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集体备课记录 201X年
小学科学课程集体备课详细记录

小学科学课程集体备课详细记录日期: [日期]参与人员: [姓名1], [姓名2], [姓名3], ...目标:本次集体备课的目标是讨论并确定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研究兴趣。
议程:1. 确定课程框架2. 讨论教材选择3. 确定研究目标4. 确定教学方法5. 安排实验和实践活动6. 确定课程评估方式记录:1. 确定课程框架- 小学科学课程框架应包括自然界和科学探究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 自然界部分应包括生物、物质和能量、地球与宇宙等内容。
- 科学探究部分应包括观察、实验、提问和解释等科学方法的研究。
2. 讨论教材选择- 根据课程框架,选择适合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
- 教材应符合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标准和要求。
3. 确定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应具体明确,符合学生年龄和认知能力。
- 研究目标应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培养。
4. 确定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 结合实际生活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过程。
5. 安排实验和实践活动- 根据课程内容,安排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和探索过程。
- 确保实验和实践活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6. 确定课程评估方式- 设计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
- 评估应注重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一步行动:- 教师们根据本次集体备课的讨论结果,准备教学计划和教材。
- 确定课程安排和实践活动的时间表。
- 每位教师负责一部分内容,共同推进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工作。
结论:本次集体备课讨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教师们将根据讨论结果进行教学准备,以实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研究兴趣的目标。
小学科学集体备课过程记录

小学科学集体备课过程记录一、备课背景为了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我们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进行集体备课,旨在深入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集体备课时间2022年10月10日三、集体备课地点学校会议室四、参与人员1. 张老师:科学学科带头人,负责本次备课的总体指导。
2. 李老师:一年级科学教师,负责一年级教学内容的研究。
3. 王老师:二年级科学教师,负责二年级教学内容的研究。
4. 刘老师:三年级科学教师,负责三年级教学内容的研究。
5. 陈老师:四年级科学教师,负责四年级教学内容的研究。
6. 赵老师:五年级科学教师,负责五年级教学内容的研究。
7. 孙老师:六年级科学教师,负责六年级教学内容的研究。
五、备课内容1. 分析教材内容各年级老师分别对所教学段的教材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点等。
2. 确定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各年级的教学目标。
3. 优化教学方法各年级老师针对教学目标,讨论并优化了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
4. 设计教学活动各年级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设计了具体的教学活动,包括导入、新课、练习、总结等。
5. 确定评价方式各年级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了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等。
六、备课成果通过集体备课,我们形成了以下成果:1. 各年级的教学目标清晰明确,为教学提供了方向。
2. 教学方法优化,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活动设计丰富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评价方式合理,有助于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后续工作计划1. 各位老师根据集体备课的成果,完善个人教学计划。
2.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沟通交流,共享教学经验。
3.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八、备课总结本次集体备课活动,各位老师积极参与,深入研究教材,明确了教学目标,优化了教学方法,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为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集体备课记录

小学科学课程集体备课记录
日期:2022年11月15日
时间:上午9:00-12:00
地点:小学科学教室
出席人员:
- 张老师
- 李老师
- 王老师
- 赵老师
议程:
1. 上一次备课记录回顾
2. 本周课程内容讨论
3. 教学资源分享
4. 下周课程安排确定
讨论记录:
1. 上一次备课记录回顾
- 张老师总结了上次备课记录的要点,并提醒大家将备课记录
整理好归档。
2. 本周课程内容讨论
- 大家共同商讨了本周的科学课程内容,确定了以下安排:
- 第一堂课:《植物的生长》
- 张老师将介绍植物的基本结构和生长过程。
- 李老师将带领学生观察植物的根、茎、叶,并进行简单的实验。
- 第二堂课:《天气与季节》
- 王老师将讲解天气和季节的概念,帮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
关系。
- 赵老师将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季节的特点,引导学生讨论。
3. 教学资源分享
- 王老师推荐了一本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天气与季节相关的绘本,可以作为辅助教材。
4. 下周课程安排确定
- 大家商讨了下周的课程安排,并决定进行一次科学实验。
- 张老师将为实验准备所需的材料,并提前通知学生们做好准备。
结论:
经过集体备课,本周的科学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得到了明确安排。
大家对课程的目标和教学方法有了更好的理解,并分享了有用的教学资源。
下周的课程将进行一次实验,为学生带来更加生动和有趣的学习体验。
备课记录人:张老师。
小学科学备课:集体活动记录

小学科学备课:集体活动记录
活动概述
本集体活动旨在通过探究式研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实验技能。
活动围绕"水的性质"这一主题展开,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活动目标
1. 了解水的物理性质,如透明度、溶解性等。
2. 研究使用实验仪器,如试管、滴定管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1. 实验室用具:试管、滴定管、烧杯、量筒等。
2. 实验材料:水、盐、糖等。
3. 教案和课件。
活动步骤
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的透明度,引发学生对水的性质的好奇心。
2. 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加入盐和糖,观察水的溶解性,引导学生思考水的性质。
3. 分享:每组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水的性质,并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和科学的方法。
活动评估
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参与度,以及学生的实验报告和分享,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估。
活动反思
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进行自我反思,考虑活动的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以便改进未来的教学活动。
以上是一份小学科学备课的集体活动记录,希望能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课集体备课实录

小学科学课集体备课实录
一、前言
为了提高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进行了一次集体备课活动。
本次活动共有四位教师参与,我们将对本次集体备课的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和总结。
二、集体备课实录
1. 教学内容分析
首先,我们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本节课的主题是“水的循环”。
我们讨论了教学目标的设定,认为学生应该掌握水循环的基本过程,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一些与水循环相关的现象。
2. 教学方法设计
接着,我们讨论了教学方法的设计。
我们认为应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水循环的过程。
我们设计了几个实验,包括水的蒸发、云的形成、降雨等,并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现象,如露水、瀑布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过程。
3. 教学资源准备
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们讨论了教学资源的准备。
我们决定准备一些实验器材,如烧杯、玻璃棒等,并收集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过程。
4. 教学评价设计
最后,我们讨论了教学评价的设计。
我们认为应该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提问来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终结性评价则通过一份简短的测试来评估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总结
通过本次集体备课活动,我们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规划。
我们相信,通过这
样的集体备课活动,能够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使学生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备课:集体活动记录

小学科学备课:集体活动记录活动名称:观察植物生长活动目标:- 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的观察能力和兴趣-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需要的条件- 研究并运用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活动过程:1. 准备材料:- 不同种类的植物种子- 小型花盆或塑料杯- 泥土或肥料- 清水- 浇水壶- 手术刀或剪刀- 测量尺- 记录表格2. 分组观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观察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
-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植物种类,准备好相应的材料。
3. 实验步骤:- 小组成员先测量植物的种子大小,并记录在表格中。
- 小组成员用手术刀或剪刀将土壤填充到花盆或塑料杯中。
- 小组成员根据种子的种类和要求,将种子种植到土壤中。
- 每天固定时间给植物浇水,并记录浇水的量和频率。
- 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在表格中。
- 定期测量植物的高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4. 讨论结果:- 每个小组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小组内部的讨论,并填写讨论结果表格。
- 整个班级进行集体讨论,分享各组的观察结果和讨论结论。
活动评价:- 学生是否能按照实验步骤进行观察和记录- 学生是否能准确测量植物的高度- 学生是否能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和需求- 学生是否能通过讨论和表格整理出观察结果和结论活动延伸:- 学生可以尝试对不同条件下的植物生长进行比较观察,如不同浇水量、不同光照条件等。
- 学生可以设计其他与植物生长相关的实验,如对不同肥料种类的影响等。
注意事项:- 活动过程中要确保学生的安全,避免使用尖锐的工具时要有成人指导。
- 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工作区域,保持教室整洁。
小学科学课程集体备课记录

小学科学课程集体备课记录时间2023年2月24日,星期五,上午9:00-11:30地点小学科学实验室参与人员1. 张老师 - 科学课程负责人2. 李老师 - 一年级科学教师3. 王老师 - 二年级科学教师4. 赵老师 - 三年级科学教师5. 刘老师 - 四年级科学教师6. 陈老师 - 五年级科学教师7. 钱老师 - 六年级科学教师会议议程1. 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2. 教学内容与资源分享3. 教学方法与实践4. 学生评价与反馈5. 备课计划与进度安排会议内容1. 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张老师介绍了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各位老师就如何实现教学目标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2. 教学内容与资源分享李老师分享了她在一年级教学中使用的一些优秀资源,如互动实验、科学游戏等。
王老师则介绍了二年级教学中的观察活动,赵老师分享了三年级学生的探究项目。
各位老师互相借鉴,共同丰富教学内容。
3. 教学方法与实践刘老师提出了关于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引发了关于如何更好地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体的讨论。
陈老师和钱老师分享了在五年级和六年级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讨论了如何提高学生合作效率的问题。
4. 学生评价与反馈各位老师就如何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成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大家认为,除了传统的考试和测验,还应该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如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小组讨论表现等。
5. 备课计划与进度安排最后,张老师带领大家制定了本学期的备课计划和进度安排。
各位老师就自己负责的年级单元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备课分享,确保整个科学课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会议总结本次会议对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讨论,各位老师积极分享经验,提出建议。
通过集体备课,我们期待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有效的科学学习体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以上是本次集体备课的记录,请各位老师根据讨论内容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并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小学科学课程集体备课详细记录

小学科学课程集体备课详细记录会议主题:小学科学课程集体备课会议日期:[填写日期]会议地点:[填写地点]会议参与人员:- [填写参与人员姓名]- [填写参与人员姓名]- [填写参与人员姓名]- [填写参与人员姓名]- [填写参与人员姓名]会议议程:1. 课程目标讨论2. 课程内容安排3. 教学方法探讨4. 教学资源分享5. 评估方法讨论6. 未来改进方向讨论会议记录:1. 课程目标讨论- 确定小学科学课程的整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 目标细分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程内容安排- 通过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
- 课程内容包括自然界的万物、生物、物质和能量等方面的知识。
3. 教学方法探讨-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讲解、实验、观察、讨论和小组合作等。
- 利用多媒体和实物展示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教学资源分享- 分享了一些适用于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如教材、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资料等。
5. 评估方法讨论- 探讨了适合小学科学课程的评估方法,如观察记录、实验报告和小组项目等。
6. 未来改进方向讨论- 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小学科学课程的建议,如增加实践环节、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下一步行动:- 教师们将根据讨论结果,准备好相关课程教案和教学资源。
- 下次备课会前,每位教师将实施自己准备的课程,并准备分享心得体会。
会议总结:- 通过本次集体备课,教师们对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教师们在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上进行了交流和分享,相互借鉴经验,提高了教学水平。
- 教师们对未来改进小学科学课程提出了建议,并制定了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科学年级组综合组
备课时间地点办公室主备人课题五年级上册
食物网与食物链参加人员
主备教师教学设计议课记录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关系。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
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法问题讨论法,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学法
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
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图片、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哪些自然条件?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被谁吃:
1、教师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这里的小动物吃什么?它们有什么样的食物关系?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
(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
4、师小结: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
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和自己的发现。
6、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三、田野的食物网:
1、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
2、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
教师提醒: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4、教师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
网。
5、说一说: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
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
做?
作业设计
办一份关于“食物网与食物链”的
小报
板书设计
食物链与食物网
草→羊→狼
(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生产者消费者
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科学年级组综合组
备课时间地点办公室
主备人课题四年级上册
3、空气中有什么参加人员
主备教师教学设计议课记录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空气中包含氧气和二氧化碳。
2、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教学重点及
突破方法
了解空气的成分。
教学难点及
突破方法
空气各个成分所占的百分比教法问题讨论法,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学法
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
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具准备
玻璃杯、蜡烛、玻璃片、水、火柴、
烧瓶小苏打、醋、集气瓶两只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
1、谈话:这有3只蜡烛,我们对这3只蜡烛进行一次燃烧比赛,点燃蜡烛,分别用大小不同的两只玻璃杯分别罩住两只燃烧的蜡烛,另一只燃烧的蜡烛置于空气中,同学们猜一猜,哪一只蜡烛燃烧的最久,哪只蜡烛最先熄灭。
2、师演示实验来验证学生的猜测。
3、讨论:为什么罩上杯子后蜡烛会慢慢熄灭?
4、讲述:到底杯子里还有没有空气呢?蜡烛究竟为什么会灭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分析空气后成分。
A、燃烧只用去了部分空气(1)讲述:为了弄清蜡烛罩上玻璃杯后为什么会熄灭,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步骤如下:①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水槽中,往水槽内倒入红色的水,水不要太多,能淹
教学设计没蜡烛下部即可,倒水时不要弄湿烛芯。
②不点燃蜡烛,用杯子把蜡烛扣上,观察水能进入杯子吗?(2)分组实验(3)汇报实验结果(4)讨论:为什么水不能进入杯子(5)汇报实验结果(蜡烛慢慢熄灭,水涌进杯子)(6)讨论:实验中发生的现象说明了什么?B、认识瓶内剩下气体不支持燃烧(1)讲述:杯内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呢?火在这些气体中能不能燃烧呢?为了解决定些问题,我们再接着做实验,实验的步骤是。
①一只手托住玻璃片,另一只按住杯子,倒过来放在桌子。
②点燃火柴,招杯口的玻璃片掀开一个小缝儿,将燃烧着的火柴伸进杯子量(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讨论:①以上现象说明燃烧了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②进
而可以知道,被烧去的气体有什么性质?③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其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它们各有什么性质?
C、阅读资料,认识空气的组成
1、打开书第10页,齐读空气组成。
2、结合实验,阅读资料,能进一步知道些什么?
3、分组讨论交流并汇报。
2、指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1)制取二氧化碳:在一只瓶里放入一些小苏打,再倒一些醋,瓶里出现的泡泡就是二氧化碳,把带有玻璃管的塞子紧塞在瓶口,通过管子把二氧化碳引到另一只瓶里。
①学生动手实验制取二氧化碳。
②观察瓶内的二氧化碳是什么样的。
③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2)做说明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实验①讲解、演示、为了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我们来
做个实验,在烧杯里放两根点燃的蜡烛,一高一矮,将一瓶二氧化碳,像例水一样沿烧杯壁慢慢往烧杯里倒,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②分组实验③汇报实验结果④讨论:A 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内,燃烧的蜡烛熄灭了这说明了什么。
B矮的蜡烛先灭高的蜡烛后灭,你怎样解释。
C倒二氧化碳前,有什么物体?(3)观察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①讲述:把澄清的石灰水倒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里摇晃几下,观察清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②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并汇报观察结果③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作业设计
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在自己的实验报告本上。
板书设计
空气中有什么
氧气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重氮气
虎台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科学年级组综合组
备课时间地点办公室主备人课题六年级上册
3、馒头发霉了参加人员
主备教师教学设计议课记录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知道霉是一种微生物,了解其形状、颜色,作用和危害;知道霉产生的条件,了解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
会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的霉。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
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假设,制定实验方案,对比实验。
教法问题讨论法,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学法
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
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具准备
发霉的馒头、放大镜、显微镜、抹
布、切片、图片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一、通过图片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霉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2.交流:你带来了什么发霉的物品? 3.讨论:关于霉,你最想了解些什么?二、学生观察霉的样子
1.讲述: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的霉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并在活动记录上画出或用文字描述出在显微镜下看到的霉。
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如:放大镜、显微镜,有一点务必请大家注意:观察完毕,记住把发霉的物体倒进垃圾袋里,并洗净载玻片和双手。
2.学生汇报,教师小结: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
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
教学设计
三、指导学生阅读资料
1.谈话:霉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对此,你了解些什么呢? 2.学生交流对霉的已有认识。
3.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的资料——《霉的功与过》。
4.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霉的其他资料,让学生明白霉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对人类有贡献也有危害。
四、探究霉的生长条件 1.大胆进行假设。
(1)提问:你们知道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请大家根据生活经验大胆猜想,再请各个小组把这些条件写下来。
(2)各小组汇报猜想结果。
作业设计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在自己的实验报告本上。
板书设计
3、馒头发霉了
温度影响食物发霉的原因水分空气真菌对人类的危害
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真菌为人类提供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