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的饮食习惯
关于山东风俗

关于山东风俗山东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山东的风俗习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以下是关于山东风俗的介绍。
一、传统节日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山东人最喜欢的节日。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拜年等。
此外,山东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春节习俗,比如在济南,人们会在除夕夜吃“莲藕糕”,在烟台,人们会在初一早上吃“海蛎子”。
2.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祭祖的日子。
在山东,人们会到祖坟上扫墓、烧纸钱、祭拜祖先。
此外,清明节还有一些地方性的习俗,比如在济南,人们会在清明节吃“蒸饼”。
3.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纪念屈原的日子。
在山东,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此外,山东还有一些地方性的端午节习俗,比如在烟台,人们会在端午节吃“麦饼”。
4.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
在山东,人们会吃月饼、赏月、猜灯谜等。
此外,山东还有一些地方性的中秋节习俗,比如在济南,人们会在中秋节吃“芝麻糖”。
二、婚俗习惯1.婚礼仪式:山东的婚礼仪式比较隆重,一般都会在宾馆或酒店举办。
在婚礼上,新郎新娘要穿上传统的婚礼服装,并进行拜堂、敬酒、交杯酒等仪式。
2.婚礼习俗:在山东,人们在婚礼上会有一些特别的习俗,比如新娘要在门口敲锣打鼓,新郎要在门口接新娘,新娘要在门口撒喜糖等。
3.婚礼酒席:在山东,婚礼酒席一般都会有很多菜肴,比如海鲜、烤肉、炒菜等。
此外,还会有一些特别的酒水,比如“三杯一猜”、“一口一碗”等。
三、饮食文化1.鲁菜:鲁菜是山东的代表性菜系之一,以其鲜美、清淡、爽口的口感而闻名。
鲁菜的代表菜品有“烤鸭”、“红烧肉”、“葱爆海参”等。
2.烟台海鲜:烟台是山东的一个海滨城市,以其丰富的海产品而闻名。
烟台的海鲜菜品有“烤海参”、“烤扇贝”、“海鲜烩面”等。
3.济南小吃:济南是山东的省会城市,以其丰富的小吃而闻名。
济南的小吃有“糯米糍”、“煎饼果子”、“油炸酱饼”等。
我国各地的口味特点

我国各地的口味特点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风俗各异,自古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
一、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在饮食方面,喜欢吃面食,蔬菜以土豆、大豆为主,爱吃炖白猪肉和咸食品,对葱、蒜、芥菜很感兴趣,喜用大酱、豆瓣酱和豆油做菜肴的调料。
吉林、辽宁人主食是大米、玉米:黑龙江人以面粉、玉米为主。
二、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
饮食以面食为主,饺子、馒头、面条、烙饼等是主要食品,大部分人口味尚咸,抄菜时,喜欢用葱、姜、蒜等调料炝锅,喜食花生油和香油。
三、华东地区包括上海、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省。
该地区幅员较广,人口密集,在饮食方面,各具特色。
上海人、江苏人、浙江人口味是甜咸清淡。
以大米为主食,吃面条讲究清爽,都喜欢吃新鲜的时令蔬菜。
早点多为油条、烧卖、糯米包、油饼等米、面制品,爱喝甜豆浆。
山东人的口味是喜咸、辣,沿海一带的人口味较重,爱吃用发面做的馒头、包子、面饼。
普遍爱吃生葱、生蒜、豆腐和粉皮,黄豆牙、绿豆芽是最受欢迎的蔬菜。
安徽人口味适宜咸辣。
大米饭是主食。
江西人的口味喜辣,南昌人有用猪油拌米饭的吃法。
主食是大米,吃面食只是为了调剂口味。
福建人口味喜咸鲜,以大米为主食,早晚喝稀饭,中午吃干饭。
四、中南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六个省、自治区。
河南人口味喜酸辣。
湖北人口味特点是咸甜皆宜,酸辣必备,喜食油水重、口味浓的菜肴,爱吃生姜,不喜吃生蒜、生葱,早餐小吃品种繁多。
湖南人口味喜辣。
以大米为主食,城市居民的早餐多为面食,如油条、包子、馒头、花卷、稀饭等,中、晚餐为大米,喜自制腌菜。
广东人对饮食讲究清淡,对各种禽、肉、鱼虾都较喜爱,调味喜用胡椒。
广东人早点品种繁多而精细,有吃早茶的习惯。
广西人较爱酸辣味,爱吃田鸡肉、狗肉、羊肉,也爱吃油炸的香味食品,其余习性与广东人相类似。
五、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四个省、自治区。
浅谈山东地域饮食文化

浅谈山东地域饮食文化山东饮食,整体说来属于北方类型,地近京津,受京津影响较深刻。
沿海和海岛渔区、山区、平原、湖区、城市、古镇又因自然环境不同,生产情况不同,传统文化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饮食习惯,从而使山东饮食风俗深深地烙上了地域的印痕,形成与发展了自己独特的菜系——鲁菜。
标签:山东;地理环境;鲁菜;饮食文化1 特点鲜明1.1以咸鲜为主,突出本味。
擅用葱姜蒜,原汁原味。
原料质地优良,以盐提鲜,以汤壮鲜,调味讲究咸鲜纯正。
大葱为山东特产,多数菜肴要用葱姜蒜来增香提味,炒、熘、爆、扒、烧等方法都要用葱,尤其是葱烧类的菜肴,更是以浓郁的葱香为佳,如葱烧海参,葱烧蹄筋等。
1.2.以“爆”见长,注重火功。
被世人称为“食在中国,火在山东”。
鲁菜的突出烹调方法为爆、扒、拔丝,尤其是爆、扒素为世人称道。
爆,分为油爆、盐爆、酱爆、葱爆、汤爆、水爆、爆炒等。
充分体现了鲁菜在用火上的功夫。
因此,世人称之为“食在中国,火在山东”。
1.3.精于制汤,注重用汤。
鲁菜一汤为百鲜之源,讲究“清汤”、“奶汤”的调制,清浊分明,取其清鲜。
清汤的制法,早在《齐民要术》中已有记载。
用“清汤”和“奶汤”制作的菜品繁多,名菜就有“清汤柳叶燕窝”、“清汤全家福”、“奶汤蒲菜”等,其中多种被列为高档宴席的珍馐美味。
2 著名的山东美食2.1、糁,临沂地区的风味小吃。
因其香辣可口、肥而不腻、祛风除寒、开食健胃实为众人所喜爱,早晨喝糁系临沂传统食俗。
“糁”(临沂方言中念sá)在文字上讲是用肉作成的汤羹,仅在临沂或临沂人的饭店中才能见到。
相传是古代西域回族的一种早餐食品。
最初由元朝大都一对回民夫妇来临沂经营,当时叫“肉糊”,后来仿制者越来越多,明朝时期定为“糁”。
糁有牛肉糁、羊肉糁、鸡肉糁三种,以牛肉糁、鸡肉糁最为正宗、普遍,羊肉糁为珍。
2.2临沂煎饼,是沂蒙山区民间传统家常主食,也是久负盛名的地方土特食品。
临沂煎饼历史悠久,相传孟姜女哭长城,所带食物即煎饼。
山东民俗

山东民俗:饮食、服饰等多样化什么是民俗?什么是民俗学?所谓民俗,就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民俗学,就是研究民众所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本质、特点、作用及其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学问,是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门独立学科。
民俗包括饮食习俗、服饰习俗、语言习俗、居住习俗、人生仪礼习俗、社会交际习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间信仰习俗等。
民俗作为民众的生活文化,更受地域所决定。
俗话说,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齐鲁文化正是以丰富多彩的山东民俗文化为支撑的,比如各地方言、饮食、服饰等就是这种多样化的最直观展示。
山东老百姓的家常便饭常常离不开大葱,但吃法却不一样。
胶济线以南、津浦线以东、胶莱河以西习惯吃煎饼卷大葱,鲁西北、鲁西南习惯吃饼子窝窝头。
整个山东几乎都喜欢大饼卷大葱,那叫“大葱蘸酱,越吃越壮”;喜欢白菜炖豆腐,所谓“白菜豆腐保平安”。
要改善生活怎么办?那就是烙大饼、卷大葱。
民间甚至认为皇宫和上层社会也喜欢大饼卷大葱。
鲁西南有一出传统戏中就唱道:听说那老包要出京,忙坏了娘娘东西宫,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卷大葱。
山东各地的语言,在外界看来,主要是以山东快书为代表的济南周边方言和以侯宝林相声中学说的胶东话、倪萍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节目中表演的“天气预报”为代表的胶东方言最有代表性。
其实,山东各地的语言习俗可以用“五花八门”这个成语来形容。
大家如果到山东各地走一走,听一听山东各地方言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从山东的济宁、菏泽沿着运河往北走,一直到聊城,方言土语几乎都差不多。
但是,从济南往东走,一直到青岛、烟台、威海,几乎每个县的方言土语都不相同。
在称呼上,也是五花八门。
鲁中鲁北管小姑娘叫小妮或小妮子,大姑娘叫大妮或大闺女;青岛则把小姑娘称为小嫚,大姑娘称为大嫚;沂蒙山区却把未婚女青年称为识字班,把已婚妇女称为妇救会。
山东人吃饭规矩

山东人吃饭规矩饮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特色,而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各地的饮食文化也是千姿百态,其中山东的饮食文化尤为独特,不仅有豪放的热菜,还有清淡的小菜,而且在餐桌礼仪上也是异常严谨,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山东人吃饭的规矩。
从餐具和座次来看,我们可以先从餐桌环境这个方面说起。
在山东人的传统饭桌上,多数采用圆桌,中间放置一个转盘,每个人各有一个碗筷,碗筷要干净,放在碗筷架上,摆放整齐且对称。
座次因时间长久而成,一般大小年长者坐主席,女性坐在男性左边,每个人的座位一般按照职称、年龄、身份来排列。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山东人在用餐时的礼仪。
用餐时,大家首先要预备粮食,然后等长辈送上主食,长辈递给你碗时,如果你想吃,只需看向长辈,就算是要喝汤或羹类,都要轻轻碰一下汤碗边示意。
用餐期间,不可大声喧哗,也不可抢夺菜品,而汤羹等比较烫的菜品则需等一会再品尝,以免烫到口腔。
同时,山东人也非常注重与他人同声同气,不可先一个人把菜端到自己碟子里后就开始吃,而要等到大家都端好后,一起短暂聚精会神看一看,才开始动筷子,这样既可以尊重别人,又可以互相照应。
关于菜品搭配,山东人也是讲究的。
在菜品搭配上,一般葱姜蒜是和肉搭配,而且山东菜品偏辣,需要搭配一些凉菜和清淡菜品,如秋葵、黄瓜、凉拌芹菜、瓦坊菜等,另外还会备一些一年四季都合口味的荤菜和素菜拼盘,以便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口味的菜肴。
最后,我们需要提到的是,山东人非常尊重食品,所以浪费更是不能容忍的。
在吃饭时,每道菜吃完后要将剩下的汤汁倒入汤盆,并互相提醒需要将菜肴吃光,不这样做就显得太不尊重食物。
同时,在大大小小的宴席上,冷切预定需要根据人数要求,而冰箱留存的厨房对食品的保存状况进行检查,严禁过期或未下架的食品。
总的来说,山东人饮食讲究的不止是美食和美味,更是关注菜品搭配、环保节约、健康科学、乐于分享的文化内涵,这种讲究饮食礼仪的好习惯为我们进一步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魅力,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人文、优雅的温馨情怀。
山东是东北吗

山东是东北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个特点,就是比较容易接受。
在说山东是东北之前,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山东到底属于东北地区?而不是东北。
说起山东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实力很多人会觉得非常不好找,因为整个山东人口都不少,也就1000多万,可是这几年的山东的经济发展的很好,还在全国排行中都是名列前茅。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山东的地理位置也跟东北很像呢?我们先来看一下青岛和烟台。
青岛又叫莱阳、威海市、龙口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是中国南部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
烟台莱阳、蓬莱阁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青岛是中国唯一同时拥有泰山和崂山两个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
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海景房、海洋馆、栈桥、沙滩……这些都是很美又有特色。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山东省和东北地区有什么区别呢?首先跟我来看看:山东到底是什么样子的!1、生活习惯不同在中国人的思维中,一直觉得山东就是东北,但是最近网上却有一种说法,山东人不想和东北人待在一起。
那到底哪种说法是正确呢?首先来看一下山东人的生活习惯。
山东人比较豪爽,喜欢吃辣。
因为鲁西南是黄土地并且日照的温度也算是全国最高的地区了,所以在冬天来临之前这两天还是特别多人喜欢去吃辣味。
所以山东人一般吃到辣味才会大快朵颐。
喜欢吃海鲜的人对海鲜一直情有独钟,所以山东人对于海鲜的要求还比较高。
毕竟中国人对于海鲜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哈。
吃惯了海鲜也就习惯了吃其它东西。
2、饮食习惯不同山东人的饮食风格更偏向于甜食,不过甜辣的比例还是很合适的。
如果你是山东人就会发现山东人对辣味特别敏感,这其实正是和山东人喜欢吃辣有关。
山东人吃辣的历史源远流长,到山东来玩的朋友一定要尝一尝本地特色菜。
当然东北人也跟你一样喜欢辣辣的味道,所以我们都能发现有些食物他们就是喜欢吃辣的。
我们山东人平时都会喝啤酒,基本上喜欢喝啤酒或者白酒。
他们更喜欢吃烤肉和烤串,不过有些烧烤还是挺好吃的!3、城市建设差异显著山东经济不够发达,城市建设滞后,而且多为“小城市”,没有一座像样和现代化的城市。
我国各地区饮食习惯

苏南、苏北人饮食习惯
苏南人口味清淡,忌食辛辣之物,少用调料、辅料,特 别讲究保持食物、菜肴的原色原味。 苏北人日常以稻米、面粉、杂粮为主食,喜食鱼类和时 鲜蔬菜。苏北的小吃较多,扬州等地还有“吃下午”的习俗, 即在午饭与晚饭之问,加一顿点心。苏北的徐州地区饮食习 惯已接近山东,如喜食大葱蘸酱、煎饼等。
2、浙江人的主要饮食习惯
浙江省位于祖国东海之滨。北部河道纵横,平原广阔,素 称鱼米之乡;西南丘陵起伏,盛产山珍;沿海渔场密布,水产资 源丰富。 浙江人,多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番薯等杂粮。部 分地区有一日四餐的习惯,即在午餐与晚餐中间加一顿点心。 在副食品方面,浙江各地因自然资源的不同,民间又产生了 多种多样具有本地特色的饮食习惯,如湖州、嘉兴一带人, 喜食鱼虾黄鳝;海盐一带人喜食”东坡肉”;东阳等地喜食乌龟 肉;金华地区喜食火腿和风肉;杭州一带人喜食天目笋;温州沿 海地区人有生食鱼鲜的习惯。
山西人的主要饮食习惯
山西省简称“晋”,地处黄河流域腹地,历来“专事农耕”。人 民饮食以粮为主。近年来随着农作物种植比例调整,饮食的花样品种 亦逐年增多。 山西人一日三餐,基本上是早饭稠,午饭好,晚饭稀。重主食, 轻副食,农村多以咸菜、酸菜佐餐,不搞一餐数莱,但主食花 样之多实.为外地人称奇,有“一面百样吃”和“七十二样家常便饭” 的说法。主食的做法有蒸、煮、烤、烙、炒、拌、炸、煎等。 山西人家招待宾客,一般分荤席、素席,肉类以猪肉为主,上菜 的道数常以碗为计量单位,如顺六碗、八八碗、八四碗、十大碗等。 醋是山西城乡居民口常生活必备的调料,山西陈醋名扬全国。除菜肴 中要放醋以外,吃各种面食也往往用醋做主要调料。山西人饮酒之风 历来很盛。
6、安徽人的饮食特点
安徽人一般口味尚甜,普遍喜食辣味。“冬天 爱食牛羊肉,春秋喜食肥猪肉”是安徽人饮食季节 变化特点。主食喜爱米饭,对面食不大感兴趣。
各地饮食风俗

各地饮食风俗——山东饮食风俗山东是我国一个沿海省份,地处黄河下游。
山东半岛东伸入海,庙岛群岛巍然屹立在渤海海峡。
山东历史悠久,为我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
这里膏壤沃野,资源丰富。
东部沿海盛产各种鱼、虾、贝、蟹、藻等。
内陆地区河流纵横,平原辽阔。
南部湖泊密布,盛产各类淡水产品。
历史上,齐鲁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饮食风俗和烹调技艺,其中包括被誉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鲁菜”。
齐鲁素称礼仪之乡。
据《曲阜县志》载:“韩宣子谓周礼尽在鲁。
”汉高祖谓(鲁)为“守礼义之国”。
汉武帝也曾称:生子当置之齐鲁礼仪之乡。
在齐鲁古地,日常饮食、岁时习俗,无不与当地的礼仪有着一定的联系。
齐鲁饮食风俗,至少可以追溯到2 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据史料记载:孔子妻生子,鲁国君主鲁哀公派人给孔子家送去两条鲤鱼,以示庆贺。
孔子为感国恩,先用鲤鱼祭祖,尔后又给儿子取名鲤。
送生育礼至今依然流行。
孔子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及13 个“不食”的饮食训导,为齐鲁烹饪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齐桓公的宠臣易牙以善于烹调而得宠,官至宰相之职。
古书中记载:“齐桓公,夜半不嗛(即腹饥〕,易牙乃煎、煮、燔、炙,调味而进之。
”相传,易牙为讨好齐桓公,曾残忍地将自己的儿子烹成汤羹,献给了齐桓公。
虽如此,他对齐鲁烹饪发展的贡献还值得肯定。
齐大夫管仲经营胶东,大力提倡发展海洋渔业,故齐鲁富鱼盐之利。
秦汉时,海味进入饮馔,汉武帝进兵山东半岛沿海时,吃到渔民腌制的鱼肠,有异香,遂赐名“ ”。
《盐铁论》中也有“菜黄之鲐,不可胜食”的记载。
南北朝时,民间食风朴素、文雅,凡年节宴客待友,皆设美馔佳肴。
这一时期,烹调技法、菜肴款式均趋完美。
北魏高阳(即今临淄)太守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作了全面的总结和记述,所列菜肴多至百种以上。
唐代鲁菜又有新发展。
唐段成式《西阳杂俎》载:历城北一里,有莲子湖?三伏之际,宾僚避暑于此,取大莲叶盛酒,以簪刺叶,令与茎柄通,吸之,名为碧筒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人的饮食习惯
山东人的口味是喜爱咸辣,青岛、烟台等沿海地区人口味较咸,日常饮食中爱吃汤面、高压馍、包子、发面饼、锅饼等。
泰安地区夏季吃麻酱凉面,冬季爱好汤面,普遍多喜欢大葱、生大葱、豆腐、小豆腐和粉皮,还喜欢萌豆芽、绿豆芽、黄瓜等小菜。
临海的青岛、烟台、蓬莱喜欢海味,有吃鱼肉馅饺子和用京酱做鱼的习惯
山东人素善饮,天下皆知。
但本人作为一个山东人,浪迹酒桌十余年,发现山东人其实论酒量比不上蒙古人,论饮酒的猛烈程度比不上东北人。
但是,山东人酒桌上的风俗和礼节多,喝法也多。
这些东西好坏搀杂,有些增进气氛,而有些则让人不喜欢,这里给各位说个一二。
先说入座。
山东自古是礼仪之帮,所以酒桌上的宾主、长幼之分是不能马虎的。
酒桌上,一般冲门口的位置是主人或者东家的(就是买单请客的人),酒桌上有时戏称为“庄主”;
在他的对面的位置是主人一起来招待客人的,叫“主陪”。
这两个位置各地叫法有点差异,但意思差不多。
外地的朋友若是弄不清除其中的原委,告诉你个简单的方法:只要看桌子上杯中餐巾的叠法就可以分辨出来。
这两个位置的餐巾的叠法是与众不同的。
主人的餐巾一般是折叠成圆筒形状,插在杯子里面的。
而主陪的餐巾则是叠成扇面状的。
其位置的餐巾则是一般的三折呈花瓣状。
整个餐巾的布局有点象是展翅的凤凰。
定好了这两个位子,别的位置就好确定了。
坐在主人右面的是“主宾”,左面的是“次宾”;主陪两侧,右为上,也比较重要,一起吃饭时最好不要错了。
其余的位置宾主可以随便坐,酒桌上戏称这些人是“不三不四”,原因是酒桌上没有”三宾”、“四陪”的叫法。
宾主落座,开始倒酒。
山东人喜欢喝酒,尤其喜欢大碗喝酒。
这似乎有梁山好汉之遗风。
如今虽然不用大碗了,但小杯是不用的。
你若是在电影或者电视剧中看到山东人用那种三钱的小酒盅喝酒,那纯粹是在扯淡。
山东时下的标准杯是三两三的高脚玻璃杯(究竟是什么人最先时兴起来的这种杯子无从考证,但一瓶白酒正好能倒三杯)。
酒一般是白酒,度数一般是38度左右(山东人并不太喜欢喝高度酒)。
当然也可以喝啤酒,但一般按照白酒、啤酒1:6的比例折算。
入席后每位先满上这样的一杯,叫门前杯。
意思是让各位自扫门前雪。
这杯酒是每位到场的人必喝的,不喝是对主人或者东家的不尊重。
这第一杯酒当然要由主人带领大家喝。
主人一般要有一个开场白,客套一番,然后定个标准。
就是说这杯酒要分几次喝完。
一般是6次,叫“六起”。
“起”的意思包含有“发达”的意思,图个吉利。
这样大家在主人的带领下,边喝、边吃、边说话。
这个酒一般不碰杯,山东人叫“碰杯喝了不算”。
但是在举杯的时候可以在桌子上点一下,叫“过电”。
经常可以在饭店里面听到这样酒杯磕碰桌子的乒乓声。
酒桌戏称“丐帮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