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基础)

合集下载

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

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

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一、溶解度(一)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例如,在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表示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

(二)影响因素1. 溶质和溶剂的性质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

例如,食盐(氯化钠)易溶于水,而碳酸钙难溶于水。

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

例如,碘在水中溶解度很小,但在酒精中溶解度较大。

2. 温度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例如,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明显增大。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例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例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三)溶解度曲线1. 绘制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绘制出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2. 意义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为饱和溶液。

例如,A点在硝酸钾溶解度曲线上,表示在该点对应的温度下,硝酸钾溶液是饱和溶液,且能知道硝酸钾的溶解度数值。

曲线的走向表示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

如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向上倾斜,表示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例如,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交点,表示在该交点对应的温度下,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

3. 应用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

可以确定物质的结晶方法。

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如硝酸钾),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氯化钠),可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二、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义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计算公式为:溶质质量分数=。

例如,将10g氯化钠溶解在90g水中,溶液质量为,溶质质量分数=。

物质的量浓度、溶解度、质量分数的相互换算

物质的量浓度、溶解度、质量分数的相互换算
系列丛书
物质的量浓度、溶解度、质量分数的相互换算 S m(溶质) m(溶质)×100 (1)溶解度 :100 = →S=
m(溶剂)
m(溶剂 )
(2)溶质的质量分数ω 与物质的量浓度: m ×ω /M 质 1 000ρ 液ω n m (质)÷M(质) c:c= = = 液 = m ( 液 ) ÷ ρ ÷ 1000 V m 液/ 1 000ρ 液 M质 ω:c mol/L=Fra bibliotekc mol
1L
→ ω=
1000ρ
c× M
×100% 1 000ρ液 S 100+S M 质
(3)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物质的量浓度: S ω= ×100% , 100+S S÷M 质 c= (100+S)÷ρ 液÷1000 =
(4)标准状况下气体溶解于水后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V÷22.4 c= (V÷22.4×M+V(H O)×1000)÷ρ÷1000 = =
2
1 000ρ V MV + 22 400V H 2O
第一章 第 2讲
高三总复习 · RJ · 化学
进入导航
系列丛书
[例 1]下图是某学校实验室从化学试剂商店买回的硫酸 试剂标签上的部分内容。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硫酸 化学纯 CP 500 mL 品名:硫酸 化学式:H 2SO 4 相对分子质量:98 密度:1.84 g/cm 3 质量分数:98%
1 000 ρω [解析]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公式可得 c= M 1 000 mL×1.84 g/cm3×98% = =18.4 mol/L,A 不正确;由 1 L×98 g/mol 于该酸是浓硫酸,所以与锌反应不能产生氢气,而应生成二 氧 化 硫 气 体 , B 不 正 确 ; 根 据 稀 释 公 式 c( 浓 )· V( 浓 ) = c(稀)· V(稀),18.4 mol/L×V(浓)=4.6 mol/L×0.2 L,V(浓) =0.05 L,即 50 mL,C 正确;该硫酸与等质量的水混合所 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49%, 而密度减小, 则所得硫酸的物质 的量浓度必小于 9.2 mol/L,D 不正确。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1、概念: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注: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所指溶液可以是饱和溶液,也可以是不饱和溶液;可以是浓溶液,也可以是稀溶液。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质量之比,一般情况下与温度无关。

③、由于溶液的组成是指溶质在溶解度的范围内,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不能超过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④、运用公式时,必须分清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

2、公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3、变换公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4、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溶解度= 100g×溶质的质量分数/(1-溶质的质量分数)5、含义:(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1)、每100g溶液中含溶质B g( 2 )、该溶液中,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B :100 : (100 +B) 计算时注意:(1)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质量比而不是体积比,若是体积,必须先用物理公式ρ=m/v进行换算,然后计算;(2)在运算过程中,质量的单位要统一;(3)因为通常溶液均为水溶液,所以溶质应为无水的物质;能与水反应的物质,其溶质应是反应后的生成物,而不是原来加入的物质,因此计算时应先算出反应后的生成物的质量。

二、计算(一)、基本公式的计算例1:某溶液50g,完全蒸干后,得到溶质15g,求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例2:某溶液中,20g溶质完全溶解在80g溶剂中,求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例3:20℃的某饱和溶液1000g,求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20℃时,该溶质的溶解度为36g)(二)、变换公式的计算例4:某农场,需要16%的氯化钠溶液100Kg,则需要氯化钠和水各多少Kg?例5:200g稀硫酸与足量锌反应,生成0.4g氢气.求:①原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②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三)、溶液稀释的计算1、方法:加入水或加入低浓度溶液。

中考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基本知识点以及学习方法

中考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基本知识点以及学习方法

中考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基本知识点以及学习方法第9单元溶液1.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知识点的认识】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是这样的,所用仪器有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操作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签→入柜.其注意事项有以下六条:1.计算时,溶质的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剂的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由于溶剂一般是水,且密度为1g/cm3,所以溶剂的体积和质量在数值是相等的.2.称量,称量包括称取溶质的质量和量取溶剂的体积;首先,用托盘天平(配用药匙)称量所需的溶质,倒入烧杯中;然后,用量筒(配用胶头滴管)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溶质的烧杯中.3.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溶质加速溶解.4.把配好的溶液装入细口瓶中,盖好瓶塞.5.标签上要注明溶液的名称和其中溶质的质量分数.6.放入试剂柜时,要注意标签向外.【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通过设置实验情景,让学生根据所学计算出溶质和溶剂的质量,选用适当的仪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或者是对某一配制过程和操作图示进行探究分析,并找出其中的错误、误差等等.并且,常以实验操作考试的形式来考查.当然,笔答题中也少不了他的身影,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主要是考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的前三步、仪器的选用、实验操作及误差分析等等;另外,有时还会考查到将配好的溶液装入什么容器,所贴的标签上都包含什么信息等等.【解题方法点拨】要想操作或者解答好这类题目,就必须熟记配制的步骤、所用仪器、有关的误差分析和上面所列的六条注意事项等等.对于图文并茂的题目来说,既要阅读并理解好文意,又要仔细观察和分析图示信息;然后,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将二者结合起来思考推断,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2.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知识点的认识】如图所示:结晶是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水(或者两种可溶性且溶解度变化差别大的固体)的一种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它是根据固体物质从溶液里析出晶体的原理,通过蒸发或者降温的方法将其中的固体物质分离出来;因此,结晶方法分为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两种.蒸发结晶是指蒸发溶剂,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它使用于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水的混合物.而降温结晶是指先加热溶液,蒸发溶剂成饱和溶液,再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它使用于分离两种可溶性且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差别大(即一种是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另一种是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小)的固体混合物.此时,需要注意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其具体内容有如下三条: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等.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氯化钠等.3.极少数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等.【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是通过设置相关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晶体和结晶现象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表达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并且,经常它与'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变化的规律'等关联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和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变化的规律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结晶方法及其选用和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变化的规律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结晶的方法、原理等,以及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变化的规律等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联系溶解度曲线及其变化的规律等,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3.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知识点的认识】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就是指填写常用仪器的名称,根据仪器用途和实验选用常用仪器,以供实验所用.相对来说,这是比较简单的.例如,称量物质时,选用托盘天平(附助器材有药匙或镊子);量取一定量的液体时,选用量筒(附助器材是胶头滴管);等等.【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让学生思考探究后,填写所用的仪器名称,或根据仪器用途和实验选用合适的仪器,以供实验所用.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的能力,以及书写仪器名称、判断对错或根据仪器用途和实验选用仪器的能力.【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然后,根据实验、问题情景信息,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实验图示等,细心地进行填写、选用或判断对错等.特别注意的是:在填写仪器名称时,书写要规范、工整,切不可使用错别字、不规范的字,等等.4.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知识点的认识】溶液的概念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由此可见,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即溶质)和另一种物质(即溶剂)两部分组成.但是,溶液不一定是由两种物质组成的,应该说是至少由两种物质组成;因为其中的溶剂虽然是一种,而溶质可以是多种的.溶液的特点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其中,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成分均相同(如一瓶溶液中,上下左右等各部分的密度都是一样的);稳定性是指在条件不变(即温度、压强等不改变,溶剂不蒸发等)的情况下,溶液中的溶质永远不会析出(即溶质与溶剂永不分离).【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判定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类题目常与'物质的溶解和结晶'、'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判定'、'常见的溶剂'、'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判定,以及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的区分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和理解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以及常见的溶剂,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溶液的判定主要看其是否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对于溶液组成(即溶质、溶剂)的判定可以参考下面的口诀:'气固溶液液为剂,液液相溶多为剂.水多水少总为剂,不指溶剂水为剂'.其含义为:'气体、固体溶于液体中,液体是溶剂,气体、固体为溶质;液体和液体相溶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有水时,不管量多量少,一般把水看作溶剂;没有指明溶剂时,常把水记作溶剂.'5.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知识点的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是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液质量是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和.类推之得:溶质质量是溶液质量与溶剂质量之差,而溶剂质量是溶液质量与溶质质量之差.但是,溶液的体积等于溶液的质量除以溶液的密度,却不等于溶质的体积与溶剂的体积之和.对于溶液的判断,主要看其是否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对于溶液组成(即溶质、溶剂)的判断,可以参考下面的口诀:'气固溶液液为剂,液液相溶多为剂.水多水少总为剂,不指溶剂水为剂'.其含义为:'气体、固体溶于液体中,液体是溶剂,气体、固体为溶质;液体和液体相溶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有水时,不管量多量少,一般把水看作溶剂;没有指明溶剂时,常把水记作溶剂.'【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类题目常与'物质的溶解和结晶'、'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常见的溶剂'、'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判定,以及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的区分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和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方法,以及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常见的溶剂,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另外,对于溶质、溶剂的判断来说,还可以根据溶液的名称来判定其中的溶质、溶剂.如果表达溶液的名称里含有两种物质的名称时,前者就是溶质,后者则为溶剂;如果表达溶液的名称里只含有一种物质的名称(即某某溶液)时,某某就是溶质,溶剂默认为是水(因为大多数溶液里溶剂一般都是水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溶质是不同的,所以为了区分开溶液,就把用溶质的名称来称呼溶液了).6.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知识点的认识】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如图所示:具体地说,乳化现象就是当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混合时,其中一种在表面活性剂(即乳化剂﹣﹣具有乳化作用,能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如洗涤剂、洗发精等)的作用下,以极小的液滴均匀悬浮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乳浊液的现象.其中的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就叫乳化作用.【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乳化现象或乳化作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区分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的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类题目常与'物质的溶解'、'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乳化现象或乳化作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它与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的区分方法和技巧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和理解乳化现象或乳化作用,以及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值得注意的是,经乳化作用形成的乳浊液,虽然稳定,且不再分层,但不是溶液.7.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知识点的认识】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它们区别就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能否继续溶解某种溶质.其特点除具有溶液的基本特性(即均一性、稳定性)外,还具有针对性(即它们只有针对某种溶质来说,才有意义;否则,就说不准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了);例如,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是针对硝酸钾来说,它是饱和溶液,而针对氯化钠等其它可溶性的物质来说,它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是不能再溶解的;但是,加入氯化钠等其它可溶性的物质是能够继续溶解的.【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和区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类题目常与'物质的溶解和结晶'、'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并且,常在选择题中以判断对错的形式出现.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和区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针对性、区分方法和技巧,以及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和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和区分方法,以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针对性,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说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都一定要指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并且,要针对某种溶质来说才可;否则,谈论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是没有意义的.8.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知识点的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如图所示:但是,还需要注意的以下4点:1.当采用上述相互转变方法中的改变温度的方法,来实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变时,是针对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固体(如硝酸钾、氯化铵等)来说的.如果针对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固体(如氢氧化钙等)来说,上述相互转变方法中的升、降温度正好相反(即将上述相互转变方法中的升温改为降温,降温改为升温),才能实现相应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变.2.当需要增加溶剂的量,来实现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按照需要的量来加,切不可过多(为了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3.当需要蒸发溶剂的量,来实现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注意只是蒸发掉多余的溶剂,并且要求是恒温蒸发之.4当需要加入溶质的量,来实现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变时,一定要注意加入的溶质应该和原来的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保持一致,切不可加入其它的和原来的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不一样的溶质.【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的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类题目常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及其针对性'、'物质的溶解和结晶'、'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并且,常在选择题中以判断对错的形式出现,还经常在填空题的里出现.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和相互转变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变方法和技巧,以及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和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方法,以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及其针对性,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但是,一定要时刻关注'知识点的认识'中所强调的4点注意事项,以及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特别是,经常会考查特殊溶质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9.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知识点的认识】所谓溶液的浓和稀、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认识溶液的性质.要想弄清浓溶液和稀溶液跟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首先要明确它们各自含义或概念等.其中,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质量的溶液中含溶质的多少,多的则浓,少的则稀;而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是指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能否再溶解某种溶质,能溶的为其不饱和溶液,不能溶的为其饱和溶液.例如,20℃时,100g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所得溶液既是饱和溶液,又是较浓溶液;若将30g硝酸钾在此温度下溶解在100g水中,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但仍为较浓溶液.再如,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0.00024gBaSO4,此时所得溶液显然很稀,但它却是饱和溶液;若取0.0002gBaSO4在此温度下溶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既是不饱和溶液,也是稀溶液.另外,对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固体物质来说,其高温时的不饱和溶液有可能比其低温时的饱和溶液的浓度要高;而对特殊溶质氢氧化钙等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固体物质来说,其低温的不饱和溶液有可能比其高温时的饱和溶液的浓度要高.由此可见,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当然,若同一温度下,同一种溶质溶解在同一种溶剂中,其饱和溶液一定比其不饱和溶液的浓度要高.【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认识溶液性质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这类题目常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及其针对性'、'物质的溶解和结晶'、'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联系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并且,常在选择题中以判断对错的形式出现,还经常常在填空题的里出现.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溶液的浓和稀、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辨析、判断和相互关系,以及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和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和理解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以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特点及其针对性,溶解现象、原理和溶解过程,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和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解答即可.爱心提示:如果能根据具体的实例(如'知识点的认识'中所举的)来理解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以及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特别是,经常会考查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那么就会事半功倍了.10.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知识点的认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一般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克(符号为g).在未注明溶剂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36g 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

溶质的质量分数讲义

溶质的质量分数讲义

溶质的质量分数[科学探究]一、探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小与温度的定量关系1.提出问题:温度与硝酸钾的溶解度大小定量关系怎样? 2,设计实验:(1)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大试管、玻璃棒、大烧杯、蒸发皿、铁架台、酒精灯、硝酸钾、蒸馏水等。

(2)实验时注意:①为保持温度恒定,应该用水浴加热;②为便于计算,水可定量为10毫升(可看成10克); ③加入KNO 3粉末的质量应精确称量。

(3)为测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可分别选择20℃、40℃、60℃等。

3.根据实验所得的数据,可计算出硝酸钾在某一温度时的溶解度。

如果用S 表示溶解度,m 质表示溶液中溶质质量,m 剂表示溶液中溶剂质量, 则有: S =剂质m m ×100克二、根据溶解度的计算1.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可知,要计算物质的溶解度,溶液一定要是 饱和 的。

2.由于在饱和溶液中,溶液、溶剂和饱和溶液的质量比是确定的,因此溶解度跟饱和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和溶液质量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定量关系:剂质m m =克100S 或液质m m =SS 克100【例1】10℃时,将50克氯化铵溶于水,正好制成200克饱和溶液,求此温度下氯化铵的溶解度。

【例2】 已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求此温度下的40克水溶解多少克硝酸 钾才能得到饱和溶液。

【例3】0℃时,硝酸铵的溶解度是192克,现要配制此温度下的硝酸铵饱和溶液500 克,需要硝酸铵和水各多少克?【例4】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现有20℃时100克氯化钠溶液,其中已溶解氯化钠20克,问此溶液是否饱和?如果不饱和,可以采取什么方法使其成为20℃时的饱和溶液?【例5】要配制50℃时氯化钾饱和溶液(5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42.6克)。

(1)25克氯化钾应溶解在多少克水里? (2)在25克水里能溶解多少克氯化钾?(3)配制71.3克饱和溶液,需氯化钾和水各多少克?【课内练习】1.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克,回答下列问题:(1)60℃时,把30克硝酸钾加到50克水里,能得到 克硝酸钾的 溶液; (2)60℃时,把30克硝酸钾加到20克水里,能得到 克硝酸钾的 溶液; (3)60℃时,84克硝酸钾饱和溶液里含有 克水和 克硝酸钾。

溶质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关系

溶质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关系

溶质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关系溶质质量分数和溶解度是化学领域的两个重要概念。

它们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了解这个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溶液的性质和特点。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解释溶质质量分数和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词汇解释:溶质:指在溶液中被溶解的物质。

质量分数:指溶液中某种物质的质量占总质量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溶解度: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量溶剂最多可以溶解多少量溶质,通常以摩尔/升(mol/L)表示。

1. 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溶质质量分数是指溶液中某种物质的质量占总质量的比例,即: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100%2. 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量溶剂最多可以溶解多少量溶质,通常以摩尔/升(mol/L)表示。

对于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溶解度都不相同,可以通过溶解度曲线进行表示。

例如,下图展示了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3. 溶质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关系溶质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关系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进行表示:溶解度(mol/L)=溶质的摩尔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剂的摩尔质量其中,溶质的摩尔质量指的是单位摩尔溶剂中溶质的质量,溶剂的摩尔质量指的是单位摩尔溶剂的质量。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溶质质量分数对溶解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溶质质量分数增加时,溶解度也会增加;当溶质质量分数减少时,溶解度也会减少。

例如,如果在20摄氏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为0.36 mol/L,那么它的溶质质量分数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计算得到: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摩尔质量 ×溶解度 ×溶剂的摩尔质量 ÷溶液的质量 × 100%= 58.44 × 0.36 × 18 / 1000 × 100%= 0.3776%可以看出,当溶解度增加时,溶质质量分数也会相应地增加。

综上所述,溶质质量分数和溶解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初中科学化学难点之溶解度与质量分数关系

初中科学化学难点之溶解度与质量分数关系
此外,在化学实验中,了解溶解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实验现象和结果,例如在结晶实验中,可以通过控制溶质的溶解度和质量分数来控制结晶的大小和形状等。
谢谢您的观看
THANKS
初中科学化学难点之溶解度与质量分数关系
汇报人:
2024-01-09
溶解度概念质量分数概念溶解度与质量分数关系溶解度与质量分数关系的实验探究常见问题解答
目录
溶解度概念
01
01
02
溶解度的大小反映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溶解度是指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溶解度的单位是克(g),表示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在日常生活中,质量分数也常被用于描述溶液的浓度,例如消毒液、洗发水等产品的浓度和质量分数。
溶解度与质量分数关系
03
溶解度的定义
01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它反映了溶质在溶液中的溶解能力。
质量分数的定义
02
质量分数是指溶质的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它反映了溶质在溶液中的含量。
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溶解度和质量分数是化学工业中重要的参数。例如,在制备晶体时,需要控制溶液的浓度和质量分数,以保证晶体的质量和产量。在制备化学试剂时,也需要控制溶液的浓度和质量分数,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纯度。
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中,溶解度和质量分数也是重要的参数。例如,在配制农药时,需要控制溶液的浓度和质量分数,以保证农药的效果和安全性。在灌溉时,也需要控制水的质量分数,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
3. 溶解食盐
将食盐加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至食盐完全溶解。
用量筒测量溶液的体积。

5-溶液及其配制(原卷版)

5-溶液及其配制(原卷版)

浙教版中考科学二轮复习--溶液及其配制溶液与溶解、溶液配制、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知识点分析】一.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性质:(1)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都相同;(2)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溶质3.组成:(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3)溶剂和溶质的判断:①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形成的溶液,一般以液体作为溶剂②两种液体混合之后,一般以质量大的做溶剂;③混合的物质中有水,一般以水为溶剂;④一般将溶液命名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当不指明溶剂时,溶剂为水。

4.溶液的质量与体积:(1)M溶液= M溶质+ M溶剂(2)V溶液≠ V溶剂+ V溶质5.溶液的理解:(1)溶液一定是混合物,但混合物不一定是溶液(2)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3)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但溶液一定是透明的,无色透明的液体也不一定是溶液(4)溶液可以含多种溶质,不局限于一种二.悬浊液、乳浊液1.悬浊液:是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

2.乳浊液:是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3.浊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合称,它们的特点是不均一、不稳定。

4.常见的悬浊液:面糊、泥水、石灰乳5.常见的乳浊液:牛奶,血液三.物质的溶解性1.溶解的定义:一种物质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2.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3.物质溶解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4.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注意控制变量)①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②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③同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温度不同溶解能力不同。

5.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①溶质种类②溶剂种类③温度:a.绝大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如硝酸钾、硝酸铵b.少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大;如氯化钠(食盐)极少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氢氧化钙(熟石灰)6.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①溶质种类②溶剂种类③温度: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④压强: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5.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①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显著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基础)【学习目标】1.掌握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及相互关系;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

2.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要点梳理】要点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大多数情况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存在以下转化关系(溶质为固体):4.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一般说来,可以向原溶液中再加入少量原溶质,如果溶解的量不再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溶解的量还能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要点诠释】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1)首先要明确“一定条件”、“一定量的溶剂”。

在某一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对某种固态溶质来说饱和了,但若改变温度或改变溶剂的量,就可能使溶液不饱和了。

如室温下,100 g水中溶解31.6 g KNO3达到饱和,若升高温度或增大溶剂(水)量,原来饱和溶液就变为不饱和溶液。

所以溶液饱和与否,首先必须明确“一定条件”和“一定量的溶剂”。

(2)必须明确是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可能还能继续溶解蔗糖,此时的溶液对于食盐来说是饱和溶液,但是对于蔗搪来说就是不饱和溶液。

2.由于Ca(OH)2的溶解度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将Ca(OH)2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升高温度;将熟石灰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降低温度。

要点二、溶解度、溶解度曲线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如果不说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正确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需要抓住四个因素:(1)一定温度。

同一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溶解度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指明温度。

(2)100g溶剂。

此处100 g是指溶剂质量,不能误认为溶液质量。

(3)饱和状态。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所溶解的最大质量为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4)单位:g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1)溶质、溶剂的性质;(2)温度。

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5.溶解度曲线:(1)当溶质一定、溶剂一定时.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主要受温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固态物质的溶解度是温度的函数。

这种函数关系既可用表格法表示,也可以用图像法(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物质溶解度随着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2)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规律①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②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③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①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该物质已知溶解度所对应的温度。

曲线上的点即该物质对应温度时的溶解度,按其数据配成的溶液正好为饱和溶液;若按曲线下面的任何一点的数据所配溶液,均为该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按曲线上面任何一点所表示的数据配制溶液,溶液中均含有未溶解的晶体,所配溶液为饱和溶液。

②固体物质的溶解曲线主要有三种情况:“陡升型”,该类物质(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缓升型”,这类物质(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明显;“下降型”,它(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③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借助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比较相同温度下各物质溶解的大小。

④几种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对应温度下几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6.气体的溶解度:(1)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该种气体在一定压强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气体的体积要换算成标准状况时的体积)。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内因:气体和水本身的性质。

外因:①温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②压强: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7.结晶: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1)结晶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蒸发溶剂,如将氯化钠溶液蒸发水分,就可以析出氯化钠晶体。

二是改变饱和溶液温度,如将硝酸钾溶液降温,也可以析出硝酸钾晶体。

(2)海水晒盐:利用蒸发溶剂结晶的方法可以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其过程是:先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风吹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再导入结晶池,继续风吹日晒就逐渐析出食盐来。

海水晒盐是靠蒸发水分,海水进入贮水池,各成分基本不变,但在蒸发池中,随着水分的不断蒸发,溶剂不断减少,但溶质氯化钠的质量不变,只是浓度变大;达到饱和后继续蒸发,溶液中会析出氯化钠晶体,将晶体分离出去后剩下的溶液称为母液,它仍然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利用其可生产出多种化工产品,因此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要点诠释】1.温度是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唯一外界因素,振荡、搅拌只能加快固体物质的溶解速率,而不能改变固体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既能定性地反映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而变化的趋势,也能表示某固态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还能用于比较同一温度不同溶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比较溶解度大小必须指明温度,否则无法比较。

3.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

温度一定,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压强一定,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要点三、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1.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2)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2.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1)实验用品: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10mL、100mL)蔗糖。

(2)实验步骤:①计算: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所需要的溶质质量为50g×5%=2.5g,水的质量为50g -2.5g=47.5g。

②称量(量取):用托盘天平称量2.5g蔗糖倒入烧杯中,把水的密度近似地看作1g/cm3,用量筒量取47.5mL水。

(思考:为什么不选用10mL的量筒呢?如果选用10mL的量筒,需要量取5次才能量取到所需的水,这样将会导致误差偏大。

)③溶解:把量好的水倒入盛有蔗糖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加速蔗糖的溶解。

④贮存: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放到试剂柜中。

【要点诠释】1.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是溶质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而不是体积关系。

2.溶质的质量分数数学表示式中,溶质的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不能计算在内。

3.称量蔗糖时,要注意左物右码,规范使用托盘天平。

如果砝码跟蔗糖左右颠倒(1g以下用游码),所配溶液就会变稀;量取水时,使用量筒要规范,读数要正确。

如果俯视读数,所配溶液就会变浓。

要点四、溶液的稀释、浓缩1.关于溶液稀释的计算:(1)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2)若设浓溶液质量为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水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稀溶液B g,则A g×a%=Bg×b%(其中B=A+m水)2.关于溶液浓缩(无溶质析出)的计算:(1)向原溶液中添加溶质:溶液增加溶质前后,溶剂的质量不变。

增加溶质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加的溶质的质量,而溶液的质量=原溶液的质量+增加的溶质的质量。

若设原溶液质量为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溶质Bg后变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则Ag×a%+Bg=(A g+Bg)×b%。

(2)将原溶液蒸发掉部分溶剂:溶液蒸发溶剂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若设原溶液质量为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蒸发Bg水后变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则Ag×a%=(Ag一Bg)×b%。

(3)与浓溶液混合:混合后溶液的总质量等于两混合溶液的质量之和,混合后溶液中溶质质量等于两混合溶液的溶质质量之和。

若设原溶液质量为 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浓溶液质量为B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两溶液混合后得到溶质的质量分数为c%的溶液,则Ag×a%+B g× b%=(Ag+Bg)×c%。

【要点诠释】1.关于溶液稀释的计算一定要抓住: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然后根据所给信息列方程求解。

2.关于溶液浓缩(无溶质析出)的计算,要根据浓缩的具体类型来具体分析找出等量关系来解决。

【典型例题】类型一、考查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t℃时有一杯接近饱和的澄清石灰水,下列做法不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A.往溶液中加入少量CaO B.将溶液升温C.将溶液降温 D.恒温蒸发部分溶剂【答案】C【解析】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往接近饱和的石灰水中加入少量CaO可以增加溶质,减少溶剂,因此可以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熟石灰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将溶液升温,可以使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为饱和溶液;降温不可以。

恒温蒸发溶剂,同样可以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

【总结升华】要注意熟石灰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请根据图中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l)在____℃时,A、B两种物质溶解度相同。

(2) t2℃时,100g水中溶解_ gA物质恰好达到饱和。

【答案】(1)t1 (2)25【解析】(1) t1℃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2)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25g,100g水中溶解25gA刚好饱和。

【总结升华】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①溶解度的大小,②溶液是否饱和,③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④溶液结晶等。

举一反三:【变式】(2015•浙江中考)20℃时,在两只各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30克氯化钠和蔗糖固体,搅拌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烧杯中的溶液质量相等B.20℃时两者的溶解度相等C.氯化钠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D.蔗糖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答案】C【解析】因相同温度,相同的溶剂,氯化钠有剩余的溶质,而蔗糖没有剩余的溶质,两烧杯中的溶液质量不相等,故A说法错误。

因相同温度,相同的溶剂,氯化钠有剩余的溶质,而蔗糖没有剩余的溶质,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不同,故B说法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