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南水北调精神宣讲题目

南水北调精神宣讲题目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2.南水北调精神的内涵
3.南水北调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4.如何传承和发扬南水北调精神
正文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为了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而实施的一
项重大战略工程。
这项工程不仅规模宏大,技术难度高,更是体现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伟大的精神。
这种精神,被称为南水北调精神。
一、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中、西三条线路,总长超过 1200 公里,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该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将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输送到华北、西北等地区,以解决这些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二、南水北调精神的内涵
南水北调精神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敢于创新,勇于担当,团结协作,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种精神体现在工程的规划、建设、运营等各个环节,是推动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动力。
三、南水北调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南水北调精神不仅对于南水北调工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我国的其他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全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它体现了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奋斗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如何传承和发扬南水北调精神
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理解南水北调精神。
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方案

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方案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国家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旨在对南方的丰沛水资源进行调配,以满足北方干旱地区的用水需求。
该工程的实施,将极大地促进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缓解不同地区间的水资源矛盾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基本情况、实施方案、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南水北调工程的基本情况南水北调工程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初步构想自1952年开始,经过多次调研、论证和讨论后,于2002年3月起正式启动实施。
整个工程由东、中、西三条调水线组成,分别是东线、中线和西线。
其中东线自江苏泗洪县,沿淮河干流至北,经状态苏州支流大运河传输,至北京;中线自汉江支流去黄河起,断转河南、山西、北京、天津等地;西线则自长江支流水口排水闸左干跨黄河桥水转六直渠,通过地下途径,最后将水沿新平线将调水源输送到中国西部干旱地区。
总体来说,南水北调工程的基本情况如下:1. 工程规模宏大: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全线工程总长超过1200公里,工程总造价约7000亿元人民币。
2. 对资源整合利用:该工程集中南方水资源,通过调水方式输送到北方,达到资源整合利用的目的。
3. 利国利民: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有力地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协调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贡献。
二、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方案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是根据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水资源贫乏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一个系统的工程方案。
该方案主要包括工程建设、水质保证、环境保护等内容。
1. 工程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是多层次的,分别包括东线、中线和西线。
每一条调水线都有其独特的工程建设方案,以及相应的设施和设备。
2. 水质保证:南水北调工程在输送南方水资源的同时,还特别注重保障北方地区的用水水质。
在输送的过程中,设立了多个水质监测站点,及时掌握水质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管理。
3. 环境保护:南水北调工程注重环境保护,对工程建设和水资源输送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充分的评估和规划,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保证了工程的环保可持续发展。
南水北调完整版

线路走向 开凿穿过巴颜喀拉山的输
(解决西北 水隧洞引水入黄河上游
缺水的问题)
可调水量 源地水质
较小 最好
二、工程进展情况
❖ 1、投资方面 ❖ 截至2012年3月底,我办已累计下达南水北调东、
中线一期工程投资2125.2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 247.3亿元,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106.5亿元, 南水北调工程基金159.3亿元,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基金1146.8亿元,贷款465.3亿元。 ❖ 工程建设项目(含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工程)累计 完 成 投 资 1455.3 亿 元 , 占 在 建 设 计 单 元 工 程 总 投 资 2188.7亿元的66%,其中东、中线一期工程分别累计完 成投资232.0亿元和1205.7亿元,分别占东、中线在建 设计单元工程总投资的78%和64%;过渡性资金融资利 息16.7亿元,其他0.9亿元。
❖
❖
世界上受益人口最多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供水规划区人口
4.38亿人(2002年)。仅东、中线一期工程直接供水的县级以上城市就
有253个,直接受益人口达1.1亿人。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可增加
防洪库容33亿立方米,与非工程措施和中下游防洪工程相配合,可使
汉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消
南水北调完整版
工程简介
❖ 南水北调就是指在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规划了 三个调水区,形成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西 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 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构成我国中部地区 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 体格局。
南水北调——五个世界之最
❖ 世界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横穿长江、淮河、黄河 、海河四大流域,涉及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输水线路长,穿 越河流多,工程涉及面广,效益巨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巨型水利工 程,其规模及难度国内外均无先例。仅东、中线一期工程土石方开挖 量17.8亿立方米,土石方填筑量6.2亿立方米,混凝土量6300万立方 米。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doc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doc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2000年国务院批准、2002年正式开工的承载着国家战略意义的
大型水利工程,主要目的是通过长达1300千米的水利工程将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水资源有效地调至北方缺水地区,保障北方城市和农业生产的用水需求。
南水北调工程由中线工程、东线工程和西线工程三条主线组成,其中中线工程是南水
北调工程的主体工程,东线工程和西线工程则是补充工程。
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湖北江夏区的沙墩港,终点位于北京密云水库,全长1418.91千米,分为四个分段:南水南干渠、丹江口水库、中间干渠和北水北干渠,同时涉及东线和西线
工程的各自分部工程,实现了长江与黄河之间的跨流域调水。
东线工程起点为江苏扬州市,终点在河南省南阳市,全长1720千米,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
东线主要任务是从长江流域调水至河南、山东、天津等地区,解决这些地区的淡水短缺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历程经历了数次调整和完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问题和挑战,如
地质复杂、水的质量问题、水污染治理难度大等。
但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从未停歇,
各项工程在多方面的努力下也越来越完善,目前中线一期工程已于2014年6月正式通水,东线、西线也取得了重要的建设成果,为北方地区的水资源治理和调配工作作出了巨大的
贡献。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体现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性,同时
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独特而深远的贡献。
南水北调相关知识点

南水北调相关知识点一、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1. 工程目的。
- 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北方水资源匮乏,南水北调通过跨流域调水,以缓解北方地区的用水紧张局面,满足城市生活、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等多方面的用水需求。
2. 工程线路。
- 东线工程。
- 起点在长江下游扬州附近的江都水利枢纽。
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逐级提水北送,途径江苏、山东、河北等省,终点到达天津。
东线工程主要供水区域为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等省的部分地区和河北东部、天津等地。
- 中线工程。
- 从长江中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通过陶岔渠首闸,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中线工程的供水范围主要是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省(市)的大中城市。
- 西线工程。
- 西线工程规划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调水入黄河上游,以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问题。
目前西线工程处于规划研究阶段。
3. 工程规模。
-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
它涉及众多水利设施的建设,包括水库、渠道、泵站等。
例如,中线工程的丹江口水库,总库容达到290.5亿立方米,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地,其大坝加高工程也是工程中的重要部分。
二、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及解决措施。
1. 穿黄工程技术。
- 在中线工程中,穿黄工程是关键技术难题之一。
需要在黄河河床下开凿隧洞,将南水北调的水安全地从黄河南岸输送到北岸。
施工过程中采用了盾构法等先进技术,盾构机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进行掘进,同时要解决防水、防沙等问题,确保隧洞的稳固性和输水的安全性。
2. 水质保护技术。
- 为了保证调水的水质,在水源地及沿线采取了一系列水质保护措施。
例如,在丹江口水库及其上游地区,加强了水污染治理,关闭了大量污染严重的企业,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对入库河流进行综合整治,通过植树造林等生态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从而保障水源地水质达到较高标准。
南水北调知识点归纳总结

南水北调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南水北调工程概述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由中线工程和东、西线工程组成。
中线工程自2002年开工建设,于2014年12月12日全线贯通,2014年12月27日通水;东线工程自2013年7月开工建设, 2013年10月28日动工开挖,2013年12月31日开工建设,2014年8月11日至2015年3月底,洪湖、九江船闸联合模拟船闸试验成功,2015年6月26日试通航,2015年12月30日正式通航;西线工程自2008年开工建设,2014年10月8日全线贯通。
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主体工程,主要任务是将来自长江水系的水资源引到华北地区,解决其严重的缺水问题。
东线工程主要任务是利用长江水资源补充淮河流域的水资源,西线工程主要任务是将长江水资源引到山西、陕西等地区。
二、南水北调工程的水资源调配1. 长江水资源的利用南水北调工程的核心是利用长江的丰富水资源,通过引水工程将水资源引入到黄淮海平原。
根据规划,每年引水量为44.8亿立方米。
这需要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设施,包括引水渠、水库、泵站等。
2. 水资源的分配南水北调工程将长江的水资源引入到华北地区,这涉及到了水资源的分配和调配。
在工程中,需要考虑到各个地区的实际用水需求,调配合理的水资源,以满足各地区的用水需求。
3. 生态环境保护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水系和接收地区的生态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工程建设和运行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护长江水系的生态环境,减少对接收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1. 生态补偿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水系和接收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工程建设和运行中,需要采取措施对受影响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保护受影响的生态系统。
2. 水质保护在引水过程中,需要保证长江水系的水质在引水过程中不受到污染,保证引入的水资源符合相关的水质要求。
3. 生态恢复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对长江水系和接收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

五解决方案
• 调水区生态环境保护计划
中线调水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东线调水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输水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中线工程输水安全保障 东线工程输水安全防护
中线调水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丹江口库区及汉江上游规划措施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通过水污染防治、水土保 持、生态示范县建设及源头地区生态保护区建设等 措施,保障丹江口库区水体水质安全。 汉江中下游规划措施 针对汉江中下游各种生态环境影响,规划提出建立 汉江平原生态农业示范区,控制农业面源污渠;建 立污染防治区,控制城市与工业污染。 东线调水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东线调水区主要关注长江口地区,通过划分生态功 能区,分区分类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保障长江 口地区生态安全及长江干流水质安全,其中重点是 上海水源区对于盐水入侵的预防,当大通流量小于 警戒水量时,应严格控制或停止东线调水。
• 中线工程输水安全保障 发挥在线水库的调蓄功能 设置节制闸实现干渠分段控制,减少输水 风险 • 东线工程输水安全防护 主要截污导流工程 截污导流工程与防洪排涝系统的协调
谢谢!
受水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是调水的主要受益地区,调水 工程的实施将不仅有利于改善黄淮海平原和黄河上 游即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状况,以及缓解黄河上、 下游争水的矛盾,还可减少拦蓄受水区当地地表径 流,使河流保持一定的入海流量,有利于减轻黄河、 海河等河道的泥沙淤积,部分恢复河流生态功能。 另外,调水还能够在相当程度上缓解受水区灌溉用 水与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争水的局面,提高灌溉保 证率,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但为保障北调水 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对工程实施后可能出现的局 部地段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水污染控制问题等, 可就有关科研结论和规划予以跟踪调查和验证。
南水北调是什么意思

南水北调基础介绍
南水北调是指从中国南方的水源地,向北方的水资源匮乏地区调水的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始建于1950年,目的是为了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保障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用水。
南水北调工程包括南水北调主体工程和南水北调副线工程。
主体工程的规划长度约为4480公里,跨越5省3市,主要用于解决北方地区生产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
副线工程则是为了解决沿线城市和区域的生产生活用水,共规划了4条副线,分别为南水北调中线、南水北调西线、南水北调东线和南水北调南线。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中国人民在共和国成立以来改善水资源利用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中国实现了从南方向北方调水的历史性转变,为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简介2005年8月16日一、中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中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占世界总量的5.8 %左右,仅次于巴西、原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
但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163m3,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世界银行1998年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只居第88位。
因此,水资源是中国十分珍贵的自然资源。
在研究开发利用我国水资源时,要看到中国水资源总量虽较丰富,但人均水资源相当贫乏的这一基本特点。
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另一个基本特点是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空间分布很不平衡。
河川径流主要来自降水,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是来自西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孟加拉湾的西南季风。
东南沿海山丘区,台湾,海南东部山区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西南部分地区、平原地区约1600~1800毫米,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部分超过1000毫米,淮河流域为800~1000毫米,华北平原下降为500~600毫米,大西北沙漠区,降水量不足25毫米。
中国水资源分布的第三个基本特点是年内或年际变化大,随着季风出现的次数、强弱和水汽量多少,降雨和径流量年际间、年内的分布也极不均匀,经常出现连续多水时段和连续少水时段或连续干旱年和连续丰水年,尤其是连续干旱年的出现,对水资源本已短缺地区来说,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并引起生态环境恶化。
以上三个基本特点,也是开发利用水资源、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南水北调就是借助于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优化配置中国水资源的一项宏伟工程。
二、黄、淮、海流域是中国当前最缺水地区黄河是中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52mm,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580亿m3,可开采的地下水资源量110亿m3,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2.5%,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633 m3。
淮河流域(包括胶东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854mm,水资源总量为961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4%,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78 m3。
其中胶东地区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30m3,水资源开发程度已高达86%,遇大旱年份,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海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539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72亿m3,占全国的1.3%。
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92m3,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7,比全国人均年用水量还低138 m3,缺水十分严重。
根据1993年国际人口会议提出并经1996年国际自然资源会议认可的标准,当一个地区水资源利用率达到25~50%而人均水资源量仅为500~1000m3,则该地区属于缺水地区;当一个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大于50%而人均水资源量小于500m3时,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按此定义,2000年黄河流域人均633m3、但开发率已达67 %,淮河流域人均478m3、开发率达59 %,海河流域人均 292m3 、开发率达94 % ,均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近10年来,黄河源区干旱趋势加重,中小型湖、塘干涸,草场大面积退化和荒漠化,多年冻土层出现萎缩。
下游从1972~1999的28年中有22年断流,1997年利津站断流226天,断流河段上延到开封附近。
1999年后虽未断流,由于采取封堵口门和控制抽水泵站等措施对两岸生产、生活影响很大。
海河流域平原河道长期干涸,地下水严重超采,现状平均每年超采地下水65亿m3,其中浅层地下水35亿m3,超采面积达4.4万Km2,深层地下水30亿m3,超采面积达5.6万Km2, 20多年来已累计超采900多亿m3。
造成地下水位埋深大面积持续下降,京广铁路、津浦铁路沿线城市附近地下水漏斗不断加深和扩大,现在已基本连成一片,局部地区地下水资源已接近枯竭。
水资源过量开发,导致河湖干涸、河口淤积、湿地减少、土地沙化以及地面沉陷等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近20年来面对长期严重缺水的局面,许多地区都加强了节约用水、污水处理再利用、调整供水与用水结构、限制高耗水工业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随着节水力度的加大,节水成本也在不断增加,预计到2010年单方水的节水成本将在9元以上。
据多方预测,到2010年和2030年,在考虑充分节水的情况下,黄淮海流域生活、生产和生态需水量将分别为1,636亿m3和1,819亿m3,比现状水平年新增131亿m3和314亿m3。
供需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海流域现状(2000年)缺水量145~210亿m3;到2010年,缺水210~280亿m3;到2030年缺水320~395亿m3。
其中,海河流域缺水程度最严重,在考虑继续加大节水力度和挖掘当地水资源潜力的情况下,2010年仍缺水100~120亿m3,难以支撑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长江流域的水资源优势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600亿m3,特枯年有7,600亿m3。
据1956~1980年资料分析测算,长江人海水量只占天然径流量的94 %以上。
即实际消耗水量不到6 %。
尽管流域内工业及生活用水量较大且增长较快.但大多可以回归。
从全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考虑,长江流域能够调出部分水资源,支撑北方干旱缺水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此外,从地势上看,长江正好自西向东流经大半中国,上游靠近西北干早地区,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华北平原相邻.地理条件也非常有利于兴建从长江引水到北方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中线一期工程水源地汉江是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流域年均径流量566亿m3,水资源总量582亿m3,与黄河水资源量相近。
现状耗水量仅占天然径流量的7%,说明流域水资源量较丰富,有余水可供北调。
四、东、中、西三线调水南水北调研究自五十年代开始,总体布局被设计为三条调水线路,即西线工程、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发展需要。
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逐步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中国大水网。
这样的总体布局,有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对协调北方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这个总体布局也能很好地适应中国大陆三个地势上的梯级。
西线位于最高一级青藏高原,地形上能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但由于长江上游的水量有限,仅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补水。
中线工程从第三个梯级西部通过,从长江中游及其支流汉江引水,可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的大部分地区。
东线工程位于第三个阶梯东部,由于地势低需抽水北送。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引水,水源丰沛,可利用现有泵站和河道,工程较简单,投资较小,易于分期建设。
东线工程是在现有的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京杭运河工程、淮河现有工程和其它相关工程基础上建设的,包括输水系统和蓄水工程。
输水工程主要包括输水河道工程、泵站工程、穿黄工程。
有两个引水口,分别是淮河入长江的三江营和京杭运河入长江的高港。
从长江到天津输水河道总长1156公里。
黄河地势最高,引水口处比黄河地面处低36~37米,从长江引水到黄河南岸需建设13级泵站,总扬程65米。
穿过黄河将自流到天津。
东线泵站特性是低扬程(2~6 m) ,大流量(每台15~40 m3/s),长运行时间(5000 小时/年)。
穿黄河工程选定在山东东平县与东阿县之间黄河底下打隧洞方案。
根据长时间地质勘探和勘探试验洞开挖,查明了河底基岩构造和岩溶发育情况,并成功解决了河底隧洞堵漏开挖的施工难题。
穿黄工程从东平湖出口到黄河北岸出口全长7.87 km,包括585.38 m倒虹隧洞,直径9.3 m,在黄河河床下70米处。
长距离输水需要蓄水工程,沿东线黄河南岸有洪泽湖、骆马湖, 南四湖, 东平湖,略加修整加固,总计调节库容可达48.9亿方,不需要新增蓄水工程。
黄河北有五处平原水库总调节库容14.9亿方。
目前,沿线水质污染严重,尤其是南四湖和东平湖周边地区污染特别严重,处理难度较大,这是实施东线工程的难点。
中线工程地理位置优越,可基本自流输水,工程投资较大;水源水质好,规划输水干线与现有河道全部立交,水质易于保护;输水渠线所处位置地势较高,可解决京、津、冀、豫4省(直辖市)京广铁路沿线的城市供水问题,还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供水范围主要包括唐白河平原和黄淮海平原的中西部,供水区总面积约15.5万平方米,因为汉江引水量有限,不能满足规划供水区的需水量要求,只能提供京、津、冀、豫、鄂五省市的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兼顾部分地区的农业及其它用水。
近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从长江支流汉江的丹江口水库,通过沿伏牛、太行山的干渠引水至北京。
该工程的优点主要在于提供优质水、能覆盖大的供水面、能自流输水等。
是解决华北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
中线工程将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水源区工程和输水系统。
水源区工程为丹江口大坝续建和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
后者包括从汉江输水主干渠和天津干渠。
如果丹江口水库扩建完成,正常蓄水位170米时,总库容到290.5亿立方米。
比初期增加库容116亿立方米,增加有效调节库容88亿立方米,增加防洪库容33亿立方米。
水库年平均可调水量将为120~140亿立方米,枯水年(95%保证率)为62亿立方米。
为避免对汉江中下游的工业、农业及航运用水可能的不利影响,需兴建汉江兴隆枢纽、引江济汉工程,改扩建沿岸部分引水闸站,整治局部航道等四项工程,以保证调出区工农业发展、航运及环境用水。
黄河以南总干渠线路受已建渠首位置、江淮分水岭的方城垭口和穿黄的范围限制,走向明确。
总干渠开始于陶岔渠首,沿已建8公里渠道延伸,沿伏牛山南麓向东北,经南阳过白河跨方城垭口分水岭,经宝丰、禹州、新郑西部,于河南省省会郑州市西北部李村穿过黄河,在太行山东麓与京广线之间沿华北平原延伸,过唐县进入丘陵区,穿过北拒马河进入首都北京,穿永定河进入北京市区,终点团城湖,总长1273.72公里。
总干渠渠首设计水位147.38米,终点48.57米,能沿全线自流。
天津主渠总长154km,从河北省徐水县西黑山北部分水口到天津西河闸。
总干渠在河南省郑州附近过黄河,穿黄工程规模大,问题复杂,投资多,是总干渠关键的建筑物,经多方案综合研究比较认为,渡槽和隧洞倒虹两种型式技术上均可行。
由于隧洞方案可避免与黄河河势、黄河规划的矛盾,盾构法施工技术国内外都有成功经验可借鉴,因此结合两岸渠线布置,推荐采用李村隧洞方案。
一期穿黄隧洞加大设计输水能力320m3/s,采用两条直径7.0米隧道。
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入黄河,是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的战略性工程。
近十年,集中研究从通天河, 雅砻江, 大渡河三条河的引水方案,据初步研究结果,从这三条河最大的引水量约170亿,其中包括通天河80亿,雅砻江、大渡河干流50亿,雅砻江、大渡河支流40亿,供水范围为青海, 甘肃, 陕西,山西、宁夏、内蒙六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