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课件(韩立刚老师)

合集下载

计算机网络-网络层协议-韩立刚老师

计算机网络-网络层协议-韩立刚老师

7.1.6实战:捕获并观察数据包分片(1)
C:\Users\win7>ping -l 3500

正在 Ping [111.11.31.114] 具有 3500 字节的数据:

来自 111.11.31.114 的回复: 字节=3500 时间=10ms TTL=128
正在 Ping [120.55.239.108] 具有 32 字节的数据:
来自 172.16.0.250 的回复: TTL 传输中过期。 来自 172.16.0.250 的回复: TTL 传输中过期。 来自 172.16.0.250 的回复: TTL 传输中过期。 来自 172.16.0.250 的回复: TTL 传输中过期。
来自 111.11.31.114 的回复: 字节=3500 时间=11ms TTL=128 来自 111.11.31.114 的回复: 字节=3500 时间=10ms TTL=128 来自 111.11.31.114 的回复: 字节=3500 时间=11ms TTL=128



7.1.6实战:捕获并观察数据包分片(2)
网络层首部固定部分各个字段(1)
(1)版本 占4位,指IP协议的版本。IP协议目前有两个版本IPv4 和IPv6。通信双方使用的IP协议版本必须一致。目前广泛使用的
IP协议版本号为4(即IPv4)。
(2)首部长度 占4位,可表示的最大十进制数值是15。请注意, 这个字段所表示数的单位是32位二进制数(即4个字节),因此,
助我们发现到达目标网络到底是哪一条链路出现了故障。Tracert 命令就是ping命令 的扩展,用 IP报文生存时间 (TTL)字段和 ICMP差错报告报文来确定沿途经过的路 由器。 Tracert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第二单元 第一课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件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第二单元 第一课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件

○代表: 网络节点
—代表: 通信链路
再想想: 老师和老师的笔友是怎么交流的呢?
法语 英语 汉语
My penpal
法邮
中邮

在这里,英语是全世界通用的“世界语”。而 我们计算机网络世界也有它的“世界语”,同 学们知道是什么吗?
请大家默读P37“网络协议”,回答问题 1.网络协议是什么呢?
计算机网络中,处在两个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要相互 通信,需要通过交换信息来协调它们的动作并达到同步。 而信息的交换必须按照通信双方预先共同约定好的规则 进行,我们把这些为网络数据交换而制定的规则称为网 络协议。
第二单元 网络技术基础
第一课 计算机网络基础
目标:
1.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三个组成部分 3.明确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4.了解网络协议的概念 5.认识常见的网络设备和传输介质
P34—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若干具有独立功能的计 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及传输介质连接起来, 在通信软件的支持下,按照一定的网络协 议相互通讯,实现计算机间资源共享、信 息交换和协同工作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1.计算机网络是若干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的集合。 2.计算机网络是通过通信设备及传输介质连接起来的。 3.计算机网络必须按照一定的网络协议相互通讯。 4.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是实现计算机间资源共享、信息交换 和协同工作
想一想,这节课的目标我们都完成了吗?
1.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三个组成部分 3.明确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4.了解网络协议的概念 5.认识常见的网络设备和传输介质
教学目标全部完成!
课下小任务
1.阅读了解P41 “TCP/IP协议的工作过程” 2.复习本课所学的内容 3.下节课我们将学习互联网的IP地址、域名、

第3章 IP地址

第3章 IP地址


有些IP地址被保留用于某些特殊目的,网络管理员不能将 这些地址分配给结点。

下面列出了这些被排除在外的地址,并说明了为什么要保 留它们。
整个IP地址设置为1的地址 它不被路由但会被送到相同物理网络段 上的所有主机,IP地址的网络字段和主机字段全为1就是地址 255.255.255.255。 节点地址全0的地址 特指某个网段比如192.168.10.0,指的是 192.168.10.0网络地址。 节点地址全为1的地址 网络广播会被路由,并会发送到专门网络上 的每台主机,IP地址的网络字段定义这个网络,主机字段通常全为 1,如 192.168.10.255。 127.0.0.1 被保留用于环回测试,指向本地节点,任何计算机都可 以用该地址访问自己的共享资源或网站,并且允许该节点发送测试 数据包给自己而不产生网络流量。

在B类地址中,RFC要求其第一个字节的第一位必须一直 被置为on,但是第二位也必须一直被置为off,如图3-4 所示,如果将其他6位全部都置为off,然后再置为on, 将可以得到B类网络的地址取值范围: 10000000 = 128 10111111 = 191


B类网络它的首字节定义在128到191之间。 在一个B类网络地址中,其前面两个字节是被用来表示网 络地址的,而剩下的两个字节是用来表示结点地址的。它 的格式是: 网络.网络.结点.结点 例如,在IP地址172.16.30.56中,网络地址是172.16, 而其结点地址是30.56。

以下列出保留的私有IP地址
◦ A类 10.0.0.0 --10.255.255.255 保留了一个A类网络 ◦ B类 172.16.0.0--172.31.255.255 保留了32个B类网络 ◦ C类 192.168.0.0--192.168.255.255 保留了256个C类网络

计算机网络-应用层-韩立刚老师

计算机网络-应用层-韩立刚老师

9.1.3Internet中的域名服务器
当我们通过域名访问网站或点击网页中的超链接跳转到其他网站, 计算机需要将域名解析成IP地址才能访问这些网站。DNS服务器 负责域名解析,因此你必须配置计算机使用哪些DNS服务器进行 域名解析。
DNS服务器的层次
9.1.4域名解析过程1
9.1.4域名解析过程2
使用动态地址的情况:

网络中的计算机不固定,就应该使用动态地址。 无线设备最好也使用动态地址。 ADSL拨号上网通常也是使用自动获得IP地址。


9.2.2DHCP地址租约
地址以租约的形式提供给客户端
9.2.3DHCP租约生成过程1
DHCP客户端会在以下所列举的几种情况下,从DHCP服务器获取
这是来自哪个网段的请求,就会从相应的作用域选择一个地址提供。
9.3Telnet协议
TELNET是一个简单的远程终端协议,它也是因特网的正式标准。用户使 用telnet客户端就可以连接到远程运行Telnet服务的设备(可以是网络设 备比如路由器、交换机,也可以是操作系统,比如Windows或Linux), 进行远程管理。 TELNET能将用户的键盘指令传到远地主机,同时也能将远地主机的输出 通过TCP连接返回到用户屏幕。这种服务是透明的,因为用户感觉到好像 键盘和显示器是直接连在远地主机上。因此,TELNET又称为终端仿真协 议。 TELNET并不复杂,以前应用得很多。现在由于操作系统(Windows和 Linux)功能越来越强,用户己较少使用TELNET了。不过配置Linux服务



在接口模式下输入ip helper-address 192.168.10.20,就是告诉路由
器,该接口如果收到DHCP Discover广播,就由该接口产生一个

计算机网络课件(韩立刚老师)

计算机网络课件(韩立刚老师)
第 1 章 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1.2 因特网概述
1.2.1 网络的网络 1.2.2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1.2.3 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 1.2.4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1.3 因特网的组成 1.3.1 因特网的边缘部分 1.3.2 因特网的核心部分
第 1 章 概述(续)
万维网 WWW 的问世
• 因特网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和增长速率最快的计 算机网络,没有人能够准确说出因特网究竟有多大。
• 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由欧洲原子 核研究组织 CERN 开发的万维网 WWW (World Wide Web)被广泛使用在因特网上,大大方便了广大 非网络专业人员对网络的使用,成为因特网的这种指 数级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路(link)组成。 • 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network of networks)。 • 连接在因特网上的计算机都称为主机(host)。
请注意名词“结点”
• “结点”的英文名词是 node。 • 虽然 node 有时也可译为“节点”,但这是指像天线
上的驻波的节点,这种节点很像竹竿上的“节”。 • 在网络中的 node 的标准译名是“结点”而不是“节
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 第二阶段的特点是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 三级计算机网络,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或企业
网)。
多层次 ISP 结构的因特网
• 第三阶段的特点是逐渐形成了多层次 ISP 结构的因特网。 • 出现了因特网服务提供者 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nterຫໍສະໝຸດ et 和 Internet 的区别
• 以小写字母 i 开始的 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是 一个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 网络。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件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件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材的第五章,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分类、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协议、网络设备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拓扑结构,理解网络协议的作用,认识常见的网络设备。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拓扑结构。

2. 理解网络协议的作用,认识常见的网络设备。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分类、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协议、网络设备。

难点:网络协议的理解和应用、网络设备的配置和调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计算机、投影仪、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网络设备配置软件。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学校校园网为例,介绍校园网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理论讲解: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包括网络的定义、功能、分类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学校校园网的拓扑结构,引导学生理解网络拓扑的重要性。

4. 协议讲解:讲解网络协议的作用,以TCP/IP协议为例,介绍协议的工作原理。

5. 设备介绍:介绍常见的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并讲解其功能和作用。

6. 动手实践:分组进行网络设备的配置和调试,让学生亲身体验网络的构建过程。

7.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分类、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协议、网络设备。

通过板书,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

2. 请列举三种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3. 请解释网络协议的作用。

4. 请介绍一下你熟悉的一种网络设备,包括其功能和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了直观的认识;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通过动手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计算机网络物理层韩立刚老师

计算机网络物理层韩立刚老师
• 另一类则需要使用载波(carrier)进行调制,把基带信号的 频率范围搬移到较高的频段以便在信道中传输,经过载波调 制后的信号称为带通信号(即仅在一段频率范围内能够通过 信道),而使用载波的调制称为带通调制。
2.3.3调制
不归零制
基带调制
(编码) 归零制
数 字 信 号
0 1 0 0 1 1 1 0 0 调制
不归零制
基带调制
(编码) 归零制
数 字 信 号
0 1 0 0 1 1 1 0 0 调制
曼彻斯特编码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基带信号
模 拟 信.3.4信道极限容量
• 有失真但可识别
• 失真太大无法识别
2.3.4信道极限容量
• 信道带宽
• 信道带宽=能够通过的最高频率-最低频率
• 来自信源的信号通常称为基带信号(即基本频带信号)。
• 调制可以分为两大类。
• 一类仅仅对基带信号的波形进行变换,使它能够与信道特性 相适应。变化后的信号仍然是基带信号,这类调制称为基带 调制。由于这种基带调制十八数字信号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 数字信号,因此大家更愿意把这种过程称为编码(coding)
计算机网络物理层韩立刚老师
物理层涉及到的内容
应用层 层示表 会话层
网站
网页
传输层
缓存 4321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RouterD
RouterE
RouterA
RouterB
32 1
网页
缓存 321
计算机A
RouterC CSMA/CD协议
物理层
物理层涉及到的知识点
数字信号 双绞线 同轴电缆 光纤 时分多路 波分复用 编 模拟信号 频分多路复用 码分复用技术 全双工 半双工 单

第1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计算机网络基础 教学课件

第1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计算机网络基础 教学课件

3.标准化网络与互联网
OSI/RM 已被国际社会广泛地认可。它 对推动计算机网络的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对统一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起到了积极 的作用。从此,计算机网络进入了标准 化网络阶段。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
刘四清, 龚桂平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是将若干台独立的计算机通 过传输介质的物理连接,并通过网络软 件逻辑地相互联系到一起而实现资源共 享的计算机系统。"网络"主要包含连接 对象(即元件)、连接介质、连接的控 制机制(如约定、协议、软件)和连接 的方式与结构四个方面。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
在Internet中,用户计算机需要通过校 园网、企业网或Internet服务提供商 (Internet Services Provider, ISP) 联入地区主干网,地区主干网通过国家 主干网联入国家间的高速主干网,这样 就形成一种由路由器互联的大型、层次 结构的现代计算机网络,即互联网络, 它是第二代计算机网络的延伸。
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连接的对象是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如: 大型计算机、工作站、微型计算机等)或其他数据 终端设备(如:各种计算机外部设备、终端服务器 等)。
计算机网络的连接介质是通信线路(如:光缆、同 轴电缆、双绞线、微波、卫星等)和通信设备(网 关、网桥、路由器、Modem等)。
计算机网络的控制机制是各层的网络协议和各类网 络软件。它是指以实现远程通信和资源共享为目的, 大量分散但又互联的计算机的集合。互联的含义是 两台计算机能互相通信。
2.通信子网
通信子网由通信控制处理机 (Communication Control Processor, CCP)、通信线路和其他通 信设备组成,完成网络数据传输、转发 等通信处理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通性——计算机网络使上网用户之间 都可以交换信息,好像这些用户的计算 机都可以彼此直接连通一样。 共享——即资源共享。可以是信息共享、 软件共享,也可以是硬件共享。
1.2 因特网概述
1.2.1 网络的网络 起源于美国的因特网现已发展成为世界 上最大的国际性计算机互联网 网络(network)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 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 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network of networks)。 连接在因特网上的计算机都称为主机 (host)。
1. 客户服务器方式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 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 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 提供方。
运行 客户 程序
A
网络边缘
运行 服务器 程序 B
客户
网络核心 服务器
客户 A 向服务器 B 发出请求服务, 而服务器 B 向客户 A 提供服务。
因特网的发展情况概况
网络数 主机数 用户数 管理机构数 10 102 102 100 103 105 106 101 105 107 108 102 106 108 109 103
1980 1990 2000 2005
1.2.3 关于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
因特网协会 ISOC 因特网体系结构 研究委员会 IAB 因特网研究部 IRTF 因特网研究指导小组 IRSG …
用户通过 ISP 上网
用户
因特网 服务提供者
ISP1
因特网
ISP2 根据提供服务的覆盖面积大小以及所拥有的 IP 地址数目的不同,ISP 也分成为不同的层次。
本地 ISP 本地 ISP 第二层 ISP 本地 ISP 本地 ISP 第二层 ISP 本地 ISP 第二层 ISP
第三层 本地 ISP
第二层 第一层 大公司 本地 ISP 本地 ISP
大公司
第一层 ISP
第一层 ISP
第二层 ISP 本地 ISP
NAP
一级ISP ISP 一级 第一层 ISP
NAP
第二层 ISP
第二层 ISP 本地 ISP 本地 ISP
大公司 本地 ISP
本地 ISP
A 校园网
本地 ISP 公司 校园网 B
校园网
校园网
主机A → 本地 ISP → 第二层 ISP → NAP → 第一层 ISP → NAP → 第二层 ISP → 本地 ISP → 主机B
假定这个报文较长 不便于传输
添加首部构成分组

每一个数据段前面添加上首部构成分组。
报文
数 1据 分组
首部




分组 2 首部 分组 3 首部
请注意:现在左边是“前面”
分组交换的传输单元


分组交换网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 元。 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假定接收 端在左边)。 分组 1


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 因特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网络 结点
互联网(网络的网络)

链路
(a)
(b)
主机
因特网
1.2.2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单个网络 ARPANET 向互 联网发展的过程。 1983 年 TCP/IP 协议成为 ARPANET 上 的标准协议。 人们把 1983 年作为因特网的诞生时间。
Internet 和 Internet 的区别


以小写字母 i 开始的 internet(互联网或 互连网)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 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 以大写字母I开始的的 Internet(因特网) 则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指当前全球最大 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 的特定计算机网络,它采用 TCP/IP 协议 族作为通信的规则,且其前身是美国的 ARPANET。
路由器的重要任务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 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 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1. 电路交换的主要特点

两部电话机只需要用一对电线就能够互 相连接起来。


更多的电话机互相连通

5 部电话机两两相连,需 10 对电线。




1.4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1.5 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1.5.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1.5.2 几种不同类别的网络 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1.6.1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6.2 计算机网络的非性能特征
第 1 章 概述(续)
1.7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1.7.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1.7.2 协议与划分层次 1.7.3 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1.7.4 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 1.7.5 TCP/IP 的体系结构
1.1 计算机网络 在信息时代的作用




21 世纪的一些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 络化和信息化,它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 的信息时代。 网络现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命脉和发展知 识经济的重要基础。 网络是指“三网”,即电信网络、有线 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 发展最快的并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计算机 网络。
因特网(Internet)的发展
因特网的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
因特网的边缘部分 主机 路由器 网络
因特网的核心部分
1.3.1 因特网的边缘部分



处在因特网边缘的部分就是连接在因特 网上的所有的主机。这些主机又称为端 系统(end system)。 “主机 A 和主机 B 进行通信”,实际上 是指:“运行在主机 A 上的某个程序和 运行在主机 B 上的另一个程序进行通 信”。 即“主机 A 的某个进程和主机 B 上的另 一个进程进行通信”。或简称为“计算 机之间通信”
电路交换的特点


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 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

建立连接 通信 释放连接
电路交换举例


A 和 B 通话经过四个交换机 通话在 A 到 B 的连接上进行
中继线
交换机
中继线 交换机 交换机
C D
A
用户线 交换机

用户线
B
电路交换举例


C 和 D 通话只经过一个本地交换机 通话在 C 到 D 的连接上进行


N 部电话机两两相连,需 N(N – 1)/2 对电线。 当电话机的数量很大时,这种连接方法需要的电线 对的数量与电话机数的平方成正比。
使用交换机

当电话机的数量增多时,就要使用交换 机来完成全网的交换任务。


交换机





“交换”的含义


在这里,“交换”(switching)的含义就是 转接——把一条电话线转接到另一条电 话线,使它们连通起来。 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 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 的资源。
各种RFC之间的关系
因特网草案
实验的 RFC
建议标准
提供信息的 RFC
草案标准 6 种 RFC 因特网标准
历史的 RFC
1.3 因特网的组成
从因特网的工作方式上看,可以划分为以 下的两大块: (1) 边缘部分 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 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 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 和资源共享。 (2) 核心部分 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 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 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中继线
交换机
中继线 交换机 交换机
C D
A
用户线 交换机

用户线
B
电路交换传送计算机数据效率低

计算机数据具有突发性。 这导致通信线路的利用率很低。
2. 分组交换的主要特点

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 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
报文
1101000110101010110101011100010011010010
因特网工程部 IETF
因特网工程指导小组 IESG
… 领域 领域 WG … WG WG … WG
RG
RG
制订因特网的正式标准要经过 以下的四个阶段



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 阶段还不是 RFC 文档。 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 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 RFC 文档。 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 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两种通信方式
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 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 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 即Client/Server方式 对等方式(P2P 方式) 即 Peer-to-Peer方式
1. 客户服务器方式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 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 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 提供方。
网络核心
D 运行 P2P 程序
1.3.2 因特网的核心部分




网络核心部分是因特网中最复杂的部分。 网络中的核心部分要向网络边缘中的大量 主机提供连通性,使边缘部分中的任何一 个主机都能够向其他主机通信(即传送或 接收各种形式的数据)。 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 (router)。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 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 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