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器的主要纹饰和特点
汉代古玉工痕特征

汉代古玉工痕特征
汉代古玉工痕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纹饰风格:汉代玉器纹饰多采用阴刻线,线条粗犷有力,表现出独特的风格。
其中,“汉八刀”是汉代玉器工艺的代表,采用简练的线条进行刻划,刀法刚劲有力,无崩裂状和刀痕之迹。
2. 游丝毛雕:汉代玉器中常见的工艺,其线条细如毛发,连续不断,如一气呵成,具有细、绵、长、飘、劲、灵动等特征。
这种工艺多用于玉人的头发和衣服褶皱处,使其更加生动逼真。
3. 钻孔工艺:汉代玉器的钻孔工艺十分成熟,钻头普遍为铁制,使得玉器的孔洞可以打得十分直。
同时,汉代玉璧的外廓也采用大口径金属管琢磨,使玉璧更加圆整。
4. 雕刻工艺:汉代铁制砣具广泛应用于玉雕的各个方面,使得阴刻、浮雕、镂雕、圆雕等纹饰加工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
汉代玉器上的夔龙纹、云纹、卷云纹、谷纹、蒲纹、涡纹、乳丁纹等都是采用各种雕刻工艺结合雕琢而成。
5. 磨制工艺:汉代玉器的磨制工艺相当精细,玉器表面光滑细腻,棱角琢磨圆滑,细线条的刻道有毛道和跳刀的痕迹。
同时,汉代玉器中常出现一种名为“游丝毛雕”的工艺,其线条连续不断,具有极强的动感。
总体来说,汉代古玉工痕特征反映了当时玉器制作工艺的高度发
展,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文物信息和历史资料。
中国古代玉器

中国古代玉器第一章、中国古代玉和玉器一、中国古代玉:1863年,法国地质矿物学家德莫尔,根据传到欧洲的清代乾隆朝玉器,进行物理化学实验,结果表明,玉材有两种,即角闪石和辉石类。
1、角闪石亦称软玉,包括透闪石和阳起石,硬度为莫氏6-6.5度,比重2. 55-2.65,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的纤维矿物,属于角闪石的一种。
其中以新疆和阗所产的一种透闪石之类的玉石最为有名。
角闪石的色泽较近于油脂的凝脂美,纯者色白,俗称羊脂玉,细腻温润,非常名贵,经济价值极高。
又因角闪石含有少量氧化金属离子而呈现青、绿、黑、黄等色或杂色。
2、辉石类亦称硬玉,因翠绿者质地最佳,在中国又有翡翠之雅称。
缅甸是翡翠的主要出产国,清代乾隆时期流入中国,其中含有铬镍元素的呈现绿色,称之为“翠”;含有铁元素的呈现黄、红色,称之为“翡”,如果在同一块玉石由红、绿、紫三色组成,则称为“福禄寿三星”或“桃园三结义”。
其硬度为6.75-7度,比重3.2-3.3。
辉石类则以硅酸钠和硅酸铝为主,有隐约的水晶状结构,质地坚硬,密度较高,具有玻璃的光泽,清澈晶莹。
翠绿色、苹果绿、雪花白、娇嫩的淡紫色,都是辉石类的典型色泽。
3、在中国古籍上所指的玉并不是确切的矿物学的名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阐释“玉”为:“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温和滋润具有光泽,表明玉善施恩泽,富有仁爱之心),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玉有较高的透明度,从外部可以看出来其内部具有的特征纹理,表明玉竭尽忠义之心),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如果敲击玉石,会发出清亮悠扬悦耳的声音,并能传到很远的地方,表明玉具有智慧并传达给四周的人),不挠而折,勇之方也(具有极高的韧性和硬度,表明玉具有超人的勇气),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有断口但边缘却不锋利,表明玉自身廉洁、自我约束却并不伤害他人)”。
“五德”之说是儒家对玉理念的高度概括,也把玉赋予了人格化的魅力。
二、中国古代玉器:西汉扬雄在《法言》中阐述说:“玉不雕,屿璠不作器。
古玉器的主要纹饰

古玉器的主要纹饰纹饰是古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古玉器常以纹饰命名,如"谷璧"、"蒲璧",只有认识纹饰才能正确辨别器物。
另外,纹饰的特征及变化极具时代特点,掌握纹饰可以帮助判别器物的年代和真伪。
某些纹饰还具有专属性,可用来推测玉器主人的身份,如龙凤图案往往为皇帝、皇后专用。
1.谷纹(豆芽纹、逗号纹形态像发芽的种子,故得名“谷纹”。
其特征是一个圆点带个小尾巴。
五谷杂粮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这种纹饰表达了祈求五谷丰登的愿望。
2.蒲纹是由两组或三组平行线交叉组成的编织纹,古代早期的人们常常是席地而坐,即坐在用蒲草编织的席子上,琢刻蒲纹表达了人们对于安居乐业的向往和祈求。
3.乳丁纹即在玉器表面琢刻突出的圆点代表“乳头”,往往许多个整齐地排列或是琢在蒲纹交叉线构成的交叉点上。
乳头既是母亲的象征,更是养育子孙的象征,乳丁纹蕴涵着祈求子孙满堂、人丁兴旺的含义。
4.云纹:是刻画天上行云的纹饰。
古人耕种全靠雨露滋润,无云便无雨,无雨则无谷。
所以,古人由求雨转为敬云,琢刻云纹一则敬天,二则求雨,最后变为纯粹的装饰纹。
5.雷纹:是一种方形环绕的纹饰,在青铜器上的运用多于玉器。
6.弦纹(弧线纹)常由两条平行的弧线组成一条弦纹,往往用于圆柱状或圆筒状柱体的表面。
7.陶纹(绳纹):由两股或三股绳索纹绞在一起的形状,一般多用于圆形器物的边沿。
这种纹饰在古代陶器上出现最多,故名“陶纹”。
明清时的玉手镯也有绳纹状的。
8.螭纹(蟠螭纹)是龙纹的前身,有人称之为“螭龙”,即头上无角、四只脚、一条毛尾的爬行动物,多带有想象的成分。
盘曲成半圆形或近圆形的螭纹称为“蟠螭纹”。
9.虺纹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剧毒小蛇,有时头尾两端个有一个头(即两头蛇),若很多虺盘绕在一起,则称为“蟠虺纹”。
10.夔龙纹和龙纹玉器上最早出现的龙纹是“夔纹”,夔是古代传说中的无角一足的奇异动物,多为阔口大首,弯曲起伏的身躯和一只足,商周时大量在青铜器和玉器上使用。
中国古代玉器(二)

(10)打眼: 打眼类似打钻,用桯钻和管钻 工具进行。
打 眼 图
木 碢 图 、 皮 碢 图
(11)清底上光: 木碢、皮碢是玉器制作最后的工序, 此工序所使用的碢具,是采用质地 致密、强韧的木料、皮料、干葫芦 等,配合极细的解玉砂进行打磨和 抛光。
(三)制玉方法
1、切割 切割玉料的工具有软性线具、砣具 和片状工具,每种工具的切割痕迹 都不一样。 (1)软性线具切割 软性的线状工具流行于新石器时代 晚期,常用来切割与镂空。
管 钻 孔 芯
玉 琮 孔 内 错 位 台 痕
齐家文化玉料上留下的管钻痕迹
心 料 对 钻 错 位 示 意 图
三、古玉的造型制作——形
(一)蹄形器
蹄形器是新石器时 代红山文化特有的 器物,造型上大下 小,中空无底,上 端作椭圆形斜口状。
未完工蹄形器
蹄形器 切磨外形 器缘打孔 沿边拉切 取料成形
(二)琮形器
琮形器盛行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齐家文化等区域 。
方形玉料
打孔取心
去角为圆
成形玉琮
未完工玉琮
琮 心 玉 料
玉 琮
(三)璧形器
玉璧
未完工玉璧
玉璧边料使用示意图
出 廓 璧 战 国 晚 期
(四)璜形器
璜形器是弦月形的器物,盛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西周,呈上弦月的 是玉璜。春秋时期,玉璜倒向使用,并在中间加一穿孔,成为下弦月 形的玉珩。 璜形器的制作方法有三种: 1、成形对开法制作玉璜
清 早玉 期蝠 寿 桃 血佩 沁
玉镯
明 大红袍
玉蝉 明 水银沁
玉蝉 清 钉金沁
(二)出土特征
长期埋入墓葬里的玉 器,一方面受到地理 环境的影响,一方面 与其它的器物相接触, 出土时的现象与未入 土的玉器不同,这种 出土时所具有的各种 特征,俗称“生坑”。 常见的出土特征有附 着物、白化、玻璃光 等。
历代古玉器总体特点特征

历代古玉器总体风格特征一、玉器孕育阶段--距今5000年前玉器总体风格特征1、品种数量各文化遗址都有玉器出土,仰韶和大溪文化遗址较少。
工具:刀、铲、斧、凿、锛、镞等。
饰玉:璧、璜、环、玦、镯、珠、管、坠、耳珰、指环、笄、鱼形饰等。
礼仪玉器:玉龙、玉鹰、玉人、大型玉钺等。
★各地都有玉璜、玉玦出土。
◆各地都有相当数量的饰玉出土。
▲北方以玉制工具为多,南方以饰玉为多。
◆凌家滩出土玉器丰富而独特。
2、玉质(玉材)多为当地所产,玉石不分。
北方:以岫玉为多,其次有墨玉、青玉(非和田玉)、玉髓、煤精。
黄河中下游:绿松石、水晶、粗质玉。
长江下游:透闪石玉、阳起石玉、蛇纹石玉、石英岩玉、玛瑙、玉髓、水晶、煤精、莹石、石质、粗质玉。
3、纹饰和工艺因生产力低下,琢玉工具不锋利,故:●器形简单、多小型化。
○工艺粗糙,仅琢磨打光,常见砣切痕、对钻孔▲一般光素无纹。
纹饰简单、朴实。
新石器时代:青玉玉斧新石器时代:玉环(素面,面不平,边不圆,有切痕)新石器时代: 玉管串项饰(北阴阳营文化,代表当时的工艺,玉质不好)凌家滩文化遗址发现于1985年,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含山县铜闸镇西南约10公里的凌家滩自然村。
遗址面积约75万平方米。
1、品种丰富、数量多。
已发现上千件玉器,主要类型有:工具:以钺为主,其次有斧、铲。
礼仪玉器:仪仗器:大型玉钺、戈、玛瑙玉斧等。
礼器:玉龙、玉鹰、玉人、玉龟、长方形玉片等。
饰玉:玉璜、玉璧、玉玦、耳珰、玉镯、玉管串、玉扣、玉冠状饰、玉喇叭形饰等。
2、玉质品种较丰富,以透闪石玉为主。
还有:石英岩玉、玛瑙、玉髓、蛇纹石玉、水晶、煤精、石质(粉砂岩、凝灰岩、流纹岩等)3、纹饰工艺★造型:较丰富、简洁,用阴刻线琢出动物、人物的头部。
出现第一龙、玉璜造型多样。
★纹饰:多数为素面,少数用阴刻线或阳线装饰。
★工艺:较原始。
常见砣切痕迹、对钻孔;圆度不好、厚度不均。
玉龙:鸡骨白色,透闪石玉玉鹰:鸡骨白色透闪石玉座姿玉人:鸡骨白色透闪石玉玉钺:仪仗器,透闪石玉(不细腻)砣切痕迹玉钺:仪仗器,水草玛瑙凌家滩出土石戈: 仪仗器,凝灰岩质石钺(工具):肉黄色凝灰岩质石凿(工具)粉砂岩质石锛玉冠状饰:鸡骨白色透闪石玉双虎首玉璜:饰玉,透闪石玉素面玉璜:饰玉,透闪石玉玉镯:石英岩玉,饰玉,圆度好玉璧:饰玉,砣切痕迹,对钻孔成熟阶段的玉器--中国玉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为距今5000-4000年前后,即新石器晚期。
各个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

各个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玉器是中国古代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不同时期的玉器在形制、纹饰、工艺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以下将就不同时期的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进行介绍。
1.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起始阶段。
这个时期的玉器还处于简单的器物阶段,主要有简单的玉石饰品和工具。
形制上以原石为主,工艺简单,纹饰较为简约。
代表性玉器有龙山文化时期的龙山玉,其形制多为片状或棱角状,纹饰以动物形象和几何图案为主。
2.商代:商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玉器工艺技术达到峰值的阶段。
商代玉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祭祀的玉器,一类是用于个人佩戴的饰品。
祭祀玉器多为玉璧、玉琮、玉钺等,形制规整,工艺精美。
个人佩戴的玉器则有玉环、玉佩等,形制较为灵活,纹饰多样,常见的纹饰有神采飞扬的神兽、人物、云纹等。
3.周代:周代是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形式丰富多样的时期。
周代的玉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宗庙祭祀所用的玉器,一类是王室贵族所佩戴的玉器。
宗庙祭祀的玉器主要有玉璜、玉圭等,形制大气庄重,纹饰中多以神兽为主。
王室贵族的玉器则以玉佩、腰带玉等为主,形制精美,纹饰优雅,常见的纹饰有龙纹、凤纹等。
周代的玉器既注重实用性,又注重艺术性,工艺技术较为成熟。
4.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玉器艺术发展的高峰期。
这个时期的玉器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繁复精细。
玉器的形状有玉瑗、玉琮、玉環等,纹饰以神兽、人物、花纹等多样化为主。
战国时期的玉器工艺更加精湛,常见的工艺技法有云纹雕、阴刻、掐丝等。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种特殊的玉器形式,就是“帝王玉器”,以玉璜和玉板为代表,形制独特,线条优美,纹饰复杂。
5.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玉器主要以玉佩、璧等为主。
秦代的玉器多以龙纹、凤纹等神兽的纹饰为主,形制较为庄重,线条简洁。
而汉代的玉器多以人物、动植物的纹饰为主,形制比较灵活,纹饰繁多。
秦汉时期的玉器工艺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特别是汉代的玉器工艺更加精湛,不仅纹饰繁复,还注重雕刻的细节和表现力。
玉中有六大礼器,玉璧、玉琮、玉圭、玉琥、玉璋、玉璜你熟悉那个

玉中有六大礼器,玉璧、玉琮、玉圭、玉琥、玉璋、玉璜你熟悉那个一、玉有六器玉有璧、琮、圭、璋、璜、琥等六种六器!即玉璧、玉琮、玉圭、玉琥、玉璋、玉璜,古代祭祀天地四方的礼器,即以璧礼天,以琮礼地,以圭礼东方,以琥礼西方,以璋礼南方,以璜礼北方。
形状各异!二、六器详解1、玉壁玉壁,圆形玉壁,圆形,中央有孔。
六器中出现最早,使用时间最长。
不仅作为礼玉,还用于佩饰,还是古代主要馈赠之物。
成语“价值连城”中所指的和氏璧便是这种玉器。
汉代螭龙纹玉璧2、玉琥一种刻有虎纹或雕成伏虎形的玉器。
玉琥,形似老虎而得名。
琥珀表面的纹饰,多以云纹为主,由云纹变化而成各种屈曲的形式;也有条状纹、节状纹、鳞纹、谷纹、乳丁纹等。
玉琥,形似老虎3、玉圭玉圭,尖首平端一种下端平直,上端尖锐或平整的长方形玉片,上端是平头的,与石斧之形相近,称“平首圭”;上端尖锐呈三角形的,与戈的顶端相似,叫“尖首圭”。
4、玉琮玉琮,内圆外方,呈筒形。
这是一种外方内圆中空的柱状玉器,有的器形高大,有的比较矮小。
玉琮,内圆外方,呈筒形5、玉璋玉璋,璋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分别出土过3件玉璋,为迄今所知最古老玉璋。
璋呈扁平长方体状,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说法是:“半圭为璋”。
璋的种类据《周礼》中记载有: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5种。
玉璋,扁平长方体状6、玉璜玉璜,呈半圆形片状或窄弧形。
璜是“六瑞”中样式最繁杂、数量最多、流行时间也较长的礼玉。
它的形状按《周礼》的记载是“半璧为璜”,即为半璧形。
纹饰有涡纹、勾连纹、卷云纹、网纹等,以浅浮雕、阴刻线或勾彻法制出。
最精美的是一些上下缘外侧附带透雕纹饰的璜,图案纹样有龙、螭虎、凤鸟和卷云形,制作非常精细。
玉璜,呈半圆形片状时至如今,现代人已经很少会以玉器用作祭祀,也许很多人连六大礼器是什么都不知道。
礼器文化代表了当时古人对天地的忠,代表了对天地对四方的这种尊崇和崇拜。
中国古代玉器资料

中国古代玉器资料玉花斑弧刃斧玉器-----新石器时代玉花斑弧刃斧,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23.7cm,宽8.7cm。
此玉斧玉料呈青灰色并有较多的自然纹理而形成暗花。
斧为长条形,略扁,刃部呈前凸的弧状,斧顶略窄,近顶部有一圆孔。
此玉斧于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的M4号墓葬出土。
墓葬中有大量的随葬玉器,其中包含许多精品,如玉勺、玉龟甲、玉刻图板等,并有大量玉斧。
由此推测,墓主人是地位显赫的人物,所葬玉斧既象征权力,又标志着财产的丰厚。
此件玉斧是随葬玉斧中制作最精致的一件,斧的刃部锋利,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具有实用性。
其玉材虽因埋葬时间久远而发生了颜色的变化,但仍不失华美的本色。
斧的外表光滑,磨制精细,顶部略糙,可知顶部原嵌于木柄中因而未将其磨光。
此件作品显示出玉斧由实用工具向礼仪用器的转化。
琢:治玉的一种方法。
在玉的外表加沙与水,用工具带动砣头旋转,用砣头琢玉。
玉刻图长方形板玉器-----新石器时代玉立人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玉立人,高9.6cm,肩宽2.3cm,厚0.8cm。
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
玉料因受沁呈鸡骨白色。
玉人作立状,方头,以阴线方格纹刻划出冠,大眼,三角形鼻,大嘴,唇上有须,两耳垂处各有一圆形钻孔。
双臂贴胸而抱,十指分开,腕部有阴刻衣纹。
束腰上雕出斜纹带饰。
双腿间有缝隙,雕出脚趾。
此玉人比例匀称,雕刻刀法简练,展示出古人局部服饰的简貌,也反映了江淮地区史前时期匠人们的雕刻技能,为迄今所见新石器时代最完整的直立玉人。
有人称此时期为含山文化时期。
含山文化,1987年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它晚于同一地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而应早于良渚文化,与同一地区的薛家岗文化相当,是中国早期玉文化开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鸡骨白:玉器常年埋于地下,受外界有害物质沁蚀后仍带少许光泽,色如水煮之鸡骨,故俗称鸡骨白。
又因似石灰之色,也称石灰古。
玉双虎首璜,长11.9cm,厚0.4c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玉器的主要纹饰和特点
古玉器上雕琢的各种纹饰,或朴实无华,或精雕细琢;或简单几刀的简练勾划,或繁缛到无以复加。
各种纹饰的雕刻技法、构图、表现的主题一直为鉴赏专家所重视。
从历史的角度看,纹饰的种类和演变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古玉器的特征。
总起来说,古玉器的纹饰主要有以下几种:龙纹、蟠螭纹、饕餮纹、谷纹、云雷纹、乳钉纹、圈纹、薄纹、重环纹、涡纹等。
下面对各种纹饰给予一个较为详细的绍介。
龙纹
玉器上最早出现的龙纹是“夔龙纹”,简称“夔纹”,始于商、周,为独脚龙的侧面图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要柔和一些,并且纹饰大都与人面结合在一起。
阴刻线有单、双刻线。
蟠螭纹
蟠则指“盘曲而伏”。
古代青铜器上的蟠螭纹,其身体和腿似龙,而面部似兽。
此纹起于商、周,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玉器上的主要纹饰。
饕餮纹
饕餮是传说中一种贪食的恶兽。
饕餮纹是图案化了的怪兽兽面纹,故又称“兽面纹”。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的玉器上皆可见到。
谷纹
其纹饰为成排密集形小乳钉,并呈旋涡状,传说是谷牙之像,故称谷纹。
其主要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在清代仿古玉器中也能见
到。
云雷纹
即用连续回旋形线条构成连续图案。
圆形的连续构图,称云纹;方形的连续构图,称雷纹。
此纹饰盛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和玉器上。
乳钉纹
玉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常见于战国秦汉时期的玉璧上。
纹形为凸起的乳突状圆钉,其排列或纵横或随体变化。
圈纹
流行于春秋战国,常饰在璧、瑗、璜等板状器上。
其纹饰为排列成行的小圆圈,分为单圈、同心重和在圈中有一小点等。
蒲纹
战国秦汉玉璧中常见的纹饰。
是一种成行排列的六角形的格子,因很像编织的薄席,故名蒲纹。
重环纹
始见于商代,盛行于西周。
是由若干个近椭圆形的环组成的纹带。
环有一至三重不等,在环的一侧有两个尖锐角。
涡纹
其形状如同水涡旋转的几何图案,故又称旋涡纹、水涡纹。
此纹最早使用于玉器上是在西周,到春秋时仍为小件玉器上的纹饰。
自战国时起,开始出现在大件的玉器上。
鳞纹
形似鱼鳞,常雕成上下数层,重叠出现,流行于商代晚期至春秋时期。
古玉器的纹饰除了以上图案,还有蚕纹、回纹等,它们在古玉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
不同的历史时期,纹饰在构图、造型及所表现的主题等方面,常常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纹饰常常被人们作为玉器断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新石器时代,器形一般都是素面的,偶尔出现一些极其简单的阴刻线纹。
商周时代,主要的纹饰有饕餮纹、龙纹、蟠螭纹,也有少量的云雷纹饰。
春秋战国时,玉器上的纹饰逐渐增多,有蒲纹、蚕纹、谷纹、蟠螭纹等纹饰。
秦汉时的玉器纹饰极富特点,出现了“跳刀”、“汉八刀”等。
唐代,玉器纹饰借鉴了当时绘画中的线描手法,开始出现缠枝花卉、葵花图案和人物飞天等,其鸟兽纹雕刻得非常精细。
宋元时期,其纹饰丰富多彩,以龙凤吉祥为多。
此外仿古蟠螭纹、回纹、乳钉纹与凤凰、牡丹等图案并存。
明代,玉器上的纹饰主要有:松竹梅纹、云纹、云头纹、龙纹,以及缠枝花卉、山水人物等图。
此外,玉器上刻字已开始出现。
清代是我国古玉器发展的最高峰,其装饰纹除仿古纹饰外,新创的花鸟、虫草等纹饰丰富多彩,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玉器上出现了御制诗以及各种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