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企业信用修复

失信企业信用修复
失信企业信用修复

第五章企业信用修复

第三十二条企业信用修复是指企业非因主观故意因素,致使信用监管评价等级降低,在一定期限内,按照一定条件,经规定条件和程序,主动纠正失信行为,获准消除本评价年度违法失信行为对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等级影响的过程。

第三十三条企业申请信用修复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已对失信行为进行了纠正,并取得明显成效;

(二)自纠正失信行为之日起 3 个月内未再发生失信行为。

第三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信用修复:

(一)信用等级评定为 D 级的;

(二)本评价年度内有严重违法行为的;

(三)企业已进入破产程序的;

(四)距离上一次信用修复时间不到两年或者信用修复累计满 3 次的;

(五)行政主管部门认为不能实施信用修复的其他失信行为。

第三十五条企业信用修复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企业向认定其失信的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修复申请;

(二)经审查符合修复条件的,行政主管部门给予修复,并于 5 个工作日内通知征信机构依据修复后的信用信息重新评级。

(三)市基础信息数据库根据重新评级提前解除信用警示提示,有关行政机关同时相应调整年度监管类别关于印发《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企业信用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

浙工商综〔2005 〕21 号

为进一步完善工商企业信用监督管理制度,有序推进全省工商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省局对《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企业信用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办法》印发给你们,请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OO五年十二月二日

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企业信用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有力推进“信用浙江”建设,进一步发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更好地实现依法行政和以德监管的有机统一,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要求,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企业信用监督管理(以下简称企业信用监管)是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科学监管观为指导, 以法定职能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引入信用管理理念,整合系统行政资源,通过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反馈、信用提示、信用培植、信用披露等方式,以激励、限制、惩戒、教育等手段,对企业的市场进入、存续、退出全过程实施信用监管,促进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到位的制度。

第三条企业信用监管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执法和监管职能的拓展、深化与创新。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在工商行政管理业务中实施企业信用监管,逐步丰富企业信用监管的内容和形式,努力探索建立企业信用监管的完整体系。

第四条企业信用监管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市场主体的综合信用监管。“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广告信用单位”、“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等各项业务信用工作

与企业信用监管工作相辅相成。

第五条现代信息技术是企业信用监管的物质基础。全省统一的工商业务系统软件,在技术上体现了企业信用监管的基本流程和基本内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认真使用。

第六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开展企业信用监管应当遵循统一、客观、公正、效能的原则。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七条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全省企业信用监管工作目标、原则、办法的制定,负责全省统一的包含企业信用监管内容的工商业务软件的开发和完善。

市、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当地企业信用监管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第八条省、市、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应成立企业信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研究、解决企业信用监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内部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协调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关系。

企业信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信用办),承担企业信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制定工作计划,了解掌握情况,实施督查考核。

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及承担政府企业信用建设任务的县(市、区)工商行政管

理局信用办,应配备专职人员从事日常工作。信用办可独立运行,也可与企业监管等有关部门合署办公。

第九条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企业注册、企业监管、市场监管、合同监管、商标监管、广告监管、经济检查、公平交易、消费者权益保护等职能机构,应当结合业务,使用工商业务软件,开展企业信用监管工作,负责企业信用监管在本业务范围的各项任务的落实;指导下级业务机构开展企业信用监管工作。

第十条工商行政管理所按照属地管辖的原则,在日常监管中,运用工商业务软件,根据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结果及信用监管提示,实施企业信用监管。

第^一条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业务主管机关的各类社团组织,应当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发挥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积极在会员中开展信用建设活动,推进企业信用自律。

第二章信用信息征集

第十二条信用信息征集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采集、整理、记录、维护企业信用信息的活动。

第十三条凡与企业信用状况有关的基础信用信息、信用积累信息、信用流失信息和信用能力信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予以征集。

第十四条信用信息征集,主要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各项业务工作中实现;还可以通过与有关部门交换,组织企业自行申报等方式实现。信用信息的征集,尽可能通过网络实现,由信息产生者直接输入。

第十五条按照谁办理、谁记录、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完整、准确、

动态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由工商业务系统形成的数据直接进入数据库;其他数据由业务经办人员录入数据库。

第十六条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的数据,只用于企业信用监管工作,不得擅自对外公开。

第十七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办理企业年度检验时,应当向企业征集该年度的信用信息。企业可以随时向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报信用信息。企业申报信用信息应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并对其真实性负责。

第十八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不属其登记注册的本省企业作出行政处罚的,应将处罚文书抄送企业注册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企业注册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及时将其录入工商业务系统。

第十九条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录入、校对、确认制度,加强对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工作的督查、考核,保证信用信息录入的及时性、完整性、准

确性。任何单位、个人非依规定权限、程序不得擅自修改、增删企业信用信息。

第二十条不同单位、部门提供同一内容的企业信用信息,属于基本信息的,采用登记部门、审计部门提供的信息;属于荣誉性信息的,采用授予部门提供的信息;属于处罚性信息的,采用处罚机关提供的信息。

第二条企业申报的信用信息有效期届满未获重新确认,不再作为企业信用监管评价依据。

第二十二条企业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记录的信用信息有异议的,应当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经审核属实的,应予以修改。

第四章信用监管评价

第二十三条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实现信用分类监管,以企业行为规范信息为主,信用能力信息为辅,对企业信用监管状况进行的综合量化评价。

第二十四条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制定全省统一的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标准。

第二十五条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经其登记注册的各类企业,按照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辖区外的企业设在辖区内的分支机构,应当参加企业信用监管评价

辖区内的企业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单独进行信用监管评价。

第二十六条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由计算机根据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和信用监管评价标准,自动生成评价结果。

第二十七条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结果分为AAA、AA A、B、C D六个等级。AAA级表示信用优异,AA级表示信用良好,A级表示信用稳定,以上三级用绿色表示;B级表示信用波动,用蓝色表示;C级表示信用低下,用黄色表示;D级表示信用丧失,用黑色表示。

第二十八条信用监管评价结果应当作为对企业开展信用教育、赋予信用资产、实施信用激励和信用约束、确定监管类别、进行日常检查等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九条省、市、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每年11月30 日,对经

其登记注册企业的信用监管状况作出年度评价。

第三十条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将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等级长期保存。

第三十一条年度企业信用监管等级评定之后,工商行政管理各业务部门发现并经证实企业在评价年度内有未记录的违法失信行为或其他信用信息,并足以影响其信用状况的,应对该企业的信用监管等级进行重新评价,同时相应调整该企业的监管类别。

重新评价结果作为该企业的年度信用监管评价结果。

第三十二条年度企业信用监管等级评定之后,工商行政管理各业务部门发现企业有新发生的违法失信行为或其他信用信息,并足以影响其信用状况的,应对该企业的信用监管等级进行即时评价,同时相应调整该企业的监管类别。

即时评价结果仅作为调整监管类别的依据,不影响该企业的年度信用监管评价

结果。

第五章信用反馈

第三十三条信用反馈是将年度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结果及相关情况形成的信用评价报告内容告知企业,并据此对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信用自律教育。

第三十四条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报告主要记载被评价企业的信用评价结果,包括企业信用监管等级、各项得分情况、主要信用积累情况、主要信用流失情况,以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提示等内容。

第三十五条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报告只向被评价企业反馈,供被评价企业了解自身的信用状况,不向其他单位、个人公开;但被评价企业同意公开的除外。

第三十六条信用反馈的方式,可以是书式邮寄,也可以是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方式传送。

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报告以书面形式反馈的,加盖实施评价机关的公

章。

第三十七条企业可以直接向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询自身的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报告。拥有数字证书(CA的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自身的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报告。

第三十八条企业对评价结果有异议,如用于评价的信用数据无差错的,不予重新评价;如用于评价的信用数据有差错的,且非企业责任造成的, 企业可以重新提供同期、有效的信用数据,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关业务机构审核其真实性、准确性后,予以重新评价,并调整企业当年的信用监管评价结果。

第六章信用监管提示

第三十九条信用监管提示是利用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等级和其它信用信息,依据特定规则由工商业务系统软件产生,指导和提醒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对相应企业予以注意或者采取相应措施的工作信息。

第四十条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据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并结合管理的需要,负责制定信用监管提示目录。

第四十一条信用监管提示分为关注提示、警示提示、限制提示三种类别。

关注提示,要求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中予以注意或在办理相关业务时予以重点审查。

警示提示,要求工商行政管理人员根据情况,采取不予办理、巡查、告知、告诫、立案、予以落实相应的激励政策或取消已获得的信用资产等具体措施,并将处理情况予以记录。

限制提示,要求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在办理相关业务时进行严格的限制,不予办理相关的手续。工商业务系统软件在相应环节依据内容自动控制操作。

第四十二条信用监管提示信息,不能由计算机软件自动处理的,根据信息类型,由相关业务部门负责录入、维护。

第七章日常检查

第四十三条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根据企业的监管类别,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组织日常检查。

第四十四条企业的监管类别,以信用监管评价结果为基本依据,综合行业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