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

合集下载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中的几个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中的几个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中的几个问题内容摘要:摘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持续进行了的南水北调前期工作,在大量的野外勘测和分析比较了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最终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四横三纵”基本格局。

经党中央国务院审议并原则同意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已由规划转入实施。

但对中线工程规划中的工程规模、分期实施和输水方式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文章结合总体规划的研究情况对“中线工程规模、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和管道与明渠的比选”等问题谈了几点认识。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总体规划1中线工程规模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规划目标与调水规模,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目前我国的工农业用水已出现“零增长”,今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仅仅是生活用水将有一定的增长,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的总调水规模只需30亿m3,只需60亿m3。

另一种认为黄淮海平原是国家的粮食基地,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不能只解决城市缺水,要求中线工程按调水145亿m3的规模一次建成。

经过反复的分析、研究,我们认为南水北调工程的根本目标是要改善和修复黄淮海平原的生态环境,近期应以解决城市缺水为主。

确定中线工程的规模应采取适度偏紧的方针。

所谓适度,就是要满足北方省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缺水需要,要有一定的规模,否则,南水北调工程就没有意义。

但长距离跨流域调水会打破原有的各种平衡,我们将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建立新的平衡。

这次总体规划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精神,对中线工程进行分期建设,将一期工程调水量从145亿m3压缩到95亿m3,不是因为投资,主要是从促进调入区的节水和汉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考虑。

1.1南水北调中线第一期工程规模是经济社会环境的最低需求有些专家认为总体规划预测的城市需水量偏高(受水区城市需水量年平均增长率为5%)、节水潜力估计不足、污水再生利用量偏低,使工程规模偏大。

南水北调工程施工方案

南水北调工程施工方案

南水北调工程施工方案一、工程规划与设计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中线工程、东线工程和西线工程三个主要部分。

其中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的主轴,西起长江,东至北京。

东线工程则是从江苏淮安引水,分向山东和河南,最终北上至北京。

西线工程则是从四川乐山引水,途径陕西和甘肃,最终注入黄河。

工程规划充分考虑了地形、水系、城镇分布等因素,通过人工挖掘、引水、渠道建设等手段,确保水资源顺利调剂到北方地区。

二、水源保障与水质控制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主要是从长江输水,因此水源的保障至关重要。

工程采用了多种手段进行水源保护,包括严格的环保技术措施、水源地治理和监测等措施,确保引水的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规定的排水标准和水质监测要求,确保引水的水质达标,保障北方地区的饮用水安全。

三、工程施工技术南水北调工程的施工涉及到大量的水利工程和土建工程,包括隧道、水库、渠道等。

工程施工的关键是稳定工程质量,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

为此,工程采用了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包括盾构机、挖掘机等,保障施工的高效率和质量。

同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施工标准进行,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

四、施工进度管理南水北调工程的施工包括几个阶段,需要严格的施工进度管理。

为确保工程按期完成,需要对每个施工环节进行详细的计划和安排,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同时,要随时关注工程的进展情况,及时处理问题,确保施工进度不受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施工记录和资料整理,以备后续查阅和评估。

五、安全施工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复杂的水利工程,涉及到诸多安全风险。

在施工过程中,要重视安全生产,做好各项防护工作,确保工程施工安全。

同时,要加强水文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掌握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变化,做好应对措施。

在施工现场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各项安全规定,确保工程施工无事故。

六、环境保护南水北调工程的施工对周边环境有一定影响,如土地开垦、水资源调剂等。

为了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工程采用了多项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土地复绿、水域治理、生态恢复等措施,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划定方案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划定方案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划定方案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背景和意义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间大规模水资源调配工程,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大通水工程。

其中,中线工程是指从长江上游汉江的一级支流承接水资源,通过引流、输水等水利工程,将水资源调配至黄河上游区域,解决黄河上游水资源短缺和北方地区的用水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对解决黄河上游水资源短缺问题、满足北方城市和农业用水需求,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缺水严重、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将大大改善当地的用水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划定方案的基本原则在制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划定方案时,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良性循环原则。

要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充足、水质稳定,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达到水资源调度的良性循环。

2. 公平合理原则。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资源调配中,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水资源需求和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合理分配水资源,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3. 生态优先原则。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工程建设和水资源调度中,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实现水资源调配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4. 可持续发展原则。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划定方案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有效利用水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保障后代子孙的水资源利用权益。

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划定方案的具体内容1. 水源选择与引水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主要来自长江上游的汉江一级支流,应该在选择水源的同时,设计合理的引水工程,将水资源引向黄河上游地区。

2. 输水路线规划与工程布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输水路线应该考虑地形、地质、生态等因素,规划合理的输水路线和工程布局,避免对地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3. 工程建设和设施完善。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划定方案应该包括工程建设的具体方案和设施的完善,确保工程的顺利运行和水资源调配的有效实现。

南水北调工程的50多种方案

南水北调工程的50多种方案

南水北调工程的50多种方案一、调水路线选择方案1.内调北线:该方案主要依托京杭运河以及它的支渠,将长江流域、淮河流域以及其他华东地区的水资源引入华北地区。

2.中线调水:该方案主要是将长江水资源引入华北地区,通过建设一条长江干线水利工程实现。

3.以江引淮:该方案主要是依托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相通衔接,引江入淮,然后通过淮河将水资源引入华北地区。

4.西线调水:该方案主要是将西南地区的水资源通过引黄入渭的方式引入华北地区。

5.京杭泰调:该方案主要是以京杭运河和泰湖为基础,将长江和东南沿海河流的水资源引入华北地区。

二、输水工程方案1.开挖渠道:该方案主要是通过开挖渠道,将水资源从水源地输送到目的地。

2.建设隧道:该方案主要是通过建设隧道,将长距离的水资源输送到目的地。

3.建设引水坝:该方案主要是通过建设引水坝,利用地势高低差,将水资源输送到目的地。

4.修建水库:该方案主要是通过修建水库,储备水资源后再进行输送。

5.开发地下水资源:该方案主要是通过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将地下水资源输送到目的地。

三、水质改善方案1.建设净化设施:该方案主要是在水源地和输水工程的途中,建设净化设施,对水资源进行净化处理。

2.水质防护设施:该方案主要是在输水工程沿线,设置水质监测点和防护设施,对水质进行保护和管控。

3.开展水质监测:该方案主要是建立水质监测体系,对输送的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

4.提升水质标准:该方案主要是通过技术手段,提升水质标准,确保输送的水资源符合相关标准。

四、生态环境保护方案1.生态恢复工程:该方案主要是在水源地和输水工程途中,开展生态恢复工程,修复受损生态环境。

2.生态调度方案:该方案主要是通过水资源的调度和管理,保护生态环境,确保输送水资源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3.生态补偿政策:该方案主要是建立生态补偿政策,对受损生态环境进行合理补偿,维护生态平衡。

4.生态修复工程:该方案主要是在输送水资源的目的地,进行生态修复工程,修复受损的地方生态环境。

南水北调工程的中线方案

南水北调工程的中线方案

南水北调工程的中线方案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个部分。

其中,南水北调中线是最主要的一条水源调运通道,它起于济源市,止于北京市,北延至天津市、唐山市等地,南延至深圳、冀北、山东、河南、河北、北京等地。

南水北调中线的设计和规划经历了多个阶段和方案的调整与优化。

本文将重点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方案设计和实施情况,旨在深入了解其在解决水资源短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设计的初衷是从黄河水系引水,通过人工运输的方式,将丰富的长江水资源调拨到干旱的黄河水系流域,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规划和设计经历了多次修改和调整,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环节:1. 水资源勘测和论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规划设计,首先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水资源分布调研和勘测,明确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水资源分布情况。

此外,需要论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人工引水和区域水资源调度的影响,包括生态环境、水生态系统、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影响。

2. 转移工程的方案设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转移工程主要包括水源地取水、输水渠道和水库设计等方面。

在方案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质量等因素,提出合理的转移工程设计方案。

3. 环保、生态保护措施的设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需要提出一系列的环保和生态保护措施,确保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工程实施管理方案的设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需要制定详细的工程管理方案,包括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技术规范执行、质量安全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规划设计过程中,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等各方积极参与,形成了研究规划设计方案的明确结论和建议,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情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2002年正式动工以来,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进度较快,相关的转移工程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已经陆续完成,有效改善了华北地区的水资源供应紧张局面。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目的是通过调水北送,解决中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改善水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局面。

其中,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将长江水资源引入黄河流域,为河南、山东等地区提供支持。

本文将对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设计思路、技术特点和对当地水资源带来的影响。

一、中线工程的设计思路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长约1278公里,旨在通过引水将长江水源引入黄河流域,为黄河流域地区提供水资源支持。

中线工程设计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水源:中线工程的调水源主要是从长江干流的汉江、赵水段引水,通过引水渠将水资源输送到黄河流域地区。

2. 项目规模:中线工程项目规模较大,涉及建设引水渠、涵闸、泵站等设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3. 工程路线:中线工程所选路线经过的地理环境复杂,需要克服山川河流等自然地理条件的阻碍,同时考虑到工程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4. 生态保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通过相关措施保护当地的生态系统。

二、中线工程的技术特点中线工程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技术特点:1. 大规模引水:中线工程采用大规模引水方式,通过引水渠将长江水资源引入黄河流域,解决当地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

2. 复杂地形克服:中线工程所经过的地形复杂,包括山川河流等自然地理条件的阻碍,需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来克服。

3. 工程运行稳定:中线工程的建设需要保证工程的运行稳定性,特别是在繁忙运行时期,以确保水资源的持续供给。

4. 生态环境保护:中线工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相关技术措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5. 经济运行效益:中线工程的建设需要保证工程的经济运行效益,让地区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以达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南水北调工程技术方案

南水北调工程技术方案

南水北调工程技术方案南水北调工程是为了解决中国北方地区长期面临的严重水资源短缺问题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水利工程。

该工程主要通过利用长江流域的丰富水资源,将水资源调派到黄淮海、华北地区,以解决这些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始建于1952年,经过多次规划和调整,终于于2002年正式开始实施。

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分为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两大部分,其中中线工程是通过引水工程将长江水调送到黄淮海地区,东线工程则是通过引水和调蓄工程将长江水调送到华北地区。

本文将就南水北调工程的技术方案进行相关探讨。

一、中线工程中线工程主要是利用引水工程将长江水调到黄淮海地区,以解决该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

中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存在许多技术难题和挑战,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设计方案:中线工程的设计方案主要包括引水系统、输水系统和附属工程等多个部分。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引水工程的引水点和引水方式,输水系统的输水方式和输水管道,以及附属工程如泵站、水库、堤坝等设施的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水文、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 施工技术:中线工程的施工技术主要包括土建工程、水利工程、机电工程等多个方面。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气候条件等因素,灵活运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进度。

3. 管道材料:中线工程的输水系统主要采用混凝土管道进行输水,这要求混凝土管道的材料、制作工艺和施工质量都达到一定的标准。

此外,还需要考虑混凝土管道的防腐、防渗、防漏等技术要求,以确保输水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4. 管道布局:中线工程的输水系统需要考虑输水管道的布局和走向,以确保输水系统的输水量和输水质量达到相关要求。

在管道布局过程中,需要考虑地形地势、地质条件、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的影响,确保输水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二、东线工程东线工程主要是利用引水和调蓄工程将长江水调到华北地区,以解决该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筑环境规划介绍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筑环境规划介绍

Si l nto c i n i c t c u a mp e I r du to n Ar hie t r lEnv r nme a ni g io ntPl n n f r t i dl ut ft o t t- r h W a e v r i n o heM d e Ro e o he S u h-o No t tr Di e so
a n io me tpa nn l vr n n ln ig,t ea t o u o wad s mea vc n tet e t rgn l y,rs reitg a ina d d sg rn il fe vr n n e h u h rp tf r r o d ieo h h mai o iiai c t eou c n e r to n e in p icpeo n io me — t l on tu to a c sr cin,s st ovd ee e c o hee vr n n ln n n o tu to .O u i i o b i r s-e in l o p st o r— oa opr iear frn efrt n io me tpa niga dc nsr cin ram st ul aco srgo a m o i c r i d c e d r n e r t eo c s ra e“hre r u e ,eg tcrls a d 2 a d c p s ,c n tu tt e M ider u eo ut-oNo t ae a se o ,itg a ers ure ,ce t t e o ts ih ice n 8 ln s a e ” o sr c h d l-o t fS o h t- rh W t rTrn fr
的, 也是重要的 。目前水利水电设计规范标准对建筑环 境规 划设计只作出了一般性 的要求 , 满足不 了南水北调工程建 筑环境规 划设 计需要 。在论述建筑环境规划基本要求 的基础上 , 提出了该 工程 环境 建设 的主题创 意、 资源整合和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简介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我国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

京津华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

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并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正常发展,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因此,实施跨流域调水,向京津华北地区补充水资源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要求“加紧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十五’期间尽早开工建设”。

为此,根据水利部统一部署,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修订工作。

本次中线工程规划修订过程,除进行受水区的需水预测外,还针对中线工程中的一些重大技术问题开展了专题研究,编制了《汉江丹江口水库可调水量研究》《供水调度与调蓄研究》《总干渠工程建设方案研究》《生态与环境影响研究》《综合经济分析》《水源工程建设方案比选》等6个专题报告。

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于2001年7~8月组织有关专家对这6个专题进行了评审。

评审意见认为,各专题报告资料翔实,研究的技术路线正确,方法科学合理,工作深度达到了规划阶段的要求。

同时,也提出了修改和补充的意见。

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送审稿)。

2001年9月,水利部主持对规划报告送审稿进行了审查,审查意见认为,规划修订报告达到了规划阶段的深度要求,多数专家同意规划修订报告的主要结论并赞成推荐的方案。

一、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京津华北平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但该地区水资源十分短缺,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6%和14%。

海河流域缺水状况最为严峻,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92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高达90%以上,以国际标准衡量,属于严重缺水地区,其严重性主要表现为:水源枯竭、水质恶化,大部分河道已成为季节性或常年无水的河道,地下水严重超采,城乡供水出现全面紧张的态势。

为了保证城市供水,不得不大量挤占农业用水;部分地区长期开采饮用有害物质含量超过标准的深层地下水,人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争水矛盾日益激化,甚至爆发冲突,给社会的安定造成严重影响。

京津华北平原的缺水属于资源性缺水,仅靠节水和污水回用已不能解决水资源过度利用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水资源继续衰减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将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

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补充京津华北平原的水资源供应量,是实现南北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缓解京津华北平原水资源供需矛盾、支撑该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因此,兴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十分必要的。

二、规划目标、依据、原则与任务(一)规划目标解决京津华北地区城市缺水问题,缓和城市挤占生态与农业用水的矛盾,基本控制大量超采地下水、过度利用地表水的严峻形势,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

(二)规划依据规划的基本依据是2000年国家计委、水利部组织进行的,并经两部委会同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审定的《南水北调城市水资源规划》。

该规划在充分考虑节水治污的前提下,预测中线工程受水区主要城市2010水平年缺水量78亿立方米,2030水平年缺水量128亿立方米。

(三)规划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四)规划任务按上述原则与依据,确定调水规模和工程方案,研究中线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体制,合理测算供水价格。

(五)规划水平年近期为2010年,后期为2030年,远景为2050年。

三、规划修订的主要思路与特点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原则和“将城市不合理挤占的农业与生态用水返还于农业与生态,农业新增用水靠降低灌溉定额、提高水利用系数加以解决”的思路,在充分考虑节水治污的前提下进行水资源综合平衡。

在满足汉江干流供水区未来发展需水量和中下游河段环境与生态、航运需水量,以及合理安排兴建补水、壅水工程和必要的灌溉、航运设施改扩建工程的前提下,制订“以满足汉江中下游用水为先”的水库调度规则,按汉江多年平均来水量偏小的水文系列推算可以北调的水量。

按照受水区不同水平年的缺水量确定调水量和工程规模,并研究工程一次建成与分期建设的经济合理性及技术可行性。

在拟订丹江口水库的规划方案时,既充分考虑实现调水的目标,同时也十分注重发挥水库的综合利用效益;既注重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移民安置的艰巨性,同时也看到其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扶持库区人民群众摆脱贫困的巨大作用。

在充分比选的基础上,确定丹江口水库大坝的最终建设规模。

根据城市供水均匀、稳定的特点,充分发挥丹江口水库的调蓄作用,在计算可调水量时,以尽量增加枯水年调水量为目标。

为保证供水均匀可靠,适当增加在线水库,提高调水的均匀性,基本做到“均匀供水”。

输水工程以明渠自流方式为主,按“宜渠则渠,宜管则管,宜涵则涵”的原则,采取局部渠段管涵输水方式,优化输水工程的总体布置。

按“还贷、保本、微利”原则确定水价,充分考虑用水户对水价的承受能力。

集思广义,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多方案比选。

按照从长江干流引水方案、汉江中下游工程选择、输水工程分期方式及线路与形式等内容进行分类,组合成40余个比选方案,进行工程量与投资的比较,从中初选出20个方案列入报告,供进一步比选,最终筛选出推荐方案。

四、主要规划内容和规划结论(一)受水区需调水量规划中线工程规划受水区包括唐白河平原及黄淮海平原的西中部,南北长逾1000千米,总面积15.1万平方公里。

在这一区域内,因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的需求量仍将继续增加,通过进一步加强节约用水提高水价、增加投入、综合管理等措施,到2010年和2030水平年,缺水量分别为128亿立方米和163亿立方米。

其中,2010年与2030年的城市缺水量分别为78亿立方米和128亿立方米。

中线工程近、后期调水量按城市缺水量确定。

(二)水源工程方案比选1.引汉与引江的方案比较从长江三峡库区大宁河、香溪河、龙潭溪抽水,经丹江口水库北调的各种方案,水源部分的投资为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投资的2~5倍;由于要提水,成本水价较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的水价高9倍左右。

考虑到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调水量近期可达到97亿立方米,完全可以满足2010年城市净缺水78亿立方米的需求,与从长江干流调水的方案相比,投资小、工程简单、工期短、运行费低,故推荐中线近期工程仍从汉江引水。

后期,丹江口水库可调水量可达130亿~140亿立方米。

将根据受水区需调水量要求,再研究后期或远景从长江干流增加调水量的方案。

2.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与不加高调水的方案比较加高大坝调水,最小调节库容达到98亿立方米,对近期调水量可以进行完全调节,基本做到“按需供水”;不加坝调水,调出的水量小,到达用户的年净供水量约65亿立方米,与净需调水量78亿立方米的差距较大,而且95%保证率的净供水量不足30亿立方米,调水过程极不平稳,难以满足城市供水要求。

加坝后,水库的蓄洪能力大大提高,可以使汉江中下游遇1935年洪水时不分洪,为分蓄滞洪区5万余公顷耕地、70多万人口提供了长治久安的发展条件。

若仍维持目前的防洪方案,蓄滞洪区安全建设需要的投资和需要搬迁的人口,将超过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的投资和移民。

大坝加高增加了发电水头,使因调水而损失的电量得到一定的补偿。

如不加坝调水,减少电量约10亿千瓦/小时,加坝调水减少的发电量约5亿千瓦/小时,较好地兼顾了水源区的发电收益。

大坝加高后,将居住在157m高程附近的大量移民外迁安置(157~161m高程间的移民数约占157~170m高程间总移民数的45%),一方面可显着减轻人类活动对水库水质的影响,使水库水质满足城市供水标准更有保障;另一方面可大大改善库区的环境容量,加快库区群众脱贫的步伐。

另外,还研究了丹江口水库正常蓄水位抬高到161m的方案。

由于汛限水位没有改变,该方案调出的水量与过程基本与不加坝调水方案相同,不能满足城市供水的需水量和高保证率的要求。

综合比较结果,仍推荐丹江口水库按最终规模加坝调水的方案。

(三)可调水量规划1.汉江流域水资源汉江流域地表水资源总量566亿立方米,现状总耗水量39亿立方米,其中丹江口水库大坝以上,地表水资源量388亿立方米,预计2010年上游耗水量约23亿立方米,中下游需水库下泄补充162亿立方米,在剩余的203亿立方米水中规划可调走97亿立方米。

2.丹江口水库可调水量及水量分配将丹江口水库、汉江中下游及受水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供水调度及调节计算,在近期可调水量97亿立方米中,有效调水量95亿立方米。

受水区城市生活供水保证率达95%以上,工业供水保证率达90%以上。

近期有效调水量分配如下:北京12亿立方米,天津10亿立方米河北35亿立方米,河南38亿立方米(含刁河灌区现状引水)。

3.调水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调水后,汉江干流河段的枯水流量有所加大;兴隆以下河段中水历时延长,沙洋河段、仙桃河段多年平均水位均有所上升,但部分河段中水历时减少,黄家港河段、襄樊河段水位有所降低;中下游河床总体上将向单一、稳定、窄深、微弯型发展,河床冲刷强度减弱,航运条件有所改善,但整治流量较现状有所降低,整治工程量将有所增加;干流供水区的供水保证率均有明显提高,但部分取水泵站的耗电量也将有所增加。

因此,调水工程实施后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有利有弊,且其不利影响都可以通过工程措施予以减缓或消除。

(四)输水工程方案比选1.总干渠线路比较主要对黄河以北总干渠线路布置高线或高低分流进行了比选。

研究结果表明,高低分流方案的投资与高线明渠方案的投资基本相同,但高低分流方案的后期还需要增加投资,且低线部分的水质没有保障,管理极为困难,水的调配基本无法控制;而高线可以较好地兼顾近、后期城市供水的需要,并能相机向低线河道供水,形成多条“生态河”。

因此,从长远考虑,推荐高线方案。

2.总干渠结构形式比较重点进行了明渠、管(涵)、管(涵)渠结合布置方案的比较。

结果表明:管(涵)输水虽具有占地少、输水损失小、便于管理的优点,但由于投资高、需要多级加压导致运行费用大、检修困难,因此全线采用或大量采用管(涵)方式的难度较大。

在北京、天津市区和穿过大清河分蓄洪区总长135千米的地段采用管涵,避免了明渠与当地其他基础设施的矛盾,还可增加明渠段的水头,有利于输水工程的总体优化。

因此,推荐总干渠局部管道的结构形式。

3.总干渠一次建成与分期建设方案比较输水工程一次建成和分期建设方案技术上均可行,经济评价指标相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