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的春秋时期1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3.“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 ‘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 首”的是春秋五霸中的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秦王嬴政
课堂作业:
• 1、春秋后期,( 铁制农具 )和( 牛耕 )的出 现,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2、春秋时期商品交换市场上出现了( 金属 ) 货币。 • 3、周王室地位下降后,(大的诸侯势力)实际上取 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 4、(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 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 5、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称霸的国家有( 吴国)和 (越国 )。 • 6、春秋争霸过程中,出现了大规模的( 民族交融
小故事 一鸣惊人
楚庄王称霸:
楚庄王于公元前614年继位。登位三年, 不发号令,终日郊游围猎,沉迷于酒色, 并下命:“有敢谏者,死无赦!”大夫伍举 冒死进谏,喝得正痛快的楚庄王很不高兴。 伍举请他猜谜语“有一只鸟停在宫殿内, 三年不飞不鸣,这是什么鸟啊?”庄王答: “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 惊人!” 于是,庄王罢淫乐,亲理朝政, 并举伍举、苏从担任要职。这就是“一鸣 惊人”的来历。
晋文公争霸
2. 楚成王的礼 待
城濮之战
3.晋军“退避 三舍”
4. 晋文公终成 霸主
措施:整顿内政,发展生产 ,训练军队
• 合作探究
你觉得齐桓公和晋文公得以称霸的关键因素 是什么?
• 改革 (以变 求强)
•社 会 富 • 改革致强 强 进 • 国兴靠治 步 ? • 这对中国现今发展有何启示
•内 政 •生 产 •军 事
随堂训练
(1)春秋时期。 (2)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 制,组建强大军队,以“尊王攘夷” 为号召,扩充疆界。 (3)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霸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动荡的春秋时期 (1)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2022版课标
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起止时间:公元前770—前476年。(易混易错:周朝分为西周和东
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动 荡
农业:春秋后期,___铁__制___农具和___牛__耕___出现,促进了农
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他”是
(B)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8.春秋时期,晋国在与楚国争霸的过程中,不断经营西面和北面的
腹地,取得战马、铜料、食盐和兵源,将原来的山戎、赤狄、白狄等
族群都吸纳为晋人。这反映出当时
(A )
A.大国争霸推动了民族交融
B.晋与周边地区民族矛盾尖锐
(4)结合材料四中列宁对战争的看法,简要评价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总结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新考法·历史评价)
评价:一方面,它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另一方面,它又 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它破坏了僵化和落后的西周体制,逐渐形 成了局部地区的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基本方法:评价 历史事件,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思考;把历史事件或 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言之有理即可)
图1 西周时期 图2 春秋时期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时期周王室发生的变化。 周王室衰微,已无力控制诸侯,分封制瓦解,诸侯崛起,竞相称霸。
【时空观念——观霸主兴替,展霸主风采】 材料三
__________争霸
①东临大海,盛产鱼盐 条
→ 结果:_____________
②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件
动
荡 的 春 秋 时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荡
金属货币被更多使用
的 政治:王室衰微 春
分封制逐步瓦解,周天子地位下降, 大诸侯势力崛起
秋
时
目的:争夺利益
旗号:“尊王攘夷” ;
期
军事:诸侯争霸
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争霸 影响:
1了材0一多料些个一疆诸:域侯春较国秋趋(大。初势利的在期:)国争的民家霸1族0,过0交多加程流个快中加小了,强国统有逐,一些步由步诸归伐侯分并;国裂成此被走战间消向国各灭统初族,一期交出的流现
与交往不断加强。
各材诸料侯二国:为春了秋不战被各国吞诸期并侯间,国的纷变混纷法战实图就行强是改,一革个推来弱动提肉社高强会自食变己的革的过(国程利力,)。
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变化2 手工业上:青铜 业、冶铁业、漆器制作 等有所发展
变化3 商业上:出现了商 品 交换市场,金属货币的 使用
先进的冶铁业 精美的漆器
金属货币
交换市场
1 探春秋之变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 业: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手工业: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 漆器制作等有所发展
著名的有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
大材量料人三口:失春去秋生战命国或混流战离期失间战所,争。人带同民来时长了战期巨争处对大于生的分产灾裂的难和破(动坏弊乱也),
是空前的,大量的田地荒芜。
课堂小结
农业: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
手工业:规模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
等均有发展
动 经济:经济发展 商业:商业活动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交换市场,
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手工业:
商 业:
阅读课本
变化1
《动荡的春秋时期》PPT课件1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周平王;铁制农具,牛耕; 金属货币; 分封制,财政; 尊王攘夷,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秦穆公 吴国,越国;民族交融。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1. 农铁业农:具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牛耕图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 2. 手工业农:业规生模产不力断水扩平大。提高的重要标志。 3. 商业: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的使用。
周王室衰微的表现有哪些呢?
(请阅读P28上面正文,根据下面提示概括)
(1) 分封制 (逐2步)瓦周解王。室的统治势力 仅(在3)周王室在一带财。政 。
大洛减邑 , 上陷入困境
合作探究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 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 由方伯(诸侯的官衔名)。” —《史记·周本纪》
二、春秋时期的政治变化
动荡
1、王室衰微 2、诸侯争霸
1、王室衰微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周天子地位的变化: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西周时: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 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
? 天子作战。 (东周)春秋时: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
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 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 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 一统秦两汉
……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的历史分期 前770年
前476年 前475年 前221年
春秋
战国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1

时
期
经济 手工业:手工业规模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及漆
变革 器制作都有相当发展。
商业:商业活动十分活跃,金属货币越来越广泛流通。
CONTENTS
阅读教材,分析诸侯争霸原因、旗号、目的?当时著名的霸主有哪几位?
原因 ①周王室衰微; ②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自身利益,相互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旗号 “尊王攘夷” 目的 争夺霸主地位
尊王 攘夷
表面上尊崇周天子,实际上利用天子的影 响号令诸侯
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
霸主
齐 桓 公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
动
王室 春秋时期处于动荡状态,西周分封制逐步瓦解。
荡 式微
变
春秋时期时代特点: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分裂割据
化 中
主要霸主: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诸侯
的
纷争 影响: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加快国家统一;促进民
春
族融合;给人民带来灾难,
秋
农业: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
P29(有利于局部统一);
②春秋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重 要阶段,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 弊产: 生③了华战夏争认给同人观们念带。来P巨31大(灾促难进民族交融)
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①要一分为二,辩证评价; ②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评价。
CONTENTS
1.农业发展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这种情况反映什么问题?
东周
郑庄 公举 行大 典的 祭祀 坑
1.表现:
授民授疆土
制度 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
分封制逐步瓦解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统治区 周天子仅管辖洛邑一带 周王室统治势力大减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知识点记忆手册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春秋争霸
1.背景:
(1)经济:生产力发展
(2)政治: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
2.主要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3.主要史实:
(1)齐国称霸:齐相公任用管仲为相,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晋楚争霸:城濮之战(退避三舍);邲之战。
(3)吴越争霸: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卧薪尝胆)先后北上争霸。
4.影响:
(1)积极:出现了局部的统一,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2)消极: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给社会生产带来极大的破坏。
二、社会变化
1.经济:
(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农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商业活动活跃,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使用金属货币。
2.政治:王室衰微,诸侯国崛起,各诸侯国进行变法改革。
3.思想: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4.民族关系: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二、王室衰微1.原因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
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表现(1)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辅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
(2)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3)诸侯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
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1.背景(1)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2)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3)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
2.经过(1)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
(2)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3.结果(1)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2 )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第5 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5 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1. 王室衰微
特征 西周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社会动荡和变化,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
坏,“礼崩乐坏”
表现 (1)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权威明显削弱,渐渐
失去对各地诸侯的控制。
(2)诸侯国日益强大,各自为政,不再定期朝觐和缴纳贡赋,导致
周王室财政入不敷出,困难重重
结果 大国诸侯操控政治,竞相角逐,使春秋时期的政治呈现出新面貌
2. 诸侯争霸
目的
追逐自身的利益,积极争夺霸主地位 方式
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等活动,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表现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吴国和越国先后北上争霸 影响
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易误警示
1. 春秋争霸不断、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转型,生产工具的创新,铁器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政治转型,王室衰微,诸侯竞相争霸。
2. 争霸的实质是大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权(争夺霸主地位)。
3. 民族关系 政治:王室衰微
(分封制瓦解、周
天子地位下降) 经济:经济发展 (农业、手工业、商业)
军事:诸侯争霸 (齐桓公、晋文公等)
(1)地位: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
(2)表现: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4. 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 春秋争霸
葵丘会盟台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以霸主身份在葵丘会盟台(遗 址在河南省民权县城东的黄河故道北岸),与鲁、宋、卫、 郑、许、曹等国相会结盟,周王派人送去物品表示慰问。
第3课 春秋争霸
议议:管仲与齐桓公称霸的关系
齐桓公称霸与管仲的辅佐有直接关系:管 仲的改革,使齐国强大。 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 齐桓公正确决策,管仲改革成功。
第3课 春秋争霸
加紧生产, 重新组织和训练军队, 任用贤才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雕塑
第3课 春秋争霸
经过长期努力,越国国力 得到恢复和发展。勾践趁夫差 在中原会盟诸侯的时候袭击吴 国。夫差回救,战败自杀。 勾践北上会盟诸侯,成为 新的霸主。
第3课 春秋争霸
鸟篆铭文 “越王鸠 浅自乍用剑” (“鸠浅” 即“勾践”,“乍” 即“作”)
第3课 春秋争霸
铜雕《楚庄王出征》
第3课 春秋争霸
问鼎中原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 (洛阳),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 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
成语寓意:楚庄王为讨伐入侵的戎人来到洛阳,在周 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 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 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 鼎的轻重是不应该询问的。”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 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王孙满的严词斥责。当时, 鼎代表国家权力。后来人们便用“问鼎”表示图谋夺取政 权的意思。
吴越争霸
第3课 春秋争霸 春 秋 争 霸 形 势 图
第3课 春秋争霸
春秋末期,吴王阖闾改革内政,加强军队, 建设城郭,任用著名军事家孙武为将军,国力 大大加强。阖闾曾进攻楚国,五战五胜,直捣 楚国都城郢(今湖北荆州西北)。
无锡市锡山 区胡埭镇和常州 市武进区雪堰镇 交界处,很有可 能就是古代吴都 阖闾城。图为古 城墙遗址。
齐桓公首霸
晋楚争霸 吴越争霸
1.晋楚城濮大战与晋文公称霸 2.楚庄王称霸
1.吴王改革与吴王称霸 2.越王勾践恢复和发展国力 3.越王称霸
第3课 春秋争霸
学习测评
1.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是( B)。 A.晋文公 B.齐桓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2.西周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时,“礼乐征伐自诸侯秋争霸
顺口溜
• • • • 春秋之时多战场,王权衰落诸侯强。 齐桓晋文楚庄王,吴国越国在南方。 强国称霸靠人才,管仲孙武美名传。 退避三舍是计谋,勾践卧薪把胆尝。
第3课 春秋争霸
• 五、争霸战争的作用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极其频繁的。根据《春秋》一书 的记载,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242年间,列国进行 的战争就多达483次。如此频繁的战争自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 重的灾难。例如楚国攻打宋国时,宋国都城内就出现过“易子 而食”的惨剧;再如晋楚邲之战时,晋军败退河西,自相砍杀, 船中的断指成捧,河水为之变色。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 一点,把问题想深一些,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春秋时期的 争霸战争,我们就不难理解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在客观上有 着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作用。具体地说,有以下三点: 第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春秋初期是小国林立的分裂局 面,春秋结束时,所剩的诸侯国已屈指可数,实现了区域性的 统一,为以后秦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二,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以来,随着争霸战争的频繁 进行,各民族的流动、迁徙空前活跃,打破了原来的地域界限, 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第三,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为了争霸图强,各 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某些改革,这就必然加速 旧制度的瓦解,为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开辟了道路。
第3课 春秋争霸
导入
春秋战车(想象画)
第3课 春秋争霸
导入
春秋方阵、圆阵示意图
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是成语的突出特点。如果说,通 过“反戈一击”,我们可以了解商朝灭亡的历史,那么, “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卧薪尝胆” 等一系列成语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
第3课 春秋争霸
“春秋五霸”
第3课 春秋争霸
西周灭亡后,周平王把都城东 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历史上 称为东周。一般把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称为春秋时期。
第3课 春秋争霸
春 秋 形 势 图
第3课 春秋争霸 王权衰落
郑国国君郑庄 公(前757—前701 年)对周桓王傲慢 无理,周桓王亲率 军队讨伐郑国,结 果被打得溃不成军, 周桓王的肩膀也中 了一箭。
第3课 春秋争霸
越王台位于绍兴市区卧龙山南坡,处于越国范蠡所筑之小城内,为当时越王 勾践宫室集中之地。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太守汪纲于原址兴建越王台。抗日 战争时被日寇飞机炸毁,1980年按原貌重建。
返 回
第3课 春秋争霸
课堂小结
春秋五霸
1.周平王东迁的时间及都城 2.春秋时期的起止时间 3.春秋五霸 1.管仲改革 2.齐桓公“尊王攘夷”的策略 3.葵丘会盟与齐桓公称霸
动荡的春秋时期
■“春秋五霸” ■齐桓公首霸 ■晋楚争霸 ■吴越争霸 ■课堂小结
第3课 春秋争霸
识记与理解
• 记住春秋开始的时间和“春秋五霸”。 • 理解齐桓公首霸和越王勾践从战败称臣到 终成霸业的原因。 • 了解“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 鼎中原”等成语的来源。 • 重点:1、“春秋”和“春秋五霸”。 • 2、齐桓公首霸
第3课 春秋争霸 春 秋 争 霸 形 势 图
第3课 春秋争霸
晋楚争霸
第3课 春秋争霸
晋文公征战想像画
齐桓公死后,齐国衰落。晋国和楚国开始争夺中原的霸权。
第3课 春秋争霸
城濮之战形势图
(前632年)晋楚军队在城濮进行决战,楚军战败。
第3课 春秋争霸
学习活动 讲故事说成语
退避三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 穀?’„„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返)晋国,晋楚治 兵,遇于中原,其辟(避)君三舍。’” 成语寓意:公元前636年,在晋国内乱中被迫出亡的晋公 子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隆重接待,当面问他:“你以后如 果能够回到晋国,应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如 果我能托您的福返回晋国,那么晋楚两国若发生战争而在中 原相遇的话,我将后退三舍(九十里)。”后来重耳返国执 政,晋楚城濮之战时,晋军果然“退三舍以辟(避)之”, 并取得战争的胜利。这个成语,原来是指待人以礼,后来表 示对人让步或回避,不敢与之争斗。
第3课 春秋争霸
孙武 《孙子兵法》竹简(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
第3课 春秋争霸 吴王夫差即 位后,大败越国, 越王勾践向夫差 俯首称臣。
错金铭文 “吴王夫差自乍 用鈼 ”( “鈼 ” 即矛 )
吴王夫差矛
第3课 春秋争霸
吴王夫差鉴
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夫差渐渐自以为是。
第3课 春秋争霸
卧薪尝胆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 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 也。” 成语寓意:越王勾践被夫差战败,囚禁在吴国。勾践 在吴三年,受尽苦难。周敬王二十九年(公元前491年), 吴王夫差赦勾践归国。他回国后,广纳贤士,立志报仇雪 恨,为了不忘屈辱,他在室内挂了一个苦胆。吃饭时一定 要先尝苦胆。睡觉时候身下垫着木柴,以使自己警惕,不 得居安忘危,丧失报仇雪恨的决心。后来越国终于强大起 来,灭掉了吴国。“卧薪尝胆”常被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 发奋图强。
第3课 春秋争霸
城濮之战后,(前632年)晋文公 两次召集诸侯会盟(会盟地点分别在践 土—今河南荥阳、河阳—今河南孟县 西 )。周王赶来参加,承认晋文公的 霸主地位。
第3课 春秋争霸 春 秋 争 霸 形 势 图
第3课 春秋争霸
晋文公死后,晋国和楚国继续争夺 中原的霸权。(公元前597年)楚晋军 队在邲(今河南荥阳北)进行决战,晋 军大败。各国诸侯纷纷归附楚国。楚庄 王成为新的霸主。
郑庄公雕像
诸
诸侯的势力越来越大,周王慢慢仅存有天子的虚名。
第3课 春秋争霸
曹沫挟齐桓公 画像石所绘为春秋 时期鲁国大夫曹沫 挟持齐桓公,要求 他归还鲁国国土的 事。这从侧面反映 了当时诸侯国互相 兼并的情况。 在王权衰落的同时,强大起来的诸侯国 为了夺取土地、财产和人口,互相连年征战。
第3课 春秋争霸
第3课 春秋争霸
• 8.与春秋后期越王勾践称霸有密切关系的成语典故 是 (C. ) A.退避三舍 B.一鸣惊人 C.卧薪尝胆 D.问鼎中原
• 9.《论语》记载:“管仲相——,霸诸侯,一匡天下。” “——”处指的是春秋时期的 ( A ) A.齐桓公 B. 楚庄王 C.晋文公 D. 宋襄公 10.在春秋末期,吴王阖闾改革内政,加强军队,任用 著名的军事家( B )为将军,使吴国实力大大增强。 A. 管仲 B.孙武 C.孙膑 D. 伍子胥 11.春秋时期,与齐桓公称霸中原有密切关系的政治策 略是 (B) A.退避三舍 B.尊王攘夷 C.卧薪尝胆 D.围魏救赵
第3课 春秋争霸 问鼎中原
王子午鼎(附匕)
王子午鼎,春秋时期楚国制。王子午是楚庄王之子,又名子庚, 颇有战功。 铜鼎腹内及盖内有鸟篆书铭文85字,大意为“王子午自 铸铜鼎,以祭先祖文王,进行盟祀,我施德政于民,因而受到尊重, 望子孙后代以此为准则。”此鼎反映了春秋时期楚、晋两国争霸的 历史。
第3课 春秋争霸
在战争过程中,先后有5个国君成为 一方霸主,即齐桓公、晋文公、楚
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历 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
春秋: 西周: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 季氏》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论语· 季氏》
第3课 春秋争霸
齐桓公画像
第3课 春秋争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