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 历史书笔记

八年级上册 历史书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书笔记1. 鸦片战争(1840-1842):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对外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场战争的主要原因是英国向中国非法走私鸦片,引发了中英之间的贸易战和政治冲突。

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又一次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引发了中国的内部动荡和政治变革,加速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3.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对外战争。

这场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4. 抗日战争(1937-1945):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进行的一场民族解放战争。

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反侵略战争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5. 国共内战(1946-1949):国共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和国民党领导的反人民解放战争的简称。

这场战争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而结束,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6. 新中国的成立(1949):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

7.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56):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这一时期,中国实行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

8. 改革开放(1978至今):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重大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旨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这一时期,中国实行了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政治稳定。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笔记Unit 1 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始于公元前475年战国的建立,终于公元前221年秦朝的统一;为了争夺霸权,各国进行了长达二百余年的战争。

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都有很大的发展,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知识点。

1.战国七雄战国时期的七个强国,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也叫战国七雄。

七国之间你争我夺,互相攻伐,形成了长达200年的长期动乱时期。

秦国在这个时期逐渐强大,在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大秦帝国。

2.兵器的发展战国时期兵器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盾牌由扁平木板改为弧形,使防御更为灵活;刀剑由钢铁制造,锋利耐用;弩的射程和杀伤力都得到了提高;城墙和城门也经过改进,更加坚固。

3.思想文化的繁荣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诸子百家各有所长,形成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后来的思想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战国时期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文化名人,如孔子、荀子、墨子等,以及伟大的诗歌家、诗歌作品《离骚》《庄子》等。

Unit 2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封建王朝之一,其历史上限仅有15年,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一夫一妻制、统一度量衡、铸行币等,同时也有很多有趣的历史知识点。

1.长城的修建秦朝时期修建了一万里长城,被誉为"世界第一大工程",至今仍堪称举世叹异的建筑奇观。

2.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了统治全国,做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有一件事情就是焚书坑儒。

这个措施是为了消灭反对秦始皇的意见。

相传,当时秦始皇把世间的文化书籍全部焚毁,名士文人被放进坑里活埋。

3.秦始皇陵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个大规模地规划建造的陵墓,在当时颇具创新性。

他的陵墓规模庞大、布局复杂,有多个宫殿、城墙、护墙和陪葬坑。

墓主人身后数十万工匠和士兵被活埋在陵墓中,成为了巨大陵墓的"守护者"。

八年级历史上册笔记

八年级历史上册笔记

八年级历史上册笔记毛凤鸣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第1课:鸦片战争(1840--1842)1、英国侵略中国的根本目的:扩大国外市场,掠夺原料2、道光帝派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25日意义:①这是中国禁烟运动的重大胜利;②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③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3、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清军爱国将领关天培抗击英国侵略军。

(1)结果: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定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

主要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④协定关税。

(2)影响: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烽烟再起1、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1860年(2)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3)1860年10月初,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4)结果:签订《北京条约》2、俄国共割占中国北方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其中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割占了100多万平方公里)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2)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

(3)1862年,太平军在浙江慈溪击毙了洋枪队头目华尔。

4、左宗棠收复新疆1、中亚浩罕国将领阿古柏侵入新疆2、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新疆。

3、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西北边疆管辖。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爆发时间:1894年(2)1894年7月的黄海大战中,致远舰舰长邓世昌,壮烈殉国。

(3)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结果:1895年李鸿章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①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④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八年级上册历史重点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重点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重点笔记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政协规定其职权包括: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3.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继续进行土地改革。

1950年6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到1952年底,除西藏等少数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4.抗美援朝: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的带领下,开赴朝鲜战场,抗击美国侵略军。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 1 —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2.工业化的起步: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3.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虽然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曲折和困难,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的重要手段。

农村改革首先在安徽等地试点,随后在全国推广。

城市改革则以经济特区为试点,逐步深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经济更加市场化、更加开放。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通过建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措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整理简单

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整理简单

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整理简单
一、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时间:1840-1842年
原因: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材料,决定向中国走私鸦片。

过程: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时间:1856-1860年
原因:英法为了进一步开拓市场和扩大在华利益。

过程: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加深。

三、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时间:1894-1895年
过程:战争爆发,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内容: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掠夺原料和劳动力。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时间:1900-1901年
原因:列强为了维护在华利益,镇压义和团运动。

过程:战争中,北京被攻陷,慈禧太后出逃。

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开展的自强运动。

主要内容是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等。

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戊戌变法:1898年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的一次改良运动。

主张学习西方,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等。

但只持续了百余天就遭到镇压。

历史八年级上册笔记

历史八年级上册笔记

历史八年级上册笔记第一章:中国历史的起源1. 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后走向社会主义社会。

2. 元谋人: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古人类。

3.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属于旧石器时代。

4.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8000年前,以农业和畜牧业为标志,出现了陶器、磨制石器等。

第二章:夏商周时期1.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实行世袭制。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出现了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3. 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

4.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诸侯争霸,出现了铁器和牛尊等。

第三章:秦汉时期1.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设立太学,推行儒学。

3. 张骞通西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开辟丝绸之路。

4. 佛教传入:公元1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魏、蜀、吴三国鼎立。

2. 西晋:公元266年-316年,统一三国,实行九品中正制。

3. 东晋:公元317年-420年,南迁江南,开发江南地区。

4. 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南朝政权更迭,北朝分裂为多个政权。

第五章:隋唐时期1.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统一南北,开通大运河。

2.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设立科举制度,繁荣文化。

3. 开疆拓土:唐太宗时期,设立安西四镇,扩大疆域。

4. 文化交流:玄奘西游求取佛经,鉴真东渡传播文化。

第六章:宋元时期1.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分为北宋和南宋,发展经济,繁荣文化。

2.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实行行省制。

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总结三页信纸

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总结三页信纸

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总结三页信纸第一课:鸦片战争记忆口诀: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鸦片牟暴利,鸦片输入中国后,中国贫弱更加剧。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长志气,销烟200多万斤,民族英雄后人记。

开放五处商口岸,近代历史此开端。

一﹑虎门销烟(时间:1839年6月)1.背景: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并且坚船利炮,战斗力强,不断对外侵略扩张;而此时的中国是封建专制的,自已自足的经济占主导地位,军备落后军纪败坏并闭关锁国。

2.原因:为扭转贸易逆差,打开中国市场大门3.过程: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请求禁烟—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将鸦片销毁4.意义: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二﹑鸦片战争(时间:1840-1842年)1.原因:①直接:虎门销烟②根本:打开中国市场大门③客观:中国落后2.性质: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3.经过: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英国舰队攻入长江,直接开到南京城的江面上——1842年8月,中英议和,签订《南京条约》。

4.《南京条约》内容。

5.《南京条约》危害: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严重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加重了人民负担和财政困难;便利外国商品倾销、掠夺原料,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破坏中国关税主权,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6.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社会性质发生变化)7.战败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8.启示:①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②积极参加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实力。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记忆口诀:1856到60,二次鸦片起战争,1860占天津,10月攻入北京城,联军大火烧圆明园,烧杀抢掠无人性。

沙俄乘机起歹心,系列条约不平等,割地一百五十多万,民族灾难更加深。

金田起义太平军,1853占南京,奋起抗击洋枪队,击毙华尔快人心。

八年级上册历史书第一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书第一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书第一课笔记一、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1. 国际形势。

-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迫切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例如,英国的棉纺织业发展迅速,需要大量的棉花原料,同时生产出的大量棉纺织品也需要销售市场。

2. 国内形势(清朝)- 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政治上,官场贪污成风,卖官鬻爵现象严重,例如和珅贪污案,和珅贪污的财富数量惊人,反映出当时官场的黑暗。

- 经济上,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为主,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生活困苦。

- 军事上,装备陈旧,军备废弛,军队战斗力低下。

- 外交上,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这一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但也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英国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 英国鸦片走私。

-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鸦片输入的危害巨大:- 经济上,白银大量外流,中国对外贸易由出超变为入超。

例如,在鸦片走私猖獗时期,中国每年外流的白银达数百万两,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财政收入。

- 政治上,清政府的统治更加腐败,因为鸦片走私与官员的受贿行为相互勾结。

- 军事上,军队吸食鸦片现象严重,士兵身体素质下降,战斗力削弱。

- 社会上,严重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许多人吸食鸦片成瘾,倾家荡产,社会风气败坏。

2. 林则徐禁烟。

- 林则徐被道光帝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 1839年6月3日 - 25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将收缴的鸦片当众销毁。

这一壮举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虎门销烟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三、鸦片战争的经过(1840 - 1842年)1. 战争爆发。

- 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第一次鸦片战争P2【达标要求】(识记)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南京条约》的内容。

了解魏源的主要思想。

(理解) 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一、虎门销烟时间:1839年6月3日地点:广州虎门海滩人物:林则徐意义: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二、第一次鸦片战争1、英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目的):清闭关锁国政策和自给自足经济形态抵制英国工业品倾销。

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2、英国侵略中国的根本目的(原因):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3、英国侵略中国的直接原因: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如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4、清政府禁烟的原因:鸦片流毒威胁到清朝统治(财政收入、军队战斗力)开始:1840年6月侵入中国广东海面;结果:1842年8月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1、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2、赔款——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3、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4、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政治上: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影响: 2、经济上:被卷入资本主义的漩涡,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思想上:寻求革新救国的新思想萌发,魏源的《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总之,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魏源与《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杰出代表。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作用: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P8【达标要求】(识记)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1、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英不满足即得利益,扩大侵略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侵略者:英国、法国罪恶:1860.10火烧圆明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2、俄国侵占中国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大的受益者1858年《瑷珲条约》、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等条约,俄国趁机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的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3、左宗棠收复新疆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

1875年左宗棠率兵进军新疆,讨伐阿古柏,收复天山南北;1881年收回伊犁,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省。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P15【达标要求】(理解) 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

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1、时间:(1894年7月---1895年)2、经过:1894.9黄海海战(邓世昌)。

邓世昌的英勇事迹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勇于抗争、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1895年初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结果:清朝战败,签订《马关条约》A、时间:1895年4月B、地点:日本马关C、代表:中方李鸿章和日方伊藤博文D、内容:割地——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通商——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新增——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E、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P21【达标要求】(识记)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运用) 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1、背景: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中国人民强烈反对,导致义和团运动。

2、直接原因: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即义和团运动。

3、时间:1900年6月4、过程:八国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

义和团在廓坊、杨村阻击敌人; 8月中旬,攻陷北京。

5、结果:签《辛丑条约》(1901年9月)白: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 4.5亿两白银,以海关等税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危害: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列强对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控制更为牢固,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馆:②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列强驻兵保护,中国人不准居住。

(危害:各国公使以武力为后盾,牢牢控制和监视清政府,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禁: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危害: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长期奴役、掠夺的工具,成为了洋人朝廷。

)兵:④清政府拆毁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使清政府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6、影响:《辛丑条约》的签定,是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副沉重的枷锁。

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

这一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P29【达标要求】(识记) 知道轮船、火车,电报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了解张謇兴办的实业,了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知道詹天佑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运用) 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洋务运动1.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代表:中央奕訢,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办洋务的直接原因:看到中国在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上远远落后于西方。

办洋务的目的: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近代国防。

口号:“自强”、“求富”。

洋务运动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的统治。

2、内容(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军事工业,建立新式陆海军、派遣留学生;如:1865年,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军火工厂。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福州船政局,开办船政学堂。

(2) 后期以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如:李鸿章创办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织布官局、汉阳铁厂----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的钢铁企业。

(3) 为实现“自强”的目的,积极筹建新式陆海军,如: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3、评价洋务运动(1) 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根本目的—失败原因—结局)(2) 结局: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3)作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失败根本原因: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没有触动封建制度,因而无法达到目的。

(二) 知道轮船、火车,电报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1、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经营沿海和内河的新式航运业。

(轮船招商局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之一。

2、1880年,唐胥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铁路。

3、1880年,天津设立电报总局,沟通各个重要城市间的联系。

(三)状元实业家——张謇,他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回家乡创办大生纱厂。

他兴办实业的历程,成为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

(四)詹天佑——1909年建成京张铁路。

评价: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P35【达标要求】(识记) 了解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理解)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背景: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2、简单经过:A、序幕: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1300多名应举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拉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B、发展: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严复著有《天演论》,把西方的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主张中国只有实行变法维新,才能“自强保种”。

他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严复被称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

中国西学第一。

)C、高潮: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变法开始的标志),变法开始。

百日维新内容:①经济:发展农工商业。

②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

③政治:开放言论,改革政府机构,取消多余的衙门和废除无用的官职。

④文化教育:创办报刊,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D、结束:1898年9月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前后103天(称“百日维新”),变法最终失败。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牺牲的第一人)3、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4、影响:(消极)---戊戌变法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

(积极)-----但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

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基础。

5、失败原因:中国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只依靠有名无权的光绪帝,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并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第8课辛亥革命P40【达标要求】(运用)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兴起——孙中山创立同盟会(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时间:1894年11月孙中山檀香山创兴中会。

提出“振兴中华”口号。

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

被推举为总理。

性质: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革命旗帜(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2、高潮——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首义胜利影响--之后各省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3、结局——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民国元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辛亥革命的意义: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B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C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视野。

D辛亥革命开始了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的奋斗。

5、局限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6、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换算:±1911第9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新文化运动)P45【达标要求】(识记)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