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这首诗的意思_李商隐古诗文

夜雨寄北这首诗的意思_李商隐古诗文夜雨寄北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翻译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夜雨寄北注解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夜雨寄北创作背景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
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
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夜雨寄北赏析《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时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
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
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
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
这首《夜雨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夜雨寄北作者简介李商隐(813—858),唐代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剪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翻译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赏析这是一首抒情。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
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
夜雨寄北古诗原文及翻译

夜雨寄北古诗原文及翻译(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好词好句、文案短句、作文大全、读后感、观后感、诗词歌赋、语文知识、文言知识、名言警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copywriting short sentences, complete essay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poetry, song and fu, Chinese knowledge, classical Chinese knowledge, famous aphorism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夜雨寄北古诗原文及翻译李商隐夜雨寄北古诗原文及翻译《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
唐诗《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诗《夜⾬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夜⾬时夜⾬寄北唐代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夜⾬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夜⾬时。
译⽂你问我回家的⽇期,归期难定,今晚巴⼭下着⼤⾬,⾬⽔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夜⾬中的思念之情。
注释1·寄北:写诗寄给北⽅的⼈。
诗⼈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诗表达了诗⼈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期。
4·巴⼭:指⼤巴⼭,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泛指巴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在谓语前,表⽰动作⾏为是由两个或⼏个施事者共同发⽣的。
可译为“⼀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西窗剪烛”⽤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这⾸诗选⾃《⽟溪⽣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因思念长安亲友⽽作。
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寄北》。
这⾸诗所寄何许⼈,有友⼈和妻⼦两说。
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九岁⾄四⼗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在此之前,其妻王⽒已亡。
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也有⼈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更为贴切。
开⾸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问⼀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诗前省去⼀⼤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已收到妻⼦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回归故⾥。
诗⼈⾃然也希望能早⽇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时还不能实现。
⾸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夜⾬涨秋池”是诗⼈告诉妻⼦⾃⼰⾝居的环境和⼼情。
《夜雨寄北》注释

《夜雨寄北》注释
《夜雨寄北》原文及翻译
诗词歌赋,是人们对我国传统汉文学的概称,这一称谓几乎可说是也已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学的大成。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夜雨寄北》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夜雨寄北》全文及分析

《夜雨寄北》全文及分析《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内容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深沉,以其独特的意境和韵味,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不衰。
先来看“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
诗人开篇便以对话的形式,写出了亲人对自己的思念和询问,而自己却无法给出确切的归期。
这种不确定性,不仅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无奈,也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惆怅的基调。
“未有期”三个字,简短却有力,仿佛能看到诗人在面对亲人的期盼时,那一脸的无奈和愧疚。
“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句是对环境的描写。
在巴山的夜晚,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池塘里的水也因雨水而不断上涨。
这里的“涨”字用得极为精妙,它不仅形象地描绘出雨水的充沛,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在不断地积聚。
秋夜的雨,总是带着几分凄凉,而身处异乡的诗人,面对这连绵不断的秋雨,心中的孤独和思念更是被无限放大。
接下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这是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他想象着有一天能够与亲人重逢,在西窗下一起剪烛夜话。
“共剪西窗烛”这个场景充满了温馨和亲密,与此时的孤独和思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凸显出诗人对团聚的渴望。
最后一句“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是诗人进一步的想象。
当重逢之时,再回首今日在巴山的雨夜中所经历的一切,那些孤独、思念和忧愁,都将成为彼此倾诉的话题。
这一句不仅呼应了前文的“巴山夜雨”,也使得整首诗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让情感的表达更加深沉和悠远。
从整体结构上看,这首诗构思巧妙,时空交错。
前两句写现实,后两句写想象,通过今昔对比,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且,诗人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重复的手法,“巴山夜雨”在诗中两次出现,既营造了一种连贯的氛围,又强化了主题,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在这雨夜中的情思。
在情感表达方面,《夜雨寄北》含蓄而深沉。
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痛苦和哀怨,而是通过对归期的不确定、雨夜的描写以及对未来团聚的期待,委婉地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重逢的渴望。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注释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夜雨寄北》原文及译文

《夜雨寄北》原文及译文《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
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咱们详细聊聊这首诗。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支教。
那里的夜晚格外宁静,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犬吠和窗外的虫鸣声。
有一天晚上,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坐在简陋的宿舍里,翻看着手里的诗词书籍,正好就看到了这首《夜雨寄北》。
当时,那种寂静的氛围,让我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感触。
我仿佛能看到李商隐在那遥远的巴山,听着窗外的雨声,满心忧愁地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那雨水涨满的秋池,就像他心中满满的思念和无奈。
“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简单直接,却道出了无尽的无奈。
就像我在那个小山村,不知道自己支教的日子何时结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熟悉的城市,见到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巴山夜雨涨秋池”,这画面感太强了。
想象一下,在那偏僻的巴山,夜晚的雨不停地下着,秋池里的水越涨越高。
这种景象,不仅让人感到一丝凉意,更让人觉得孤独和寂寞。
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则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虽然此刻身处困境,但心中始终怀着希望,想着有一天能和亲人相聚,一起回忆这段艰难的时光。
在那个小山村的雨夜,我反复吟诵着这首诗,感受着李商隐的情感,也思考着自己的人生。
如今,当我再读这首诗,依然会想起那个特别的夜晚,那场雨,那间简陋的宿舍,还有那份深深的思念。
这首诗之所以动人,就是因为它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了最真挚的情感。
无论在什么时代,无论身处何地,思念和期待总是能触动人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二首赏析
《夜雨寄北》唐朝李商隐s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常用来表达怀念亲友,盼望有时再相聚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本诗从时间、空间的相关变化中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4、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答: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5、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答: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6、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答:表达思念亲朋,渴望团聚的感情。
7、“问“、“话”二字好在何处?
答:“问”写出了夫妻之间的关怀、惦念;“话”照应了“问”,写出了宦游人的乡愁和歉意。
8.赏析两处“巴山夜雨”妙在何处?
答: (1)次句中的“巴山夜雨”是现实中的,描绘了秋雨连绵,阻隔了回家的路,增添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作者借凄凉的秋景抒写了孤寂凄凉的心情。
(2)尾句中的“巴山夜雨”则是虚写未来欢聚时回忆的话题,衬托了眼下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两处“巴山夜雨”相对照,更深刻的表达了现实的离愁和深切的思念之情。
《论诗》清代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人才的出现,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人过去,又将有新一代人出现。
2、这首诗中“李杜”指的是唐朝的李白和杜甫。
3、“风骚”原来指《诗经》里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
[
4、诗人狂妄地认为: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的时间很长,已经“不新鲜”了。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答:同意。
①“万口传”表明诗人并没有真的否定李杜的成就和地位,“不新鲜”并不是贬低李杜。
②虽然成就大地位高,但历史在发展、文学也在发展,否则它就会老化僵死。
每个时代的文学都应该有自己的成就,有自己的“李杜”。
古诗二首赏析
《夜雨寄北》唐朝李商隐s
1、常用来表达怀念亲友,盼望有时再相聚的诗句:
2、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
3、这是一首。
诗的开头两句。
后两句,。
本诗从、的相关变化中
4、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答:
5、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
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答:
6、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
么?
答:
7、“问“、“话”二字好在何处?
答:
8.赏析两处“巴山夜雨”妙在何处?
答:
《论诗》清代赵翼
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2、这首诗中“李杜”指的是
3、“风骚”原来指
4、诗人狂妄地认为: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的时间很长,已经“不新鲜”了。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答: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4、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方法
我们用导读的方法学习了XXXX这首词,由此可总结出鉴赏诗、词、曲的一般方法。
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个方法试着来仿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二、粗读课文,了解背景。
(一)、知人论世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析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
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1、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文内容,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示”有关资料。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仿照“导读”中的思维训练题的思路格式,结合本文教学目标(用幻灯投影),去自行设计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3、四人小组讨论,集中精选有代表性的2~3题写在纸上,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巡视,
把握各小组提问的方向,不至于漫无边际,并鼓励、辅导滞后的学生大胆提问。
三、研读课文、析疑辨疑。
1、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及时收集汇总,概括归类。
2、筛选学生的问题时应积极发现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采纳,然后公布本课的思维训练题,及时表扬积极提问和善于体提问的小组。
以下为教师课前暂拟的思维训练题,这只作个准备,要根据学生提问的实际情况修改。
思维训练: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3、老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思维训练题。
4、四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各小组亦可选派1~2个代表发言。
[参考答案]:(1)、李商隐;(2)、①何时能够②再回叙;
(3)、(略);(4)、D;(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四、反馈检测、对比迁移。
1、比较阅读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一诗,回答问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
雨中禁火空斋冷,
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1)、试用“/”在原诗中画出本诗的朗读节拍。
2)、诗题为《寒食寄京师诸弟》,而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景,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作用是什么?
3)、本诗与《夜雨寄北》都借助“雨”这一特定的自然景物,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一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本诗在构思和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与《夜雨寄北》一诗有何不同?
2、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