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别董大》本学期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合集下载

三年级古诗《别董大》教案

三年级古诗《别董大》教案

三年级古诗《别董大》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和背诵古诗《别董大》。

2、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在离别时的豁达胸怀。

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如“董大”“曛”等。

2、难点体会诗人以开阔的胸襟劝勉友人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和朋友分别,分别时总是会有许多的不舍和祝福。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是诗人在送别友人时所作,那就是唐代诗人高适的《别董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正音。

4、全班齐读。

(三)学习生字词1、出示生字词:董大、曛、莫愁、知己2、讲解生字词的意思,重点讲解“曛”字,指夕阳西下时的昏黄景色。

(四)理解诗句意思1、结合注释,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满天黄云,太阳被遮住了光辉,北风呼啸,大雁南飞,大雪纷纷扬扬。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诗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在安慰友人,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你呢?)(五)体会诗人情感1、诗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送别友人,心情是怎样的?(豁达、开朗)2、从哪里可以看出诗人的豁达?(“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当我们送别朋友时,应该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1、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读出诗人的情感。

2、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3、全班齐读,读出感情。

(七)背诵古诗1、学生自由背诵。

2、同桌互相背诵。

3、全班齐背。

(八)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送别诗。

2、教师补充几首送别诗,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等,让学生课后自主阅读。

《别董大》教案

《别董大》教案

《别董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人对董大的各个角度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文本。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解读诗歌。

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写诗表达对身边人的评价。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诗歌《别董大》的基本信息及诗意。

2. 理解诗中对董大的评价,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董大的形象。

3.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董大的评价,自由创作。

三、教学准备:1. 音乐播放器2. 课件或黑板、粉笔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一段董大堂音乐,让学生感受一下董大的形象。

2. 教师引发学生对董大的好奇心,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描述董大的外貌、性格特点等。

Step 2 学习诗歌《别董大》1. 教师出示课件,呈现《别董大》的全文,让学生阅读诗歌,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理解诗中对董大的评价,从多个角度分析董大的性格特点。

3. 随机选择学生,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可以呈现在黑板上。

4.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理解诗中的具体意象,并解释诗中的隐喻和比喻。

5. 教师和学生共同阅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Step 3 表达对董大的评价1. 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角度,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董大的评价。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小组的评价,由教师带领一起讨论,看是否有不同的看法。

3. 教师带领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是否有类似董大的人,要求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写一首诗表达对这个人的评价。

Step 4 练习巩固1.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以这张图片中的人物为蓝本,写一首《别XXX》的诗,表达对此人的评价。

2. 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一篇诗歌,表达对一个身边人的评价。

六、板书设计:诗歌《别董大》别董大,别董大,鸟道奇,兔飞烹。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理解了《别董大》的意境,能够分析诗中对董大的评价。

《别董大》公开课教案

《别董大》公开课教案

《别董大》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别董大》。

(2)理解诗歌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可贵,学会珍惜朋友。

(2)树立远大的志向,勇敢面对困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

(2)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3)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字词的运用。

(2)诗歌情感的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别董大》。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分享。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

(2)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友谊的认识。

(2)讨论如何珍惜朋友,关爱他人。

6. 课堂小结(2)强调友谊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别董大》。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

3. 搜集其他描写友谊的诗词,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的美。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 情感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友谊和人生困境。

《别董大》公开课教案

《别董大》公开课教案

《别董大》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别董大》。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2)理解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3. 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诗人杜甫的图片和简介、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准备《别董大》的朗读和背诵音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别董大》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与背诵(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重音和语气。

(2)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节奏和情感。

(3)教师鼓励学生自主背诵,提供帮助和指导。

3. 文本分析(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如“黄云白日曛”、“北风卷地白草折”等。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如对比、夸张等。

4. 深层含义解读(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5. 小结与作业(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别董大》为例,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深层含义。

3. 采用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享和交流。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诗歌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效果。

《别董大》教学反思精选3篇

《别董大》教学反思精选3篇

《别董大》教学反思精选3篇《别董大》教学反思【1】一、教学整体模式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品诗句,悟诗情----总结全诗,活用诗句。

这四环节着眼于学生资料搜集、自主质疑、探究解疑、读中感悟、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

二、导语与结束语的贴切与自然我以‘相见时难别亦难’导出送别诗。

以“也许人们忘记了高适,也许人们忘记了董大,可是人们永远不会忘千古流传的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结束此次古诗之旅,简炼中导出课题,出色中结束全篇。

三、以声传情,读出感情无论是美伦美换的读,还是讲求技巧,事半而功倍的读,都能将学生引领到渴求知识的海湾,一掘诵读的甘泉。

文本细读,功在当课、利在千秋、传之久远。

在古诗教学当中,重视“读”已达成共识。

然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在诗歌教学中,读与赏是不能分开的,要在读中赏,赏后读,以读感悟,以赏提升,读赏双飞。

在学习前两句描写送别景色时,我引导学生找出五种不同的景物:黄云、白日、北风、吹雁、和雪。

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学生感悟出凄凉、冷静的意境。

在感悟中体会的心情,在胡茄十八拍的琴曲中走入情景,真正的感悟到情之所在!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孕育出作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壮志。

然而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要抒发的却是对好友的祝福,而且慷慨激昂,千古传诵、堪称一绝.所以在这后两句,我设计了三次复沓式的朗读,让学生转换角色,劝慰好友。

四、注重对比,引发思考我在古诗教学中,采用对比教学法,学习别董大的同时,对比补充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青门柳几首风格各异的送别诗,因为在众多的送别诗当中,它是少有的一改凄凄惨惨戚戚的愁苦忧郁的气息.而在悲壮的景色下抒发作者寄予好友高度的肯定和关怀的豪言壮语.不沉沦不落寞是对友的期待也是对自己的勉励.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可以不仅是一个学法迁移,也是一个思维碰撞的契机。

我选择用它来激励学生,也用它来警示自己。

这样的诗文,我是从心里的喜欢。

《别董大》教案范文

《别董大》教案范文

《别董大》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别董大》。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3)学习生字词,扩展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别董大》。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音频或视频。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诗人背景。

(2)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音频或视频,引导学生跟读。

(2)简介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2)教师指导,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3)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主题和意境。

3. 讲解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

(2)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4. 课堂练习(1)学生书写生字词。

(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1)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珍惜友谊,学会关爱他人。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别董大》。

2. 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意境。

3. 搜集其他杜甫的诗作,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关注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生字词测试:通过书写和默写生字词,检验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教学行为反思:思考教学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表达机会。

《别董大》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领悟诗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送别场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送别情境。

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经历过送别吗?送别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从而引出课题《别董大》。

(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字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三)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各自在理解上的疑问。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情况,重点讲解“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诗的含义。

(四)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送别董大时,心情是怎样的?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诗的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通过描写恶劣的环境,烘托出诗人与董大分别时的凄凉心境;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表现出诗人对董大的鼓励和安慰,展现出一种豁达的胸怀。

(五)朗读指导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出前两句的凄凉和后两句的豪迈。

2、学生个别朗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全班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六)写作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的?2、教师讲解:诗歌前两句借景抒情,通过描绘黄云、白日、北风、雁、雪等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烘托出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和忧伤;后两句则直抒胸臆,用豪迈的语言鼓励友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美好祝愿。

(七)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自己所学过的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等,比较它们在情感表达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别董大》教案范文

《别董大》教案范文

《别董大》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别董大》。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2)运用图片、音乐等辅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意境。

(3)培养学生通过诗词表达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别董大》。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境的理解。

(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诗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图片、音乐等辅助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文。

(2)查找生字词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离别情境。

(2)引导学生谈论与朋友离别时的感受。

2. 朗读诗文:(1)教师示范朗读。

(2)学生跟读。

(3)分组朗读、比赛。

3. 解析诗文:(1)解释生字词。

(2)分析诗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

4. 体会意境:(1)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诗中的画面。

(2)教师引导讨论,进一步体会诗文意境。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运用诗中的生字词造句。

(2)邀请学生分享与朋友离别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文。

2. 运用生字词写一段话。

3. 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珍惜与朋友之间的友谊?六、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1)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

(2)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于学生,是否需要调整。

(3)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学生反馈:(1)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和满意度。

(2)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进步。

七、评价建议:1. 课堂表现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董大》本学期公开课教案及反思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学习目标: 1.学会“曛”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学习重难点:品味语言,读中悟情。

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介绍高适和董大:诗人高适的《别董大》送别的对象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期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正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

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2、别:分别、离别,都有不舍得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生再读题。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2.3遍,(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3.师简评(注意“曛”(板书)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

“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

齐读“曛”)谁再来读。

4.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齐读) 5.谁来说说,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跟同伴交流等等。

品悟诗的感情,怎样品悟诗的感情?多读,用心去悟) 6.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 7.(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

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只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

“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

指出温故知新。

“莫”的意思。

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

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

这里指谁?董大。

)8.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

(生朗读) 10.给点评,再提名读。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1 .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景物了么。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板书:景) 2.“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谈:凄凉、寒冷、空旷)这就是景语(板书),景中的语言,把你的感受带入诗中,自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觉。

3.自由读。

4.提名赛读。

评价:这就读出了景中的语言 5.刚才我们在景外观景,现在我们走进景中,孩子们,请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

用心去感受,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师配乐范读) 6.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谈)(预设,作以下回应:)──你听到了呼呼的北风狂啸声,刮到的脸上,寒在心里,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你看到大雪纷飞,断雁独飞的凄凉,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你看到黄沙飞扬,黄云残日的空旷,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此刻夕阳西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凄凄惨惨齐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7.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师指课题:此景,别董大,这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

8.“愁”。

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着眼前这凄凉的景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生在读时提示:可以联系背景和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来体会) 9.你怎样理解“前路”、“知己”? 10.此刻我再来看这个“曛”,这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仅仅是指景吗?这“曛”不仅写出了天色昏黄,也写出了前途昏暗,分不清方向。

(二)品读第三四句诗 1.说得很好,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

然而,高适却写下的这样的诗句: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画出“莫愁”) 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出示课件)(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宰相非常赏识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声》。

听,这就是董大当年善弹的那首著名的《胡笳十八拍》。

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此刻,你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几句话,或者是替高适来劝慰朋友几句。

4.(学生回答后随机评点引导并让学生读相关诗句。

)生:你的琴艺高超,一定会有人赏识你的。

所以,诗人开导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是一代琴师,边当朝宰相都非常赏识你,你还担心什么呢?所以,诗人劝慰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的琴声让大河停止的波动,让鸟儿停止了鸣叫,你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所以,诗人这样鼓励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所以,诗人这样激励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随机采访)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随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积极情感。

)生:充满了自信。

这就是友谊的力量啊。

生:我不再发愁。

这就是朋友的真情啊。

生:我有了力量。

这是友谊的可贵啊。

6.再来读题,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自信、友情)(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

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透过这个黄云白日和长啸的北风,纷纷的大雪,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晴朗和阳光。

)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

(全班练读) 2.指名个别读。

点评:这景悲壮但不凄惨。

谁再来读?提名读。

(我又看到了一个小高适,乐观,豪放)(自由读。

)再提名读。

3.荒凉的塞漠正因为有了英雄的襟怀才变得壮美动人,读出你的真情,读出你的豪放。

(生齐读) 4.人常说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诗人高适在写此诗时,自己也在逆境不得志时,失意流落,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雄壮的豪情来,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板书: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对友人的真情) 5.怀着对诗人的敬仰记下这首诗,自己练习背一背。

(指2-3人背。

) 6.同学们,诗人高适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但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

并以此来影响他的朋友,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让我们再次和着音乐来吟诵这首诗。

(配乐读)四、总结全诗,活用诗句、拓展延伸 1.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有许多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让人感人至深,我们来一起回忆一下渭城曲——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李白李白登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其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高适的《别董大》便是这豪放派的佳篇。

与此类似的还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洲。

与君别离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是啊,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但今天的课堂也许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如此,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会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了这曾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记住了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设计: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乐观豁达莫愁前路无知己,友情真挚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教学反思一、教学整体模式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品诗句,悟诗情----总结全诗,活用诗句。

这四环节着眼于学生资料搜集、自主质疑、探究解疑、读中感悟、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

二、导语与结束语的贴切与自然我以‘相见时难别亦难’导出送别诗。

以“也许人们忘记了高适,也许人们忘记了董大,可是人们永远不会忘千古流传的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结束此次古诗之旅,简炼中导出课题,出色中结束全篇。

三、以声传情,读出感情无论是美伦美换的读,还是讲求技巧,事半而功倍的读,都能将学生引领到渴求知识的海湾,一掘诵读的甘泉。

文本细读,功在当课、利在千秋、传之久远。

在古诗教学当中,重视“读”已达成共识。

然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在诗歌教学中,读与赏是不能分开的,要在读中赏,赏后读,以读感悟,以赏提升,读赏双飞。

在学习前两句描写送别景色时,我引导学生找出五种不同的景物:黄云、白日、北风、吹雁、和雪。

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学生感悟出凄凉、冷静的意境。

在感悟中体会的心情,在胡茄十八拍的琴曲中走入情景,真正的感悟到情之所在!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孕育出作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壮志。

然而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要抒发的却是对好友的祝福,而且慷慨激昂,千古传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