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革命 拉瓦锡 哈伯 特罗斯特
化学革命:拉瓦锡、哈伯、特罗斯特

二、拉瓦锡之死③
• 除马拉外,拉瓦锡在科学界还有其他的“嫉妒者”——他就是化学 家佛克罗伊。他本人也是科学院的院士,曾经是一位很早就同革命党人 的国会有着密切联系,并对科学院进行过迫害的神秘人物。他在危难之际, 也曾在多方面受到过拉瓦锡的保护,但是却反而施展诡计企图解散科学院, 直到最后动用了国会的暴力而达到了目的。
卡文迪许 (H Cavendish,1731-1810)
插曲1:
卡文迪许——“富人”传奇②
性情孤僻——参加皇家学会(“与卡文迪许交谈,千万不要看他,
而要把头仰起,两眼望着天,就象对空谈话一样,这样才能听到他的一些 见解。”——这种怪僻性格的形成与他从小生长的环境有一定关系。他两 岁时,母亲因生育他弟弟而病逝,从此他失去了母爱。他父亲忙于社交活 动,撇下他交由保姆看管,与外界极少往来。直到11岁才被送入一所专 收贵族子弟的学校,在学校里他仍然很少与别人交往)
拉瓦锡的名著——《化学纲要》
1789年,拉瓦锡出版了他的名著《化学纲要》——有人认 为,这是第一部真正意义的化学教科书。 在《化学纲要》中,拉瓦锡有意识地把质量不变的规律作 为他思维推理的前提,对质量守恒思想作了清楚的阐述,这是 他对近代化学发展的又一突出的贡献。 也就在《化学纲要》这部名著中,拉瓦锡总结了他化学研 究的实践经验,发展了波义耳提出的元素概念,提出元素是化 学分析到达的终点,即在当时用任何化学手段都不能分解的物 质可称为元素。 据此,他还列出了一张包括33种元素的分类表——现在看 来,这张表虽然存在一些错误,但是世界公认这是第一张真正 的化学元素表。
自由带领人民 (1830)
二、拉瓦锡之死①
• 为建立实验室贷款五百万法郎入“包税公司”——1789年法 国爆发革命——1793年革命委员会下令逮捕“包税公司”所有 成员——世界驰名的法国科学院院士拉瓦锡向革命委员会求情 不成,主动入狱 • 在入狱到被处死的7个月中,他仍痴迷于化学研究,写了8部 化学著作,意于将其贡献给后人——“情愿被剥夺一切,只要让 我当一名药剂师”——遭新政府的拒绝 • 他请求缓刑几日,将正在进行的“汗”分泌研究完成——“… 我只请求给我一点时间,让我为祖国多做一点贡献”——遭拒 绝 • 他主持的法国科学院和他创建的实验研究中心被封闭——抗 议——以“对抗新政府”而被罪加一等
拉瓦锡与化学革命

拉瓦锡与化学革命论拉瓦锡与化学革命摘要:本文记述了拉瓦锡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阐明了化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对化学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较全面的分析了拉瓦锡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并在对拉瓦锡的评价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化学革命燃烧学说燃素说安托万・洛朗・拉瓦锡( voisier,1743.8.26-1794.5.8)(1743-1794)的名字同18世纪发生的化学革命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举世公认的。
作为近代化学的奠基者,拉瓦锡以他同代人所没有的大智大勇、独特的研究方法,在化学的各个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用著名的鹈鹕蒸馏实验,彻底否定了水可变成土质的陈旧错误观念;在别人实验的基础上,从合成与分解两个方面证明了水的组成,从而确立了科学的元素学说,割断了化学与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四元素说”的联系;他用精确定量分析的方法确立了化学上一条最基本的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第一个建立了经典有机元素分析方法;他还和其他法国化学家一起,根据自己确立的新理论,创立了新的化学术语体系,奠定了现代化学术语体系的基础,在拉瓦锡诸多划时代的贡献中,其最大成就莫过于创立了科学的燃烧学说,彻底改变了整个化学的面貌,导致了化学史上一次深刻的伟大变革――化学革命。
《化学纲要》一书的出版则成为这场革命的总结,成为化学这门学科的奠基性著作。
一、拉瓦锡与化学革命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谈及科学发展的规律时说:“我们只提到科学上的开辟工作,包括寻找新的和未预见到的科学发展道路,以及创造一个永远变化着的宇宙图景的科学思想的奇迹,最初的和最基本的步骤总是带有革命性的。
科学的想象力,发现旧的概念太狭窄了,于是用新的概念代替它。
沿着已经开辟了的所有思想路线而继续进行发展在达到下一个需要去征服的新的领域的转折点之前,是带有进化性的。
”就科学发展的内部机制而言,爱因斯坦在这里提出了科学发展的两种型式:进化性的积累型式和飞跃性的变革型式。
拉瓦锡与近代化学革命

拉瓦锡与近代化学革命拉瓦锡与近代化学革命摘要: 分析了十八世纪化学革命产生的的背景,阐述了燃烧氧化学说的伟大意义及其在化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并探讨了拉瓦锡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拉瓦锡; 燃烧氧化学说;化学革命; 燃素说十八世纪的法国爆发了两种大革命,一种是政治大革命,一种是化学革命.两种革命,拉瓦锡都卷入其中.在政治大革命中,他被指控为罪人而丢了脑袋;但在化学革命中,他却成了旗手.他建立的燃烧氧化学说,被称为“史无前例的化学革命”.1.化学革命的背景任何一种革命,总有它的背景,化学革命也不例外.它的发生,首先取决于自身的矛盾运动.十八世纪中期,愈来愈多的物质被发现,日益复杂的实验现象相继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物质世界和化学变化的认识,也使原来试图解释一切的“燃素说”变得难圆其说了,为此,法国的拉瓦锡、施塔贝尔和贝岩、荷兰的伯尔哈费、俄国的罗蒙诺索夫等化学家纷纷向“燃素说”发出了质疑和批判. 施塔贝尔在他的《教义—实验化学》一书中指出“燃素说”的自相矛盾;更尖锐批判“燃素说”的是拉瓦锡,他说:“化学家从燃素说只能得出模糊的要素,它十分不确定,因此可以用来任意解释事物.有时这一要素是有重量的,有时又没有重量;有时它是自由之火,有时又说它与土素相化合成火;有时说它能穿过容器器壁的微孔,有时又不能;它能同时解释碱性和非碱性、透明性和不透明性、有色和无色。
它真是个变色虫,每时每刻都在改变它的面貌.”要真正认识燃烧的本质,必须首先弄清空气的组成和氧气在燃烧中的作用.1772年和1774年,瑞典的舍勒和英国的普里斯特列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制取了氧气并研究了其性质,但他俩却笃信“燃素说”,把氧气称为“火空气”和“脱燃素气体”.虽然舍勒和普里斯特列没有真正认识到氧气在燃烧中的作用,但却为拉瓦锡的燃烧氧化学说理论提供了决定性的证据.恩格斯说:“在化学中,燃素说经过百年的实验工作提供了这样一些材料,借助于这些材料,拉瓦锡才能在普里斯特列制出的氧气中发现了幻想的燃素的对立物,因而推翻了全部的燃素说.”①所以在客观上,“燃素说”论者关于氧气的发现,为埋葬“燃素说”自身奠定了一块最牢固的基石.虽然“燃素说”是一个错误的学说,而正是由于其形成和本身的矛盾性,才吸引了一大批拥护者和反对者去争论、去思索、去不断进行新的实验,从而加速了人们对燃烧现象本质的揭示.燃烧氧化学说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十八世纪分析化学的发展及其成就。
科学家-拉瓦锡

质量守恒的实验验证和总结
《科学发现与今天》 中国矿业大学
1.4、化学概要的出版
《化学概要》,这篇论文标志着现代化学的诞生。在这篇 论文中,拉瓦锡除了正确地描述燃烧和吸收这两种现象之 外,在历史上还第一次开列出化学元素的准确名称。名称 的确立建立在物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这个基础之上。而 在此之前,这些元素有着不同的称谓。在书中,拉瓦锡将 化学方面所有处于混乱状态的发明创造整理得有条有理。
《科学发现与今天》 中国矿业大学
假如说伽罗瓦死得愚蠢,哥白尼死得胆怯,那么拉 瓦锡死得甚至都有些卑微了。真是无巧不成书,拉 瓦锡也死在同一个月的第8天。
《科学发现与今天》 中国矿业大学
安东·罗朗·拉瓦锡 --一场风暴、另一场风暴
法国化学家安东·罗朗·拉瓦锡是化学发展史上最重要 的人物之一:把近代化学从“炼金术”中分离出来;推翻 “燃素说”,创建氧化学说;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等等。这 些成就使拉瓦锡被誉为“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也曾为 此自豪:“我的理论已经像革命风暴,扫向世界的知识阶 层。”
《科学发现与今天》 中国矿业大学
1.2、提出新的燃烧理论
--从燃素说到氧化说
斯塔尔:燃素说的基本思路
木柴燃烧后的灰烬比原来轻很多 木柴燃烧后的灰烬不再容易燃烧
燃烧过程中有些东西离开了可燃烧物 逃离的东西是某种易燃的物质
逃离的东西被命名燃素 金属矿石—通过燃烧--金属
《科学发现与今天》 中国矿业大学
有机物和金属在燃烧后截然不同的反应 但是很可惜当时还没有严格的定量概念!
《科学发现与今天》 中国矿业大学
拉瓦锡焚书: 一个时代远去了:从燃素说到氧化说
《科学发现与今天》 中国矿业大学
1.3、对空气成分的研究
化学革命

提出: 可燃物 - 油土 = 石土
• 1703年,贝歇尔学生施塔尔完
善燃素说,改“油土” 为“燃素”
化学革命的背景
• 燃素说实例:(A)金属 - 燃素 = 煅灰;
(B)酒精 - 燃素 = 水
• 燃素说的作用:取代了炼金术——燃素说整个十八世纪统
治了化学界——“兴是必要,衰是必然”
• 燃素说的矛盾:
(A)式中燃素增重(即“负重量”) (B)式中燃素减重(即“正重量”)
——量的概念是拉瓦锡的突破点!
化学革命的基础——质量守恒定律
• 利用天平进行研究是他突破燃素说的关键之一。
• 拉瓦锡的第一篇化学论文是关于石膏成分的研究, 他用硫酸和石灰合成了石膏。
歌功颂德的演讲。
• 就这样,狂热过后,法国人终于懂得了
拉瓦锡的价值——二、拉瓦锡之死⑤
• 拉瓦锡之死的直接原因是当过征税官,成为“革命”的对 象——试想,假如当初不放弃富有的律师职业,何来如此杀 身之祸?但是,如果不是那个果断的放弃,何有化学史上 的拉瓦锡及其“一死惊天下”?!
• 有人认为,拉瓦锡的一个不足之处是他在论文中常常不提或很少提及 别人的研究工作,这一点是与科学精神相违背的。这是否与其个人恩怨
有一定关系呢?
• 总之,革命政权逮捕了包括拉瓦锡在内的征税组织成员,以惊人的
速度审判所有人并宣布死刑——1794年5月7日开庭审判,24小时内执行。
• 拉瓦锡对岳父耳语道:“放大胆些,这只不过一刹那的事,然后—— 就是永恒。” 他第四个登上断头台,泰然受刑而死……
②针对当时化学物质的命名呈现一派混乱不堪的状况, 拉瓦锡与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创立了化学物 质分类的新体系;
全球举世公认的十大顶尖化学家

全球举世公认的十大顶尖化学家化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
在世界化学发展史上,涌现了很多杰出的化学家,下面给大家介绍世界上十大杰出化学家如下:1、门捷列夫——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人物简介: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1834年2月7日-1907年2月2日),俄罗斯著名化学科学家。
他发现了化学元素的周期性(但是真正第一位发现元素周期律的是纽兰兹,门捷列夫是后来经过总结,改进得出现在使用的元素周期律的),依照原子量,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并据以预见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
他的名著、伴随着元素周期律而诞生的《化学原理》,在十九世纪后期和二十世纪初,被国际化学界公认为标准著作,前后共出了八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学家。
杰出贡献:门捷列夫对化学这一学科发展最大贡献在于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
他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了订正、分析和概括,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元素(以及由它所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现根据国家标准称为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既元素周期律。
他根据元素周期律编制了第一个元素周期表,把已经发现的63种元素全部列入表里,从而初步完成了使元素系统化的任务。
他还在表中留下空位,预言了类似硼、铝、硅的未知元素(门捷列夫叫它类硼、类铝和类硅,即以后发现的钪、镓、锗)的性质,并指出当时测定的某些元素原子量的数值有错误。
而他在周期表中也没有机械地完全按照原子量数值的顺序排列。
若干年后,他的预言都得到了证实。
门捷列夫工作的成功,引起了科学界的震动。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把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称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在世界上留下了不朽的荣誉,世人给他以极高的评价。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经指出。
近代化学革命

近代化学革命拉瓦锡(1743一1794)的“氧化说”推翻了统治化学界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燃素说”,促进了化学领域中的诸多变革,进而掀起了一场全面的彻底的化学革命。
本文分析了18世纪化学革命产生的的背景,阐述了燃化学说的建立过程以及其在化学发展史上的影响,并探讨了拉瓦锡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以及其给后人的启示。
标签:拉瓦锡;氧化学说;化学革命;燃素说1、拉瓦锡氧化学说的历史背景1.1燃素说的全面崩塌燃素说是德国哈雷大学医学与药理学教授施塔尔提出的,可燃的要素是一种气态的物质,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即“燃素” 。
它在燃烧的过程中从可燃物中飞散出来,与空气结合,从而发光发热,这就是火。
由于燃素说能把大量事实联系起来,解释当时发现的化学现象并指引人们进行新的实验,因此很快得到许多化学家的支持。
然而,由于施塔尔和他的支持者没能制取到纯净的燃素,并且也不能解释金属煅烧失去燃素却增重的问题,燃素说也受到质疑[1]。
十八世纪后半叶,新发现的化学现象层出不穷,燃素说面临全面危机。
在这种化学思想空前混乱的情况下,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站了出来,高举化学改革的旗帜,引领着大家走向正确的道路。
1.2拉瓦锡的质疑1774年,拉瓦锡用锡和铅做了金属煅烧实验,实验表明确实有增重现象。
拉瓦锡查遍了所有权威文献,也未能找到满意的解释,于是他觉得很有必要考察前人的实验和理论[2]。
他审查了百年前波义耳做过的实验,认为波义耳的实验定量性不足。
在精密的定量实验前,这个曾经深信燃素说的化学家也对燃素说产生了怀疑,提出了金属煅灰的增重与燃素无关,而是由于与空气中的某种物质结合的原因,这便是拉瓦锡氧化学说的雏形了。
1.3氧化学说的建立在提出自己的假设后,拉瓦锡想通过从金属煅灰中直接分离空气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可他的实验没有一次是成功的。
就在拉瓦锡的研究陷入到瓶颈期的时候,普利斯特里的来访给了拉瓦锡新的希望。
普利斯特里告诉拉瓦锡他用凸透镜加热汞煅灰的时候发现了一种脱燃素空气。
世界十大化学家简介

世界十大化学家简介世界十大化学家简介1.勒沙特列(1850-1936),法国科学家勒沙特列一生中的大部分工作都和工程技术有关,唯一重要的化学理论贡献就是化学热力学中的勒沙特列原理,这一原理概括了化学平衡的根本性质。
它甚至可以超越化学,成为和物质能量守恒定律相提并论的,描述自然世界的一般性规律。
伟大的思想不在于他的篇幅,而在于他的深刻。
只有两句话的勒沙特列原理足以使勒沙特列跻身一流化学家的行列。
2.凯库勒(1829-1896),德国化学家苯环,如此美丽的分子,它的对称和谐之美,足以使人陶醉。
凯库勒最早论证了苯的环状结构,为以苯环为基本结构的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开辟了道路,这是有机化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
同时,凯库勒还是一位卓越的领导者,他是第一届国际化学会议的发起人的主要组织者,为国际学术交流做了许多重要工作。
另外,他也是一位成功的老师,他的学生之中,有三位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
他本人没有获奖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与诺贝尔逝于同年。
3.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一位杰出的化学工程师,一位成功的商人,不过至多只能算是二流的化学家,他对于化学理论实在是没有什么重要的贡献。
他大概是化学领域名气最大的人,不过这不是因为他的科学成就,而是因为他的巨额遗产。
现在,全世界的人都把能分到他的遗产看作一项至高的荣誉。
他冒着生命危险,发明了安全炸药,成为人们开山劈石,进行各种工程建设的利器,极大的推动了世界的发展。
同时,这项伟大的发明也被广泛用于战争,可以快速有效地杀伤敌人。
诺贝尔,一个传奇,因为科学成就而获得大量财富,因为处理财富的伟大方式而不朽。
4.范霍夫(1852-1911),荷兰化学家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
1875年,他发表了《空间化学》一文,提出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的假说,首创“不对称碳原子”概念,以及碳的正四面体构型假说(又称范霍夫—勒·贝尔模型),这些观点成为立体化学的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就这样,狂热过后,法国人终于懂得了
拉瓦锡的价值——在他死后不到两年,巴黎
就竖起了他的半身塑像。
二、拉瓦锡之死⑤
• 拉瓦锡之死的直接原因是当过征税官,成为“革命”的对 象——试想,假如当初不放弃富有的律师职业,何来如此杀 身之祸?但是,如果不是那个果断的放弃,何有化学史上 的拉瓦锡及其“一死惊天下”?!
• 质量守恒定律成为他的信念,成为他进行定量实 验、思维和计算的基础。
拉瓦锡化学革命的武器——燃烧氧化学说
舍勒(右图,资料见课本人名索引):1772年发现氧 气,称之为“火空气”,不认为是一种元素。
普利斯特里:1774年发现氧气,受“燃素说” 影响称之“脱燃素空气”。
拉瓦锡:1774年10月重复普利斯特里的实验
在《化学纲要》中,拉瓦锡有意识地把质量不变的规律作 为他思维推理的前提,对质量守恒思想作了清楚的阐述,这是 他对近代化学发展的又一突出的贡献。
也就在《化学纲要》这部名著中,拉瓦锡总结了他化学研 究的实践经验,发展了波义耳提出的元素概念,提出元素是化 学分析到达的终点,即在当时用任何化学手段都不能分解的物 质可称为元素。
• 燃素说的矛盾:
(A)式中燃素增重(即“负重量”) (B)式中燃素减重(即“正重量”)
——量的概念是拉瓦锡的突破点!
化学革命的基础——质量守恒定律
• 利用天平进行研究是他突破燃素说的关键之一。
• 拉瓦锡的第一篇化学论文是关于石膏成分的研究, 他用硫酸和石灰合成了石膏。
• 这次实验成功使拉瓦锡开始经常使用天平,并总 结出了质量守恒定律。
据此,他还列出了一张包括33种元素的分类表——现在看 来,这张表虽然存在一些错误,但是世界公认这是第一张真正 的化学元素表。
拉瓦锡的革命性功绩
拉瓦锡对燃素说和其它陈腐观点的讥讽和批 判是无情和激烈的,这使他在创建科学勋绩的同 时得罪了一大批同时代和老一辈的科学家。
在许多有关历史、科学史、化学史的书籍中,
家中长子,由于家境艰难,同外公、外婆一起度过
了大部分童年。
❖ 1739年,母亲去世后又被送到姑母家里居住。
• 除此之外,人们还对拉瓦锡之死别的因素进行了许多的 思考……
1.科学与财富的关系 2.科学与政治的关系 3.科学家人品与学问的关系 4. …
三、拉瓦锡化学革命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进行的化学革命被公推为18世纪科学 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在这场革命中:
①他以雄辩的实验事实为依据,推翻了统治化学理论达 百年之久的燃素说,建立了以氧为中心的燃烧理论;
自由带领人民 (1830)
二、拉瓦锡之死①
• 为建立实验室贷款五百万法郎入“包税公司”——1789年法 国爆发革命——1793年革命委员会下令逮捕“包税公司”所有 成员——世界驰名的法国科学院院士拉瓦锡向革命委员会求情 不成,主动入狱
• 在入狱到被处死的7个月中,他仍痴迷于化学研究,写了8部 化学著作,意于将其贡献给后人——“情愿被剥夺一切,只要让 我当一名药剂师”——遭新政府的拒绝
第三次是19世纪上半叶原子-分子论的建立。 第四次是1824年,德国有机化学家维勒首先从无机物
人工合成了有机物——尿素。
第五次是19世纪下半叶,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总结
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化学史上的几次革命②
在现代化学时期,革命性的标志人物与事件 也很多,尚未形成一致看法,但是哈伯关于合成 氨的贡献,以及特罗斯特关于原子经济性与绿色 化学的贡献,从科技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大 影响上看,无疑是继拉瓦锡发起的氧化学说化学 革命之后的两次极为重要的化学革命,它们分别 深远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20世纪和21世纪。
• 1669年,燃素说创始人贝歇尔
提出: 可燃物 - 油土 = 石土
• 1703年,贝歇尔学生施塔尔完
善燃素说,改“油土” 为“燃素”
化学革命的背景
• 燃素说实例:(A)金属 - 燃素 = 煅灰;
(B)酒精 - 燃素 = 水
• 燃素说的作用:取代了炼金术——燃素说整个十八世纪统
治了化学界——“兴是必要,衰是必然”
❖ 一生独居,科研情趣——虽然他 自小身体虚弱,以79岁的高龄与
世永别
❖ 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
插曲2:化学“反革命”——普利斯特里①
❖ 舍勒和普里斯特里先于拉瓦锡发现氧
气,思维不够广阔,没有充分利用天平,
没有能冲破燃素说的束缚,与真理擦肩
而过。
❖ 恩格斯:舍勒和普利斯特里是“当真理 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
正确解释的是拉瓦锡。
• 水不是一种元素,是“易 燃空气”同氧的化合物;易 燃空气也根本不是“燃素”, 是一种组成水的素,拉瓦锡
将其命名为氢(成水元素, Hydrogen)。
蒸汽机发明家 瓦特(J Watt, 1736-1819)
(上、左) 教材P213
拉瓦锡的论著
1777年9月5日,拉瓦锡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 划时代的《燃烧概论》,系统地阐述了燃烧的氧 化学说,将燃素说倒立的化学正立过来。
插曲1:卡文迪许——“富人”传奇③
卡文迪许 (H Cavendish,1731-1810)
❖ 研究空气和水卓有成效
❖ 卡文迪许从事科研不图名、不 图利——当许多人推崇他发现氢 气时,他谦逊地说:“这事早有
别人注意到了。”他的许多论文 和实验报告,没有急于发表—— 手稿大部没有发表——近50年的 科研生涯中没有写一本书
(2HgO = 2Hg + O2↑),认为产生的气体是一种
成酸的素,命名为氧(Oxygen)——推翻了 “燃素说”,对燃烧作出了正确的解释,创立 了氧化学说——恩格斯还是称他为“真正发现
氧气的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空气、水的成分研究
• 普利斯特里、瓦特、 卡文迪许、拉瓦锡都进行
了水的合成和分解实验,卡 文迪许的实验最出色,但最
作者都对拉瓦锡总是突出自己的人格特点进行低 调的描述和评价,指责他在《化学纲要》里没有 提起舍勒、卡文迪许、普里斯特里等对他的启示 和帮助。
但必须看到,拉瓦锡确实具有非凡的科学洞 察力和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因此虽然不是他最 先发现氧气的制法,但他通过制取氧气分析了空 气的组成,赋予了氧气不同于其它气体的非凡的 科学意义,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化学发 展新纪元。
• 有人认为,拉瓦锡的一个不足之处是他在论文中常常不提或很少提及 别人的研究工作,这一点是与科学精神相违背的。这是否与其个人恩怨
有一定关系呢?
• 总之,革命政权逮捕了包括拉瓦锡在内的征税组织成员,以惊人的
速度审判所有人并宣布死刑——1794年5月7日开庭审判,24小时内执行。
• 拉瓦锡对岳父耳语道:“放大胆些,这只不过一刹那的事,然后—— 就是永恒。” 他第四个登上断头台,泰然受刑而死……
万英镑,成为英国的巨富之一。尽管家
资万贯,他的生活却非常俭朴——他身
上穿的,永远是几套过时陈旧的绅士服。 他吃的也很简单,就是在家待客,照样是 羊腿一只。这些钱该怎么用,卡文迪许从
不考虑——整理图书老翁的报酬)
插曲1:卡文迪许——“富人”传奇②
❖ 性情孤僻——参加皇家学会(“与卡文迪许交谈,千万不要看他,
❖ 扎实的数理基础、高超的实验技巧——科研思路开阔(由于这
种古怪的性格,卡文迪许长期深居独处,整天埋头在他科学研究的小天地。 他把他家的部分房子进行了改造,一所公馆改为实验室,一处住宅改为公 用图书馆,把自家丰富的藏书供大家使用。1733年他父亲死后,他又将 他的实验基地搬到乡下的别墅。将别墅富丽堂皇的装饰全部拆去,大客厅 变成实验室,楼上卧室变成观象台。甚至宅前的草地上也竖起一个架子, 以便攀上大树去观测星象。至于践踏了那些名贵的花草,他毫不在乎。这 些都表明,对于科学研究简直像着了魔一样)
而要把头仰起,两眼望着天,就象对空谈话一样,这样才能听到他的一些 见解。”——这种怪僻性格的形成与他从小生长的环境有一定关系。他两 岁时,母亲因生育他弟弟而病逝,从此他失去了母爱。他父亲忙于社交活 动,撇下他交由保姆看管,与外界极少往来。直到11岁才被送入一所专 收贵族子弟的学校,在学校里他仍然很少与别人交往)
——化学革命的表达形式!
1785年,拉瓦锡和他的同行戴莫维、贝托雷、 佛克罗伊合作编写了《化学命名法》。
这本专著强调指出,每种物质必须有一固定 名称,单质命名尽可能表达出它的特性,化合物 的命名尽可能反映出它的组成。
拉瓦锡的名著——《化学纲要》
1789年,拉瓦锡出版了他的名著《化学纲要》——有人认 为,这是第一部真正意义的化学教科书。
化学革命:拉瓦锡、哈伯、特罗斯特
化学史上的几次革命①
一般认为,近代化学时期发生了五次重大的突破,使
得化学大厦牢固地确立起来。
第一次重大突破是17世纪中期,波义耳提出了科学的
元素概念,把化学确立为科学。
第二次是18世纪下半叶,拉瓦锡提出了燃烧氧化理论,
建立了科学的化学燃烧理论,促进了化学的迅速发展。
拉瓦锡
成名于“化学革命”, 牺牲于社会“革命”!
A L Lavoisier(1743-1794)
一、拉瓦锡生平
• 法国律师家庭出身——爱好化学——20岁大学法学
系毕业后当律师——“大城市照明”征文获奖——放 弃赚钱的律师职业
• 专攻化学——25岁
法国科学院院士—— 谋求科研经费当征税 官——1794年死于 “法国大革命”
②针对当时化学物质的命名呈现一派混乱不堪的状况, 拉瓦锡与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创立了化学物 质分类的新体系;
③根据化学实验的经验,拉瓦锡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 量守恒定律和它在化学中的运用。
这些工作,特别是他所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 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化学革命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