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

2.戚继光抗倭
明前期,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建锁的原因,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元朝末年起,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
东南民间海上走私,与倭寇混杂,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2.戚继光抗倭明前期,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建锁的原因,严厉禁
思考:阅读材料,概括朱元璋废宰相制度的原因?答案:防止宰相专
想一想,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对中国政治制度有什么影响?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皇帝吏部户部礼部
创立: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常设机构-内阁---正式确立)
性质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中央
朱元璋废宰相制度
想一想,朱元璋为什么要废宰相制度?
02改革后皇帝地方布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司吏户礼兵刑工01改革
思考:阅读材料,概括朱元璋废宰相制度的原因?
答案:防止宰相专权,加强皇权
变化(1)朱元璋废宰相制度
2.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想一想,朱元璋为什么要废宰相制度?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对中国政治制度有什么影响?
1616年
努尔哈赤称汗,国号金;对明展开进攻
1636年
皇太极称帝,改国号大清
女真族-满洲-满族
3.在东北的管理与清朝崛起时间大事明前期明政府在黑龙江设奴儿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
4.明清易代
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随后,清军入关,顺治帝迁都北京,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传统问题的新发展
新挑战的传统应对
本课小结:1.明初废除宰相制度,形成内阁制,君主专制进一步加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史料
链接
中国最后一个宰相胡惟庸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
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数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
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的滕国公顾时
的子孙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
明
朝
海
防
出
西荷 入侵
现 危 机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明朝与内陆边疆民族的关系
边疆 民族
北面:鞑靼、瓦剌 西面:乌思藏(藏族) 东北:女真→满洲
巩固 统一
①修长城(山海关→嘉峪关)
②与鞑靼(俺答汗)和议、 朝贡、互市 ③封授乌思藏僧俗首领行都 指挥使司等机构
④招抚东北女真族,设奴儿 干都司,封授女真首领官号
原因 宰相废除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
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性质“内阁”是常设的秘书咨询机构,官员称 为大学士,由皇帝选拔的文官组成,在皇 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
朱元璋废丞相职位,达到了 高度集权的目的,然而又导致繁 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
职责 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 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各机关
朝贡贸易:
明朝前期,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朝贡贸易”。明朝规定,外朝贡使来华朝贡, 除携带贡品外,准许附带商品货物行贸易。对于贡品,朝廷照例以数倍的代价作为 补偿(即薄来厚往),附带的货物,则由贡使携至京师,在指定地点开市,国内易居民 可在官方监督下与之交易。朝贡贸易不以经济上的获利为目的,在政治上制造外国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设内阁,
作为常设的辅 助皇帝处理政 务的秘书机构
设殿阁大学士, 作为侍从顾问
内阁大学士 拥有票拟权
演
变
图
O
太祖
成祖
宣宗
深得皇帝信任, 权利很大, 被比喻为宰相
神宗 (时期)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 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 称为“批红”。 (明代往往由宦官代行)
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 被比喻为宰相。
魏忠贤
3.宦官专权:
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变成事实上 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 的太监牵制内阁。万历皇帝二十四 年不上朝,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 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 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
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
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和
控制锦衣卫。
东厂腰牌
实质:君主专制的强化
司礼监
“我们要准确把握国际形势
变化的规律,既认清中国和世
界发展大势,又看到前进道路
上面临的风险挑战,未雨绸缪、
妥善应对,切实做好工作。”
——摘自习近平在2018年6月22日 至23日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 上的讲话
课堂总结 (一)时间:1368—1644
1.明朝的政治 制度的变化
(二)内容
2.海上交通与 沿海形势
略范围。1642年荷兰在与西班牙军队的战斗中获胜,迅速扩张侵略范围, 势力扩张到台北的基隆和淡水一带……
【补充】朝贡贸易
所谓朝贡贸易,即入贡国家、少数民族表明臣属于 中国,将自己的奇珍异物以贡品的名义进献给中国皇 帝,中国再将丝绸、金银、瓷器等以“赏赐”的名义 回赠给“入贡国”。——《中国对外贸易史教程》
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共94张PPT)

废丞相原因
1.朱元璋吸取历代宰相专权乱整,导致政局动荡,威胁皇权 的教训;
2.直接原因:明初丞相位高权重,骄横跋扈,君权与相权 矛盾激化
3.根本原因: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加强专制统治
结果: 中央行政体系变化,皇帝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
明代以前 皇帝 宰相
六部等机构
洪武时期 皇帝 六部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①葡萄牙占据澳门 ②荷兰与西班牙争夺台湾
三、对内陆边疆地区的管辖 1.明朝与蒙古的战和 2.明廷对西藏的管辖 3.明廷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四、明清易代 1.明末农民战争 2.清朝确立对全国的统治
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1.明朝建立
堂堂大元, 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 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 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 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 混愚贤。
哀哉可怜!
元无名氏《醉太平小令》
明朝的建立
明太祖
时间: 1368年
都城: 应天府(南京)
建立者: 朱元璋 明太祖
灭元朝时间: 1368年
灭元朝标志: 攻占大都 疆域: 北控蒙古、西有西域、东北征服了女真族、西南方管辖西藏, 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明代极盛时国土面积约达一千 万平方公里。
内阁特点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 专制诸司…
—《明史》卷72《职官志》
• 1.专制皇权加强的产物
• 2.始终没有取的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 政机构(性质)
• 3.职权范围模糊,不能正式统领六部受到司礼监牵制甚 至是控制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设内阁
部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笔记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

部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笔记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1.1368年,朱元璋称帝(明太祖),国号大明。
同年北伐,攻占大都推翻元朝。
2.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3.明成祖设立“内阁”(1)替皇帝浏览奏章,草拟意见(票拟)(2)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批红)(3)宦官专权: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1)时间: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郑和率领船队7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2)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2.沿海形势(1)从元朝末年起,倭寇(日本海盗)骚扰东部沿海(2)明朝中期严禁海外贸易,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3)明廷派遣戚继光平倭,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4)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获得在澳门的租住权(5)明末,荷兰占领台湾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内陆边疆(1)元灭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集团,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
(2)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两次包围北京,瓦剌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明英(3)1571 年,鞑靼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贸易关系,到明末基本维持和平(4)明在西藏设立了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5)明前期在黑龙江设立奴儿干都司,对东北地区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明清易代(1)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1616 年建立后金,对明朝进攻(2)1636 年皇太极在盛京(辽宁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女真族为满洲,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分别被尊为清太祖和清太宗(3)1644 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灭亡(4)清朝摄政王多尔衮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迁都于北京。
(5)经过20多年激烈战斗,清军扫除明残余势力,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的教案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的教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建立和灭亡、内阁、郑和下西洋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的内外政策;理解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材、补充史料以及视频资料的识读提高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活动中树立和增强学科思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在古代中国政治发展变迁中基本规律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要作用:理解明朝内外政策及措施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重要意义。
二、学法指导(1)加强对教材阅读与思考,充分利用教材正文表述、“学习聚焦”和“探究与拓展”等学习资源,在熟悉基本史实、史论的同时,整理知识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获取信息的能力。
(2)结合学案及同步练习中涉及的相关知识,运用教材知识准确判断,深入理解明清政治的特点、趋势及影响。
(3)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或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广泛了解明朝政治发展状况,构建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以深入理解明朝政治特点与发展。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1.学习重点: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及其内外政策。
2,学习难点:认识明朝统治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图示法提问法文献法讲述法合作探究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六、课时安排:40 分钟【导入新课】“退出长城,保尔全尸!”的怒目呵斥,“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铿锵信条。
败也先于城下,荡倭寇于东海,扬国威于南洋……,一部《大明风华》把276年的大明王朝演绎得热血彭拜。
明朝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今天让我们带着企盼一起走进明朝。
【新课学习】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元朝末年,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
朱元璋先后击败陈友谅、张士诚等,并最终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了明朝。
1. 明朝建立(1)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
(2)1368 推翻元朝,实现统一。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高考历史精细化复习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设内阁】
(1)原因: 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2)形成与发展
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协助章奏,并不参 与决策,品秩较低。 ②明成祖(朱棣)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 机密事务的决策,正式设立内阁。 ③后来内阁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阁 臣权力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 意见,称为“票拟”,再由皇帝朱笔批示,称为“批红”
[明历史解释]
新航路开辟和郑和下西洋的比较
相同 目的 性质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开创精神;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
扬威海外,以朝贡贸易换取万国 来朝的盛况
东方寻金和获得东方商品
政治行为,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 动
经济行为,资本主义的海外殖民
不 同
影 响
经 朝贡贸易使国力不堪重负,被迫 济 停止航海活动;远洋航海业衰落
明朝的海禁与弛禁 明朝海外政策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官方海外开放时期—转折时期—对民 间社会开放时期。 (1)明初官方垄断对外贸易,明代所谓的海禁大部分时期都是针对日本的 带有经济制裁性质、经济封锁性质的贸易禁运、军事禁运。 (2)明初官方垄断对外贸易弊端暴露后,中叶政策调整,平定外来侵扰后, 转向对民间社会开放,海外政策完成了从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的转移,即 将官方层面的开放下移到民间层面的开放。 (3)从政策作用来说,明初的海外开放政策,明后期的海外开放,造就了 郑和、郑芝龙等海上英雄人物,并引发明中叶社会内部的深刻变迁,显示 了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新的发展变化。这是中国直到明末海上力量并不落后 于西方的最好证明。
(6)宋代中央政治制度:“二府三司制 ”
(7)元代
军事
枢密院
中央
中书省 六部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通过学习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素养达成路径【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时空观念】了解明清时期朝代更迭的脉络;对照相关地图,了解明清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史实。
【史料实证】运用文字和图片等史料,归纳明朝政治体制、内外政策等方面的变化和特点。
【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理解明朝政治体制、内外政策的基本特征;探究其所产生的重要历史影响。
【家国情怀】从明清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历史中,体会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弘扬维护统一的爱国情怀;从“郑和下西洋”和明朝中期以后海防出现的新问题中,培养开放理念和海权意识。
重点唯点重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难点:明朝加强对内陆边疆的管理和统治。
”伪毎知识阅读内容阅读P72- 73“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思考问题1.明朝是如何建立和统一的?2.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阅读P73- 74“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3.什么是“郑和下西洋”?其主要目的是什么?有何重要地位和影响?4.明朝中期以后,我国海防出现了哪些新问题?其出现明清两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后的两个大一统王朝,从明朝建立至清朝被推翻,前后统治长达540多年。
两朝的大一统体现了这一阶段的历史特征,这与皇权的强化、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社会的安定有着直接的联系。
大一统也促进了疆域的扩展,尤其是清王朝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的国家,奠定了我国现行疆域的版图以及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明朝经历了怎样的兴衰过程?清朝又是怎样取代明朝实现国家统一的?由此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提纲挈领1.明朝的建立和统一:(1)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2)朱元璋统一南方;(3)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①,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⑷同年,明军北伐,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
2.明朝政治体制变化的主要表现:(1)朱元璋废除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②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2)明成祖选拔文官到宫内文渊阁值班,形成“内阁”,内阁“票拟”,皇帝“批红”;(3)出现③专权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郑和(云南· 晋宁)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2.“倭寇”与戚继光抗倭
(1)“海禁”与“倭患。” (2)戚继光抗倭斗争
戚继光
郑成功
3.欧洲的殖民侵略
(1)葡萄牙殖民者强租澳门。 (2)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明朝的边疆政策与措施
(1)重修长城,击退瓦剌和鞑靼。
李自成 起义 “均田免粮”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杀明牛朝羊政,治备体酒制的浆变,化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 来了不纳粮。 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 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反映:明末政治黑暗,自然灾害严重,阶
级矛盾激化。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山河日月
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
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1.明朝建立
(1)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 (2)同年推翻元朝,实现统一。
2.明太祖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3.明成祖设立“内阁”。
明朝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体制的变化
郑和下西洋
1.郑和远洋航行的特点 (1)时间早,规模大,航行所达空间范围广。 (2)宣扬国威,扩大明朝的影响,加强海外联系。 (3)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2.郑和远洋航行无法持续的原因 (1)朝贡贸易体制下以政治目的为主,不计成本。 (2)贸易中“薄来厚往”,且以奇珍异宝、奢侈品 输入为主,脱离生活、市场。 (3)加大政府财政负担,随明朝国力衰落而终止 (4)根源在于封建体制的弊端。
4.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1)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稳定和重建 社会明秩朝序政、治恢体复制和的发变展化社会经济、巩固和发展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
(2)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以强化君主专 制为核心,将全国的统治最大限度置于一人之下, 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这从根本上预伏了更 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
郑和下西洋
郑和当时所用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载 重约千吨,可载千人,郑和的船队一般有大小船只二 百多,人数为两万七千多,其中宝船约四十;而哥伦 布1492年航行时,只有三只船,九十人,船只最大载 重不过百吨。从中的确可以说,郑和所达到的高度是 当时欧洲无法企及的。
思考1:郑和的远洋航行有什么特点? 思考2:郑和的远洋航行为何不能持续?
明代内阁制度
1.原因 丞相废除后,明太祖“躬览庶政”,政务繁多,
分身无术;后来,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2.形成和发展 (1)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内阁
制正式确立。 (2)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答批大
臣奏章的票拟权。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主持 内阁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皇明祖训· 祖训首章》
思考1:明太祖问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 思考2:丞相制度的废除会产生什么影响?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1.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 (1)宰相位高权重,“威权专断”,威胁君权,是 历代祸乱的根源。 (2)朱元璋出身寒微,自卑心理。 (3)为实现高度集权的目的。 (4)借口宰相胡惟庸谋反,永远废除宰相制度。
3.性质 (1)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 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票拟是否被采纳也最 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3)内阁首辅权力很大,但并非法定的中央政府最 高行政长官。
4.认识: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帝 起到制约作用。
“票拟”是明代中央决策的重要制度。明
2.明朝的内外政策及措施
(1)郑和下西洋和“海禁” (2)边疆政策与满族崛起 (3)明末农民战争与明朝灭亡
3.清朝统治的建立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 始设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 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除丞 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 所以稳当。
代外廷官僚的章疏要先由通政司呈递给皇帝御览,之 后发给文渊阁,由内阁大学士以皇帝的口吻草拟批复 内容,用墨书小票贴在原来的奏疏上,呈递给皇帝。 因为用墨书小票草拟,所以称“票拟” 。
明代“批红”
“批红”亦称“批朱”,指明朝皇帝在内阁大学
士建议(即“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 。
“批红”就其权力性质而言,属于最高决策权,是 实现皇权的一种方式。故司礼太监代皇帝“批红”, 是在代行皇权,而不是攫取了相权。
李自成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3.清军入关并统一全国
(1)1644年,多尔衮率军入关,击败李自成。 (2)经过20余年激烈战斗,消灭南明和抗清力
量,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课堂小结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
1.明朝建立和君主专制强化 明(朝1)政明治太体祖制废除的丞变相化制度。
(2)内阁制度 (3)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2.废除丞相制度的影响 (1)制约皇权的制度因素从此废除,君主专制达到 新的高度。 (2)中枢机构行政层级减少,客观上有利于提高行 政效率。 (3)皇帝政务繁忙。
明太祖强化专制皇权的措施
1.中央:废除了丞相。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最终以皇权的 胜利而告终。专制皇权进一步强化。 2.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三司相互牵制,大权统归中央。 3.军事:明太祖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 4.法律:制订《大明律》,内容集中,条理分明,增加 了经济立法,同时主张量刑的“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5.特务统治:设立“锦衣卫”,监视、侦查官名的不法 行为。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司法部门的管辖。 6.科举:实行八股取士。
北部 (2)与鞑靼和议,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
西部
设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封当地僧俗首 领,委用藏族上层人士。
东北
(1)设奴儿干都司,广泛对女真部 落首领封授官号。
(2)满洲的崛起。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2.明末农民起义
(1)1644年,李自成起义。“大顺”政权。 (2)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与煤山,明朝灭亡。 (3)南明朝廷和抗清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