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区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福建省语文高三上学期期中试卷及解答参考(2024-2025学年)

2024-2025学年福建省语文高三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长河文明的曙光中,河姆渡人已学会了在屋子里烧火取暖,但那时他们还未学会怎样生火。
在长河文明的黎明时期,河姆渡人已经学会了建造房屋,但他们并未学会怎样建造房屋。
在长河文明的晨曦中,河姆渡人已经学会了在屋子里烧火取暖,但那时他们还未学会怎样生火。
在长河文明的曙光中,河姆渡人已学会了在屋子里烧火取暖,但那时他们还未学会怎样生火。
河姆渡文明,位于中国浙江余姚,距今约7000年,是中国长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
河姆渡文明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开了这个古老文明的神秘面纱。
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掘,揭示了河姆渡人生活的环境。
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这里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
他们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建造了独特的干栏式房屋。
这种房屋采用木结构,上层居住,下层饲养家禽。
这种房屋结构既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环境,又体现了河姆渡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利用。
河姆渡人擅长农业,他们种植水稻,饲养家畜。
水稻是河姆渡人的主食,他们用石斧、石刀等工具开垦土地,种植水稻。
饲养家畜,如猪、狗等,为河姆渡人提供了丰富的肉食资源。
河姆渡人还擅长制陶。
他们用黏土制作陶器,烧制成各种生活用品,如罐、盆、瓶等。
这些陶器在考古发掘中大量出现,反映了河姆渡人对陶艺的掌握程度。
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这里水资源丰富,河姆渡人利用水力资源,发明了水车。
水车可以将水从低处引到高处,为河姆渡人提供了便利的生活条件。
在河姆渡文明中,我们看到了河姆渡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利用,对农业的重视,对陶艺的掌握,以及对水力资源的利用。
这些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古老文明的繁荣与辉煌。
1.下列对河姆渡文明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 河姆渡文明位于中国浙江余姚,距今约7000年,是中国长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
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三第六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福州八中2024—2024学年高三毕业班第六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史学原本注意图像。
先秦时期的《山海经》记录了很多地理、物产、民俗、宗教、山川鸟兽等内容,原来也有图像,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日渐遗失,最终只剩下文字。
中国史学,素有“左图右史”的传统。
宋代的郑樵在《图谱略》中说:“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
”当然,图像不仅指平面的图画,凡是在平面或是空间构成图形、实体的物体都可以称之为图像。
宋以后,文字气场越来越大,在表现思想方面的特长凸显,与此同时,由于传播相对困难、表意欠缺深度和精确性,图像的重要性日渐式微。
这之后,出现过一个可以重拾图像地位的机会,那就是形成于北宋、发达于清朝后期的金石学。
金石学是以器物上的铭文和石刻碑碣上的碑文为主要探讨对象的一门学科。
但它的缺憾在于,没有将器物本身的造型,位置等作为历史资料或者思想观念的表述来看待。
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讲,书法也是一种图像,但远远不够,终归那些古代的铜器、石刻,包含了丰富的图像和历史文化信息。
与传统史学不同,国内现代史学始于20世纪初,可以梁启超《新史学》的问世作为标记。
梁启超强调史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并推崇史料的价值。
王国维、陈寅恪等国学大师呼吁重视甲骨文献、简牍文书等地下史料。
此外还发觉了一批档案文献,包括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经卷及“八千麻袋”的清宫大内档案等,都将史料利用及史学探讨往前推了一大步。
虽然在迭出的新史料中,文学大家们也对图像流露过深厚的爱好,但图像在史料中的地位并未发生突破性变更。
郑振铎就指责过“轻图像而重文字”的习惯。
即便这样,郑氏所编写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也免不了只是个“插图本”。
直到上个世纪80年头,历史探讨有了较为宽松的叙述探讨环境,图像和历史的沟通融合渐趋深化。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嫦娥六号的任务是在“鹊桥二号”中继星的支持下,实施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介绍,作为嫦娥五号的备份,嫦娥六号的生产时间比较长,执行任务之前,科研人员对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进行了深入梳理,使整个系统能够更健全、可靠。
嫦娥六号任务顺利完成之后,嫦娥七号、嫦娥八号按计划推进。
嫦娥七号任务主要是对月球南极部分资源做勘察,嫦娥八号将对月球资源的原位利用开展技术验证。
(数据来源:国家航天局)20年来,在工程领导小组各单位的大力协同下,参与探月工程研制建设的全体同志强化使命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实现连战连捷。
中国探月工程汇聚了全国数千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形成重大科技工程实施的成功模式,走出了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
务实高效的国际合作也是嫦娥六号任务的一大特色。
本次任务搭载了欧空局月表负离子分析仪、法国氡气探测仪、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巴基斯坦立方星等4个国际载荷,“国际范”满满。
(摘编自喻思南《嫦娥六号实现三大技术突破》)材料二:2020年底,嫦娥五号已经从月球取得1731克月壤样本,那么这次嫦娥六号再次取样1935.3克,又会刷新哪些认知呢?从地质结构来说,嫦娥五号在吕姆克山附近着陆。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区)一中期中联考高中二年语文科试卷考试日期:11月8日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子执着于破旧立新,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
为此他自立门户,聚徒讲学,且热衷游说,故有“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之说。
墨子“有坚定的主义,有具体的政治主张”(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归纳起来有十项,或称“十论”,即“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
其中“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里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
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德国阿尔伯特史怀哲《中国思想史》),他“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
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混乱痛心疾首,针对“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这一问,他回答:“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
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
”(《兼爱下》)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和“自爱”。
在战争频仍的时代,墨子目睹并亲身感受着战争带来的离乱痛苦,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兼爱上》)大到一国,小到一家一身,唯有兼爱方能杜绝一切“祸篡怨恨”。
这种天真背后,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救世之心跃然纸上,而隐含的平等观也呼之欲出,因为兼爱之说所包括的两方面内容,都沁润着平等意识。
其一,爱无等差。
“‘兼,尽也。
尽,莫不然也’。
兼爱,谓尽人而爱之。
”(伍非百《墨子大义述》)“兼相爱”要求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无分亲疏、贵贱与贫富,所谓“厚不外己,爱无厚薄”(《大取》),“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小取》),“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
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悲剧从来就是诗的一种。
剧诗一方面和抒情诗(颂歌)及叙事诗(史诗)并列,另一方面又包括了抒情诗和叙事诗,它以抒情因素为核心,揭示剧中人在剧烈冲突中的心理感受,因而仅其语言就较日常语言激动人心更甚。
现代戏剧大家陈瘦竹指出,现代悲剧重要的特征就是人物、冲突的诗化。
就是说,现代悲剧诗人大多对各种自然景物、社会关系以及人的内心世界,有特殊的敏感和深刻的体验,他热爱现实中叛逆的或高贵善良的性格,他深切感受到人物非凡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为真理或梦想而牺牲的悲剧精神,因而,他总是用那种激昂的或委婉的声调、愤怒的或温柔的语言,引导观众进入角色的灵魂深处,披露冲突的起落原委,由此展示一个震撼人们心灵的悲剧界。
这就清楚地表明,现代悲剧有着“诗的目的”,它通常“表现某种动作以感动我们,而且运用这种感情媒介使得我们着述”。
陈瘦竹援引席勒的话说:“这是悲剧的权利——不,甚至可以说是义务——它应该使历史真实服从诗的规律,而在处理历史事实时,必须符合悲剧艺术的要求。
”无庸置疑,所谓“诗的目的”,不是对现实和历史精神的简单发掘,而是一种发展。
剧作家通常借个别的悲剧事件直喻整个历史的轨迹、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根本处境,因而,悲剧中的“诗”无异于强烈吸引人们的浓缩铀或彻底改变人精神的洗洁精。
一般说来,“诗的目的”既体现在现代悲剧创造中剧作家与剧中人的休戚相关、悲喜与共、悲剧人物思想感情的热烈奔放上,也体现在情节的婉转曲折,意境的深远悠长,语言的气势磅礴、情趣盎然上。
“诗的目的”至少在两种情形下给悲剧家以有力帮助,这就是——当剧作家刻画“仁人志士”的崇高理想、反抗精神和献身激情时,诗的风骨总给人物行为披上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和理想色泽,使人物的坚强斗志、自由要求、拓放情怀在诗的薄雾的缭绕之中,巍峨挺立,楚楚动人;当剧作家转而表现一个善良的人被社会黑暗和邪恶蹂躏、扯碎,遭遇不幸时,抒情因素不仅能深刻地传达社会生活不如人意而引起的哀愁、感伤,而且能将幻想写得无比真实,将苦难烘托陪衬得格外深重。
福建省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福建省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窸窣.(shū)铆.钉(mǎo)慰藉.(jiè)寥廓.(guō)B.笃.(dǔ)实兜蝥.(máo)木讷.(nà)造诣.(yì)C.扭怩.(ní)红绡.(shāo)百舸.(gě)锉.(cuò)刀D.稻穗.(suì)早籼.(xiān)摈.弃(bìn)虔.(qián)诚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B.她们就成帮搭伙地站在村口,翘起下巴,贪婪、专注地仰望着火车。
有人朝车厢指点,不时能听见她们由于互相捶打而发出的一两声娇瞋的尖叫。
C.钟扬共撰写、翻译、审校了10本科普著作,其中不乏《大流感》这样的畅销书。
《大流感》这本书,内容包罗万相,语言风格多变。
D.遇到患肝炎的顾客,老张就介绍买糖份多、对治肝病有好处的水果糖,遇到患气管炎的顾客,他就介绍买冰糖……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妈妈看到被老鼠啃坏的衣服,义无反顾....地去买了一瓶老鼠药。
B.正视发达国家的技术,亦步亦趋....,博采众长,是为了发展自己。
C.来此旅游的人们,面对着太湖的水色山光,又焉能不为大自然的巧夺天工....所惊叹呢!D.很少有人知道,这细腻而又富有文采的文字,竟出自这位看起来五大三粗....的理工男之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近几年,“汕优63”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约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B.为进一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决定对匹多莫德制剂说明书进行修订,降低了适应症范围,并明确指出3岁以下儿童禁用。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未见其明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相当于“向”;介词,表比较。句意: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A.“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题,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B.发表于1982年的短篇小说《哦,香雪》是铁凝的成名作。此后,她的作品开始关注女性生存话题,在大背景中展现人物成长与情感历程。
C.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斯和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韵”,指气质、性格、情趣、韵味等。句意: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
B.“学者”,古指求学的人。句意: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D.“厌”,通“餍”,满足。句意: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故选C。
4.下列各项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A.判断句,“……者,……”表判断。句意: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B.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千里马”。句意:(日行)千里的马。
C.被动句,“于”,介词,表被动。句意:不受时俗的拘束。
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吾与谁归”。句意: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故选B。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
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卷含解析

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的“自白书”快夜里十点钟了。
终于印完了最后一页。
这期《挺进报》,消息很重要,收复延安的战报,有五页,一共是两千五百份,他还得赶快工作,才清理得完。
他相信,收复延安的胜利,一定会给群众带来最大的鼓舞,给还在妄想扩大军火生产的敌人以最沉重的打击。
隔壁,从寝室里传来了杂沓的脚步声。
接着,就听到妈妈慌张的声音:“成岗不在家,钥匙他带走了!”妈妈的声音很大。
她从来没有这样大声讲过话。
大概是希望让儿子听到。
成岗一惊,突然站起来。
他明白这是出现了敌人!在这时候,要想保全印刷机关和印刷品,是不可能的,如果自己逃命,也许可能,但他不能这样,也根本不想这样。
此刻他需要做的,是宁肯牺牲自己,也不能让来找自己的同志和党的组织受到任何损失!他立刻拉开夜里用来遮灯光的窗帘,然后轻轻推开了窗户,把一把经常放在储藏室里备用的扫帚,小心地挂到窗口外面的那颗钉子上去——有了这个暗号,来找他的同志,远远地就可以发现危险的警号,不会再进厂里来。
挂好扫帚以后,他放心了一些,危险再不能威胁党和同志们了。
他回头看看,决定在敌人破门以前离开。
可是,不能把党的文件留给敌人,他转回身来,又把《挺进报》全部捆成一捆,挟着报纸,纵身跳上窗台,想从楼口跳下去。
只要跳下去了,两分钟以后,就可以躲进工人宿舍,敌人再也找不到他了。
“站住!”“不许动!”喝叫声从四面传来。
晚了。
工厂已经被包围,楼底下布满了特务。
成岗只好退下窗台。
这时,小门已被猛力击破。
成岗转过身来,几支手枪对准他的胸膛。
“哈哈,你是成岗,许云峰的交通员‘同志’?”成岗咬着牙,没有讲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区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神才能传世王海滨①中国画高度重视“传神”,传统画论对此多有论述。
在主题性创作中,要激发中国画的创造活力、时代活力,表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就要激活中国画“以形写神”的艺术传统。
②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有言:“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对“以形写神”的创作方式进行了精彩又高度概括的总结。
这种“胸有成竹”的创作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艺术特色﹣﹣捕捉物象的神韵;默记物象的音容特点;快速落笔,留住稍纵即逝的物象姿态和艺术感受,所画作品既能形似,亦复传神,对于时代精神、中国精神的艺术表达,无疑具有显著优势。
③能够传世的作品必传神。
真正传神的作品,既是艺术写真,更是时代写照。
只有在时代生活中“抓活鱼”,艺术才能拥有“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生动与鲜活。
从时代、人民对主题性艺术创作的要求,思考“以形写神”在中国画史中的重要性,可以获得更深刻的体会。
④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中,要想将物象刻画得新鲜而富有活力,画家必须合理运用与主题精神相谐适的表现手法,这既是时代精品的创作要求,也是审美意境的重要评价标准。
从中国画的特性和发展脉络来看,中国画的生动性主要并不来源于逼真的写实效果,更多来自画家对于现实生活、大自然及其内部规律的悉心观察与感悟,以及对外界形象的主观意象化艺术处理与塑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当下,画家更应当深入火热的社会实践,用心体验,对新时代涌现的新题材和与之相应的艺术语言进行反复锤炼。
⑤在这个反复锤炼的过程中,素材的搜集,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艺术升华尤为重要。
要想抓到“活鱼”,艺术家首先要以充盈的情感与澄澈的心灵,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增强内心对表现对象的充分认识,并将这种真实的情感带入创作过程,对画面内容进行意象化的观察和剪裁:对艺术形象最重要的特征进行必要的强化,对不需要表现的东西有意识弱化甚至不画,从而充分凸显艺术感受。
因此,从本质而言,中国画创作者对于形象的把握,是对绘画整体思考后的主观表达。
如果画家在创作时无选择、无情感投入地照抄物象,即使能在技法上做到无比细腻,也会失去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体验,堕入机械描摹与制作的泥潭。
这种作品可能极为逼真,但必然少了鲜活和灵动的艺术气质,难以打动人,更不能带给人美的享受和思想启迪。
因此,“逼真”并非中国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正如齐白石所言,绘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
这是中国画的至高境界,也是艺术精品与平庸之作的本质区别。
⑥要想获得“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艺术效果,主题性创作还必须远离程式化。
画家创作时若拘泥于成法的制作,则有程式化的嫌疑。
程式化创作很容易让画家失去创造力﹣﹣艺术独创的过程总是艰辛的,肯定不如以驾轻就熟的艺术形式完成创作那么轻松,因此,在注重传承关系的中国书画领域,缺乏真切艺术感受的程式化创作容易成为一种惯性。
在技法娴熟和已有的观念基础上,中国画创作者要勇于摒弃习惯性的创作图式,保持艺术敏感度,将生活中感动心灵的瞬间完整记录下来,让内容与形式妥帖融合,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契合、刻记属于这个时代的视觉印象和审美情境。
(选自《人民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指出,画竹时要先仔细观察,做到“胸有成竹”,然后一气呵成。
B.“以形写神”不仅是艺术传统,更是时代要求。
C.“抓活鱼”比喻画家应选择生动鲜活的素材,避免陈旧熟套的素材。
D.苏轼言画竹“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说明绘画观察要细,下笔要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重点论述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绘画作品如何做到“传神”的问题。
B.第二段引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的句子,是为了论证“传神”的重要意义。
C.文章采用递进式结构,先引出话题,然后论述了绘画创作“传神”的意义和方法。
D.第五段引用齐白石的话,说明绘画并非照抄物象,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绘画要做到生动与鲜活,不仅要注重素材的搜集与艺术升华,还应远离程式化。
B.程式化创作更轻松,但却可能缺乏真切的艺术感受。
C.中国画是对绘画整体思考后的主观表达,因而并不注重写实。
D.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用墨的浓淡虚实来体现景物的远近关系,体现了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8月24日,日本东北太平洋沿岸,东京电力公司开启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的正式排海。
此后的数十年间,福岛核电站产生的污染水将持续排入大海。
日本强排核污染水入海,已经造成和将要带来的后果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此举将对海洋环境带来的长期影响后果难测。
福岛第一核电站迄今储存的核污染水多达134万吨,东电制定的2023年度排放“指标”为3.12万吨,但毫无疑问以后会大幅增加排放量。
同时,因用水冷却熔毁堆芯以及雨水和地下水等流过,每天继续产生大量高浓度核污染水。
日媒援引专家的话评估,今后漫长期间,核污染水将源源不断产生并排入大海。
且不说用来“处理”核污染水的系统寿命如何、可靠与否,仅积年累月排放的氚等核素总量就非常惊人,其对环境和生物的长期影响无从准确评估,不确定性就是最大的风险之一。
此举对国际法治构成严重挑战。
日本向来标榜“国际法治”,尤其热衷于将“海洋法治”挂在嘴边,但其强行排海之举明显不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伦敦倾废公约》等相关规定。
2020年,联合国人权高专办一份特别报告指出,福岛核污染水入海将影响生计和健康,涉及人权问题,但日方置若罔闻。
日方无视“国际法治”尊严,违背国际道义责任和国际法义务,是在赤裸裸地挑战“国际法治”。
此举将对靠海吃海人群生计影响深远。
对于受到核污染水排海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福岛渔民等国内民众,日本政府准备了数百亿日元的基金用于补偿,但受影响的远不止日本民众,对太平洋沿岸邻国、太平洋岛国等各国民众都会带来损失。
半个多世纪前,美国在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进行几十次核试验,造成的严重后果至今犹在,众多岛国民众背井离乡。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对以海洋为生的人们势必带来打击。
此举打着“科学”名义损害了国际机构权威。
福岛核污染水处理,既是科学问题,也是态度问题。
但日本处心积虑拉国际原子能机构为其核污染水排海行为站台,压制和过滤反对排海的科学界和环保界声音,利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评估报告打压异议,态度蛮横,既污名了“科学”精神,又损害了本该秉公直言的国际机构声誉。
此举还充分暴露美西方及其媒体的“双重标准”。
美西方国家和大多数媒体对日本强排核污染水不仅不批评质疑,还默认纵容乃至站台背书。
这固然与那些国家距离日本地理位置远、切身利害少有关,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源于根深蒂固的“双重标准”。
正如日本有识之士提出的灵魂拷问:换作是非西方盟友排放核污染水,日本会怎么反应?美西方会怎么反应?答案不言自明,“标准”肯定换了。
因为日本是盟友、是西方阵营,美西方对日本排海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实际上充当了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帮凶”。
然而,无论日本政府如何煞费苦心洗白核污染水排海,历史终将对此恶劣行径记下重重一笔。
——《新华网:日本核污染水强排入海贻害无穷》材料二:——《中国新闻网》(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美国在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进行几十次核试验,使得众多岛国民众背井离乡。
产生的影响至今仍在。
B.福岛第一核电站迄今储存的核污染水多达134万吨,但实际产生并要排入海的核污染水远远超过这个数值。
C.此后的十年间,福岛核电站产生的核污染将持续排入大海,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
D.日本有识之士提出的灵魂拷问主要是“标准”问题,认为西方国家成了日本核废水排海的“帮凶”。
(2)下列选项为《人民日报》关于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的评论金句,最能用来论证“日本政府煞费苦心洗白核污染水排海”的是A.海洋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不能任由日方倾倒核污染水。
B.一倒了之,极不负责;混淆视听,更是违背良心!C.行小善而铸大恶,守小礼而缺大德。
D.如果核污染水是安全的,就没有必要排海,如果不安全,就更不应该排海。
(3)新闻具有许多特点,请结合本材料及所学内容进行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雅舍[注]梁实秋①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篱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②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茅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
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③“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④“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共二,篱墙不固,门窗不严。
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唱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
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地承认,我“没有法子”。
“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
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
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