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各种代称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其它有自称、他称、鄙称、专称、代称、惯称等。
一、尊称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
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贤:贤弟、贤妻仁:仁兄、仁弟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大:大礼、大作、大驾。
这些词一般都不需要翻译.这些敬辞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以上一二两种情况到现在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种普遍仍用,这些称呼既很尊重对方,又有亲切感,语言气氛也很和谐.二、谦称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
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认识和掌握。
一种是用某些名词来代替代词“我”。
又可分以下四类: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赋》)用姓;“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祭十二郎文》)用名。
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报任安书》)“某自幼熟读兵书。
”(《失街亭》)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寡得之人)、不毂(不善之人)、孤(孤独之人)”表示谦下。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这些谦称都可译成”我”。
中国古代人物主要称谓

古代主要称谓一、对丈夫的称谓1、良人古时叫丈夫“良人”,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古代丈夫们光辉高大的形象,古诗里就有“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良人”一词显示不出男女性别,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亦为“良人”;从这可以看出当时男女地位还是比较平等的,但这种不加区别也给夫妻间称呼带来很多不便。
2、郎后来根据《说文解字》,为“良”字音义上加以区别;在“良”右边加“阝”,变成“郎”;在“良”左边加“女”,变成“娘”。
“郎”就代表丈夫,李白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义山诗有“刘郎已恨蓬山远,又隔蓬山一万丛”,花间词中有“问郎花好侬颜好”。
3、郎君单音节词太甜腻了,于是在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变双音词,即“郎”字后面加一个“君”字;在“娘”字后面加一个“子”字,成了表示亲昵的“郎君”、“娘子”。
(注:起先,“娘子”一词仅用青春妙龄的少女。
大约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称呼)妻子称丈夫为“郎君”,是对丈夫的雅称,丈夫称妻子为“娘子”,是对妻子的爱称。
4、官人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时代,也是称谓较多的朝代。
宫廷中出现了“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这一称谓。
有的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
至今,民间仍对新婚夫妻戏称为“新郎官”、“新娘子”。
最知名的代表人物就是:西门大官人,从这个称呼可看出随着宋代理学的兴盛。
5、老爷老爷,仅限于官宦人家对老公的称呼,其在家中的尊贵地位不言而喻。
6、外人,外子在宋代,妻子有称自己的丈夫为“外人”的,也有称“外子”的,丈夫则称自己的妻子的除“娘子”外,7、相公京剧、越剧、黄梅戏里面有拉长了声音的一声娇呼“相——公——”。
可见这个称呼古8、先生“先生”,近代以来,也称“丈夫”为先生.有本意,有引伸意,也有通假意。
有特指,也有泛指。
就其本意而言,古代“父兄”、“道士”这两重意思已不多用。
而其最基本的含义似乎是“老师”。
《辞海》“先生”目下载:“《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舍:是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但不说舍儿、舍女。
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如对已离世的父亲称先父、先人、先严、先考,对母尊称先母、先妣、先慈,对祖父称先祖,等等。
亡:用于对已死卑幼者的称呼,如亡妹、亡儿。对已故的丈夫、妻子、挚友,也可称亡夫、亡妻、亡友。
“你太太来了”。
妻子:指的是妻子的儿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有单称妻,有的人为了表示亲爱,在书信中常
称贤妻、爱妻。
老伴儿: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儿们、婆娘、婆姨:有些地方称妻子为娘儿们,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江南一些地方俗称妻子为堂客。
媳妇儿:在河南农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妇儿。
1、宗族称谓
祖上: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们可知的祖宗作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为始祖。后世的人在修家谱、作家传时,也往往喜欢攀附古代的名人为自己的始祖。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孙三代就分别把曹振铎、姬姓、虞舜称作曹氏家族的始祖。
太祖: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为太祖。如三国魏以曹操为太祖,唐以李渊为太祖,宋以赵匡胤为太祖,明以朱元璋为太祖,清以努尔哈赤为太祖。太祖是一朝的开国之君,所以他的太庙百世不迁。
什么叫“丈人” ,“丈人”现在通常指称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就不仅指岳父了。
一、“丈人”是对老者和前辈的尊称。
二、“丈人”指家长或主人。
三、“丈人”是女子对丈夫的称呼。
四、“丈人”'代表岳父。
“结发”的含义:我国古代,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因以“结发”为结婚,指原配夫妇。
北宋末年,洪迈有个堂兄是石泉州的幕宾,不很得意,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写荐书推荐去京城供职,洪迈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迈替写了一份谢启,里面便有“襟袂相连”一句。而比洪迈还早一些的马永卿,在所著《懒真子》里提及,江北人呼友婿为“连袂”,也呼“连襟”,和洪迈写的谢启相对照,可见宋朝时,“连襟”这个称谓就已通行,并具有与现在相同的内容了。
我国古时的年龄代称

我国古时的年龄代称对某些年龄不直说而使用代称,是古代一种习俗。
为了帮助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现介绍常见的几种年龄代称:孩提:指需人提抱的乳哺婴儿,又称“孩抱”、“孩稚”、“孩孺”和“孩乳”。
童龀:儿童换齿叫“龀”,如《愚公移山》有“有遗男,始龀”。
童龀,泛指年幼者,如《后汉书》有“年皆童龀”。
垂髫:古时童子头发下垂,因用以指童年或儿童。
又称“垂发”,如《后汉书》有“老夫童稚垂发戴白满车下”。
总丱:也称总角。
束发为两角之形。
是男女未冠笄者之称,泛指童年。
如《诗经》有“总角丱兮”;《颜氏家训》有“总丱之子必先入学”。
豆蔻:喻处女,常指十三、四岁女子。
如杜牧诗云“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束发:古时男孩十五岁是成童的年龄,要把头发扎结起来。
所以,“束发”被用来称呼十五岁的男子。
如《大戴记》有“束发而就大学”。
及笄:“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头发的簪。
《公羊传》有“女十五而笄”是说女孩十五岁后就要用“笄”把头发结束起来,表示已经成年。
于是“及笄”便成了十五岁女子的代称。
又,《国语》有“既笄而孕”。
故,“及笄”也指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弱冠:《礼记》说“二十岁曰弱冠”。
古时二十岁行冠礼,因未达壮年,故称弱冠。
后世指二十左右的男子,或泛指年少者。
破瓜:古时文人将“瓜”字拆成两个“八”字,用以纪年。
二八就是十六。
古诗文中常见“破瓜”或“二八”,大多是指十六岁的女子。
另,也指六十四岁,即八八六十四。
如,吕岩赠张洎诗有“功成当在破瓜年”。
而立:《论语》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后世,便用“而立”指代三十岁,用“不惑”代指四十岁,用“知命”作为五十岁的代称。
但,为了表示谦虚,五十岁的人常自称为“未知之年”,也作“半百之年”。
花甲:古时用天干与地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为一个甲子,周而复始。
因此,后世常用“花甲”借指六十岁。
也作“耳顺之年”。
古稀:唐朝杜甫《曲江诗》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中国的古称有哪些

中国的古称有哪些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古称和别名。
以下将介绍一些中国的古称。
一、中华:中华是中国的古称之一,源于古代华夏族的部落名称。
相传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他的名字中的“华”成了后来的称谓。
中华一词也出现在《诗经》中,意味着中国的尊严和荣耀。
中华是中外通用的称呼,代表着华夏文明和中国的独特地位。
二、中国:中国是当前最常用的称谓,是以秦朝统一中国为标志的时期所采用的大一统的国名。
中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战国策·楚策一》中,并逐渐成为中国这片土地的代称。
这个名字既指国家,也包含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地理上的范围。
三、天朝:天朝是中国古代一种封建社会中皇帝的称号,也可以看作是对中国的另一种称谓。
天朝一词流传于东汉末年,意味着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及中国是“天下”的中心。
四、中土:中土是中国佛教中对中国的称呼,与佛教概念中的“西天极乐世界”相对应。
佛教将中国看作富饶、可胜任佛法传播的地方,因此称之为中土。
这个称呼也常常用来代指中国这个国家。
五、赤县:赤县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谐音称呼,源于春秋时期赤翟国(今河南省西华县)的名字。
后来赤翟国灭亡后,人们用赤县来指代中国。
这个称呼主要出现在文学作品和诗词中,意味着对中国乡土之情和红色的象征。
六、炎黄:炎黄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也是对中华民族起源的称呼。
相传黄帝是中国人的祖先,他在黄河流域传播了火的文明,所以被称为炎黄。
炎黄一词体现了中国民族的尊严和自豪。
七、天下:天下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一种权力象征和称呼,被称为“天下”是指统一的国家疆域。
这个称号体现了古代帝王的霸权意识,表明他们具有统治全国的权威。
以上是中国的一些古称,每个称呼都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充分展现了中国这个古老国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这些称谓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紧密相连,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中国帝王、太子和后宫的称谓大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中国帝王、太子和后宫的称谓大全导语: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除了称王、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以外,还有一些别称,散见于一些典籍当中。
平时读书,搜集了一些。
下面列出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除了称王、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以外,还有一些别称,散见于一些典籍当中。
平时读书,搜集了一些。
下面列出一些,供大家参考。
1、皇王:对君王的敬称,犹言大王。
见于《诗经。
大雅。
文王有声》:“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
”朱熹《集传》:“皇王,有天下之号,指武王也。
”2、皇祖:帝王的祖先。
明朝规定,朝廷祭告宗庙,高祖以上概称皇祖。
3、皇辟:帝王的别称。
《隋书。
王劭传》:“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
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
”4、主:古代对国君的称呼。
《商君书。
君臣》:“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
”5、主上:臣下对国君的称呼。
《资治通鉴》卷二一四,李林甫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
”6、主公:臣下对君主的称呼。
《三国志。
蜀志。
法正传》:“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7、主君:国君的别称。
《墨子。
贵义》:“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8、君:君主、天子。
《尚书。
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9、君王:对帝王的称呼。
《国语。
吴语》:“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
”10、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
《商君书。
慎法》:“人主莫能世。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中国人的称呼,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沉淀与变迁。
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
从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对宗法礼制、尊卑长幼等礼法习俗的重视,对官职、科举的表示方式。
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称呼既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成功的观念,又透射着一种“自卑下之道”的“谦恭精神”,这种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们的语言、称呼中体现出来。
1、宗族称谓祖上: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
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们可知的祖宗作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为始祖。
后世的人在修家谱、作家传时,也往往喜欢攀附古代的名人为自己的始祖。
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孙三代就分别把曹振铎、姬姓、虞舜称作曹氏家族的始祖。
太祖: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为太祖。
如三国魏以曹操为太祖,唐以李渊为太祖,宋以赵匡胤为太祖,明以朱元璋为太祖,清以努尔哈赤为太祖。
太祖是一朝的开国之君,所以他的太庙百世不迁。
祖宗: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称。
从我国汉代开始,凡是创业的国君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为祖,如汉称刘邦为高祖,唐称李渊为高祖等等。
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称为宗,如汉称文帝刘恒为太宗,唐称李世民为太宗等。
子嗣、太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宗子:大宗的嫡长子叫宗子。
对大宗来讲,他是家长;对于小宗来讲,他是族长,宗子继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庙的祭祀。
世子:世子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与“太”字意义相通。
支子:古代把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支子。
嫡子: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作嫡子。
同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
嫡子有继承父亲地位的权力,在社会地位上远远高于庶子。
别子:古代把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儿子都叫别子。
庶子:古代把妾所生的儿子称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礼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嗣子:无子而以他人之子作为儿子,既为嗣子。
福建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名词代称

在事业单位考试中常常出现一些关于名词指代的考法,常出现的类型为:下列词语与代称对应正确的是:如“巾帼——女性”。
在出现这类似的考法时,由于古代的词汇的含义与现代词汇含义的差异,很多同学在拿到这类题时常常很难选出正确答案。
在这里我总结了一些相关词汇以帮助大家记忆。
一、古代器物代称1.墨:松使者。
传说唐玄宗用的墨土,有一道士是墨精,号松使者。
2.纸:楮先生。
传说纸是由楮叶造的;又称“剡藤”,浙江嵊县剡溪产的藤枝制造。
3.砚台:石虚中。
石虚中被封过即墨侯,又为人器度方圆。
4.小船:蚱蜢。
小船很轻快,像小虫一样,所以叫蚱蜢。
5.书信的别称:鸿、鸿雁、尺牍、尺素、函杞。
6.钱的别称:泉、方孔兄、邓通、阿堵物、青蚨、上清童子。
7.扇:仁风、便面。
仁风,系晋朝袁宏因谢安送他扇子,称是“当奉扬仁风”;便面,传说汉朝张敞走马章台街,以扇挡面,故得名。
8.酒的别称:琼、玉液、金浆、家酿、香醪、红友、玉友、欢伯、杯中物、三酉、般若汤、杜康、白堕、曲生、曲秀才、金浆太醴、福水。
9.雪的别称:琼玉、碎玉、冰花、六出、碎琼乱玉。
10.月亮的别称:蟾宫、月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望舒。
11.镜子的别称:菱花,专指女性用:菱花本是水里开的一种花。
二、古代花卉代称1.牡丹:被称为“花中之王”,雅称“贵客”,还有称是“国色天香”、“深色花”“百两金”、“木芍药”、“富贵者”。
2.莲花:是花中“高尚君子”。
美称“花君子”,雅称“净客”,别称“水华”、“水旦”、“水苏”、“泽芝”,还有称“君子者”。
3.月季花:历来被称为“人间不老春”。
她的美称为“月月红”、“四季花”、长寿花“斗雪红”。
4.兰花:“美称”空谷佳人”,雅称“幽客”。
其他有称之为“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空谷幽兰”、“话中君子”。
梅、兰、竹、菊共称花中“四君子”。
5.菊花:别称:“黄花”,雅称“寿客”“秋寒”。
还有称“隐逸者”,与兰花、水仙、菖蒲称“花草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的代称沈腰沈约是南朝著名诗人、《宋书》的作者。
《梁书·沈约传》中引了沈约的《与徐勉书》,其中描述自己的病况时说:“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
”用现在话说就是:过几个月,裤腰带就得往里挪个孔;不到一个月,握一下胳膊,就缩了半分。
后世文人常以“沈腰”、“沈郎腰瘦”、“沈约瘦”为典,代指腰围缩减,身体日渐消瘦。
如宋范成大有《次韵虞子建见咍赎带作醮》:“莫嫌憔悴沈腰瘦,且喜间关秦璧归。
”黄庭坚《水龙吟》:“定是沈郎作诗瘦,不应春能生许愁。
”沈腰,常与“潘鬓”连用。
如李煜《破阵子》:“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潘鬓”指人头白年老。
楚腰《墨子·兼爱》中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
故灵王之臣,皆以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这是说,从前,楚灵王喜欢纤细的腰身。
朝中的一班大臣们唯恐腰肥体胖,失去宠信。
因而不敢多吃饭,把一日三餐减为只吃一餐。
每天起床后,先要呼气后屏住呼吸,再把腰带束紧;时间长了,一个个饿得头昏眼花,扶住墙壁才能站立起来。
一年之后,满朝文武都成了面黄肌瘦的废物了。
《韩非子·二柄》载:“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战国策·楚策》载:“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腰),楚士约食,凭而能立,式而能起。
”类似的叙述还见于《墨子》和《管子》。
请注意,这几处记载,有的明确指出“细腰”的主人为“士”或“臣”,有的只说“人”,应该肯定其为男性。
到了《后汉书·马援传》,其中引用了俗语:“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国中”已经演变为“宫中”,“细腰”的主人已经出现了女性化的倾向。
李商隐更是明确地说:“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
”(《梦泽》)既是“满城娇”,“细腰”的主人必是女性无疑了。
杨炎《赠薛瑶英》诗:“玉山翘翠步无尘,楚腰如柳不胜春。
”杜牧《遣怀》:“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
”可见,在唐诗中,称女子的细腰为“楚腰”已经相当常见了。
“楚腰”的指代对象由男性到女性的变化,正反映了人们对两性外貌审美观念的演变及定型。
小蛮腰唐孟棨《本事诗·事感》载:“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这里的“白尚书”是指白居易。
他所蓄养的两个歌妓樊素和小蛮,一个善歌,一个善舞。
樊素的嘴小巧鲜艳,如同樱桃;小蛮的腰柔弱纤细,如同杨柳。
后来人们常用“樱桃口”来形容女子的口美,用“小蛮腰”、“杨柳腰”、“柳腰”来指代年轻女子的美腰。
如宋陈允平《蝶恋花》:“舞彻东风,不减蛮腰秀。
”无名氏《玉楼春》:“绿杨学舞小蛮腰,红药惜开菩萨面。
”欧阳修《少年游》:“小蛮垂柳,都占洛城腰。
”石孝友《点绛唇》:“杨柳腰枝,春来尚怯铢衣重。
”华岳《瑞鹧鸪》:“梅花体态香凝雪,杨柳腰肢瘦怯风。
”陆游《忆王孙》:“春风楼上柳腰肢。
”欧阳修《阮郎归》:“玉肌花脸柳腰肢。
”怀孕生子的代称梦熊古人以梦中见熊罴为生男的征兆。
后以“梦熊”作生男的颂语。
语本《诗·小雅·斯干》:“下莞上簟,乃安斯寝。
乃寝乃兴,乃占我梦。
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
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莞是植物名,是一种用来编席子的草。
罴是熊的一种,长头高脚,猛憨多力,能爬树,会游泳。
虺即蜥蜴。
大人指占梦之官,即太卜。
这几句诗是说,这个人铺好席子睡觉,在睡梦里看到了熊、罴、虺、蛇等动物,醒来之后便让太仆给解释一下。
太仆说梦到熊、罴要生男孩,梦到虺、蛇就生女孩。
此词即本此而来。
刘禹锡《苏州白舍人寄新诗有叹早白无儿之句因以赠之》云:“幸免如新分非浅,祝君长咏梦熊诗。
”说自己和白居易交情非浅,希望他能够早生贵子。
李群玉《哭小女痴儿》云:“平生未省梦熊罴,稚女如花坠晓枝。
”是说自己还没有儿子,女儿却如花一样过早地凋谢了。
梦兰、吉梦征兰、征兰、兰兆《左传·宣公三年》:“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己兰,曰:‘余为伯鯈,余而祖也,以是为而子,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
’既而文公见之,与之兰而御之。
辞曰:‘妾不才,幸而有子。
将不信,敢征兰乎?’公曰:‘诺。
’生穆公,名之曰兰。
”其大意是:当初,郑文公有一个贱妾名叫燕姞,梦见天使给她一支兰花,说:“我是伯鯈。
我,是你的祖先,把兰作为你的儿子。
因为兰花的香味在全国数第一,佩带着它,别人就会像爱它一样地爱你。
”不久以后,文公见到燕姞,给她一支兰花而让她侍寝。
燕姞告诉文公说:“我的地位低贱,侥幸怀了孩子。
如果别人不相信,敢请把兰花用来作为信物。
”文公说:“好。
”生了穆公后,为其取名曰“兰”。
后以“吉梦征兰”、“梦兰”、“征兰”、“兰兆”等指怀孕得子。
这样说要比直言怀孕要委婉,是一种雅称。
唐杜甫《同豆庐峰贻主客李员外贤子辈知字韵》:“梦兰他日应,折桂早年知。
”即用此意。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人如果知道此词也是用来指代怀孕得子,受“兰”字影响,往往会误以为与“梦熊”相对,指生女孩。
这是不对的。
与“梦熊”一样,“梦兰”仍然指怀孕生男。
梦日《三国志·吴志·孙破虏吴夫人传》:“孙坚闻其才貌,欲娶之,……于是遂许嫁为婚,生四男一女。
”裴松之注引《搜神记》:“初,夫人孕而梦月入其怀,既而生策。
及权在孕,又梦日入其怀,以告坚曰:‘昔妊策,梦月入我怀,今也又梦日入我怀,何也?’坚曰:‘日月者阴阳之精,极贵之象,吾子孙其兴乎!’”这段情节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中被演绎成了这样的情节:建安十二年,冬十月,权母吴太夫人病危,召周瑜、张昭二人至,谓曰:“我本吴人,幼亡父母,与弟吴景徒居越中。
后嫁与孙氏,生四子。
长子策生时,吾梦月入怀;后生次子权,又梦日入怀。
卜者云:梦日月入怀者,其子大贵。
不幸策早丧,今将江东基业付权。
望公等同心助之,吾死不朽矣!”类似的“诞圣瑞征”在古代正史及民间野史杂传中屡见不鲜。
明人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荟》卷一讨论的就是“帝王诞生瑞征”,其所列举的历代“史传中所记诞圣瑞征”共计52例,这还是很不完全的。
比如:《晋书·刘聪载记》中记载了刘聪这样的故事:“初,(刘)聪之在孕也,张氏梦日入怀,寤而以告,元海曰:‘此吉征也,慎勿言。
’十五月而生聪焉,夜有白光之异。
”晋王嘉《拾遗记》记帝喾之子八神之出生说:“帝喾子妃,邹屠氏之女也。
……妃常梦吞日,则生一子,凡经八梦,则生八子,世谓八神。
”据宋人王称《东都事略》卷一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出生的时候,也有“梦日入怀”的瑞兆。
《晋书·后妃列传下·孝武文李太后》里说,这位李太后竟然几次梦见“日月入怀”,后来生了孝武帝和会稽文孝王和鄱阳长公主。
《十六国春秋》卷六三《南燕录一·慕容德》说,慕容德的母亲公孙夫人怀孕的时候,曾经“梦日入其脐中”。
《北齐书·后主纪》记载,后主的母亲胡皇后梦中“于海上坐玉盆,日入裙下”,于是怀孕。
这些故事,也是梦日入怀传说的翻版。
“日者,君象也。
”于是帝王的妻子梦日,则被认为是怀上了圣胎。
“梦日”、“梦月”、“日月入怀”怀孕有贵子的代名词。
但实际上,这些“诞圣瑞征”中,大多数都应当是用来强化臣民的政治迷信的有意编造的谎言。
少数部分可能是孕妇的幻视幻听吧。
弄璋弄瓦《诗·小雅·斯干》有云:“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
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意谓:生下了男孩,让他睡在床上,为他穿衣又穿裳,给他玩白玉璋。
他哭的声音很响亮。
长大后盛服辉煌,不是国君便是王。
璋即圭璋,是一种宝玉,为春秋时功臣朝见王侯时所执,使男婴弄璋,是希望他长大后做官。
紧接着的一段云:“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
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
無父母詒罹。
”意谓:生下了女孩,让她睡在地上,为她裹上褓被,给她玩纺线的瓦锤。
教育她要谨慎柔顺,料理家务会做饭,不给父母添麻烦。
瓦是古代妇女纺织时用的纺锤,让女婴弄瓦,有从小就培养她勤于纺织的寓意。
由此“弄璋弄瓦”就成为生男生女的代称。
古代别人家生了孩子,要表示祝贺的时候,常常要说“弄璋”或“弄瓦”之喜。
这里还有一则笑话。
据《旧唐书·李林甫传》载:“太常少卿姜度,李林甫舅子,度妻诞子,林甫手书庆之曰:‘闻有弄獐之庆。
’客视之掩口。
”不知道这满林子里活蹦知己跳的“獐”怎么个弄法?权倾天下而不学无术,终免不了为人嗤笑。
佛寺的代称伽蓝:梵语僧伽蓝摩、僧伽蓝的略称。
意思是无争之地,大家相处和谐,没有争执。
又称僧园、僧院。
原指僧众所居住的园林,然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住的寺院、堂舍。
一所伽蓝须具备七种建筑物,如佛殿、法堂、禅堂、库房、山门、西净(厕所)、浴室等七堂,故又称七堂伽蓝。
《翻译名义集·寺塔坛幢》:“僧伽蓝译为众园。
《僧史略》云:‘为众人园圃。
园圃,生植之所;佛弟子则生殖道芽圣果也。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伽蓝之内,花果蔚茂,芳草蔓合,嘉木被庭。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阿耆尼国》:“伽蓝十余所,僧众二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三日之后不送出,伽蓝尽皆焚烧。
”祗园:泛指佛寺。
又称祗苑、祗洹、祗园精舍、祗树、祗树林、祗树园等,是“祗树给孤独园”的简称。
相传古印度乔萨罗国舍卫城豪商给孤独长者须达,在王舍城听如来讲法,深为敬慕。
回国,欲购祗陀太子的园林建立精舍献如来。
祗陀戏言:布金遍地乃卖。
须达乃倾家布金。
祗陀感其诚,二人同心建立精舍,名祗陀园林须达精舍,简称祗园精舍。
由于须达长者生平乐善好施,常常赈济贫困孤独,国中的人都尊称他为“给孤独”,这座林园又名为“祗树给孤独园”,表示祗陀太子的树林、给孤独长者建造的精舍,以纪念他们的无量功德。
祗园精舍是佛陀在世时规模最大的精舍,占地约七甲,七层楼高,庄严富丽,环境优美,好比人间天上,胜过竹林精舍。
僧房计有数百栋,此外礼堂、讲堂、集会堂、休养室、盥洗室、储藏室、诵读室、运动场、总会所等,应有尽有,设备齐全,实为天下第一福地。
建好之后,举行盛大的庆祝大会,佛陀如约接受了供养,带领弟子们来到这里安居弘法。
王勃《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云:“祗园兴板荡之悲,沙界积沦胥之痛”,元代宋无《寄题无照西园》:“近地栖禅室,祗园草木薰。
”其中的“祗园”都是指佛寺。
精舍:这个词在汉代之前,多指汉儒讲学的场所。
如《汉书·包咸传》:“咸住东海,立精舍讲授。
”《党锢传》:“(檀敷)立精舍教授,远方至者常数百人。
”有时也写作“精庐”,如《姜肱传》:“盗就精庐求见。
”。
晋武以前道士所居之所也用“精舍”,如《三国志》裴桦之注引《江表传》曰:“于吉来吴,立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