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篇章阅读与欣赏
文学作品的篇章阅读与欣赏.doc

文学作品的篇章阅读与欣赏1、直击难点近几年高考的大阅读,均以文学作品为材料设题。
2000年是《长城》,2001年是《门》,2002年是《话说知音》,2003年是《乡土情结》。
变化的趋势是:难度降低,考查的能力较全面,鉴赏的要求越来越低,题量变少。
从文章的体裁看,都是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从考点的设置看,各有侧重,或是鉴赏,或是理解,或概括和理解。
考纲也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中的“思想”改为“意思”。
准确性要求有所降低,增大了答案的弹性。
【例题】(2003全国高考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乡土情结柯灵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
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
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
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
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
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
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
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
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
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
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
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
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教案主题: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一、引言文学作品是人们的心灵之窗,通过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提升审美能力。
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背景知识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内涵丰富多样。
在开始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识,包括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等。
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
三、文学作品的分类在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文学作品的分类。
文学作品可以分为诗歌、小说、散文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掌握不同文学形式的特点,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四、阅读技巧阅读是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
在阅读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如注重细节、理解上下文等。
这些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意图,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五、鉴赏文学作品的要素文学作品的鉴赏是对其价值的评估和赏析。
在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时,我们需要关注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要素。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要素,我们可以对作品进行更全面的评价。
六、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思想文学作品通常蕴含着丰富的主题与思想,通过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与思想,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取向。
探究作品的主题思想,有助于我们拓展思维,拓宽视野。
七、作品的比较与评析通过比较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在进行作品的比较和评析时,我们需要注重作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并结合背景知识、情感体验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
八、创作作品的欣赏与评价在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尝试创作自己的作品,如写作文、诗歌、散文等。
通过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欣赏与评价,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思维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结语通过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
希望本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外国文学作品是一扇通向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的窗户。
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作品,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独特风情,还能够深入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和价值追求。
外国文学作品为我们展现了多元的文化景观。
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到欧洲的文艺复兴,从浪漫主义的激情澎湃到现实主义的深刻洞察,每一个时期、每一种流派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比如,读《荷马史诗》,我们能感受到古希腊英雄们的英勇无畏和命运的无常;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我们能体会到人性的复杂和爱情的力量。
这些作品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限制,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培养我们的文化包容意识。
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语言能力。
外语作品通常有着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丰富的词汇、多样的句式结构以及细腻的描写手法,都能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从而提高我们的语言感知力和运用能力。
例如,读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们会被其宏大的叙事和精准的语言所折服;读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我们能欣赏到作者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和生动形象的场景刻画。
通过接触这些优秀的作品,我们能够学习到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提高写作水平。
同时,外国文学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思考和想象力。
许多外国文学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思考,它们引导我们对人生、社会、人性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索。
比如,读《堂吉诃德》,我们会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读《罪与罚》,我们会探讨道德与罪恶的边界。
这些作品常常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情节设置激发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在文学的世界中自由翱翔,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然而,在阅读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时,我们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
语言的障碍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损失一些原文的韵味和文化内涵。
而且,外国文学作品往往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于我们来说可能会感到陌生和难以理解。
第四部分小说《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

5. 蒲松龄
聊斋志异•聂小倩
宁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 。每对人 言:“生平无二色 。”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 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东西僧舍,双 扉虚掩;惟南一小舍,扃键如新。又顾殿东隅,修竹拱
把;阶下有巨池,野藕已花。。。。。。
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
第二单元 中国现当代小说
2. 莫泊桑
羊脂球
…… 他们利用了几个相熟的德国军官的势力,居然从总 司令部弄来了一张准许离境的证书。
有十个人在长途车行里订了座位,定好了一辆四匹
马拉的驿车送他们走这一趟;他们决定在一个星期 二的清晨,天不亮就动身,以免招惹许多人赶来看热 闹
。。。。。。
3. 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吉娣和母亲踏上灯火辉煌的楼梯时,舞会刚刚 开始。楼梯很宽坦,摆满了鲜花,两边站着仆人,一个 个涂脂抹粉,穿着红色的长袍。大厅里传出嗡嗡的 声音,像是从蜂房里发出来的一样单调。她们走到 楼梯口。楼梯口有两面大镜子,周围培植着花 草。。。。。。
之名部 也。。。。。。。
2. 白行简
李娃传
汧国 夫人李娃,长安之倡女也。节行瓌奇 ,有
足称者,故监察御史白行简为传述。天宝中,有常州
刺史荥阳 公者,略其名氏,不书。时望甚崇,家徒甚
殷 。知命之年 ,有一子,始弱冠 矣;隽朗有词藻 ,迥
然不群 ,深为时辈推伏。。。。。。。
3.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却说周瑜得胜回寨,犒赏三军,一面差人到吴侯
1. 鲁迅
风波
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
了。场边靠河的乌桕树 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
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的烟突
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
语文课现代文学的阅读与欣赏

语文课现代文学的阅读与欣赏现代文学作为语文课程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的阅读与欣赏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阅读现代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培养审美情趣,并且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文精神。
本文将以散文、小说和诗歌三个方面,探讨现代文学的阅读与欣赏。
一、散文的阅读与欣赏散文是一种以散发性的方式叙事、描写和抒发情感的文学形式。
通过阅读散文,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思想和态度。
同时,散文也是学生了解社会现实、思考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在阅读散文时,学生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文章的主题:散文作品通常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学生需要理解并思考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以及作者对这个主题的态度是什么。
2. 文章的结构:散文的结构一般比较松散,但也有一定的逻辑性。
学生需要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和脉络。
3. 语言的运用:散文中的语言通常比较随意和自由,但也要注意作者运用修辞手法和形象的表达,如比喻、拟人等,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二、小说的阅读与欣赏小说是一种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长篇虚构故事。
通过阅读小说,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且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形象和社会关系。
在阅读小说时,学生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故事情节:学生需要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事件的发展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故事中蕴含的主题和情感。
2. 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故事的核心,学生需要关注人物的性格、动机和变化,以及人物与故事发展的关系。
3. 文学风格: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文学风格,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小说,感受作家的独特魅力和表达方式。
三、诗歌的阅读与欣赏诗歌是一种以抒发感情和思想为目的的文学形式,通过独特的语言和韵律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通过阅读诗歌,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
在阅读诗歌时,学生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诗歌的意象:诗歌通过独特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需要理解并感受这些意象所带来的美感和情感。
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
目录
01
现代文学作品的特点
02
如何阅读现代文学作品
03
如何欣赏现代文学作品
04
现代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影响
05
如何评价现代文学作品
01
现代文学作品的特点
主题多样,反映时代变迁
现代文学作品的主题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要注意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
关注作家的创作背景
了解作家的生活经历、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等
添加标题
关注作家的创作动机、创作目的和创作理念
添加标题
研究作家的创作风格、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添加标题
结合作家的创作背景,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人物和情节
添加标题
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阅读作品时,首先要关注作品的主题思想,这是作品的核心和灵魂。
主题思想通常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元素来体现。
阅读时,要注意分析作品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环境描写等方面,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阅读时,还可以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时代背景等外部因素,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品味作品的语言艺术
现代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简洁、明快、生动、形象
添加标题
品味语言的技巧:注意词语的选择、句式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
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评价标准:明确、合理、客观
评价态度:公正、客观、尊重事实
评价结果:具有说服力和参考价值,能够反映作品的真实水平和价值
评价方法:综合考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创新性等方面
经典名篇的品读与解析

经典名篇的品读与解析经典名篇,作为文学史上的瑰宝,承载着作者的智慧和文化精髓。
通过品读这些经典名篇,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文学的魅力和人性的奥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析几篇经典名篇,探寻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篇:《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巅峰之作,曹雪芹以极致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贾府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
通过品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和贵族家庭的生活。
其中,贾宝玉、林黛玉等角色的塑造以及贾母、王熙凤等角色的形象刻画都是经典之处。
领悟到人生如梦的主题,我们也会从中体会到生命的无常和人情的复杂。
第二篇:《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通过对社会琐事和人物关系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阶级观念和婚姻制度的局限。
小说中的伊丽莎白·班内特和达西先生,以及其他一系列喜剧性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19世纪英国社会的现实,更可以思考人性的弱点和对爱情的追求。
第三篇:《老人与海》《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老渔夫和他与大海的斗争的描写,表达了人类对命运的顽强抗争和对生活的热爱。
小说中的老渔夫桑地亚哥以及他的船和海洋的形象,寓意深远。
他们之间的较量和互动,引发了读者对自我挑战和奋斗意义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也能领悟到海明威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洞察。
第四篇:《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以历史事件为背景,描绘了不同时期的人物命运和战争的残酷。
小说中的众多人物形象和对战争的描述以及对人性的探究,使之成为世界文学的精品。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变迁和人类的命运。
同时,也能发掘出作品中对战争反思和和平理念的重要内涵。
通过对这些经典名篇的品读与解析,我们在欣赏美妙文字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这些经典作品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透过文字的表达,将智慧传递给读者。
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

⽂学作品阅读与欣赏⽂学作品阅读与欣赏 在⽂学欣赏中,欣赏者初读只能感受表层意义,⽽表层意义往往是共性的、情感性的。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学作品阅读与欣赏,欢迎阅读转发。
⽂学作品阅读与欣赏 1 相对应⽤⽂体和其他艺术门类⽽⾔,⽂学作品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因此,只有了解了⽂学作品的⼀般规律,才能透过表⾯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从⽽更好地体会⽂学的美。
⽂学作品是形像思维的产物,因此多数是由形像语⾔构成的,即所谓的⽂学语⾔,⽐⼀般论⽂、科普等作品中的语⾔更有形像性、描摹性和动作性,通过想像、联想便能在⼤脑中再造出各种形像,有⾮常⾼的审美价值;从表达⽅式看,普通应⽤⽂体多为⽐较直观的逻辑性陈述,把事情说清即可,⽽⽂学作品则属于⽐较间接、⽐较微妙、⽐较含蓄并带有丰厚的感情⾊彩的表达⽅法,其主要特征在于:通过⽤形像语⾔间接地描绘画⾯、塑造⼈物、讲述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和诉求,由于塑造形像的间接性给读者留下了⾮常⼴阔⾃由的联想空间,从⽽导致对形像内在意蕴的模糊性和多义性,给读者带来丰富的审美享受。
其次,⽂学作品还可以凭借强⼤的语⾔表达能⼒和联想能⼒,将笔触伸到⼈类思维可以到达的任何地⽅,包括⼈类的内⼼世界,都可以进⾏细致微妙的展⽰,具有⾮常⼤的⼴泛性、丰富性和⾃由性。
⽂学作品阅读与欣赏 2 ⽂学作品欣赏的过程 ⽂学作品的欣赏过程⼀般可分为三个阶段,⼀是审美感知阶段,即充分运⽤⾃⼰的⽣活经验和经验,发挥想象和联想,使作品中的形像、⽣活画⾯逐渐定格、完整并鲜活起来,进⼊作品所构建的艺术氛围和形像世界;⼆是在艺术形像得以复制、再现并获得⼀定感染和感受的基础上,进⼀步全⾯或有所侧重的分析、评价,并进⾏审美判断,理解艺术形像包含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但对作品局部的评价不能离开整体艺术形像的基础,以避免断章取义;最后是通过反复吟诵、品味和细⼼感悟,领略⽂学作品的思想、意境、哲理以及作品的韵味等艺术真谛,使⾃⼰的思想得以升华、感情得到陶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的篇章阅读与欣赏1、直击难点近几年高考的大阅读,均以文学作品为材料设题。
2000年是《长城》,2001年是《门》,2002年是《话说知音》,2003年是《乡土情结》。
变化的趋势是:难度降低,考查的能力较全面,鉴赏的要求越来越低,题量变少。
从文章的体裁看,都是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从考点的设置看,各有侧重,或是鉴赏,或是理解,或概括和理解。
考纲也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中的“思想”改为“意思”。
准确性要求有所降低,增大了答案的弹性。
【例题】(2003全国高考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乡土情结柯灵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
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
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
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
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
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
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
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
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
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
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
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
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
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
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
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Qian法国勤工俭学。
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
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清王朝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
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
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
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
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
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
1、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2、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3、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绪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喜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细致入微,读来发人深省,回味悠长。
解析:1、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此题答案可以从文章第二段中的“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这些话中分析出作者难忘的难舍的是什麽(实际上就是“烙印”)。
2、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创世界。
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
此题已经在题干中告诉考生关键信息在第三段,而从第三段中提炼出“两种情况”应当不会太难。
3、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
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这道题很有意思,首先考生要能从文章第一段中找出:“乡土情节”的定义:“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
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
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
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能提炼出海外游子与乡土情节关系的几点交叉:一是与离开故乡的“时间因素”,一个是海外的“空间阻隔”,一个是对故乡思恋感情的“久而弥笃”。
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点,也是最简单的一点。
答案所给出的一三两点实际上就是一点,即深化主题,扩展内涵,结尾照应全文,这是一般思乡散文的特点,学生应能容易答出,只不过可能将两点合二为一。
4、AC。
从文章“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强调在人的成长道路在变且不好预测,唯一不变的是“思乡”,可是B项中却说“童年的烙印”,决定自己的方向,与文章观点正好相反。
C项中的“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于千丈,落叶归根”是旧典,但并无新意,因为这句话自古以来一直都是表达“乡土情节”的典型用语。
E项错在“生动具体”,最后一段全文文旨升华,以概括性的语言作全文的结语,而不是什么“生动具体”。
此题难度较大,学生很容易选择E项。
【特别提醒】(1)理解“形象”,由表入里。
文学作品的“理解”必须深入一层,领会它的“内在含义”或“言外之意”。
对“事”而言,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物”来说,是理解它的“象征义”、“比喻义”;对“人”,是“从言行看品质”。
(2)把握“条理”,删繁就简。
对整篇文章来说,我们第一次阅读时就要做的是:合并意思相同相近的句段,舍弃修饰陪衬的语段(删繁);突显或概括出大致内容、中心意思(就简)。
可先理出全文大致意思;再结合题目,拣出或概括出有用的内容,不可纠缠于细节。
【预测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夜雨诗意几年前我在庐山上旅行的时候,常常能在荒岭草径边看到房屋的废墟,断壁残垣显示出它们曾经是一座座精雅别墅的所在,而不是当地山民的居舍。
不知是哪些富有的雅士诗兴突发,要在这儿离群索居,独享自然。
然而,他们终于没有住久,我想多半是因为无法消受荒山夜雨时可怖的氛围。
但毫无疑问,此间的诗意却是无与伦比的充沛。
去年我遇到一位美国教授,闲谈间竟也提到了夜雨。
教授说,他也深深迷恋着这种诗意,所以特意在城郊的山顶造了一间考究的白木房子,只要有夜雨袭来,他就立即驾车上山。
他邀请我到他的白木房子里住几天,我至今未去,但完全能想象,他对夜雨的领受与我的感悟大为逆反。
苦旅的狼狈不见了,荒寂的恐怖不见了,只是在紧张生活的空闲,读一首诗,亲抚一下自然,一切是那样的轻松和潇洒。
在这里,我们显然遇到了一个美学上的麻烦。
某种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诗意似乎注定要与艰难相伴随,当现代交通工具和营造手段使夜雨完全失去了苦涩味,其间的诗意也就走向浮薄。
我至今还无法适应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加上火车、汽车和高压电线,尽管我对这种文明本身毫无推拒之意。
去一趟四川恨不得能买到当天的飞机票,但家里挂的却要一幅描尽山道奇险、步履维艰的“蜀山行旅图”。
在灯光灿烂的现代都市街道上驾车遇雨,实在是谈不上多少诗意的,只有一次在一个海滨,天色已晚,瓢泼大雨就像把我们的车摔进了大瀑布的中心,司机完全认不得路了,一路慌乱地在水帘和夜幕间转悠,事后倒觉得有了点诗意,原因也许正是碰到了自然所给予的艰难。
在与自然周旋的漫漫长途中,有时自然的暴力会把人完全吞没,如地震,如海啸,如泥石流,人一时还很难从中提取出美。
人至少要在有可能与自然对峙的时候才会酿造美,在这种对峙中,有时人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例如汽车、电灯、柏油路的出现,产生了一种松快愉悦的美;有时人与自然较量得十分吃力,两相憋劲,势均力敌,那就会产生峻厉、庄严、扣人心弦的悲剧美。
由于这种美衬托了人类严峻的生存状态,考验了人类终极性的生命力,因此显得格外动人心魄。
人类的生活方式可以日新月异,但这种终极性的体验却有永久价值。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历史上一切真正懂艺术的人总会着迷于这种美学形态,而希腊悲剧乃至种种原始艺术总是成为人类不衰的审美热点。
过于整饬、圆熟的审美格局反射了人对自然的战胜状态和凌驾状态,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方便感和舒坦感,却无法对应出一种生命考验。
为此,欧洲启蒙主义的大师们不赞成法国古典主义的大一统,不赞成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和艺术生活都处理成凡尔赛宫园林一般的规整。
他们呼唤危崖、怒海、莽林,呼唤与之相对应的生命状态。
这便是他们心中的诗意,狄德罗甚至直捷地说,人类生活越是精雅,文明就越缺少诗意。
难道是他们在抵拒现代吗?不,他们是启蒙者,分明启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现代。
现代,本不是一种文质彬彬的搭建,而是人类的一种原始创造力的自然发展。
因此,再现代的人也愿意一再地在“蜀山行旅图”中把延绵千年的生命力重温一遍,愿意一再地品味苦涩的夜雨,然后踩着泥泞走向未来。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A、开头通过对比作者与教授对夜雨诗意的不同体会,引出本文的题旨。
B、所谓“美学上的麻烦”指的是容易使人产生困惑的美学难题。
C、作者欣赏“蜀山行旅图”的诗意并不意味着对现代交通工具的推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