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奥数小学数学培优 第4讲 巧求平均问题

合集下载

四年级奥数培优专题第四章 数与计算(二)

四年级奥数培优专题第四章  数与计算(二)

四年级奥数培优专题第四章数与计算(二)第一讲定义新运算【专题导引】我们学过常用的运算有加、减、乘、除等。

如6+2=8,6×2=12等。

都是2和6,为什么运算结果不同呢?主要是运算方式不同,实质上是对应法则不同。

由此可见,一种运算实际就是两个数与一个数的一种对应方法。

对应法则不同就是不同的运算。

当然,这个对应法则应该是对任意两个数。

通过这个法则都有一个惟一确定的数与它们对应。

这一周,我们将定义一些新的运算形式,它们与我们常用的加、减、乘、除运算是不相同的。

【典型例题】【例1】有a、b两个数,规定a◎b=a+(b-2)。

那么5◎2= ?【试一试】1、有a、b两个数,规定a※b=a+2-b。

那么2※3= ?2、有a、b两个数,规定a#b=a+2-b+9。

那么6#8= ?【例2】如果规定a◎b=a-b×2 ,那么a=8、b=3时,求8◎3= ?【试一试】1、如果规定a△b=a×3+b ,那么a=3、b=10时,求3△10= ?2、如果规定a△b=(a+b)÷4 ,那么a=1、b=7时,求1△7= ?【例3】设a、b都表示数,规定是a△b表示a的3倍减去b的2倍,a△b=a×3-b×2。

试计算:①5△6,②6△5。

【试一试】1、设a、b都表示数,规定a○b=6×a-2×b。

试计算3○4。

2、设a、b都表示数,规定a*b=3×a+2×b。

试计算①(5*6)*7,②5*(6*7)。

【例4】对于两个数a与b,规定a※b= a×b + a+b。

试计算6※2。

【试一试】1、对于两个数a与b,规定a※b=a×b-(a+b)。

试计算3※5。

2、对于两个数A与B,规定A※B=A×B÷2。

试计算6※4。

【例5】如果2△3=2+3+4,5△4=5+6+7+8,按此规律计算:3△5。

【试一试】1、如果5◎2=5×6,2◎3=2×3×4,按此规律计算:3◎4= ?2、如果2◎4=24÷(2+4),3◎6=36÷(3+6),按此规律计算:8◎4= ?【※例6】对于两个数a与b,规定a□b=a+(a+1)+(a +2)+……(a+b -1)。

(完整版)四年级奥数平均数问题.doc

(完整版)四年级奥数平均数问题.doc

金点教育1、一箱橘子、 2 箱苹果和 3 箱梨子共重100 千克; 2 箱橘子、 4 箱苹果和 1 箱梨共重100千克。

求每箱梨重多少千克。

正解: 20 千克2、 2 只羊、3 匹马和 4 头牛每天吃草143 千克;一只羊、 4 匹马和 2 头牛每天吃草108 千克。

求一匹马每天吃草多少千克。

正解: 14.63、 3 头牛和 6 只羊一天共吃草 93 千克, 6 头牛和 5 只羊一天共吃草130 千克。

3 头牛一天共吃草多少千克?正解: 45 千克直接求法:利用公式求出平均数,这是由“均分”思想产生的方法。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基数求法:利用公式求平均数。

这里是选设各数中最小者为基数,它是由“补差”思想产生的方法。

(基数+各数与基数的差)÷总份数=平均数例 1:李师傅前 4 天平均每天加工30 个零件,改进技术后,第五天加工零件55 个,李师傅5 天中平均每天加工多少零件?解答:先算出 5 天的总零件数: 30× 4+55=175(个),再求出 5 天中平均每天加零件的个数。

(30×4+ 55)÷ 5=35(个)1、四( 1)班有学生40 人,数学期末考试时有三位同学困病缺考,平均成绩是80 分。

后来这三位同学补考,成绩分别为 88 分、87 分和 85 分,这时全班同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正解:( 40— 3)× 80=2960 (分)(2960+ 88+ 87+ 85)÷ 40=80.5 (分)4.8 个。

王师例 2:王师傅 4 天平均加工26 个零件,第 5 天加工的零件数比 5 天平均数还多傅第 5 天加工多少个零件?解答:设王师傅第 5 天加工, x 个零件。

由 5 天平均数这个“量”可列方程。

X- 4.8=2 6×4+ x)÷ 55x- 24=104+ x4x=128X=322、一个学生前六次测验的平均分是93 分,比七次测验的平均分高 3 分,他第七次测验得了多少分?正解: 93×6=558(分)93—3=90(分)90× 7=630(分)630—588=72 (分)例3:小明前几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4 分,这一次要考 100 分才能把平均成绩提高到86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 求平均数丨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 求平均数丨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 求平均数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数据,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讲授新课(1)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求平均数的方法步骤一:将所有数据相加,得到总和。

步骤二:将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3)平均数的应用平均数可以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如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平均身高等。

3. 案例分析利用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求平均数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如何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3)求平均数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6.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能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

7. 布置作业(1)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思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平均数的应用,使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技能,并能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环节。

这两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运用平均数知识的关键步骤,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合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小学四年级奥数平均数专题讲解

小学四年级奥数平均数专题讲解
=83+2
=85(分)
85+12=97(分)
技法:对于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这三个量,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即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解决平均数问题,既要学会根据已知条件正确求出平均数,又要能灵活解答一些变形题、综合题,提高解题能力。
练习二
3、解:乙数是240×3-30=690。丙数为690×2-180=1200
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240+690+1200)÷3=710
4、84分,86分
5、(50+38+52+46)÷4=46.5
6、四个数之和是:(93+135+75+111)÷2=207
207÷3=69(135-69)÷2×3=99
练习一
1、食品商店进了两种水果糖,甲种水果糖每千克12元,共40千克,乙种水果糖每千克8元,共60千克,为了便于销售,就将这两种糖混合成什锦水果糖,每千克价格应怎样定?
2、一辆汽车从A地到B地先行了3个小时上坡路,每小时行40千米,接着又行了3个小时下坡路,每小时行60千米,就到达了B地。后又原路返回A地,上坡速度改为每小时45千米,下坡速度不变。求这辆汽车往返A、B两地一次的平均速度。
60×12×2÷(12+60×12÷40)
=1440÷(12+18)
=1440÷30
=48(千米/小时)
例2、四年级甲、乙两班共有100位同学,甲班比乙班多4人。一次语文测验,两个班全体同学的平均分为82分,甲班比乙班的平均分高5分,两个班的平均分各是多少?
分析与解:由两个班全体学生平均分为82分、两个班总人数100人,可以求出甲、乙两班语文总分数为82×100=8200分。又由甲班比乙班多4人可算出甲班人数(100+4)÷2=52人,乙班人数100-52=48人。因为甲班的平均分比乙班平均分高5分,我们假设甲班每人去掉5分,那么乙班和甲班的平均分就一样多了,由此甲班52人共去掉5×52=260分,这部分分数在总分中减去后(8200-260=7940分),剩下的分数,就相当于100人的乙班总成绩。

四年级奥数平均数问题

四年级奥数平均数问题

平均数问题把几个数,在总数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求得的数就是平均数。

两种基本方法:1、直接求法:利用公式“总数量三总份数=平均数”求出平均数,这是由“均分”思想产生的方法。

2、基数求法:利用公式“基数+各数与基数的差的总和三总份数=平均数”求出平均数,这是由“补差”思想产生的方法。

1、工路队前4天平均每天筑路80米,增加工人后,第5天筑路100米,求工程队这5天平均每天筑路多少米?分析:(1)先求出5天筑路的总长度80X4+100=420(米),再求出工程队这5天平均每天筑路的平均数。

(2)从“补差”的角度考虑。

由于前4天筑路的平均数小于第5天的筑路米数,所以把前4天的平均数80米看做是基数,然后把第5天多筑的(100-80)米平均分成“5份”,用4份补进到前4天的平均数中去,留1份在第5天,从而求出这5天平均每天筑路的平均数。

解法一(米)解法二(米)答:工程队这5天平均每天筑路84米。

2、笑笑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语文80分,音乐88分,体育84分,美术78分,数学成绩比五科平均成绩高6分,笑笑数学得了多少分?(补差法)分析:本题关键是求出五科平均分,依题意,我们可以先求出语文、音乐、体育、美术这四科的平均分是82.5(分),根据条件“数学成绩比五科平均成绩高6分”知,前四科的平均分低于五科平均分,要把前四科的平均分提高到五科的平均分,从“补差”的角度思考,需要把数学成绩比五科平均成绩高的6分补到前四科的每科平均分中去,平均每科补1.5(分),所以,五科平均分是(分),那么数学成绩就90(分)。

解:(1)语文、音乐、体育、美术四科平均分:82.5(2)五科平均分:84(3)数学成绩:90答:笑笑数学得了90分。

3、淘气在期末考试中语文、外语和自然的平均分是81分,数学成绩公布后,四门成绩的平均分提高了2分。

淘气数学考多少分?页脚.4、学校组织同学去旅行,同样价格的小点心小青买了8包,小红买了7包,小兰没有买。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求平均数9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求平均数9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求平均数9篇求平均数 1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二)掌握简单的的方法.(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的方法是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口答: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每份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学习新课1.新课引入.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2.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教师板书:(6+3+5+2)÷4=16÷4=4(厘米)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5.总结规律.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的一般方法吗?通过学生的回答概括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让学生运用从例2中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个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三)巩固反馈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一辆汽车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A.(53+58+30+27)÷3B.(53+58+30+27)÷42.光明小学五年级3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级4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这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小组讨论后得出: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750+1210)÷2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750+1210)÷(3+4)强调是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认真审题,找出所需要的总数及总份数,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四)作业练习七第1,2题.课堂教学设计说明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量的和除以这组数量的个数所得的商.因为这个平均数不是实际的数,与过去学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因而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经常用到如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等,因此首先要建立平均数的概念,再分析的方法.本节课设计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通过简单的口答题,初步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分清平均数与平均分的联系与区别.为学新课做好铺垫.新课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学习例2.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通过教师的演示,提问,学生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理解平均高度的意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第二个层次是指导列式计算.在实际中,求几个数的平均数,都不可能像杯子倒水那样操作,因此引导学生要通过计算来解决.第三个层次,让学生做书上的“做一做”几个题,启发学生总结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的一般算法.第四个层次,通过例3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类推、自己计算,从而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练习的设计有所提高和变化,要让学生分清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为以后学习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板书设计例2 用同样的4个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6+3+5+2)÷4=16÷4=4(厘米)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例3 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是厘米)eq \x(统计表)(1)第一组平均身高是多少?(136+142+140+135+137+144)÷6=834÷6=139(厘米)(2)第二组平均身高是多少?(132+141+133+138+145+135+142)÷7=966÷7=138(厘米)(3)第一组平均身高比第二组高多少?139-138=1(厘米)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求平均数 2课题: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的方法。

四年级奥数平均数问题

四年级奥数平均数问题

四(2)班第一小组8名同学的期末成绩分别是94,93,96,85,92,87,98,99分,求这组同学的平均成绩。

变式题:1.求下面几个数的平均数。

72,83,91,71,65,57,82,792.四(1)班第二小组同学在数学竞赛中成绩如下有1人得94分,3人得90分,4人得87分,2人得74分,这组同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3.有甲、乙、丙、丁四个数,已知甲、乙两数之和是71,丙数是86,丁数是83,求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四(2)班有40名学生,期末数学考试有两名学生生病缺考,这时班级平均分为90分,缺考的两名学生补考成绩分别是88分和92分。

四(2)班期末考试的平均分是多少?变式题:1.甲、乙、丙三个数中,甲、乙的平均数是34,乙、丙的平均数是33,甲、丙的平均数是35,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2.淘淘读一本书,10天读完,平均每天读8页,前4天平均每天读11页,后6天平均每天读多少页?3.四(4)班进行第一单元数学测试,平均分是96分。

小明因病没参加,他补考成绩是61分。

如果加上小明的成绩,班的平均分就是95分。

四(4)班有学生多少人?李明同学参加五门功课的测试,英语成绩没有公布时,其他四科平均成绩是90分,英语成绩公布之后,平均成绩是92分,李明的英语成绩是多少?变式题:1.冬冬期中考试中,语文、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5分,英语成绩公布后,她的平均成绩下降了3分,冬冬的英语得了多少分?2.淘淘参加了3次作文比赛,平均分是86分,已知前两次的平均分是83分,他第三次得了多少分?3.植树节活动中,四年级的同学们义务植树,四(1)、四(2)、四(3)班平均每班植树34棵,四(2)、四(3)、四(4)班平均每班植树36棵,四(4)班植树39棵,求四(1)班植树多少棵。

学校组织春游活动,同学们乘车上山时每小时行20千米,3小时到达山顶,下山时每小时行30千米,汽车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变式题:1.小冬家离学校有1225米,早上上学,他从家到学校用20分钟,中午放学,从学校到家按原路返回用15分钟,求小冬往返的平均速度。

小学数学四年级奥数4平均数问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奥数4平均数问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奥数3.平均数问题知识回顾: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平均数×总分数=总数量,总数量÷平均数=总分数,经典题型一请求出7、 44 、15 、68 、16这5个数的平均数。

解析: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7+44+15+68+16)÷5= 301、甲乙丙丁4个小队拾松果,甲队拾40千克,乙队拾20千克,丙队拾60千克,丁队拾30千克,请问4个小队平均每队拾多少千克?2、求下面10个数的平均数,93 , 87 , 92 , 93 , 89 , 87 , 88 , 91 , 93,92 .经典题型二苹果汁的市场价为每千克10元,芒果汁的市场价为每千克30元,桃汁的市场价为每千克20元,某果汁生产商用200千克苹果汁,100千克芒果汁和200千克桃汁制作成500千克混合果汁,那么这种混合果汁的价钱应该是每千克多少元?解析:总价钱÷总重量=每千克混合果汁的价钱(200×10+100×30+200×20)÷500=18元1、淘气在商场买了3斤水果糖,1斤花生糖和2斤奶糖,一只水果糖每斤8元,花生糖每斤7元,奶糖每斤10元,请问淘气买的糖果平均每斤多少元?2、超市将100千克巧克力糖,50千克棉花糖和50千克苹果糖放在一起,当做混合糖卖,已知巧克力糖每千克80元,棉花糖每千克10元,QQ糖每千克15元,那么混合糖每千克应该卖多少元?3、某糖果专柜把甲乙丙三种糖混合成什锦糖出售,甲种糖用了7千克,每千克14元,乙种糖用了10千克,每千克20元,丙种糖用了5千克,每千克16元,算一算要买1千克这样的什锦糖要多少钱?经典题型三四年级某班有20人,平均体重是35千克,如果把其中一个同学的体重变成80千克,全班的平均体重就变成了37千克,请问这个同学原来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解析:(37-35)×20=40千克,80-40=40千克1、教室里有20名学生,平均身高为1.65米,下课铃响时,一名同学立刻冲出教室,随后进来一名身高1.8米的老师,这是教室里20个人的平均身高变成1.66米,那么冲出教室的这名同学身高多少米?2、老师在黑板上写了8个自然数,他们的平均数是50,把其中的数字10改为另一个数,平均数变为60,那么改动后的数是多少?3、小明投飞镖前6次的平均成绩是三环第7次投完后,平均成绩上升了1环,他第7次投了几环?4、8个数的平均数为50,若把其中的一个数改为90平均数就变成60,被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少?5、黑板上有7个数平均数为55,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为140,则平均数变为64,求被改动的数是多少?6、有6个数的平均数是8,若把其中一个数改为9,这6个数的平均数是7,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少?经典题型四教室里有8名学生,他们的平均体重是48千克,后来进来一个老师,这时9个人的平均体重是50千克,问老师的体重是多少?解析:50×9- 48×8=66千克1、四1班有6名女学生,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50厘米,后来有一名女生走进教室,这时7人的平均身高就变成148厘米,问进来的女生身高是多少?2、七个小矮人的平均身高是90厘米,后来白雪公主来了,这时8个人的平均身高是99厘米,那么白雪公主的身高是多少厘米?3、月月参加了5次天文知识竞赛,平均分是82分,如果不算分数最高的那次,其余4次的平均成绩为80分,他这5次竞赛的最高分是多少?4、四年级一班有6名女学生,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如果他们当中有一人离开,剩下5人的平均身高就变成135厘米,请问离开的那个女生身高是多少厘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讲巧求平均问题
方法和技巧:求平均数一般有如下两种方法:
方法1:(基数+每个数与基数的差求和)÷数的个数=平均数
方法2: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例1:宇宇前4次语文测验的平均成绩是90分,第5次测验得了95分。

问他5次测验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做一做1:小叶4次语文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7分,5次语文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8分,问小叶第5次测验得了多少分?
例2:小明前几次测验的平均分仅为83分,他只有这次考到99分或100分,才能使他的平均分提高到85分。

问到这次为止一共测验了多少次?
做一做2:某同学前五次测验的平均分仅为78分,如果他想下次测验后平均分不低于80分,那么,下次测验他至少要得多少分?
例3:探险小分队组织登山活动,上山每分钟走50米,36分钟爬上山顶。

立即按原路下山,下山每分钟走75米。

那么上下山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做一做3:一辆汽车在相距450千米的两地间来回行驶,去时每小时走45千米,返回时每小时行30千米。

问这辆汽车往返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例4:有3个小朋友去测体重,小华和小新的平均体重是50千克;小华、小新和小玲3人的平均体重是48千克。

问小玲体重是多少千克?又知小新比小华重4千克,问他们3人各重多少千克?
做一做4:刘军期末考试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平均分得87分。

若加上历史、地理的成绩后平均得89分,历史比地理少得12分。

问刘军的历史、地理各得多少分?
例5:小芳期中考试语文得82分,数学比语文多得5分,问小芳外语要考多少分,三科平均成绩才能达到89分?
做一做5:小明期末测试数学是94分,语文比数学高2分,问英语应考多少分,三科平均成绩才能达到96分?
例6:A,B,C,D四个数的平均数是38;A与B的平均数是42;B,C,D三个数的平均数是36,求B是多少?
做一做6:5个数的平均数是32,如果把这5个数从小到大排列,那么,前3个数的平均数是28,后3个数的平均数是36,问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
例7:甲、乙、丙、丁4人的体重各不相同,其中有两人的平均体重与另外两个人的平均体重相等,甲与乙的平均体重比甲与丙的平均体重少8千克,甲与丁体重之差不等于16千克,乙与丙的平均体重是49千克。

求甲、乙、丙、丁4人的平均体重。

巩固练习:
1、二(2)班共有48个学生,期末考试四名同学因病缺考,平均成绩为95分,后来这4位同学补考,成绩分别为98分、98分、92分、92分。

此时全班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2、有甲、乙、丙三个数,甲比乙小6,丙比乙大24,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36,求这三个数。

3、王浩去年期末考试,数学、语文和英语的平均成绩是92分,综合科目成绩公布后,他的平均成绩提高了2分,问王浩综合科目考了多少分?
4、亮亮期中考试语文和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1分,数学和英语的平均成绩是93分,语文和英语的平均成绩是92分,问他的数学、语文与英语成绩各是多少?
5、甲、乙两人各加工240个零件,他们同时动工,当甲完成任务一半时,乙比甲多做了20个。

甲平均每小时比乙少做5个零件。

乙平均每小时做几个零件?
6、某班统计数学考试成绩,平均成绩是84.1分。

后来发现小红的成绩是96分,被错记成69分。

重新计算后,平均成绩是84.7分。

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
7、一次考试,某小组10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87分,前8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90分,第9名同学比第10名同学多2分。

问第10名同学得了多少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