12、1、2三个月月日照百分率的平均值(即参数表中第38项三个数据的平均值)。
第3.7.5条冬至日、大寒日正午入射角冬至日、大寒日中午12时的太阳高度角。
第八节冬、夏季太阳辐射强度第3.8.1条冬季太阳辐射强度取各地采暖期的累年(1、2、3、4、10、11、12月)各月平均总辐射和平均直射辐射总量,通过计算分别列出各月南、北、西(东)垂直面及水平面逐时(当地太阳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及昼夜平均值。
第3.8.2条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取各地历年7月份最大的总辐射、直射辐射日总量的平均值,通过计算分别列出南、北、西(东)各垂直面及水平面上逐时(当地太阳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及昼夜平均值。
第九节地温第3.9.1条某深度的月平均地温历年某深度月平均地温的平均值。
第十节冻土第3.10.1条最大冻土深度历年冻土深度最大值中的最大值。
第3.10.2条某深度土壤的冻结、解冻日期历年某深度土壤冻结、解冻日期的平均日期。
第十一节天气现象第3.11.1条大风日数一、全年大风日数:历年大风(风速≥17m/s或风力≥8级)日数的平均值。
二、最多(最少)年大风日数:历年大风日数序列中的最大(最小)值。
第3.11.2条年(月)积雪日数及初终期历年地面积雪日数的平均值,以及每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之间出现积雪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日期的平均日期。
第3.11.3条年(月)降雪日数及初终期历年年(月)降雪总日数的平均值(某日出现降雪即作为降雪日计),以及每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之间出现降雪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日期的平均日期。
第3.11.4条全年雷暴日数历年出现雷暴总日数的平均值(闻雷声即作为雷暴日计)。
第3.11.5条年(月)冰雹日数历年年(月)冰雹总日数的平均值(凡有降雹现象之日即作为冰雹日计)。
第3.11.6条年(月)沙暴日数历年年(月)出现沙暴总日数的平均值(某日出现沙暴水平能见度不足1000m即作为沙暴日计)。
第3.11.7条年(月)雾日日数历年年(月)雾日总数的平均值(某日出现水平能见度不足1000m的雾的现象即作为雾日计)。
第3.11.8条年(月)雨凇日数历年年(月)雨凇总日数的平均值(某日出现雨凇现象即为雨凇日计)。
第3.11.9条年(月)雾凇日数历年年(月)雾凇总日数的平均值(某日出现雾凇现象即作为雾凇日计)。
附录一建筑气象参数全国城镇定点示意图及附表附录一附表续表共计132 7763% 37%附录三全国主要城市冬季太阳辐射强度表[W/㎡]附录三全国主要城市冬季太阳辐射强度表[W/㎡]续表附录三全国主要城市冬季太阳辐射强度表[W/㎡]续表附录三全国主要城市冬季太阳辐射强度表[W/㎡]续表续表附录三全国主要城市冬季太阳辐射强度表[W/㎡]全国主要城市夏季太阳辐射强度表[W/㎡]附录三全国主要城市冬季太阳辐射强度表[W/㎡]续表附录四名词解释一、春、夏、秋、冬四季:本标准以阳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翌年2月为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