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二古诗鉴赏训练二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专题能力训练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二)

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专题能力训练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二)

专题能力训练十二古代诗歌鉴赏(二)一、(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二、(广东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①牛渚: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端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

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自己的诗作《咏史》,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

袁宏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声名大著,后官至东阳太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在结构上开门见山,照应诗题,并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的悠然神思自然融合到了一起。

B.诗中运用谢将军与袁宏的典故,表达出诗人对袁宏得遇知音的羡慕之情。

C.全诗在“实—虚—实”的交替变化中将眼前景、古往事、胸中意自然地融合起来。

D.本诗诗意明朗,语言清新、自然,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自有韵味。

2.诗的首联和尾联分别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各有何作用?三、(广西桂林、梧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宝剑吟陆游幽人①枕宝剑,殷殷②夜有声。

(江苏专用)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板块高考题型二古诗歌阅读课件

(江苏专用)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板块高考题型二古诗歌阅读课件

[准做题目]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称该词上片的句子“婉转缠绵,深 情一往,丽而有则,耐人寻味”。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准做题目] 本词上片和下片抒发的情感均是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 体分析。 答:
参考答案:上片首句写景,时间是绿柳依依的春天,地点为古 道长亭,这是两人分别之处。“年少”句叙述临行之际,闺妇 空自泪眼相看,无语凝咽,而“年少”的他却轻易地弃之而去。 “楼头”两句,把思妇的思念之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从相反 方面说明“抛人去”者的薄情。“残梦”和“花底”,这里都 是用来曲折地抒发怀人之情的,语言工致匀称。词句语意柔婉, 感情真挚,抒情蕴理,绰约多姿,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3.多方联系,扫除障碍 高考所给的诗歌会尽可能让考生读懂,但绝不可能让考生 一览无余,其会在某一处某一点上有障碍,如某一两处诗句或 词语,诗的层次跳跃性偏大,诗的感情不是那么明显。而这些, 只要多读几遍,多方联系,“连猜加蒙”,也会迎刃而解的。
二、掌握读懂“两大路径”——要“双管齐下” [增分策略]
[准做题目] 1.这首诗的颔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颔联由写景转为直抒胸臆。所谓“老眼昏花忘远 近”,是叹息自己虽在中年,已有老态龙钟之感。古人四十 叹老,本是常事,何况当此倍思亲朋的佳节,诗人却独在异 乡,独上吴山,风雨如晦,目力不济,垂暮之悲难免涌上心 头。但是老境可叹,远近可忘, 壮心不可磨,理想不可抛。 “壮心轩豁任行藏”,是说自己无论出仕还是休官,皆襟怀 坦荡,壮志不息。这一句神采飞扬,意气轩昂,将上句略带 伤感的气氛扫荡无遗,表现出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
到了暮年,我满头白发,欣喜地回到了故乡。虽然老马识 途,但也为眼前的黯淡萧条景象频频悲鸣。长安已经几度易主, 只有那终南山色依然青青如昔;那些长安道上来往的客人,来 一回,就见老一回。

江苏省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2章 古诗鉴赏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2

江苏省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2章 古诗鉴赏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2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2(用时:45分钟满分:53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________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②建立国家荣典制度表彰雕刻艺术家,设立雕刻文化艺术基金鼓励创造精品,________解决雕刻文化改革中的社会保障问题。

③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________,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A.坦陈从而灵心慧性B.坦陈进而灵心慧性C.坦承从而妙手偶得D.坦承进而妙手偶得答案 C解析坦陈:坦率地陈述,重在陈述。

坦承:坦白地承认,重在承认。

根据语境,应为“坦承”。

从而:连词,重在表目的和因果关系。

进而:连词,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重在递进关系。

从语境看,是表示因果关系。

妙手偶得:技艺高超的人,偶然间得到的灵感或作品。

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

偶得:偶然得到。

妙手:技艺高超的人。

灵心慧性:强调聪颖的天资。

从语境看,此处更强调偶然得到佳作。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这家公司的利润近三个季度来一直下滑,根本原因是公司经营理念落后,产品质量下降造成的。

B.大范围的雾霾使长三角地区变得“灰头土脸”,南京、无锡等地空气质量达重度污染程度。

C.虽然情感生活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但谁又能否认它不是我们整个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呢?D.《时代周刊》认为曼德拉是这个世界最接近圣人、最具有宽恕美德,这种宽恕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极其珍贵。

答案 B解析A项结构混乱,删去“造成的”或“根本原因”。

C项不合逻辑,“谁又能否认它不是”改成“谁又能否认它是”。

D项成分残缺,在“美德”后加“的人”。

3.下列句子中画线的部分,语言表达恰当的一项是(3分)()A.“恒春”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广告语:走进“恒春”,明媚一生。

高考语文江苏二轮课件:2_专题二 古诗词鉴赏

高考语文江苏二轮课件:2_专题二 古诗词鉴赏

提分攻 略一
二、
答案 ①漂泊之苦。②疾病之痛。③战乱之重。④思乡之
愁解。析 解答此类题,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诗中表情达意
的重点字词和注
释进行分析。结合“漂泊”“病难任”“关东多事日”“
天末未归心”分
析可知,作者“泪满襟”的原因有漂泊、疾病、战乱、思乡
等。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提分攻 略一
三、(2018苏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不同题材的诗词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如边塞诗词表达的情感一般包 括: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 解题四步走:在 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权者的无能,表现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 翻译的基础上整 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 体把握诗歌
离恨、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讽刺等。 关注诗词中暗示作者情感的词语和直抒胸臆的句子。
提分攻 略一
1.对诗(词)句解读错误,导致情感理解不当。 2.脱离诗词整体,孤立理解所考查的诗(词)句。 3.知人论世时先入为主,无法准确理解诗词。 4.遗漏提示性信息(标题、注释等),概括不全。 5.空泛概括,没有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6.答案缺乏条理,交叉重复。
第9》 江苏卷 (辛弃疾)
11.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情感概括分析 情感?请简要分析。
规律总结
①既考查情感,又考 查情感 的具体表现和情感产 生的 原因。 ②既关注对全诗(词) 思想 情感的把握,又关注 对具体 诗(词)句情感的分析 。 ③既考查诗词的思想 情感,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括分析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提分攻 略一
作者在诗词中运用典故,自然要表明自己或褒或贬、或伤或讽的态度, 解题四步走:在翻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与策略讲义:古诗词鉴赏专题卷2 含解析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复习与策略讲义:古诗词鉴赏专题卷2 含解析

古诗词鉴赏专题卷(二)(建议用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11分)桂林道中作李商隐①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

空余蝉嘒嘒②,犹向客依依。

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

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

【注】①李商隐:晚唐诗人,河南沁阳人。

受牛李党争牵累,一生不得志。

写作本诗时,作者为广西桂林观察使郑亚的幕僚。

②嘒嘒:蝉鸣声。

1.颔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

“嘒嘒”表示蝉的叫声,“依依”是指依依不舍。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秋蝉以人的情感,它好像在对客居他乡的人发出依依不舍的鸣叫。

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物象之上,这种艺术手法叫作寓情于物(移情)。

【答案】运用了寓情于物(移情)的手法。

作者将主观情感移置于客观物象,在秋蝉身上赋予人的情感;在作者听来,秋蝉的鸣叫声好像在安慰、挽留客居之人,表达对来客的依依不舍。

(手法2分,分析3分)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注释中介绍了李商隐的不得志和写作背景,从中可以看出本诗的情感基调。

首联描写“无秋色”“有暮晖”之景,暮色夕阳自然引发诗人思乡之情。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学案二赏诗“入门课”入门第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学案二赏诗“入门课”入门第

〖即练即悟〗 2.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词类活用之处,并理解其含义。 (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答案: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雨。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 上见赠》)
答案: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茂盛的。
(3)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即练即悟〗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题目。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迮:狭窄。
读诗应知:
通过学过的课文《示儿》《书愤》等诗歌我们可知,陆游生于北宋 危亡之际,始终主张抗金,但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一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屡遭打击,但矢志不渝。因此他的许多诗 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以及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的愤懑。通过对陆游的“知人论世”,我们便可更好地把握 上面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也利于准确地解答题目。
(二)知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 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 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 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 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 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即练即悟〗 6.下列诗句中存在互文现象,请准确理解诗句含义。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答案:明月升起,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鹊和蝉的鸣叫。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江苏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专题二古诗鉴赏训练二

江苏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专题二古诗鉴赏训练二

江苏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专题二古诗鉴赏训练二训练二分析概括思想感情练前提醒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

对于这种题型,要从审题、答题两方面努力。

(1)审题,要弄清两个基本问题:①是分析还是概括(说明);②是整体还是局部。

(2)答题:一方面,从微观入手,即理解并体悟“意象”的内涵,联系诗词创作的背景(写作背景、时代背景),揣摩作者的情感内容。

同时,还要注意诗中表明情感倾向的“直接情语”和“间接情语”。

另一方面,从宏观入手,即从梳理作者“起、承、转、合”的思路,从章法或结构的角度,逐句分析,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内容。

要特别关注关键诗句,如首句、尾句,尤其是尾句,诗人一般会“卒章显志”。

因此,从尾句入手,细析层次,细品语言,可以化难为易,事半功倍。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文签:七律+家国情怀寄杜位①杜甫近闻宽法离新州②,相见怀归尚百忧。

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

干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

玉垒③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④游。

注①杜位:杜甫族弟。

②新州:属唐代岭南道。

③玉垒:玉垒山,位于成都附近。

④曲江:唐代长安名胜。

杜位京中有宅,近曲江。

鉴赏首联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喜悦,同时又为杜位感到担忧。

颔联中,诗人设身处地地替杜位考虑,“悲君已是十年流”,流放十年该有多少烦忧啊。

颈联“干戈”“雪满头”,国家动乱,个人年华老去,白发苍苍。

写出了满目的战争风尘,杜位的满头鬓发应如雪斑白。

以“干戈”代战争,以“雪”喻白发,想象杜位贬归途中的情形,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对杜位的同情。

尾联视角转到自己身上,诗人在这玉垒山写此信时心绪纷乱,何时才能一同赏游曲江的美丽。

“何时更得曲江游”,只有国家安定之后,民众才能自由行动,寄托了诗人对杜位的祝福、对兄弟聚首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想象。

1.请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以“干戈”代战争,以“雪”喻白发,运用虚写,想象杜位贬归途中的情形,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对杜位的同情。

江苏省2020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第2章古诗词鉴赏第2节诗体专攻Ⅲ读懂古诗的二步阅

江苏省2020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第2章古诗词鉴赏第2节诗体专攻Ⅲ读懂古诗的二步阅

m.读懂古诗的二步阅读法第一步抓两头一一初步感知(一)标题常蕴含的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读标题可以从以下方而来读: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③奠泄作品的感情基调;④揭示作品的线索:⑤表明诗歌的题材:⑥暗7F诗歌的表达技巧°如:(1)秋暮吟望(2)春日秦国怀古(3)咏素蝶诗(4)送友人【答案】(1)①点明了写作时间(秋暮):②交代了诗歌的内容(望);③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吟)°(2)①交代了写作时间(春日)、地点(古秦国)和事件(怀古);②点明了诗的题材(怀古诗):③暗示了诗的情感基调(怀古伤今)。

(3)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②点明了诗的题材(咏物诗):③暗示了诗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4)①交代了写作目的(送別友人);②暗示诗歌的情感基调(离别之情):③表明了诗歌题材(送别怀人诗)。

(二)注释所蕴含的信息髙考所选诗词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

注释的类型及作用一般有如下几种: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导学号:54012094]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①苏轼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妲娥②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远到润州时(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润之的思念之情,写下了这首词。

②妲娥:嫦娥。

⑴题目提供信息:.................................................................(2)注释暗示信息:..............................................................【答案】(1)“润州作”点明了写作地点,事件(代替他人而写),表明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 屋上山禽苦唤人,槛前冰沼忽生鳞。 老来厌逐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 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 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 注 述古: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
鉴赏 “病后”是诗人的状态,“邀往城外寻春”是诗人病后应友人之邀前往城 外 寻 春 , 表 达 了 诗 人 的 情 怀 。 首 联 选 取 了 富 有 季 候 特 征 的 “ 山 禽 ”“ 冰 沼 ” , “苦唤人”“忽生鳞”写出了山禽声声鸣叫和结着冰的池塘水面泛起波纹,点明 了早春时节,扣住标题中的“春”。颔联写诗人年老了讨厌歌舞宴饮的生活,病 后吃惊地发现自己又生了新的白发。写出了诗人自己年老多病,扣住标题中的 “病后”。颈联写诗人躺在床上听到友人邀约的消息,试着呼唤幼子整理冠巾, 扣住标题中的“邀”,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尾联将“曲栏幽榭”与“一看郊 原”对比,反衬出城外春光的蓬勃浩荡,照应标题中的“城外寻春”。
2.“何时更得曲江游”一句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愿望?(6分) 答案 ①战乱平息,国家太平; ②回到长安,兄弟聚首; ③生活安宁,重游胜景。(每点2分)
解析 本诗为杜位到远方为官而作,离开新州是叙事,“尚百忧”是设身处地的 担忧,“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想到漂泊已经很久了,十分想见 到杜位。颈联写国家动乱,诗人渴望见到太平的那一天。年华老去,今后不一定 能再次相见了。结尾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到长安得到重用,过上安宁、兄弟重游的 美好生活。
鉴赏 本诗是首送别诗。首联两句,通过“不落”“数日”写出了友人归家的速 度之快。颔联两句,通过对“池畔花”“鸭栏”“桥边雨”“鸦柳”等意象的描 写,勾画出一幅春景图,同时,运用“斗”“藏”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写出了 友人愉快的心情。颈联两句,写出了友人在室内穿着新衣,然后在邻居家喝醉的 情形,突出了居家之乐、人情之美。尾联两句,“把手闲歌香橘下”中的“闲” 字,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归乡生活的美好祝愿;“空山”一句,一个“空”字, 写出了诗人送走友人后,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自己不能归乡的惆怅。
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 答案 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对友人欢愉生活的期待和祝愿;暗寓自己归乡不 得的怅惘之情。 解析 根据标题“送客还江东”及“把手闲歌香橘下”可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 欢愉生活的期待和祝愿;根据“空山一望鹧鸪飞”可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 依不舍之情,以及自己归乡不得的怅惘之情。
接下来,颈联写渡江,船过沙滩,惊散了草丛中成群的鸥鸟;回望岸上,江 田万顷,一只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一联巧用数量词,不但属对工稳,而且 深化了诗境。群鸥栖息沙草之间,可见天时向晚,飞鸟归巢,所以万顷江田之上 只有一鹭飞翔。这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强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
前面三联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对于糊口四方、疲于奔 走的诗人来说,蓦然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不能不触景生情,遐想联翩。所以尾联 偶然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自己便有 淡泊遗世、忘却机心之志,也没有人能够理会。
鉴赏 诗人来到嘉陵江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开阔清澄的江面,波光粼粼,夕阳 映照在水中,闪烁不定;起伏弯曲的江岛和岸上青翠的山岚在斜晖的笼罩下,一 片苍茫。这一联写江景,交代了行程的地点和时间:日暮时江边渡口。因为诗写 的就是渡江情景,所以首联从此着笔,起得非常自然。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急 欲渡江的情形:渡船正浮江而去,人渡马也渡,船到江心,马儿扬鬃长鸣,好像 声音出于波浪之上;未渡的人(包括诗人自己)在岸边的柳荫下歇息,等待着渡船从 彼岸返回。这两联所写景物都是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由远而近,由江中而岸上, 由静而动,井然有序。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文签:七律+乡情友情
送客还江东
韩翃 还家不落春风后,数日应沽越人酒。 池畔花深斗鸭栏,桥边雨洗藏鸦柳。 遥怜内舍著新衣,复向邻家醉落晖。 把手闲歌香橘下,空山一望鹧鸪[注]飞。 注 鹧鸪:鸟名。《异物记》曰:“其志怀南,不北徂也。”《本草纲目》记其 鸣曰:“行不得也哥哥。”
7.请简要分析本诗的构思脉络。(6分) 答案 ①首联点明早春时节;(1分) ②颔联写自己病后的状态;(1分) ③颈联写友人相邀,自己欣然应约,同去寻春;(2分) ④尾联写寻春的结果,用城内“曲栏幽榭”的“寒窘”反衬城外春光的蓬勃浩荡。(2 分)
解析 诗歌首联写景,“山禽苦唤人”“冰沼忽生鳞”点明了早春时节。颔联写事, “老来”“病起”写自己的状态。颈联写事,“试呼稚子整冠巾”,写自己应友人之 邀去寻春的迫切。尾联写景,将“曲栏幽榭”与“一看郊原”进行对比,反衬出城外 春光的蓬勃浩荡。
8.概括本诗的情感内涵。(5分) 答案 ①对时光流逝、年老多病的感叹; ②对友人相邀寻春的高兴、喜悦; ③对郊原浩荡春色的喜爱; ④病后,在郊原春色的感动之下,内心的开朗和豁达。(每点1分,答出四点给5分) 解析 注意诗歌写景抒情、写事抒怀的特点。颔联“老来”“病起”“白发”, 突出了诗人年老多病的感叹。颈联“卧听”“试呼”,表达了诗人应友人之邀寻 春的喜悦之情。尾联“浩荡”传达出诗人对郊原春色的喜爱之情。再知人论世, 联系诗人的经历和人生态度,结合本诗的题目理解诗人开朗和豁达的心境。
训练二
分析概括思想感情
专题二 古诗鉴赏
练前提醒
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对于这种题型,要从审题、答题 两方面努力。 (1)审题,要弄清两个基本问题:①是分析还是概括(说明);②是整体还是局部。 (2)答题:一方面,从微观入手,即理解并体悟“意象”的内涵,联系诗词创作的背 景(写作背景、时代背景),揣摩作者的情感内容。同时,还要注意诗中表明情感倾向 的“直接情语”和“间接情语”。另一方面,从宏观入手,即从梳理作者“起、承、 转、合”的思路,从章法或结构的角度,逐句分析,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内容。要 特别关注关键诗句,如首句、尾句,尤其是尾句,诗人一般会“卒章显志”。因此, 从尾句入手,细析层次,细品语言,可以化难为易,事半功倍。
9.诗句中虽未出现“渡”,实则每联都与“渡”有关,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首联写渡江美景,颔联写急渡情形,颈联写船渡惊鸟,尾联写人们难以理 解渡水忘机的范蠡。 10.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案 ①对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赞许(欣赏、羡慕等); ②自己也像范蠡一样淡泊遗世却不为人理解的落寞; ③诗人失意后的无奈; ④暗指范蠡归隐是因与越王勾践不能共安乐; ⑤也暗含对越王勾践的不满。
鉴赏 首联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喜悦,同时又为杜位感到担忧。颔联中,诗人设身 处地地替杜位考虑,“悲君已是十年流”,流放十年该有多少烦忧啊。颈联“干 戈”“雪满头”,国家动乱,个人年华老去,白发苍苍。写出了满目的战争风尘, 杜位的满头鬓发应如雪斑白。以“干戈”代战争,以“雪”喻白发,想象杜位贬 归途中的情形,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对杜位的同情。尾联视角转到自己 身上,诗人在这玉垒山写此信时心绪纷乱,何时才能一同赏游曲江的美丽。“何 时更得曲江游”,只有国家安定之后,民众才能自由行动,寄托了诗人对杜位的 祝福、对兄弟聚首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想象。
这首赠别词在思想内容方面,一是强化了身世感慨,二是牵动了故乡情结。 全词表现的是客中送客的黯然情怀,但取境阔大,声调嘹亮,故情虽抑郁而不萎 靡,构成了独特之情味。
5.请根据上片,简要概括词人“愁”的原因。(5分) 答案 ①与友人别离; ②飘泊不定; ③身体多病; ④离群索居(或“孤独”)。 解析 解答时,按照题干指向,抓住上片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推断,如“分 携”,表明朋友分别;“萍飘泊”,说明飘泊在外,没有固定居所;“离索”, 说明离群索居的孤独;“多病”,表明身体多病。最后分条陈述即可。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文签:七律+家国情怀
寄杜位①
杜甫 近闻宽法离新州②,相见怀归尚百忧。 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 干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 玉垒③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④游。 注 ①杜位:杜甫族弟。②新州:属唐代岭南道。③玉垒:玉垒山,位于成都附 近。④曲江:唐代长安名胜。杜位京中有宅,近曲江。
解析 解答时认真研读作品,抓住内容进行分析。如“尊前一笑”,明明要分别 了还笑,展现了词人的豁达;“天涯”写出了飘泊之苦;“故山”即故乡,表达 思乡之情;“归飞鹤”即“回巢的鹤”,隐含回家、归隐之意。最后分条陈述即 可。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文签:七律+迎春
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注]邀往城外寻春
6.下片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尊前一笑”展现了词人面对离愁的豁达; ②“天涯”“伤沦落”抒发了词人内心的飘泊之悲; ③“同是”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劝慰之意; ④“故山”“负平生约”暗含词人的思乡之情以及不能归乡的无奈; ⑤“长羡归飞鹤”显露了词人向往归隐之心。(每点2分,答对三点,意思对即可。 答对情感,不作分析,得3分)
3.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友人还乡的欢愉之情的?请根据前三联简要概括。(6分) 答案 归家之速;美景衬托;居家之乐;人情之美。
解析 作答时,可从环境描写、人物心情、所见的人事等方面分析概括。“还家 不落春风后”写出了归家之速;“池畔花深斗鸭栏,桥边雨洗藏鸦柳”主要写家 乡美景,衬托还乡的欢愉之情;“数日应沽越人酒”“遥怜内舍著新衣,复向邻 家醉落晖”主要从居家之乐、人情之美等方面来写还乡的欢愉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文签:宋词+送友伤己
醉落魄·席上呈元素[注]
苏轼 分携如昨。人生到处萍飘泊。偶然相聚还离索。多病多愁,须信从来错。 尊前一笑休辞却。天涯同是伤沦落。故山犹负平生约。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 注 元素:杨元素,苏轼的同乡和故友。
鉴赏 词一开头,就点明离别,并交织着对往事的回忆。“分携”写出了临别依 依、难舍难分的感情。回忆旧日的分离,则是为了强化当前的别情,所以很自然 地引发了人生感慨,推出当前的送别之事。“离索”虽然是指当前的离别,却蕴 蓄着一种深沉的感情,也与开头的“分携”相照应。紧接着,词人又与自己的身 世联系起来,抒写了更深一层的感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