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与欣赏》复习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阅读复习指导

•
5.文本解读本文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 行为的 文章。 作者选 取了独 特的视 角,将 一些群 居性生 物的行 为与人 类进行 比较, 描述了 它们在 集体行 动中所 表现出 的高度 组织性 、协调 性.
•
6.以及作为群体出现时所表现的巨大 力量和 智慧, 从而得 出这样 的结论 :人类 的社会 行为与 生物的 社会行 为有极 大的共 性,并 非水火 不容, 而是可 以互为 比照的 。
③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 用。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 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 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 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 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 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 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 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 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 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 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考题分析:
虽然是主观题,表述上有 很大的主观灵活性,但作答上 具有很强的客观限制性,主要 体现在:
一、答题“点” 的客观性。 二、 评分“点”的客观性。
• 一个题目有三重功能:指令、限制和提示。 • 能看出三重功能的,是解题的高手; • 看出指令和限制的,是解题的熟手; • 只看到指令,其他看不见的,是菜鸟。
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 (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二)人物形象的揣摩: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 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 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
常见题型:
①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 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高三语文高考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与欣赏

小说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具体有以下三点:
①从小说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社会环境等角度概括小说的主题并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②突出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⑵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⑵答题示例
例1:07清远一模《午后的故事》:小说题目是“午后的故事”,文中多次写到午后明亮的阳光,作用是什么?(4分)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指向环境)
②暗示有人竟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指向情节)
③映衬老人见义勇为的高大形象。(指向人物)
④暗示竟无人制止在阳光下的罪恶。(指向主题)
例2(08浙江卷)《乌米》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⒋答题指要
⑴解题思路: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
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
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课件精创】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之赏析语言 课件26张

• (二)赏析小说语言类试题,多数表述为“赏析某句话的妙处(含意、意 蕴)”。解题时,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①看这句话所在的语境,包括上下文、描述(说话、评论)的对象、小说的 主旨等;
• ②分解要赏析的语句,看看能分解成几部分,抓住这句话中的关键词语, 分析这句话有没有蕴含什么深刻含意(字面意义、语境含义、比喻义、象征义、 指代义、双关义等),对于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刻画、主旨表达、情节发展等 的作用;
• (4)在引用原文内容之后,分析具体手法及幽默效果,组织答案。
• 【参考答案】
• 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 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
• 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 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
• 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 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 出;
•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 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 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的都是小事, 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 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 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 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 角度四: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品味。答题要点: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 蕴藉、清新明快、自然质朴、绚丽华美等。
三、巩固训练
• (2020·全国3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记忆里的光 蒋子龙 • 我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1949年初冬,我正式走进学校,在班上算年龄小的。一位见多识 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特别是在夜晚, 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令人胆战心惊。许多同 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 • 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大一点的同学。离我们村最近的火车站叫 姚官屯,十来里地,当时对我来说,就像天边儿一样远。最恐怖的是要穿过村西一大片浓密的森 林,里面长满奇形怪状的参天大树。森林中间还有一片凶恶的坟场,曾经听的所有鬼故事,几乎 都发生在那里面,即便大白天我一个人也不敢从里面穿过。进了林子以后我们都不敢出声了,我 怕被落下,不得不一路小跑,我跑他们也跑,越跑就越瘆得慌,只觉得每根头发梢都竖了起来。 当时天气已经很凉,跑出林子后却浑身都湿透了。
专题03小说阅读鉴赏人物考点解析(课件)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

(2)答题思路。 ①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认识人物形象 。 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 小说中人物的身份,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以及他的人生经历,个人涵养、教 养等因素,直接决定了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如《祝福》中的鲁四老 爷,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是封建礼教的坚决捍卫者,他思想僵化, 反对新党,反对一切变革,已经是民国时代了,而他还停留在封建时代。对于祥 林嫂,起初只是因为她是寡妇,觉得很不吉利罢了,但还能容忍;后来祥林嫂改 嫁回来,他实在无法容忍,因为在他的封建伦理观念里,改嫁是女子最大的罪恶 ,他害怕玷污了祖先。正因为这种歧视,才彻底地毁灭了祥林嫂想要活下去的希 望,她被扫地出门,悲惨而死,还要被骂一句“谬种”。
2024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 解析宝鉴
小说阅读人物鉴赏考点解析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小说阅读鉴赏的常考知识点,主要人物形象 的概括与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作用、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手 法,准确掌握,夯实基础。
2.掌握小说阅读鉴赏的命题角度、解题技巧、答案组形象是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 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所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 理解与分析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因此本部分将以高 考对小说形象考查题的类型为突破口,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能够准确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人物形象的特点及作用,结合文本分 析,规范答题。
人教版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语文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赏析故事情节》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阅读赏析故事情节【题型1】梳理概括情节一、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小说情节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
研读小说情节结构,应关注以下两种结构模式:1.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通常采用以时空为本位,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情节。
一般有以下三种方式:(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①“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②“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③“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④“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2)摇摆式: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上去,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
(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
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2.外国现代小说结构模式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则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结构模式:①“延迟”式结构。
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读者的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牲畜林》。
②生活的横断面。
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无限的空间。
《半张纸》。
③按照心理展开的意识流结构。
它打破了时间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
《墙上的斑点》。
二、概括情节的方法1.小标题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1)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
人教版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语文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赏析小说形象》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赏析小说形象小说形象是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
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
所以说,正确把握人物(事物)的品格品行是解答形象类题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小说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是高考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
这部分常设考点有3个: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题型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是小说阅读中的必考题,这部分常常有两种命题形式:①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②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
在具体命题时,有些考题是只概括,不分析;有些考题是概括之后再分析。
考法(一) 指定语段人物心理或形象概括分析题型二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
小说中的形象可分为主要人物形象、次要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而高考对形象作用的考查重点一般是次要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一、掌握必备知识小说人物角色小说阅读“人物角色作用”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问的是人物角色的作用,作答时却需要由此向小说其他要素扩展,要将人物和“情节安排”“结构设计”“主旨表达”“人物关系”等方面相勾连。
因为小说是一个整体,“人物”“情节”“环境”“结构”“主旨”等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考法(一) 人物形象的作用文章通过对×××形象的塑造,表现……;对……(主题),或……(情节)等起到了……作用。
如下图示意:考法(二) 物象的作用题型三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多方位的,它凭借各种艺术手段既对人物形象进行直接描写(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又对人物进行间接描写(如侧面衬托)。
一、掌握必备知识塑造人物的常见手法1.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高考小说阅读备考策略

高考小说阅读备考策略一、整体把握(一)、文体特点1、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2、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二)、考点透析根据《考纲》规定,文学类文本阅读从三个不同的能力层级考查学生,考点分三大类,共八个考点。
高考命题人设题问题离不开小说“三要素”,考生需要知道的是,环境、情节常常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塑造人物形象又是为了表达主题的。
(三)、小说的三要素1、人物:主人公刻画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2、环境: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3、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四)、小说的命题基本上围绕着五个关键词环境: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情节: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理解、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人物:人物个性特征分析、主要人物的辨析、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探究。
主题:着重小说意蕴主旨的全面理解或小说主旨某一侧面的归纳、合理性探究。
探究:着重小说意蕴主旨的全面理解或小说主旨某一侧面的归纳、合理性探究。
(五)、小说阅读考查的一般设题角度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分析表现手法)2、故事情节及其特点赏析(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分析表现手法)3、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赏析(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4、小说主题的赏析(概括作品主题)5、对小说社会意义或表达技巧的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二、考题示例1、环境类考题示例(1)《午后的故事》:小说题目是“午后的故事”,文中多次写到午后明亮亮阳光,作用是什么?”(2)《雁阵》:‘雁阵’的含义是什么?它的出现对本文主题的表现和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3)《雪夜》:“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描画冬夜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飞落”下来,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等待戈多》文中多次写到“六月的阳光照着静静的沂河,河面上有水鸟在盘旋”等景物,作用是什么?2、情节类考题示例(1)《蚂蚁》:文章结尾的安排很有特色,试作分析。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指导 小说阅读鉴赏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指导小说阅读鉴赏小说的常识1、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主题是通过人物、事件反映的中心思想。
3、人物描写(语言、肖像、行动、心理、细节描写)4、情节(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5、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6、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小说的特点1、完整的故事情节2、鲜明的人物形象3、典型的环境4、深刻的主题5、精巧的构思故事情节的把握: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一、关于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常见题型:1、作用: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指导: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2、概括: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解题指导:(1)对事件的完整叙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万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2)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3)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二)人物形象的揣摩:常见题型: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复习《小说阅读与欣赏》第一部分一、复习小说文体知识。
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
这样,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就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捕捉答题技巧。
那分析小说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明确:人物主人公刻画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环境: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二、考纲解读㈠考纲要求:小说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着重从小说的情节、高潮、人物形象、语言、结尾、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考查。
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㈡小说的考点1、注意环境描写;2、把握故事情节;3、揣摩人物形象;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语言特色;6、分析写作技巧。
三、探究思考㈠注意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⒈环境分类及作用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⑴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社会环境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⑵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自然环境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
⒉命题指向⑴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⑵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⑶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⑷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3答题指要⑴解题思路: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⑵答题示例例1:07清远一模《午后的故事》:小说题目是“午后的故事”,文中多次写到午后明亮的阳光,作用是什么?(4分)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指向环境)②暗示有人竟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
(指向情节)③映衬老人见义勇为的高大形象。
(指向人物)④暗示竟无人制止在阳光下的罪恶。
(指向主题)例2(08浙江卷)《乌米》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5分)答案: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例3:(08海南)《二十年以后》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参考答案:①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②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每答对一点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例4:07中山一模《雁阵》:“雁阵”的出现对本文主题的表现和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①突出了环境的美;(指向环境本身)②推动故事情节转折,化解矛盾冲突;(指向情节)③“雁阵”象征人的价值无比崇高,是表现人性的主题、促使狗娃人性复苏的重要形象;(指向人物)④对主题起画龙点睛作用,使之由隐而显。
(指向主题)⑶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第二部分㈡把握故事情节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1)、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2)、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⒈情节的作用⑴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⑵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⑶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4)照应前文;⑸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⑹刻画人物性格;⑺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⒉情节的特点⑴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⑵情节安排基本技巧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⒊答题指要⑴命题指向: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②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③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④小说的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4、试题解题示例例1:07湛江一模《迎宾竹》19题:这篇小小说的结尾写郑副市长在家里发现获奖证书,主要有什么作用?⑴最后写郑副市长在家里发现获奖证书一事,暗示郑副市长的竹画确有水平,使情节波澜再起。
(指向情节)⑵使副市长妻子这一形象更加鲜明。
原来以前市长妻子说的一切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让人不能不为副市长妻子的贤慧聪颖而折服。
(指向人物)⑶使小说主题得到升华,突出“一个成功者(成功的领导)离不开一个贤内助(好妻子)的支持和帮助”主题,给人留下无穷韵味。
(指向主题)例2:07清远二模《教授看门》18题:王教授最后被提拔为副院长,作品的结局安排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小说结局安排合理⑴王教授认真负责,有胆量、魄力,有自己见解,且真正关心学生,工作善于采取灵活方法。
他被提拔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指向人物)⑵“学院再也没有聘过临时工看大门”也说明学院改革已渐入正规,逐步认识到“学院的门,是学院的窗口,我们不能小视它的存在”,那种随意招聘临时工或“发配”闲置人员的做法已得到纠正,凸现了小说主题。
(指向主题)小说结局安排不很合理⑴从小说的情节中可以看出,王教授生活环境充满尔虞我诈;王教授坚持原则,又不会曲意迎合,易招致某些“当权者”不满,这样的安排是作者一厢情愿,不符合小说中人物性格。
(指向情节、人物)⑵文末“这个岗位有很多人明争暗夺着”在一定程度上暗示,投机取巧、沽名钓誉之人依然存在,改革任重道远。
王教授最后被提拔为副院长,也不利于作者忧患意识的表达。
(指向主题)5、答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当然,这个三级概念中,本级和上一级为最基本。
按照顺序,与之相近的是答案的重点。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第三部分㈢揣摩人物形象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
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
⒈表现人物的手法:⑴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⒉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