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蚜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大豆蚜虫病的防治措施

大豆蚜虫病的防治措施大豆的害虫是影响大豆生长的重要措施,你知道有什么虫害疾病,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大豆蚜虫病的防治措施,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大豆蚜虫病的防治措施一、发生规律。
大豆蚜虫分有翅胎生雌蚜(体长0.9-1.6毫米)和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2-1.95毫米)。
有翅蚜能迁飞,使危害范围扩大。
大豆蚜虫危害盛期在6月底、7月初。
一般6月中下旬开始在大豆田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少雨,容易使蚜虫大量发生,越干旱危害越重。
大豆蚜一年发生18代。
在北方以卵在蚜腋或枝条隙缝里越冬,次年春季4月间平均气温约达10℃,鼠李芽鲜露绿,越冬卵开始孵化为干母,干母孤雌胎生繁殖1-2代。
5月中下旬鼠李开花前后又值豆苗出土以后,发生有翅胎生雌蚜,向豆田迁飞,在豆田孤雌胎生繁殖10余代。
6月末至7月初是豆田大豆蚜盛发前期,7月中下旬为盛发期,可使大豆受害成灾,7月末开始,气候和营养条件逐渐对大豆蚜不利,豆株上出现淡黄体小的蚜虫,为蚜量消退标志,8月末至9月初为大豆蚜繁殖后期产生有翅型性母蚜飞回越冬寄主鼠李上,并胎生无翅型产卵成性雌蚜,另一部分在大豆上胎生有翅型雄蚜,飞回越冬寄主,雌雄交配产卵越冬。
大豆蚜在一年中,一般有4次迁飞,相应地在大豆上有几个消长阶段。
如在东北,第一次迁飞出现在大豆幼苗出土期,蚜虫自冬寄主迁到豆田,在田间成零星发生阶段。
第二次迁飞在6月下旬,是大豆蚜在本田扩散蔓延阶段。
蚜虫分布已由点到面,但虫口密度尚不大,是豆蚜在田间盛发前期,如能在第二次迁飞前治蚜,能有效控制危害。
第三次迁飞在7月中旬,正值大豆开花期,蚜虫迅速扩展到全田,单株蚜量猛增,是大豆蚜大发生阶段。
第四次迁飞在9月份,由于在8月初气候和营养等条件逐渐转为对蚜虫不利,蚜量随之而下降。
到9月初开始先后产生有翅雌蚜飞回越冬寄生。
气候条件是影响大豆蚜种群量波动的关键因素。
据东北调查,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4月下旬到5月中旬为越冬孵化,幼蚜成活和成蚜繁殖期,如雨水充沛鼠李生长旺盛,则蚜虫成活率高,繁殖量大;二是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豆蚜盛发前期,此期内如旬平均温度达20-24℃,旬平均相对湿度在78%以下极有利于大豆蚜繁殖,导致花期严重危害。
大豆蚜虫的防治方法

大豆蚜虫的防治方法
大豆蚜虫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它主要侵袭大豆作物,给农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合理有效地防治大豆蚜虫是农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大豆蚜虫防治方法:
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寄生虫来控制大豆蚜虫的繁殖。
例如,可以利用天敌瓢虫、蚂蚁和寄生性蜂类等来捕食大豆蚜虫。
这些天敌和寄生虫对大豆蚜虫有很强的捕食能力,能有效地控制害虫的数量。
2. 农业机械和物理方法:通过机械和物理手段来控制大豆蚜虫的繁殖和传播。
例如,可以使用农业机械进行深翻土壤,以破坏大豆蚜虫的卵和幼虫的生存环境。
此外,还可以利用高温、低温和光照等物理手段来杀灭大豆蚜虫。
3. 化学防治:使用化学农药来控制大豆蚜虫的繁殖和传播。
选择合适的农药,按照正确的用药方法进行喷洒,可以有效地杀灭大豆蚜虫。
但在使用化学农药时,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对环境和其他生物产生不良影响。
4. 防虫网和覆盖层:利用防虫网和覆盖层来隔离大豆蚜虫与大豆作
物,防止害虫的侵袭。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大豆蚜虫的繁殖和传播,保护大豆作物的生长。
除了上述防治方法外,农民们还应加强大豆蚜虫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定期检查田间作物的生长情况,注意观察是否有大豆蚜虫的存在。
一旦发现大豆蚜虫的迹象,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以避免害虫对大豆作物造成更严重的损害。
总之,综合运用生物防治、农业机械和物理方法、化学防治、防虫网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地防治大豆蚜虫的繁殖和传播,保护大豆作物的生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农民们应加强对大豆蚜虫的监测和预警,以提前采取措施,防止害虫的扩散和破坏。
大豆蚜虫发生与防治技术

大豆蚜虫发生与防治技术一、大豆蚜虫的发生原因大豆蚜虫是豆科植物上的一种害虫,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天气的影响,高温、高湿和雨水多的天气是大豆蚜虫的喜欢的环境。
其次,植被覆盖度过高、土地肥力过度、连种连收等现象也会促进蚜虫的大量繁殖,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大豆蚜虫的危害大豆蚜虫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危害大豆生长大豆蚜虫以大豆嫩叶为食,将其吸干汁液,导致生长发育受到阻碍,严重的将会导致大豆生长呆滞,减产。
2. 传播大豆病害大豆蚜虫还可以传播各种病毒,如大豆黄花叶病毒、黄化曲叶病毒等,导致大豆病害的发生,加重大豆的经济损失。
3. 影响大豆品质大豆蚜虫吸取嫩芽汁液,灭活细胞,抑制绿原酸的合成,因而将影响大豆蛋白质质量。
三、大豆蚜虫的防治方法针对大豆蚜虫的危害,我们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方法,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方法。
1. 建立生态平衡当大豆蚜虫的天敌(如瓢虫、蚂蚁等)数量增多时,可以将其引入大豆种植区域内,建立生态平衡,从而减轻蚜虫的危害。
2. 喷洒化学农药在大豆处于受蚜虫危害的状态时,可以喷洒有效的化学农药,如氨基甲酸酯、乙酰氨基甲酸甲酯等,要注意用药量、安全间隔期、禁药期等情况,以保证大豆的质量安全。
3. 合理施肥大豆蚜虫就喜欢在肥力过高的田间繁殖,利用施肥控制蚜虫的繁殖是一个较好的手段,可以适当减少施氮肥、磷肥,但是华南的大豆需要有高的温度和气温湿润的空气湿度才能保证蚜虫的繁殖。
要注意通过肥料的配方、用量等控制,以达到一定效果。
4. 多点联防接种较抗蚜豆株、搭配同时进行机械免耕播,控制木灰施用量、间作等都是有效的控制措施。
四、小结大豆蚜虫是大豆生产不可避免的害虫之一,通过有效的防治方法,可以控制蚜虫的繁殖,避免经济上的损失。
生态平衡法、化学农药法、合理施肥法以及多点联防法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在防治工作中,大豆病虫害防治手册是人们的普遍选择,但是要注意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合的防治方法,从而减轻大豆产量的损失。
大豆蚜虫的防治方法

大豆蚜虫的防治方法大豆蚜虫(Aphid glycines Matsumura),是大豆生产中常见的重要害虫之一。
它以大豆为寄主,以体液为食,通过吸食植株汁液,会导致大豆生长迟缓、叶片卷曲、叶色变黄、叶片干枯等症状,对大豆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控制大豆蚜虫对大豆的侵害,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防治方法。
一、绿色防治方法1. 吸引天敌:利用大豆蚜虫的天敌来控制它们的数量。
常见的天敌包括瓢虫、蜻蜓和蚂蚁等。
可以通过植物间作、环境改善和增加天敌种群等措施,增加天敌的数量,达到生态平衡,从而减少蚜虫的危害。
2. 植物提取物喷洒:将某些具有较强驱避或杀伤作用的植物提取物喷洒在大豆蚜虫聚集的地方,如辣椒水、洋葱水等。
这些植物提取物对蚜虫具有很强的驱杀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大豆蚜虫的数量。
二、物理防治方法1. 拖网防治:在大豆蚜虫严重的地方,可以利用拖网进行防治。
将细网布用木杆连成一条长带,然后将其拖过大豆蚜虫聚集的地方。
通过拖网可以将大豆蚜虫一并清除,起到控制害虫数量的效果。
2. 人工捕捉:在大豆蚜虫较多的地方可采用人工捕捉的方式来控制它们的数量。
可以在受害植株的上方悬挂黏性捕虫板,或者在蚜虫聚集的地方放置捕虫器具,如黄色食盐水或糖水罐等,吸引大豆蚜虫,并将其粘附在上面。
三、化学防治方法1. 农药喷洒:针对大面积的大豆蚜虫发生,可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选用效果好、控制范围广、副作用小的农药,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喷洒。
但是在使用农药时应注意合理用药,遵守使用农药的安全操作规程,以免对环境和生物造成不良影响。
2. 粘虫板诱杀:将黄色的粘虫板放置在大豆蚜虫的繁殖和活动区域,利用大豆蚜虫对黄色的吸引性,将它们引诱到粘虫板上并粘住,起到控制蚜虫数量的作用。
综上所述,大豆蚜虫的防治方法可以从绿色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三个方面进行选择。
鉴于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建议农民在选择防治方法时,优先考虑绿色防治和物理防治的方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大豆蚜虫的防治方法

大豆蚜虫的防治方法大豆蚜虫是大豆生产中常见的害虫之一,严重危害着大豆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有效地控制大豆蚜虫的危害,保障大豆的正常生长和丰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大豆蚜虫防治方法。
一、生物防治1. 天敌引入:柳叶蝉、桦蚜蚁等天敌是大豆蚜虫的天敌,可以作为生物防治的有效手段。
可以通过引种的方式将这些天敌引入大豆田中,进行控制。
这样能够打破蚜虫的繁殖链条,减轻蚜虫的危害程度。
二、物理防治1. 彻底清除虫源:大豆蚜虫的虫源主要为田边的野草、玉米、蒺藜等。
因此,在大豆田周围进行彻底清除野草、玉米等杂草,是减少虫源的有效手段。
也可以设置蚜虫轨迹监测器,以及喷杀蚜虫的喷雾设备,及时清除来源。
三、化学防治1. 用药防治:根据大豆蚜虫的发生情况,及时喷雾药物进行防治。
常见的药物有敌敌畏、吡虫啉等,喷药能够有效地控制蚜虫数量,并保护大豆的生长。
但是,使用药物需要注意使用剂量和时间,避免对环境和大豆产生不良影响。
四、综合防治1. 病虫害综合防治:大豆蚜虫容易与病毒等病原体一起存在,会增加大豆的病虫害风险。
因此,在防治大豆蚜虫的同时,也需要注意综合防治措施,如合理施肥、优化田间管理等,提升大豆的抗病虫能力。
总结起来,大豆蚜虫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综合防治。
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防治,可以有效地控制大豆蚜虫的数量,降低其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从而保障大豆的生长和丰收。
在实施防治措施时,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大豆蚜虫的发生程度进行科学合理的施策,以获得最佳的防治效果。
大豆蚜虫的危害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大豆蚜虫的危害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摘要介绍了大豆蚜虫的形态特征及其对大豆的直接和间接危害,提出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措施,其中,培育抗蚜虫品种是解决该问题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而转基因技术为此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大豆蚜虫;危害特点;综合防治大豆蚜虫属同翅目蚜虫科,主要在大豆苗期为害,分布于我国主要大豆产区,给大豆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大豆蚜虫6月中下旬始见,危害盛期在6月底至7月初。
一般干旱少雨、持续高温天气,蚜虫容易大量发生。
大豆蚜虫分为2种,即无翅胎生雌蚜和有翅胎生雌蚜,其主要区别是:有翅胎生雌蚜体长卵形,腹管黑色,圆筒形,基部上有瓦片状轮纹,比端部粗2倍。
体侧有显著的乳状突起,6节触角,其中第3节上有次生感觉孔6~7个,排成1列。
体长0.9~1.6mm。
有翅蚜能迁飞,扩大危害范围。
无翅胎生雌蚜体长 1.52~1.95mm。
大豆蚜虫成虫和若虫均可为害,一般以刺吸方式取食豆株顶叶、嫩叶、嫩茎的汁液,也侵害嫩荚。
其发生时,常布满整个大豆植株的茎叶,导致其生长不良,结荚减少,大发生时减产20%~30%,严重的超过50%,苗期发生严重时可使整株死亡。
1 蚜虫对大豆的危害特点1.1 直接危害大豆蚜虫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植株茎叶中的汁液,导致叶片形成黄斑,随后黄斑逐渐扩大,并呈现褐色。
一般发生年份,大豆蚜虫多集中在大豆植株的嫩叶与嫩茎;而发生严重时,蚜虫布满茎叶,遍及整个植株,造成植株矮小、茎叶发黄而卷缩,同时减少结荚和分枝数量,致使大豆产量降低。
研究表明,当大豆植株受到蚜虫危害后,其株高、SPAD(单株叶绿素相对含量)、叶面积和地上部干重均有所下降。
1.2 间接危害蚜虫感染病毒后不但直接危害大豆,而且还是多种植株病毒的传播者,如苜蓿花叶病毒(AMV)、大豆花叶病毒(SMV)、烟草环斑病毒(TRSV)和马铃薯Y病毒(PVY)等[1]。
此外,与大豆的抗病虫能力紧密相关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会发生改变。
大豆蚜虫的综合防治方法

大豆蚜虫的综合防治方法大豆蚜虫是大豆生产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其危害严重影响着大豆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有效防治大豆蚜虫,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化学防治。
不同的防治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应用,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蚜虫的危害。
一、生物防治1. 引入天敌引入天敌可以有效地控制大豆蚜虫的数量。
常用的天敌有瓢虫、绿龙、赤眼蜂等。
这些天敌通过捕食大豆蚜虫来维持蚜虫数量的平衡,从而达到生物防治的效果。
2. 保护天敌除了引入天敌外,我们还应该采取措施来保护这些天敌的生存环境。
例如,减少使用对天敌有害的农药,提供适宜的栖息地等。
保护天敌有助于保持生态平衡,从而减少蚜虫的繁殖和危害。
二、物理防治1. 清除杂草大豆蚜虫喜欢在杂草上繁殖和栖息,因此定期清除田间的杂草是一种有效的物理防治方法。
可以通过人工除草或者机械除草的方式来清除杂草,从而减少蚜虫的滋生环境。
2. 振打和喷水振打大豆植株可以让蚜虫掉落在地面上,然后通过喷水将其冲走,起到物理防治蚜虫的效果。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面积的大豆田,可以减少蚜虫的数量。
三、化学防治1. 合理使用农药在使用农药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和使用剂量。
农药的使用应该符合安全使用的原则,不仅要考虑防治效果,还要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
同时,要遵循农药的使用说明,避免超量使用和频繁使用。
2. 轮作与间作通过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可以减少大豆蚜虫的发生。
将大豆作物与其他作物进行轮作或间作,可以打破大豆蚜虫的生长发育周期,减少蚜虫的滋生。
综合防治方法的应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方案。
不同地区、不同的大豆种植规模和生长环境都会有所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并综合应用多种方法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总结起来,大豆蚜虫的综合防治方法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
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需要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大豆蚜虫的危害。
大豆蚜虫防治方法

大豆蚜虫防治方法大豆蚜虫是危害大豆生长的重要害虫,能够造成严重减产,并传播病害。
本文介绍了几种大豆蚜虫的防治方法,包括种子处理、喷粉、喷雾等。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大豆蚜虫防治方法》,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豆蚜虫防治方法》篇1一、种子处理大豆种衣剂包衣是一种有效的种子处理方法,可以防治地下害虫和早期蚜虫。
包衣剂的配方可以根据当地蚜虫种类和抗性水平进行选择。
二、喷粉喷粉是一种常用的大豆蚜虫防治方法。
可以使用 1.5% 灭蚜净粉剂或 2% 杀螟松粉剂进行喷粉,每 667 米 2 用量 1.5-2 千克。
喷粉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气象条件和喷粉器械,以提高喷粉效果。
三、喷雾喷雾是一种防治大豆蚜虫的常用方法。
可以使用 40% 乐果乳油或 50% 灭蚜净乳油或 50% 辛硫磷乳油 1500-2000 倍液喷雾。
喷雾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药剂、喷雾器械和喷雾时间,以提高防治效果。
四、黄板诱蚜黄板诱蚜是一种有效的大豆蚜虫防治方法。
可以在田间设置黄板,诱杀迁飞的有翅蚜。
同时,加强田间检查、虫情预测预报,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五、综合防治综合防治是大豆蚜虫防治的关键。
可以通过种子处理、喷粉、喷雾、黄板诱蚜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综合防治大豆蚜虫,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大豆蚜虫的防治方法多种多样,应根据当地蚜虫种类、抗性水平和防治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大豆蚜虫防治方法》篇2大豆蚜虫是一种危害大豆生长的重要害虫,其防治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物理防治法:在大豆播种前和深翻土壤时,将土壤基本耕翻深,以破坏旧茬,减少卵、幼虫和蚜虫等虫害的滋生繁殖条件。
2. 生物防治法:喷布 10 亿/亩的能够杀害大豆蚜虫的杀虫微生物制剂或施用寄生于蚜虫的天敌,如瓢虫、蚜虫伊顿姊妹、蚜茧蜂等。
3. 化学防治法:选用绿色无公害、安全性高的杀虫剂,如氢氧化氯钠制剂、多菌灵、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等进行防治。
4. 旋转防治法:通过合理的轮作方案,防止大豆和其他寄主作物多年连续种植,使虫口在不同寄主中无法持续并迅速扩张,从而降低大豆蚜虫发生的程度和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豆蚜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摘要:对大豆蚜虫病采用农业技术结合药剂和生物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大豆蚜虫综合防治
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属同翅目,蚜科,俗称蜜虫、腻虫、油虫等。
1、分布及危害
大豆蚜是大豆的重要害虫,以成虫和若虫集中于植株项叶、嫩叶和嫩茎上刺吸汁液,严重时布满茎叶,亦可为害嫩荚。
受害叶片卷曲皱缩,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分枝及结荚减少,豆粒干粒重降低,苗期发生重时致整株死亡。
大发生年若未及时防治,轻则减产20%- 30%,重则减产达50%以上。
大豆蚜在我国主要大豆产区都有分布,且以东北和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部分地区受害为重。
在栽培作物中仅为害大豆,也能为害野生大豆和鼠李。
2、形态特征
(1)成虫,有翅孤雌胎生蚜,体长卵形,黄色或黄绿色。
体长0.96~1.52毫米。
体侧有显著的乳状突起,额瘤不显著,复眼暗红色。
喙较长,超过中足基节。
触角6节,约与体等长,灰黑色。
腹管圆筒形,黑色,基部比端部粗两倍,具瓦片状轮纹。
尾片黑色,圆锥形,中部略缢,生有2~4对长毛。
无翅孤雌胎生蚜,体长椭圆形,黄色或黄绿色,体长0.95-1.29毫米。
体侧的乳状突起、额瘤、复眼和喙的特征均与有翅蚜相同。
触角长度短于体长,第五节末端及第六节基部和鞭部相接处各有1个原生感觉孔,第六节鞭状部长度约为基部的2-3倍。
腹管黑色,圆筒形,基部稍宽,具瓦片纹。
尾部圆锥形,中部缢缩,有3-4对长毛。
(2)若虫,特征似成虫。
3、生活史
春季4月间平均气温约达10℃时,越冬卵开始孵化为干母(无翅胎生雌蚜,以后均孤雌胎生),取食鼠李芽,繁殖1~2代。
5月中下旬大豆苗出土后产生有翅胎生蚜,迁飞至豆田,为害大豆幼苗。
在豆田繁殖10余代,气候适宜时,5天即能发育成熟。
6月末至7月初是田间大豆蚜始盛期,7月中下旬为盛期,可引起大豆减产。
7月末开始,因气候和营养等原因,大豆植株上出现体色淡黄的小型蚜,种群向植株下方移动,蚜量开始消退。
8月末至9月初为大豆蚜繁殖后期,产生有翅型性母蚜迁飞至越冬寄主鼠李上,并胎生无翅雌蚜,另一部分在大豆上胎生有翅型雄蚜,迁飞至越冬寄主,雌蚜与雄蚜耷配后,寻找适当部位产卵
并以卵越冬。
4、发生规律
东北大豆产区大豆蚜一年中大致有4次迁飞及扩散,使大豆上的蚜量出现不同的消长变化。
一般年份在越冬寄主上的越冬卵量较少,春季在越冬寄主上仅繁殖1~2代,第一次迁飞到豆田的蚜量不多,造成大豆苗的寄生率一般为1%-3%,早期田间常呈点状发生。
第二次既有鼠李上向大豆田的迁飞,也有在大豆田内迁飞,约在6月下旬,为扩散蔓延阶段,有蚜株率上升,发生较为普遍,但虫口密度尚不大。
第三次是在7月中旬,正值大豆开花期,田间蚜量分布迅速扩散,单株蚜量剧增,如条件适宜,易出现严重为害。
盛发期约有50%-80%的蚜量群集在植株的生长点和幼嫩顶叶上。
第四次迁飞在9月份,由豆田飞回越冬寄主。
在东北地区,气候条件影响大豆蚜数量变动有两个阶段,一是4月下旬到5月中旬,如雨水充足,鼠李生长旺盛,则大豆蚜繁殖量大,向大豆田迁飞量大,反之则豆田发生轻;另一阶段是6月’F旬至7月上旬,为大豆蚜发生始盛期,若旬平均气温达20℃~24℃,旬平均相对湿度在78%以下,则有利于蚜量的增长,湿度高或雨量大则对种群数量有抑制作用。
7月下旬一般雨量大,高温多湿;蚜量较低。
5、预测预报方法
(1)中、长期预测,可根据越冬寄主上的卵量、孵化率调查p
6.1农业防治
(1)选用抗虫或耐虫品种,大豆对食心虫的抗性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回避成虫产卵,二是使入荚幼虫死亡率高。
在应用中应因地制宜,选用虫食率低、丰产性好的品种。
(2)合理轮作,增加虫源地中耕次数,应尽可能避免重茬。
增加虫源地中耕次数,特别是在化蛹和羽化期增加铲蹬,可减少成虫羽化,减轻为害。
(3)翻耕豆茬地,大豆收割后进行秋翻秋耙,能破坏幼虫的越冬场所,提高越冬幼虫死亡率。
(4)及时耕翻豆后麦茬地,豆茬地如播种小麦,在东北地区当春小麦收割后正值幼虫上移化蛹和羽化期,随即翻耕麦茬,可大量消灭幼虫和蛹,降低羽化率。
6.2苗期预防
4%铁灭克颗粒剂或3%呋喃丹颗粒剂播种时沟施,用量均为30千克/公顷(不要与大豆种子接触);可防治苗期蚜虫,对大豆苗期的某些害虫和地下害虫也有一定防效。
也可在苗期用35%伏杀磷乳油喷雾,用药量为2千克/公顷,对大豆蚜控制效果显著而不伤天敌。
6.3其他生育期防治
根据虫情调查,在卷叶前施药。
20%速灭杀丁乳油2000倍液,在蚜虫高峰前始花期均匀喷雾,喷药量为300千克/公顷,15%唑蚜威乳油2000倍液喷雾,
喷药量150千克/公顷;1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喷药量300千克/公顷;1%-3%蜡蚧轮枝菌素溶液喷雾。
6.4生物防治法
(1)利用赤眼蜂灭卵,于成虫产卵盛期放蜂1次,每公顷放蜂量30万~45万头,可降低虫食率43%左右。
如增加放蜂次数,尚能提高防治效果。
(2)利用白僵菌防治脱荚越冬幼虫,室外小区试验可提高幼虫寄生率,降低羽化率约50%-70%。
大田试验可提高幼虫寄生率30%-36%,降低羽化率,5帆- 70%。
可于幼虫脱荚之前,每公顷用25千克白僵菌粉,每千克菌粉加细土或草灰9千克,均匀撤在豆田垄台上,落地幼虫接触白僵菌孢子,以后遇适合温湿度条件时便发病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