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训练: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题型研训五修辞
2020届江苏省 高三最新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及参考答案

语言文字运用苏州期初调研一、语言文字运用 (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歌德的字斜得厉害,但整齐▲ ,像一片被大风吹伏了的柳枝。
席勒的字正常而略显自由,我想应该是多数西方有才华作家的习惯写法。
最怪异的莫过于尼采,那么▲ 的思想,手稿却板正、▲ ,像是一个木讷的抄写者的笔触。
A.洒脱特立独行拘谨B.潇洒狂放不羁拘谨C.洒脱特立独行谨慎D.潇洒狂放不羁谨慎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与文学趣味相平行,并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
▲ 。
它不仅是种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在这形式结构中能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气韵、兴味。
这样,就把中国的线的艺术传统推上了它的最高阶段。
①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②笔墨可以具有不依存于表现对象的相对独立的美③也就是说,在文人画家看来④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⑤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墨本身⑥而元画也因此才获得了它所独有的审美成就A.①⑤④⑥②③B.④⑥③①⑤②C.④⑥①⑤③② D.②③①⑤④⑥3.下列诗词所咏的传统节日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A.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B.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C.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D.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4.对下面一段文字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国家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为的是保障个人的发展。
但是当国家变成了主要的东西,当个人沦为它的工具和意志方面的弱方,于是所有各种细微的价值就全丧失了。
石头必须破碎开以便让植物生长,土壤必须先疏松开才能使植物果实累累,只有当社会疏松到足以使个人的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时候,有价值的成就才会从人类社会中萌发。
A.国家和社会对个人造成束缚。
B.要个人发展就不能接受社会和国家的管理。
C.社会和国家给予个人自由的环境,个人才能创造出价值。
(江苏专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研训五修辞精练(含解析)

题型研训五修辞1.(2017·江苏卷)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国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解析A项,“一带一路”比喻成“新引擎”。
C项,“网络病毒”比喻成“洪水猛兽”。
D 项,“我国企业”“带动了东道国在观念上”的转变比喻成“弯道超车”。
答案B2.(2015·江苏卷)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比拟(拟人和拟物)的修辞手法。
A项,意为春风试着用神奇的刀尺,精心剪裁出春天的红花绿叶。
“试”“裁”是人的动作,用了拟人。
B项,意为浮萍碎处,映现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
是从视觉与听觉角度来写的,并未运用比拟手法。
C项,说芍药花“含春泪”,“蔷薇”“卧晓枝”,把花写成美人,拟人。
D项,一“偷”一“翻”,采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南风这位旧相识的顽皮可爱。
答案B练后思悟思考1:平时积累的修辞常识能不能在做题的时候迅速提取出相关信息?做修辞题目,有什么经验和感受?思考2:在平时做题的过程中怎么避免失分?[解题策略]三步思维助你破解修辞类题型【典例】(2016·江苏卷)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人皆可以为尧舜C.化干戈为玉帛D.情人眼里出西施答案A[技法运用]熟悉修辞高考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对仗、反问、设问、反复……要熟悉并能够识别并判断语句中修辞的运用,能迅速从脑海中提取相关信息。
2020届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训练:增分突破一 以气理词——文言断句与简答

文科加考内容(附加题)增分突破一以气理词——文言断句与简答【考点解读】文言断句与简答是江苏高考文科加考的固定内容,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文学文化常识和短文的要点概括,难度不大,但命题形式较灵活。
(2019·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自书杜拾遗诗后徐渭余读书卧龙山之巅,每于风雨晦暝时,辄呼杜甫。
嗟乎,唐以诗赋取士,如李杜者不得举进士;元以曲取士,而迄今啧啧于人口如王实甫者,终不得进士之举。
然__青__莲__以__清__平__调__三__绝__宠__遇__明__皇__实__甫__见__知__于__花__拖__而__荣__耀__当__世__彼__拾__遗__者__一__见__而__辄__阻__仅__博__得__早__朝__诗__几__首__而__已__余__俱__悲__歌__慷__慨__苦__不__胜__述。
为录其诗三首,见吾两人之遇,异世同轨。
谁谓古今人不相及哉!(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5分)解析根据句子的语法和句意关系断句。
“青莲”(李白)、“实甫”(王实甫)、“彼拾遗者”(杜甫)、“余”都是陈述对象,作主语,其前先断开,再根据句意进一步断句。
答案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
①语感较差,读不懂文意。
②缺乏必要的断句知识与技巧。
断句方法①通文意②看标志③辨句式④明修辞(2)王实甫的杂剧代表作为《________》,其中男女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_。
(3分)解析《西厢记》叙写了书生张珙(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答案西厢记张珙崔莺莺①平时读书少,不注意积累,知识面太窄。
②不是有意记忆,致使记忆模糊,张冠李戴。
①平时多读书、多积累。
②加强强化记忆,记准、记牢。
(3)根据材料,概括文中古今人“相及”的内涵。
2020届高考语文江苏省二轮复习训练题:22.练习15 语言文字运用+名句名篇默写+作文审题立意

练习15语言文字运用+名句名篇默写+作文审题立意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2019南通、扬州、泰州等七市三模)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我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与文学艺术,特别是在审美思想上有很多之处。
历代画家不仅为我们留下了的经典作品,还向我们展现了他们独特的审美取向和文化品格。
A.休戚相关相通擢发难数B.息息相关相通数不胜数C.休戚相关相同数不胜数D.息息相关相同擢发难数答案B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
语段谈论绘画与文学艺术关系密切,所以选“息息相关”。
相同:彼此一样,没有区别。
相通:事物之间彼此连贯沟通。
句中谈论绘画和文学艺术的“审美思想”,应为“相通”。
数不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
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
结合句意可知,应选“数不胜数”。
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2.(2019苏州期中)下列诗句中,没有..A.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B.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C.鬓向此时应有雪,心从别处即成灰。
D.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答案C A.用“银钏金钗”借代青年妇女,用“长刀短笠”借代壮年男子。
B.“玉箸”指的是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此处代指思妇。
C.“雪”比喻白发。
D.“管弦”,“管”指管类乐器,如笛子、箫之类;“弦”指弦类乐器,如古筝、琵琶。
此处指代音乐。
的一项是(33.(2018兴化一中四模)下列对联与后面括号内的名人祠不匹配...分)()A.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德参天地道贯古今。
(司马迁祠)B.门前学种先生柳,岭上长留处士坟。
(陶渊明祠)C.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春秋。
(韩愈祠)D.遗像至今传铁面,直臣岂肯作金钩。
(包公祠)答案A上联“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意思是说遵循尧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下联“德参天地道贯古今”意思是说德行通天晓地,道法响贯古今。
2020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1板块语言文字运用1题型1连贯教案

题型1 连贯语句的连贯指的是一个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或者是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接得上、扣得紧,意思一贯而下,话题前后统一,合乎逻辑、事理,词句前后照应,搭配得当,脉络清晰,文气顺畅,能够准确、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
连贯题常有以下三种命题形式:补写句子、选用句式和语句排序.其中,补写句子题是高考浙江卷考查的热点.补写句子要注意的两类语段、五类语句一、两类语段(一)论述类语段补写(2019·高考浙江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考古学是利用古人遗迹遗物重建古代历史的学科,尽管先民的物质遗存作为古史研究的直接史料有益于重建古代物质文化的历史,但仅满足于人类物质文化历史的建设,①________________。
理由很简单,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历史,也应包括精神文化的历史,我们不仅要关心古人是如何生活的,②________________。
这意味着真正意义的考古学研究,③________________,同时更要通过这些物质遗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简明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解答本题,需要先了解整个语段的大致意思。
从整体看,语段阐述的中心是重建历史的途径。
第①处,前文说的是利用古人遗迹遗物重建历史的问题,但之后又提到仅靠先民的物质遗存来重建历史的局限性,故可以推测此处应填入“不足以重建一部完整的历史”之类的语句.第②处,前文说的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包括物质文化历史和精神文化历史,“关心古人是如何生活”属于物质方面,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关心他们是如何思想的”之类的语句,注意与前边的关联词“不仅”的对应.第③处,后面说的是要“研究先民精神文化”,根据前文的语境,故可以推断此处应填“揭示先民的物质创造”之类的内容,注意与后面“同时更要……”的句式相对应。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3届高三2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含答案)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江苏省扬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2月模拟语文试卷(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从前,写字是一件大事,从描红模子的横平竖直,到写墨卷的黑大圆光,中间不知有多大勤苦。
小时候记得写字,老师冷不防地从你脑后把你抽走的毛笔弄得你一手掌的墨,证明你执笔不坚,是要受惩罚的。
有的还会在笔管上套大铜钱,一个,两个,乃至三四个,摇动笔管只觉头重脚轻。
这道理是和国术家腿上绑沙袋差不多,一旦解开重负,便会__①__,极尽飞檐走壁之能事。
握起不加附件的竹管,当然会龙飞蛇舞,__②__了。
“善书者不择笔”,此说未必尽然,秃笔写铁线篆,未尝不可,临赵孟《心经》就有困难。
字写得坚挺俊俏,所用大概是尖毫。
有时候写字的人除了工具之外还讲究一点特殊的技巧,最妙者无过于某公之一笔虎,八尺的宣纸,布满了一个虎字,__③__,一气呵成。
尤其是那像一根杉木似的笔直得顶天立地煞是吓人的一直竖。
据说,这是有特别办法的,法用马弁一名,牵着纸端,在写到那一竖的时候把笔顿好,喊一声“拉”,马弁牵着纸就往后扯,笔直的一竖自然完成。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19. 文中画横线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0.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几个短句(短语),可以改变语序、标点符号,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强化训练:语言文字运用(附答案) (1)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强化训练: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事有凑巧,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方,我听见过三位老师讲“破釜沉舟”这个成语。
第一位教师是这样讲的:“‘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意思。
做事一定要坚决。
无论做什么,只要是正当的、应该做的事,就必须抱定只许前进而不许后退、只许胜利而不许失败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成功。
如果(______________),工作还没开始就准备下失败的退路,那样一定不会成功。
①当然,②前进的目的必须正确。
③在这一点上,④我们不能跟古人相提并论。
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人,做事的目的在今天看来很多是成问题的,下定决心做好事是应当的,如果坚决做坏事,那就不应当了。
”第二位教师是另一种讲法,他说:“‘釜’就是锅,‘舟’就是船。
‘破’和‘沉’都是动词。
‘破釜’是‘使釜破’的意思,也就是把锅砸碎;‘沉舟’是‘使舟沉’的意思,也就是把船凿沉。
这样用法的动词叫作‘使动词’。
同是做饭的工具,古代叫‘釜’,现代叫‘锅’;同是水上运输工具,古代叫‘舟’,现代叫‘船’;这是古今词汇的演变。
像古代叫‘冠’,现代叫‘帽子’,古代叫‘履’,现代叫‘鞋’,都是这种情形。
曹植《七步诗》里有‘豆在釜中泣’的句子,______________,这里的‘釜’和‘舟’跟‘破釜沉舟’里的‘釜’和‘舟’意思相同。
”第三位教师讲得比较简单,话说得比较少。
他这样讲:“项羽渡河进攻秦朝的军队,渡河之后,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断了自己的退路,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秦军打败了。
后来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个成语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意思。
”1.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A.干打雷不下雨 B.又吃鱼又嫌腥C.前怕狼后怕虎 D.首尾不能兼顾2.文中画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
3.请在横线处仿照上句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疯狂专练2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一、(宁夏银川市2020届高三月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诗言志”,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领域的开山纲领。
《诗经》在对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的萌芽,明确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作为一种理论概念,“诗言志”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
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较普遍了,这个时期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非完全相同,但占主流的还是指思想、抱负和志向,带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倾向。
汉代,“诗言志”的内涵开始发生了变化,加入了情的内容。
先秦的“志”到了两汉,主要指志向抱负和情感相融合,情理结合。
孔颖达明确提出了“情志一也”:“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
而汉人的情志统一,一来是合理的,并且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二来对后来“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
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则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
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
”这些观念的提出,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
“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
而六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研训五修辞1.(2017 江·苏卷)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 3 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国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解析 A 项,“一带一路”比喻成“新引擎” 。
C 项,“网络病毒”比喻成“洪水猛兽”。
D 项,“我国企业”“带动了东道国在观念上”的转变比喻成“弯道超车”。
答案 B2.(2015 江·苏卷)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比拟(拟人和拟物)的修辞手法。
A 项,意为春风试着用神奇的刀尺,精心剪裁出春天的红花绿叶。
“试”“裁”是人的动作,用了拟人。
B 项,意为浮萍碎处,映现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
是从视觉与听觉角度来写的,并未运用比拟手法。
C 项,说芍药花“含春泪”,“蔷薇”“卧晓枝”,把花写成美人,拟人。
D 项,一“偷”一“翻”,采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南风这位旧相识的顽皮可爱。
答案 B练后思悟思考1:平时积累的修辞常识能不能在做题的时候迅速提取出相关信息?做修辞题目,有什么经验和感受?思考2:在平时做题的过程中怎么避免失分?[解题策略]三步思维助你破解修辞类题型【典例】(2016·江苏卷)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人皆可以为尧舜C.化干戈为玉帛D.情人眼里出西施答案 A[技法运用]熟悉修辞高考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对仗、反问、设问、反复⋯⋯要熟悉并能够识别并判断语句中修辞的运用,能迅速从脑海中提取相关信息。
区分易混比如“借代”手法的特点是借某事物的特征代替某事物,借体和代体具有相关性;而“比喻”中的“借喻”的特点则是,将某物比作另一物,借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
审清题意如 A 项,“刀俎”和“鱼肉”同人所处的情境相似,所以是借喻。
其余三项中的“尧舜”指代人群中的优秀人物,“干戈”和“玉帛”分别以战争武器和友好物体指代战争和和平,“西施”以美女名指代心爱之女子。
[即学即练]1.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3 分)A.远水救不了近火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C.不为五斗米折腰D.初生牛犊不怕虎解析 C 项,借代,五斗米,具体代抽象,代微薄的俸禄。
A 项,比喻缓慢的解决办法不能满足急迫的需要。
B 项,“燕雀”“鸿鹄”是暗喻,分别比喻目光短浅的人和志向高远的人。
D 项,比喻涉世不深、思想单纯的年轻人大胆勇敢,敢于破除迷信。
答案 C2.下列各选项中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 分)A.暗夜将近,每一棵树都踮起脚来遥望着东方,企盼着晨曦。
B.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C.夜来香与月桂花,低声交谈,交换着制造香氛的秘诀。
D.夕阳把最后一抹金,泼在古渡头的墙垛上,映着妻子的眼睛,闪着金色的泪光。
解析 B 为通感,其余选项为比拟手法。
比拟有拟人和拟物,ACD 三个句子都是拟人,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就是感官的移形换位,比如此题就是用听觉来写视觉。
答案 B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3 分)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C.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 A 项,“绿”和“红”分别代指叶和花。
B 项,“红巾翠袖”原指女子装饰,这里代指女子。
C 项,“粉黛”原指妇女化妆用的白粉和青黑色的颜料,粉以抹脸,黛以描眉,这里代指六宫中的女性。
D 项,以“梨花”喻雪花,属于比喻。
答案 D4.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西螺平原的海风猛撼着这座/力的图案,美的网,猛撼着这座/意志之塔的每一根神经/猛撼着,而且绝望地啸着/而铁钉的齿紧紧咬着,铁臂的手紧紧握着/严肃的(节选自余光中《西螺大桥》)A.比喻比拟反复 B.比喻夸张排比C.借代夸张反复D.借代排比比拟解析本题中“力的图案,美的网”是借喻,本体应该是“西螺大桥”,本体和喻体具有外形上的相似性,此处本体和比喻词不出现,用喻体直接代称本体。
为此排除C、D。
诗中“绝望地啸着”及“铁钉的齿紧紧咬着,铁臂的手紧紧握着” 属于拟人,“猛撼着⋯⋯猛撼着⋯⋯猛撼着⋯⋯”是反复,起突出强调作用,而不是构成排比句。
答案 A修辞(45分钟51 分)1.下列各项与例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例句: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A.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D.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解析例句与 B 项都是互文。
A 项,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B 项,运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
C项,没有修辞手法。
D 项,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所以选B。
答案 B2.下列各项中,运用了借代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3 分)A.献愁供恨,玉簪螺髻B.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解析 A 项,运用了拟人、比喻手法。
B 项,运用了借代、夸张手法。
C项,运用了比喻手法。
D 项,运用了借代手法。
答案 B3.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3 分)A.微风习习,远处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
B.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
C.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
D.风和日暖,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不住那满园的春色。
解析除 A 项的“飘”与“花香”是正常搭配的动宾关系之外,B、C、D 三项的后半句中动词与宾语之间却是一种特殊的搭配,这是一种叫作“拈连”的修辞手法,即当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
答案 A4.下列对联可以分别与园林、宅第、寺庙、桥梁对应,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①春来堂里琴书润花满阶前几席香②莲座涌祥云名刹宏开登净域檀林施法雨慈航普渡指迷津③式廓旧规模有客来游歌利涉蔚成新气象行轮无阻便通商④石林迤逦曲径通幽深有致嘉木葱茏台榭低昂静无哗A.①园林②桥梁③寺庙④宅第B.①园林②寺庙③桥梁④宅第C.①宅第②园林③寺庙④园林D.①宅②寺庙③桥梁④园解析本题考查对联。
题干“对联可以分别与园林、宅第、寺庙、桥梁对应,对应最恰当的一项”,主要从对联内容入手选择,由①“堂里”“ 阶前”,②“莲座”“施法雨慈航普渡”,③“行轮无阻便通商”,④“石林”“嘉木葱茏”“台榭”,可以知道答案为D。
答案 D5.根据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选出最好的下联。
( )(3 分)上联:学海里遨游你追我赶下联:______________A.书山中有路勤能为径B.学海是无涯苦可作舟C.书山里攀登前途似锦D.书山中钻探我帮你学解析对联实际上是创造一个符合押韵要求的对偶句,所以对联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押韵,符合平仄标准;二是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位置一样;三意思相关,符合这些条件就是 D 项。
答案 D6.下列诗句中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3 分)A.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B.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C.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D.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解析这是一道对联题,明其特点①字数相等。
②句式一致。
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③词性相对。
对联要求,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④结构相应。
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
⑤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绝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不能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
答案 C7.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 分)例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A.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B.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C.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D.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解析 A 项,比喻;B项,设问;C项,设问、借代;D互文。
答案 A8.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反语的一项是()(3 分)A.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C.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D.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解析 A 项,“进步”使用反语。
B 项,“发扬国光”使用反语。
C项,“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使用反语。
D 项,没有反语。
答案 D9.除夕那天,父亲让李明贴对联,依次贴在厨房、书房、卧室三处,下列对联对应正确且符合贴对联要求的一组是( )(3 分)①粒米皆从辛苦得,寸薪不是等闲来②厨中妙手调美味,只凭巧手煮清羹③ 汉石周金鸿文永宝,林风山月雅兴长留④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时皆春⑤菱花光映纱窗晓,杨柳春风拥画图⑥窗前草色侵吟席,帘外花香入睡轩A.②④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①③⑥解析②是写厨房,但上下联不对仗。
④不是写书房的对联,是用在客厅的对联。
⑤是写卧室的,但上下联不对仗。
答案 D10.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出了荔枝树林夜色的浓郁和美好。
B.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
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大海涨潮时的有利气势。
C.世间还能有比这更居心险恶的事情吗?我是一辈子没有到过蒙大拿的。
通过设问,揭露了资本主义自由竞选的虚伪性D.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通过夸张和比喻,写出了清朝留学生可笑的打扮和丑态。
解析通过对选项的理解,可以知道 C 选项说的“设问”修辞是错误的,应该是“反问”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