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音乐上册 第一单元《花儿与少年》教案 苏少版
《花儿与少年》乐曲教案

《花儿与少年》乐曲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让学生对《花儿与少年》这首乐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花儿与少年》的背景、风格及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播放乐曲、讨论等方式进行。
1.4 教学步骤:1.4.1 播放《花儿与少年》乐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感。
1.4.2 讲解乐曲的背景、风格及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乐曲的基本构成。
1.4.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乐曲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二章:乐曲分析2.1 教学目的:让学生深入理解《花儿与少年》的旋律、节奏和和声等方面的特点。
2.2 教学内容:分析《花儿与少年》的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播放乐曲、分析乐谱等方式进行。
2.4 教学步骤:2.4.1 播放《花儿与少年》乐曲,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旋律走向。
2.4.2 分析乐曲的旋律特点,讲解旋律的起伏、转折等。
2.4.3 讲解乐曲的节奏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节奏的变化。
2.4.4 分析乐曲的和声特点,讲解和声的运用及其效果。
第三章:演唱练习3.1 教学目的:让学生学会演唱《花儿与少年》,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3.2 教学内容:教授《花儿与少年》的歌词和旋律。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进行。
3.4 教学步骤:3.4.1 讲解歌词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歌词背后的故事。
3.4.2 教授旋律,引导学生掌握旋律的走向和节奏。
3.4.3 分组练习,让学生相互交流、观摩,提高演唱水平。
3.4.4 整体演唱,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
第四章:乐曲演奏4.1 教学目的:让学生学会用乐器演奏《花儿与少年》,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
4.2 教学内容:教授《花儿与少年》的乐器演奏技巧。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进行。
4.4 教学步骤:4.4.1 讲解乐曲的演奏要点,引导学生掌握乐器的基本技巧。
小学音乐苏少版《听:花儿与少年 月光下的凤尾竹》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小学音乐苏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听:花儿与少年月光下的凤尾竹》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
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欣赏竹笛独奏曲《花儿与少年》,感受乐曲优美旋律和富有律动、明快的节奏。
2、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初步感知民歌“花儿”,能听辨出乐曲中两种不同的情绪,节拍;能哼唱并随主题音乐作声势律动,感受音乐的画面。
3、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多种形式感受乐曲两个主题在节拍、情绪、旋律、内容等方面的不同表现,体验《花儿与少年》独特的民歌韵味。
2学情分析
这个班的学生以前没有上过音乐课,这学期刚开始有我来教。
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我觉得还是有的,就是不知道怎样用语言去表达。
音乐的学习习惯还需要加强,聆听音乐的习惯很不好
3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花儿与少年》,用不同的形式表现乐曲从而感受乐曲优美的旋律和富有律动、明快的节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讲授】花儿与少年
导入:
师:如果让你用身体来拍出2拍子的节奏,你们会有哪些方法?。
苏教版四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录音机、磁带
教学程序
师 生 活 动
教学手记
一、情境创设
二、感受体验
三、唱歌表现
1、师:同学们喜欢听歌吗?喜欢听什么样的歌呢?今天老师见到你们特别高兴,所以我们来听两首欢快活泼的歌,好吗?
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播放高山族民歌《我的祖家是歌乡》
学生通过对比聆听歌曲片断,听后交流感受。(歌曲的情绪、流传地域等)
1、生听赏靖江民歌<<打麦号子>>
思考: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给你怎样的感受?
2、师小结:“号子”常见的演唱形式有合唱,一领众和。这首《打麦号子》采用的是一领众和,这样的演唱形式很有气氛,能够很快引起听众共鸣。
1、再听号子,感受一领众和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2、同学分析歌谱,找出相同的部分。
前八小节是1+1的结构,没有旋律,都是规整的八分节奏。
教 学
重、难点
重点:用热情的歌声演唱歌曲。
难点:采用一领众和演唱形式时,领与合的相互衔接。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等
教学程序
师 生 活 动
教学手记
一、导入
二、欣赏
三、学唱歌曲
1、生谈谈自己对“号子”的理解
2、师小结:“号子”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它产生于人们的劳动生产中,是人们在从事繁重的劳动时,为了使大家在同一时刻协同用力而自然产生的呐喊。当这种呐喊具有节奏性旋律性时,便形成了“号子”,后来“号子”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歌曲体裁。
2、下面两句旋律中的连线分别属于哪一种类型?选一
选,唱一唱,分清楚圆滑线和延音线
1、师示范演奏
2、讲解mi的演奏指法
3、学生练习,注意吸气符号
课题
四年级音乐上册 全一册教案 苏少版

第一单元五彩民歌风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唱:《我的祖家是歌乡》听:《花儿与少年》教学目标:1、通过乐句连接的练习,让学生体验音乐的流动与终2、能准确演唱《我的祖家是歌乡》的乐谱和歌词;3、用清晰明亮的声音,富有表情的演唱这首歌曲;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发声练习1=C 2/4 5 3 4 2 1 2 3 4 5 3 4 2 1 —ni no ni no ni no ni二、乐句连接1、认唱旋律短句1)请学生打好拍子,注意附点音符的节奏。
2)自己练唱,想一想如何连接比较好听。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唱。
3)把排列好的乐句来唱一唱。
三、欣赏《花儿与少年》四、新授课(一)情境创设导入:中国地大物博,五十六个民族繁衍生息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我们去过美丽的新疆,也到过古老而神秘的“世界屋脊”——西藏,今天,老师就要和同学们一起到祖国的东南沿海去看看,去领略那里特有的椰风海韵,我们的第一站便是--台湾。
(二)感受体验1、欣赏:在背景《我的祖家是歌乡》音乐声中,欣赏台湾风光。
(三)唱歌表现1、教师范唱(1)、该歌曲表现了怎样的内容?(2)、音乐的情绪如何?再次欣赏歌曲,思考:怎样才能把歌曲唱的更好听?2、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3、视唱曲谱。
(四)高山族的民歌主要有四类。
(五)实践表现1、播放音乐,教师拍手为歌曲伴奏。
师:大家今天表现真不错,我不禁要为大家鼓掌了,可是我的掌声可是有节奏的,请大家听好了!2、请学生放慢速度练习拍手。
3、请一半学生唱歌,一般学生伴奏。
然后调换。
4、自评,互评。
5、集体演唱并伴奏。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唱:《跳柴歌》听:《百鸟朝凤》教学目标:1、学唱《跳柴歌》,指导学生运用气息的控制,做有弹性的歌唱和力度与速度的变化,来表现歌曲轻快、欢悦的情绪.2、根据歌曲创编动作,跟着音乐跳一跳,感受海南民族的风族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独立自信的唱好歌曲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1、听曲入室,师生问好!2、精彩三分钟,模仿各地方言。
《花儿与少年》乐曲教案

3、用la歌唱。
4、二听,在第二部分用啦歌唱,集体以身体律动。
5、填词歌唱。
6、三听,歌唱,引导学生加入加入打击乐器伴奏。思考:歌词唱了几遍?
7、音乐的第二部分,同样是采用重复的创作手法,构成了三拍子流畅、如歌的旋律。
指名学生回答。
模唱歌谱。
用“啦”哼唱。
集体加入律动。
填词歌唱。
3、二听小过渡,加动作表示。
思考:下面的音乐,可以加入怎样的动作,请你随音乐即兴表演出来。
4、指导音乐的结尾处,好像
有一句突然变慢了,要怎么办呢?
5、三听,第三部分,集体表演,关注结尾。
6、现在,我们将这段音乐连起来听一听,你能在每一部分加入不同的动作和表演吗?
同伴交流后回答。
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思考,再加入动作。
课题
《花儿与少年》
教时
1
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1、欣赏《花儿与少年》,采用分段聆听的方式感受和体验
乐曲中各段落的情绪与拍号的变化。
2、能够听辨出不同的乐段,并能运用肢体语言和打击乐器等方式表现出来。
重点与
难点
1、听辨不同的乐段,体会
情绪与拍号的变化。
2、参与到用不同的方式表
现不同乐段的活动中来。
活动板块
6、四听:边听边动,思考,你听到的这段旋律,在音乐中出现了几次?
指名学生回答。
集体边听边随音乐伴奏。
集体加入伴奏。
改变节奏伴奏。
指名学生回答:2次。
指导用一拍的节奏伴奏。
指导改变动作伴奏。
指导改变节奏伴奏。
师小结:这就是音乐的第一部分。
三、
欣赏第二部分
1、一听,第二部分,思考,音乐的节拍和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花儿与少年》乐曲教案

《花儿与少年》乐曲教案章节一:课程导入1.1 教师播放《花儿与少年》乐曲,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美感。
1.2 教师介绍《花儿与少年》乐曲的背景、作者及创作年代。
1.3 学生分享对乐曲的初印象,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章节二:乐曲分析2.1 教师讲解乐曲的结构,包括前奏、主题、副歌、尾声等部分。
2.2 教师分析乐曲的调性、节奏、旋律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乐曲。
2.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哼唱乐曲,体会乐曲的情感表达。
章节三:演奏技巧与实践3.1 教师示范演奏《花儿与少年》,讲解演奏技巧,如音准、节奏、音色等。
3.2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演奏,教师逐一纠正学生的错误。
3.3 学生分组进行合奏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章节四:合唱编排与实践4.1 教师讲解合唱编排的基本原则,如声部协调、音色搭配等。
4.2 教师根据学生嗓音条件,进行声部划分,引导学生进行合唱练习。
4.3 学生进行合唱编排,教师指导并调整,直至达到理想效果。
章节五:课堂小结与拓展5.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乐曲的特点及演奏、合唱技巧。
5.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5.3 教师提出课后练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乐曲的演奏和合唱练习,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花儿与少年》乐曲教案(续)章节六:音乐欣赏与讨论6.1 教师播放不同版本的《花儿与少年》乐曲,让学生对比欣赏。
6.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版本乐曲的特点及差异。
6.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魅力。
章节七:创意编曲与实践7.1 教师提出编曲任务,要求学生结合乐曲特点进行创新编曲。
7.2 学生分组进行编曲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7.3 各组展示编曲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建议。
章节八:音乐游戏与互动8.1 教师设计音乐游戏,如接龙、猜歌名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8.2 学生进行音乐游戏,教师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
8.3 教师总结游戏过程中的亮点,鼓励学生发挥特长。
听:花儿与少年 月光下的凤尾竹-苏少版四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听:花儿与少年月光下的凤尾竹-苏少版四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民歌《月光下的凤尾竹》。
2.听辨曲目中的旋律、节奏、和声等乐理知识和表现手法。
3.能正确使用歌曲中的乐理术语。
4.了解流行歌曲的创作和演唱技巧,感受音乐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成名旋律《月光下的凤尾竹》。
2.听辨曲目中的乐理知识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歌曲中不同声部之间的协调演唱。
2.歌曲的情感表达和人物角色调研。
四、学习过程1. 音乐素材展示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音乐视频,多次播放音乐,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韵律。
同时,教师可以显示歌曲中的歌词,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来。
2. 歌曲分析1.了解歌曲的起止、风格、音乐元素等信息。
2.引导学生主动描述歌曲,如遣词造句、描绘画面等。
3. 音乐练习1.对歌曲的旋律进行练唱,切记要注意调式的转换,以便更好地把握乐曲的情感表达。
2.针对歌曲中出现的乐理术语进行讲解练习。
例如:调式、调性、旋律、节奏、和声等乐理常识。
4. 演唱训练1.了解歌曲的情感表达和人物角色调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演绎歌曲。
2.合唱排练:分成不同的声部进行排练,制定清晰的歌曲合作练习计划。
5. 歌曲表演在学生的学习和练习后,进行歌曲的表演,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
期望学生能够在展示时候更加自信,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人生的意义。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次音乐学习和练习,学生更好地了解了歌曲的创作和表演技巧,也让他们明白了音乐对于心灵的疗愈和放松的重要作用。
在未来的学习中希望学生在音乐方面更加积极,有更多留恋和热爱。
《花儿与少年》教案

《花儿与少年》教学目标:1、大致了解了解青海省;初步了解“花儿”;2、在聆听、试唱、交流与互动中体验青海民歌民乐《花儿与少年》的韵味;3、认识变换拍子,感受变换拍子不同的音乐情绪。
教学重点:速度和节拍的变化产生不同音乐情绪。
教具准备:多媒体平台等。
教学过程:一、了解青海导入:音乐停,提问:同学们,你知道老师课件里的曲子的名字吗?(著名歌手谭晶演唱的《花儿与少年》。
)这是一首青海省的民歌,同学们,你去过青海吗?你了解青海吗?老师收集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二、了解“花儿”1、青海省及“花儿会”资料。
咦!满山遍野都是人,他们在干嘛呢?你知道吗?谁猜猜看!其实啊,他们在开“花儿会”哪!“花儿”不是指我们生活中的美丽花朵,“花儿”是中国民歌山歌的一种。
……你看!他们在风景优美的山野间纵情放歌,你唱我答,可热闹了,到处充满的是欢悦的情趣。
2、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花儿”片断。
(这是著名歌手阿宝演唱的《花儿与少年》片断)3、“花儿”是老百姓们喜爱演唱的一种民歌形式,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版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听一听,这是什么演唱形式?这样的演唱形式给你什么样的感受?4、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花儿”并且欣赏了两种不同演唱形式的《花儿与少年》。
同学们想想,除了用歌声来表现这首《花儿与少年》外,你觉得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歌舞、器乐,刚刚欣赏青海风光图片的时候。
)今天老师还带来一首乐器版本的《花儿与少年》给大家欣赏。
三、听、赏“器乐花儿”1、听乐曲,感情绪,辨节拍。
(1)听听这段器乐演奏的《花儿与少年》,注意带着这两个小问题来听:这首乐曲带给你什么样的心情?你觉得这首乐曲是什么样的情绪?(2)老师想用电子琴来弹弹,可以和老师合作一下吗?我弹,大家跟着节拍拍手。
这是第一部分,拍了试试看!师故意慢速弹奏,引导学生发现速度慢了,情绪也变了。
板:速度变了,情绪也变。
这是第二部分,再拍拍!不怎么好拍了是不是?跟不上节拍了吧?其实啊,这里是节拍变换了!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段用了四二拍,它的强弱规律是()中间一段用了四三拍,它的强弱规律是()最后一段呢?还是和第一段一样的,用的四二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儿与少年》
【教学目标】
1、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欣赏多版本的乐曲《花儿与少年》,感受乐曲优美旋律和富有律动、明快的节奏。
2、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初步了解民歌形式“花儿”的特点,能听辨出乐曲中两种不同的情绪,节拍;能哼唱并用打击乐器配奏主题音乐,想象出音乐所表现的画面。
3、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听听、唱唱、想想、比比等多种形式感受乐曲两个主题在节拍、情绪、旋律、内容等方面的不同表现,体验《花儿与少年》独特的民歌韵味。
【教学重点】
欣赏乐曲《花儿与少年》,用不同的形式表现乐曲从而感受乐曲优美的旋律和富有律动、明快的节奏。
一、导入:
1、在音乐声中进入音乐空间。
师:同学们,在一段快乐的时光中,让我们乘着欢乐的翅膀,欣赏一首快乐的音乐。
(学生随着一起应和)
2、师: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阿宝演唱的《花儿与少年》的视频。
(播放阿宝版的视频)(1)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2)师:《花儿与少年》是一首最具代表性的青海民歌。
3、介绍乐曲:
(1)你猜猜“花儿”是什么意思?
(2)师:(出示课件)花儿它有两层意思,一是当地人们对小姑娘的称呼,就是把小姑娘称作花儿,另一种是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区的一种民歌体裁,曲调优美,具有很浓郁的民族特色。
在这里花儿指姑娘。
师:在青海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就是这首《花儿与少年》,
4、师:除了用歌声来表现这首《花儿与少年》外,同学们,你觉得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歌舞、器乐等)
今天老师还带来一首管弦乐版本的《花儿与少年》给大家欣赏。
(一)感受全曲
1、初听全曲
师: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首乐曲,听听这首乐曲前后有哪些变化?当你听到乐曲有明显变化时,请举手示意一下。
师:根据同学们刚才举手示意的情况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二)听赏第一部分
1、师:好,我们一起细细地品第一部分(老师板书A)。
你可以用你的体态语言:划拍、身体动作来表现出你对音乐的感悟。
老师把第一部分的主旋律播放给大家听。
2、听完后问:通过你的用心感受,你觉得这段音乐它的速度呢?感受到了姑娘小伙们怎样的心情?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小组讨论一下。
师:你来说说……
3、师:同学们感到它的速度比较快,那我们来看看是因为什么才会让你有这种感受的。
出示第一主题:
1=F 2/4
师:首先请看这段旋律是几拍子的?(2/4)
4、再看它的节奏型怎样?(比较密,很多分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那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这种快节奏的感觉吧。
①再次播放第一段主旋律,师生一起哼唱,老师引导学生做些体态动作:扭身体,点拍等,感受它的动感。
②其实,情绪的变化和乐曲的速度和节拍是有关系的,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速度与节拍的变化而带来的不同情绪表现。
(指导学生放慢速度视唱A段主题音乐,让说说与原来的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变得抒情,优美。
)
③再回到原速,随琴就哼唱,然后跟着旋律一起用“啦”哼唱,此时,可提醒学生用手势划拍。
5、说说在下面三种图案中哪种最合适表现它的节奏感。
(第三种)
指一学生敲击双响桶,其余指尖敲凳子、打响指等,同时哼唱旋律,并用身体语言一起来随着音乐适当的表现一下,比如随着音乐拍拍手,用点响指,左右摆动;也可以适当模仿一些你听到的乐器的演奏姿势!。
6、演奏完毕小结:加入了打击乐器配奏,是不是情绪上更激动,使音乐听起来更丰富。
(三)听赏第二部分
1、第一遍欣赏(板书B):和第一段有什么不同?(速度变慢了,优美抒情)
2、出示第二主题乐谱,师:拍子变成几拍子了?(3/4拍)
3、第二遍听赏:我们再一次听赏,随着音乐起舞,划拍指挥,用手的起伏韵律来表现乐曲旋律感觉
4、在下面三种图案中哪种最合适表现它的节奏感。
(第二种)
小结:第二主题音乐相对于第一主题音乐来说,节拍变了,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了,
、再次完整地感受这首青海名曲。
听到第一主题是用拍手表示听到第二主题用手的起伏律动来表示
4、学习小结(问答式):今天我们欣赏了一首青海民歌,全曲为ABA三段式结构。
A段的旋律欢快活泼,二四拍,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交织而成;B段与A段形成对比,旋律优美抒情,三四拍;第三段再现第一段的旋律。
我们用了听听,唱唱,比比,伴奏等几种形式来学习乐曲,整首乐曲的情绪由欢快转而优美,最后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5、完整欣赏全曲(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