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苏东坡
评价苏东坡的诗句

评价苏东坡的诗句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诗歌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以下是对苏东坡部分诗句的评价: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诗写出了心中对爱情的珍惜与美好的愿望,充满深情和浪漫,被誉为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为脍炙人口的表白之一。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句诗用极其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长江的宏伟浩荡和历史的悠久流转,富有超凡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是苏东坡成名后最为著名的诗句之一。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句诗表现了苏东坡在山水中感受到的自由和舒适,倡导人们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活境界,饱含对自由和悠闲生活的渴望,让人感到诗歌中充满着无限的自由和风情万种的浪漫情愫。
4.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这句诗让人感到苏东坡内心深处是同情的、感性的,他不仅抱有对生命、对世界的认知和探求,并深刻体验到人生中不寻常的离合之苦。
苏东坡的诗句充满了感性、浪漫和理性的气息,历久弥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千古风流人物第3季的苏轼的读后感

千古风流人物第3季的苏轼的读后感在这里看了不少关于苏轼的文章、电视剧等作品。
每次看完都觉得他是一位非常令人敬佩的伟大诗人。
可以说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然而这样一位优秀的人为什么会被贬呢?其实,从现代人来讲。
无论你有多高的成就或者功绩,都会有因为某些原因让自己受到伤害和打击。
但是如果换做当事人去想问题的话,那么结局肯定会截然相反。
所谓“世间安得双全法”,只要能够保证心灵的平静与快乐才算真正地活着吧!今天我们再回过头来重新认识下苏东坡先生:他出身名门望族,却又遭遇家庭变故;他曾经入仕途,却屡遭排挤;他满腹经纶,却终日郁闷寡欢……总之,他似乎永远处于矛盾之中。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多的感触,直至最近几年越发对苏轼产生兴趣,便翻阅起《苏东坡传》。
随着深入研究,我渐渐明白了许多道理。
比方说,面对挫折,应该学习苏轼豁达的胸襟。
即使是失败了,也绝不气馁,更加努力奋斗,争取下次获胜。
还记得小时候老师教导我们要学习苏轼的精神吗?他在逆境中仍旧坚持写作,虽然屡战屡败,但依旧毫不放弃;尽管屡遭迫害,却依旧泰然处之。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此外,苏轼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懂得民主选举制度,体恤百姓疾苦,同情弱势群体,爱护百姓利益。
他是一个很勇敢的人,即使是被贬谪到偏僻荒凉的海南岛,也丝毫未影响他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当时的皇帝宋哲宗昏庸无能,听信奸臣谗言,把忠诚耿直的苏轼贬谪到遥远的海南岛。
苏轼被贬后,心灰意冷,决定隐居山林,过田园般恬淡闲适的生活。
他带领妻儿离开京城,乘船渡海前往儋州(今属海南省)。
临行前,他给弟弟苏辙留下遗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资源整理

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肖理嫦整理一.生平事迹.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着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高中语文 文言文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译文: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注释:1.纶巾:以青丝做成的头巾。
2.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
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3.遥想:远想。
4.小乔:乔玄的小女儿,嫁给了周瑜为妻。
5.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
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6.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
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强大的敌人,又作“强虏”“狂虏”。
7.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指古战场。
8.华发:花白的头发。
9.尊:通“樽”,酒杯。
10.大江:长江。
11.淘:冲洗。
12.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
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13.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吴中皆呼为“周郎”。
14.雪:比喻浪花。
15.穿空:插入天空,又作“崩云”。
16.英发:英俊勃发。
赏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
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

• 元丰八年,也就是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 逝,年仅十岁的宋哲宗即位,宋神宗的母 亲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一贯反对新法, 她掌权后再次起用保守派司马光等人,苏 轼的职位一跃为三品大员。但是随着政治 地位的改变,苏轼渐渐发现自己在朝中为官 很难,所以就上疏朝廷,连上四道奏章, 请求离朝外任,离开这是非之地。在宋哲 宗元祐四年,也就是公元1089年,朝廷终 于批准苏轼任浙西地区的行政长官兼杭州 市的市长。
•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生命如洪 水奔流,如果不遇着岛屿与暗礁,就难以 激起美丽的浪花!”
遭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是苏 轼洪水般的生命遇到的岛屿与暗礁, 而那些隽永的文字则是美丽的浪花, 没有这些磨难,也许我们的文学史 要损失太多。
屈原、贾谊、陶渊明、 李白、杜甫、李商隐、柳 宗元、刘禹锡、张继、曹 雪芹、蒲松龄……
仕 途 之 路
• 因为他的礼部考试和制科考试成绩太优异 了 ,朝廷一下子就给他安排了一个重要的 官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相当 于凤翔市(县)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 。
• • 凤翔府长官——陈公弼 《凌虚台记》
宦海沉浮
• 苏轼并非是彻底的保守派,其实他也积极主张 改革。但他不主张王安石采用强硬的政治手段进 行改革 。那些革新派更是不遗余力地打击攻击苏 轼。时间长了,苏轼觉得自己在这个是非之地再 呆下去麻烦就大了,弄不好就会引火上身,他主 动提出要离开朝廷,我不在这儿干了,我到地方 上去,我与其在这朝廷里头成天勾心斗角、口舌 大战,我不如在地方上做点实实在在的,给老百 姓有用的工作。神宗皇帝将其派往杭州当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 州、湖州等地,任知州画 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 成员。 • 词与辛弃疾齐名“苏辛”
高中语文文言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译文: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注释:1。
纶巾:以青丝做成的头巾。
2。
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3.遥想:远想。
4.小乔:乔玄的小女儿,嫁给了周瑜为妻.5。
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
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6.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
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强大的敌人,又作“强虏”“狂虏"。
7。
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指古战场。
8.华发:花白的头发。
9.尊:通“樽”,酒杯.10.大江:长江.11.淘:冲洗.12。
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
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13.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吴中皆呼为“周郎”。
14。
雪:比喻浪花。
15.穿空:插入天空,又作“崩云”。
16.英发:英俊勃发.赏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
苏东坡最美诗词精选十首

苏东坡最美诗词精选十五首1、《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念奴娇:词牌名。
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
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并非赤壁大战处。
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⑵大江:指长江。
⑶淘:冲洗,冲刷。
⑷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⑸故垒: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⑹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⑺雪:比喻浪花。
⑻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⑼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
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乔,本作“桥”。
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⑽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
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⑾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
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
纶巾,青丝制的头巾。
⑿樯橹(qiáng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
《宋集珍本丛刊》之《东坡乐府》,元延祐刻本,作“强虏”。
延祐本原藏杨氏海源阁,历经季振宜、顾广圻、黄丕烈等名家收藏,卷首有黄丕烈题辞,述其源流甚详,实今传各版之祖。
⒀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
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⒁多情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愁善感,过早地生长出花白的头发。
⒂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苏东坡诗词

苏东坡诗词苏东坡诗词1、《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2、《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3、《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4、《卜算子》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
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5、《采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
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6、《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余生欲老南海村,帝遣巫阳召我魂。
杳杳天低鹊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7、《春日词》春云阴阴雪欲落,东风和冷惊罗幕。
渐看远水绿生漪,未放小桃红入萼。
8、《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9、《儋耳》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10、《导引》帝城父老,三岁望尧心。
天远玉楼深。
龙颜仿佛笙箫远,肠断属车音。
离宫春色琐瑶林。
云阙海沈沈。
遗民犹唱当时曲,秋雁起汾阴。
11、《导引》经文纬武,十有九年中。
遗烈震羌戎。
渭桥夹道千君长,犹是建元功。
西瞻温洛与神崧。
莲宇照琼宫。
人间俯仰成今古,流泽自无穷。
12、《点绛唇》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
江村海甸。
总作空花观。
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
楼船远。
白云飞乱。
空有年年雁。
13、《点绛唇》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
水边朱户。
尽卷黄昏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古风流苏东坡
苏东坡(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
由于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写诗讽谏朝廷,一生屡遭贬谪,飘若惊鸿,大部分时间在做地方官。
每到一地,都留下无数佳话和政绩,受到人民的爱戴,而且地因人传,名气更大。
苏东坡曾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和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先后两次到杭州,做了3年通判和两年知州,所以他有“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的诗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是咏西湖的名句。
苏东坡离开杭州后,曾出守颍州,贬谪惠州,这两处地方都有以“西湖”命名的湖泊。
东坡到处有西湖,杨万里对这种巧合,曾作一诗曰:“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唐汝颍及罗浮;东坡原是西湖长,不到罗浮那得休!”
东坡一生足迹遍天下,全国有近百个东坡遗迹,连李白、
杜甫、曹雪芹都无法相比。
东坡有一首诗总结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东坡故乡眉山三苏祠有对联曰: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东坡一生中有三个重要的女性:王弗是原配,然而三十岁前就去逝,她赢得了一曲《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王闰之是继室,是王弗的堂妹,侍奉东坡二十五年,于四十六岁去世。
王朝云是侍妾,12岁时在杭州被东坡收留,事先生二十三年,忠敬如一,卒于惠州西湖。
苏东坡按照自己的理想,把朝云塑造成他心中的“巫山神女”,常把自已比作楚襄王。
有一联曰: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更思卿。
有趣的是,东坡三位夫人都姓王,一生去过三个西湖,一家三父子名“三苏”。
东坡的一生是说不尽的,他的诗词中大多感叹“人生如寄”、“人生如梦”。
我只想以两首诗词来结束本文: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