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植物保护的主要方法
植物保护知识点总结

植物保护知识点总结一、病虫害防治1. 病虫害的种类及危害病虫害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对植物造成危害的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昆虫、螨类等生物。
它们通过侵染植物组织、吸食植物汁液、传播病原微生物等方式,导致植物发生疾病、减产甚至枯死。
常见的病虫害包括小菜蛾、蚜虫、炭疽病、霜霉病、叶斑病等。
2. 病虫害的防治方法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预防、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预防措施包括选择抗病虫害品种、合理布局种植、保持植物健康等;化学防治主要采用农药喷雾、熏蒸等方式消灭病虫害;生物防治是通过引入天敌、施用生物制剂等方式控制病虫害的危害。
3. 农药的使用与管理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物质,能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
然而,农药的过度使用会造成环境污染,对人畜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在使用农药时应该掌握正确的方法,遵守使用说明,严格按照剂量和施用时间等要求进行操作,定期清洗施药器具,妥善保存和处置废弃的农药瓶。
4. 病虫害防治的综合管理为了更有效地控制病虫害,需要采用综合管理的方法。
综合管理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根据植物和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环境因素等,运用不同的防治方法,以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综合管理的措施包括农业机械防治、文化防治、生物防治等。
二、草害防治1. 草害的种类及危害草害是指那些对植物造成危害的杂草,会抢夺植物的养分、水分和阳光,导致植物生长受到限制,甚至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常见的草害包括稗草、苜蓿草、旱稗等。
2. 草害的防治方法草害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是指使用除草剂对杂草进行喷雾消灭;物理防治主要采用翻耕、覆膜、遮草等方式防止草害的生长;生物防治是通过引入天敌、施用生物制剂等方法来控制草害的危害。
3. 合理施肥与草害防治合理施肥是防治草害的重要措施。
适量的施肥能够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促进植物生长,从而减少杂草的生长和传播。
在施肥过程中要注意施肥时间、施肥剂量和施肥方法,避免过度施肥导致杂草繁殖。
植物保护讲义.

植物病虫害防治学二OO七年^一月绪论1. 植物保护(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植物病虫害防治) 是一门与农业有害生物做斗争的实践性的科学,是可持续农业技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农田有害生物发生发展与生态系统进化规律为基础,不仅要求能控制当时病.虫.草.鼠等灾害,保证作物优质高产,取得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而且要求前一时段采取的植保技术体系能为后年份或后年代的植保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作物生产和植物保护得以持续稳定的发展和提高,生态环境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现代叫”可持续植保” 2. 病虫害防治方针的进化(1)预防为主, 防治并举,全面防治,重点肃清.(2)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3)预防为主, 可持续防治, 控制到有虫不成灾.第一篇基础理论一. 昆虫基本知识.二. 植物病害基本知识三. 有害植物基本知识四.鼠害基本知识.五. 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昆虫基本知识( 一) 昆虫的外部形态昆虫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是动物界中最大的类群昆虫的特征:1. 昆虫成虫的身体分为头. 胸. 腹三部分2. 有2对翅3.3 对足1. 昆虫的头部及其附器1.1. 昆虫的头式下口式(蝗虫), 前口式(步甲), 后口式(蚜虫).1.2.头部的附器1.2.1.触角:1.2.2.眼单眼复眼1.2.3.-------- 口器. 昆虫的取食器官咀嚼式(天牛)吸收式(刺吸式- 蝉, 虹吸式- 蝶,舔吸式- 苍蝇)2. 昆虫的胸部及其附器(二).昆虫的内部器官与功能2.1.昆虫的消化器官结构及其与防治的关系2.1.1.昆虫的消化器官是1 条从口腔到肛门的纵贯体腔中央的管道,包括前肠、中肠、后肠3部分,中肠又称胃,是昆虫消化和吸收食物的主要部分。
2.1.2.消化吸收与防治的关系:昆虫的消化吸收必须在稳定的酸碱度下进行,2.2.昆虫的呼吸结构与防治的关系昆虫的呼吸器官叫”气门”,其呼吸作用与药剂熏蒸防治的关系密切,在高温情况下熏蒸效果好,在仓库熏蒸时,加入少量二氧化碳使昆虫呼吸作用增强,提高熏蒸效果。
植物保护技术课件(一)

植物保护技术课件(一)
植物保护技术课件
教学内容
•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
•植物虫害学基础知识
•植物防治技术和方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或电子课件
•植物保护相关教材
•实验器材和样本
•讲义和笔记纸
教学目标
•理解植物保护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掌握植物病理学和植物虫害学的基础知识•了解植物防治技术和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设计说明
本课件旨在通过理论知识和实例案例,向学生介绍植物保护技术的相关知识和应用方法。
通过参与互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教学过程
1.导入:引出植物保护技术的重要性和挑战,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
趣。
2.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
–植物病原体的分类和特征
–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和防控方法
–植物免疫和抗病机制
3.植物虫害学基础知识:
–主要植物虫害分类和形态特征
–植物虫害的生活史和危害程度
–植物虫害的监测与控制方法
4.植物防治技术和方法:
–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原理与应用
–绿色植物保护方法的推广与实施
5.总结与讨论:复习重点知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鼓励他们
思考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课后反思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讲解和互动,学生对植物保护技术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掌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但由于时间和资源限制,实践操作的环节相对较少,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中加强实践和案例分析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应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参考书目,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植物保护基础知识 图文

(三)常见的昆虫口器及其危害状
咀嚼式口器危害特点
植物受到机械损伤,如: 1、沿叶缘蚕食叶片成缺刻; 2、在叶片中间啮成大小不同的孔洞; 3、钻入叶片上下表皮之间蛀食叶肉,形成弯曲的虫道 或白斑; 4、钻入植物茎秆、花蕾、铃果,造成作物断枝、落蕾、 落铃; 5、在土中取食刚播下的种子或作物的地下部分,造成 缺苗、断垄; 6、吐丝卷叶,躲在里面咬食叶片。
氰霜唑、乙磷铝
百菌清、嘧菌酯、 代森锰锌
苯醚甲环唑、三唑 酮、腈菌唑、戊唑 醇、氟硅唑、烯唑 醇、多菌灵、甲基
硫菌灵、腐霉利
8.2.2 细菌性病害的诊断
1、认识细菌 2、细菌病害诊断 3、常见的细菌病害
1、认识细菌
大肠杆菌 肺结核、霍乱 臭水沟
1、认识细菌
是一类由细胞壁和细胞膜或只有细胞膜 包围细胞质的单细胞原核生物。
细菌病害防治药剂
8.2.3 病毒性病害的诊断
1、认识病毒 2、病毒病害诊断 3、常见的病毒病害
1、认识病毒
非细胞结构的分子寄生物,由核酸和衣 壳蛋白组成。为专性寄生物。
2、病毒病害诊断
主要症状:花叶、黄化、矮化、皱缩、 丛枝等。
病毒病害都是系统侵染; 主要通过昆虫等生物介体进行传播。
3、常见的病毒病害
黄瓜花叶病
3、常见的病毒病害
柑桔黄龙病
病毒病防治药剂
(1)盐酸吗啉胍·乙酸铜(20%WP) (2)菇类蛋白多糖(0.5%水剂) (3)氯溴异氰尿酸[50%SP(可溶性粉剂)] (4)氨基寡糖素(0.5%水剂) (5)葡聚烯糖(0.5%SP) (6)三氮唑核苷·硫酸铜·硫酸锌 (7)菌毒清(5%水剂) (8)烯腺嘌呤·羟烯腺嘌呤·盐酸吗啉胍·硫酸锌·硫酸铜 (9)十二烷基硫酸钠·三十烷醇·硫酸铜 (10)混合脂肪酸·硫酸铜; (11)盐酸吗啉胍 (12)宁南霉素(2%、8%水剂)
植物保护技术

什么是植物保护技术
• 植物保护技术是指在研究植物病虫草鼠害 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病虫草鼠害进 行预测预报,并采取相应对策加以综合治 理,将有害生物对农作物的经济损失控制 在允许的损害水平以下的一门应用科学。 • (植物病、虫、草、鼠害又称生物灾害, 是严重威胁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之一)
蝗灾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工作方针强调在综合防治中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从维护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观念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农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必要时利用化学农药等人为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的水平以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植物保护技术
病害
• 马铃薯晚疫病:由一种霉菌引起,导致马 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病 害的欧洲大饥荒, 饿死几十万(另有资料说死亡100多万人) 人,外逃求生200多万人。
生物灾害带来的损失
•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农 作物每年因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约合700亿 ~800亿美元,鼠害夺走成品粮约3300万吨。 • 影响贸易:携带有危害农作物的病菌和害 虫的农产品不能出口。 • 危害健康:少数带病的农产品被人畜食用 后会引起中毒,等等!
• 我国从春秋时代起至新中国成立前2600年 间,蝗灾发生800多次,猖獗之际,群蝗蔽 天,食禾一空,饿殍遍野 • 蝗虫图片
鼠害
• 1965年,青海草地鼠害消耗牧草50亿千克 以上,相当于500万只羊一年的食草量。 • 1982年,新疆沙湾、乌苏两县的草场,鼠 害面积103万多公顷,每公顷草场有鼠洞 4600个,牧草被啃食一空,草场成为次生 裸地或沙化,失去放牧价值。 • 1988年,我国农田鼠害发生面积0.23亿公 顷,损失8598万吨粮食,森林鼠害发生面 积850万公顷。
植物保护作业指导书

植物保护作业指导书第1章植物保护概述 (3)1.1 植物保护的意义 (3)1.2 植物保护的发展历程 (4)1.3 植物保护的主要方法 (4)第2章植物病虫害识别与诊断 (4)2.1 植物病虫害基本特征 (5)2.1.1 病征 (5)2.1.2 虫征 (5)2.2 植物病虫害诊断方法 (5)2.2.1 目测诊断 (5)2.2.2 实验室诊断 (5)2.2.3 信息技术诊断 (5)2.3 常见植物病虫害识别 (5)2.3.1 植物病害 (5)2.3.2 植物虫害 (6)第3章植物病虫害发生规律 (6)3.1 植物病虫害发生因素 (6)3.1.1 植物种类及品种抗性 (6)3.1.2 气候条件 (6)3.1.3 土壤条件 (6)3.1.4 人类活动 (6)3.2 植物病虫害传播途径 (6)3.2.1 自然传播 (6)3.2.2 人为传播 (7)3.2.3 种子、苗木传播 (7)3.3 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 (7)3.3.1 病虫害监测 (7)3.3.2 气象资料分析 (7)3.3.3 植物生长状况评估 (7)3.3.4 预报发布 (7)第4章农业防治措施 (7)4.1 农业防治原理 (7)4.1.1 抗病虫害品种的选育 (7)4.1.2 生物多样性利用 (7)4.1.3 生态平衡调控 (8)4.1.4 栽培管理优化 (8)4.2 农业防治方法 (8)4.2.1 选用抗病虫害品种 (8)4.2.2 轮作与间作 (8)4.2.3 适时播种与收获 (8)4.2.4 土壤管理与施肥 (8)4.2.6 植株调整与修剪 (8)4.3 农业防治实例 (8)4.3.1 水稻病虫害防治 (8)4.3.2 小麦病虫害防治 (8)4.3.3 棉花病虫害防治 (8)4.3.4 蔬菜病虫害防治 (9)第5章生物防治措施 (9)5.1 生物防治原理 (9)5.2 生物防治方法 (9)5.2.1 天敌生物防治 (9)5.2.2 病原微生物防治 (9)5.2.3 竞争性生物防治 (9)5.2.4 植物源生物防治 (9)5.3 生物防治应用实例 (9)5.3.1 柑橘害虫的生物防治 (9)5.3.2 棉花害虫的生物防治 (10)5.3.3 小麦病害的生物防治 (10)5.3.4 农田杂草的生物防治 (10)第6章化学防治措施 (10)6.1 化学防治原理 (10)6.2 常用农药及其特点 (10)6.2.1 杀虫剂 (10)6.2.2 杀菌剂 (10)6.2.3 除草剂 (11)6.3 化学防治方法与注意事项 (11)6.3.1 化学防治方法 (11)6.3.2 注意事项 (11)第7章物理防治措施 (11)7.1 物理防治原理 (11)7.2 物理防治方法 (11)7.2.1 捕捉和诱杀 (11)7.2.2 隔离和遮避 (12)7.2.3 高温、低温处理 (12)7.2.4 辐射处理 (12)7.3 物理防治应用实例 (12)7.3.1 桃小食心虫的灯光诱杀 (12)7.3.2 稻飞虱的防虫网覆盖 (12)7.3.3 葡萄园土壤熏蒸 (12)7.3.4 苹果蠹蛾的辐射防治 (12)7.3.5 温室番茄白粉虱的生物防治 (12)第8章综合防治策略 (12)8.1 综合防治概述 (12)8.2 综合防治原则 (13)8.2.2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13)8.2.3 安全高效,兼顾生态 (13)8.2.4 适时适量,精准施策 (13)8.3 综合防治实践案例 (13)8.3.1 案例一: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 (13)8.3.2 案例二:柑橘病虫害综合防治 (13)第9章植物保护技术及其应用 (14)9.1 植物保护技术发展 (14)9.2 常用植物保护技术 (14)9.2.1 化学防治技术 (14)9.2.2 生物防治技术 (14)9.2.3 物理防治技术 (14)9.2.4 农业防治技术 (15)9.3 植物保护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化 (15)9.3.1 集成技术应用 (15)9.3.2 个性化防治方案 (15)9.3.3 智能化监测与预警 (15)9.3.4 农药减量使用 (15)9.3.5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15)第10章植物保护管理与法规 (15)10.1 植物保护管理概述 (15)10.1.1 植物保护管理的概念 (16)10.1.2 植物保护管理的任务和目标 (16)10.1.3 植物保护管理的原则 (16)10.2 植物保护法规体系 (16)10.2.1 法律法规 (16)10.2.2 部门规章 (16)10.2.3 地方性法规 (17)10.3 植物保护管理与执法实践 (17)10.3.1 植物保护管理执法实践内容 (17)10.3.2 植物保护管理执法程序 (17)10.3.3 植物保护管理执法措施 (17)第1章植物保护概述1.1 植物保护的意义植物保护是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稳定的重要措施。
《植物保护》PPT课件

《植物保护》PPT课件•植物保护概述•植物病虫害识别与诊断•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与技术•植物检疫与法规制度目录•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保护•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植物保护挑战与对策01植物保护概述定义与重要性定义植物保护是研究如何保护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如病害、虫害、杂草等)的侵害,以及如何在受到侵害后恢复其健康状态的一门科学。
重要性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的基石,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保护不仅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还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古代时期人们通过观察和实践,积累了一些朴素的植物保护经验,如轮作、间作等。
近代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保护逐渐从经验走向科学,出现了植物病理学、昆虫学等分支学科。
现代时期植物保护学科不断完善,研究手段日益先进,如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技术的应用为植物保护开辟了新途径。
•目标:通过预防和治疗措施,减少有害生物对植物的危害,保障植物健康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任务研究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策略;推广和应用先进的防治技术;培养专业的植物保护人才;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植物保护挑战。
02植物病虫害识别与诊断常见植物病虫害类型病害类型包括真菌病、细菌病、病毒病等,如锈病、霜霉病、黑斑病等。
虫害类型包括咀嚼式口器害虫、刺吸式口器害虫等,如蚜虫、蚧壳虫、红蜘蛛等。
注意观察植物的异常症状,如变色、坏死、畸形等,以及害虫的形态特征。
观察症状识别病原掌握发生规律通过实验室检测或专业机构鉴定,确定病害的病原类型。
了解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030201病虫害识别方法与技巧诊断流程与注意事项诊断流程包括现场调查、症状识别、病原鉴定和综合分析等步骤。
注意事项在诊断过程中,要注意排除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异常症状,如药害、肥害等;同时,要结合植物的生长环境、品种特性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03植物病虫害防治策略与技术农业防治策略选用抗病、抗虫品种选用具有抗病、抗虫特性的品种,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植物保护概论重点内容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植物病害的因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植物正常的生理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种种病理变化,表现出各种不正常状态(即病态),甚至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病三角:环境,病原物,植物体病害四面体:环境,病原物,植物体(人)病害的影响:生理机能出现变化,以这种为基础,今儿出现细胞或组织结构上的不正常改变,最后在形态上产生各种各样的症状;减少植物,影响产量;降低产品品质;有些病害侵害的农产品食用后还引起人蓄中毒;在运输和储藏时造成严重损害;影响国民经济;影响进出口。
植物病害症状,病状,病症:植物受病原物侵害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表皮或者外表显示处来的异常状态呈症状;病状的类型:变色:褪绿,白化,叶子等叶色发生变化等;坏死:病斑,溃疡,疮痂,叶烧等;腐烂:干腐,湿腐,软腐,猝倒,立枯等;萎蔫:失水导致枝叶萎垂的现象,黄萎,枯萎,青枯;畸形:皱缩,卷叶,蕨叶,如枣疯病;病状是指植物自身外部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病症是指病原物在植物并不表面形成的各种结构;病症的类型: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索状物;脓状物;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这类病害可以在植物体间互相传染,也成传染性病害;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因素称为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非寝染性病害:由飞生物因素(既不适宜的环境条件)而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
这类病害没有病原物的传染,不能再植物个体间互相传染所以也称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第二节:植物病原物营养体:真菌生长阶段的结构称为营养体。
菌丝: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
低等真菌的菌丝没有隔膜,称为无隔菌丝;而高等真菌的菌丝有许多隔膜,称为有隔菌丝。
此外,少数真菌的营养体不死丝状体,而是无细胞壁且形状可变的原质团或细胞壁卵圆形的单细胞。
菌丝组织体主要有菌核(坚硬的营养结构,储藏养分,能萌发产生新的营养菌丝或繁殖体),子座(一个垫状结构,主要功能是形成包子机构,但也有度过不良环境的作用)和菌索(菌丝体平行组成的绳索结构,可抵抗不良环境也有助于菌体在基质上蔓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害玉米
寄生在玉米枝叶的玉米螟
4.组织制度防治法:通过对植物的检疫,特别是对作物种子 的检疫及有效的管理,可控制病虫害的扩大和蔓延。
5.化学防治法:利用各种化学药剂通过专用设备来消灭病虫、杂草及 其它有害生物的措施。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操作简单,防治效果好,生 产效率高,且受地域和季节的影响小,应用日益广泛,是目前广大农 村主要使用的植保方法。但对环境和生态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化学药剂的施用方法很多, 主要有:喷雾法、弥雾法、 超低量喷雾法、喷粉法和 喷烟法。
视频
三. 机械化化学防治方法
1.喷雾法——通过高压泵和喷头将药液雾化成100~300微 米的方法。有手动和机动之分。
2.弥雾法——利用风机产生的高速气流将粗雾滴进一步破 碎雾化成75~100微米的雾滴,并吹送到远方。特点是雾滴 细小、飘散性好、分布均匀、覆盖面积大、可大大提高生 产率和喷洒浓度。 农药 高速气流
3.超低量法——利用高速旋转的齿盘将药液甩出,形成 15~75 微米的雾滴,可不加任何稀释水,故又称超低容 量喷雾。
4.喷烟法——利用高温气流使预热后的烟剂发生热裂变, 形成1~50微米的烟雾,再随高速气流吹送到远方。
手持式小型常温喷烟机
5.喷粉法——利用风机产生的高速气流将药粉喷洒到作物上。
高频振荡杀虫机
振荡波发生器
高速气流杀虫机
高速气流
进气管
排气管
气流 分 离 筒 害虫
吸风机
折皱吸气管
吸盘
果实套袋技术可减少病虫害的侵蚀及果实残毒
3.生物防治法:通过大量地培育寄生蜂、微生物和利用益鸟等害 虫的天敌,来消灭病虫害,如利用培育的赤眼蜂防止玉米暝和夜 蛾等。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可减少农药残毒对农产品、空气和水 的污染,改善环境条件,因此,生物防治法日益受到重视。
二. 植物保护的方法
植物保护的方法很多,按其作用原理及应用技术 可分为以下几类:
1.农业技术防治法:农业技 术防治包括选育抗病、抗虫 品种;增施有机肥料及化学 肥料,以增强作物抗病虫能 力;选择合理的播种期和及 时迅速收割,以避开病虫害; 改进栽培方法,实行合理轮 作,深耕和改良土壤,加强 田间管理等。
2.物理机械防治法:病虫害发生期,利用物理方法和相应工 具来防治病虫害,如采用机械捕打,果实套袋,药液浸种消 灭害虫和病菌;利用成虫的趋光性,用紫光线灯(黑光灯) 诱杀害虫,超声波高频振荡,高速气流吸虫机等。
紫外线照射
防雨罩 紫外线灯 农药 农药承接器
利用成虫的趋光 性,用紫光线灯可有 效杀死害虫。
第四章 植物保护机械
第一节 植物保护的主要方法
第二节 植物保护机械的类型
第三节 主要工作部件及特点
第一节 植物保护的方法
一. 植物保护的意义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常常遭受到病菌、害虫和杂 草等生物的侵害,轻则局部或个别植物发育不良,生长 受到影响,重则全株或整片作物被毁坏。受害作物不仅 会使产量降低、品质变差,甚至会造成毫无收获,如不 及时防治则会造成农业生产的巨大损失。因此必须做好 植物保护工作,做到经济而有效,防重于治,把病虫害 消灭在危害之前,以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
四. 植物保护机械的主要类型
根据上述化学药剂施用的方法,植保机 械的类型主要有: 喷雾机
弥雾机 超低量喷雾机
喷烟机
喷粉机
思考题
1.常用植物保护的方法?
2.机械化化学防治方法?
3.植保机械的主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