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初加工药材品种
常用中药材在产地初步的加工方法

常用中药材在产地初步的加工方法一、根、茎类药材:收获后要洗净泥土,除去须根、芦头和残留枝叶,再进行大小分级,或趁鲜切成片、块或段,然后晒干或烘干,如丹参、白术、白芷、牛膝、射干。
肉质性含水量多的百部、天冬、百合、薤白,应先用沸水烫,再切成片或剥下鳞片晒干或烘干。
质地坚硬较为粗大的商陆、葛根、玄参等,要趁鲜时切片干燥。
干后难以去皮的桔梗、半夏、水丰夏、芍药、丹皮,应趁鲜时刮去栓皮。
含浆汁淀粉足的何首乌、地黄、玉竹、黄精、天麻等,应趁鲜蒸制,然后切片或个子晒干或用文火烘干。
党参、北沙参应投入沸水中略烫一下,再刮皮,洗净干燥。
白芍、玄参、丹参要经沸水煮,再反复“发汗”,才能完全干燥。
贝母、山药要经过用硫磺熏蒸后才能干燥,并保白色,粉性足,且能消毒、杀虫、防霉,有利于贮藏。
二、果实类药材:采收后直接晒干或烘干。
果实大又不易干燥的木瓜、枳壳、佛手,应先切开后干燥,乌梅需要烘烤烟熏。
以果皮、果肉入药的药材,应去瓤、去核或剥皮干燥。
三、种子类药材:果实收获后直接晒干,脱粒收集种子。
有些要去果皮或种皮,如薏苡仁、决明子;有的要打碎果核,取出种仁,如杏仁、酸枣;有些要蒸以破坏药材易变质变色的酵素,如女贞子、五味子等。
四、花类药材:为了保持颜色、花朵完整,采后应置通风处摊开阴干或在低温下迅速烘干,避免有效成分散失,保持浓郁的香气,如月季花、玫瑰花、金银花、旋复花、红花、芫花等,杭白菊要先蒸后干燥。
五、全草类药材:采收后宜放在通风处阴干或晾干,含芳香挥发油成分的荆芥、薄荷、藿香、香薷草等,忌晒,避免有效成分的损失。
含水量较高的垂盆草、马齿苋应先用沸水略烫后再干燥。
六、皮类药材:趁鲜时切成块或片,再晒干即成。
有些要趁鲜刮去外皮的栓皮再干燥,如白皮、丹皮等;有的要用沸水烫过后加码叠放使其发汗,待内皮变为紫褐色时,再蒸软、刮去栓皮,然后切成丝、片,卷成筒再干燥,如杜仲、厚朴、肉桂等。
七、动物类药材:环节动物中的地龙、水蛭洗净,用开水烫死,也可用生石灰、草木灰或酒闷死、晒干或烘干。
中药材的产地加工

《中药材的产地加工》
xx年xx月xx日
CATALOGUE
目录
中药材的产地加工概述中药材的产地加工方法中药材的产地加工技术中药材的产地加工规范化与标准化中药材的产地加工产业发展中药材的产地加工案例分析
中药材的产地加工概述
01
中药材产地加工是指在中药材产地对药材进行初步加工、处理的过程,包括清洗、挑选、干燥、包装等环节。
技术创新后
引入现代技术设备,如药材加工机械、自动化生产线等,实现了产地加工的自动化、连续化和规模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案例二:某中药材的产地加工技术创新
药材产地加工的质量主要依靠经验,难以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质量提升前
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化操作规范,对加工过程中的环境、原料、工艺、成品等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和检测,确保了产地加工的质量稳定性和产品安全性。
保障产品质量,提升品牌形象
加强质量监管,推行质量标准,鼓励企业进行质量认证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要点三
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中药材产地加工产业的扶持力度,从土地、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
市场环境
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加强消费者教育,提高消费者对中药材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不合格品处理
质量标准和控制体系的完善
中药材的产地加工产业发展
05
当前中药材产地加工企业数量众多,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模式。
产业现状与问题
中药材产地加工企业缺乏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和协调,导致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不足。
中药材产地加工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企业缺乏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
三七

三七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四十种大宗大药材品种之一,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应用历史,在国内外久负盛名,三七自古就有“止血神药”的美称。
由于三七独特明显的功效,近年不断被拓展用途,保健、化工、医疗用量持续上升,尤其是我国进入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相关研发产品层出不穷,且需求量巨大,云南白药集团,天津天仕力、广州白云山、玉溪维和、珍宝岛制药、上海华宇等制药企业都是三七的大用户代表。
目前年需要量已经接近8000吨,用量仍处于上升趋势。
三七9月份为产新旺季,为阴性植物,喜散射光,夏无酷热,冬无严寒,温凉的气候,对空气湿度、土壤含量、土壤水分有严格的要求。
生长周期长,休眠期短,一般生长三年,其中育苗一年,定植两年后采挖。
三七11-12月种子成熟,一般随采、随处理、随播种,不宜久放,如果1-2天播不完,要妥善保存。
一般情况下,三年生三七亩产150-190公斤,每亩可得三七花20千克,但如果遭遇旱、涝、虫病灾害,产量减少。
三七从播种到采收的三年中,生产和生长环节很多,管理细节复杂,人力和资金投入大,从选地整地、除草和培土、淋水、排水、搭棚与调节透光度、调节湿度和温度、追肥、打薹、防治病害、虫害等一系列过程,三年所需投入成本近一万元。
旱、涝、冻、虫病等灾害频发,生产难以保证。
三七生长周期长,生产不稳定,气候病虫的影响更增加了生产的不确定性,用量在不断增加,关注力很强,人气浓重,是重资金关注的对象,也是众多散户跟踪的目标。
三七生产周期明显,行情波动频繁,而且高低落差巨大,最高变化幅度可达十多倍。
受2010高价的影响,三七的未来将更难平静。
本品属于含糖类,受潮易发霉、虫蛀。
规格质量:三七规格细分规范,销售标准明确,而无数头、120头、筋条含量高而价低,用途用量最大。
产地代表:产地十分集中,云南占绝大部分,其中文山州最为集中并辐射周边。
药名:三七汉语拼音:san qi英文名:Sanchi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nax notoginseng (Burk.) F.H.Chen ex C.Chow [P.pseudo-ginseng Wall. Vart. Notoginseng (Burk.) Hoo et Tseng] 功效分类:止血药;祛瘀药。
中药材种植及产地初加工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药材种植及产地初加工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中药材种植的现状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如云南、广西、四川等地。
这些地区因其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适合中药材植物的生长,因此成为中药材种植的重要产地。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中草药种植面积已经达到5000万亩以上,其中云南省是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随着中药市场的不断扩大,中药材种植的规模也在逐年增加。
中药产地初加工产业是指在中药材采摘后的初步加工环节。
产地初加工包括对中药材进行晾晒、清洗、剪裁等处理。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保持中药材的质量和活性成分,并为后续的加工提供良好的原料。
当前,产地初加工主要以传统加工方式为主,如晾晒、曝晒等。
虽然传统加工方式经济简单、易于操作,但存在一些问题,如加工工艺不规范、加工过程中易受环境影响等。
中药材种植及产地初加工产业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精细化加工将成为发展的主流。
由于传统加工方式存在的问题,中药材种植及产地初加工产业有必要引进精细化的加工技术和设备,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和加工效率。
其次,绿色生产将成为重点。
中药材种植及产地初加工产业应注重绿色生产,采用无公害、无污染的生产方式,保护环境和消费者的健康。
再次,产地初加工的科技化水平将提高。
中药材种植及产地初加工产业将引进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
最后,产业链的延伸将成为趋势。
中药材种植及产地初加工产业将与中药制药、中药饮片等产业链环节进行深度合作,形成完整的中药产业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链的增值。
综上所述,中药材种植及产地初加工产业在中药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发展精细化加工、绿色生产、科技化水平提高和产业链的延伸,中药材种植及产地初加工产业将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为我国中药产业的崛起做出积极贡献。
中药材的规格分类

中药材的规格分类根据药材的加工等级、加工方法、产地、颜色、包装、质量,可以分为以下规格:按加工等级初加工分级方面有统货、选货、大选、小选、特选、一级、二级、三级、四五混级、级外投料,其中统货就是大小货混在一起的一种规格。
分级常见的品种有白芍、生地、天麻,另外像三七、人参、川芎、西洋参也有类似分级。
如三七分60头、40头、20头、120头、80头、无数头、等等级;红参有64支、30支、20支、参须之分;生晒参有25支、40支、60支之分;西洋参有长支、短支之别等等。
还有按加工净度和方法划分。
如山药带有表皮者称"毛山药",除去表皮并搓圆加工成商品的称"光山药"。
其它的如毛香附与光香附;茯苓与茯苓块;生晒参与红参;毛壳麝香与麝香仁等。
按加工方法有清水、盐水、生统、熟统、净货、水洗等,如全蝎有清水和盐水之分,地黄有生地熟地之别(其实生地和熟地为两种药,但出自一种药材原料),王不留行、草决明、芦巴子有净货、含杂之分,菟丝子、车前子等小籽粒药材有水洗和净货之分。
就是以产地名来区别同一种药材,如白术有亳统和浙统,甘草有新统和内蒙统,防风有关统、西统和祁统等。
按生长采收期三七因采收季节不同常分为"春七"和"冬七"二种规格。
前者选生三年以下,在开花前打挖的,质地饱满、品质优;后者为秋冬季结籽后采收,体大质松品质次。
连翘根据采摘早、晚不同时间的果实,将色黄老者称"老翘",色青嫩者称"青翘"按颜色连翘有青黄、丹皮分黑丹(没去外皮)和白丹(也称刮丹,就是刮去外皮),常见颜色规格有黄统、青统、黑统、白统、红统等按包装以外在包装有机包、编织袋、散把、柳条把等。
如袋装半枝莲和机器捆半枝莲,散把党参、柳条把当归等。
质量上的规格大致分为家种和野生、国产和进口、柴质和粉质,如野生丹参和家种丹参,进口西洋参和国产西洋参,粉干姜和柴干姜等等。
中药材加工—产地初加工

中药材加工一产地初加工2016-12-01 蒲公英中药材加工一一产地初加工1、概念中药材加工是指对中药原材料进行技术性系统处理,按照加工的目的和加工的流程的不同,依次可分为中药材产地加工、中药材炮制加工、中药材深加工三个部分。
中药材产地加工为中药材加工的第一阶段,又称为“中药材产地初加工”。
2、目的因中草药采收后,绝大多数尚呈鲜品,药材内部含水量高,若不及时加工处理,很容易霉烂变质,其药用的有效成分亦随之分解散失,严重影响药材质量和疗效。
除少数要求鲜用或保持原状外,大部分药材必须在产地进行初加工。
加工后的药材,既能保证药材质量,同时可防止霉烂腐败,便于贮藏和运输。
另外,在初加工时按照药材和用药的需要,进行分级和其他技术处理,有利于药材的进一步加工炮制和充分发挥其药用功效。
3、产地初加工的方法一、根及地下茎类药材(一)分级将药材的地下部分采收后,按不同大小进行分级,以便于进一步加工和商业交流与贸易,如三七、牛膝、白芍等。
(二)净制又称净选加工,是指中药材采收后,去除药材中混杂的泥沙、非药用部位、劣质药用部位的处理方法。
净制的目的是纯净药材,保证饮片质量,便于下一步中药材炮制加工。
方法如下:(1)水洗药用部分采收后,用水洗净掺杂的泥沙、污物,除去芦头和须根。
芳香性药材一般不可水洗,如薄荷、藿香,亦可不水洗,让其干后泥土自行脱落或待干燥过程中再通过搓、撞除去。
(2)刮皮药材采收后,对于干后难以去皮的根茎,应趁鲜及时刮去外皮,然后晒干,如山药、桔梗、牡丹皮等。
有的药材需蒸煮才脱皮的,先将根茎洗净后入沸水中蒸煮几分钟,刮去外皮,然后漂净晒干,如天冬、白芍、明党参等。
⑶切对于质坚不易干燥的粗大根茎,应在采收后即刻洗净除去残茎和毛须,趁鲜切片、切段或切丁晒干,如丹参、大黄、玄参、葛根等。
⑷烫对一些肉质、含水量大的块根、鳞茎类药材,如天冬、百部等,收后宜放入沸水中烫片刻,然后再捞出晒干。
通过沸水烫,可使细胞内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破坏酶的活性,促进水分蒸发,利于干燥,并可增加透明度,但要注意水温和时间,以烫至半生不熟为好,过熟则软烂,品质差,如天门冬、百部、延胡索等。
中药材最佳采收期和初加工、贮藏方法

子 、千 金 子 等 。
二、中药材产 地初加工 中药材加工处理程序 :洗涤一 清理 和选择一去皮一修整一蒸 、煮 、烫一 浸
漂 一 熏 硫 一 发 汗 一 干 燥 。因 药 材 品 种 要
( 四)以皮类入药 的品种
好 ,采 收季节 多在秋 、冬或早春 ,待其
生长停止 、花叶凋谢 的休 眠期及 早春发
芽前 采收。大部分品种春季发芽前采收 为最适 时期 ,因为初春时药 用植 物准备
Hale Waihona Puke 萌发 ,根茎部贮存 的大量营养物质还没
有或刚开始分解 ,所以有效 成分含量最
洋金花 在春 夏季 花初 开时 ,菊 花在秋冬
目的 。
求和产地 习惯不 同,以上程序不是每种 药材都需要。 1 . 清洗。清除泥 土 、污垢 、剥皮 、 去须根等 。主要有喷淋 、涮洗 、淘洗等 方法 。如动物类药材牡蛎 、石决 明、刺 猬皮等 。
2 . 修 整 。 植 物 类药 材 主要 用 刀 、剪
2 . 根 皮 类。采收 时期与根类相 同。 皮类药材一般生长期较长 ,如牡丹皮需 3~ 4年 ,杜仲 、厚 朴 、 肉桂 需 l 0~2 0 年才能剥皮。
储藏加工
・ 综 台
嘹 蠛 最 壤 蛾
一
、
中药材最佳采收期
年 播种 收获 的药材 有玄 参 、半 夏 、天 麻 、地黄 、北沙参 、天南星 、板蓝根 、 浙 贝等 。栽 培 2~3 年收获 的药 材有 乌
头 、柴胡 、黄 芪 、川 贝 、当归 、黄 芩 、 白
所谓最佳采收期 ,是针对 中药材 的 质量而言 的。中药材质量 的好坏 ,取决
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技术要点

2 1 集 之 后 , 当 净 选 , 除去 泥 沙 、 杂 物 及 非 首 以 混 药 用 部 分 。 目前 市 售 药 材 纯 净 度 极 差 , 要 问 题 有 草 类 主 子 类 药材 混 有 泥 土 沙 石 ( 经 淘 洗 ) 果 皮 类 药 材 时 有 糖 未 , 果 纸 、 布 条 混 杂 , 至 霉 变 生 虫 。 茵 陈 、 公 英 、 丝 碎 甚 如 蒲 菟 子 所 含 泥 沙 重 量 几 乎 占 2 以 上 , 芍 不 去 老 根 , 蓝 0% 白 板 根不去根头部 , 母 、 附不去老皮须根 , 知 香 山茱 萸 不 拣 去 核 , 毛狗脊 、 碎补不去 毛等。 金 骨
1 4 干燥 失 当. . 药性 难 全
选择适 当方法 ,及 时干燥 是保持药材正常 色泽 、 药
效 和 利 于 贮 藏 的重 要 手 段 。有 的 红 花 色 泽 萎 暗 , 因 曝 多
丹参 、 大黄 、 葛根等。
2 15 烫 .. 对 一 些 肉质 、含 水 量 大 的块 根 、鳞 茎 类 药 材 , 天 冬 、 部 等 , 后 宜 放 入 沸 水 中 烫 片 刻 , 后 再 如 百 收 然
二 氧化 硫 是 一 种 无 色 、 刺 激 气 味 的 气 体 。 漂 白 、 有 有
保水、 防腐 、 防虫 的作 用 。经 营者为 了能使产 品卖相好 看, 采用这种 硫磺熏 蒸的方法 不仅能抑 制氧化 , 还能使 产 品表面光 洁、 颜色润 白, 形状好看 。 硫磺熏蒸药材产生
高 浓 度 的二 氧 化 硫 对 人 体 有 害 。 氧 化 硫 又 是 一 种 很 强 二 的还 原 剂 ,它 会 跟 药 材 中一 些 羟 基 活 性 激 素发 生 反 应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地初加工药材品种
产地初加工(趁鲜加工),日益成为国家支持方向和行业发展趋势,对于药材规范性、标准性和安全性,以及产区农民增收、农业转型和农村创富均具有重要作用。
为理清相关药材产地初加工产品范围,有效指导相关生产与经营,现整理如下,请各位参用。
少说多做,初衷不变,淡然前行-----
趁鲜加工的64种药材(2015药典)
1.药材切片(共28个品种)干姜、土茯苓、山柰、山楂、山药、川木通、三棵针、片姜黄、乌药、功劳木、地榆、皂角刺、鸡血藤、佛手、苦参、狗脊、粉萆薢、浙贝母、桑枝、菝葜、绵萆薢、葛根、紫苏梗、黄山药、竹茹、桂枝、狼毒、滇鸡血藤。
2.药材切段(共18个品种)大血藤、小通草、肉苁蓉、青风藤、钩藤、高良姜、益母草、通草、桑寄生、黄藤、锁阳、槲寄生、颠茄草、野木瓜、广东紫珠、首乌藤、桃枝、铁皮石斛。
3.药材切块(共3个品种)何首乌、茯苓块、商陆;
4.药材切瓣(共4个品种)木瓜、化橘红、枳壳、枳实
5.药材切瓣或片、段(指可选用多种切制方法加工的药材,共11个品种)丁公藤、大黄、天花粉、木香、白蔹、防己、两面针、虎杖、香橼、粉葛、大腹皮。
可以在中药材专业市场专营区经营的73种趁鲜切制和初加工中药材品种
具体如下:茯苓、何首乌、赤茯苓、茯神、葛根、粉葛、岗梅根、虎杖、八角枫根、白芍、白术、桑白皮、牡丹皮、桔梗、白芷、大黄、商陆、乌药、地榆、苦参、雷公藤、白首乌、菝葜、土茯苓、黄药子、绵萆薢、桑枝、川木通、皂角刺、紫苏梗、佛手、干姜、山奈、狗脊、浙贝母、丁公藤、两面针、八角莲、瑞香狼毒、紫葳根、菊叶三七、粉萆薢、片姜黄、山楂、十大功劳根、防己、天花粉、木香、土木香、高良姜、檀香、樟木、桂枝、大血藤、青风藤、苏木、降香、钩藤、红木香、桑寄生、槲寄生、锁阳、肉苁蓉、益母草、通草、黄藤、颠茄草、白蔹、木瓜、枳实、枳壳、鸡血藤、香橼
注:《关于同意白芍等中药材初加工产品在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内设置专区销售试点的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