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管理办法于建立优质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对抢救成功率和急救差错事故的影响

合集下载

院前急救管理办法(2023最新版)

院前急救管理办法(2023最新版)

院前急救管理办法院前急救管理办法第一章急救管理的基本原则第一节急救管理的目的和任务⒈急救管理的目的是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供及时、有效、专业的院前急救服务。

⒉急救管理的任务包括建立紧急救护网络、规范急救流程、提升急救水平、加强人员培训等。

第二节急救管理的基本原则⒈人民至上:将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⒉救护优先:对急危重病人实施优先救治,确保救治质量和效果。

⒊综合协调: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形成急救管理的整体合力。

第二章急救管理体制与机构第一节急救管理体制⒈精细分工:设立急救指挥中心、急救站、急救队等多级机构,负责不同层级的急救工作。

⒉紧密配合:急救中心与医院、警察部门、交通管理等部门建立紧密配合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第二节急救管理机构的职责划分⒈急救指挥中心:负责院前急救工作的指挥、调度和协调。

⒉急救站:负责急救车辆的运行和急救人员的培训。

⒊急救队:负责现场急救和伤员运送等实际工作。

第三章急救资源的建设与调配第一节急救车辆和设备的配置标准⒈急救车辆的种类和数量应根据人口密度、地理环境和急救需求进行合理配置。

⒉急救车辆应配备必备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并定期检修和更新。

第二节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管理⒈急救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具备相关的医疗知识和急救技能。

⒉急救人员的数量和结构应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合理规划和配置。

第四章急救流程和操作规范第一节急救流程⒈发现急救事件:及时报警或拨打急救方式。

⒉急救指挥中心的指挥调度:根据急救事件的情况指挥急救车辆和急救人员。

⒊紧急救治:急救人员根据现场情况进行适当的急救措施,保障伤员的生命安全。

⒋伤员运送:将伤员运送至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

第二节急救操作规范⒈现场急救:按照急救操作规范,进行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急救措施。

⒉伤员运送:根据伤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和方法。

第五章急救效果监测与质量控制第一节急救效果评价指标⒈救治时间:急救从接到呼叫到救治完成的时间。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引言在突发疾病或意外事故发生时,院前急救的迅速响应和有效执行对于救治患者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院前急救的高效、科学和安全,请制定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以规范急救程序和措施,提高急救效率。

一、定义和目的1. 定义:院前医疗急救,指在患者到达医疗机构之前提供的紧急救治措施。

2. 目的: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病情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二、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机构和人员1. 管理机构:成立院前医疗急救中心或委托有经验和资质的专业机构负责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协调和管理。

2. 人员配备:医疗急救团队应包括急救医生、护士和急救技术人员,他们应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并接受定期培训以保持专业素质。

三、院前医疗急救流程1. 急救呼叫:建立院前急救呼叫中心,接收和处理急救呼叫。

接线员应对呼叫信息进行准确的记录和评估,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优先级排序。

2. 到达现场:急救团队应快速响应,到达事故或疾病现场。

他们应根据现场情况和病情状况,评估和处理患者的急救需求,包括病情稳定、急救措施和运送决策等。

3. 采取急救措施:急救团队应根据急救流程和标准操作程序,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包括但不限于清除呼吸道、进行心肺复苏、止血和固定骨折等。

4. 运送至医疗机构: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应迅速将患者运送至最近的医疗机构,并提供相关的急救报告和医疗记录,以便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救治。

四、院前医疗急救设备和药品管理1. 设备配备:确保院前急救车辆和急救点配备齐全的急救设备,如急救箱、呼吸机、监护仪等,并保持设备的完好和有效性。

2. 药品管理:合理配置急救药品和药箱,要求急救人员严格按照药品使用规范进行使用,并定期检查和更新药品的有效期和库存。

五、院前医疗急救质量管理1. 质量评估:建立院前医疗急救质量评估机制,定期对各项急救工作进行评估和监测,并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2. 培训和培训:对院前急救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急救技能和知识水平,以适应医疗技术的更新和发展。

某县120院前急救工作管理办法

某县120院前急救工作管理办法

某县120院前急救工作管理办法(试行)为规范和加强院前急救医疗工作,提高对急、危、重伤病员的应急救治能力,保障人民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某省院前急救救护车管理办法》(某政办发〔2011〕47号)、《某省院前急救医疗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某卫发〔2002〕128号),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一条本规定所称院前急救指对急、危、重伤病员在事发现场及转运(送)医疗机构过程中的紧急医疗救护。

第二条院前急救遵循集中受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分散设站为目标,按“就近、就急、尊重患者意愿和医院救治能力相适应”的原则分流。

第三条某某县急救中心隶属县卫生局,依托县人民医院建设,统一调度指挥县内各院前急救网络医院,中心配置指挥调度系统(通讯系统、数字录音系统、电子地图、GPS卫星定位、大屏幕监控系统等),按规定承担下列任务:㈠设立“120”急救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㈡收集、处理和储存、上报社会急救信息,按月向县卫生局报告院前急救工作情况,重大抢救信息第一时间报告县卫生局和通报相关医疗卫生单位;㈢建立院前急救网络,划分安排院前急救网络医院区域、班次,制定急救预案和规章制度;㈣组织、协调院前急救网络医院开展对急、危、重伤员的紧急医疗救治;㈤开展医护人员及社会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宣传、技术培训和急救医疗科研工作;㈥负责和公安“110”、消防“119”、交通事故“122”应急部门相关信息通报、协调。

㈦承担卫生行政部门指令的其他医疗急救、保障任务,接受上级院前急救中心业务指导。

第四条县卫生局、通信管理部门确立“120”急救电话为某某县唯一院前急救电话,其他短号及医疗机构电话一律不得冠以“急救”、“急诊”名义作院前急救电话宣传和使用。

第五条根据医疗急救服务半径和医疗机构布局现状,院前急救网络医院由以下医疗机构组成:某某县人民医院、某某县中医院、某某县妇幼保健院、某某某某某医院、某某骨科医院、职工医院、某某地区医院、某某某地区医院、某某某某地区医院,该9家医院院前急救由县急救中心统一指挥调度,救护车统一标识,统一编号,统一装备。

急救120管理制度

急救120管理制度

急救120管理制度一、前言急救服务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急救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救120是我国急救服务的重要窗口和基础。

为了提高我国急救120服务水平,实现急救服务质量的提升,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管理制度的建立、人员培训、设施设备管理、医疗卫生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急救服务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二、管理制度的建立1. 急救120服务的管理体制急救服务是面向公众的紧急医疗救护服务,要求以高效、及时的方式为患者提供紧急救护。

因此,为了提高急救服务效率,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应该建立急救120服务中心,对急救队伍进行统一管理和指挥。

统一调度和指挥能够提高急救服务的效率和及时性。

其次,建立急救服务质量评价与考核机制,对急救服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保障服务质量。

2. 急救队伍管理急救队伍是急救120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队伍的管理关系到急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急救队伍的管理制度应该从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等方面进行规范。

在人员招聘方面,应该建立完善的招聘标准和程序,实行公开、公平、竞争的招聘机制,选拔出优秀的急救人员。

在培训考核方面,应该对急救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和定期的技能考核,保证急救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

3. 急救设施设备管理急救120服务需要配备一系列的急救设备和药品,以确保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抢救。

对于急救设施设备的管理,应当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的采购、维护和更新等方面。

在设备采购方面,应该实行招标采购制度,选取质量好、性能稳定的设备。

在设备维护方面,应该建立健全的维护保养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在设备更新方面,应根据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技术更新情况,及时更新旧设备,更新设备。

三、人员培训1. 急救人员的培训需求急救人员是急救120服务的核心力量,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水平关系到急救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120急救管理制度

120急救管理制度

120急救管理制度引言概述:120急救管理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医疗管理制度,旨在提供及时、有效的急救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120急救管理制度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急救资源建设1.1 建立健全急救中心急救中心是120急救管理制度的核心,应配备专业的医疗设备和急救人员,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急救服务。

1.2 完善急救网络在城市、乡镇和农村建立急救站点,形成覆盖全区域的急救网络,确保急救资源的快速响应和到达。

1.3 提高急救设备水平更新急救设备,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提高急救效果和救治成功率。

二、急救人员培训2.1 专业急救知识培训对急救人员进行系统的急救知识培训,包括基础急救技术、心肺复苏等,提高急救人员的专业素质。

2.2 摹拟实战演练组织定期的摹拟实战演练,让急救人员熟悉急救流程和操作规范,提高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2.3 持续教育培训定期组织急救人员参加学术交流和培训,了解最新的急救技术和研究成果,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三、急救指导与协调3.1 电话指导急救建立急救热线,提供电话指导服务,匡助急救人员和普通民众在急救现场进行正确的急救操作。

3.2 急救资源调度通过急救指挥中心,对急救资源进行统一调度和协调,确保急救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3.3 与医院联动建立急救与医院的密切联系,实现急救现场与医院的无缝衔接,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进一步的救治。

四、急救质量监控4.1 急救记录和评估建立急救记录系统,对每一次急救过程进行记录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4.2 急救质量考核对急救中心和急救人员进行定期考核,评估其急救质量和工作表现,激励优秀,纠正不足。

4.3 急救效果分析对急救效果进行定期分析和总结,探索提高急救效果的方法和途径,不断提升急救质量。

五、宣传与教育5.1 急救知识普及通过各种渠道,开展急救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活动,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应急能力。

5.2 急救培训课程开设急救培训课程,面向社会各界提供急救技能培训,推动全民急救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120”急救管理制度

“120”急救管理制度

“120”急救管理制度引言概述:"120"急救管理制度是指我国建立的一套紧急医疗救援体系,旨在提供高效、快速的急救服务,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该制度的建立对于提高急救救援能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六个大点阐述"120"急救管理制度的内容。

正文内容:1. 急救体系建设1.1. 急救中心的建立:建立专业的急救中心,配备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急救服务。

1.2. 医疗资源整合:整合各级医疗机构的资源,确保急救服务的协调性和连续性。

1.3. 人员培训与队伍建设:培养急救人员的专业技能,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效能的急救队伍。

2. 急救呼叫与指挥系统2.1. 呼叫中心建设:建立统一的急救呼叫中心,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急救呼叫。

2.2. 呼叫指挥流程:建立科学、高效的呼叫指挥流程,确保急救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快速响应。

2.3. 急救指挥中心:建立急救指挥中心,负责统一指挥、协调急救行动,提高急救效率。

3. 快速救援行动3.1. 救援车辆配备:配置专业化救护车辆,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药品,以提供现场急救服务。

3.2. 快速响应机制: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救援车辆能够迅速到达现场,进行急救救援。

3.3. 救援队伍协作:建立救援队伍的协作机制,实现医护人员与救援人员的密切配合,提高救援效果。

4. 急救技术与设备4.1. 心肺复苏技术:提供现代化心肺复苏技术,包括CPR、自动体外除颤器等,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

4.2. 创伤急救技术:提供先进的创伤急救技术,包括止血、固定骨折等,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残疾率。

4.3. 医疗设备更新:定期更新医疗设备,引进先进的急救设备,提高急救效果和救援质量。

5. 急救知识普及与宣传5.1. 急救知识普及:开展急救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应急能力。

5.2. 宣传救援成功案例:宣传急救成功案例,激发公众对急救的信心和支持。

急救中心与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急救中心与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急救中心与院前急救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急救中心与院前急救的定义急救中心与院前急救是指医院为了及时有效地对突发疾病、急性伤情、危重病患进行紧急抢救、治疗和转运的医疗服务体系。

第二条急救中心与院前急救的目标急救中心与院前急救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供应高效、专业的医疗服务,确保急救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第三条急救中心与院前急救的原则1.人命至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2.科学救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医疗标准进行急救工作;3.及时响应,确保急救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展;4.安全保障,确保急救环境安全,防止交叉感染和二次损害;5.团队合作,互动搭配,形成有效的急救协作机制;6.连续改进,不绝提高急救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二章急救中心的组织与设置第四条急救科的职责急救科是医院的紧要部门,重要职责包含: 1. 组织急救中心和院前急救工作,订立相关制度、规范和流程; 2. 保障急救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急救药品的供应; 3. 对急救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升他们的急救技能; 4. 深化急救工作的研究,推广先进的急救技术和经验。

第五条急救中心的设置医院应设立急救中心,包含急诊接诊区、急诊治疗区、重症监护室和急救车辆。

急救中心应与相关科室相互搭配,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

第六条急救中心的人员设置1.急救中心的医务人员应包含急诊医生、护士、急救救助员等。

2.急诊医生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急救知识,能够快速准确地推断患者病情,并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3.护士应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和细致的工作态度,能够帮助医生进行急救操作。

4.急救救助员应经过专业培训,能够娴熟操作急救设备和进行基础救治。

第三章院前急救的组织与管理第七条院前急救的组织急救中心应与相关急救服务机构建立紧密联系,形成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院前急救协作机制。

与急救中心合作的机构可以包含急救热线、急救车队等。

第八条院前急救的管理1.急救中心应定期订立院前急救工作计划,明确任务和工作重点。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全文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全文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全文关于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管理,规范院前医疗急救行为,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水平,促进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从事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医疗机构和人员。

本办法所称院前医疗急救,是指由急救中心(站)和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网络医院(以下简称急救网络医院)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在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

第三条院前医疗急救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效能”的原则,统一组织、管理、实施。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保证院前医疗急救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服务需求相适应。

第四条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规划和指导全国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监督管理全国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规划和实施本辖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监督管理本辖区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第二章机构设置第五条院前医疗急救以急救中心(站)为主体,与急救网络医院组成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共同实施。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将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纳入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按照就近、安全、迅速、有效的原则设立,统一规划、统一设置、统一管理。

第七条急救中心(站)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设置、审批和登记。

第八条设区的市设立一个急救中心。

因地域或者交通原因,设区的市院前医疗急救网络未覆盖的县(县级市),可以依托县级医院或者独立设置一个县级急救中心(站)。

设区的市级急救中心统一指挥调度县级急救中心(站)并提供业务指导。

第九条急救中心(站)应当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布局、医院专科情况等指定急救网络医院,并将急救网络医院名单向社会公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管理办法于建立优质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对抢救成功率和急救差错事故的影响目的分析于建立優质120急救中心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应用综合管理办法的抢救成功率和急救差错事故情况。

方法对该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120急救中心接诊170例患者临床资料加以分析,按照于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同管理办法分成2组,将85例行传统常规性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管理患者设为对照组,将85例于其基础上行患者设为观察组,对两组抢救成功率、急救差错事故及满意度评分情况进行比对、分析。

结果两组抢救成功率98.82%、96.47%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差错事故、急救缺陷和医疗纠纷发生概率1.18%、1.18%和0.00%均比对照组低,且救护专业性、反应速度和操作技能准确性评分(77.68±9.60)分、(76.57±9.45)分和(82.78±10.60)分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于建立优质120急救中心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应用综合管理办法效果明显,患者抢救成功率较高,且有利于减少急救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标签: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综合管理办法;急救差错事故;满意度Effect of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Method in Establishing the Excellent 120 Emergency Center Pre-hospital Care Medical Service System on the Emergency Successful Rate and Emergency Error EventsFAN Ling-xiaEmergency Center,Shishou People’s Hospital,Shishou,Hubei Province,4344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method in establishing the excellent 120 emergency center pre-hospital care medical service system on the emergency successful rate and emergency error events. Methods 170 cases of patients in the 120 emergency center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7 to May 2018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85 cases in each according to different management methods in the 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the control group used the traditional routine 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management,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the 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management,and the rescue successful rate,emergency error events and satisfactory degree score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 in the rescue successful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obvious (98.82%,96.47%)(P>0.05),and the occurrence probabilities of errors,emergency defects and medical disput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1.18%,1.18%,0.00%,which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emergency profession,reaction rate and accuracy rate of operation skill were respectively (77.68±9.60)points,(76.57±9.45)points,(82.78±10.60)points,which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t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method in the establishing the excellent 120 emergency center pre-hospital care medical service system is obvious,with higher rescue successful rate,which is conductive to reducing the occurrence of emergency events and improving the satisfactory degree,and it is worth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 120 emergency center;Pre-hospital care medical service system;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method;Emergency error events;Satisfactory degree120急救中心作为院内救治前站,承担着院外急救重要工作,对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和抢救生命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加之院前急救工作环境差、患者信息不全和现场混乱等,要求医护人员须具备良好素质与较高实践操作技能,于较短时间判断病情和作出相应处理,并尽快送至医院[1-3]。

该文对比分析2017年5月—2018年5月该院120急救中心接诊170例患者应用不同管理办法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该院120急救中心接诊170例患者临床资料加以分析,按照于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同管理办法分成2组,对照组(85例)年龄19~80岁,平均(47.54±2.07)岁,男女比例45:40,受教育程度:初中至高中25例,大专至本科40例,本科以上20例;观察组(85例)年龄19~81岁,平均(47.56±2.08)岁,男女比例46:39,受教育程度:初中至高中26例,大专至本科40例,本科以上19例;2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该方案均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认可,研究对象均自愿签署同意书,将存在精神异常者排除,将资料完整者纳入。

1.2 干预方案该研究对照组行传统常规性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管理,包括出诊、运输过程监护及做好院前急救准备工作。

以对照组为基础,观察组行综合管理办法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管理:①强化院前急救人员培训,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讲解急救相关知识,提高医务人员急救意识和风险有关意识,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和注意抢救时效性,强化各人员岗位职责管理,重点培训其急救技能,如救护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度等,且耐心接听急救电话,做好记录。

②对急救制度进行完善,建立患者为中心与呼救必接及有险必救服务体系,对120急救中心服务体系加以完善,严格遵循救急、就近、患者意愿和医院调度等原则,对各部门职责予以明确,建立调度指挥平台,随时准备救护车和定期对相关设备进行修检与更新,实施严格奖惩制度。

③做好准备和物资供应,开辟专门库房,用于摆放急救药剂和设备等,分科备好急救箱,合理摆放抢救相关物品;且成立质量控制管理和监督小组,对120急救中心服务体系中存在不足进行评价、纠正。

1.3 临床观察指标、评判标准针对2组抢救成功率、急救差错事故(差错事故、急救缺陷和医疗纠纷)及满意度评分情况加以观察、比对。

满意度评判标准:采取问卷调查表方式,评定内容包括救护专业性、反应速度和操作技能准确性等,100分满分,得分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4]。

1.4 统计方法借助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比对2组抢救成功率于85例患者中,通过管理后,观察组抢救成功84例,抢救成功率为98.82%;对照组抢救成功82例,抢救成功率为96.47%,2组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对2组急救差错事故比对对照组,观察组差错事故、急救缺陷和医疗纠纷发生概率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比对2组满意度评分比对对照组,观察组救护专业性、反应速度、操作技能准确性等满意度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討论近年来,伴随经济与交通事业发展及环境恶化,因自身疾病困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交通伤等发生比例不断上升,使120急救中心迎来严峻挑战[5-6]。

院前急救为院内救治的直接延伸,是指于接到急救任务至抵达医院前的这一段时间内的急救,其具较强随机性与抢救紧迫等特点;120急救中心为院前急救的重要承载和实施单位,其效果对患者后续入院治疗和预后恢复至关重要,对相关医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且建立健全医疗服务管理体系为临床研究重点[7-9]。

该研究比较、分析选取的170例患者分别应用传统常规及综合管理办法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管理对照组及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急救差错事故及满意度评分情况,使120急救中心更优质,保障患者安全。

对比、分析两组抢救成功率和急救差错事故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抢救成功率98.82%、96.47%对比虽然无明显差异,但均高于95.00%,且观察组差错事故发生概率1.18%、急救缺陷发生概率1.18%和医疗纠纷发生概率0.00%均较对照组低,和黄琼芳等人[10]文献报道结果一致性较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