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及其灾害

合集下载

赤潮是什么赤潮的产生原因及危害

赤潮是什么赤潮的产生原因及危害

赤潮是什么赤潮的产生原因及危害展开全文赤潮在国际上把它称为“有害藻华”,因为它是水中的一些细菌、原生动物和浮游植物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或高度聚集从而引起水体变色现象。

赤潮是什么赤潮是海区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大量爆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现象,发生赤潮时海水通常会出现红色、褐色、粉红色、绿色等颜色,俗称这种水为“铁锈水”、“臭水”、“牛粪水”等。

赤潮如同地震、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古来有之,国内外早有记载。

它形成的机理复杂,是水文、气象、化学、生物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诱发赤潮的浮游生物种类繁多,主要有东海原甲藻、夜光藻、米氏凯伦藻及中肋骨条藻等。

赤潮又分为无毒赤潮和有毒赤潮。

无毒赤潮一般是无害的,许多港湾著名的“蓝眼泪”景观,其实就是由一种夜光藻产生的赤潮。

而有毒赤潮中的赤潮生物能够生泌麻痹性贝毒、下痢性贝毒、神经性贝毒等毒素,人类一旦食用就易引起中毒反应。

此次,在泉州、漳州海域发现的赤潮优势种为链状裸甲藻,为福建有记录以来第一次出现。

它具有以下特征:(1)细胞裸露或具薄胞壁,,一般为16-32个细胞链状群体。

(2)它属于广温广盐型,生长的温度范围4℃-30℃,17-28℃快速生长,盐度范围15-35.5。

链状裸甲藻赤潮对海区其他生物有哪些危害发生赤潮的海域,赤潮生物数量异常升高,与其他生物共同竞争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导致其他物种死亡;赤潮海域水体中普遍出现高pH值、高溶解氧、高叶绿素-a等特征,夜晚又由于高密度生物的呼吸作用,水体通常又会出现缺氧状况,特别是赤潮消亡期间,死亡了的赤潮生物极易为微生物分解,从而消耗了水体中溶解氧,使水体缺氧甚至无氧,导致海洋生物的死亡;链状裸甲藻会分泌生物麻痹性贝类毒素(简称“PSP”),直接导致海洋生物死亡。

链状裸甲藻赤潮不仅危害到海洋其他生物,也会危害到人体健康。

由于水体中赤潮藻种密度较高,贝类摄食了大量具有麻痹性贝类毒素的链状裸甲藻后,毒素在体内不断富集,消费者食用了含有贝毒的水产品后,就有可能会引起食用者中毒。

赤潮的危害与防治

赤潮的危害与防治

赤潮的危害与防治浅谈赤潮的成因、危害及防治王树友赤潮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海洋浮游生物在短时间内暴发性繁殖或高密度聚集,引起海水颜色变化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是一种严重的海洋灾害,发生时常使海水变为红色或褐色,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对海洋养殖业构成极大威胁。

近几年来,由于气候条件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在我国的部分海域中都出现了大面积的“赤潮”,而且发生的范围、面积及频率都在不断扩大和提高。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赤潮的频繁发生?它对海洋环境和海洋养殖业到底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和治理赤潮灾害?笔者就这些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和回答。

1.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1.1 气候原因春夏温暖季节,水温较高,海流缓慢,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导致赤潮的发生,如气候异常是厦门海域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

1.2 生物原因引起赤潮的生物主要是甲藻、硅藻,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细菌等。

这些生物的暴发性繁殖或大量聚集产生赤潮。

在适宜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赤潮生物以几何级数繁殖,在2d~3d内即可形成大规模赤潮。

从1986年至今,厦门海域已发生十几次赤潮,除了1987年5月11日~25日在厦门西海域发生的短角弯角藻赤潮,由“厦门赤潮调查研究”协调组预报并自始至终跟踪监视、监测外,其余十几次赤潮都是待赤潮发生并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被发现。

1.3 化学原因赤潮的发生与海域的富营养化密切相关,海水中的营养盐(主要是N、P)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存在,直接影响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这些化学因素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

厦门海域属轻度富营养化海域,海水中无机氮和无机磷年平均比值约为45︰1(原子比),由于大多数浮游植物生长繁殖过程中基本是以16︰1的恒定比值自海水吸收无机氮和无机磷,因此,对于厦门海域来说,无机氮比较丰富,而无机磷相对较贫乏,无机磷成为厦门海域浮游植物繁殖的限制因子。

理论上讲只要控制无机磷的排海量就可减少海域赤潮的发生,但由于厦门海域底泥中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磷和无机磷,在适宜的理化条件下,有机磷可转化为无机磷并溶入海水中,以满足浮游生物繁殖的需要。

赤潮生物的分类及其危害和预防

赤潮生物的分类及其危害和预防

水产养殖赤潮是海水中某一种或多种海洋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因而引起的一种能使局部水体改变颜色的生态异常现象,并有可能造成海洋生物的死亡,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赤潮现象。

赤潮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了海洋环境、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已对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业、滨海旅游和休闲业构成严重威胁,为世界三大近海污染问题之一。

近年来,我国沿海有害赤潮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暴发频率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新赤潮藻种不断出现,赤潮对沿海经济的危害程度日益增加,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赤潮已成为一种严重的全球性海洋灾害。

一、赤潮的形成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多,关于赤潮发生的机理虽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但一般认为,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气候和海水的理化因子的变化也是赤潮发生的重要条件。

二、赤潮生物的分类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报道的赤潮生物有300多种,分别隶属于细菌门、蓝藻门、绿藻门、裸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甲藻门、隐藻门和原生动物门10个门类,除了原生动物红色中缢虫外,其他的赤潮生物都属于浮游藻类,其中已经确定的有毒赤潮生物83种。

我国沿海海域的赤潮生物约150多种,其中30种在我国海域形成过有害赤潮。

福建沿海潜在的赤潮生物有121种,其中硅藻82种,甲藻31种,其他藻种包括蓝藻、定鞭藻、隐藻、裸藻等8种。

发生频率最高的有月光藻、中肋骨条藻、裸甲藻、赤藻异湾藻和一些束毛藻属种类。

(一)硅藻门:硅藻类是一群单细胞植物,种类繁多,细胞壁由二氧化硅和果胶质构成,形成坚硬的外壳,活体细胞具有色素体和细胞核,细胞壁由上、下两瓣硅质壳套组成,壳面上具有辐射排列或左右对称排列的花纹。

硅藻类赤潮生物重要属有骨条藻属(如中肋骨条藻)、角刺藻属(如大西洋角刺藻、丹麦角刺藻、双突角刺藻)、根管藻属(如翼根管藻、刚毛根管藻)、弯角藻属、双尾藻属、星杆藻属、盒形藻属、几内亚藻属等。

赤潮

赤潮

• 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
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人 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 导致食物中毒 •这些赤潮生物死亡后尸骸的分 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 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 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大量工农业废水 和生活污水排 入海洋,特别是未经处理直接排 入而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 度日趋严重 •海洋开发、水产业带来了海洋生 态环境暖导致赤 潮发生
危害
有害赤潮发生后,导致海洋食物链的 局部中断;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被 海洋食物链中的某些生物摄入,会导 致中毒甚至死亡。 •这些赤潮破坏海洋生态结构 •这些赤潮生物的分泌物妨碍海洋鱼类、虾 类、贝类的正常呼吸而导致窒息死亡
成因
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有人为因 素引起的,可能但不一定是一种有 害生态现象。主要有海域水体富营 养化;有特殊物质作为诱发因素, 已知的有维生素B1、B12、铁、锰 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环境条件, 如水温、盐度等也决定着发生赤潮 的生物类型。引发赤潮的生物类型 主要为藻类,目前已发现有63种浮 游生物,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 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 生动物1种。
赤潮,又叫红潮,是一种水华现 象。它是海洋灾害的一种,是指 海洋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 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 条件下突发性增殖和聚集,引发 一定范围和一段时间内水体变色 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 并不一定都是红色,而是许多赤 潮的统称;发生赤潮时,通常根 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的数量、种类 而使得海洋水体呈红、黄、绿和 褐色等。

我国主要的海洋灾害

我国主要的海洋灾害

我国主要的海洋灾害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在各类自然灾害的总损失中占10%。

因此,研究和预防海洋灾害对我国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海洋灾害的种类有:风暴潮灾、海浪灾害、海啸、赤潮、海洋环境污染、海上溢油、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异常海况变动、海平面上升等,对我国危害较大的海洋灾害有:一、风暴潮灾风暴潮是由于海上风暴和气压变化而引起的一种海洋灾害,发生的地带主要在近岸,它的表现形态,主要是海水异常升高,漫溢于陆地,冲垮建筑物,淹没农田和人畜等。

国外学者曾经作过统计,全世界风暴潮灾所造成的人员生命损失高于任何其他自然灾害。

我国自汉代开始就有关于风暴潮灾的记载,死亡人数少则几百多则几万乃至十几万。

1922年8月2日我国汕头地区遭受到一次严重的风暴袭击,首先是台风的袭击,呼啸的狂风震撼山岳,很粗的大树被连根拔起,许多房屋的屋顶被吹得不知去向,接着台风又把海潮卷了进来,加上倾盆的暴风雨,使平地水深达到3米多,沿海的一些低洼地带,水深甚至达到数十米,许多村庄都被卷入海涛之中,这个地区的澄海县由于海水入侵,变为一片水乡泽国,全部生命财产几乎化为乌有。

80年代以来,随着台风的北移趋势,影响沿海地区的风暴潮已波及江、浙、沪乃至鲁、冀等省区。

1997年第11号台风造成的风暴潮,导致260亿元的经济损失创下了历史之最;1998年我国沿海的灾害性风暴潮比1997年偏多,从6月份至10月份在南海沿岸和东海沿岸频繁发生,主要影响段为广东、广西、海南,其次为福建、浙江、江苏和上海沿岸。

二、海洋环境污染近些年来,人类的多种活动加剧了海洋环境的恶化,特别是近岸海域污染加重,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是:船舶排放的废油,海上石油开采造成的漏油,船舶事故的溢油和陆上城市的工业废水、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等。

海洋环境污染是一种完全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海洋灾害。

我国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也日益严重,特别是与城市毗连的海域,海湾入海河口处污染比较严重而且日益恶化。

赤潮灾害应急预案

赤潮灾害应急预案

赤潮灾害应急预案赤潮是指海洋中大量的藻类或植物性浮游生物突然繁殖爆发,导致水体颜色变红或呈现其他颜色。

虽然赤潮不同于其他自然灾害,如地震和洪水,但它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同样严重。

因此,制定赤潮灾害应急预案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赤潮灾害的特点,阐述赤潮灾害应急预案的重要性,并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预案。

一、赤潮灾害的特点赤潮灾害的发生与多个因素相关,包括水域养分浓度、水温、光照、风向和潮流等。

当适宜的环境条件满足时,赤潮的繁殖会迅速扩散,导致水体变得有毒,并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此外,赤潮还会对人类健康和经济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如渔业损失和旅游业受阻。

因此,制定赤潮灾害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二、赤潮灾害应急预案的重要性1. 快速响应能力赤潮灾害往往发生突然,因此需要具备快速响应的能力。

应急预案可以规定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在赤潮发生后能够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和清除赤潮。

2. 协同合作机制赤潮灾害对多个部门和机构造成影响,因此需要建立协同合作的机制。

应急预案可以规定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确保灵活高效地进行赤潮应对工作。

同时,预案还应明确协调机制,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协调。

3. 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赤潮灾害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

应急预案可以规定建立赤潮监测网络,及时获取有关赤潮发生的信息,并通过预警系统提前通知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三、赤潮灾害应急预案内容1. 应急响应机制应急预案应明确赤潮的预警级别和相应的应对措施。

根据赤潮的严重程度,可以划分为警戒、紧急和临界等级,并明确每个级别的行动要求和责任分工。

同时,预案还应规定沟通协调机制,确保应急响应工作的高效执行。

2. 赤潮监测与预警系统应急预案应包含赤潮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立和运行要求。

包括监测网络的布设、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数据的及时传输和信息发布渠道的建立等。

预案还应规定预警信息的发布流程和相关部门的接收机制,以提高反应速度。

海洋灾害-赤潮

海洋灾害-赤潮
关于生物防治有人建议投放食植性海洋动物如贝类以预防或清除 赤潮,但有毒赤潮的毒素也可能因此而富集在食物链中并产生令 人担忧的后果。 而利用微生物如细菌的抑藻作用及其对赤潮毒素的有效降解作用, 使海洋环境保持长期的可靠的生态平衡,从而达到防治赤潮的目 的,就可以避免这些缺陷,这也是细菌防治独特的优越性。
Chattonella,
Heterosigina
akashiwo 和 骨 条 藻
Skeletonema costatum 均 无 效 。 这 表 明 该 细 菌 对 Gymodinium nagaskiense的杀灭作用是专一的。
食菌蛭弧菌对赤潮消亡的作用
★ 蛭弧菌的分布自被发现后的大量研究表明它广泛分布于近海洋环 境,是以海洋微型生物为寄主的寄生菌,对水环境中的微型生物 寄主具有“高速碰撞、高速钻孔、高产量胞壁酸形成”等生物学 特性。
★Bratbak(1993)等研究表明:病毒在由海洋藻类Emiliania hualyi引 起的赤潮消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在溶解细胞内和周围环 境发现游离态病毒颗粒和病毒类似颗粒的存在,同时,赤潮在消 退过程中伴随着病毒数量的增多。
★Nagasaki等也从日本Nomi海湾分离到一种病毒,这种病毒能够感 染赤潮引发种Heterosigma akashiwo,该病毒颗粒可以感染并裂 解两株H.akashiwo, 该病毒对H.akashiwo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不 会导致Chattonella antiqua, C.verruculosa, Fibrocapsa japonica 等 15 种 其 它 种 类 的 浮 游 植 物 细 胞 裂 解 。 而 且 , 三 株 从 日 本 Hiroshima 湾分离到的 Heterosigma akashiwo 具有对该病毒的抗 性,表明这种病毒并非种特异性而是具有株特异性。

赤潮的危害及防治监测

赤潮的危害及防治监测

赤潮的危害及防治监测赤潮的危害赤潮是由一种名叫腰鞭毛虫的微小藻类造成的。

这种植物大量聚集到一起对人类有毒,但对某些以之为食的海洋动物来说可能无毒。

这种植物的毒素会在以之为食的动物(比如贝类、鱼虾等)体内逐渐沉积,我们食用了这些动物就会生病。

不过不要太担心,这种可能性并不大。

那么,红潮是怎么回事?当条件适宜时,这些植物就会在海洋中大肆生长,也就是说,它们繁殖的速度一发而不可收拾!很快,连海水也变红了。

涨潮时,海水带来了大量被这种藻类毒死的动物的尸体,海滩就会变得一片狼藉。

臭气熏天!赤潮的判断依据目前,常用的赤潮判断依据可分为两类。

表观判据表观判据,最明显的是水体变色,此外还有随之而来的鱼、虾、贝类的死亡水体发臭并带有粘性等;生物学判据生物学判据,受研究水平所限,国际上还没有公认的统一标准,一般采用日本学者安达六朗根据日本各地发生的140余起赤潮调查结果统计而于1973年提出的“不同生物体长的赤潮生物密度”法作为赤潮的生物学判据。

赤潮的防治监测赤潮是袭扰许多沿海国家的一种新的海洋灾害,已引起沿海国家的高度重视,有的国家已严格控制污水和污染物的入海量,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

从现有条件看,一旦大面积赤潮出现后,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加以制止,对于一些局部小范围防治赤潮的方法,虽实验过多种,但效果还不够理想。

主要是利用化学药物(硫酸铜)杀灭赤潮生物,但效果欠佳,费用昂贵,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均不太好;有的采用网具捕捞赤潮生物,或采用隔离手段把养殖区保护起来;有的正在实验以虫治虫的办法,繁殖棱足类及二枚贝来捕食赤潮生物等等。

这些方法均在实验中,还未取得较大的突破,从发展趋势看,生物控制法,即分离出对赤潮藻类合适的控制生物,以调节海水中的富营养化环境将是较好的选择。

日本科学家发现人工养殖的铜藻藻体、江篱藻体等海藻在茂盛期,可以大量吸收海水中的氮和磷,如果在易发生赤潮的富营养化海域,大量养殖这些藻类,并在生长最旺盛时及时采收,能较好的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的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潮灾害科普知识
一、什么是赤潮?
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

在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关于赤潮的记载,《聊斋志异·江中》则描述了水面发光的奇景:“众坐舟中,旋见青火如灯状,突出水面,随水浮游;渐近舡,则火顿灭。

”目前,赤潮的科学定义通常指的是海洋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图1各种引发赤潮的生物
二、赤潮的颜色
赤潮(red tide)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

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会使水体呈现不同的颜色,如中缢虫、夜光藻形成的赤潮呈红色或砖红色;真甲藻、绿色鞭毛藻形成的赤潮呈绿色;短裸甲藻形成的赤潮呈黄色;某些硅藻形成棕色赤潮。

另有某些赤潮生物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变色,但它们可使鱼贝类等海洋生物体内含有赤潮生物毒素,也归为赤潮。

a)1999年辽东湾夜光虫赤潮b)2002年浙江虾峙门外海域赤潮
c)2006年6月11日平潭海域赤潮
图2 各种颜色的赤潮
三、赤潮的成因
赤潮的发生是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光照、风力等天气因素,海水温度、盐度、流速、流向等水文因素,营养盐、微量元素及赤潮生物自身等生物化学因素都必须考虑进来。

同时,我们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是造成近年来赤潮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类过度的污水排放及水产养殖过程中剩余在水体中的饲料都是海水营养盐浓度飙升的根源。

图3 影响赤潮发生的各种自然因素
我国是一个赤潮灾害频发的国家。

近几年来,赤潮发生的频率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

1933~1989年,我国海域(不包括台湾省)有记录的赤潮达40余次。

90年代以后,发生频率显著提高,仅2001~2007年年均发生次数就达到90次;造成的灾害也日趋严重,其中2001年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亿元之巨。

下表是本世纪中国海赤潮发生的概况。

2001-2007年中国海赤潮发生次数和面积
三、赤潮的危害
赤潮生物可分为有毒和无毒两类。

有毒赤潮生物的主要危害为:有些赤潮生物能够分泌麻痹性贝毒(PSP)、下痢性贝毒(DSP)、神经性贝毒(NSP)、失忆性贝毒(ASP)等毒素。

它们被贝壳类动物摄食后,毒素就留在贝类的内脏组织中,而人类一旦食用这样的贝类就可能引起中毒,甚至是死亡。

在1976至1998年间,东南亚地区大约发生了3226例麻痹性贝类中毒事件,其中196人因此而死亡。

此外,有些藻类还会产生某些化学物质,可能对游客的眼睛、鼻子及皮肤造成轻微的刺激,或因吸入带有这些化学物质的水汽而引起呼吸道不适。

而无毒赤潮生物的主要危害为:赤潮生物死亡分解时会消耗大量溶解在水中的氧气,造成海里的鱼虾因缺氧而死亡。

还有些赤潮生物分泌的粘液会堵塞鱼虾的鳃部,导致其窒息死亡。

所以水产养殖业是赤潮灾害最大的受害者。

a) 因缺氧而浮出水面呼吸的鱼b)被赤潮藻类分泌的粘液堵塞的鱼鳃
c)被有毒赤潮生物杀死的鱼类
图4 赤潮造成鱼类死亡给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
另外,赤潮的出现还会使海水变色从而破坏环境的美感,特别是发生在滨海沙滩或开展水上活动的风景区,使人们的海上休闲娱乐活动受到影响。

a) 赤潮破坏沙滩的自然景观b)赤潮生物死亡分解产生泡沫和臭气
图5 赤潮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四、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为了减少赤潮这种海洋灾害,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我做起,保护和改善日益恶化的海洋生态环境,尽量减少赤潮的发生。

●从现在开始,每个人都选用无磷洗涤剂,减少含磷废水排放入海,让我们的
家园多一点清澈和明净;
●用一些不含化学物质的水来浇花,例如,生活中注意二次利用淘米水和洗菜
水;
●积极参加课余活动,参与海洋环境保护宣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