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篇章阅读与欣赏.doc
文学作品的篇章阅读与欣赏

文学作品的篇章阅读与欣赏1、直击难点近几年高考的大阅读,均以文学作品为材料设题。
2000年是《长城》,2001年是《门》,2002年是《话说知音》,2003年是《乡土情结》。
变化的趋势是:难度降低,考查的能力较全面,鉴赏的要求越来越低,题量变少。
从文章的体裁看,都是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从考点的设置看,各有侧重,或是鉴赏,或是理解,或概括和理解。
考纲也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中的“思想”改为“意思”。
准确性要求有所降低,增大了答案的弹性。
【例题】(2003全国高考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乡土情结柯灵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
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
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
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
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
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
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
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
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
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
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
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
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第四部分小说《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

5. 蒲松龄
聊斋志异•聂小倩
宁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 。每对人 言:“生平无二色 。”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 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东西僧舍,双 扉虚掩;惟南一小舍,扃键如新。又顾殿东隅,修竹拱
把;阶下有巨池,野藕已花。。。。。。
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
第二单元 中国现当代小说
2. 莫泊桑
羊脂球
…… 他们利用了几个相熟的德国军官的势力,居然从总 司令部弄来了一张准许离境的证书。
有十个人在长途车行里订了座位,定好了一辆四匹
马拉的驿车送他们走这一趟;他们决定在一个星期 二的清晨,天不亮就动身,以免招惹许多人赶来看热 闹
。。。。。。
3. 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吉娣和母亲踏上灯火辉煌的楼梯时,舞会刚刚 开始。楼梯很宽坦,摆满了鲜花,两边站着仆人,一个 个涂脂抹粉,穿着红色的长袍。大厅里传出嗡嗡的 声音,像是从蜂房里发出来的一样单调。她们走到 楼梯口。楼梯口有两面大镜子,周围培植着花 草。。。。。。
之名部 也。。。。。。。
2. 白行简
李娃传
汧国 夫人李娃,长安之倡女也。节行瓌奇 ,有
足称者,故监察御史白行简为传述。天宝中,有常州
刺史荥阳 公者,略其名氏,不书。时望甚崇,家徒甚
殷 。知命之年 ,有一子,始弱冠 矣;隽朗有词藻 ,迥
然不群 ,深为时辈推伏。。。。。。。
3.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却说周瑜得胜回寨,犒赏三军,一面差人到吴侯
1. 鲁迅
风波
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
了。场边靠河的乌桕树 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
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的烟突
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
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

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课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文学教育是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文学审美是体现语文学科区别于自然科学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
文学教育应该有其独立的目标、内容,有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法、过程,其核心是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但由于语文教育中长期以技术性训练为主导,师生均面对应试的压力,文学教育的任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出现了把文学作品也当成实用文体来教的倾向,语文课越上越"偏枯",这恐怕已经不是个别现象。
面对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晚年痛心疾首地指出:"目前的语文教材里有比例很不小的文学作品,但并不是用来进行文学教育的,而是用来'读写训练'的,连古典文学作品也不例外。
这样的语文教学、语文教材,实际上是一种互相掣肘,两败俱伤的做法。
"为此,张先生强调"应当向儿童、少年、青年进行文学教育。
",并指出文学教育的任务是:"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培养和提高文学修养,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其中,培养远大的理想抱负,高尚的趣味情操,并寓智力开发的目标于其中,培养活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以至创造思维的能力。
"(《关于改革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因此,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适当强化了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的目标要求,专列了三条进行具体表述。
加强对当代学生的文学教育确实十分重要。
课标在这方面作了以下的强调:首先关于鉴赏目的和态度,第6条目标中说:"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这是侧重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是根本的要求,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
而审美活动的目的,是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文学作品的鉴赏讲解.doc

文学作品的鉴赏(黄建宏编)第一章文学作品鉴赏综论文学作品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一系列心理机能的活跃,而形成的认知、体味、玩赏的审美活动。
文学鉴赏有多种模式,有的以体会作者创作意图为中心;有的以作品为中心。
只有考察的重心向读者倾斜,确立读者的鉴赏主体地位以后,读者才彻底摆脱了鉴赏的被动性,文学作品的多元化鉴赏也就有了实现的可能。
文学作品鉴赏是以审美为主导的综合活动,读者通过多种互相关联、互相渗透的心理活动,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其他价值。
第一节文学作品鉴赏的性质文学作品鉴赏实践有着久远的历史和广阔的范围,对其进行现象描述和理性认识,并运用现代美学的理论武器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文学作品鉴赏的性质。
一、文学作品鉴赏实践的现象描述和理性认识一般说来,文学作品鉴赏主要有四种模式。
以社会历史环境为中心的鉴赏是将阅读文学作品同内容的时代背景等社会因素结合起来,这种鉴赏的理论基础是摹仿论。
以作家创作意图为中心的鉴赏是将阅读文学作品同作家的思想、人格、创作风格、动机、意愿等结合起来,这种鉴赏的理论基础是表现论。
以作品为中心的鉴赏是将文学作品的阅读同作品本身的人物、语言、结构、意象等结合起来,这种鉴赏的理论基础是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阐释学及结构主义。
我们并不否鉴赏模式在具体作品鉴赏中的作用。
当作者的创作理念和读者的鉴赏理念相同时,读者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常有恰当的把握。
但是,任何一种鉴赏模式的不恰当运用,都会削弱使文学鉴赏的意义。
上述各种文学鉴赏模式,都很难完全体现读者的鉴赏主体地位,各种鉴赏模式中,都有某些规定或指向,限制读者进行自由活动。
而以读者为主体的文学鉴赏活动,却不是审美主体对客体的刻板摹写和被动、消极的接受,它允许读者穿梭于作品与自身背景之间,进行自由的思想活动。
尽管这种鉴赏模式有时会因过分强调审美主体而走向负面,但它在培养读者的主体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文学类文本阅读30篇解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30篇解析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民主世界老舍我们这里所说的“世界”,事实上不过是小小的一个乡镇。
可是从抗战的笫二年起,直到现在,这小镇子天天扩大,好像面发了酵似的一劲儿往外膨胀。
新来的住户给它带来香港与上海的文化。
在新住户里有的是大公司的经理,有的是立法院或检察院的委员,有的是职业虽不大正常,倒也颇发财,冬夏常青的老穿着洋服啷当的。
我们就把这镇子,叫作金光镇吧,我们首先要注意到这里的人们的民主精神。
将来的世界,据说是民主的世界。
在民主世界里,不是人人事事一律平等的么?让我们先说水仙馆的一个小故事吧。
水仙馆是抗战第四年才成立的一个机关。
水仙馆自成立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一棵水仙,馆长是蒙古人,没看见过水仙,而研究员们所找到的标本,一经签呈上去,便被馆长批驳:“其形如蒜,定非水仙,应再加意搜集鉴别。
”副馆长呢,是山东人,虽然认识水仙,可是“其形如蒜”一语,伤了他的心。
山东人喜欢吃蒜,所以他以为研究与蒜相似的东西,是有意讽刺他。
因此,他不常到馆里来,而只把平价米领到家中去,在挑拣稗子的时候,偷偷地吃几瓣大蒜。
馆里既然连一件标本还没有,大家的工作自然闲着。
在闲得膩烦了的时候,大家就开一次会议。
不过,无论怎么说吧,这个机关,比起金光镇的其他机关,总算是最富于民主精神的。
因为第一,这里有许多学者,而学者总是拥护自由与平等的;第二,馆长与副馆长,在这三四年来,只在发脾气的时候,用手杖打过工友们的脑壳,而没有打过科长科员,这点精神是很可佩服的。
在最近的会议上,大家的民主精神,表现得特別地明显。
会议由馆长提议,大门外增设警卫,他的理由充足,说明议案的词藻也极漂亮而得体:“诸位小官们,本大官在这金光镇上已住了好几年,论身份、官级、学问,本大官并不比任何人低。
可是,看吧,警察分队长,宪兵分队长,检查站站长,出恭入敬的时候,都有人向他们敬礼一一敬礼是这样的,两个鞋后跟用力相碰,身子笔直,双目注视,把右手放在眉毛旁边。
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

⽂学作品阅读与欣赏⽂学作品阅读与欣赏 在⽂学欣赏中,欣赏者初读只能感受表层意义,⽽表层意义往往是共性的、情感性的。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学作品阅读与欣赏,欢迎阅读转发。
⽂学作品阅读与欣赏 1 相对应⽤⽂体和其他艺术门类⽽⾔,⽂学作品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因此,只有了解了⽂学作品的⼀般规律,才能透过表⾯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从⽽更好地体会⽂学的美。
⽂学作品是形像思维的产物,因此多数是由形像语⾔构成的,即所谓的⽂学语⾔,⽐⼀般论⽂、科普等作品中的语⾔更有形像性、描摹性和动作性,通过想像、联想便能在⼤脑中再造出各种形像,有⾮常⾼的审美价值;从表达⽅式看,普通应⽤⽂体多为⽐较直观的逻辑性陈述,把事情说清即可,⽽⽂学作品则属于⽐较间接、⽐较微妙、⽐较含蓄并带有丰厚的感情⾊彩的表达⽅法,其主要特征在于:通过⽤形像语⾔间接地描绘画⾯、塑造⼈物、讲述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和诉求,由于塑造形像的间接性给读者留下了⾮常⼴阔⾃由的联想空间,从⽽导致对形像内在意蕴的模糊性和多义性,给读者带来丰富的审美享受。
其次,⽂学作品还可以凭借强⼤的语⾔表达能⼒和联想能⼒,将笔触伸到⼈类思维可以到达的任何地⽅,包括⼈类的内⼼世界,都可以进⾏细致微妙的展⽰,具有⾮常⼤的⼴泛性、丰富性和⾃由性。
⽂学作品阅读与欣赏 2 ⽂学作品欣赏的过程 ⽂学作品的欣赏过程⼀般可分为三个阶段,⼀是审美感知阶段,即充分运⽤⾃⼰的⽣活经验和经验,发挥想象和联想,使作品中的形像、⽣活画⾯逐渐定格、完整并鲜活起来,进⼊作品所构建的艺术氛围和形像世界;⼆是在艺术形像得以复制、再现并获得⼀定感染和感受的基础上,进⼀步全⾯或有所侧重的分析、评价,并进⾏审美判断,理解艺术形像包含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但对作品局部的评价不能离开整体艺术形像的基础,以避免断章取义;最后是通过反复吟诵、品味和细⼼感悟,领略⽂学作品的思想、意境、哲理以及作品的韵味等艺术真谛,使⾃⼰的思想得以升华、感情得到陶冶。
初一阅读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解读

初一阅读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解读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对其欣赏与解读,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其内涵,感受其中的情感与思想。
本文将着重探讨初一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中的欣赏与解读方法,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与建议。
一、选择适合初一学生的文学作品在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解读之前,我们首先需要选择适合初一学生的文学作品。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小王子》、《安徒生童话》等,这些作品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描述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并且能够引发初一学生的共鸣。
二、读前预测与思考在开始阅读文学作品之前,可以尝试进行一些读前预测和思考。
观察作品的封面、标题、作者等信息,思考作品可能讲述的主题和情节。
预测可以帮助我们对作品建立初步的认识,增强对作品的兴趣。
三、深入阅读与理解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需要尽可能地深入理解其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可以注重人物形象的描写,想象他们的性格、外貌和行为特点。
同时,关注作品中所呈现的情感和思想,思考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信息。
四、分析文学手法与技巧文学作品中常常用到各种各样的文学手法,如比喻、隐喻、对比等,这些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表现力。
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要留意并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意义。
五、提出问题与讨论在阅读完一篇文学作品后,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这些问题可以是关于故事情节的,也可以是关于人物形象或主题的。
将这些问题分享给同学或老师,进行讨论与交流,可以拓宽我们对作品的认识。
六、写作与表达通过写作与表达,我们可以将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解读转化为具体的文字表达。
可以试着写一篇读后感或心得体会,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进行记录。
这不仅有助于巩固对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写作和表达能力。
结语:初一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从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开始,进行读前预测与思考,深入阅读与理解,分析文学手法与技巧,提出问题与讨论,最后通过写作与表达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进行表达。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与欣赏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与欣赏考点: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描写;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语言特色;6.分析写作技巧。
分析小说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主人公刻画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一、环境描写⒈环境分类及作用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⑴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⑵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
2.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二、把握故事情节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的篇章阅读与欣赏1、直击难点近几年高考的大阅读,均以文学作品为材料设题。
2000年是《长城》,2001年是《门》,2002年是《话说知音》,2003年是《乡土情结》。
变化的趋势是:难度降低,考查的能力较全面,鉴赏的要求越来越低,题量变少。
从文章的体裁看,都是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从考点的设置看,各有侧重,或是鉴赏,或是理解,或概括和理解。
考纲也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中的“思想”改为“意思”。
准确性要求有所降低,增大了答案的弹性。
【例题】(2003全国高考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乡土情结柯灵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
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
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
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
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
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
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
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
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
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
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
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
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
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
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
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Qian法国勤工俭学。
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
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清王朝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
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
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
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
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
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
1、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2、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3、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绪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喜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细致入微,读来发人深省,回味悠长。
解析:1、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此题答案可以从文章第二段中的“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这些话中分析出作者难忘的难舍的是什麽(实际上就是“烙印”)。
2、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创世界。
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
此题已经在题干中告诉考生关键信息在第三段,而从第三段中提炼出“两种情况”应当不会太难。
3、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
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这道题很有意思,首先考生要能从文章第一段中找出:“乡土情节”的定义:“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
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
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
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能提炼出海外游子与乡土情节关系的几点交叉:一是与离开故乡的“时间因素”,一个是海外的“空间阻隔”,一个是对故乡思恋感情的“久而弥笃”。
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点,也是最简单的一点。
答案所给出的一三两点实际上就是一点,即深化主题,扩展内涵,结尾照应全文,这是一般思乡散文的特点,学生应能容易答出,只不过可能将两点合二为一。
4、AC。
从文章“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强调在人的成长道路在变且不好预测,唯一不变的是“思乡”,可是B项中却说“童年的烙印”,决定自己的方向,与文章观点正好相反。
C项中的“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于千丈,落叶归根”是旧典,但并无新意,因为这句话自古以来一直都是表达“乡土情节”的典型用语。
E项错在“生动具体”,最后一段全文文旨升华,以概括性的语言作全文的结语,而不是什么“生动具体”。
此题难度较大,学生很容易选择E项。
【特别提醒】(1)理解“形象”,由表入里。
文学作品的“理解”必须深入一层,领会它的“内在含义”或“言外之意”。
对“事”而言,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物”来说,是理解它的“象征义”、“比喻义”;对“人”,是“从言行看品质”。
(2)把握“条理”,删繁就简。
对整篇文章来说,我们第一次阅读时就要做的是:合并意思相同相近的句段,舍弃修饰陪衬的语段(删繁);突显或概括出大致内容、中心意思(就简)。
可先理出全文大致意思;再结合题目,拣出或概括出有用的内容,不可纠缠于细节。
【预测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夜雨诗意几年前我在庐山上旅行的时候,常常能在荒岭草径边看到房屋的废墟,断壁残垣显示出它们曾经是一座座精雅别墅的所在,而不是当地山民的居舍。
不知是哪些富有的雅士诗兴突发,要在这儿离群索居,独享自然。
然而,他们终于没有住久,我想多半是因为无法消受荒山夜雨时可怖的氛围。
但毫无疑问,此间的诗意却是无与伦比的充沛。
去年我遇到一位美国教授,闲谈间竟也提到了夜雨。
教授说,他也深深迷恋着这种诗意,所以特意在城郊的山顶造了一间考究的白木房子,只要有夜雨袭来,他就立即驾车上山。
他邀请我到他的白木房子里住几天,我至今未去,但完全能想象,他对夜雨的领受与我的感悟大为逆反。
苦旅的狼狈不见了,荒寂的恐怖不见了,只是在紧张生活的空闲,读一首诗,亲抚一下自然,一切是那样的轻松和潇洒。
在这里,我们显然遇到了一个美学上的麻烦。
某种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诗意似乎注定要与艰难相伴随,当现代交通工具和营造手段使夜雨完全失去了苦涩味,其间的诗意也就走向浮薄。
我至今还无法适应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加上火车、汽车和高压电线,尽管我对这种文明本身毫无推拒之意。
去一趟四川恨不得能买到当天的飞机票,但家里挂的却要一幅描尽山道奇险、步履维艰的“蜀山行旅图”。
在灯光灿烂的现代都市街道上驾车遇雨,实在是谈不上多少诗意的,只有一次在一个海滨,天色已晚,瓢泼大雨就像把我们的车摔进了大瀑布的中心,司机完全认不得路了,一路慌乱地在水帘和夜幕间转悠,事后倒觉得有了点诗意,原因也许正是碰到了自然所给予的艰难。
在与自然周旋的漫漫长途中,有时自然的暴力会把人完全吞没,如地震,如海啸,如泥石流,人一时还很难从中提取出美。
人至少要在有可能与自然对峙的时候才会酿造美,在这种对峙中,有时人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例如汽车、电灯、柏油路的出现,产生了一种松快愉悦的美;有时人与自然较量得十分吃力,两相憋劲,势均力敌,那就会产生峻厉、庄严、扣人心弦的悲剧美。
由于这种美衬托了人类严峻的生存状态,考验了人类终极性的生命力,因此显得格外动人心魄。
人类的生活方式可以日新月异,但这种终极性的体验却有永久价值。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历史上一切真正懂艺术的人总会着迷于这种美学形态,而希腊悲剧乃至种种原始艺术总是成为人类不衰的审美热点。
过于整饬、圆熟的审美格局反射了人对自然的战胜状态和凌驾状态,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方便感和舒坦感,却无法对应出一种生命考验。
为此,欧洲启蒙主义的大师们不赞成法国古典主义的大一统,不赞成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和艺术生活都处理成凡尔赛宫园林一般的规整。
他们呼唤危崖、怒海、莽林,呼唤与之相对应的生命状态。
这便是他们心中的诗意,狄德罗甚至直捷地说,人类生活越是精雅,文明就越缺少诗意。
难道是他们在抵拒现代吗?不,他们是启蒙者,分明启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现代。
现代,本不是一种文质彬彬的搭建,而是人类的一种原始创造力的自然发展。
因此,再现代的人也愿意一再地在“蜀山行旅图”中把延绵千年的生命力重温一遍,愿意一再地品味苦涩的夜雨,然后踩着泥泞走向未来。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A、开头通过对比作者与教授对夜雨诗意的不同体会,引出本文的题旨。
B、所谓“美学上的麻烦”指的是容易使人产生困惑的美学难题。
C、作者欣赏“蜀山行旅图”的诗意并不意味着对现代交通工具的推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