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水文模型研究进展综述

合集下载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进展综述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进展综述

流域水 文模型可 以生成年 、 日径流 系列以及流 月、
量过程线 , 还可 以求得流域的实 际蒸散发 系列 。因此它
2 常用 的 流域 水 文模 型 及 其特 点
阶段大约为随后 的 8 0年代 。从 2 世 纪 9 0 0年代至今是 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该阶段 由于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 ,
件规定 , 时发出赶工指令 , 及 要求 其按照既定 的 日期完 划编排 的基础上 , 及时对 各分项工程的进度执行情况进
成工程 。只有分项工程的工期 目标实现 了, 才能有力地 行跟踪核算 , 发现工期滞后 的项 目, 分析其产生的原 因 ,
保证 总工 期 目标 的实 现 。 尽 快整 改 。
在 2 0世纪 5 年代 中期 , 0 随着计算机 的出现 , 界 世
于外部环境的 ,要及时与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协调 , 及 因素造成的 , 具有很 大的不可预 见性 , 也会 影响到局部 时解 除障碍 ; 属于工程 内部施工拖 后 的, 要依 据合 同文 各分 项工期 目标 的实现 , 因此 , 在施 工组织设计工 期计
4 抓进度 的跟踪核算与反馈 . 2
在编排施工组织设 计 4 抓 整 改 . 3
在分析 出某些分项工程工期滞后 的原因
时编排 的工期计划 只是一种 比较理想的 , 在工 程施工 过 后, 根据实际情况 , 提出弥补工期的合理措施 , 将各分项 目
程中 , 会遇到种种难 以预料 的因素 , 响工程 的施工进 标有机结合起来 , 影 对不合理和不切实际的目标进行必要调 度, 这些因素 , 除了 自身 内部施工管理 、 人员和设备 的影 整 , 同时 , 对某些分项工程 的工期通过人员、 设备等的合理 响外 , 大部分来 自于外部施工环境 的干扰 , 是不 可抗力 调动, 加快施工进度, 实现对总工期的 从而 控制。 _ I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综述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综述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综述何长高1,2,董增川1,陈卫宾1(1.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及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8;2.江西省水利厅,江西南昌330009)摘要:流域水文模拟是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和模拟水文循环的过程.按照水文循环运动的物理规律和空间变化规律介绍了流域水文模型的分类及其特点,回顾了流域水文过程模型的研究进展,总结、介绍了国内外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的开发研究成果,结合当前流域水文模型研究中存在的尺度、非线性、模型动态耦合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方向.关键词:流域;研究进展;水文模型中图分类号:P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701(2008)01-0020-06收稿日期:2007-11-14基金项目:江西省重大关键技术攻关计划项目(2005IA0500101)作者简介:何长高(1962-),男,在读博士,教授级高工.0引言水文模型是水资源评价、配置、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在防洪减灾、水库调度、生态环境需水、水资源开发利用、道路、城市规划、面源污染评价、人类活动的流域响应等诸多方面均需要水文模型的支持。

因此,水文模型的研究一直是水文学研究的重点,并建立了一系列水文模型。

特别是近几十年,随着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流域水文模型的研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日渐加大,研制出了大量的各具特色的流域水文模拟模型。

流域水文模拟是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和模拟水文循环的过程,即将流域概化成一个系统,根据系统输入条件(一般为降雨、融雪、水质、泥沙过程以及流域的蒸散发能力),对流域内发生的水文过程进行模拟计算,求解输出结果(如流域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和流域实际蒸散发等)。

1流域水文模型的分类流域水文模型是在计算机技术和系统理论的发展中产生的,经过20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蓬勃发展,涌现出了大量的流域水文模型。

纵观已有流域水文模型,从反映水文循环运动物理规律的过程性和复杂度来看,流域水文模型可划分为系统模型(即“黑箱”模型)、概念性模型和物理模型。

流域水文模拟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流域水文模拟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流域水文模拟的发展历程和趋势作者姓名: ***学科、专业: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学号: ***指导教师: *** 完成日期: ***摘要对现行概念性集总式流域水文模型的结构和参数的特点进行了介绍,指出了这类流域水文模型存在的主要发展历程和功能。

对新一代流域水文模型,即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尤其是其中具有物理基础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进行了简介,指出其不同于传统水文模型的特点及作用。

最后对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趋势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集总式流域水文模型;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趋势I目录1 水文模型研究成果及现状 (1)1.1 集总式水文模型 (1)1.1.1新安江模型 (2)1.1.2水箱模型 (3)1.1.3萨克拉门托模型 (5)1.2 分布式水文模型 (7)1.2.1气候变化研究与分布式水文模型 (7)1.2.2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水文响应与分布式水文模型 (8)1.2.3缺资料地区水文预报与分布式水文模型 (9)1.2.4水资源管理与分布式水文模型 (10)2水文模型发展趋势及挑战 (11)2.1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 (12)2.2遥感技术的应用 (13)2.3问题与挑战 (14)1 水文模型研究成果及现状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人们对生活水平的期望不断增长,同时大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也日益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

地球上最基础的资源是空气、水和土地。

这些资源对于维持地球上的生命至关重要,而又有限,无序开采和过度利用必然造成环境破坏,威胁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于是,加强综合自然资源管理,恢复生态环境整体性和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当前的核心任务。

水在生态环境中发挥着血液的作用。

人类的生活、生产以及其他资源的开发都离不开水。

由于水极易受到污染,污染的水又在流动过程中污染土壤、植物、动物、甚至人体,因此,生态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对水的管理。

自然界的水是以流域为体系存在和循环运动着的,生态环境管理也就需要以流域为基础。

流域水文模型综述

流域水文模型综述

咱2暂周文娟.医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途径探讨[J].金融经济月刊,2011
4 展望
4.1 模型尺度 不管是时间尺度还是空间尺度对于模型研究者来说都是难以把
握的问题遥 因为在不同时间尺度或是空间尺度的组合上水文情势如何 发生变化是水文工作者无法预知的遥 另外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如何耦 合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遥 4.2 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庞大的自然资源之一袁 水文情势也与大气尧土 壤尧植被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遥 因此水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就显 得至关重要遥
咱责任编辑院邓丽丽暂
渊上接第 249 页冤艺质量亮点袁同时要看到其在技术及经济效益方面的 不足遥 整体来说袁配电房铝模板的应用具有很大的优势袁随着相关质量 控制标准的提高及普及应用带来相关费用的降低袁相信在将来电力建 设中会成为一种趋势遥
揖参考文献铱
咱员暂张桂芹.工程建设质量控制[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3. 咱圆暂杨瑾峰.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和体系[J].工程标准建设,2007,4. 咱猿暂丁瑞明.关于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标准化的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 学,2008,12.
2.3 河槽汇流模型 河槽汇流主要有两种方法院一个是水文学方法袁一个是水力学方
法遥 水文学方法主要运用水量平衡方程和槽蓄方程袁另以圣维南方程 组的简化形式为辅而得出结果袁 该方法的特点是物理概念性较强袁常 用的方法有马斯京根法和特征河长法遥 而水力学方法主要是以圣维南 方程组为基础的一系列河道演算方法袁该方法的特点是中间断面的每 一个过程都比较清晰袁但是方程只能用数值解表示遥 水文学方法不适 用于流域下游受回水顶托的地方以及河网地区袁但是水力学方法的圣 维南方程组却可以在河网地区适用遥 圣维南方程组是偏微分方程组袁 所以要引入差分格式来进行数值解代替解析解的计算遥 常见的差分格 式有蛙跳格式袁中心差分格式等袁其中普利斯曼隐式格式由于其差分 的传播误差很小而广泛应用于水力学方法的计算中遥

水文模型的研究进展概述

水文模型的研究进展概述

水文模型的研究进展概述周祥 2014217890 给排水14-1班摘要:水文模型是人们认识水文循环过程,进行水文预报和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在水文预报和水资源管理事务中,针对具体的预报和决策目标,需要根据研究区本身特征、各类数据现状,选择符合实际需求的水文模型。

详细分析水文模型选择的必要性及其在水文建模及模型应用中的地位,在回顾水文模型选择研究现状基础上,总结水文模型选择的基本原则,并对各种水文模型选择方法进行分类,进而明确提出水文模型选择的概念,最后提出基于知识、水文模型特性及数据资料等相结合的综合水文模型智能选择框架,探讨水文模型选择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水文模型;发展状况;研究现状1.水文模型概念水文模型是对自然界中复杂水文现象的近似模拟,是水文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描述水文过程的模型,是一切与水文过程有关的过程模拟的基础。

从20世纪30年代Horton提出著名的下渗理论。

至今,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各国水文学家在水文规律研究及水文过程模拟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也提出了众多的水文模型。

按模型的性质和建模技术,水文模型可分为:实体模型、类比模型和模拟模型。

其中,模拟模型是最常用的一类水文模型,也是各国学者着力研究的重点。

该类模型的特征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式描述水文原型的主要特征关系和过程,因此也称为水文数学模型。

2.水文模型发展过程水文模型是水文学发展的产物,并伴随着水文学的发展而发展。

现代水文模型出现于应用水文学兴起的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Sherman提出水文单位线过程的概念和Horton提出下渗理论以后。

在50年代以前,水文模拟大多是针对某一个水文环节(如产流、汇流等)进行的。

进入5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入渗理论、土壤水运动理论和河道理论等的综合认识,以及将计算机引入水文研究领域,开始把水文循环的整体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在50年代后期提出了“流域模型”的概念。

流域生态水文研究

流域生态水文研究

流域生态水文模型研究进展摘要:流域生态水文模型是全球变化下流域生态水文响应研究的重要工具,通过定量刻画植被与水文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全球变化对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演变的影响机制,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支撑,是生态水文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基于植被与水文过程相互作用规律,流域生态水文模型一方面要充分描述植被与水文过程相互作用和互为反馈机制,另一方面要精确刻画流域的空间异质性。

本文在分析流域尺度陆地植被与水文过程相互作用特点的基础上,将现有流域生态水文模型进行归纳和分类,剖析不同类型模型的优缺点,并总结现有模型应用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最后,对流域生态水文模型存在的关键问题(如植被与水文相互作用机制的描述、模型参数的估计、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等)进行讨论。

在全球变化加剧水资源危机的背景下,传统的水文学研究难以解决流域出现的新问题,生态水文过程的耦合研究日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1-6]。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IHP)等都将陆地植被生态过程与水文过程的耦合研究作为核心内容1992年召开的国际水和环境会议首次将生态水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提出,其核心是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揭示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与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解决流域水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指出生态水文耦合研究将是21世纪水文学研究最前沿和最激动人心的创新领域。

流域生态水文模型是定量评估环境变化流域生态水文响应的重要工具,通过定量刻画植被与水文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全球变化对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演变的影响机制,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支撑。

目前,国内外对流域生态水文模型已开展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本文主要针对陆地生态系统的流域生态水文模型,在分析陆生植被与水文过程相互作用特点的基础上,将现有的生态水文模型进行了归纳和分类,剖析不同类型模型的优缺点,并总结现有模型应用的代表性成果,最后,对流域生态水文模型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讨论。

流域水文过程与植被相互作用研究现状评述

流域水文过程与植被相互作用研究现状评述

水文科学从以研究陆地水循环过程为核心的地表水文学、土壤水动力学、地下水动力学以及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工程水文学现已逐渐发展成为综合研究水分、能量与物质(泥沙、二氧化碳以及营养物质等)耦合循环及陆面与大气相互作用、水文过程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

生态水文学是水文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由于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加剧引起的流域植被生态退化问题日益严峻,同时由于流域水文过程与植被生态过程的紧密相互作用,流域植被生态水文问题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1]。

基于文献调研,本文旨在从流域水文过程与植被相互作用机理、流域植被生态水文模型、气候变化下的流域生态水文响应三个方面阐述流域水文过程与植被相互作用研究的现状,分析流域生态水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1流域水文过程与植被相互作用规律研究1.1植被对水文过程的影响植被通过根系吸水和气孔蒸腾对水文过程直接作用,同时也通过其垂直方向的冠层结构和水平方向的群落分布对降雨、下渗、坡面产汇流以及蒸散发过程产生间接影响,形成了植被对水文过程的复杂作用。

植被对降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冠层截留及茎干流对降雨的重分配作用。

植被的截留能力受植被类型、郁闭度、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等因素影响。

一般情况下,郁闭度愈大、降雨量和降雨强度较小,植被的截留能力愈大。

据统计,我国各类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降雨截留率的平均值为22%左右[2]。

流域水文过程与植被相互作用研究现状评述杨大文,雷慧闽,丛振涛(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摘要:从流域水文过程与植被相互作用规律、流域生态水文模型、流域生态水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

从中发现,当前流域水文学正在从以单一水循环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发展成以研究水分、能量与物质耦合循环以及水文过程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

现关于流域水文过程与植被之间的关系研究多集中于单向作用的研究,如水文过程对植被的影响研究和植被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而对水文过程与植被之间的反馈机制以及对流域内土壤-植被-大气复杂系统的整体研究不足,缺乏对流域水文过程与植被相互作用机理的全面认识。

SWAT模型研究进展

SWAT模型研究进展

SWAT模型研究进展SWAT模型(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是一种用于流域水文模拟和水资源管理的集成模型。

它综合考虑了土壤水分平衡、表面径流、地下径流、蒸散发等关键过程,可用于分析流域内的水文过程、土壤侵蚀、水质等问题。

近年来,SWAT模型在流域尺度水文模拟和水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对SWAT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于SWAT模型的改进和优化方面,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努力。

针对模型在土壤侵蚀方面的不足,研究者提出了改进模型中土壤侵蚀算法的方法,同时改进了对坡面过程的描述,提高了模型对土壤侵蚀的模拟能力。

模型在蒸散发过程的模拟方面也进行了不少研究。

研究者通过改进模型中蒸散发算法,提高了模型对蒸散发过程的模拟精度。

针对模型在水质模拟方面的不足,研究者还改进了对水质污染的描述,提高了对水质过程的模拟能力。

SWAT模型在应用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研究者将SWAT模型应用于不同流域的水文模拟、水资源管理等研究中。

通过模拟分析和实验验证,SWAT模型被证明在流域水文过程、土壤侵蚀、水质模拟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

研究者还将SWAT模型与其他模型进行比较和集成,以提高模型的模拟能力。

SWAT模型在不同研究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关注。

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研究者将SWAT 模型与气候模型相结合,用于模拟未来流域水文过程的变化。

在水资源管理领域,研究者利用SWAT模型评估流域的水资源利用状况,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策略。

在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领域,研究者利用SWAT模型模拟分析生态系统的水文过程和水质变化,为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SWAT模型在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研究者利用SWAT模型评估流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制定合理的水资源规划和管理策略。

SWAT模型也可用于评估不同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措施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介绍了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总结了常用的流域水文模型及特点,最后对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水文模型;分布式水文模型;概念模型;GIS;展望
流域水文模型把流域总体看成是一个系统,输入为降雨等,输出为出流流量等。

流域内的水文过程则是系统的状态,是根据水文概念推理计算出来的。

随着全球性缺水问题日益严重,水污染、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的日益突出,就要求人们不断加强水文学的定量化研究,而流域水文模型就是其中发展较为迅速的研究领域。

它有助于我们在利用水资源、分配水资源中提供合理的、科学的依据。

流域水文模型在进行水文规律的研究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掌握常见的流域水文模型是必要的。

1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特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诞生,流域水文模型应运而生。

20世纪50年代后期,系统理论应用迅速发展,水文学提出了流域水文模型的概念。

随后的二、三十年是流域水文模型的蓬勃发展时期。

当前流域水文模型在洪水预报、流域规划等领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模型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1时间上呈阶段性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较快,按照发展的时间大约划分为原始、近代、现代三个阶段。

其原始阶段,即水文模型起步阶段,发展时间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

近代发展阶段大约为随后的80年代。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模型发展的现代阶段,也是水文模型突破性发展阶段。

该阶段由于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成为世界各国水文科学家研究的主流,该模型基于数字高程模型,以流域面上分散的水文参数和变量来描述流域水文时空变化的特性。

1.2模型研究的区域不均衡
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在流域模型研究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在该方面的研究相对落后,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模型很少。

在我国,除了新安江模型的发展影响较大外,还没有其它影响较为深远的模型。

所以,我国应加强流域模型的研究和探索,推动数字流域研究发展,进而推动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

1.3模型的种类多
流域水文模型按不同的分类依据就可将其归类,这种分类方法是很多的。

例如按模型的基本性质和建模技术可分为实体模型、类比模型、模拟模型。

其中实体模型又可分为比例尺模型和单项因素试验模型;模拟模型包括确定性模型和统计模型等。

流域水文模型的种类有很多,但是目前在水文学科领域影响最大、发展较快的主要还是概念性流域水文模型和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两大类。

1.4模型的应用范围广
流域水文模型可以生成年、月、日径流系列以及流量过程线,还可以求得流域的实际蒸散发系列。

因此它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2常用的流域水文模型及其特点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世界各国科研人员开始把流域水文循环的各个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提出了“流域水文模型”的概念。

在随后的科学研究中,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流域水文模型至少发展到70个之多,其中比较常用的也有15个。

下面对应用较为广泛的几个模型做一些简单介绍。

2.1包顿模型
该模型在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由澳大利亚的包顿于1966年研制成功的一个以日为计算时段的流域水文模型,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较为适用。

该流域水文模型是常用的水文模型中最简单的一个。

在模型中共设截留层、上土壤层、排水层和下土壤层4个蓄水层,用以模拟流域的蓄水、排水剖面,然后在各层分别设置一个最大可能蓄水量,用以控制模型的蒸发、下渗和径流。

该模型缺点是未设置地下水结构,径流只有地面径流。

2.2第Ⅳ号斯坦福流域水文模型
该模型是世界上研究最早,影响力最大的流域水文模型,它是一种用数学方法模拟水文物理现象的模型。

该模型的建立为以后许多模型的建立发展提供了基础。

此模型的特点是物理概念明确,模型结构严谨,层次鲜明。

在小流域中采用集总模型方式,对大流域,采用分块模型方式。

2.3萨克拉门托模型
简称“SAC”模型,SAC模型类似于斯坦福模型,它是一个连续模拟模型,该模型始用于美国大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河而得名。

它是在第Ⅳ号斯坦福流域水文模型基础上改进和发展的。

1973年研制成功了日流量模拟程序,在此基础上于1975年又进一步提出了6h时段模拟程序。

该模型能应用于大、中流域,又能适应湿润地区和干旱地区而收到较好的效果。

2.4水箱模型
该模型由日本菅原正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水箱模型又叫坦克模型,在后来的不断发展中成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流域水文模型。

水箱模型是一种概念性径流模型,把流域当作数个组合的蓄水容器,容器中的蓄水量看做流域蓄水量,并以容器中的蓄水深度为参数来计算流域的降雨~径流关系及其汇流过程。

在模型的应用中,它将复杂的降雨转化为径流的过程,简单归纳为流域的蓄水与出流的关系进行模拟,因此,该模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适应性强,在各种大小流域以及各种气候、地形都可以应用,只要多设置水箱就可以,此外,水箱模型操作也较简单。

2.5新安江模型
该模型是我国研制的概念性流域水文模型,在20世纪60年代初,由河海大学赵人俊等在配合一定的汇流计算的情况下研究蓄满产流模型,其成果可以用于水文预报和水文设计。

1973年,他们在对以往工作经验归纳总结下,提出一个完整的降雨径流流域模型——新安江模型,最初该模型为2水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在随后的研究应用中,相继提出了3水源和4水源的新安江模型。

新安江模型在国内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得到广泛的应用。

2.6HEC-1模型
HEC-1模型是所有HEC模型中最基本的,是HEC的第1号模型,它又称为“洪水过程线汇编”,意思是把有关洪水过程线各个部分过去研究的成果汇编起来,它是模拟一次降雨洪水模型,即事件模型。

它将一个流域划分为若干演算河段进行模拟。

它的模拟要素分为降水损失(包括截留损失与下渗损失),分块面积上的径流形成,河段上的洪水演算。

3流域水文模型发展展望
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等虽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广泛应用于水文学领域。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诸如尺度问题、非线性问题、动态耦合问题等仍阻碍着水文模型研究的发展,需要有所创新与突破。

今后GIS和RS在水文循环领域的应用给水文模型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带来了创新和革命。

使得模型的应用更为简单方便。

通过GIS和RS的结合,将为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开创一片新天地,它可以在收集、处理数据时运作更快,模拟结果也更为精确,可以为生产实际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另外具有物理基础的分布式水文模型能更为真实地描述和科学地揭示现实世界的降雨径流形成机理提供有力工具,是一种发展前景看好的新一代水文模型。

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流域水文模型的重要性和模型的日趋完善,今后在流域水文模型的研制新的方法探索、模型参数的检验以及模型效果的评价也将会越来越重要,成为人们研究的新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 董艳萍,袁晶.流域水文模型的回顾与展望[J]. 水力发电. 2008,3(3);20-23.
[2] 芮孝芳,蒋成煜,张金存.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J].水文. 2006,6(3);22-25.
[3] 刘凤莲,陈植华.流域水文模型发展展望[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5,3(1);71-73.
[4] 傅春,张强. 流域水文模型综述[J]. 江西科学. 2008,8(4);589-592.
[5] 侯磊.基于GIS和RS的山地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研究[D]. 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 2008.
[6] 赵海伟. 流域分布式水文模拟方案构建范式研究与应用[D]. 南京:河海大学. 2007.
[7] 袁作新. 流域水文模型[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