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赠答礼仪看中日两国社会交际文化的相异性

合集下载

中日接待礼数貌合神离

中日接待礼数貌合神离

中日接待礼数貌合神离中日都是礼仪之邦,两国有2000多年的友好交流历史,在不少礼仪上有相近的地方。

但据此说中日礼仪大同小异,完全可以照搬,那可是大错特错。

尤其是在接待的礼数上,中日之间其实有很多差距,甚至可以说在某些礼数上截然不同。

许多中国人在与日本人打交道,尤其是一些单位在与对方谈判做买卖的时候,还因此闹出一些笑话,有的甚至还不欢而散。

笔者在数次参与和日本人交流工作的时候,就曾多次遇到因对接待礼数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误会。

礼尚往来与君子之交在中日的接待礼节中,"来而不往非礼也"的观念是双方认知较为一致又是做得最多的。

许多与日本人打过交道的人都会有收到日本人包装精美的小礼品的体验。

作为回敬,中国人一般也会在分手之际赠送对方像样的礼物。

但同样是赠送礼物,日本人与中国人却存在差异,甚至可以说许多国人因为不甚了解日本人的送礼习惯,送出了礼品却结下了疙瘩。

比如,某公司在接待日本人的时候,为表明热情和诚意,不惜赠送高档烟酒或是工艺品,而得到的回赠却是包装虽好但内容很一般的毛巾、手绢或袜子,因此忿忿不平,埋怨日本人太小气,瞧不起自己;还有的公司在接待日本人的时候,为了生意的成功,在宾馆、高档饭店大摆宴席,生猛海鲜、鲍鱼燕翅,招待了个遍。

待己方公司到日本考察的时候,对方却以份饭、拉面和简单的宴请应付,搞得中方人马回到宾馆还得再买面包充饥,一边吃一边痛骂日本人只知道赚钱,不懂人情,来而不往不够意思。

其实,上述误会是中国人对所谓日本人的"来而不往非礼也"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即日本人的"来而不往非礼也"是建立在"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前提下的。

日本人送礼是出于礼节的一种形式,并不看重礼品的价值,因此礼品多是不值钱的小礼品。

由于是形式,就比较注重外表,因此在包装上下的功夫比礼品本身更多。

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没有目的送人家贵重的礼品等于是给对方添麻烦,不利于保持长久交往。

从赠答言语行为看中日待遇表现及“配虑”文化

从赠答言语行为看中日待遇表现及“配虑”文化

一、前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学习并了解其语言。然而文化是 一个及其广泛的概念,正如有些学者将其比喻为“冰山” 一样,有海面之上的诸如服装、语言、音乐、食品、活动、 文学、建築等显性的文化,还有海面下更大部分的诸如价 值观、交际模式、行为规范、社会关系、人生态度等潜在 的文化。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显性的文化比较容易理解, 而潜在的文化往往很难把握。这也是造成我们在跨文化交 际过程中的失败和摩擦的主要原因。 中日两国虽然是近邻,但是在很多语言和行为方面却 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日本人在赠送礼物时,讲究的是心意, 尽量避免赠送过于贵重的东西,同时还反复强调“つまら ないものですが…”;这和中国人送礼时比较注重面子, 要拿得出手的做派显然不同,同时中国人送礼时往往还会 强调礼物的特殊以显示自己的诚意。由于观念支配行为, 要了解赠答行为中中日这种差异的原因就有必要从分析这 些言语行为背后的文化观念入手。 二、礼貌原则与“配慮”文化 (一)礼貌原则与“配慮” 礼貌原则是英国语言学家 Leech(1983)继 Grice(1976) 的会话交际中的“合作原则”之后提出的又一语用原则。 同合作原则一样,礼貌原则也有自己的准则和次准则。和 礼貌相关的因素很多,其中(1)得体准则:尽量少让别人 吃亏,尽量多让别人受益;(2)慷慨准则:尽量少使自己 受益,尽量多使自己吃亏,这两条有关利益和吃亏的原则 应该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礼貌原则。 所谓“配慮”,中文意为“体恤,照顾”,指的是人 际交流时能体察对方的心情,考虑对方的立场,尽量注意 满足对方的意图,以免失了礼节。无论在哪种文化中“配 慮”都渗透在我们的言行之中。会话中的“配慮”是指根 据交际场面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说 些什么。不同文化中“配慮”的表现方式自然也不相同, 跨文化交际时人们往往会因为这种差异而产生摩擦和误解。 因此了解中日语言中不同的“配慮”表现和“配慮”文化 非常重要。 (二)日语会话中的礼貌原则与“配慮” Leech 的礼貌原则的中心内容“尽量少让别人吃亏”、 “尽量少使自己受益”从本质上来看应该适用于所有文化, 是一种文化共性。然而它更多的是侧重于人际交往中的行 为层面,对于会话中的表现很多时候却得不到很好的解释, 例如日语中并非所有的待遇表现,都能够套用如上礼貌原 则。 (1)お荷物を持ってあげましょう(我帮你拿行李 吧)。 上 例 从 行 为 来 看 是“ 通 过 帮 对 方 拿 行 李 而 使 对 方 收

中日两国赠答文化比较研究修改

中日两国赠答文化比较研究修改

中日两国赠答文化比较研究修改中日两国赠答文化比较研究安培(湖北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68)摘要:本文通过比较中日两国赠答意识的变迁,体现出日本人的“求和心理”和中国社会将“礼”作为治国安民之术、人际关系的润滑油的现象,通过比较中日两国赠答双方使用语言、赠答品的不同,揭示日本的AA制和“日本式经营”之终身雇佣制与赠答“互酬性”之间的关系,通过中国赠答“功利性”揭示出中国“较大的中国权力距离PDI指数”关键词:赠答互酬性求和AA制日本式经营权力距离众所周知,自古以来,送礼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

一件理想的礼品对于赠送者和受赠者来说,都能表达出某种特殊的愿望,传递出某种特殊的信息。

赠答被认为是“人际关系的润滑油”反映了一人的一种归属意识。

赠答是日本社会一个古老且被制度化了的习惯,尽管在日本,从近代起“虚礼废止”的呼声从未间断过,但日本国民却一直坚持着这一传统的交际行为。

中国人也一向崇尚礼尚往来,汉代学者何林在《春秋公羊传解话》中称:“中国者,礼仪之国”,中华民族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

1《礼记·曲礼上》就有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2但同时作为一衣带水的送礼大国,中日送礼文化还是有很多不同。

1日本赠答意识的变迁日本,圣德太子设定的日本宪法第十七条第一项规定和为贵,写着「和を以て貴しと為し」。

日本人以“和为贵”,体现出浓重的义理观、互酬性。

1.1咒术意识---基于敬畏意识的与神求和由于日本赠答习惯来源于祭神和祭神的人的共食现象,所以,赠答习惯最早反映了人与神求和的强烈意愿,古代日本人深信自然界的万物均是神的赏赐,神灵决定每年的丰收情况,神灵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力,左右世间万物,如果不能在重大节日向神灵表敬,那么就会受到神灵的惩罚,所以,日本人在重要的节日,都要选择上好的稻谷或由它制成的食物向神灵进贡,以此表达对神明的尊1《春秋公羊传解话》儒家经典之一。

浅析中日商务交际礼仪的异同

浅析中日商务交际礼仪的异同
交 际 礼 的 异 同之 处 。
关 键词 : 商务往来 交际礼仪 合作 顺利 中图 分类 号 : G 4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9 7 9 5 ( 2 0 1 4 ) 0 3 ( a ) - O 1 4 1 - 0 2
商 务礼 仪是 人们 在商 务活动 中 , 用 以
人 的关 系本 来没 有很 亲密的 , 但 是 只 要 围在 餐 桌 上 吃 一 顿 饭 就 可 以 拉 进 关 系 。 任 何 商务 社 交 可能 都 离 不 开 “ 餐桌” , 因此 , 了解 中 日餐 桌 礼 仪 的 异 同 , 可 以 促 进 更 多 中 日两 国 的 商 务 合 作 , 与 日本人 的 交 流 更
C、 上弓 L ,< 扫 颇 【 L ,圭 于 ” , 一 边
还有就 是夹菜 的时候要就近 原则 , 不 要 越 向 前 鞠 躬 3 0 度或 4 5 度。 男 士 的 鞠 躬 方 式 是
1从 “ 餐桌礼 仪”看 中 日商务交际礼 洋 过 海 的 翻 拣 挑 选 。 仪 的异 同
加密切 。
双 手 自然 下 垂 , 同样 是 一 边 说 着 “ 法
L ,( 、 j

上6 L , <描 颗 L L ,主 寸 ” , 一
0 度或4 5 度等等 。 除 了 鞠 躬 之 2从 “ 着装礼仪”看中 日商务交际礼 边 向 前 鞠 躬3 仪 的异 同 外, 日本 人 在社 交 中通 常要 互 相 交 换 名 片 , 穿着 得体 是一种 礼貌 , 体 现 了一 个 人 否 则 会 被 理 解 为 是 不 愿 与对 方 交 往 。 在 双
中 国 人 在 社 交 中 最 常 见 的 礼 仪 就 是 “ 握手 ” , 还有交 换名 片 , 相 互 自 我 介 绍 等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下面将从礼貌、沟通方式、社交行为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礼貌方面。

在中文文化中,尊重长辈和上级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我们常常使用敬语来表达对长辈或上司的尊重和敬意。

而在日本文化中,尊重他人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与长辈或上司交流时,日本人通常会使用敬语来表达尊敬。

日本人注重礼节,重视细节,比如在交谈时他们会经常鞠躬以示对对方的尊重。

沟通方式。

中文文化中,我们通常直接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强调直接性和简洁性。

而在日本文化中,他们更注重间接性和含蓄性。

日本人常常使用暗示、隐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不直接明了地说出来。

这也是为了避免冲突和尴尬的局面,因为日本文化中认为直接表达意见会给人带来困扰。

社交行为。

中国文化中,人们在社交场合中通常比较热情和开朗,喜欢大声交谈,互相拥抱、握手等行为。

而在日本文化中,人们通常比较保守和内敛,不太喜欢过于亲密的身体接触,更喜欢以微笑和鞠躬等方式来表达友好和礼貌。

还有一些其他文化差异。

在礼品交换方面,中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礼品的价值和质量,通常会送一些贵重的礼物来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和感激。

而在日本文化中,人们更注重礼物的包装和外观,认为这是对对方的尊重和细节的体现。

在中日文化差异中,礼貌、沟通方式和社交行为是比较明显的。

中文文化中是比较直接和热情的,而日本文化中是比较间接和保守的。

通过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我们能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避免误解和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中日之间的交往明显增加,中日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也越来越频繁。

然而,中日两国文化差异很大,这使得中日之间的交流难免出现误解和冲突。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日的跨文化交际,本文将从中日两国的礼仪、信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四个方面对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

礼仪方面:中日两国礼仪习惯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日本人比较注重礼仪,他们一般在见面、问候、送礼等场合下,都有比较严格的礼仪要求。

而中国人则在礼仪方面略显随意,在一些场合下,亦可以不拘束地自由表达自己。

比如在聚会上,日本人一般会在酒前献上祈福之词,并谈论相关的文化话题,而中国人则在人际交往中更多的侧重于自由和亲密感。

信仰方面:中日两国的宗教信仰也有很大的差异。

日本人普遍信奉佛教和神道教,强调大自然、天神等与自然界和人自身的关系;而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则以儒教、道教和佛教为主,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人文精神。

就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往往也会在一些举止、语言中展示自己的信仰,而中国人在交往上不太提及自己的信仰。

价值观方面:中日两国的价值观也存在一些差异。

比如,在工作上,日本人强调集体利益,较为注重领导者的决策和执行力,同时也比较支持长时间的加班和勤劳。

而中国人则更强调个人创造力和自由度,在工作上更注重沟通和合作,同时也更倾向于平衡工作和生活的时间。

思维方式方面:中日两国的思维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异。

日本人讲究细节和细致,极为注重规范和制度,思考问题较为保守和谨慎,平时也比较保守。

而中国人则在思维方式上耐不住性,更为灵活、自由,并以突破常规、开拓思路为主要特点。

综上,中日两国在礼仪、信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必须认识到这些差异,这才有可能促进中日之间的和谐合作。

作为交流的双方,应当尊重和理解对方文化的不同和特点,学习彼此之间的信仰和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建立互相信任、平等和共赢的合作关系。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仪与文化差异解读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仪与文化差异解读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仪与文化差异解读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交通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跨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

在跨文化交际中,礼仪和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正确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礼仪习惯和文化差异,对于促进国际互动和合作,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同文化的礼仪习惯体现着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和传统意义。

例如,在中国,夫妻应该手拉手一起走,而在西方国家,夫妻之间的身体接触并不被视为必须的行为。

在西方国家,人们在聚餐时常会分担账单,而在中国,通常是一人付账,这表现了尊重和关心客人的文化情感。

在日本,礼物的包装方式和送礼的时间、场合等方面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和传统。

因此,想要在跨文化交往中获得成功,必须学习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和礼仪规范。

此外,在跨文化交往中,还需要注意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系统中存在着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道德信念等方面的不同。

例如,在中国,人们普遍认为眼神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日本,人们不太喜欢直接的眼神交流,这被视为对方的不尊重。

在西方国家,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被视为积极的品质,而在中国和日本,含蓄和沉默更被视为好的品质。

因此,在跨文化交往中,必须认真学习和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从不同文化的视角、角度和方法去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行为、语言和思想,以避免可能的误会、冲突和不良影响。

在学习和尊重不同文化的礼仪习惯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促进跨文化交往:首先,积极学习外语和跨文化知识。

娴熟的外语表达和全面的跨文化知识是促进跨文化交往的重要基础。

掌握外语可以使交流更加流畅自如,跨文化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异国他乡的文化和习俗。

其次,培养灵活和开放的思维和心态。

在跨文化交往中,我们必须摒弃异化和偏见的思维和心态,要相信人类的共性和相似性,尽可能保持开放、灵活和包容的态度,以避免个人主观臆断和文化误解。

再次,注重情境和环境的适应。

论中日文化差异

论中日文化差异

论中日文化差异摘要:“赠答”即相互赠送礼物,包含“送礼”和“答礼”两个方面。

赠答行为作为社会中司空见惯的文化现象,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日常交往的重要交流方式。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赠答,能够有效促进人们感情交流,协调人际关系。

中日两国人民都十分重视人际关系,并且喜欢通过互赠礼物的方式传达感情。

本论文首先在通过认识中日两国礼品赠答的实际情况,在明确了赠答文化的基础上,介绍赠答方式及赠答历史。

其次通过赠答禁忌和礼物选择,考察送礼文化的异同,阐述两国赠答行为差异。

最后通过赠答特征来分析其内在的社会文化差异及国民心理。

关键词:赠答文化人际交流文化差异国民心理一、中日赠答文化的共同点中日两国从古到今都有着礼物赠答的文化习俗,随着社会关系不断变得紧密与复杂,礼物赠答行为已经成为彼此增进感情与有效沟通的重要方式。

彼此交换礼物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人际交流圈,同时也是维系双方情感与友谊的润滑剂。

二、中日赠答文化的差异性中日两国由于历史与社会背景不同,文化特征与文化意识形态不同,在礼物赠答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同之处。

1.赠答的时间对中国人来说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是很重要的节日,也是中国传统送礼的节日。

除了上述固定的送礼时间外,还有不定时的送礼,例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儿童节、生日、乔迁等也会赠送礼物。

在日本,赠送礼物的机会相比中国数不胜数。

传统的中元节和年终岁末都是日本人互相赠送礼物的最佳时期。

除此之外,结婚、生日、生育、乔迁、开业、探病、升值、旅行等也有赠送礼物的习惯。

现代日本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之下,圣诞节和情人节等也开始盛行赠送礼物。

除此之外,日本人会在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赠送礼物表示感谢。

2.礼物的选择赠送礼物是向对方表达自己心意的一种方式,相比礼物本身,其内在富有的内涵更能体现礼物的价值。

在中国,烟酒副食品是比较常见的礼物,礼物的价值通常代表了送礼人的诚意。

在日本,包装精美的生活用品、装饰品、土特产品等是值得青睐的送礼佳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赠答礼仪是社会交往过程中民族心理的一种映射,。

礼物的包装是赠答礼仪外在的一种表现形式,本文通过了解和分析中日两国礼物内容及包装的不同侧重点,进而剖析中日两国人民在赠答礼仪中所体现出的社交心理:中国人注重“人情”,日本人则注重“义理”。

关键字:赠答;中日;交际;相异
所谓的“赠答”,即互相赠送礼物。

在当今人类社会中,人们通过相互赠送礼品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好感与敬意,用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协调与周围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赠答习惯不仅具有了强化集团内部家人、亲戚、近邻之间关系,同时还具备加强地域共同体的意识,维持集体内部秩序的作用。

因此“赠送礼物”已经成为人与人交往的“润滑剂”。

在当今人类社会中,赠送礼物作为一种交流的媒介,已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文化现象,并且逐渐成为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日常交往时必不可少的一种交流方式。

纵观古今中外,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某个时期,在人与人日常的接触过程中,小到走亲访友,大到两国邦交,总避免不了要通过相互赠送礼物来表达彼此之间的好感与敬意。

因此,一个民族的“赠答礼仪”文化可以很好地体现出该民族在交际过程中特有的社交心理与意识。

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文化特征,赠送礼物的内容、形式不尽相同。

本文正是通过对中日两国赠送礼物过程中的侧重点进行考察,进而分析其背后所隐藏的两国国民社交心理的异同:在日本,人们出于“义理”的原因,相对于所送礼物的内容更注重礼物的外在包装;而在中国,人们则出于“人情”方面的原因,更多地考虑所送礼物的内容,通过送礼来维系人们之间的感情。

一、日本的赠答礼仪
1、日本“赠答礼仪”的历史变迁
在日本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赠答礼仪的内涵及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人们在节日时赠送礼物,在亲人朋友结婚、升职、乔迁之时也会赠送礼物,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元”和“岁暮”,其形式及内容的变化印证了日本赠答礼仪的历史变迁。

中元节是每年7月15日,又称为“中元御礼”或“仲夏御礼”。

年过一半的“中元”,被认为是可以把善恶区别开来、原谅人们所犯过的罪过,并用来祭祀神灵的日子。

“中元节”由中国传到日本以后,与“盂兰盆节”结合在一起。

到了江户时代,祭祀结束后,人们把祭祀给祖先的供品分给亲戚、近邻与朋友,以达到“人神共食”的目的。

然而,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中元节”赠答行为中的“共食意识”已经逐渐淡漠。

十五世纪以后,“中元节”已不再仅用于祭祀祖先和神灵,同时也开始出现了为了为健在的父母祈福消灾,把鱼类等作为礼物赠送给父母的习俗。

发展至今,现在的“中元御礼”主要是下级向上级、晚辈向长辈、孩子向父母赠送礼物,用意在于感谢他们平日里对自己的恩惠和照顾。

“岁暮”则是在年末,从12月份开始。

以前也曾经作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常常赠送祭祀品给除夕未能回家的人。

现在人们常在这个时候来表示彼此之间的感谢之情,主要是上级送下级,长辈送晚辈,家长送孩子等。

2、日本赠答礼物的包装特点及其社会文化因素
日本人在赠答礼仪中,“相对于礼物本身的内容更注重礼物的包装”这一特点,恰恰体现出了日本人心中的那句中国老话:“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对于日本人来说,赠送的礼物不一定要多贵重,重要的是自己对对方的心意,心到,则诚。

相反,由于日本人很在意“还礼”,如果在赠送礼物时赠送过于贵重的东西,不仅对对方来说是一种心理负担,还很有可能就会在对方还礼时给对方造成困扰。

日本的这一赠答特点与心理,不得不说是与日本人的“义理”有很大的关系。

在日本镰仓时代以后,宋学的“义理”作为哲学概念首次传入日本。

从江户时代初期开始,日本的知识分子开始对其系统地学习,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将哲学概念的“义理”做了很
大改变。

而后随着武士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适应现实社会、寻求新的精神支柱,日本社会就逐渐形成了道义性的“义理观念”,“义理”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武士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

17世纪中叶以后,庶民文化逐步代替武士文化,从此“义理”又作为一种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在庶民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普及。

如今,所谓的“义理”,即指非直系亲人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亲属,但是与其交往会有一种与家人或自己“内部人”交往的感觉。

当求他人办事或与其他人相处时,例如:赠送礼物,不管这个人是朋友还是同事,是家人还是客户,两个人之间都存在一种“义理”。

正是由于“义理”深深地植入于日本人的意识当中,日本的“赠答习俗”才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

在日本原始村落社会中,严格遵守“赠答规范”的人才被认为是真正懂得人际交往中“义理”的人。

因此,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赠送礼物的话,就是对亲属、近邻和朋友等尽到了“义理”。

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的话,就不能失去了“名义”和“信誉”,即做事不能违背“义理”。

然而,像安达正嗣曾指出的那样:“人们的赠答行为由提供礼物的义务、接受的义务、还有还礼的义务等三部分组成。

”在日本,“赠送礼物”并不是止于“送出礼物”,当人们送出礼物后,对方还会进行适当的“还礼”。

日本人在赠送礼物时,会考虑到是否会给对方“还礼”造成困扰。

事实上,接受他人的“义理”就等于背上了无形的债务,日本人在接受他人的礼物后,会产生一种心理负担,所以日本人在收到礼物后一定会还礼。

人类学家本尼迪克说:“所谓‘义理’就是无论如何都必须返还的规则,而且‘义理’的返还必须是等质等量。

”所以,与赠送礼物时相同,在日本如果不能合适地进行“还礼”的话,也同样会被人们认为是不符合“义理”的行为,就同样有可能会被周围的人疏远,也会得不到集体的承认和认可。

因此,在日本社会,无论是“赠送礼物”还是“返还礼物”,“义理”意识都贯穿于其中,并深深影响着日本人的“赠答行为”。

二、中国的赠答礼仪
1、中国赠答礼仪的历史变迁:
在中国悠长的历史长河中,赠送礼物的场合、种类、赠送方式等内容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变。

例如,在中国古代社会,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中国古代的生产力低下,食物便成为普通百姓生活中最需要、需求量最高的东西,作为赠送礼物频率最高的就是食物,比如米,鸡蛋等。

但时至今日,“食不果腹”的时代早已过去,如今人们赠送礼物时,会更多的考虑对方的喜好,然后选择一些贵重、价格昂贵的东西作为礼物赠送给他人。

2、中国赠答礼物的包装特点及其社会文化因素
虽然在中国的不同时代,人们赠送礼物的内容、形式或赠送礼物的时间会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礼品的选择方面,中国人普遍会选择一些价值比较高的物品来赠送给对方。

而在礼品的包装方面,中国就没有像日本那样有许多约定俗成的东西,礼物的包装也没有像在日本那样那么受到重视。

一般来说,都是用包装纸进行简易的包装,有时为了美观可能会装饰上一些彩带或者小饰品等小物品,但整体来说不会像日本那样精致、那样用心。

在中国,人们之所以更注重所送礼物的“内容”,其实跟中国人送礼的“功利性”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很多时候中国人向对方赠送礼物是由于有求于对方,如果赠送给对方的东西是价格较为低廉的物品,就有可能会让对方认为自己被看轻,进而会觉得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

而且,当今中国社会,即使是“非功利性”的送礼,所送礼物的价格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衡量双方之间关系的一种标准。

“礼物越重,情谊越深”。

而这,不得不说与中国社会的“人情”有着密切的联系。

与日本人相同,中国人在收到礼物的时候,也会觉得有一种“负担”,而与日本人相对,中国人在“往来”的过程中,考虑“人情”往来多一些。

对于“功利性”的赠答,为了还清这种所谓的“人情”,就不得不为赠送礼物的人办事,满足赠送一方的“求”;而对于“非功利性”的赠答,中国自古以来有“礼尚往来”的说法,中国人正是通过不断的“赠送”与“返
还”来维持彼此之间的关系。

收到别人的礼物,就欠了别人“人情”,但又不能为对方“办事”,那么就得找机会,赠送给对方价格略高于收到礼物的礼物,加重一些去回个礼,但是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

就这样,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

三、中日两国社会交际文化的相异性
赠送礼物作为一种普遍的交往形式,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中。

然而,不同的民族由于文化的不同,人们的意识结构就不尽相同,因而就会产生不同的“赠答礼仪”。

同样,反过来,通过对一个民族“赠答礼仪”的分析,就可以了解其中所反映出来的该民族人们的心理。

对赠答礼仪中“内容”或“外在”的侧重点,正反映了中日两国文化的相异性:日本人更注重“义理”,中国人则更多地受到“人情”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