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雨的感想

合集下载

雨的感想周作人读后感

雨的感想周作人读后感

雨的感想周作人读后感《雨的感想周作人读后感篇一》读周作人写雨的文字,就像是在一个淅淅沥沥的雨天里,和一位老友坐在旧旧的屋檐下,听他慢悠悠地讲述那些与雨有关的故事和想法。

周作人笔下的雨,那可真是有千般姿态,万种风情。

有时候,雨就像个调皮捣蛋的小屁孩,突然就哗啦啦地倾盆而下,把路上那些没带伞的人打得措手不及。

我就有过这么一次经历,那天出门的时候,天还是晴的呢,我就寻思着肯定不会下雨,连伞都没带。

结果呢,嘿,那雨就像是从天上倒下来的一样,我当时就傻了眼,只能在街边的小店门口躲雨。

看着雨幕里那些匆忙奔跑的人,我就想,这雨啊,真是个任性的家伙。

不过呢,周作人的文字里,雨也不全是这样的捣蛋鬼。

有时候,雨又像是一位温柔的姑娘,轻柔地洒在大地上。

就像我小时候住在乡下,那时候的雨啊,总是很轻柔地落在田野里。

我会趴在窗边,看着雨滴打在窗户玻璃上,然后慢慢地滑落,就像眼泪一样。

那时候的雨,滋润着田野里的庄稼,就像母亲的手抚摸着自己的孩子。

我觉得也许周作人也有过类似的感受吧,不然他怎么能把雨写得这么细腻呢?但是呢,我对他的一些描写又有点不同的看法。

他写雨的那种宁静和悠远,我有时候觉得可能有点太理想化了。

在现实生活中,雨带来的可不全是美好的感觉。

比如说,下了很久的雨,到处都湿漉漉的,衣服晒不干,家里都有一股霉味。

这时候的雨,可就不那么招人喜欢了。

就像有段时间,我们这儿连着下了一个星期的雨,我感觉自己都要发霉了。

我就想,这雨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哪有周作人写的那么诗意呢?可是,再仔细想想,也许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吧。

周作人把雨的那种美好提炼了出来,让我们在被雨困扰的时候,还能想起雨也有那么温柔、那么诗意的一面。

就像生活一样,虽然有很多烦恼,但也总有那么一些美好的瞬间值得我们去回味。

这雨啊,在周作人笔下,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生活的不同面,也让我对雨有了更多的感想。

《雨的感想周作人读后感篇二》《雨的感想周作人读后感》周作人写雨,真的是写出了雨的灵魂,可我读着读着,心里就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想法杂糅在一起。

雨天的书读后感想

雨天的书读后感想

雨天的读后感想
《雨天的书》是周作人的一本散文集,收录了他多篇关于雨天的文章。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细雨蒙蒙的世界,感受着雨滴轻轻敲打着心灵的声音。

周作人的文字细腻而富有诗意,他笔下的雨天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

在雨中,他寻找着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感悟着人生的苦与乐。

他通过雨天的描写,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感性和理性的世界,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和谐。

在《雨天的书》中,我最喜欢的文章是《雨的感想》。

这篇文章中,周作人用雨来比喻人生的喜怒哀乐,用雨滴的流动来表达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流逝。

他通过雨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让人在阅读中不禁陷入深思。

除了对雨天的描绘外,周作人还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

他认为,人生苦短,应该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他提倡一种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反对过度追求物质和名利。

这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态度让我深感敬佩。

此外,《雨天的书》还让我认识到了生活的不易。

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我们应该学会积极面对和克服它们。

正如周作
人所说,“雨虽然下个不停,但时光并不会虚度”。

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的来说,《雨天的书》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感悟的书。

它教会了我如何去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在雨中找到人生的方向和意义。

这本书将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导我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读《雨》有感

读《雨》有感

读《雨》有感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雨》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雨》有感1在三十年时间长河的流逝中,新旧思想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一个新旧性质的家族在这炫丽的撞击中走向泯灭。

这是一个注定的悲剧,一个彻头彻尾底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这本由曹禺所写的《雷雨》便是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悲剧。

它让我们在悲中反思,在悲中觉醒。

故事的核心人物周朴园出身地主家庭,但接受了新式教育。

他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曾与婢女侍萍热恋并育有一子,可却最终抛弃了侍萍,娶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大家小姐,侍萍也被迫跳江,生死不明。

难道他不爱侍萍吗?他以"萍"字为儿子取名证明他的确是爱过的,只是他的爱无法让他从封建泥潭里挣脱出来,无法使他看破这金钱利益下的种种诱惑。

是的,他沉沦了,彻底地成为一个一味剥削下层人民的资本家。

为了赚钱,他视人命如草芥,以牺牲工人的生命来获取利益。

那个时代,那个混乱的时代让他放弃了爱,更放弃了人性,这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而周朴园的长子周萍与继母蘩漪相恋,因为这段不伦的关系,他苦闷,他彷徨。

最终,他选择放弃了这段感情,并与婢女四凤相爱,可当四凤是他同母异父的妹妹的身份大白时,一切甜蜜的外表之下是罪恶的深渊,让他失去了光明,永沦黑暗,并选择了以死亡来寻找救赎,祭奠他的爱与罪。

这个残酷的悲剧恰恰是上一辈所酿造的,而那个黑暗的时代就是这一切悲剧的根源,周萍的悲剧只是当时千万悲剧中被今日之人所窥见的其中一个罢了。

而蘩漪是封建大家族观念下的牺牲品。

她漂亮、年轻、聪慧,但她却没有生机,如同一具木偶。

她渴望冲破条条框框的约束,渴望得到属于一个人的自由,但她终生都只是华丽棺材里的死人罢了,拥有的只是肉却失去了灵。

她所珍视的一切,她的爱人和她的儿子全都埋藏在那个雷雨天的夜晚,在痛苦之中她疯了。

雨的感悟作文(精选34篇)

雨的感悟作文(精选34篇)

雨的感悟作文雨的感悟作文(精选34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雨的感悟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雨的感悟作文篇1昨天晚上,睡到十点,听到“哗哗”的声音。

听了一会,我就想:雨是有生命的,它仿佛在跟我玩。

今天一大早,我说:“神清气爽的一天开始了。

该是晴天吧?”结果一看,是疾风加雨!我期盼着雨停。

出家门时,雨已经淹没了我的雨鞋。

走的路真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哩!走到车站,我差点被一个大大的石子滑到。

坐上车后,“啪啪”的声音引起了我的注意。

啊!清脆的“琴声”在我耳边绕来绕去,我的心情仿佛感觉“雨过天晴”了。

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啊!哗!车一开过去,就溅起水花,立即汇成小河。

这些美丽的景物简直把我迷住了。

低头看时,黄豆大小的雨点,变成一个个小小的泡泡。

再抬头看,也给树叶洗了一夜的澡。

这时,一阵风吹来,望望树上那发光的树叶,仿佛有无数的生命在跟我打招呼呢!你听,树叶那欢快的笑声……雨是有生命的呀!只要用心观察,我们就能感觉到的。

雨的感悟作文篇2天黑压压的,似乎要压垮眼前的一切,阴灰色的天空,带来了无止尽的雨滴。

第一次站在高的地方,眼看着雨刹那间落下。

心情正如这场雨,发挥的淋漓尽致。

如丝,打落在我的身上。

渐渐地,雨斜斜地,离我越来越近。

我,似乎与雨融为一体,这种可以忘却所有的感觉,让我陶醉其中。

雨打湿着一切,什么也不放过,耳边传来幽幽的音乐,心脏仿佛停止了跳动。

身边的人在跳跃着,有的人在逃避雨的一切,有的人则与我一样,静静地,站在雨的身边,看着雨在飞舞,享受着这片刻的静谧……雨的降临,同时也冲走了乌云,天空那沉沉的云层渐渐被推开了,久违的白云和雨滴一起展现在你我的眼前,短暂的一瞬间,雨无声无息地停了。

来无影,去无踪,也许这不过是一场过云雨!或许上天也需要宣泄自己的压力吧!如丝如愁的雨滴,是否也是天空挥之不去的烦恼呢?雨虽然停了,但是我敲击键盘的手却无法停下。

周作人的作品苦雨读后感

周作人的作品苦雨读后感

周作人的作品苦雨读后感读周作人先生的,初时只觉文字平淡,仿若老友在耳边絮絮叨叨地说着一场雨带来的烦恼。

然而,细细读来,却品出了其中别样的滋味。

周作人在文中描述的那场雨,可真是让人印象深刻。

那雨不是淅淅沥沥的小雨,也不是疾风骤雨,而是一场“缠缠绵绵无绝期”的苦雨。

雨不停地下,仿佛要把整个世界都淹没在它的“泪水”之中。

他说这雨“将门外的南墙冲倒了,并且碎了一块挺大的泥砖”,就这么简单的一句,却让我仿佛亲眼看到了那面破败的墙和散落一地的砖块。

这雨可真是够“厉害”的,威力不小啊!文中还提到他住的那房子,因为这雨也遭了殃。

“书房的窗户已经被打得湿透,皱着眉头的纸糊窗也挡不住雨水的侵袭,滴滴答答地往屋里漏。

”我能想象到周作人先生看着那被雨水浸湿的书房,一脸无奈又烦闷的神情。

这哪是下雨啊,简直就是老天在故意捣乱!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周作人先生写到他和友人的书信往来。

友人在信中说自己“卧在乌篷船里,静听打篷的雨声,加上欸乃的橹声以及‘靠塘来,靠下去’的呼声,却是一种梦似的诗境。

”可周作人先生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在这漏雨的屋里,只有“苦”,没有“诗”。

这一对比,真让人忍俊不禁。

同样是雨,在不同的情境下,给人的感受竟是天差地别。

还有他提到小孩子们,因为下雨不能出去玩耍,只能“苦闷地在屋里坐着”,“或者在乌木板凳上坐着,偷偷地剥着莲蓬”。

这画面感太强了,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小孩子一脸不情愿的样子,心里肯定在埋怨这讨厌的雨,挡住了他们出去撒欢的脚步。

周作人先生在文中的抱怨,一点也不做作,反而让人觉得真实可爱。

他说“这回的大雨,只有两种人最是喜欢。

第一是小孩们。

他们喜欢水,却极不容易得到,现在看见院子里成了河,便成群结队地去‘淌河’去。

赤了足伸到水里去,实在很有点冷,但他们不怕,下到水里还不肯上来。

”瞧瞧,把小孩子那种贪玩的天性描绘得淋漓尽致。

再说说他自己,被这雨搅得心烦意乱,却又无可奈何。

“晚上蚊子又猖獗起来,叮得人不能睡觉。

中小学作文《苦雨》读书笔记

中小学作文《苦雨》读书笔记

《苦雨》是周作人写于1924年的给伏园兄的一封信,周作人的写作风格一直都有闲适的散文美,这篇文章也离不开这样的文风。

最让我震惊的是他内容的闲适及格式的闲适在一封信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苦雨的作者通过想象于现实结合,从乌篷船写到院子,地点变换多端,给人一种跳跃性的阅读感,使读者的神经处于放松状态,多有闲适感。

其次,文章的想象与现实结合,作者思绪的跳跃性也让读者读来压力感减小,让人们无不在一种闲适享受的阅读状态下完成阅读。

再者,文章的书信文体让作者的情感得以在轻松表达中流露,使感情更为委婉间接,使闲适感再现。

作者在写苦雨中也有由苦转乐的过渡,使作者的苦闷情绪得以冲淡,他在描写雨带来的愁闷时也提到了雨给小孩子及蛤蟆带来的欢乐。

情绪转笔变化,让读者紧锁的眉头骤然舒展,缓解读者紧张的阅读心情,节奏把握甚是舒缓闲适。

此外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也了解了作者虽是情绪低沉,但仍然热爱生活,对生活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毕竟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并没有让他多么得欢乐,时代的沉闷加重了他的苦涩愁绪,但他在表达愁苦情绪时仍不忘穿插些许令人欢愉的小细节,足以见得作者是个乐观的人。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想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不管遇到怎样让人心情低沉的事情,我们都应该秉持一颗乐观的心,相信雨过天晴现彩虹,正如歌词所唱:阳光总在风雨后。

让我们在人生路上,始终保持一颗积极向上,乐观明朗的心吧。

1。

《雨》读后感

《雨》读后感

《雨》读后感《雨》读后感《雨》读后感1文章刚落笔就为我们铺垫了不少景物:火辣辣的太阳、“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街上挂着灰土的柳树,这些无不写出六月天气的酷热。

到了后面,这种酷热被凸显的淋漓尽致:“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虽夸张却不失真实感,表现出天气的酷热至极,为下文祥子拉车的艰难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于是,故事在这样的环境下发生了。

祥子“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他要去找“座儿”,要继续生活下去。

他开始了工作。

在街上,他遭受着头顶火辣的太阳的炽烤,但他“见了座儿还想拉”,所以便拼命的在大热天里拉客。

然而,旧社会的车夫的地位却跟骡马相当:“赶不上新汲的水,就和骡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但祥子还算幸运,他既没有沦落到如此地步,也没有和有些车夫一样因贫困和疾病而死。

他忍着酷热拉完了这趟车回到了茶馆。

下午,祥子按捺不住拉座儿的欲望“反正坐着也是出汗,不如爽性出去试试,可他没想到,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

到故事的下半段,这样写道:“看看路旁的柳树,的确是微微动了两下”,这时候,风来了。

这个细节虽然不起眼,但却是后面所有情节发展的前提。

到了后面,“北面的天空出现了乌墨似的乌云”,天气由晴转阴,为故事下一步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再然后,“南边的半个天响晴白日,北边的半个天乌云如墨”,景物的变化被生动地描写出来。

后来便是雨的变化了,先是雨星、雨点、直的雨道、然后到了箭头、瀑布,最后便是“一个水世界”,作者这样写,遵循了自然规律,从雨点到水世界让人没有丝毫突兀的感觉,这里写雨之笔,是全篇的亮点之一。

下文中写祥子在拉客的过程中,由于雨下得太大而提出避避再走后,“先生”冷漠地拒绝了他,随后,“像死在了车上”,作者侧面表现了对当时社会上阶级间人压迫人的不满。

这里虽不是景物描写,但它呈现出了另一种景——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差异。

这篇文章最大的精彩之处就是大量的景物描写,虽景物描写的篇幅不少,但无一闲笔。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塔中的彷徨--读周作人《雨天的书》

塔中的彷徨--读周作人《雨天的书》
一 一
代 的狂士 们所 要振臂 呼喊 的 。 作 为一 个 彻底 的个 性主 义 者 ,“ 五 四 ”高潮 过 后 的周 作 人 ,对 “ 五 四 ”运动 的启 蒙价值 进行 了深 刻 的反思 。他 既 不欣 赏当 时知识 分子 的一 腔热血 和近 似宗 教献 身般 的狂 热 ,也 不愿 意融入 这种 热情 , 既要 坚持 自由主义 立场 ,又 无 法从根 本上 背离 “ 五 四”传统 。 诚 如他 在 《 十 字街 头 的 塔 》 中所 言:“ 别 人 离 了 象牙 的塔走 往十 字街头 ,我 却在 十字街 头造 起塔 来住 ,未 免似 乎 取巧 罢 ?我 本 不是 任 何艺 术家 ,没有 象 牙或 牛 角 的塔 , 自然是 站在街 头 的 了,然而 又有 点怕 累 ,怕挤 ,于是 只好 住 在 临 街 的 塔里 , 这 是 自然 不 过 的 事 。只 是在 现今 中 国 这 种态 度最 不上 算 ,大众 看 见塔 ,便说 这 是智 识阶 级 f 就 有罪 ) , 绅士 商贾见 塔在 路边 ,便 说这 是党 人 ( 应取 缔 ) 。 ” 这 番话大 抵流 露 了周 作人 内心 的矛盾 和彷徨 。 发表 《 十 字街 头 的塔》 的第 二年 ,周作 人发 表 了 《 两 个 鬼》 。他说 他心 中有 两个 鬼:“ 其 一是 绅 士鬼 ,其二 是流 氓鬼。 ”这两个 鬼 “ 指挥 我 的一切 言行 ” , 当流氓鬼 占优势 时 ,“ 我 便跟 了他 去彷徨 ” ,当绅 士鬼领 他 走时 ,他便 “ 学 习对淑 女们 的谈 吐与仪 容 ,渐 渐地 由说 漂亮 话而进 于 摆臭 架子” 。两个 鬼经 常在 周作 人人 身上打 架 。他说 :“ 我 对于 两 者都有 点舍 不得 ,我爱 绅士 的态 度 与流氓 的精神 。 ” 事 实 上 ,不 管 是 “ 十 字 街 头 的塔 ”也 好 ,“ 两个鬼 ” 也 罢 ,都与周 作人 这一 时期 思想 的混乱 无序 有关 。书 中所 映 射 的无论 是怀 旧的情 思还 是 乡愁 的忧 郁 ,隐现 、飘 忽 的 都 是周 作人追 寻 的幻影 一 在祖 国危 机 四伏 的时代 ,对 自己精神 生命 的苦苦 追寻 。 诚 然,周 作人 只是 个学 者式 的文人 ,他 不像 鲁迅 ,有 坚 定 的立场 ,也不 像胡 适 ,有敏锐 的政 治敏 感性 ,他 思想 上 的矛盾 、彷 徨为 晚年 带来 了灾难 。如 果他 生在 盛世 ,定 是 位毫 无争 议的大 师 ,可惜 他生在 民国 ,许 多人 只看 周 氏 温 和 的文章 外表 ,不解 其深 意 ,常常误 读这 位人 物 。他晚 年 万念 俱灰 ,在背 着 “ 汉奸 ”罪名 的 日子 里,苦 译琉 善对 话 录 ,意义 非凡 。琉善 是位 狂士 ,他嘲 笑柏 拉 图和亚 里士 多 德 ,骂名人 ,诋 贵族 ,后 来德 国 的尼 采就 是沿 着这 条古 希 腊文 明的道 路前 行 的 。周 作人 一生 以雅 士面 目诱世 , 内 心 却 与 中外狂 士 为伍 ,《 雨天 的 书 》盛 下 了知 堂老 人 的忧 郁 和彷徨 ,只可惜 世人 只见 雨天 的平 淡 自然 ,却不见 这苦 雨 背后 的刀影 和挣扎 了 。 参 考文 献 : 。 [ 1 】 周作人 . 雨天 的书 ’ 自 序一. 北京 出版集 团公 司 : 北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作人:雨的感想
今年夏秋之间北京的雨下的不大多,虽然在田地里并不旱干,城市中也不怎么苦雨,这是很好的事。

北京一
年间的雨量本来颇少,可是下得很有点特别,他把全年份的三分之二强在六七八月中间落了,而七月的雨又几乎
要占这三个月份总数的一半。

照这个情形说来,夏秋的苦雨是很难免的。

在民国十三年和二十六年,院子里的雨
水上了阶沿,进到西书房里去,证实了我的苦雨斋的名称,这都是在七月中下旬,那种雨势与雨声想起来也还是
很讨嫌,因此对于北京的雨我没有什么好感,像今年的雨量不多,虽是小事,但在我看来自然是很可感谢的了。

不过讲到雨,也不是可以一口抹杀,以为一定是可嫌恶的。

这须得分别言之,与其说时令,还不如说要看地
方而定。

在有些地方,雨并不可嫌恶,即使不必说是可喜。

囫囵的说一句南方,恐怕不能得要领,我想不如具体
的说明,在到处有河流,捕街是石板路的地方,雨是不觉得讨厌的,那里即使会涨大水,成水灾,也总不至于使
人有苦雨之感。

我的故乡在浙东的绍兴,便是这样的一个好例。

在城里,每条路差不多有一条小河平行着,其结
果是街道上桥很多,交通利用大小船只,民间饮食洗濯依赖河水,大家才有自用井,蓄雨水为饮料。

河岸大抵高
四五尺,下雨虽多尽可容纳,只有上游水发,而闸门淤塞,下流不通,成为水灾,但也是田野乡村多受其害,城
里河水是不至于上岸的。

因此住在城里的人遇见长雨,也总不必担心水会灌进屋子里来,因为雨水都流入河里,
河固然不会得满,而水能一直流去,不至停住在院子或街上者,则又全是石板路的关系。

我们不曾听说有下水沟
渠的名称,但是石板路的构造仿佛是包含有下水计划在内的,大概石板底下都用石条架着,无论多少雨水全由石
缝流下,一总到河里去。

人家里边的通路以及院子即所谓明堂也无不是石板,室内才用大方砖砌地,俗名曰地平。

在老家里有一个长方的院子,承受南北两面楼房的雨水,即使下到四十八小时以上,也不见他停留一寸半寸的水,现在想起来觉得很是特别,秋季长雨的时候,睡在一间小楼上或是书房内,整夜的听雨声不绝,固然是一种喧嚣,却也可以说是一种肃寂,或者感觉好玩也无不可,总之不会得使人忧虑的。

吾家镰溪先生有一首夜雨书窗的诗云:秋风扫暑尽,半夜雨淋漓。

绕屋是芭蕉,一枕万响围。

恰似钓鱼船,篷底睡觉时。

这诗里所写的不是浙东的事,但是情景大抵近似,总之说是南方的夜雨是可以的吧。

在这里便很有一种情趣,觉得在书室听雨如睡钧鱼船中,倒是很好玩似的。

不雨无论久暂,道路不会泥泞,院落不会积水,用不着什么忧虑,所有的唯一的忧虑只是怕漏。

大雨急雨从瓦缝中倒灌而入,长雨则瓦都湿透了,可以浸润缘入,若屋顶破损,更不必说,所以雨中搬动面盆水桶,罗列满地,承接屋漏,是常见的事。

民间故事说不怕老虎只怕漏,生出偷儿
和老虎猴子的纠纷来,日本也有虎狼古屋漏的传说,可见此怕漏的心理分布得很是广远也。

下雨与交通不便本是很相关的,但在上边所说的地方也并不一定如此。

一般交通既然多用船只,下雨时照样
的可以行驶,不过篷窗不能推开,坐船的人看不到山水村庄的景色,或者未免气闷,但是闭窗坐听急雨打篷,如
周镛溪所说,也未始不是有趣味的事。

再是舟子,他无论遇见如何的雨和雪,总只是一蓑一笠,站在后艄摇他的橹,这不要说什么诗味画趣,却是看去总毫不难看,只觉得辛劳质朴,没有车夫的那种拖泥带水之感。

还有一层,雨中水行同平常一样的平稳,不会像陆行的多危险,因为河水固然一时不能骤增,即使增涨了,如俗语所云,水
涨船高,别无什么害处,其唯一可能的影响乃是桥门低了,大船难以通行,若是一人两桨的小船,还是往来自如。

水行的危险盖在于遇风,春夏间往往于晴明的午后陡起风暴,中小船只在河港阔大处,又值舟子缺少经验,易于
失事,若是雨则一点都不要紧也。

坐船以外的交通方法还有步行。

雨中步行,在一般人想来总很是困难的吧,至
少也不大愉快。

在铺着石板路的地方,这情形略有不同。

因为是石板路的缘故,既不积水,亦不泥泞,行路困难
已经几乎没有,余下的事只须防湿便好,这有雨具就可济事了。

从前的人出门必带钉鞋雨伞,即是为此,只要有
了雨具,又有脚力,在雨中要走多少里都可随意,反正地面都是石板,城坊无须说了,就是乡村问其通行大道至
少有一块石板宽的路可走,除非走入小路岔道,并没有泥泞难行的地方。

本来防湿的方法最好是不怕湿,赤脚穿
草鞋,无往不便利平安,可是上策总难实行,常人还只好穿上钉鞋,撑了雨伞,然后安心的走到雨中去。

我有过
好多回这样的在大雨中间行走,到大街里去买吃食的东西,往返就要花两小时的工夫,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困难。

最讨厌的还是夏天的阵雨,出去时大雨如注,石板上一片流水,很高的钉鞋齿踏在上边,有如低板桥一般,倒也颇有意思,可是不久云收雨散,石板上的水经太阳一晒,随即干涸,我们走回来时把钉鞋喘在石板路上嘎啷嘎啷的响,自己也觉得怪寒伧的,街头的野孩子见了又要起哄,说是旱地乌龟来了。

这是夏日雨后出门的人常有的经验,或者可以说是关于钉鞋雨伞的一件顶不愉快的事情吧。

以上是我对于雨的感想,因了今年北京夏天不下大雨而引起来的。

但是我所说的地方的情形也还是民国初年的事,现今一定很有变更,至少路上石板未必保存得住,大抵已改成蹩脚的马路了吧。

那么雨中步行的事便有点不行了,假如河中还可以行船,屋下水沟没有闭塞,在篷底窗下可以平安的听雨,那就已经是很可喜幸的了。

民国甲申,八月处暑节。

(1944年8月作,选自《立春以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