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组易混淆中药的辨析
常用易混淆中药经验鉴别

小通草
杜仲
厚朴
地骨皮
五加皮
香加皮
白鲜皮
牡丹皮
海桐皮
合欢皮
金银花
山银花
玫瑰花
月季花
枳实与青皮
补骨脂
女贞子
山茱萸
吴茱萸
砂仁
益智仁
车前子与菟丝子
地肤子与蛇床子
紫苏子与白芥子
杏仁
桃仁
鱼腥草与金钱草
马齿苋与大青叶
萹蓄与瞿麦
益母草与泽兰
大蓟与小蓟
田基黄
香薷
荆芥
石膏
滑石
龙骨与天竺黄
赤石脂
珍珠母与石决明
乳香
没药
金钱白花蛇
乌梢蛇
蜈蚣
天然牛黄
犀角
犀角鱼子纹
冬虫夏草
常用易混淆中药饮片经验鉴别
人参
西洋参
黄芪
甘草
板蓝根与党参
当归
独活
牛膝
川牛膝
白芍
赤芍
山药
天花粉
无硫山药
白芷
防己
北沙参
桔梗
干姜与片姜黄
徐长卿
细辛茯苓粉葛根制黄精熟地玄参与地黄
山豆根
北豆根
木通
川木通
制天南星与熟附子
醋三棱与醋莪术
浙贝母与重楼
重楼药材
红藤
鸡血藤
通草
中药调剂中易混淆中药饮片鉴别方法分析研究

中药调剂中易混淆中药饮片鉴别方法分析研究
一、引言
中药饮片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在预防及治疗疾病中的独特优势。
而在中药饮片的制备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易混淆的中药原料,这就给中药的调剂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为了确保中药饮片的质量和药效,必须要对中药饮片进行准确鉴别。
本文旨在分析研究中药调剂中易混淆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从而为中药饮片的保证质量提供参考。
二、易混淆的中药饮片及其鉴别
1. 肉桂与桂皮
肉桂和桂皮是一对易混淆的中药材料,其外观和气味相似,很容易混淆。
在鉴别上,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别:首先是外观鉴别,肉桂皮较纤维粗糙;桂皮则较柔软,皮质较薄,色泽明亮;其次是气味鉴别,肉桂具有特殊的丁香样气味;桂皮则具有香甜的气味;最后是化学成分鉴别,通过对两者成分的提取和检测,进一步确认其真伪。
2. 板蓝根与蓝花草
板蓝根和蓝花草是常用的中药材,其外观相似度很高,很容易混淆。
在鉴别上,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别:首先是外观鉴别,板蓝根叶片表面粗糙,有皱纹,边缘有红褐色;而蓝花草具有光滑的叶片,边缘无红褐色;其次是化学成分鉴别,通过对两者化学成分的鉴定,可以进一步确认其真伪。
三、鉴别方法分析
在中药饮片的鉴别工作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外观鉴别、气味鉴别和化学成分鉴别。
外观鉴别是通过对中药饮片的外观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从而进行鉴别的方法。
气味鉴别是通过对中药饮片的气味进行嗅闻和比较,从而进行鉴别的方法。
化学成分鉴别是通过对中药饮片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和检测,从而进行鉴别的方法。
这三种方法相互结合,可以有效地进行中药饮片的鉴别工作,确保了中药饮片的质量和药效。
2014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容易混淆中药成分区别要点

2014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容易混淆中药成分区别要点1、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解表宜生用,平喘止咳宜蜜炙用。
先煎,用量不宜太大。
麻黄根——功专收敛止汗。
2、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解表散寒,有汗无汗均可应用。
温通助阳,尤善温通心胸阳气。
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能补命门真火,引火归元而益阳消阴。
入汤剂后下。
阳盛阴虚,血热妄行及孕妇忌用。
3、羌活——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尤善治上半身风湿疼痛。
气血虚弱之痹症,阴虚头痛不宜用。
独活——祛风湿,止痹痛,发表。
凡风寒湿邪留侵于肌肉关节者,无问新久,均可运用,尤以下部为宜。
4、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为“呕家圣药”。
能解生半夏、生南星及鱼蟹之毒。
水火灼伤,将生姜洗净捣烂取汁,敷于创面,疗效显著。
发汗解表宜生用,温中止呕宜煨用。
生姜皮——和中利水消肿。
性味:辛,凉。
生姜汁——功同生姜,但辛散力较强,并能祛痰止呕,用于恶心呕吐不止及痰迷昏厥的急救。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为健运脾阳,温中散寒之要药。
凡脾胃寒证,无论是外寒内侵之实证,或阳气不足之虚证均适用,可单用研末,水饮或温酒调服。
阴虚有热或孕妇慎用。
炮姜——为干姜炒至表面微黑,性味:苦,涩,温。
功效与干姜相似,但温经散寒力弱,偏于温经止血。
姜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
擅长祛除肢臂的风寒湿邪而能活血利痹止痛。
5、桑叶——疏散风热,清肝明目。
尚有凉血止血之功,一般生用,肺热燥咳宜蜜炙。
桑枝——祛风通络。
尤宜于上肢痹痛。
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6、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尤善于疏解半表半里之邪,为治少阳证的要药。
银柴胡——清虚热,除疳热。
7、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善清中焦湿热,对胃肠湿热所致的泄泻、痢疾、呕吐最为常用。
清热泻火力强,以泻心经实火见长。
大苦大寒,过量或服用过久易败胃。
素体脾胃虚寒者当慎用。
胡黄连——清虚热,除疳热。
常用易混淆中药材鉴别表

功 效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9—15g。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
清热解毒,疏风平肝。
9—15g。外用适量。
性 味
辛;甘;苦;微寒。归肝、肺经。
苦;辛;微寒。归肺、肝经。
生地与熟地
生 地 黄
熟 地
来 源
及
分 类
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茎。
鲜者名鲜地黄,其多汁,苦重于甘,清热凉血生津效佳,热甚伤津者多用;干者名干地黄,其质润,甘重于苦,清热力稍差而长于滋阴,阴虚血热、骨蒸潮热多用。
补虚润肺,强筋活络。
性味
味辛;苦;寒。归肺;胃经。
甘,平。归肺、肾经
用法
3—9g。入煎剂宜打碎,炒用寒性减。
常用量30~60克
注意
本品能滑肠,故脾虚便溏者忌服。
商品中的苦味牛大力,又叫大力牛,是同属植物绿花崖豆藤的圆锥状根。它的根味苦,不呈连珠状,主要产地在广东东部。其功相似。
草决明与石决明
决 明 子
石 决 明
来源
豆科植物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又名草决明。
鲍科动物杂色鲍(光底石决明)或皱纹盘鲍(毛底石决明)等的贝壳。
功效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性味
甘、苦;微寒。归肝、肾、大肠经。
咸、寒。归肝经
用法
9~15g
常用量15~30g
黄芩、黄连与黄柏
黄 芩
黄 连
黄 柏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区别
生姜为当年之鲜根茎。性微温而药力较缓既走表又走里;走表能发汗解表散寒,治风寒感冒轻症;走里能温中止呕开胃、温肺止咳,治胃寒呕吐、消化不良、及风寒咳嗽。此外,习惯认为生姜又能解鱼蟹及生半夏、生胆南星之毒
四组易混淆中药的辨析

【 关键词】 辨析 ; 混淆; 中药; 同物异名 ; 生药鉴定 【 中图分 类号】 2 2 R 8 [ 献标 识码】 文 A
a p aa c. p rxmaen meme i n sh v ies yo h l i le e t e d coscnjd epo el y teds p ern e A poi t a dc e aedv ri nte c nc f ci , otr a u g rp r b h i i t i a f v y -
[ 参考 文献 】
[】 张 倩 如 , 建 东 , 宙 . 脊 穴深 刺 加 电 针 对腰 椎 问 盘 突 出症 的 治疗 和 1 程 艾 夹
预后 判 断 『] 国 针灸 ,0 42 () 2 . J. 中 2 0 ,44: 6 2
1() 4 68: . 3 []余宜春. 8 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 出症 2 0例[. 5 J 中医药临床杂志,0 82 ] 2 0 ,0 () 9 . 3: 7 2
K a) u n 的干燥 根 。
1 . 状 鉴 别 2性
怀牛膝 味 苦 、 、 平 。活血 祛瘀 、 酸 性 补肝 肾 、 强筋 骨 , 尿 利
通 淋 , 血下 行 。生 用 去 瘀 血 , 血 下 行 , 引 饮 利关 节 ; 用 补 肝 熟
肾, 强筋 骨 。 牛膝 味甘 、 川 微苦 , 平 。 性 逐瘀 通 经 , 利关 节 , 通 利
维 强烈 木化 。 亦含 有砂 晶『 1 J 。
易混中药材鉴别

易混中药材鉴别一、易混中药材鉴别歌诀月季花与玫瑰花:前者花形为圆球,色泽粉红或紫红,花托呈长形。
后者花形略似球,多呈紫红色,花托为球形。
女贞子与鸭蛋子:前者卵圆,色呈灰黑有皱纹,单仁多数双仁少。
后者核果卵圆形,表面黄棕或黑褐,两头稍尖壳脆硬,内有种仁仅一枚。
赤小豆与相思豆:前者长圆稍扁形,种皮暗紫平滑亮,种皮质坚不易碎,脐中凹陷一纵沟。
后者状为卵圆形,一头黑亮余均红,黑处中间白脐点。
韭菜子与葱子:前者灰黑半卵形,上面凸起下面平,内有白仁韭菜味。
后者色黑三角形,上凸纵棱下略平,内仁甘辛葱味浓。
北沙参与南沙参:前者根茎圆柱形,表面黄白纵纹生,断面黄质坚而脆。
后者圆柱或圆锥,淡黄白色横纹生,质地轻松易折断,断面黄白味微甘。
淡竹叶与苦竹叶:前者叶片纵向卷,叶梢边缘生白毛,叶面绿色或淡绿,叶脉平行气味淡。
后者叶面茸毛生,边缘一侧细齿形。
天花粉与山药:前者块根圆柱形,表面黄棕或淡黄,横面白色呈粉性,放射花状明显见。
后者块根略弯形,断面白色呈颗状,且无木质纤维状。
粉防己与广防己:前者别名汉防己,其根圆柱弯曲形,细纵皱纹横皮孔,断面灰白粉性多,轮纹稀疏有苦味。
后者根形与前同,多皱沟无横皮孔,断面灰白粉性少。
元明粉与滑石粉:前者为芒硝风化成,白粉无臭味苦咸,吸湿易于水中溶。
后者手捻滑腻感,无臭无味水不溶。
二、实例:识别真假紫草紫草又名紫丹、地血,为紫草科植物硬紫草的根,多生于高山野草丛中或向阳坡地,每年四、五月份或九、十月间挖根采集,除去残茎及泥土,晒干或微火烘干即可入药。
此药在采集加工时不可水洗,以防退色。
其性寒,味苦,具有凉血活血、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温热斑疹、湿热黄疸、紫癜、吐血衄血、尿血、血痢、淋浊、热结便秘、烧伤、湿疹、丹毒、痈疡等症。
市场上有以蔷薇科植物委陵菜(俗称北紫草)冒充硬紫草,使用时注意鉴别。
真品硬紫草:外观呈扭曲的圆柱形或呈纺锤形,长约7~15厘米,直径约0.7~2厘米,根头部具茎残基,常有侧根。
常用易混淆中药区别表

性味
味辛;苦;寒。归肺;胃经。
甘,平。归肺、肾经
用法
3—9g。入煎剂宜打碎,炒用寒性减。
常用量30~60克
注意
本品能滑肠,故脾虚便溏者忌服。
商品中的苦味牛大力,又叫大力牛,是同属植物绿花崖豆藤的圆锥状根。它的根味苦,不呈连珠状,主要产地在广东东部。其功相似。
草决明与石决明
决明子
石决明
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
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外层红色部分。
橘红温燥之性胜于橘皮,并兼发表散寒。
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
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种子。一般多从食品加工厂收集,洗净,晒干或炕干。
又名橘丝、橘筋,为芸香科植物橘的果皮内的筋络。
功效
1、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①风湿痹痛,兼肾虚有寒者最宜②肾虚腰膝软弱,小儿行迟。
2、利水:水肿,脚气浮肿。
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1、风寒湿痹,腰膝酸软。
2、水肿(尤宜心衰性水肿),小便不利。
异同
同性温归肝肾,既均能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相异的是:香加皮源于萝摩科而有毒,长于利水消肿;五加皮源于五加科而无毒,长于补肝肾强筋骨。
牛黄、硫磺与雄黄
牛黄
硫磺
雄黄
来源
牛科动物牛的胆结石。
天然硫磺矿的提炼加工品。
硫化物类矿物雄黄的矿石,主含二硫化二砷。
功效
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
外用杀虫止痒,内服壮阳通便。
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定惊。
性味
苦;凉。归肝、心经。
酸、温。有毒。归肾、大肠经。
中药饮片及其常见易混淆品、伪品的鉴别

易混淆品一般指两种以上的饮片在形态、颜色、质地等方面相似而易发生相互混淆的品种,如人参饮片与西洋参饮片、天花粉饮片与葛根饮片等。
伪品指用其他的植物或人为加工后来冒充正品,如用小的天南星块根饮片冒充半夏饮片、小的浙贝母冒充川贝母、桔梗片冒充人参片、玉米须或纸丝染色冒充西红花等。
1、半夏[饮片来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nata (Thunb.) Rbeit.块茎。
[成品特征] 生半夏为类圆球形,大小不一,有的稍偏斜,顶端有凹痕,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周围有麻点状根痕,下端多圆平,粉质坚实。
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清半夏为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片状。
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见灰白色点状或短线状维管束迹,有的残留栓皮处下方显淡紫红色斑纹。
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角质样。
气微,味微涩、微有麻舌感。
姜半夏类圆形厚片、表面棕色或棕褐色。
质硬脆,断面淡黄棕色,常具角质样光泽。
味淡、微有辣味,嚼之略粘牙。
法半夏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
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
质较松脆或硬脆,断面黄色或淡黄色;颗粒者质稍硬脆。
气微,味淡。
[常见伪品] 为天南星科植物鞭檐犁头尖Typhonium flagellforme(Lodd.)Blnme的块茎。
块茎呈椭圆形、圆锥形或半圆形,高0.8~3cm,直径0.5~1.5cm。
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不平滑,有多数隐约可见的点状根痕,上端类圆形,有凸起的芽痕,下端略尖。
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
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2.天南星[饮片来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Wall.)Schott、东北天南星Arisaema amurense Maxim.、异叶天南星Arisama heterophyllum Bl.块茎的切片。
[成品特征] 生天南星呈扁球形,直径1.5~6.5cm,表面乳白色至淡棕黄色,较光滑,有的皱缩,顶端有凹的茎痕,周围可见茎痕及麻点状须根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组易混淆中药的辨析作者:孙保明周红超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1年第32期[摘要] 鉴别区分四组中药材,保证临床用药质量,笔者根据四组药材的外观性状特征、显微特征,仔细进行鉴别区分。
名称相近的品种在临床功效上存在差异,广大医药工作者可以根据鉴别要点做出正确的判断。
为确保临床疗效,在鉴别药材和分类时可从外观形状特征和显微特征入手,仔细区分辨别。
[关键词] 辨析;混淆;中药;同物异名;生药鉴定[中图分类号] R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1(b)-103-02Discrimination of 4 groups easy-mislead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UN Baoming, ZHOU HongchaoInstitute of Food and Drug Control of Xuchang City, He'nan Province, Xuchang 461000, China[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of 4 groups are discriminated and distinguished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clinical medicines quality. The authors distinguish the 4 groups carefully by the shapes, appearance features and the microscope appearance. Approximate name medicines have diversity on the clinical effective, doctors can judge properly by the discriminating main points. Doctors can distinguish from the traditional medicines' appearance and microscope features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clinical effectives.[Key words] Discriminations; Easy-mislea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onym; Biology appraisal中药品种繁多,药名之多,有同名异物,也有同物异名,处方书写过程不注意,有的只是一字之差,就会出现两种不同性味功效不同的药物。
特别是调剂人员不太专业时,更容易出现混淆,导致“证准方对药不灵”,甚至贻误病机,出现生命危险。
为避免此类种种状况的发生,工作中笔者对常见易混的几个药对加以总结,从性状、显微、功效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供大家参考。
1 怀牛膝和川牛膝1.1 来源怀牛膝来源于苋科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的干燥根。
川牛膝来源于苋科植物川牛膝(Cyathula offinalis Kuan)的干燥根。
1.2 性状鉴别1.2.1怀牛膝呈细长圆柱形,上端较粗,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
质硬脆,受潮变柔韧,易折断。
断面淡黄色,角质而油润,有黄白色小点(习称“筋脉点”)断续排列成数轮同心环,中间有木心。
味微甜而苦涩。
1.2.2川牛膝根圆柱形,稍弯曲,略有分枝,顶端有时残留根茎和茎基。
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质坚韧,不易折断,切断面黄白色或棕黄色,角质状或纤维状,有多数淡黄色小点(筋脉点)排列成数轮同心环,有油状物渗出。
味甜。
1.3 显微鉴别1.3.1 怀牛膝根横切面,异常维管束断续排列成2~4轮,最外一层小,其他三层较大;维管束外韧型,导管和纤维木化或轻度木化;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
1.3.2 川牛膝根横切面,异常维管束断续排列成3~8轮,外面的一层较小,越近中心越大;维管束亦为外韧型;导管和纤维强烈木化,亦含有砂晶[1]。
1.4 功效怀牛膝味苦、酸、性平。
活血祛瘀、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生用去瘀血,饮血下行,利关节;熟用补肝肾,强筋骨。
川牛膝味甘、微苦,性平。
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
二者功效相近,然怀牛膝偏补,熟者尤宜;川牛膝偏活血祛瘀、祛风利湿。
2 海风藤和青风藤2.1 来源海风藤来源于胡椒科植物细叶青蒌藤(风藤)[Piper kadsura(Choisy)Ohwi.]青风藤来源于防己科植物青藤[Sinomenium acutum(Thunb.)Rehd. et Wils.]和毛青藤[Sinomenium acutum (Thunb.)Rehd.et wils.var.cinereum Rehd.et wils.]的干燥藤茎。
2.2 性状鉴别2.2.1 海风藤呈长圆柱形而扁,长短不等。
表面灰褐色或褐色,具明显的节,节部膨大,上生不定根。
折断面纤维状,皮部窄,木部宽广,灰黄色,导管孔多数,射线灰白色,放射状排列,皮部与木部交界处常有裂隙,中央有灰褐色髓。
气清香,味辛。
2.2.2 青风藤呈长圆柱形。
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具横向皮孔,节处稍膨大,并有分枝或分枝痕。
断面灰黄色或淡灰棕色,木质部有放射状纹理,习称“车轮纹”,其间具有多数小孔,中央为圆形的灰白色髓。
气微,味微苦。
2.3 显微鉴别2.3.1 海风藤石细胞呈圆多角形、类圆形、长方形或类方形,纹孔及孔沟明显,有胞腔,内含砂晶。
草酸钙砂晶呈三角形、方形或杆状,直径2~4(7)μm,或呈微粒状,直径约1 μm,充填于薄壁细胞中,常居于细胞一端或一侧。
茎表皮细胞表面观呈类方形或多角形,有的表面有角质瘤状突起。
非腺毛完整者5~12个细胞,表面有较粗的角质线纹。
小腺毛分布于叶、茎表皮,大多下陷,头部类圆形,单细胞;柄部极短。
木纤维甚长,皮层纤维细长,纹孔稀少;柱鞘纤维长条形,末端平截,具斜纹孔或呈人字形,孔沟较密。
淀粉粒单粒圆球形;复粒27分粒组成。
2.3.2 青风藤表皮细胞黄色或黄棕色,断面观类圆形或矩圆形,直径24~78 μm,被有角质层。
石细胞淡黄色或黄色,类方形、梭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比较厚,孔沟明显。
皮层纤维微黄色或黄色,壁极厚,胞腔狭窄。
草酸钙针晶细小,存在于薄壁细胞中[2]。
2.4 功效海风藤味辛,性微温。
青风藤味辛、苦、性温。
二者均能祛风湿、通络、止痛。
常用于风寒湿痹、肢节肿痛等症。
然青风藤祛风湿之力较强,又能利水,故还可用于肌肤麻木,水肿脚气等症。
3 桑寄生和槲寄生3.1 来源桑寄生来源于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Taxillus chinensis(DC.)Danser]的干燥带叶茎枝。
槲寄生来源于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ar.)Nakai]的干燥带叶茎枝。
3.2 性状鉴别3.2.1 桑寄生呈圆柱形,有分枝。
表面灰褐色或红褐色,嫩枝有的可见棕褐色茸毛。
质坚硬,木质。
断面不整齐,皮部薄,红棕色,易与木部分离,木部色较浅,中央有小型的髓,暗棕色。
单叶互生,叶片椭圆形或卵圆形,较大。
味淡、微涩。
3.2.2 槲寄生呈圆柱形,多分枝。
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光滑无毛,节膨大,有紫黑色环纹,质脆,易折断,折时有粉状物飞出。
断面皮部黄色,木部色浅,呈放射状,髓小,粗茎的髓往往偏向一边。
味微苦,嚼之有黏性。
叶对生于枝梢,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叶多已脱落。
3.3 显微鉴别3.3.1 桑寄生茎横切面表皮细胞有时残存,木栓层有十余列细胞。
常含有棕色物质。
皮层中散有石细胞,壁三面增厚,内含草酸钙方晶或簇晶。
碎步细胞壁较厚,有明显的纹孔,石细胞成群散在,亦含方晶。
3.3.2 槲寄生茎横切面表皮细胞一列,排列紧密,外被黄绿色厚角质层。
髓偏于一边。
薄壁细胞中含有较多的草酸钙簇晶。
3.4 功效二者功效有很大相似之处,均味苦,性平。
除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常用于风湿痹痛日久不愈,损伤肝肺,腰膝酸痛和胎动不安之证。
一般认为桑寄生补肝肾、养血安胎之功较著;槲寄生则祛风湿、通血脉之力较强。
4 关木通和川木通4.1 来源关木通来源于马兜铃科植物木通马兜铃(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 Kom.)的干燥藤茎;川木通来源于毛茛科植物小木通(Clematis armandii Franch.)或绣球藤(Clematis montana Buch.-Ham.)的干燥茎。
4.2 性状鉴别4.2.1关木通呈长圆柱形,稍扭曲。
表面灰黄色或浅棕黄色,有浅纵沟及斑状浅棕色残余栓皮,具微膨大的节,每一节上有一明显的枝痕。
横切面黄色或黄白色,皮部较窄,木部宽广,有整齐环状排列的小孔(大型导管)与类白色射线相间,呈蜘蛛网状。
髓部不明显。
摩擦残余粗皮,有樟脑样臭。
味苦。
4.2.2 川木通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有纵向凹沟及棱线;节处多膨大,有叶痕及侧枝痕。
横切片圆形,略斜向切片,节缘不整齐,残存皮部黄棕色,木部浅棕色或浅黄色,宽广,有6至多个黄白色放射状纹理及裂痕,系由放射状木射线宽狭不等形成,木部满布小孔,排列成若干同心环状层纹。
髓明显,类白色或黄棕色,有时中心有空腔。
味淡。
4.3显微鉴别4.3.1 关木通薄壁细胞中含有细小的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
4.3.2 川木通薄壁细胞中无草酸钙结晶及淀粉粒[3]。
4.4 功效二者功效无显著差异。
关木通味苦,性寒。
清心火,利尿、通乳;川木通味淡、苦,性寒。
清热利尿,通经下乳。
二者均可用于湿热内盛,乳汁不通、血瘀经闭及关节肿痛等证。
5 讨论由于中药品种复杂、产地广、规格多、加之近些年栽培品不断出现,给相近相似品种中药的生产和质量控制、品种分类、真伪鉴别等方面带来许多困难。
相近品种的中药临床功效还是存在差异的,广大医药工作者要仔细鉴别。
综上所述,怀牛膝和川牛膝、海风藤和青风藤、桑寄生和槲寄生、关木通和川木通的外观性状特征和显微特征存在有明显差异的鉴别点,可作为相互区分的鉴别特征。
[参考文献][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49.[2] 张贵君.中药鉴定问题解答[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0:92,214-217.[3] 吴淑荣,孔增科.实用中药材鉴别手册[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88:248,290.(收稿日期:2011-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