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药材产地加工的意义及教育

合集下载

中药材的产地加工

中药材的产地加工

《中药材的产地加工》
xx年xx月xx日
CATALOGUE
目录
中药材的产地加工概述中药材的产地加工方法中药材的产地加工技术中药材的产地加工规范化与标准化中药材的产地加工产业发展中药材的产地加工案例分析
中药材的产地加工概述
01
中药材产地加工是指在中药材产地对药材进行初步加工、处理的过程,包括清洗、挑选、干燥、包装等环节。
技术创新后
引入现代技术设备,如药材加工机械、自动化生产线等,实现了产地加工的自动化、连续化和规模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案例二:某中药材的产地加工技术创新
药材产地加工的质量主要依靠经验,难以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质量提升前
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化操作规范,对加工过程中的环境、原料、工艺、成品等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和检测,确保了产地加工的质量稳定性和产品安全性。
保障产品质量,提升品牌形象
加强质量监管,推行质量标准,鼓励企业进行质量认证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要点三
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中药材产地加工产业的扶持力度,从土地、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
市场环境
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加强消费者教育,提高消费者对中药材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不合格品处理
质量标准和控制体系的完善
中药材的产地加工产业发展
05
当前中药材产地加工企业数量众多,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模式。
产业现状与问题
中药材产地加工企业缺乏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和协调,导致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不足。
中药材产地加工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企业缺乏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

中药材产地加工技术对其质量的影响

中药材产地加工技术对其质量的影响

中药材产地加工技术对其质量的影响药材的产地加工技术,不仅对药材商品的等级规格和经济效益有直接影响,也与药物纯度、有效物质含量及临床疗效关系密切。

1、产地加工对药材的商品规格等级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三七的根(头子),商品规格等级按头数分十一等,亲见验收一批数百公斤三七,按头数大小讲可达五等,但由于该批三七产地加工不及时,揉搓等操作欠缺,内有夹层,造成商品由五等降为七等,价格也由388元/kg降到281元/kg,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白术根茎商品分四等1~3等要求无焦枯、油个、充泡,4等可以间有程度不严重的油个、焦枯、充泡。

在产地加工中,烘白术时如果火力过大或急火烘或低温久烘等操作不当,造成内部空泡,个表油闷,甚至焦枯,不但等级降低,甚至不能形成商品和不能药用,也就失去了经济价值。

杭菊花是菊花的蒸晒品,一等二等规格应无溥汤花,三等才间有不严重的浦汤花,但是蒸菊技术比较讲究,蒸笼中摆花厚度要适中,不要压实,蒸时蒸笼架于沸水锅上盖,火力要猛而均匀,笼内温度保持90℃左右,沸水保持在笼沿下,防止与花接触,时间约3~5分钟,过生过熟均影响质量,尤其是浦汤花,干燥后色萎香气走失,不符药用或质量极差,无经济价值或价值很低。

1、产地加工与药物纯度、成分含量及临床疗效的关系如细辛在6~7月采收,连根挖起,除去泥沙,每十多株扎成小把,置阴凉通风处阴干。

在产地加工切忌水洗和日晒,如果水洗则叶片发黑根发白,日晒则叶片发黄,均使气味降低,达不到挥发油含量不得少于 2.0%的要求,细辛功效也就受到影响。

又如麻黄,采收后15℃干燥,含麻黄碱1.22%,65°~75°干燥,含麻黄碱不能低于0.80%,麻黄止咳平喘功效与麻黄碱有关,高温干燥明显地影响到药物有效成分含量和临床效果,再如当归,适时采挖,除去茎叶泥沙须根,放置通风处或屋檐下待水分稍蒸发根柔软时,按规格大小捆扎成小把上棚架熏制,先以湿木柴火猛烘烟熏上色至外表金黄或淡褐时再文火慢慢熏干。

论中药材采收与产地加工技术的研究与教育

论中药材采收与产地加工技术的研究与教育
要 应 从 以下 几 方 面 进 行 。
1 1 中 药材 道地 性 .
产地对 中药材 的质量影 响很 大。 多中药材经过长期 的种 许
植 或 养 殖 , 成 了品 种 优 良、质 量 可 靠 的 原 药 材 道 地 产 区 。 古 形 代 诸 多 医 药 学 家 对 药材 的 道 地 性 均 加 以强 调。 也 成 为现 今 遵 这
要求, 如对 需去除非药用部位和不 同干燥方式 的药材有 明确规 定。 中药材产地加工 的现代研 究要是通过化 学成分 分析 手段
中图分类号 :R 8 .1 . 2 27 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0 ・3 4 2 1 1 10 0 —2 0 5 5 0 (0 11 -0 30 产的药材质量要优于非道地产区 的。 如湖 南道地 药材 陈皮中的 橙皮苷含量较 高, 与其他产区 的陈皮存在较大差异 。又 如不
论指 导下 , 对作为 中药材 来源 的药用植物 、动物 、矿物进 行采 收 、产地加工处理 的技术 。早 期文献称之 为 “ 采造 ” 采 治” 、“ 、
“ 取 ”, 代 文 献 一 般 称 之 为 “ 制 ” 采 集 ” 加 工 ” 采 现 采 、“ 、“ 。 中药 生产 是 一 项 系 统 工 程 , 括 中 药 材 、 中药 饮 片 、 中 药 包 制 剂 的 生产 , 后 相 互 联 系 , 者 依 次 为 后 者 的 基 础 , 间 任 何 前 前 其
采 收 、收 藏 的相 关 记 载 , 明 古人 已经 认 识 到 中药 材 产 地 加 工 表 的 重 要 性 , 对 产 地 、采 收 时 节 、 产 地 加 工 方 法 、贮 藏 等 提 出 并 了具 体 要 求 。 如 《 金 翼 方 》 指 出 :“ 药 , 须 采 之 有 时 日, 千 凡 皆

中药材的产地选择对药效有何影响

中药材的产地选择对药效有何影响

中药材的产地选择对药效有何影响中药材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质量和药效直接关系到中医临床疗效。

而中药材的产地选择是影响其质量和药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产地的气候、土壤、水质等自然环境条件差异显著,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中药材的生长发育、化学成分积累以及药效。

首先,气候条件对中药材的生长和药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包括温度、光照、降水等因素。

例如,一些喜温的中药材如砂仁、肉桂等,在温暖湿润的南方地区生长良好,其药效成分的积累也较为充足。

而对于一些耐寒的中药材如人参、五味子等,则更适合在寒冷的北方地区生长。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中药材的生长速度和有效成分的合成。

光照时间和强度也会对中药材产生影响。

有些中药材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才能合成足够的有效成分,而有些则需要在阴凉的环境中生长,以避免有效成分的分解。

降水的多少和分布也会影响中药材的生长。

过多或过少的降水都可能导致中药材生长不良,从而影响其药效。

其次,土壤条件也是影响中药材质量和药效的重要因素。

土壤的质地、肥力、酸碱度等都会对中药材的生长和化学成分积累产生影响。

不同的中药材对土壤的要求各不相同。

例如,地黄适合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生长;而黄连则更适合在富含腐殖质、酸性较强的土壤中生长。

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材的生长和药效。

如果土壤中缺乏某些必要的营养元素,中药材的生长会受到抑制,药效也会大打折扣。

此外,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等也会对中药材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水质对中药材的生长同样至关重要。

优质的水源能够为中药材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而受到污染的水源则可能导致中药材生长异常,甚至含有有害物质。

在一些中药材的主产地,当地的优质水源成为了保证中药材质量和药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某些地区的泉水富含矿物质,有利于某些中药材的生长和有效成分的积累。

除了自然环境因素,产地的种植和加工技术也会影响中药材的药效。

传统的种植方法和经验在中药材的栽培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简述中药材产地加工的意义

简述中药材产地加工的意义

简述中药材产地加工的意义
中药材产地加工是中药材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除杂及非药用部位,提高纯净度
中药材常常混杂着泥沙、石块等杂质,以及一些非药用部位,如根茎、叶子、果皮等。

通过产地加工,可以有效地去除这些杂质和非药用部位,提高中药材的纯净度,保证药材的质量和用药安全。

2.按药典规定加工或修制,使药材快速灭活、干燥,提高药材质量
药典是中药材质量标准的重要依据,按照药典规定进行加工或修制,可以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用药效果。

同时,通过快速灭活、干燥等处理,可以防止药材变质,延长药材的保存期。

3.对需要鲜用的药材进行保鲜处理,防止霉烂、变质
有些中药材需要鲜用,如鲜地黄、鲜蒲公英等。

通过保鲜处理,可以有效地防止这些药材霉烂、变质,保证药材的新鲜度和质量。

4.降低或消除毒性刺激性,提高用药安全
一些中药材具有一定的毒性或刺激性,如巴豆、生半夏等。

通过特殊的加工或炮制方法,可以降低或消除这些毒性或刺激性,保证用药安全。

5.有利于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化
通过科学的加工和炮制方法,可以使中药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达到统一的标准,有利于药材商品规格的标准化,提高中药材的流
通性和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药材产地加工对于提高中药材的质量、用药安全和商品规格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应该重视中药材的产地加工环节,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谈中药的道地药材

谈中药的道地药材

谈中药的道地药材目的:阐述中药的道地药材。

方法:从道地药材的含义,成为道地药材的条件,古今道地药材等方面帮助大家了解道地药材。

结果:中药道地药材是中医理论基础,由中药生长环境、生长地域等多种因素促成的。

结论:道地药材是中医临床发展的物质基础。

标签:中药材;道地药材;中药饮片中医、中药是中华之瑰宝越来越为社会所认可,并有走出国门服务世界的趋势,而中药是除一些中医手法外体现中医思想和治疗效果的十分重要的物质基础。

药材地道与否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安全和中医的治疗效果。

因此有必要重点讲述中药材与中药饮片中的精英:道地药材。

1 道地药材的含义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

“道”是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因而道地药材可以理解为由某个或某几个行政区划所出货真质优的中药。

指一定的药用生物品种在特定环境和气候等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高、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

它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古代药物标准化的概念,它以固定产地生产、加工或销售来控制药材质量,是古代对药用植物资源疗效的认知和评价。

道地药材的药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产区。

如“浙八味”、“四大怀药”等就是闻名遐迩的道地药材。

2 道地药材的特点2.1 中药品种必须优良中药以天然野生为佳,若天然野生不足须人工种植或养殖,则品种必须优良,只有品种优良才能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表现出品质好、长势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有效成分含量高等优点。

在种植或养殖过程中要防止品种退化,及时淘汰品种退化的个体,优中选优。

2.2 适宜的生长环境与采收时间我国历史悠久,土地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地形错综复杂,气候条件多种多样,造就了道地药材的多样性,如东北的野山参,甘肃的当归、大黄等。

有些药材在一定的区域范围长势良好,如吉林的人参,云南的三七等,如果盲目引种会使药材性状改变,有效成分含量降低或完全丧失,导致药效降低等情况,如上海崇明县曾引种的黄芪,直条的根变成了分枝极多的细鸡爪形的根,失去了药用价值。

重视中药材产地加工研究与管理

重视中药材产地加工研究与管理

步加工处理过程,直接影响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 ,圜此要重视中药材产地加工技术的研究 ,重视重要产地加工和饮片炮 制一体化的研究,
重 视 中药 材 产 地加 工 技 术人 员 的培 养 和 管理 。
【 关键词】中药材 ;产地加工;加工技术 ; 加工设备 【 中图分类号 】R 8 . 2 24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 — 57 (0 0 2— 04— 2 0 7 8 1 2 1 )0 0 2 0
商品。中药材产地加_ T即指 对药用植 物或者 药用动物 的产
地初 加 工 ,是 根 据 药 材 性 质 和 商 品销 售 运 输 保 管 的 要 求 在
产地 进 行 的 初 步 加 工 处 理 过 程 。 中 药 材 的产 地 加 工 ,在 中 药产 业 链 中 处 于 中药 材 前 期 生 产 和 后 期 中 药 成 品加 工 的 中 间环 节 ,也是 中 药 材 生 产 的 最 后 一 个 环 节 ,是 决 定 中 药 材 原 药 材 质量 的最 后 工 序 ,同 时 又 是 后 期 炮 制 制 剂 等 环 节 的 预 处 理 阶段 。它 既 是 中 药 质 量 控 制 的重 要 一 环 ,也 是 中 药 材 生产 管理 规 范 ( A ) 中 的 一 个 重 要 内 容 。 因此 为 了 保 CP 证 中药 材 质 量 可 靠 稳 定 ,符 合 治 病 和 制 药 原 料 要 求 ,除 了 规 范药 材 的 产 地 、 品种 、栽 培 方 法 、采 收 时 间 外 ,还 必 须 重 视 和 加 强产 地 加 工 技 术 的 研 究 与 管 理 ,对 药 材 的 产 地 加 工 进 行 科学 研 究 和 分 析 整 理 , 筛选 确 定 保 留 和 提 高 主 要 有

中药材的加工目的和方法

中药材的加工目的和方法

中药材的加工目的和方法中药材加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作为中药材来源的植物、动物、矿物(除人工制成品及鲜品)进行采收、加工处理的技术.又称中药材初加工或产地加工。

中药材加工的目的是:一、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保持药材的纯净。

二、分离不同药用部位。

三、进行初步处理,利于药材干燥。

四、保持有效成分,保证药效。

五、整形、分等,利于按质论价。

加工药材一般都要达到形体完整,身干无杂,色泽好,不变气、味,有效成分破坏少等。

所以,药材加工对中药材商品形成、中药饮片、中成药以及市场流通和临床使用都有重要意义.中药材常用加工方法:一、洗涤与挑选洗涤主要是洗除药材泥沙和污垢,多用于根及根茎类药材。

直接晒干或阴干的药材、具有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用水淘洗。

挑选主要是清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同时初步分级,利于分别加工和干燥.二、修整切制运用修剪、切削、整形等方法,去除非药用部分和不合规格的部分,使药材整齐,利于包装,如剪去芦头、须根,进行切片、切瓣、截短等。

目前,药材多在产地趁鲜加工切制,这样易切制,片形好,干燥快,减少一些工序,成本低。

去皮、壳.对果实种子或根及根茎类药材以及皮类药材去除表皮或外壳,使药材表面光洁,有利于干燥和储藏.对果实种子类药材,一般采收后晒干去壳,去除种子;或先去壳去除种子,而后晒干.三、蒸、煮、烫对某些药材经蒸、煮、或烫后进行干燥。

含黏液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不易干燥,经蒸、煮或烫处理后,则干燥快,不易生虫。

加热时间长短及采取何种加热方法,视药材性质而定,药材加热处理后,不仅容易干燥,而且利于刮皮抽芯.四、熏硫是在药材干燥前后用硫磺熏制。

有些药材,为使表面色泽洁白,防止霉烂,常用硫磺熏制。

目前在基层此方法常用,其效果好、成本低、运用历史悠久.但二氧化硫残留高,往往出口受限,应引起重视。

新版药典已对部分药材进行二氧化硫残留限量规定.五、发汗将药材晒或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散发的方法习称“发汗”,可根据情况反复多次,有利于干燥,可使药材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等.六、干燥除去药材中的大量水分,避免发霉、虫蛀以及有效成分分解和被坏,利于贮藏,保证药材质量.除少数鲜用的药材外,均需要干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药材产地加工的意义及教育
发表时间:2011-07-12T11:15:55.1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6期供稿作者:唐月荣
[导读] 通过以上研究会使我们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传统产地加工的科学性与不足,从而建立更加科学的产地加工理论体。

唐月荣(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 463000)
【中图分类号】R28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6-0026-02
【摘要】目的中药材产地加工对质量的影响及人员培养的意义。

【关键词】中药材产地加工
中药材产地加工指的是对药用植物或者药用动物的产地初加工[1],根据药材性质和商品销售运输保管的要求在产地进行的初步加工处理,制成品是中药材[2]。

中药材的产地加工是影响中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

中药材的特点之一是一地产全国销,一季产全年销。

为了便于采收、贮藏、运输和销售,自古就有中药材的产地加工。

具体操作主要有修整、蒸煮、刨切、干燥等。

从药品质量的角度来看,除了田间的农业措施之外,产地加工就是影响中药质量的第一因素。

1 对药材性状的影响
1.1对药材表面特征的影响
一些药材在采挖后常常要去皮。

如知母有两种商品规格:一种是挖取后,除去地上茎及须根、泥土,保留黄绒毛及浅黄色的叶痕及茎痕。

晒干后商品称“毛知母”;另一种是趁鲜时用刀刮净外皮晒干,称“光知母”[3] 。

山药采挖时刮净外皮用水浸漂后连续用硫黄熏2-3 天。

至全身发软。

晒至全干即为“毛山药”;选择身条肥大、均匀、顺直的晒至六成干时用板搓圆切去头尾。

再晒至足干,打光即得‘光山药” [3]。

1.2对药材形状、大小的影响
巴戟天的根本来是圆柱形的,产地加工时将挖出的根洗净泥上,除去地上茎及须根,用沸水略烫,立即捞起,晒至六七成干,轻轻捶扁,切成7^15cm长段晒干。

正因为有“轻轻捶扁”才有“扁圆柱形,略弯曲,长短不等,直径0. 5-2cm。

有的皮部横向断离露出木部、质韧、肉厚易剥落’的性状描述[3]。

浙贝母的产地加丁方法是挖取根茎,抖去泥土,洗净.分大小个(小的作珠贝用)用竹笼撞擦外皮,拌人贝壳灰,拌匀一夜后使贝壳粉吸去浆液,取出晒干或烘干也有将鲜浙贝母切片直接晒干的。

《中国药典》对浙贝母的性状就是按大贝、珠贝和浙贝片来分别描述的。

“被有白色粉末”是因为拌以煅过的贝壳粉。

1.3对药材气味的影响
一些芳香性的中药材在产地加工时必须注意保留其特性,因为芳香性挥发油多数是有活性成分的有效部位。

如薄荷、荆芥在采割后不应趁鲜切碎,不能曝晒,而应采取阴干的方式。

丹皮、徐长卿也是如此。

砂仁秋季果实成熟时,剪下整穗果实,放在特制的烤具内。

慢火熏焙,熏焙时盖上一层鲜樟树叶。

熏后砂仁的香气较浓。

1.4对药材颜色的影响
玄参,别名黑参、乌元参。

秋末冬初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曝晒至半成干后,堆闷3-4 天(发汗)反复曝晒至八九成干,再堆闷至内心发黑油润,晒干。

其“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黑色,微有光泽”。

倘若不是反复堆闷发汗、曝晒、断面是不会变黑的。

丹参的产地加工也应“发汗”,断面才能显褐色并可见到放射状的木质部花纹。

现在有些产地不注意这种加工方法,不“发汗”,结果在丹参的断面显示不出放射状纹理。

一些药材产地加工时习惯用硫黄熏,熏的目的除了杀去虫卵,便于干燥,同时也使药材的颜色变白了,更好看,规格等级上去了。

如山药、菊花、银耳等。

2 对药材所含杂质的影响
2.1非药用部分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多数药材都有规定的药用部位。

如金银花是干燥的花蕾或待初开的花。

因此叶、梗和盛开的花都不应充斥其内[4]。

这些东西多了,就会影响药材的质量。

山茱萸是用干燥成熟的果肉,但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往往因货源紧缺或其他企图夹有大量果核,因而影响药材的质量。

降香在产地加工时应刨去边材而保留红紫色的心材,实验研究心材的挥发油含量和浸出物含量都大大高于白色边材。

2.2来源与规定不同的物质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中国药典》规定每一味药材都有一定的来源,但在产地加工时。

不加挑选和修整。

将一些来源与规定不同的物质夹杂在里面一起加工。

从而影响到药材的质量,经调查聚花过路黄的生态环境与过路黄基本一致。

植物形态又极相似,药农采挖时很有可能把它们一起挖来,但在晒干打包之前应该进行挑选。

2.3无机杂质(砂石、泥土)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药材在采挖后应洗净泥土,尤其是根茎类药材更应该做到。

但一些药材产区的农民图省事或为了增加利润就不洗或不洗干净。

将大量泥砂杂质带人商品。

如全蝎在产地加工时,不让蝎子“吐出泥土”即下盐水,造成虫体腹腔含有大量的无机杂质[5]。

1995年版《中国药典》已对一些品种的酸不溶性灰分进行了限制。

如川乌不得过2.0%,海金沙不得超过15.0%等等。

并且在新版《中国药典》中还增加对一些品种的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3 对药材内在质量的影响
3.1对所含有效成分的影响
川产金银花以蒸晒和硫黄熏加工的样品绿原酸含量最高,炒晒次之。

菊花的生晒品含挥发油0.5800%,烘干品含挥发油0. 50%,熏晒品含挥发油0.49%,蒸晒品含挥发油0.480%,炕干品含挥发油0.2500%[3]。

西红花以室外栽培、室内采花并及时低温干燥番红花贰的含量最高(周锦祥等.番红花球茎复壮及栽培技术鉴定会资料)。

天麻产地加工时应采用蒸后再干燥的方法,这种加工方法所得干品天麻贰的含量高;如采用水煮后再晒干,则含量大为降低。

3.2对药材含水量的影响
中药材含水量是影响中药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含水量过大会使药材在储存过程中生霉生虫,或使部分含贰类成分的药材因贰的水解而失效[6]。

1995年版《中国药典》已对部分药材的含水量作了控制。

如丁香不得超过12.00%。

大腹皮不得超过12.00%,天冬不得超过
16.00%,牛黄不得超过9.0%等等。

产地加工主要通过不同的干燥方法控制药材的含水量。

从上论述中得知,药材产地加工是中药产业现代化的重要一环药材的产地加工,是指药材在收获起土后的挑选、冲洗、整理、扎把、晾干、薰烤等初步粗加工过程。

此过程会对药材质量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另外,药材细胞在加工中要经历缩水、破裂、干燥、变性的过程,以及加工后某些根茎类、花实类药材还要经历一个后熟过程。

因此,为了保证中药材质量可靠稳定,符合治病和制药原料要求,除了规范药材的产地、品种、栽培方法、采收时间外,还必须对药材的产地加工进行科学研究和分析整理,筛选确定保留和提高主要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这既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一环,也是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药要发展,要被全世界所接受,光靠传统的东西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使中药加工现代化,必须大力加强对药材的研究,力争采用最先进的理论、最科学的方法、最适宜的生产手段来指导药材产地加工,以期生产出规范的、质量合格的、成本较低的产品。

而这些都有赖于我们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不懈的、富有成效的研究。

例如,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杭菊花产地加工有晒干和炕干等不同方法,其中挥发油含量生晒比烘干高出一倍以上,从而可以得出杭菊花产地加工有晒干比炕干好的结论。

任何产品都是人生产出来的,人的素质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只有高素质的人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中药材也毫不例外。

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则依赖于教育。

中药行业加强药材产地加工专业知识的研究与教育具有现实的意义。

对理论的贡献一方面,加强药材产地加工专业知识的研究与教育能证实传统加工理论和方法的正确性。

如从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产地加工薄荷宜在迎风阴干其有效成分薄荷醇保留较多,而阳光下暴晒或湿度大发生霉变,会使薄荷醇的含量损失率达20%,这正好符合簿荷的阴干方法。

另一方面,也能对传统加工理论和方法加以重新认识。

如大黄在加工过程中烘烤过度,会导致其所含番泻甙含量下降,特别是火力使用不匀,会造成“糠心”,泻下成分损失更大;石灰脱水、硫磺熏蒸等,往往导致有效成分的损失和改变甚至是毒性成分的增加。

这些都会促使我们对传统方法重新思考。

通过以上研究会使我们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传统产地加工的科学性与不足,从而建立更加科学的产地加工理论体。

并且对于中药走进国际市场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龙全江.中药材加工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1.
[2]李向高.药材加工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1-1.
[3]龚千锋.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1.
[4]潘恒勤.中药材产地加工与质量[J].时珍国医国药,1999,10(6):484-485.
[5]汪雁玲.产地加工与中药饮片质量[J].时珍国医国药,2003,14(9):559-5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