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近代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与需求
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科技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驱动力。
在现代社会,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
本文将探讨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并针对其影响和面临的挑战进行讨论。
一、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农业科技创新对于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引入新的农业技术和种植方法,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并增加农产品的质量。
例如,基因改良技术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性和适应性,以及提高产量和品质。
先进的农机设备和自动化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减少劳动力成本,同时降低环境负担。
因此,农业科技创新能够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并提供更加安全和可持续的食品供应。
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对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往往对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通过引入可持续的农业技术和资源管理方法,可以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例如,精准农业技术可以帮助农民准确施肥和用药,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保护土壤和水源的质量。
遗传改良技术可以培育抗逆性强的新品种,以适应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农业科技创新还可以提供解决饲料和农作物供应等诸多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农渔村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是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和城乡一体化的关键。
农业科技创新可以创造新的农产品和农村产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例如,农业生物技术可以开发出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并提供农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契机。
同时,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提供农业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帮助农民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准入门槛。
这将有助于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并减少城乡差距。
四、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虽然农业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潜力,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科技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和人力资源。
政府、企业和社会应共同合作,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提高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发实力。
农业现代化的前沿技术及应用

农业现代化的前沿技术及应用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生产和管理中运用现代科技的一种表现,其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生产质量。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农业已经成为当今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运用一些前沿技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农业现代化的前沿技术及其应用。
一、精准农业技术精准农业技术是一种基于全面认知的先进农业技术,通过先进的设备、技术和方法,实现对农田、植株和农作物的精准管理。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植保无人机、GPS示踪技术、农业物联网等方面,可以实现精确施肥、喷洒、管理,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二、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是将农业生产中的各种设备、传感器、监控器等硬件设备与互联网相互连接,实现信息的实时监控、数据的自动采集与分析,从而实现对农牧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智能水产养殖、智能温室栽培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三、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大数据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大量的数据信息,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和技术指导。
大数据技术在粮食生产、农产品质量检测、病虫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持。
四、基因编辑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通过精确操纵植物基因组中的目标基因实现新品种培育的技术,该技术可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产量性、品质等特性,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基因编辑技术在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育种中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农作物的抗逆性和产量。
五、植物工厂技术植物工厂技术是一种基于人工光源、温度、湿度等环境控制技术,实现全年无季节限制地进行蔬菜、水果等作物生产的技术。
植物工厂技术在城市农业、垂直农业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还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减少污染。
六、生物技术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在畜禽养殖领域的应用包括胚胎移植、基因编辑、基因组选择等方面,可以提高畜禽生产的遗传质量、增强耐病性、提高产量和品质。
中国近代农学的发展_科学家集体传记角度的分析

中国近代农学的发展_科学家集体传记角度的分析一、内容概述本文将简要介绍近代中国农业的社会背景与发展环境,为农学的崛起与发展提供历史背景。
本文将阐述科学家们对农学研究的初步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在农作物改良、农业技术应用和农业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努力。
本文将揭示这些科学家如何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他们依然坚守科学研究的初心,推动农业科学的不断进步。
文章将分析科学家们如何将农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这包括他们在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教育改革以及农业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工作。
这些科学家不仅致力于实验室的研究,还积极参与农业实践,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在农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群体,包括他们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和对农学发展的贡献。
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精神和事迹将激励更多的年轻科学家投身于农学研究中。
本文将分析当前中国农学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将指出农学研究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学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文章还将探讨未来农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以期为农业科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1. 简述中国近代农学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中国近代农学的发展,根植于国内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和国际农业科技进步的双重背景之下。
清朝末期至民国时期,随着西方科技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农业开始融入现代科技元素,逐步走向现代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这一历史转型时期,是中国农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节点,也是近代农学萌生和发展的土壤。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近代农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标志着中国农业开始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的进程,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和思维模式。
近代农学的兴起,推动了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对于缓解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代农学的发展培育了一批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他们为中国农业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与创新

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与创新随着时间的推移,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和创新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这个时期是中国科技进步的黄金时代,涉及到了如电信、航空、交通、能源、农业和医学等多个领域的持续改进和创新。
科技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一直努力寻求与全球科技创新的接轨。
这里我们回顾一下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历程。
一、电信领域的发展电信领域是近代中国的最重要和最显著的科技领域之一。
不仅如此,中国现在已成为许多跨国公司需要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供应商,包括华为与中兴。
由于地理上庞大且人口众多,中国一直被认为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天堂。
它的智能手机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
二、航空领域的改进近年来,中国的航空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改进。
中国的航空公司和民航部门在和全球其他航空公司的竞争中,利用技术和服务打造更好的客户体验和更高的效率。
中国正在推动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列车技术,以及卫星导航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等。
这些新技术不仅将国家和人民带到了新的高度,同时也为中国民用、军事、科研等领域提供了巨大的学习和应用机会。
三、能源领域的发展能源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近年来,中国在电力、石油、天然气、核能等能源领域的探索开始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进行高温等离子体物理学研究的国家之一。
这一实验室的核心热核合成装置:加东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是世界上最大的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之一,它可以为未来核聚变能的开发做出贡献。
近年来,中国还着重探索了新的、更可持续的能源形式,例如飞地自然气、太阳能和风能等。
中国还投资于半导体制造业以提高能源效率。
四、农业和医学领域的发展农业和医学是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农业领域,中国正在积极探索新的技术,以提高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生产率和质量。
食品安全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也是农业领域的一个方向。
在医学领域,中国着重于疫苗研究和治疗癌症等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现在,许多中国的大型医疗机构已经通过采用创新技术和良好的服务赢得了国际声誉。
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与展望

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与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农业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进。
这些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本文将探讨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一、机械化与自动化生产近几十年来,机械化和自动化成为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传统的耕作、种植和收获方式正在被机械化替代。
例如,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农机设备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也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例如,自动灌溉系统、自动喂食系统以及智能化的温室大棚等设备的使用,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和可持续。
二、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精准农业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它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感器技术来实现对农作物的精确管理。
通过农业无人机、遥感、灵敏探测装置等设备,农民可以实时了解农田的土壤状况、植被生长情况等关键信息,从而精确调整施肥、浇水和病虫害防治措施。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的生长质量和产量。
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使农民能够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三、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项技术,它可以对植物和动物的基因进行精确的修改。
在农业领域,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培育出更具抗病虫害、耐旱抗逆能力的作物品种。
此外,通过编辑作物的基因,还可以提高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然而,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也伴随着一些道德和伦理上的争议,因此,在推广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科学监管和严格的法律法规。
四、农业大数据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农业大数据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通过收集、整合和分析大量的农业数据,可以为农民提供决策支持和精确的农业管理方案。
例如,通过利用历史的气象和土壤数据,可以对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产量进行预测,从而合理制定种植计划。
此外,农业大数据还可以帮助农民进行市场分析和销售预测,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现代农业的技术创新

现代农业的技术创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业生产也迫切需要更加现代化的技术支持。
农业生产研发创新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技术创新是现代农业改革的核心之一,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农业科技创新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创造更丰富的农产品。
农业科技创新可以解决很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使得农业生产更加规模化、集约化和自动化。
这些技术手段的使用可以很好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新品种、新品系的培育、推广也可以满足广泛的消费者需求。
其次,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改善环境。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过于依靠化肥和农药来维持,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平衡。
而现代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缓解这一问题,通过更科学、更绿色、更生态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也能够让消费者领略到更加健康、纯粹的食物。
第三,农业科技创新可以增加农民收益。
农业生产逐渐走向现代化,需要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科技创新使得农民可以更有效地开展生产和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因此,农民在种植、养殖等方面的生产环节上可以得到更多的收益。
二、农业现代化技术创新的前沿领域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现代化技术创新也在不断拓展其应用领域。
1. 信息技术创新信息技术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众所周知,农业涉及到土地、气象、生产资料等许多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农业生产起到了巨大的帮助。
例如,运用先进的气象卫星技术,可以对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达,从而保障农作物的安全生产。
2. 种植技术创新现代化种植技术的创新对于提高农作物收成率、抗性和适应性至关重要。
例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全球开展的水稻基因组计划,不仅推进了水稻品种的发掘和育种,同时也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将新品种大规模普及到田间。
通过这些技术革新,我们可以对农作物中的基因进行深入分析,为后期的育种和新品种的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3. 牧业技术创新牧业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国家牧场已开始借助现代科技控制牲畜的饮食、生长状况、疾病发生率等。
现代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创新

现代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创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业生产的压力不断加大。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满足人们对于食品的需求,科技创新已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
本篇文章将从现代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创新出发,介绍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应用、发展和前景。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世界各国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但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
种植过程中,可以运用新型化肥、生物肥料、高科技种植模式、精细土壤管理技术等,达到提高农产品产量、保证农产品安全的目标。
而在畜牧业中,可以运用分子生物学、现代动态监测技术、药物快速诊断技术等,实现畜禽养殖的高生产、高品质、低消耗目标。
因此,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一)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又叫基因剪切技术,是指利用特定的酵素,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定点剪切,以实现对特定基因进行编辑或改变的一种新型基因编辑技术。
中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经过长期的拼搏和努力,成功地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改变小麦病害的性状,使得育种研究的工作更加具有“高效、准确、精细”的品质,使得小麦育种的效率大大提高。
(二)新型肥料过去农业生产中使用的肥料种类单一、成分简单、能量低下,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
通过科技创新,新型肥料如微生物肥料、有机酸肥料等逐渐成为新的选择。
微生物肥料家簇型的菌群数量、种类、功效互补,形成了一种集成化的生态系统,能为农作物提供I-III+级营养,能实现化肥的强化及增效,进而减少化肥施用量,实现了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三)新型种植技术为了降低作物的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新型种植技术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重点之一。
例如无土栽培技术,采用异质条件下的多层系统种植草本植物或果蔬株,不仅节约了大量的资源和环境空间,还能实现对肥料、水分的精准控制,降低污染、提高产量的效果。
农业科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技术与方法

农业科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技术与方法概述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加,传统农业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并保护生态环境,农业科技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本文将介绍一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技术与方法。
增强耕作效率的新技术1. 精准化农业精准化农业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等技术,通过精确掌握土壤肥力、气象状况以及作物需求等信息,实现种植管理的精准化。
这样可以合理配比施肥、湿度调节和病虫害防控等,从而提高耕作效率。
2. 可编程机器人应用于种植可编程机器人能够自动完成各种种植过程中繁琐而重复性的工作,如割草、除草、浇水等。
这样不仅节省劳动力成本,还能够提高种植的稳定性和产量。
保护环境的新方法1. 精确施肥技术精确施肥技术通过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等手段,根据土壤质量和作物需求进行精确施肥。
这样可以减少因肥料过量造成的环境污染,并提高养分利用率。
2. 化学农药替代品的应用传统农业使用大量化学农药来防治病虫害,但这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一定风险。
现代农业通过研发生物农药、天敌引进、遗传改良等方法,力求减少或取代化学农药的使用,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
提高产品品质与安全性的新技术1. 冷链物流技术冷链物流技术是将生鲜农产品在整个供应链中保持在适宜温度下的一项关键技术。
通过合理运输和储存措施,可延长产品保鲜期和品质,并保证消费者获得安全可靠的食品。
2. 生态果蔬种植技术生态果蔬种植技术强调种植全程无农药、无化肥、无添加剂,注重自然生态循环。
这样既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和健康价值,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结论现代农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不断创新和进步。
通过运用精准化农业、可编程机器人、精确施肥技术、化学农药替代品等新技术与方法,我们能够提高耕作效率、保护环境和提高产品品质与安全性。
这些科技将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与需求初探[摘要]本文从现代化的视角提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三元结构理论,并用它分析近代中国农业科技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变迁之间的关系。
重点探讨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变迁所引发的农业技术需求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技术创新;三元结构;技术需求Moderniz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A Tripartite-structure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System—A Brief Discussion on Relations Between Agricultural Innovationand the Requirement of Technology in Modern ChinaAbstract:In this paper, a model of tripartite-structure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system is made to analysi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change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circumstances. It argues that the requiremen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voked by the variance of the societ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system.Key Words:modernization;agricultural innovation;tripartite-structure;requirement of technology一、引言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是整个中国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创新的路径是由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和进程决定的。
因此,要分析近代以来的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或农业现代化,首先要从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开始。
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
[1](译者前言,P7)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西欧早期的现代化开始于16世纪市场和商业的发展,经过政治和制度变革,导致18世纪的工业革命。
[2](P5)工业革命以及随后的历次科技革命成为现代化的强大原动力,推动着现代化向纵深发展。
这是对内生型现代化进程的一般描述。
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应激型的,无论是现代政治制度,还是现代科技,都不是从本土产生,而是从外国引进的。
不过,应激型现代化的实质,同样是“社会内部的传统性在功能上对现代化的要求不断适应的过程”。
[1](译者前言,P19)而且,中国的商业和市场在16世纪就已出现现代化的征兆。
例如徽商、晋商、陕商等大商帮,就已属自由商人,类似于马克思所说的“特殊的商人阶级”或希克斯所说的“专业商人”。
[2](P8)不过,这些经济上的变化不但没有引起政治制度上的变革,反受传统政治制度的压制而不能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革命也无从谈起。
中国政治制度上的变革,是从19世纪中期以后,受外界压力开始的。
从科举制的废除到辛亥革命,中国的政治制度从形式上来说已经出现现代化的端倪了。
但是这种没有相应的经济制度安排的现代化只是一座海市蜃楼,中国受列强奴役的地位没有改变,中国绝大多数人民的贫困状况没有改变。
尽管如此,变化总是开始了,而一旦开始,就不可逆转。
引起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一项重大制度变革是科举制度的废除。
中国传统社会由四个基本阶级组成:学士、农民、手艺人和商人。
这样的次序排列也决定了不同阶层的社会政治地位。
位于他们之上的是有特权的官僚阶级,而在他们之下的则是人数较少的贫民。
从古到今,官吏的地位一直是最有抱负的中国精英所追逐的最高目标。
[1](P224-225)据韦伯的观察,“在中国,社会的地位主要是决之于具有做官的资格,而非财富”。
[3](P30)自隋唐以后,取得做官资格,实现人生最高目标的主要途径就是科举考试。
正是科举制强化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使它长期处于稳定状态。
1905年,科举制度正式废除,社会上的才智之士,在对西方价值的向往以及新的利益的诱惑下,已经纷纷从传统政治的窄门中走出,特别是在西方式教育制度普及之后,“人们依着经济技术的专业化的趋向与需要,各自选择了性之所近的道路。
数学、逻辑、物理、工商管理、政治、建筑、绘画……成为了新时代知识分子追求的东西。
而新的行业亦已一一出现,‘政客’就是一个新的行业,企业家、买办、留学生、工程师、律师、教授、医生、作家、报人乃至电影明星、歌星也都是崭新的职业。
” [3](P67)到了1919年,医生、律师、工程师等现代职业,以及在现代商业和金融业中的领导地位已被开始认为具有与传统社会的官吏同样高贵的地位。
[1](P225)这样,传统社会结构及等级次序发生了变化。
原来身居末位的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了,而原来居第二位的农民可说是下降到末位。
在农民之上,有各种各样的新兴职业。
人往高处走,稍有才能之人都不可能安心务农了。
但是农业领域的新兴行业——农科大学、农业科研机构却在农村之外的大城市应运而生生了。
农科大学的教授、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员同样是有社会地位的职业。
在城市也出现了专门从事农产品加工、贸易的企业,这些企业的业主也有相当的社会地位。
总之,由现代化而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农业本身发生分化,形成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三元结构。
二、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三元结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三元结构是指农业技术发明、应用、农产品社会价值的实现由三个不同性质的部门完成。
这三个部门处在农业生产的同一条产业链上,但是各自独立实现自己的功能,各自独立追求自身的利益。
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主要是由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由家庭农场实施;应用新技术生产的农产品的社会价值,则主要通过市场实现。
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农业是一种自给性农业,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基本上在农业内部完成,农业技术创新也是在农业内部完成的,不存在三元结构。
这种传统的农业技术创新模式与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相适应,推动着中国农业的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传统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已经将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至,不可能再在农业内部有重大的创新。
农业生产力已经无法承受人口及市场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农民必须从农业以外寻求活路,农民兼业逐渐成了普遍现象。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中国的现代化开始起步。
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三元结构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逐渐形成。
从技术层面看,在农业生产系统的外部——城市制造的技术产品如良种、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开始进入农业生产系统,创造现代农业新技术的教育、科研机构也相继在城市中出现。
换言之,在农业生产外部形成了引进和研究开发新技术的专门部门。
这些部门的组织管理形式、经费来源、工作目标、人员素质、价值观念、社会地位与传统的农业部门完全不同,但确实是现代农业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从市场层面看,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企业相继出现,与之相伴的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起来。
这些都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这些部门的出现构成了现代农业的特征:农业生产要素(主要是现代农业技术)由农业外部的科研机构、工业企业提供;农产品主要作为商品出售。
但是,中国的现代化是由外部推动被迫做出的反应,而不是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因此,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新事物与传统社会经济缺少历史的继承性,较难融合为一体。
表现在农业上就是农业科研机构、教育机构与农业生产实际的脱离以及农业生产者与市场的脱离。
本来,现代农业科研教育机构的出现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但是由于中国现代化的特点,使得这些机构在农业技术创新上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市场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但是中国农民大多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尽管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三元结构从一开始就缺少内在的联系,但是毕竟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出现了现代化的农业新因素,开始了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艰难历程。
农业技术创新三个环节之间的关联程度成了影响农业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
由于近代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前人已经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所以本文不再重复。
以下仅从技术需求与供给的角度对清末至民国时期农业技术创新三元结构体系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
三、现代化与现代农业技术需求的形成技术创新由社会需求引发,但也可能相反,创新引发需求。
近代以来中国的农业技术创新,兼有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和拉动。
因社会需求而引发创新,我们称之为“需求填充效应”,它主要发生在城市,其创新主要表现在现代农业科研教育机构的出现;因创新而产生需求,我们称之为“需求诱导效应”,它主要发生在乡村,这种需求是通过农业新技术的各种示范推广活动引发的。
(一)民族危机与国家对西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民族优越感使其对西方文明不屑一顾,也就不存在对西方新技术、包括农业新技术的需求。
直到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才有了向西方学习的意识,对西方技术的需求也随之出现。
最初是对西方军事技术、工业技术的需求。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对西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才提上议事日程。
国家对西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主要通过政府官员及士人的启蒙提倡来体现。
清中期以后,政府官员及士人已经意识到传统农业因人口压力所产生的危机,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主要还是想方设法增加耕地面积。
此外,在最大限度利用传统技术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在有条件的地方改旱地为水田,推广水稻种植;推广接茬作物,变水田一收为水旱两收。
[4](P237-239)对于西方农业技术,绝大多数中国人根本就不知道,也就谈不上需求和利用。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的大量引进,西方农业科技知识也被介绍到中国。
但是,在最初的一段时期内,人们关注的重点是西方军事技术和工业技术,对西方农业技术真正全面了解的人不多,但是已经有了向西方学习之倡议。
他们提出向西方学习,大多并不是因为已经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对改进中国农业有何实际作用,而是因为中国在与西方的交锋中屡战屡败,从多次失败的经历中逐渐得出一种认识:中国军事上不如人是因为经济上不如人,经济上不如人最根本的还是科学技术不如人,科学技术不如人,则是因为教育不如人。
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务之急是兴学校、育人才,其中包括兴办农学堂、培育农业人才。
薛福成在《出使四国记》中描述了西洋各国学校的兴盛,并由此推断西洋各国强盛的根源:西洋各国教民之法,莫盛于今日……文则有仕学院,武则有武学院,农则有农政院,工则有工艺院,商则有通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