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预检分诊 的重要性110

合集下载

急诊预检分诊管理

急诊预检分诊管理

急诊预检分诊管理急诊预检分诊管理急诊预检分诊管理是指通过对急诊患者进行初步的评估和分类,将患者分为紧急和非紧急两类,并为每一类患者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以提高急诊患者的就诊效率和抢救成功率。

本文将从急诊预检分诊的意义、方法和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急诊预检分诊的意义急诊科是医院的门面,是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岗位。

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患者涌入急诊科就诊,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并非真正需要急诊治疗的患者,他们的到来不仅导致急诊部工作人员过度劳累,还浪费了医疗资源,影响了真正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效果。

而急诊预检分诊能够将急诊科的患者进行初步的分级,对病情较轻的患者进行初步治疗,减轻急诊科的工作负荷;对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进行及时的转院安排,确保病情的进一步治疗;对病情危重的患者进行优先救治,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所以急诊预检分诊对提高急诊科的综合治疗能力、减轻医护人员工作压力、提高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急诊预检分诊的方法急诊预检分诊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1. 疼痛评分法:通过询问患者疼痛程度,评估病情的轻重。

一般采用0-10分的评分法,0表示没有疼痛,10表示最严重的疼痛。

评分越高,疼痛越严重,病情越重。

2. 心电图检查法:通过对患者的心电图进行观察和分析,评估患者的病情。

如出现心率不齐、心律不齐、ST段改变及心肌梗死的表现等,说明病情较重。

3. 生命体征法:通过测量患者的体温、呼吸、脉搏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指标,评估患者的病情。

如体温过高、呼吸急促、脉搏快速和血压升高等,说明病情较重。

4. 病史问询法: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其症状的发生时间、病情的恶化情况、有无伴随病症等信息,评估患者的病情。

如持续发热、呕吐、大便次数增多等,说明病情较重。

三、急诊预检分诊的实施过程急诊预检分诊的实施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患者登记和初步评估:患者进入急诊科后,工作人员要及时对其进行登记,并对其病情进行初步评估。

预检、分诊制度

预检、分诊制度

预检、分诊制度一、概述概述:预检分诊制度,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它在医疗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哦,你或许已经感受到了它在医疗服务中的温度与关怀。

在这个段落里,让我们一起走进预检分诊制度的世界,了解它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性。

想象一下当我们走进医院的大门,想要寻求医疗帮助时,这个制度就像是贴心的导航员,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它的主要目的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提前进行初步的检查和判断,然后引导患者去相应的科室或医生那里。

这样医生就能更快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给出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所以预检分诊制度就像是医疗服务的“守门人”,帮助我们在这繁忙的医疗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道亮光。

这不仅能让我们的看病过程更加顺畅,也能让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和利用。

听起来是不是很实用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个制度的详细内容吧!1. 简述预检、分诊制度的重要性预检、分诊制度在医院中可是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就像是医院的“守门人”。

说起这个制度的重要性啊,真的是不能小觑。

你想啊当病人走进医院的时候,可能对自己的病情还不太清楚,这时就需要预检分诊的工作人员来“把把关”。

他们不仅负责初步了解病人的病情,还要根据病情把病人引导到相应的科室,让病人找到最合适的医生。

这样一来不仅病人能得到更好的治疗,还能提高整个医院的运行效率。

所以说预检、分诊制度啊,真的是医院里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2. 阐述该制度在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及意义咱们都知道,医疗是关乎每个人健康的大事,而预检分诊制度就是医疗服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想象一下如果有个病人急匆匆来到医院,这时候预检分诊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它就像一道“过滤器”,首先帮助病人明确自己的病情,然后引导他们去相应的科室。

这样不仅让病人少走弯路,还能让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

具体来说预检分诊制度能够提前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初步判断,对于一些紧急情况,比如突发心脏病等,能够迅速安排优先处理,确保病人得到及时救治。

急诊患者分级分区管理在提高急诊预检分诊质量中的作用

急诊患者分级分区管理在提高急诊预检分诊质量中的作用

急诊患者分级分区管理在提高急诊预检分诊质量中的作用摘要:目的:为达到提高急诊预检分诊质量的目的,本文主要探讨了分级分区管理在急诊中的效用价值。

方法:此次研究共选取110例急诊患者进行对比实验,对比前需进行摇号分组,对照组55例患者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方式,而观察组人数相同但护理方式为分级分区管理,对两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经实验数据表明,观察组急诊预检分诊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时间指标有效缩短,与此同时抢救成功率与满意度显著提升(P<0.05)。

结论:对于急诊患者而言,实施分级分区管理可有效提高救治效率与抢救成功率,相比常规组患者满意度更高。

关键词:急诊患者;分级分区管理;急诊预检分诊质量引言:急诊作为医院重要部门,其主要负责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因收治患者较为特殊,相比其他科室,其有着风险性高、工作量大的特点,并且还需实时监测患者病情而后展开对应治疗,但为能够提高救治效率,应对预检分诊工作不断优化改进。

本文主要探讨了分级分区管理在急诊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21年 12月~2022年11月之间作为主要研究时间段,期间随机抽取110例急诊就诊患者,因后期需采取比较的方式进行差异判别,所以实验前应进行分组,分组方式随机展开,以对照组作为参照对象,并设立观察组,为能够确保实验结果具有参考价值,两组人数应当相同。

对照组与观察组男女人数、平均年龄分别为30、25例(47.96±3.15)岁与28、27例(46.23±2.63)岁。

将其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呈现出(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急诊护理模式,主要是在患者入院后及时对其展开评估,辅助其完成各项检查,配合医生进行救治。

观察组实施分级分区管理手段,以此来提高急诊护理的针对性与可行性,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①设置急诊分区,首先将急诊科划分为三个区域,以颜色进行区别,红色为抢救区,适用于1、2级患者的救治工作;黄色为实时监测治疗区域,所收治的患者为3级;绿色为普通就诊区域,4级患者可在该区域进行治疗。

论急诊预检分诊的重要性

论急诊预检分诊的重要性

论急诊预检分诊的重要性摘要:病情观察、分诊、思考、处理等任何一个环节在现代护理学中认为是属于一个整体,分诊主要是通过患者的病情症状、体征,以及主诉做出初步诊断,进而将救治程序进行安排,分配科室进行就诊的技术。

在急诊科进行就医的患者,无论是文化程度、经济情况、社会背景均是处于不同层次的,所以在疾病的承受能力、以及看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另外,急诊科患者的心理状态普遍存在着恐惧、不安、焦躁等情况,所以在描述症状及就诊目的上十分简单,而陪同的家属或者朋友在描述发病过程多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及观察作为代表,这样,就容易产生错误的认识情绪,导致在正确诊断上受到干扰。

关键词:急诊;预检;分诊在急诊工作中,预检分诊属于第一个关卡,同时也是整个急诊科的运行、发展的中心[1]。

因此,要想将急诊有限的人力、空间等方面的资源在其中有效的应用,让患者能够得到最快捷、有效的服务,是目前医学界中,以致全社会所急需解决的问题[2]。

为此,本文通过对急诊分拣的重要性进行论述。

一、急诊预检分诊的管理1.服务热情周到首先,医学应对医德医风教育进行加强,将“心到、口到、眼到、耳到”全面做好,进行服务理念的改变,让个体化、人性化护理服务在护理过程中渗透进去,实现护理服务的提升。

其次,加强职业艺术技巧的培训,对于主动、被动、先、后、轻重、急缓、社会和经济效益、生理治疗等方面之间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同时,还需要求医护人员做到仪表端庄、亲切待人、实事求是、服务周到。

再者,对于工作人员的安排必须要合理,要求在急诊预检分诊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有2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并且还是内外科轮转的,经过专业的急诊护理培训,在急诊手术室、急诊监护等培训中的考核必须合格。

具备有护师以上职称、丰富临床经验、对于各科急诊知识熟悉掌握、过硬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医德医风、丰富的社会经验等。

最后,急诊预检分诊的工作人员还需做到主动迎候,在听到救护车的警笛声,以及看到的呼救信号时,要立即做出相应措施,根据病情不同,做出对应的判断,避免患者产生不必要的疼痛、并发症。

浅谈急诊预检分诊工作

浅谈急诊预检分诊工作

浅谈急诊预检分诊工作急诊分诊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关键。

急诊患者往往具有数量多、病种繁杂、病情危重、变化迅速而多样的特点,有时甚至难以预料结果。

这就需要有经验的急诊科护士根据分诊原则及程序迅速对所有来诊患者按疾病危险程度进行分诊,对有可能有生命危险的患者立即实施抢救,它直接关系到急诊服务的质量,急诊患者的救治速度及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满意程度[1]。

1 病情严重程度分类:一般采取五级分类系统1.1 I级-危殆(critical)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如得不到紧急救治,有生命危险。

须立即将患者送到抢救室进行抢救与治疗。

例如:心搏呼吸骤停、严重创作/多发伤伴大出血或低血容量性休克等。

如应用颜色标识为红色。

1.2 II级-危急(emergent)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生命体征临界正常值,但可能迅速发生变化。

需要立即将患者送到抢救区域,在15min内给子紧急处理与严密观察。

例如:胸痛怀疑急性心肌梗死、外科危重急腹症、严重创伤或骨折、中度呼吸困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SpO285%~90%、心律失常(P>140次/min 或90mmHg伴有代偿症状(心率>120次/min,皮肤湿冷)等。

如应用颜色标识为橙色。

1.3 III级-紧急(urgent)病情有潜在加重的危险,但生命体征稳定,必要时需要给予及时诊治。

可暂时等候就诊,等待时间不超过30min。

例如:闭合性骨折、轻度气促、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SpO290%~95%、高血压(血压>220/120mmHg伴头晕、头痛)、发热伴寒战、急性尿潴留等。

如应用颜色标识为黄色。

1.4 IV级-次紧急(semiurgent)急性发病但病情、生命体征稳定,预计没有严重并发症,可等待就诊,必要时给予治疗,患者等待时间以不超过2h为宜。

例如:轻度呼吸困难(SpO2正常,呼吸频率5d)等。

如应用颜色标识为绿色。

1.5 V-非紧急(nonurgent)轻症,病情、生命体征稳定,预计病情不会加重,可安排患者在急诊候诊区等候,但等候时间以不超过4h为宜,必要时给予治疗。

浅谈急诊预检分诊的管理

浅谈急诊预检分诊的管理

浅谈急诊预检分诊的管理在医疗水平持续提升的背景下,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很多人在身体出现不舒服时会选择及时就医诊疗,特别是近些年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医院的就诊压力也随之增加。

作为医院发展中的核心部分,急诊是“窗口”,也是保障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场所,为保障患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急诊中多采用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下面我们就一起聊聊急诊预检分诊那些事。

1为什么要在急诊进行预检分诊管理?只要去过医院的人都知道,急诊的患者数量是非常多的,当患者被送入医院后首先会进入到急诊,而患者病症会呈现出差异性,部分患者的情况不算紧急,可以稍微等一等,但是部分患者的情况危急,必须要快速抢救才能够保障生命安全,若是采用排队式管理,一些症状严重患者的生命则会受到威胁。

反观预检分诊能够很好地应对这一现象,在实际管理中可根据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优先给予治疗。

在治疗中,可合理利用急诊资源对患者进行快速分类,确定并优先进行进一步治疗,为患者的抢救治疗争取时间。

由此能够发现,预检分诊真正做到了从死神手中抢时间,对患者生命安全的保障有着显著的临床意义。

2急诊预检分诊管理该如何进行?2.1依据分级标准进行所谓的分级标准是指在预检分诊时结合患者的具体状态和病症进行划分,依据具体的等级采取相应的诊疗措施。

如在本院的急诊中,具体的预检分诊等级如下所示:(1)一级此时患者呈现出生命体征不稳定现象,需要及时采取抢救诊疗。

临床中,此时患者会出现心跳呼吸骤停、休克、昏迷等现象,应立即推入抢救室救治。

(2)二级这一层级患者生命体征呈现出不稳定现象,存在潜在的生命危险状态,临床中多表现为胸痛、气促等。

此时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护,并且还要优先安排患者就诊,确保在10分钟内让患者得到诊疗。

(3)三级对于该层级的患者,其生命体征稳定,但状态出现变差。

例如一些患者患有急性哮喘,但血压和脉搏率都很稳定,若是有紧急情况需要在入院后半小时内接受治疗。

(4)四级这一层级的患者生命体征正常,并且病症稳定,仅需要依据急诊就诊顺序进行即可。

浅谈预检分诊在急诊科的应用及重要性

浅谈预检分诊在急诊科的应用及重要性

浅谈预检分诊在急诊科的应用及重要性作者:张伶俐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4期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急诊科已成为医院一个重要的医疗部门,是救治各种急诊重危伤病员的重要场所。

如何提高急诊抢救及护理的质量,预检分诊是关键。

正确的预检分诊可使重危的伤病员及时得到迅速、正确、有效的诊断、抢救治疗及护理,反之,则会带来各科之间的相互会诊、协调,从客观上拖延抢救时问。

关键词:急诊;预检分诊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患者的最前哨,其特点是病人多,病种复杂,起病突然,病情变化快。

因为病人多,杂,乱,所以预检分诊工作作为急诊工作的第一环就显得特别重要。

作为急诊工作的第一环,预检分诊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急诊工作的医疗、护理质量,如果在预检分诊处能准确地把病人分诊到各个相应的科室,就会减少病人因各种会诊,检查而耽误治疗时间,更重要的是可避免有的病人在来回的会诊、检查过程中出现病情变化而危及生命。

急诊预检分诊是根据患者的主诉、主要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分清疾病的轻重缓急及隶属专科,及时安排救治程序及指导专科就诊.使急诊患者尽快得到诊治。

一、预检分诊的含义急诊预检分诊是指在患者到达急诊室时快速予以分类的过程,任何预检系统的目的是在患者到达急诊室时能立即按治疗的优先次序快速对其分类,病情较重的患者能优先得到救治,患者的等待时间能缩短,急诊医疗资源和空间能得到合理地分配和利用。

二、急诊预检分诊的临床应用急诊预检分诊程序包括护士进行接诊、病情评估和分诊,在这个过程中,对护士的要求很高,容不得半点疏忽。

(1)预检分诊环境的要求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墙上标有常见急症的急救、预防常识,医院的布局图及专家表,让病人快速知晓各科室的位置和要就诊的医生,不来回跑冤枉路,用最少的时间干最多的事情。

在急诊科,三区应有明显的三区标识,空间要宽赦,光线要充足,并且要与辅助科室相邻近,方便病人做相关检查,缩短就医时间。

(2)预检分诊对护士的要求①分诊护士应具有执业资格,2 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经规范化培训考核合格,掌握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护理技能,掌握常见急救操作技术的配合及急诊护理工作内涵与流程。

急诊预检分诊分区管理制度

急诊预检分诊分区管理制度

急诊预检分诊分区管理制度一、引言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口的增长,急诊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面对日益增多的患者,急诊科如何进行有效的预检分诊分区管理,成为医院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急诊预检分诊分区管理制度进行深入探讨,从预检分诊的目的、原则和方法,到分区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案,力求为医院提供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二、预检分诊的意义和目的急诊预检分诊是指在急诊就诊前,通过对患者进行初步的病情评估和分类,将患者分为不同的疾病风险级别,以便按照不同的急迫性和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管理。

预检分诊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合理利用医疗资源。

通过对患者进行预检分诊,可以有效地减少非急诊患者的候诊时间,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医疗浪费。

2. 快速响应急诊患者的需求。

通过预检分诊,可以及时识别出急诊患者,给予及时的救治和安排,降低患者的病情恶化的可能性。

3. 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科学的预检分诊,可以更好地安排患者的就诊顺序,减少等待时间,提高就诊效率。

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证急诊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

三、预检分诊的原则和方法1. 预检分诊的原则(1)公平公正原则。

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不因患者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或其他因素而影响对患者的初步评估和分类。

(2)科学客观原则。

通过标准化的评估方法和工具,进行客观、科学的初步评估和分类,以确保患者分级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3)及时迅速原则。

在确保评估准确性的前提下,尽快完成患者的初步评估和分类,以便及时处理急诊患者,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

2. 预检分诊的方法(1)采用病情评估表。

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病情评估表,对患者进行初步的病情评估和分类,以便快速准确地分级。

(2)结合现场观察。

除了病情评估表外,医护人员还应该结合现场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风险。

(3)利用医疗设备。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医疗设备对患者进行初步检查,以辅助病情评估和分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部创伤
颈部创伤
检伤分类系统的设计
四、分诊护士的基本条件(一)
必须是资深护理人员,至少有5年以上急诊室工作经验。(卫生部 要求) 具有熟练的临床判断能力,并接受过分诊训练课程,及在专科医师 指导下联系并担任分诊工作。如高级心脏生命支持术(ACLS)、儿童 高级生命支持术(PALS)、创伤救命术、急诊护理课程等。 熟知医院的规章和政策。 熟知医院、部门的指引。

急诊科是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主要部门之一 急诊患者的特点:人数没有计划性,病情没有预见性

急诊科处于“拥挤”或“过度拥挤”状态,出现急诊就诊
顺序或“等候”的问题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急诊拥挤”:80% 患者是“非急诊患者”
分诊的发展经过
Triage(分诊)
原文来自于法语,原意为“挑选”、“选择”、“分类”的意思,在 17、18世纪时用于羊毛分类和咖啡分类上。 法国战争时军医拉雷最早运用伤势分类的方法来管理大量伤兵处理的 优先顺序。 美国内战时用在战场上作为伤患损伤程度的分类。 二次世界大战、越战、伊拉克战争时,检伤分类被广泛使用在战场上 的伤兵处理。
<90%
中度
<92%
2
轻度
92%-94%
3
调节变数 2-血行動力
血行动力状态 休克:症状显示器官组织严重灌流不足(脸色苍白、皮 肤冰冷、冒汗、微弱的脉搏、低血压、姿势性昏厥、明 显心搏过速或过缓、无效的换气或明显缺氧、意识程度 下降)。【败血性休克时也可能呈现脸潮红、发热的毒 性外观】 血行动力循环不足:未出现休克征象,但血液灌流处于 边缘状态或生命征象异常(苍白、冒汗、无法解释的心 跳过速、姿势性低血压),【在站立、坐着时头晕之病 史】或疑似低血压【低于病人正常的血压或比病人预期 的血压低】。 病人生命征象正常或正常边缘,特别是如果与平常的正 常值不同时。 生命征象正常 TTAS级数 1
患者病情轻重缓急分5类
生命垂危患者
( fatal patient ) 5~10分钟内接受病情评估和急救措施
刻不容缓地立即抢救,心肺复苏
有致命危险危重者
( critical patient )
30分钟内急诊检查及急诊处理
暂无生命危险急症者
( acute patient )
60分钟予急诊处理
普通急诊患者
预检工作的有效运行包含:
预检评估方法的选择
预检系统的设立
有能力的预检护士配备
其中高效预检系统的设置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陈兰
急诊预检分诊的研究现状
护理研究
2011.25(9):2259-2261
预检分诊系统的建立
第一眼-立即的视诊
检伤过程
生命征象/(感染管控)*
病患主訴 使用首要调节变数 -生理身体评估 疼痛评估-十分量表 受伤机制
患者进行分类挑选的基础框架。该系统的
核心是“4个正确”:正确的时间,正确的 地点,给正确的患者正确的医疗护理。
参考文献: Christopher M, Paula T, Nicki G, et al. Five - level triage: a report ENA five -level triage task force[ J] . J Emerg Nurs, 2005, 31: 39- 50.
9-13

14-15
3,4&5
调节变数 4-体温
发烧>38.0°C(成人>=16岁) 免疫功能不全: 白血球过低、移植后的病人,或 长期使用类固醇 看起来有败血性休克(血液循环 灌流不足) 看起来有病容 看起来无病容 TTAS级数 2
2 3 4
体温绝对值 (检伤第一级)>41C 或 <32 C
制定五级急診检伤分级的原因

世界趋势 改善病人照顾 发展标准化评估,提升检伤过程的一致性及 信、效度
检伤时选择最适当的主訴

TTAS分为非外伤和外伤两大系统:
非外伤系统分14大类,共132个主诉。 外伤系统分15大类,共47个主诉。
23
使用调节变数


呼吸窘迫 ---- Airway ---- Breathing 血行动力 ---- Circulation 意识程度 ---- Disability 体温 疼痛程度 受伤机制 (外伤病患使用)ຫໍສະໝຸດ 2016/7/2824
调节变数 1-呼吸窘迫
等级 病人描述 血氧浓度 TTAS 级数 1
严重
过度的呼吸工作而产生疲惫现 象,发绀,只能说单字或不能 说话,上呼吸道阻塞、嗜睡或 混乱 呼吸工作增加,使用呼吸辅助 肌、只能使用词组或短句、明 显或恶化的喘鸣呼吸声,但呼 吸道反射功能仍存在。 呼吸困难,心跳过速,在走动 时有呼吸急促的现象,没有明 显呼吸工作的增加,可使用句 子表达语言,有喘鸣呼吸声但 没有任何呼吸道阻塞情形
(emergency patient)
120分钟,可根据当时急诊抢救情况 非急诊患者 适当延时给予诊治 (non-emergency patient)
国内急诊分诊概况
我国大多数医院的急诊分诊护士承担了导诊的工作,缺乏统一
的分诊标准,标准都是根据患者的疾病病种的分科进行分诊;
先预检,后挂号,做到一问、二看、三检查、四分诊; 急重症患者采取开放绿色通道的方式优先救治,实施“先抢救后 挂号,先抢救后付费”的制度; 06年北京协和医院根据危急、危重、紧急、不紧急4类病情制 定了急诊分诊的标准并实施至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国外急诊分诊概况
功能目的:
⑴对急诊的患者给予个性化处理; ⑵对患者的症状、体征给予快速的评估;
⑶对急诊患者在迅速得到医疗救助的同时,进行病情分类;
⑷对应优先处理的患者首先进行救治; ⑸决定在院治疗的最佳区域; ⑹让不同能力的医护人员照护不同严重度的患者; ⑺调整急诊患者的诊疗节奏; ⑻减轻患者的焦虑程度; ⑼减少确实需要医疗救治患者的等候时间; ⑽给予患者及家属医疗咨询; ⑾特殊疾病团队照护的启动者; ⑿对医院的医疗资源和医疗空间进行最合理的配置
国内急诊分诊概况
童静等在台风“桑美”所致群体伤的救护中采用“救治时间窗”
新的分诊模式, 提出按“救治时间窗”模式实施分诊是群体伤中
危重症病人实施及救治的关键之一 金静芬等在2001年3月起开发了一套适合国内急诊流程、急诊分诊 管理的软件系统 翟晓勤在明基医院用检伤分类级别界定急诊抢救病人,有利于提高 护士分诊准确率, 提高病人对急诊工作的满意度。
检伤分类系统的设计
四、分诊护士的基本条件(二)
1、要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2、要具备识别危险的能力 3、要具备眼观四面、耳听八方的能力 4、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5、要具备调节流量的能力 6、要熟练各种应变流程
7、要熟练各种团队照护的启动方式
检伤分类系统的设计
五、检伤分类应注意的事项
1、病人不论病情轻重,都必须在5分钟内接收到分诊 2、不要在分诊站对病人进行详细的检查 3、检伤只需记录病人重要的信息 4、轻症要主动指引到候诊室 5、不适当的检伤要进行讨论 6、主客观判定结果以最严重者为主
Ⅳ级----病情稳定可等待处理,90分钟内处理
Ⅴ级----病情稳定症状轻微,需长时间等候约180分钟
分诊标准
台湾:2010年,仿加拿大检伤分级制度CTAS,由四级分类
改为五级分类TTAS。
• • • • •
第一级 第二级 第三级 第四级 第五级
复苏急救(RESUSCITATION) 危急(EMERGENT) 紧急(URGENT) 次紧急(LESS URGENT) 非紧急(NOT URGENT)
调节变数 5-疼痛严重度

疼痛量表(使用十分量表 ) 分中枢和周边
疼痛 程度& 疼痛 分数 严重 (810) 中度 (4-7) 轻度 (0-3)
疼痛 部位
TTAS 级数
中枢 周边 中枢 周边 中枢
2 3 3 4 4
周边
5
调节变数 6-受伤机制

因高危险性受伤机转引起的创伤直接判定为检伤 2级 低危险性受伤机转需和其它判定条件一起评估
分诊的发展经过
最早于急诊室实施分诊的是1960年美国耶鲁-新哈芬港 医院开始在急诊由医生分诊; 最早由护理人员担任分诊是于1964年的美国纽约医院。
80年代起,分诊被列入医疗保险项目,并作为医院质量
认证必须具备的服务内容。
不同地区的名称:分诊 / 分流 / 检伤分类
国外急诊分诊概况
定义:预检系统就是通过使用预检标尺快速地对
国内急诊分诊缺乏标准的预检系统
分诊护士主要依靠临床经验对病人进行分诊, 除对十 分危急的病人开放绿色通道外, 并不严格区分病人病 情的轻重缓急, 没有制定详细的分诊分级量表或分诊 工具, 对急诊病人病情的正确判断受到一定的限制, 存在一定的医疗风险
参考文献:李春盛, 李宁. 大型综合医院急诊科运用ABC模式的实践[ J] .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0, 18( 9) : 559 -611.
次要调节变数
Critical Look
Vital signs/ Infection Control
决定检伤分级
Presenting Complaints
1st modifiers/ Pain scale/ MOI
再次評估
分诊系统应具备的要素

要能快速检视病人


要能反映疾病的急迫及严重性

3 4&5
调节变数 3-意识程度
意识程度状态 无意识=无法保护呼吸道,对 疼痛或大声的叫唤出现无意义 的反应动作(如:不正常的姿 势或戒断动作),持续抽搐, 意识程度渐进性恶化。 意识改变=问话时不适当的语 言表达(只能指出痛点,讲话 含糊不清);人、时、地的定 向感不清(混乱);近期记忆 丧失(健忘);行为异常(激 动、不安)。 正常:但应使用其它变项判定 级数 GCS昏迷指数 3-8 TTAS级数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