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四章 第2节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导学案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在设计本节课《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时,我采取了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点。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汽化和液化的过程,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掌握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2. 让孩子们掌握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掌握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难点:让孩子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水、冷水、气球、盆子、滴管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等。
五、活动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让孩子们用气球吹出不同的形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引入课题(10分钟):向孩子们介绍汽化和液化的概念,通过示例让他们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
3. 实践环节(10分钟):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热水和冷水中的物体汽化和液化的现象,并用记录本记录。
5. 应用环节(5分钟):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孩子们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掌握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2. 难点:让孩子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让孩子们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带回家,与家长分享,让家长了解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情况。
同时,我还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多观察汽化和液化的现象,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孩子们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能够掌握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在实践中,他们学会了观察和记录,培养了动手能力。
在课后,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了学习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动脑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

教案: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主要内容包括:1. 汽化和液化的概念;2. 汽化和液化的特点;3. 影响汽化和液化的因素;4. 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掌握汽化和液化的特点;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汽化和液化现象的能力;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特点;难点:影响汽化和液化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夏天饮料瓶外壁出现水珠、冬天室外呼出的白气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汽化和液化有什么关系。
2. 知识点讲解:讲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汽化和液化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两者的区别。
4. 影响因素探讨:分析影响汽化和液化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并通过实验验证。
5. 生活实例分析: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如空调制冷、热水器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汽化和液化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1. 汽化和液化的概念;2. 汽化和液化的特点;3. 影响汽化和液化的因素;4. 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下列现象:夏天饮料瓶外壁出现水珠、冬天室外呼出的白气等;3. 分析影响汽化和液化的因素;4. 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汽化和液化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1. 研究汽化和液化的其他应用;2. 探讨其他物态变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重点和难点解析:影响汽化和液化的因素一、温度对汽化和液化的影响1. 温度与汽化速率的关系:温度越高,汽化速率越快。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液体分子的动能增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小,使得分子更容易摆脱液体表面进入气相。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以探究汽化和液化特点为主题的活动,旨在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操作,感受汽化和液化的过程,从而加深对这一物理现象的理解。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感受汽化和液化的过程,从而加深对这一物理现象的理解。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掌握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掌握汽化和液化的特点;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3. 让孩子们能够运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难点:如何通过实践操作让孩子们深入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加热器、冷水槽等。
学具:每个孩子一份实验材料包,包括小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冷水槽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夏天在户外玩耍时,为什么水会从瓶子中蒸发出来,让孩子们思考并回答。
2. 实验操作: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材料,观察加热器加热烧杯中的水时,水会发生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
3. 交流分享: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并讨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4. 讲解:通过讲解,让孩子们深入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5. 巩固练习:通过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孩子们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难点:如何通过实践操作让孩子们深入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孩子们深入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但是,在实验操作中,有些孩子对实验仪器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加强训练。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导学目标1.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
2.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3.知道什么是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4.知道沸腾现象和特点,知道沸点,会查沸点表;5.能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热现象。
重、难点教学重点: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认识液体沸腾的特点。
教学难点:用“温度-时间”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
器材准备小烧杯、酒精、纱布、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钟表等导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提问:(1)你知道水有哪几种状态?(2)别的物质是否也有这几种状态?请举例说明。
总结:固态、液态和气态是自然界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
媒体展示:物态变化现象讨论:你观察到哪些现象?这些现象的共同点是什么?物质的状态都发生了变化。
二、新课导学(一)汽化的一种方式——蒸发1.实验:看看小烧杯中有什么,现在处在什么状态?蘸点酒精的抹在手背上,观察将会发生的现象。
过一会酒精“消失”了。
置疑:酒精到哪里去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尝试描述一下变化过程: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2.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
你能列举一些汽化现象的例子吗?提问:要使一杯水汽化,有几种方法?总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3.蒸发(1)思考:小烧杯中有一块小纱布,你有什么办法让它变干?通过充分讨论,总结出:尽量将衣服展开——增大液体的表面积;放在通风的地方——加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
放在太阳下晒——提高液体的温度;(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高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快慢。
(3)实验探究:表格1同样大小的两滴酒精加热常温蒸发情况快慢结论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同样大小的两滴酒精很扁(表面积大)很鼓(表面积小)蒸发情况快慢结论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有关同样大小的两滴酒精强气流几乎无气流蒸发情况快慢结论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有关结论: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粤沪版八年级上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学设计

粤沪版八年级上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汽化和液化的定义和基本特点;2.掌握影响汽化和液化的因素;3.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及相关实验三、教学过程3.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引入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汽化和液化的兴趣,引发思考。
导入问题:为什么水会变成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水蒸气又会变成水?3.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示意图,介绍汽化和液化的基本概念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汽化: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温度高于液体的沸点时发生;•液化:气体变为液体的过程,温度低于气体的凝点时发生。
3.3 特点解析(15分钟)汽化的特点•温度不变:在沸点的温度下,液体继续受热时温度不上升,而是发生汽化;•吸热过程:汽化是吸收热量的过程,吸收的热量称为汽化热。
液化的特点•温度不变:在凝点的温度下,气体继续冷却时温度不降低,而是发生液化;•放热过程:液化是释放热量的过程,释放的热量称为液化热。
3.4 实验设计(20分钟)实验一:水汽化的实验材料:实验室小瓶、烧杯、热板、水步骤: 1. 将适量水倒入烧杯中; 2. 将烧杯放在预热的热板上; 3. 观察水的变化。
实验结果:当水受热达到一定温度时,冒出水蒸气。
实验讨论: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在受热时会产生水蒸气?实验二:水液化的实验材料:实验室小瓶、冷凝器、烧杯、水步骤: 1. 将小瓶中装满水,用冷凝器连接上小瓶; 2. 在小瓶上部用手捂热一段时间; 3. 观察小瓶的变化。
实验结果:当小瓶受热一段时间后,小瓶上会有液体凝结。
实验讨论: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瓶在受热后会有液体凝结?3.5 归纳总结(10分钟)结合实验现象,总结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并帮助学生总结概念。
汽化的特点:温度不变,吸热过程,受热温度高于沸点发生。
液化的特点:温度不变,放热过程,冷却温度低于凝点发生。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教学案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区别物质三种物态:固态、液态、气态。
知道汽化与液化及对应的吸放热。
知道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知道沸腾现象、沸腾的特点和沸点。
进一步熟悉温度计的使用。
能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有关热现象。
(2)过程与方法经历水的沸腾的实验探究过程,观察液体沸腾时的现象和特点。
经历用图像描述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物理中常用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促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教学过程一、物质三态(1)师问:水有哪三种状态?别的物质是否也有这三态?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其他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状态,师总结:固态、液态、气态是自然界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
(2)师问:同一种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吗?二、汽化(1)用酒精在黑板上写出“液体”两个字,一会儿字不见了。
师问:液体跑到哪去了?得出汽化的概念(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汽化有两种方式: 一种叫蒸发,另一种叫沸腾。
杯里的水放几天后变少了,这是水的(蒸发);把锅里的水烧开,水很快变少,这是水的(沸腾)。
(2)汽化的一种方式—蒸发甲、把酒精倒进烧杯里,在教室里巡一遍,问学生闻到什么气味?是什么现象?衣服晾晒后会慢慢变干;池塘里的水不论温度高低,都会缓慢蒸发为水蒸汽;以上现象说明了,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乙、红薯,萝卜切开后哪儿易干?(切口处)。
说明了什么?说明蒸发只在液体的(表面)进行。
三、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观察课本88页图4-14,讨论什么情况下衣服干得快?(2分钟)(a)室外有阳光,温度(高),水蒸发(快),衣服干得(快);(b)展开晾,表面积(大),水蒸发(快),衣服干得(快);(c)有风吹,空气流动(快),水蒸发(快),衣服干得(快)师问: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引导学生总结)事例表明:液体的蒸发快慢跟液体的(温度高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通快慢)有关。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

教案: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主要讲述了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具体内容包括:1. 汽化的概念: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2. 汽化的方式:蒸发和沸腾。
3. 汽化的条件:吸热。
4. 液化的概念: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5. 液化的条件: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6. 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方式及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方式及条件。
2. 难点:液化的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如夏天冒气的冰棍、冬天结霜的窗户等,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点讲解:讲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方式及条件,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蒸发散热、制冷剂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汽化和液化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动手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如观察酒精灯燃烧时的蒸发现象、用温度计观察液化的条件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液化的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雨雾的、空气压缩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方式、条件及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实例和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方式及条件。
2. 举例说明生活中汽化和液化的应用。
3. 液化的方法有哪些?请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教案: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第二节,主要涉及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 汽化和液化的概念;2. 汽化和液化的条件;3. 汽化和液化的特点;4. 实例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掌握汽化和液化的条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汽化和液化的条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室用具(如显微镜、烧杯、试管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表格、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如夏天冒汗、冬天结冰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 知识讲解:介绍汽化和液化的概念,讲解汽化和液化的条件。
3. 实验演示:进行汽化和液化的实验,如热水沸腾、冷水结冰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汽化和液化的过程。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汽化和液化实例,如空调制冷、热水器加热等,引导学生理解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6. 知识拓展:介绍汽化和液化的应用,如制冷技术、雾化治疗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条件特点1.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条件: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特点:吸热、体积膨胀2.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条件:温度降低到凝固点,继续放热特点:放热、体积缩小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个生活中的汽化或液化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答案:略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掌握了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条件和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在课堂实践中,可能存在部分学生对汽化和液化的条件理解不深刻,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汽化和液化的应用,如制冷技术、雾化治疗等,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对汽化和液化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学习目标】
1.列举液化现象,举例说明液化的两种方法,知道液化放热。
2.解释汽化与液化之间、汽化两种方式之间的不同。
3.通过学习活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汽化、液化。
【学习重点】
通过观察水的沸腾,记录数据,描绘图像,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体会物理实验的魅力。
【学习难点】
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自主学习】
知识点1.汽化的一种方式——蒸发
1.自然界中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是、、。
同一种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物理学中,把物质由变为的现象,叫做汽化。
3.汽化的两种方式:和。
4.蒸发是液体在(选填“一定”或“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进行的一种(选填“缓慢”或“剧烈”)的汽化现象.
5.完成“活动1 讨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下列各图中哪种情况下裤子干得快。
(1)此探究实验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2)(a)图中的裤子干得快,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有关;
(3)(b)图中的裤子干得快,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有关;
(4)(c)图中的裤子干得快;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有关。
6.归纳总结:液体的温度越,蒸发越快;液体的表面积越,蒸发越快;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流动越,蒸发越快。
知识点2.汽化的另种方式——沸腾
1.沸腾是液体在(选填“一定”或“任何”)温度下,且在液体同时进行的一种(选填“缓慢”或“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叫做液体的沸点。
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纯水的沸点是。
3.分组实验:探究水沸腾的规律。
根据“活动 2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将数据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中,并在坐标系中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实验操作中的一些提示:
(1)酒精灯——点燃酒精灯用火柴,不可用酒精灯相互点燃。
熄灭酒精灯,用灯帽压盖。
(2)下部支架——先调节下部支架的高度,使酒精灯的外焰恰好加热烧杯底部.
(3)石棉网——使烧杯受热均匀。
(4)温度计上部支架——最后调节上部支架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水(被测物)充分接触。
实验现象:
(1)水中气泡多少的变化是。
(2)水中气泡大小的变化:沸腾前,气泡;沸腾的过程中,气
泡。
(3)温度的变化:沸腾前,继续加热,水的温度;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说明液体沸腾时,会继续吸热,液体的温度。
知识点3. 液化
1.液化是的相反过程。
物理学中,把物质由变为的过程,叫做液化。
2.完成“活动3 观察液化”,回答有关问题.
(1)“白气”是,而不是,因为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2)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温度时,就会。
3.解释下列“白气”是怎样形成的.
(1)烧开水时,水面上方的“白气”:。
(2)冬天,室外的人嘴里呼出的“白气”:。
(3)夏天,打开冰棒纸,冰棒周围会冒“白气”:。
4.冬天,我们教室玻璃窗的(选填“内”或“外”)表面上常常有小水珠,这是由室内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形成的。
5.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1),所有的气体运用这种方法都能液化;
(2),在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的体积也能使它液化。
6.列举生活中运用加压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实例(至少三个)。
答案:。
知识点4.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完成“活动4 探究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回答下列问题。
1.将酒精擦在手臂上的某一位置,有什么感觉?
答案:。
2.两支相同的温度计,甲的玻璃泡包着蘸有酒精的棉花团,乙不包。
在同一室温下,两支温度计的示数一样吗?
答案:。
实验现象说明:。
归纳:汽化需要。
3.观察图4-20的实验现象:
(1)A试管:。
(2)容器B中温度计的示数。
说明:液化需要。
4.完成“活动4 探究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回答下列问题。
A.汽化吸热.
在观察水沸腾的实验中,需要对水继续加热,而水的温度,说明液体沸腾时需
要。
B.液化。
【典型例题】
1、下列做法是为了加快液体蒸发的是()
A.酒精灯不用时要盖上灯帽
B.洗头后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
C.农业灌溉中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
D.蔬菜用保鲜膜包好后放人冰箱冷藏室
2.生活中常把碗放在大锅内煮食物,碗与锅底不接触,当锅内的水沸腾时,碗里的汤将()
A.同时沸腾
B.稍后沸腾
C.不会沸腾,汤的温度能达到水的沸点
D.不会沸腾,汤的温度总低于水的沸点
3、今年春夏云南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农民用地膜覆盖的方法抗旱保苗,这样做可以减少水分的。
地膜上出现的小水珠是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要。
4、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
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数据记录如下表:
(1)小明读温度的方法如图1所示,他在实验中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 。
(2)某次数据没有记录,当时温度计示数如图2所示,请将漏填的数据填在表格内。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3的小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4)从图3的图像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此时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升高、不变或降低)。
(5)小华和小杰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像如图4所示,a、b两种图像不同的原因是水的___________不同。
(6)小丽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5(a)、(b)所示,则图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反馈检测】
1、夏天,人们站在吊扇下吹风有凉爽的感觉,如果把一支表面干燥的温度计放在吊扇下吹风,温度计的示数将( )
A.先降低后升高 B.不变 C.降低 D.升高
2、冬天,医生检查牙齿时,常把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适当烤一烤,然后再伸进口腔内。
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接触口腔时病人感到太冷 B. 进行消毒
C. 镜面不会产生水雾,可以看清牙齿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3、“北斗导航卫星”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导航卫星,2010年1月17日凌晨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轨道。
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
如图所示,火箭发射时,在发射台下有一个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________来吸收巨大的热量,火箭升空瞬间,看到的白色“气团”是水蒸气(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
4、同学们洗手后,在没有毛巾之类的东西擦手时,为了尽快除去手上的水,总是习惯把手反复甩一甩,这样就使手不再湿淋淋的,甚至不一会就干了。
请你分析手上的水变干的原因,写出两方面原因。
【学习小结】
通过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请将你的收获和反思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