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共9个专题)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专题(9)语言表达简明、得体及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9)语言表达简明、得体及答案
(1)对家长说:
(2)对老师说:
(3)对同学说:
参考答案:(1)请父母放心,我们肯定努力拼搏,永不言弃,用优异的成果回报您的哺育之恩!
(2)请老师放心,我们肯定不骄不躁,决不后退,用辛勤的汗水为母校增光!
(3)命运驾驭在自己手中,我们肯定要用最绚丽的方式诠释生命的精彩!
场合有种种不同,或哀思,或快乐;或正式,或随意;或惊慌繁忙,或轻松开心,等等。不同场合用语不同,总体氛围对说话内容有制约,要依据详细的场合选择明智的、充溢内涵的语言。
(3)调序消退法。主要用于因为多层定语修饰层次不清引起的歧义。如“两个挚友送的花瓶”,变为“挚友送的两个花瓶”,就可消退歧义。
(4)语境消退法。主要用于因多义词的词义不确定而造成的歧义。如“我要热饭”,后面再加一句“不要冷饭”或“不去洗菜”,即可消退歧义。
[应用体验]
4.下面文字中画线部分的词语,有的运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这段文字语言简明,连接自然,语意连贯。
要做到语言简明,首先是每一句话都要围绕既定中心,抓住要点,不要节外生枝。俗话说“简明扼要”,从表达上说,只有扼住“要”,才能做到简明。
[应用体验]
1.依据下面文段的中心话题,把游离于话题之外的一句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①这种笨重的书运用起来是极不便利的。②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③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 000片竹简,是由两名身强力壮的武士抬到宫廷里面去的。④汉武帝把竹简一片一片地解下来看,足足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看完。

B.其次天一大早,小王跑到语文组把这件事告知了郭老师本人。小王说:“

解析:小李请小王转达的话目的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务说得清清晰楚,说得也“客气”,包含着敬重小王的意思,也就是说是得体的。小王转述时就须要依据时间、地点、对象的不同,组织语言,以表达得当。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1 现代文阅读 第5课时 “论述文”文体知识与特色考点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1 现代文阅读 第5课时 “论述文”文体知识与特色考点

第5课时备考策略上—关注各类文本的“特殊性”, “特色”的就是重点考查的现代文阅读Ⅰ涉及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等各类文本,它所考查的题型,既有共性题型,又有特色题型。

共性题型上一课时已讲;特色题型包括论述类文本的论证特点,科普文的语言、说明技巧,访谈的技巧和内容,新闻的语言和技巧,传记的形象和技巧,等等。

下面分文体系统知识,精讲特色考法。

“论述文”文体知识与特色考点一、是什么,关注什么——文体知识系统建构(一)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点(二)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

论点有如下特点:(1)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准确鲜明。

(2)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

①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②有的出现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③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④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

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要考生自己概括。

(3)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把握论述类文本的论点,首先应通读全文,明确文本论述的话题;在此基础上,边读边勾画,特别要注意论点经常出现的各种位置,如标题、开头、结尾等,看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直接表述论点的关键语句;如果文中实在没有表述中心论点的语句,我们也可以先勾画出各个段落或各个层次的总领句、总括句(有时称之为“分论点”),并分析各个段落或层次之间的思路结构和逻辑联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中心论点;甚至,有些论述类文本每段也没有自己的关键句,那就需要我们先抓住各段的论据材料,以及作者评价分析论据材料的语句,从中把握作者的态度倾向,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各段的观点,进而将各段的观点组合起来把握整个文本的中心论点。

(完整word版)江苏高考语文加试题《红楼梦》专题练习

(完整word版)江苏高考语文加试题《红楼梦》专题练习

《红楼梦》阅读检测题一、根据小说内容,填空:(每空1分,共50分)1.“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被打死的小乡绅之子叫,凶手是诨名叫“呆霸王”的。

案子中被拐卖的丫头是住在葫芦庙旁的的女儿,即后来跟着林黛玉学诗的。

2.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闻到的奇香叫,饮的仙茶叫______ ,品的酒叫________ ,听的歌曲名叫____________。

3.贾宝玉梦入“太虚幻境”所见到的对联是:“,。

”转入“孽海情天”宫门时,又见到一副对联:“,;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4.列入“金陵十二钗正册”的是、、、、、、、、、、、。

5.“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是“金陵十二钗副册”上的一则判词,这则判词暗指的命运,其中“两地生孤木”又寓指薛蟠之妻。

列入“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的是、。

6.“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悲金悼玉”指、。

7.“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

”是鲁迅先生对《红楼梦》中(人物)的评论。

8.“这位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

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

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

”这是周瑞家的对刘姥姥说的话,其中的“这位姑娘”指。

9.元妃省亲,将“有凤来仪”赐名,后住在此处;“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即名曰“”,后住在此处;“蘅芷清芬”赐名曰“”,后住在此处;“杏帘在望”赐名曰“浣葛山庄”,又因黛玉的诗,改“浣葛山庄”为,后住在此处。

10.结社、赏花、吟唱是清代都门特别盛行的社会风气,大观园的公子小姐当然不会例外。

由建议发起成立了“海棠诗社”,自荐掌坛。

诗社成员都有“雅号”。

其中:“稻香老农”是,叫“蕉下客”,黛玉叫“”,薛宝钗叫“”,宝玉叫“”,迎春叫“”,叫“藕榭”。

二、根据判词和曲子词填写对应人物:(6+4=10分)11.下列内容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判词,请指出这些判词分别预示了哪些女子的命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练习(附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练习(附答案)

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0课标全国Ⅱ,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9分)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疑问。

这种反思和疑问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不是少数作品的特例。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群文通练一 昆曲(含解析)不分版本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群文通练一 昆曲(含解析)不分版本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群文通练一昆曲(含解析)不分版本群文通练一昆曲微导语昆曲,又名昆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它起源于江苏苏州,发轫于吴文化,与苏州园林一样,都是苏州最富标志性的名片,它将文学、音乐、歌舞、美术、雕塑、武术乃至杂耍技艺融汇兼容于同一载体,具有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后来的许多剧种都是在其根底上开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下面两篇文章,将有助于你加深对它的认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2分)阅读文签:美学论文+昆曲与园林共生园林与昆曲作为比翼双飞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都相当集中地表达出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这是巧合吗?不是!两者都可以被看作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相互交融、整合结出的果实。

去过苏州园林的人不少,但能真正道出其美的人却不多;听说过或看过昆曲的人也不少,但能深刻认识其美学价值的人却不多。

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昆曲是雅得不能再雅的“阳春白雪〞,而昆曲的发祥地,正是在分不清究竟是“城中园〞还是“园中城〞的苏州。

在许多人的眼里,没有园林,苏州便不是苏州;那么,如果再加上这一句“没有昆曲,苏州也不是苏州〞,完全应该是成立的。

不仅《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昆曲的许多剧目和内容都和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曲,曾经取材于园林,也曾吟唱于园林,与园林有一种天然的契合。

拙政园中的卅六鸳鸯馆,便是园林主人与友人们欣赏并演唱昆曲的地方;而网师园的濯缨水阁,怡园的藕香榭,也都有演戏的功能。

苏州园林,精致雅洁,亭阁居高,绿树葱茏,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文人意识。

这种浸透着精神因素的物质景观,是东方审美情趣的凝聚和物化,形成了一种品位极高、自成体系的中国园林文化。

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供人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气氛中,获得赏心悦目的审美满足和愉悦的心理效应。

2015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组合训练(江苏卷)(语基+语用+小说) (9)(附答案解析)

2015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组合训练(江苏卷)(语基+语用+小说) (9)(附答案解析)

专题组合训练10(语基+语用+小说)一、语言基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诡谲.倔.强矍.铄群雄角.逐绝.处逢生B.挟.制攻讦.采撷.亵.渎魂灵胁.肩谄笑C.荫庇.辟.邪麻痹.开天辟.地筚.路蓝缕D.炽.盛对峙.秩.序栉.风沐雨独树一帜.解析:选A。

A.全读jué;B.xié/jié/xié/xiè/xié;C.“开天辟地”中的“辟”读“pì”,其余都读“bì”;D.“炽”读“chì”,其余都读“zh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安分渡难关长治久安万事俱备B.伏法大姆指貌合神离顾名思义C.博弈候车室出其不意精兵减政D.通谍抄近路和言悦色艰苦备尝解析:选A。

B.姆-拇;C.减-简;D.谍-牒,言-颜。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辛弃疾继承并发扬了苏东坡的豪放风格,以翻云覆雨....的笔力、激昂跌宕的气势,针砭时弊,写出了光照千秋的诗篇。

B.富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分层指导,因为各班学生良莠不齐....,接受能力不同,教师采取的策略也就不同。

C.虽然信用卡正成为金融业更能接受的付款方式,但许多人在日常消费中仍不敢尝试,把信用卡消费看成是寅吃卯粮....。

D.新生企业虽然缺乏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先进的企业学习,起初是邯郸学步....,但只要不懈努力,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

解析:选C。

A.翻云覆雨:比喻耍手段,弄权术,反复无常。

修饰对象错误、感情色彩不当。

B.良莠不齐:比喻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

班上同学有成绩好坏之分,无好人坏人之别。

莠:狗尾草,很像谷子,常混在禾苗中。

修饰对象错误。

C.寅吃卯粮:寅年吃了卯年的粮。

比喻收入不够支出,预先支用了以后的收入。

D.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不合语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神马都是浮云”、“鸭梨”、“蒜你狠”、“围脖”、“非学艰难的决定”、“给力”等网络词语在2010年一夜窜红的主要原因是一部分网民在背后推波助澜所造成的。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一语言文字的运用-图文转换类高考真题练习(附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一语言文字的运用-图文转换类高考真题练习(附答案)

专题一语言文字的运用图文转换类1.(2020浙江,6)阅读下面宣传抗疫防疫的图片,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6分)图1图2(摘编自《文汇报》) (1)为图1或图2拟标题。

不得照抄图片中的原文,不超过10个字。

(2分)选择图(),标题:(2)分别简要评价图1、图2的创意。

(4分)图1:(2分)图2:(2分)答案(1)(示例1)1凝聚力量,抗击疫情(示例2)2新门神(2)图1:由多个小心形组成大心形,戴着外形像船头的口罩,用“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点明主题。

简洁凝练,号召有力。

图2:借用传统民俗的门神年画,名字替换为“霍去病”“辛弃疾”,表达人们去病、弃疾的愿望。

翻新传统,巧妙贴切。

解析(1)为图片拟标题时要紧紧围绕图片主题,可直接“亮剑”,也可含蓄委婉。

图1只要写出与图中“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意思相近的词语,表达抗击疫情、共克时艰的决心与信心即可。

图2是两张年画,画了两个新门神——霍去病、辛弃疾,故图2可拟为“新门神”“新年画”。

(2)评价图片创意时,可结合构图要素来分析。

图1:整体看是个心形,由无数小心形组成,中间是个形似船头的口罩,恰好对应“万众一心”的“心”与“同舟共济”的“舟”,鼓舞人心。

图2:年画上人名中“去病”“弃疾”两个词语引人注目,表达了祛除疾病之意,令人耳目一新,也完全符合2020年公众的心愿。

2.(2019江苏,4)阅读下图,对VR(即“虚拟现实”)技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VR的未来方向A.VR技术能提供三个维度的体验: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

B.现有的VR技术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快,而在知觉体验上发展较慢。

C.VR技术的未来方向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的均衡发展。

D.期许的VR体验将极大提高行为体验的自由度和精神体验的满意度。

答案B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阅读图表的能力,体现了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

B项,结合图表可知,应是“现有的VR技术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慢,在知觉体验上发展较快”。

【江苏适用】2021届新高考过渡期语文理解性默写专题复习(乱序背诵版)

【江苏适用】2021届新高考过渡期语文理解性默写专题复习(乱序背诵版)

2021届新高考过渡期语文一轮专题·背诵篇目理解性默写(乱序版·江苏地区适用) 2020年9月修订[一轮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的句子是:人而不仁,如乐何?2.[2020·全国II卷]《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輮以为轮”,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輮使之然也”。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7分)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一组排比句从反面来论证了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

5.[2019·全国III卷]《师说》中,对于为子择诗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杜牧《阿房宫赋》中“烟斜雾横”一句,从视觉的角度写焚烧香草时的景象;“雷霆乍惊”一句则从听觉的角度写宫车经过时的巨大声响。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7分)7.[2020·新高考全国II卷(海南卷)]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表现出王安石坚持改革,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9.《赤壁赋》中,面对自然风物,苏轼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两句,表达了自己对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共享的随缘自适的襟怀。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