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能力发展个

婴幼儿能力发展个
婴幼儿能力发展个

婴幼儿能力发展(第7个月)

手腹爬行——锻炼宝宝身体平衡协调性,发展运动综合能力。这个月龄仍是宝宝爬行的关键期,尽管宝宝的爬行姿势不是很标准,但是宝宝还是很积极的练习爬行,家长可以帮助宝宝把胸部离开床面,并给宝宝向前的力量,同时用玩具吸引宝宝爬行、够取,逐渐宝宝的爬行能力。

扶站——锻炼宝宝下肢力量,为站立和走路做准备。育婴师指导家长扶住宝宝的腋下,让宝宝练习站立,并学着迈步,但每次时间不宜过长,每次3-5分钟,每日2-3次,7个月的宝宝重

捏取——锻炼宝宝手指的灵活性。给宝宝准备一些小物体,如花生米、小糖豆等,让他练习用拇指和其他手指捏取,每日数次,以增加捏取的准确性。家长要给宝宝多提供手指锻炼的机会,更好促进手眼脑协调能力。提示:在本环节中,家长要谨防孩子吧小物品放入口中。

对击玩具——锻炼双手主动合作能力及手指的控制力。让宝宝学会倒手、拿起、放下,有利于宝宝对自己手的控制,但要经过反复的锻炼,也可以让宝宝双手各拿一个玩具对击,以锻炼宝宝双手的主动合作能力以及对手的控制力,一般宝宝要到9-10个月以后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双

发音——锻炼宝宝的发音,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宝宝多与人说话,让他多发音,如叫爸爸、妈妈、奶奶等,以扩大他的发音范围,0-1岁是宝宝形体语言的关键期,因此让宝宝学会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增加宝宝对语言的理解。

行为语言——锻炼宝宝的行为语言、表达能力。让宝宝用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比如让宝宝用行为语言表示谢谢、再见、亲亲等,家长对宝宝的表达要积极的反应,以增加宝宝的表

视觉寻找有效——锻炼宝宝的观察记忆力,激发探索兴趣。让宝宝在爬行的基础上,玩寻找东西的游戏,先将有趣的玩具,让他玩一会,然后当着宝宝的面,把东西藏在身后或用布盖起来,然后让宝宝找,找到后一定要给予鼓励,或让宝宝找爸爸妈妈在哪里等,在玩的过程中,训练宝

语言动作能力——锻炼宝宝行为语言能力,发展社会性。宝宝对自己熟悉的人能表现出明显的交往愿望,在家长提示下,可以配合语言完成一些简单动作,如再见、欢迎等。

交往——锻炼宝宝的交往能力,发展社会性。育婴师建议家长要为宝宝多提供与人交往的机

用杯子喝水——锻炼宝宝口腔协调能力,培养自理能力。建议家长让宝宝学会用杯子喝水,以锻炼宝宝口腔肌肉的协调能力,同时注意宝宝辅助食品的准备,这对宝宝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良好的习惯——培养宝宝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反复锻炼的结果,这对宝宝今后的生活非常重要,因此家长一定要让宝宝养成安静入睡、高兴洗漱的习惯。

婴幼儿能力发展(第8个月)

爬行——锻炼宝宝身体平衡能力,发展运动统合能力。这个月的宝宝大都学会了爬行,但有的宝宝由于腹部不能离开床面,所以就不能爬行,需要家长帮助,对于不会爬行的宝宝,家长可以用手或布袋托起宝宝的腹部,协助宝宝爬行,经过锻炼后,宝宝就会逐渐自主爬行。

体位变化自如——培养宝宝运用身体智慧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玩具放在宝宝的身体旁边的不同位置,如身后、较矮的桌子、沙发上等,让宝宝变换自己的体位,拿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多练习这样的活动,可以增加宝宝身体的灵活性,这种游戏对会爬的宝宝比较容易,对不会爬的宝

手指捏小玩具——锻炼宝宝手指灵活性及主动控制力。给宝宝可以捏响的玩具,为宝宝做示范和发出响声,吸引宝宝来模仿,捏玩具是宝宝手眼脑协调能力发展的表现,证明宝宝已经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手指,同时也能让他学会从周围的环境中找到乐趣。

拿积木——锻炼宝宝的手指控制力,发展空间感觉。给宝宝各种形状和大小不一的积木,让宝宝自己用手去拿,并逐渐学会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取握,宝宝的手指灵活性锻炼应该是连续性的,要达到熟练的应用手指,必须要经过反复的锻炼,每个月宝宝手指的灵活性都是不同的,所

让宝宝主动发音——锻炼宝宝主动发音的兴趣,培养宝宝的语言能力。在生活中要引导宝宝试着叫妈妈、爸爸或熟悉的人,虽然宝宝有时候发音不清楚,但是家长仍然要鼓励他,激发宝宝的兴趣,如果宝宝不按照家长的意愿,就不能强迫宝宝,如果长期下去会引导宝宝的语言发展。

应用动作语言——锻炼宝宝形体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交往能力。形体语言是0-1岁宝宝与他人交流的主要方式,语言表达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工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宝宝的语

按吩咐把玩具交给爸爸、妈妈——锻炼宝宝语言理解能力,发展交往能力。在家庭环境中,让宝宝按照吩咐把玩具给爸爸、妈妈,说明宝宝已经能听懂指令,并且能用动作完成指令,同时发展宝宝的交往能力及社会性。

听语倒手——锻炼宝宝手的控制力及语言理解能力。育婴师指导家长和宝宝交换玩具,或者让宝宝把玩具从一只手放到另一只手上,在这个过程中,让宝宝进一步理解语言的作用,同时锻

懂得要抱——建立宝宝健康的依恋关系。当宝宝看到熟悉的人时,主动伸出手让人抱,经常让宝宝与熟悉的人接触,懂得与人亲近,并建立宝宝健康的依恋关系。

扩大社交范围——培养宝宝良好的情绪,发展社会性。这个月龄的宝宝非常愿意和同龄的小朋友玩,育婴师应指导家长经常带宝宝走出家门,有意识的让宝宝和同龄小朋友玩耍,也可以带

建立咀嚼能力——锻炼宝宝口腔肌肉的协调性,满足口腔触觉感。家长一定要注意宝宝咀嚼能力的发展,准备一些比较容易咀嚼的食物给他,如饼干、水果等,鼓励宝宝自己咀嚼并吞咽,这样可以锻炼宝宝口头表达能力和口腔触觉能力,因此育婴师要指导家长根据宝宝的发育情况,为宝宝提供各种食品。

良好的习惯——培养宝宝良好的生活习惯。宝宝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逐渐形成的,因此家长一定要坚持下来,饭前洗手、睡前洗脸,并培养宝宝良好的餐桌习惯。

婴幼儿能力发展(第9个月)

爬行扶站——锻炼宝宝身体平衡协调性,发展运动综合能力。育婴师指导家长为宝宝准备好活动的环境,并宝宝的安全,宝宝在爬行的过程中,引导宝宝扶住身边的物体站起来,开始时,需要他协助他站立,逐渐过渡到自己独立扶物站立起来,反复练习后,宝宝就可以独立站立。

体位变化自如——锻炼宝宝身体控制力,启发宝宝的探索能力。育婴师引导宝宝从仰卧到俯卧,在从俯卧转到坐位,这一连续的动作是宝宝身体平衡及四肢能力发展的最好证明,有的宝宝要在家长的协助下完成,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宝宝都会独立完成以上动作,但要注意宝宝的安

放下——锻炼宝宝手指的灵活性及控制力。准备不同性质的玩具和不同颜色玩具框,引导宝宝按照不同要求把不同的玩具放到不同的玩具框里,家长需要给宝宝做示范,让其模仿并要反复的锻炼。

距离投入——锻炼宝宝手指的灵活性,发展空间知觉能力。让宝宝把大小不同的玩具放在一个容器中,把一个小框放在距离宝宝不远的地方,教宝宝把小的物体入到大的容器内,如将小球

理解语言——锻炼宝宝的语言理解能力,给宝宝准备一组熟悉的图片,引导宝宝指认各种图片,然后告诉宝宝图片中的内容,在与宝宝的交流中,多给宝宝语言指示,让宝宝理解语言的实际意义。

发音——锻炼宝宝的发音,培养语音表达能力。这时的宝宝可以发出很多的声音,家长应多引导宝宝有目的的发音,每次并尽量引导并诱导主动发音,但要注意方法,由于宝宝的发育受多

视觉观察力锻炼——锻炼宝宝的视觉观察力,发展思维判断力。如果宝宝没有玩过类似的玩具,可以继续上月的游戏,增加图片的数量,但注意每次只增加一张图片,这样便于宝宝注意,并有助于宝宝记忆力和注意力的发展。

听吩咐取物——锻炼宝宝语言理解能力和判断力。为宝宝准备3-5种熟悉的玩具,让宝宝根据家长的描述,把玩具找出来,开始时需要协助,另外家长在描述时,要尽量语言简单,不能过

学会与陌生人交往——培养宝宝的交往能力,发展社会性。随着宝宝月龄的增加,宝宝与他人交往的愿望会也逐渐增加,因此家长会多为宝宝提供与他人交往的机会,以培养宝宝正确的交往方式。

关爱他人——培养宝宝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为宝宝准备一个布娃娃,尝试着给娃娃盖被子,哄娃娃睡觉,或家长假装不适,让宝宝安慰等,从小要培养宝宝会关心他人,这对宝宝社会交往

捧杯喝水——培养宝宝的自理能力。育婴师要提醒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的让宝宝独立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在被子里呈些温开水,让他自己学着喝,这时家长可以在旁边协助,让宝宝自己学会照顾自己,可以增加宝宝的自信心。

配合穿衣——培养宝宝对身体的认知能力,发展自我意识。家长在给宝宝穿衣服时,告诉他伸胳膊或伸腿,锻炼宝宝支配身体的能力,为今后独立穿衣服做准备,同时培养宝宝的自我意识。

婴幼儿能力发展(第10个月)

扶物横跨——锻炼宝宝的身体协调性,发展运动统合能力,启发探索能力。宝宝天生具备很好的身体平衡能力,在保证宝宝安全的情况下,让宝宝学会扶物横跨,锻炼宝宝的身体协调性,发展运动统合能力,启发宝宝对周围生活环境的探索能力。

学走——锻炼宝宝身体协调能力,发展运动统合能力,启发探索能力。这个月龄的宝宝多数已能牵着妈妈的手行走,少数的宝宝可以自己独立行走,但走不稳,很容易摔跤,要注意环境的安全,刚学步的宝宝如果经常摔跤,会有恐惧感,然而几乎没有一个宝宝刚学走时不摔跤,当宝宝摔跟头时,妈妈要保持镇静并且要不断的鼓励他,如果大人很紧张的话,宝宝会感到更紧张,

捏取——锻炼宝宝手指的灵活性及协调能力。为宝宝准备一些玩具或花生、豆子等,引导宝宝用拇指和食指捏取,并把小的玩具放到小的瓶子里,这个月龄宝宝的手指更加灵活,家长应该给宝宝更加多的锻炼几乎,避免气管异物的发生。

盖瓶盖——锻炼宝宝双手的协调性和视觉观察力。为宝宝准备2-3个带盖子的瓶盖,让宝宝试着把盖子放在瓶子口中,家长可以在一旁做示范,帮着孩子把瓶盖盖上、打开,直到宝宝自己

主动称呼亲人——锻炼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社会性。这个月龄的宝宝有很多能叫爸爸、妈妈了,有的宝宝还不会叫,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引导宝宝学着叫爸爸、妈妈,并学着叫其他人,还要让宝宝有目的的听一些声音。

听录音——锻炼宝宝的有意记忆力及注意力。家长选择几段简短的儿歌和宝宝一起听,让宝宝反复听一首儿歌或简短的童话故事,并提示宝宝注意语言的变化,有目的的锻炼宝宝的听觉注

拉绳取物——建立宝宝和周围环境互动的能力,发展思维想象力。为宝宝准备一个带绳子的可以拖拉的玩具,让宝宝用绳子把离自己远的玩具拉到自己跟前来,通过这个活动让宝宝理解行为与结果的联系,同时锻炼宝宝和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发展思维想象力。

认识身体的部位——建立身体的空间感觉,发展自我认知能力。经常与宝宝玩眼睛鼻子耳朵的游戏,让宝宝逐渐认识自己的身体部位,并能知道各个部位的功能,建立良好的身体空间感觉,

同伴交往——锻炼宝宝的交往能力,发展社会性。家长经常带领宝宝和同龄的伙伴交往,并学会握手、交换玩具等,在交往的过程中,宝宝学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同时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用动作表示自己的愿望——培养宝宝准确的表达能力,发展社会性。这期间的宝宝大都以形体语言表达为主,有的宝宝会叫人,但大多数宝宝还不会说话,家长要给宝宝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宝宝用行为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并对宝宝的要求做出准确的反应,逐渐培养宝宝用口

盛物——锻炼宝宝手眼脑的协调性及自理能力。给宝宝准备一个小盆和沙子,让宝宝学会用勺子的凹面盛沙子放到盆子里,经常锻炼,渐渐的宝宝就会用勺子盛饭吃了。

捡拾物品——培养宝宝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生活秩序感。育婴师要指导家长在每次游戏结束后把玩具放到固定的地方,并提醒宝宝把掉在地上的物体捡起来,放在固定的位置,这样有利于宝宝良好秩序的建立,对宝宝今后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这种习惯要坚持下去。

婴幼儿能力发展(第11个月)

扶走或独立独战——锻炼宝宝身体协调性,发展运动统合能力。随着宝宝的年龄增加,宝宝的活动范围也增加,在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宝宝和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这个时期也是宝宝独立行走的关键期,育婴师指导家长要创造一起条件让宝宝锻炼独立行走,但要注意宝宝的安全。

多种体位的变化——锻炼宝宝身体的控制力,建构自己的空间感觉。给宝宝提供一个比较宽敞的场地,让宝宝自由活动,引导他从站立到蹲下再坐下,并能独立在床上或地上从卧位、坐位

打开瓶盖——锻炼宝宝双手的合作能力,激发探索能力。为宝宝准备3-5个带盖子的透明瓶子,把宝宝喜欢的玩具放在瓶子里,逗引起宝宝的兴趣,然后给宝宝做示范,把瓶盖打开,刚开始时,要和宝宝一起动手,引导他用正确的顺序操作,并反复为宝宝示范,然后让宝宝自己动手,不能只在旁边讲述。

涂鸦——锻炼宝宝手的控制力,启发宝宝的想象力。为宝宝准备彩色的画笔和白纸,让宝宝自己试着涂鸦,或者为他准备一个小黑板,让他随意的在上面涂鸦,这个月宝宝喜欢拿笔随意涂鸦,在这个阶段对宝宝的涂鸦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让他随意画,家长对涂鸦内容给予积极的鼓

主动发音——锻炼宝宝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引导宝宝主动发音,鼓励他叫爸爸、妈妈和称呼他人,同时注意宝宝多听,储存语言信息,宝宝的语言发育有明显的个体差

用棍子取物——让宝宝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发展思维能力。家长把玩具放在床上或桌子上,离宝宝一定的距离,准备一根小的棍子,育婴师引导宝宝用棍子去够取玩具,直到取回玩具,在活动过程中给宝宝鼓励和帮助。

指认物品或颜色——培养宝宝观察力,发展思维判断力。这个时期宝宝已经具有了良好的视觉观察能力,可以让宝宝认识更多的物体,随着活动的增加,家长应该把玩具和物品有目的的分

交往能力——培养宝宝的交往能力,发展社会性。在家长的看护下让宝宝与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可以和稍大的小朋友在一起,谨防小朋友之间的意外,家长可以不参加宝宝的活动,有意识的让她自由玩耍,培养宝宝的独立性,发展社会性。

听指令——培养宝宝的理解能力,发展社会性。这个时期的宝宝能理解家长的要求,并且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经常给宝宝指令,让宝宝按照一些指令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如和妈妈交换玩具或物品,在活动结束后,要和宝宝一起收拾玩具,并把玩具放在固定的位置。

婴幼儿能力发展(第12个月)

扶走取物——锻炼宝宝身体平衡能力,发展探索能力。宝宝可以扶站时,就可让宝宝自己扶住物体行走,去拿取距自己较近的玩具,还可以有意识的把玩具放在沙发上或者其他容易够取到得地方,引导宝宝扶走过去拿取,在活动过程中既锻炼宝宝的身体平衡能力,同时发展宝宝对周围环境的探索能力。

爬台阶——锻炼宝宝的身体平衡和控制力,发展运动统合能力。随着宝宝年龄的增加,宝宝的活动也变得多种多样,这个阶段一定要注意锻炼宝宝爬行和扶站踢球,在宝宝爬行的情况下,

垒积木——锻炼宝宝的手眼脑协调能力及控制力,发展空间知觉。积木对宝宝来说是很重要的玩具,通过垒积木可以锻炼宝宝上手的协调性和控制力,同时发展空间能力,为宝宝准备2-3块积木,让宝宝连续的把积木垒起来或排成一排。

玩球——锻炼宝宝的手眼脑协调能力,发展思维判断力。给宝宝准备较软的球,育婴师指导家长在较短的距离把球滚给宝宝,让宝宝接住后在滚给家长,也可以把球扔给宝宝,让宝宝练习接球,滚球或接球都能使手眼脑更加协调,并能锻炼宝宝的注意力,因为球是运动的,宝宝通过

和家长一起说——锻炼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亲子感情。虽然大多数宝宝不会说,但要给宝宝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经常给宝宝读一个简单的故事,或一首简单的儿歌,在读书的过程中,一定要配合宝宝的思维能力,避免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准确指认——锻炼宝宝的理解能力,发展思维想象力。和宝宝一起看书讲故事,让宝宝认出

识图识物——锻炼宝宝的视觉观察力,发展思维判断力。为宝宝准备和图片中相同的食物,比如水果或家里的日常用品,告诉宝宝正确的食物或图片名称,并让宝宝指出来或说出来,食物和图片的正确配对,是宝宝视觉分辨能力的体现。

理解——培养宝宝的理解能力,发展思维判断力。音乐对宝宝的影响是终生的,选择节奏感

比较明快的音乐,和宝宝跟着音乐节拍一起跳舞或摇动身体,让宝宝感受音乐的快乐。培养宝宝音乐的理解能力,发展思维想象力,同时培养宝宝的愉快情绪。提示:家长要尽量避免让孩子接

平行玩——培养宝宝的交往能力,发展社会性。为宝宝提供和小伙伴一起玩的机会,有目的的为宝宝提供不同的玩具,让宝宝在一起玩,可以指导宝宝互相交换玩具,或者把娃娃当做伙伴玩,培养宝宝的愉快情绪。

体会不同的交往方式——培养宝宝的交往能力,发展社会性。继续上月的交往方式,让宝宝

独立玩——培养宝宝的独立性。育婴师指导家长在安全的情况下给宝宝喜欢的玩具,让宝宝自己玩,给宝宝提供自己玩的机会,以培养宝宝的独立性,但宝宝一定是在家长的视线范围内,并提供安全的玩具,防止意外发生。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感知觉、注意、记忆 一、认知发展概述 1.认知发展的界定 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随年龄和经验增长而发生变化的过程。 2. 感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 3.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 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5. 认知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等客观事物的特征、性质、事物之间关系、规律等方面的认识都是依靠认知活动来完成的,它是心理发展的开端,在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6.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概况 感知觉发展概况:一是原始的感知阶段。二是从知觉的概括向定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三是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的阶段。 注意发展概况:新生儿在出生时就具备了注意的能力,3岁前以无意注意为主,婴儿末期出现有意注意萌芽。 记忆发展概况:新生儿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反射标志着儿童已有记忆。一般来说,最早的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反射。 二、婴儿期认知的发展 1. 感知觉的发生与发展 婴儿有着与生俱来的感知能力,这些能力使得他们能够获得外界信息、对照料者做出反

应、形成各种社会关系。这些都是他发展的基础。 (1)0-1岁婴儿感知觉的发生 ●听觉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不仅新生儿具有明显的听觉能力,就是尚未出生的胎儿也有明显的听觉反应。 ●视觉敏锐度 ●视觉在婴儿出生时还没有完全得到发展与成熟,主要表现在视敏度。视敏度简称视觉敏锐度,是指眼睛精确地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它是测查新生儿视觉发展的重要指标。 ●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 在颜色视觉方面,对新生儿颜色视觉的评估十分困难,所以对新生儿颜色视觉的认识很有限,不过新近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注视 大多测查婴儿视觉感知能力发展的技术是通过观察婴儿的眼睛运动来完成的,主要表现为注视和追视。 ●其他感知能力 儿童一出生时就有了触觉反应,其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都是触觉反应的表现。 味觉和嗅觉也生来就有,保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味觉和嗅觉的敏感性,有助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认知。 现代研究发现,婴儿不仅能感知客体某一方面的简单属性,而且能够感知客体复杂的特点。 (2)1-3岁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触觉 婴儿触觉探索有两种形式:口腔探索和手的探索。 ●形状知觉 在两岁以后,儿童往往在游戏或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能够区分辨别一些物体的大小、形状或颜色等属性;也常常说出有关大小、形状和颜色的语词。这表明在这一时期儿童认识物体时,首先注意的是物体的形状,而不是物体的颜色。

婴幼儿能力发展个

婴幼儿能力发展(第7个月) 手腹爬行——锻炼宝宝身体平衡协调性,发展运动综合能力。这个月龄仍是宝宝爬行的关键期,尽管宝宝的爬行姿势不是很标准,但是宝宝还是很积极的练习爬行,家长可以帮助宝宝把胸部离开床面,并给宝宝向前的力量,同时用玩具吸引宝宝爬行、够取,逐渐宝宝的爬行能力。 扶站——锻炼宝宝下肢力量,为站立和走路做准备。育婴师指导家长扶住宝宝的腋下,让宝宝练习站立,并学着迈步,但每次时间不宜过长,每次3-5分钟,每日2-3次,7个月的宝宝重 捏取——锻炼宝宝手指的灵活性。给宝宝准备一些小物体,如花生米、小糖豆等,让他练习用拇指和其他手指捏取,每日数次,以增加捏取的准确性。家长要给宝宝多提供手指锻炼的机会,更好促进手眼脑协调能力。提示:在本环节中,家长要谨防孩子吧小物品放入口中。 对击玩具——锻炼双手主动合作能力及手指的控制力。让宝宝学会倒手、拿起、放下,有利于宝宝对自己手的控制,但要经过反复的锻炼,也可以让宝宝双手各拿一个玩具对击,以锻炼宝宝双手的主动合作能力以及对手的控制力,一般宝宝要到9-10个月以后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双 发音——锻炼宝宝的发音,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宝宝多与人说话,让他多发音,如叫爸爸、妈妈、奶奶等,以扩大他的发音范围,0-1岁是宝宝形体语言的关键期,因此让宝宝学会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增加宝宝对语言的理解。 行为语言——锻炼宝宝的行为语言、表达能力。让宝宝用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比如让宝宝用行为语言表示谢谢、再见、亲亲等,家长对宝宝的表达要积极的反应,以增加宝宝的表 视觉寻找有效——锻炼宝宝的观察记忆力,激发探索兴趣。让宝宝在爬行的基础上,玩寻找东西的游戏,先将有趣的玩具,让他玩一会,然后当着宝宝的面,把东西藏在身后或用布盖起来,然后让宝宝找,找到后一定要给予鼓励,或让宝宝找爸爸妈妈在哪里等,在玩的过程中,训练宝 语言动作能力——锻炼宝宝行为语言能力,发展社会性。宝宝对自己熟悉的人能表现出明显的交往愿望,在家长提示下,可以配合语言完成一些简单动作,如再见、欢迎等。 交往——锻炼宝宝的交往能力,发展社会性。育婴师建议家长要为宝宝多提供与人交往的机 用杯子喝水——锻炼宝宝口腔协调能力,培养自理能力。建议家长让宝宝学会用杯子喝水,以锻炼宝宝口腔肌肉的协调能力,同时注意宝宝辅助食品的准备,这对宝宝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婴幼儿早期教育之认知能力训练

婴幼儿早期教育之认知能力训练 专注力 1、目标--能专心地看著眼前或周围的人事物 你的宝贝会了吗? l 如果周围有事情发生或出现了人物,他会专心看着吗? l 他会持续地专心看着周遭发生的事情吗? 帮助他的小秘诀: u 拿出孩子喜欢的玩具(如小汽车、皮球)在他面前玩,如果他开始注意看着你手中的玩具,这时候要讚美他,然后试着慢慢地移动玩具、或鼓励他和你一起玩这个玩具,这样让他的注意力可以持续一段时间。 u 你可以用布偶和他玩,扮演孩子生活中常见的人物(如爸爸、妈妈、警察、小狗、娃娃等),一面动着布偶、一面用布偶说话,让他能一直专心地看着布偶和你的动作。 u 平常,多安排一些他喜欢的邻居玩伴或亲戚带着他玩,要那些孩子一边玩、一边製造出声音和动作(如玩电动汽车、打玩具电话等),吸引他的注意。如果他不注意看,你可以提醒他或轻轻地帮他把头转向玩具或其他孩子。 u 如果你的孩子年纪比较小或是注意力比较不容易集中,可以选择颜色鲜艳、外型特殊、会动的玩具(如电动火车),来吸引他的注意。要注意的是,你要选安全玩具让他玩,不要给他太小或太尖的玩具,免得可能会有危险。 多一份关心: u 对于一开始就不能专心的孩子,必须要先瞭解他的情况,选择最好的方式让他能专心。有的孩子只要轻轻拉一下他的手或肩膀,他就会注意到你;有的孩子则需要用吃的东西去吸引他的注意。因此,你必须首先找到最能吸引他注意的方法才行。

2、目标-- 能专心地听声音或听别人说话 你的宝贝会了吗? l 他能专心听周围发出的声音吗? l 他能持续地专心听别人说话吗? 帮助他的小秘诀: u 如果孩子不能注意到他周围听到的声音,你就要尽量多和他说话,或是刻意製造一些声音(如开关门、开关电灯、按门铃等),要让声音大一点,才能够吸引他的注意。 u 你可以在孩子面前放一些他很熟悉而且会发声的玩具(如音乐盒、电动小汽车等),趁他不注意的时候,让玩具发出响亮的声音,来吸引他的注意。如果他看着玩具或靠近玩具的时候,马上告诉他这是什么声音,然后很开心地和他一起玩玩具。 u 除了要让他能注意听周围发出的声音外,还要让他能在持续的声音之外,注意到另外的声音。例如,让他周围有一些声音(如:音乐、电风扇、电动玩具等),然后你在他的视线外摇铃或製造一个比较大的声音,训练他在塬有声音之外,注意到你发出来的声音。 u 多带孩子出去走走,扩大他的生活空间和经验,让他能够注意听周围的声音。此外,除了让他可以注意听到熟悉的声音,另外,在和他玩、讲故事、或用餐等日常生活里,用各种高低、快慢不同的语调和他说话,让他练习能专心听别人说话。 u 你可以把孩子带到四周都有各种声音的地方,跟他说话或说故事,训练他在干扰的声音中还可以专心听你说话。例如,你可以一边放音乐,一边用高低起伏的声音来说故事,训练他能不受音乐的影响,专心听你说故事。 u 平日说故事给孩子听的时候,尽量用比较清楚、夸张的声音、语调和动作来吸引他的注意和兴趣,让他能够慢慢增加专心听别人说话的时间。如果孩子有简单的语言能力,可以和他一起讨论故事的内容,要他回答问题或是说出故事大概的意思。 u 你也可以多放录音带或用有声玩具和他玩,不过,给他的玩具要是安全玩具。如果你的孩子年纪比较小,要注意不要製造太大的声响,以免伤害到孩子的听力。 多一份关心: u 如果孩子的注意力无法集中,除了听觉刺激以外,可以同时让他操作玩具,搭配视觉和触觉的刺激,增加他注意听的能力。如果他不注意看,你可以提醒他或轻轻地帮他把头转向声音的来源。

1-3岁婴幼儿应具备的观察认知能力

1~2岁 宝宝能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辨认物体,通过声音辨别家庭成员,能从一堆大小、形状相同而颜色不同的木块中挑出一个和成人手中一样的木块。父母要多从生活中要引导孩子多观察,让孩子多看、多听、多嗅、多摸,促进孩子观察力的发展。 认识形状 通过各种感觉感知形状特征父母拿出一个圆形的积木告诉宝宝说:“这是圆形的。”一边口中说儿歌:“小皮球,圆又圆。”一边拿着圆形积木滚来滚去,接着把圆形的积木给宝宝玩一会,让宝宝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认识圆形。然后让宝宝选出其他圆形的积木,宝宝如果能顺利地把圆形积木选出来,要鼓励宝宝,并给予宝宝及时的反馈,加强记忆印象。 通过分类加深对形状概念的理解 将积木分为圆形和不是圆形的两类,让宝宝在很多的积木中找出圆形的积木。将圆形的积木搭高或者将圆形的积木进行组合拼成一幅画,这样可以训练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身边的物品中找到相同的形状和宝宝一起找找生活中的圆形。让宝宝通过观察以及平时的生活积累,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圆形的,如:球、算盘珠、钟等等,帮助宝宝将圆形与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将圆形的抽象概念具体化。如果宝宝一时想不起来,那家长可以和宝宝展开寻找“圆形”比赛,在家里或者把宝宝带到超市、公园,看看谁找得又快又多。 认识天气 带宝宝看图。给宝宝找来天气画册,让宝宝自己坐在床上翻书,妈妈指着各种天气的图画予以解说,例如晴天会有太阳、雨天会从天上掉下水珠、雪天会飘起雪花等等。让宝宝在翻书学习的过程中,对各种天气有一个总体的印象。让宝宝亲自体验天气的变化。带宝宝出门的时候,用宝宝听得懂的语言为宝宝介绍各种天气的特点,让宝宝亲眼看见,会增强宝宝对天气的感知和判断能力,很容易就能把握住天气的主要特点。和宝宝一起看天气预报。天气预报非常专业和详细,宝宝从节目中可以慢慢的熟悉各种专业的词语。比如温度、湿度、风向等等,还能熟悉很多地名。对于南方的宝宝来说,还会知道原来北方会下雪;对于内陆的宝宝来说,还会了解到原来南方会有可怕的台风。1岁半的宝宝虽然还无法完全学会,但是他们会听在耳里,记在心上。 2~3岁 宝宝在观察时仍然需要动作的参与,常常要用手一一指着所要观察的物体。家长应注意利用日常生活来发展宝宝的观察力,并在发展宝宝观察力的同时,让宝宝把所观察到的事物用语言描述出来,这对宝宝的语言能力大有裨益。 认识时间 2、3岁教宝宝钟表还太早,家长可以用具体的现象来向他们说明时间。如果孩子每天要看动画片,你就可以指着墙上的钟告诉她,“当短针到了8,长针到12的时候,你就告诉妈妈给你开电视”,这样,孩子就会自己观察钟表,到了时间提醒妈妈。 用图表的形式给孩子制定一个每天的日程表,例如,画一个小钟表,指针指向7点,然后旁边画上一个小孩子起床的图画,表示早上7点起床。然后,7点半吃饭,等等。这样可以让孩子非常清楚每天固定的时间里会发生什么,他们会很快对时间有了概念。

婴幼儿能力发展(0-6个月)

育婴师国家职业资格四级 本片着重介绍了0—3婴幼儿各阶段综合能力发展的锻炼方法,强调看护人要密切关注并利用好宝宝的关键期,片中还介绍了家庭常见意外伤害的应急处理方法。对于婴幼儿综合能力发展锻炼,育婴师在指导过程中要灵活掌握。婴幼儿生长赋予有其阶段性和连续性,因此有些活动经常的重复,重复的活动可以让宝宝积累经验,并有助于其能力的提高,同时激发宝宝的探索欲望。育婴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宝宝的个体差异,并注意活动的时间和次数,切勿只为达到标准而锻炼孩子,这样会适得其反。育婴师要指导家长关注婴幼儿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培育孩子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育婴师(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实际操作视频教材》 主动全过程教育: 家长的主动教育——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教育者的主动教育——把主动教育的理念带给家长和家长的引导 孩子的主动教育——与生俱来的主动性,依赖于教育者 婴幼儿能力发展(第1个月) 新生儿出生后要注意各种因素新生儿的影响。 环境改变对孩子的影响——首先注意由于环境的突变给新生儿带来心理及情绪不安而带来的影响,因此新生儿在出生后不能离开母亲,应由母亲抱在怀里,让他在皮肤上有接触感,听觉上有母亲的声音感,如母亲的说话声、心跳声,嗅觉上有母亲的呼吸气味及乳汁味,孩子清醒时可放胎教音乐及乐曲,以减少新生儿的恐惧感。 维护新生儿发育初期的各种必要刺激——人的生长发育是由遗传、环境和学习等决定的,作为孩子在幼年时,接受刺激越多,取得的经验就越多,对以后的发育影响越大,因此发育初期孩子需要各种刺激,应该给予和维护。 给予社会的刺激——出生后应多接触人,包括家里人、外来朋友和其他孩子。但对刚出生的新生儿应限制来访人的数量,以免给孩子造成心理恐慌。 给予感官刺激——刺激传到感觉器官,使感觉细胞产生兴奋,兴奋变成神经冲动,传到大脑,大脑是由无数神经细胞组成的,到达这里的冲动,通过大脑皮层细胞之间各种通路,在系统化成为意识,产生知识沉淀,作为知识或记忆储存起来,为以后的学习积累经验。养护刺激——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给予哺乳、更换尿布,让孩子始终在比较舒适的环境中。母亲的这种关怀和爱抚,会使孩子情感发育得到保护,并促进孩子心理情感的健康发展,这样孩子长大后,同样会关心自己的父母。 俯卧抬头——锻炼宝宝颈部肌肉的力量,建立宝宝视觉空间。家长要有意识的让宝宝多练习俯卧抬头,当俯卧时,宝宝会自己做抬头动作,这种活动对宝宝前庭有很好的刺激,

生活过程中真实物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概要

《生活过程中真实物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 上海实验幼儿园课题组一、本课题研究概况 (一)课题的提出 对于0-3岁婴幼儿教育的研究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并形成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积累上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就0-3岁的婴幼儿而言,他们正处于直观行动思维阶段,其思维认知是在直接感知、实际行动中进行,认知不能离开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感知、不能离开自己的动作。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并经自身的眼、口、鼻、耳、触觉等,以动作和探索为途径来获得对事物的认知,经验的积累。这也为我们在婴幼儿发展过程中提供真实物,让婴幼儿在主动观察和积极探索中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在现有的托幼一体化教育中,0—3岁教育只是3—6岁教育方法的向下延伸。在材料投放上,依据3—6岁的教育方法,给0—3岁婴幼儿提供图片、玩具等抽象的材料。这种抽象的材料和0—3岁婴幼儿的实际认知能力发展是不适应的,造成了材料投放和认知发展相分离。实际教育中这种小龄教育大龄化的错误急需纠正。 所谓“真实物”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与婴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的人、事、物,而非替代品如图片、玩具替代等。 教育者为0-3岁的婴幼儿提供实物对婴幼儿认知、思维发展的重要性,也为我们在促进婴幼儿认知发展过程中以真实物的提供为载体提供了实践操作依据。但是综观国内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研究可见,宏观、中观的研究(如理论的研究、发展特点的研究、活动方案的研究、幼儿园与家庭协同保教的研究等)居多,微观的以点作为切入点研究相对较少,并缺乏一定的认识和可操作的经验。 我们依据儿童年龄越小,其教育与生活越不可分离,教育与生活并存的原理,在总课题《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指导和引领下,以提供婴幼儿真实物为载体和切入点来研究其对婴幼儿的认知发展的影响,并建立子课题《生活过程中真实物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在婴幼儿生活过程中,选择、发掘和积累适宜婴幼儿认知发展的真实物及相应真实物环境的创设,以及真实物对其认知发展的影响,为0-3岁早期关心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正常儿童认知能力发展规律表

正常儿童认知能力发展规律表

2--6岁儿童认知发展 24个月(2岁) 1 会从两个实物中分辩大,小。 2 听从指示,将东西放进杯子里或放在杯子旁边。 3 给予两种不同的实物时,会依照指示选择一种。 4 依序将三个不同大小的套杯放入插座里。 5 完成三块拼板。 6 配对基本相同的形状和颜色。 (1). 1对1 (2).1对2 (3). 1对3 7 模仿把数字卡1放在一个东西的旁边。 8 看到数字卡1会自动说一。 36个月(3岁) 1 能辨认大小、长短、软硬。 2 有位置的概念(利用实物表现):上面、下面、穿过。 3 依指示给一样或全部的东西。 4 会做1对三配对。(1). 红(2).绿(3).蓝(4).黄(5).黑(6).白 5 会做上述6色,1 对2 的选择。 6 会做上述6色,1对4的选择与配对。 7 将8张简明图卡加以配对--选择--分类。 8 完成6块拼图。 9 模仿把数字卡2,放在两个东西的旁边。 10 看到数字2,会说2。 11 能认数字卡3。 12 将数字卡3与3的集合,配对。 13 将1.2.3依序排列。 48个月(4岁) 1 会分辨真实与不真实的东西(如模型水果与真的水果)。 2 会选择轻与重的东西。 3 会将东西与图卡分类,如分出:(1).人(2).衣服(3). 动物(4).食物 4 依指示放置和选择东西(1).旁边(2).前面(3).后面 5 会选择很多和很少的东西 6 给5样东西,凭触摸找到指示的东西 4--5岁 1 专注力增加,能听故事最少15分钟 2 说出3件物品中不见的一件的名称 3 知道"昨天""明天"的意思 4 顺序排列数字1--10 5 配对数字与实物1--10 6 数10件物品

3岁婴幼儿标准能力表.docx

0-3岁婴幼儿标准能力表 心心班(0-3个月) 一、认知能力 1. 注视离眼20 厘米的黑白图片达10 秒以上:对离耳15 厘米远的响声有转头眨眼的表现;对突然 从远外到眼睛的东西眨眼反应。 对喜欢与不喜欢的图画有明显的表现。对喜欢的笑看时间长,不喜欢的一扫而过;追视红球能头、眼同时 转动达 180 度;听到母亲的声音能转头观看。 见到母亲主动要抱;能上下左右环形追视红球。 手部精细动作(小肌肉运动能力) 能任意吸吮一侧手指;紧握笔杆10 秒以上。 能把手伸到眼前看 5 秒以上;小玩具等东西放入手心紧握 1 分钟左右。 能眼看双手互相握玩耍、衣、被;把小铃系在某一肢体上,知道动哪一肢体铃会发出响声。 语言能力 宝宝啼哭时,大人模仿哭,宝宝能回应性发音二次,大人逗宝宝讲话,宝宝会发出喉音回答。 能发三个元音如:啊、咿、哦、噢、呜;饥饿啼哭时,听到妈妈的声音、脚步声和奶瓶声,会暂时停止哭 声等待。 会发三个长元音或双元音;能小声应答妈妈的说话。 大肌肉运动能力 10 天会俯卧能抬眼观看;扶腋在硬板上能迈步 4 步 . 俯卧抬头下巴离床,竖抱头直立,扶腋在硬板上能迈 4 步。 能俯卧转侧卧;俯卧能用肘支持抬起半胸。 社会交往能力 15天前大人用手指挠宝宝胸部能发出回应性微笑。 45天前发出笑声。 爱笑,熟人一逗就笑,对镜子笑。 自理能力 15-20 天后,用声音、姿势、便盆做条件,宝宝能排便、尿。 用勺子喂钙剂会吸吮吞咽。 要大小便会做表示,白天会小湿床铺。 婴婴班( 4-6 个月) 认知能力 眼睛追视红球目光可从桌子一头到另一头;在白纸上能很快发现细小的东西;听胎教音乐能够微笑;对母 亲皆投怀。

婴幼儿能力发展(13-24个月)

婴幼儿能力发展(第13—14个月) 1岁—1.5岁是宝宝口头语言发育的第一期称回音期 上下楼梯或台阶——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发展运动统合能力。当宝宝学会走路后,可牵着孩子的手上下台阶,开始时宝宝会比较费力,身体的平衡把握不好,需要帮宝宝迈上台阶,以后会逐渐减少帮助,让宝宝主动牵着妈妈的手上下楼梯,宝宝慢慢就会自己上下楼梯了。 拖拉玩具——锻炼身体的平衡感觉和控制力。当宝宝能平稳走路后,让宝宝体验不同的行走路线,比如直线走、拖拉着玩具行走或者侧着身体行走等,通过不同的运动来发展宝宝的运动统合能力。 搭积木——锻炼宝宝的手眼脑协调性,发展空间知觉能力。搭积木是宝宝很爱玩的积木,不同的月龄的宝宝搭的积木数量不同,育婴师要指导家长,在游戏的过程中,变换不同的形式,除了搭高外,还能横着摆,不同的摆放会让孩子产生更加丰富的想象力。 翻书——锻炼宝宝手的协调性,培养宝宝读书的兴趣。培养宝宝读书的习惯对宝宝的一生都很重要,这种习惯要从小养成,给宝宝一本比较容易翻得书,并在每天固定的时间家长引导宝宝一页一页的翻书,并简单介绍书的内容,除了锻炼宝宝手指的灵活性,还要培养宝宝读书的好习惯。 语言的表达——锻炼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听觉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之一,孩子要储存足够的听觉信息,才能更好的促进语言的发育,当宝宝还不会开口说话时,先不要判断宝宝语言发育迟缓,虽然宝宝还不会说话,但他将听到的信息都储存到大脑里,为今后的语音发育做好准备。 情景游戏——培养宝宝的观察力,启发想象力。主动全过程教育强调的是宝宝的发展渗透在生活的各个环节,语言的发展更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定环境中,引导宝宝尽量把自己的需要用语言出来,当宝宝能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时,不但要满足他的需求,还要给他语言上的鼓励,以激发宝宝语言表达的兴趣。 认识颜色——锻炼宝宝的视觉记忆力和注意力,发展空间知觉。对能够认识颜色的宝宝准备3-5种颜色的卡片或同类颜色的玩具,引导宝宝把同类颜色的玩具放到一起,对颜色的认识较少的宝宝应从一种或两种开始,并反复锻炼,增加宝宝对颜色的认知,同时锻炼宝宝的视觉记忆力和注意力。 了解数字——锻炼宝宝对数的基本理解,发展认知能力。这个月龄的宝宝已经对数字有了了解,而且对数字的意义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在生活中经常让孩子数数家里有几个人,

0 ~ 6岁婴幼儿颜色认知发展及其偏好4页

0 ~ 6岁婴幼儿颜色认知发展及其偏好 颜色是人与外部环境接触较为普遍的一种刺激,通过人与颜色的视觉接触,颜色不仅引起相应的知觉反应,更能通过联想和回忆与色彩相关的事物等一系列心理操作,引发一定的情绪和动机变化,进而影响思维、认知等高层次心理活动。婴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表明这一阶段的儿童通过对事物的直观具体的感受来认知事物,颜色这种视觉冲击必然引起幼儿的兴趣。本文主要在国内外研究者对婴幼儿关于颜色的研究的基础上,从婴幼儿颜色感知的发展出发,探讨婴幼儿颜色偏好情况,分析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对研究进行了进一步的展望。 一、婴幼儿颜色感知的发展 研究者对于婴幼儿的颜色认知的研究,Marsden研究了5个月的孩子,在孩子面前呈现两种颜色的卡片,实验发现,这个年龄的孩子,对于黄色有了感知。3个月的婴儿喜欢长波(红、黄),不喜欢短波(蓝、绿),相比黄、绿,四个月大的婴儿更喜欢红、蓝、紫。随后的研究发现这时的婴儿不喜欢白色,表现出对色调的偏爱。颜色感知发展成熟的年龄在Garbini 的研究中是3岁,他发现三岁的时候颜色视觉发展已经成熟。而Shinn在观察他的侄女的发展的时候发现,对于明亮的颜色,尤其是红色、橙色、黄色,是首先被识别,所有的颜色在18个月的时候都能被感知,但是要到两岁的时候才能像成人一样辨别,三岁以前,孩子更偏爱暖色。Marsden 发现对于6-7个月的孩子,发现对于红色和黄色有了感知,并且也偏爱这两种颜色,蓝色、绿色和白色就次之,毫无疑问,6个月的孩子对于这些颜色都有了感知。

对于婴幼儿开始对颜色有感知的研究,多是通过其对颜色的抓握、目光跟随或者是注视的时间来判断,这种方法是否真正揭示了幼儿的颜色感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婴幼儿的颜色偏好 颜色偏好(colorpreference)是人在心理上所喜爱或偏好的颜色。人们对于颜色偏好有着不同的理解。 首先,婴幼儿颜色偏好的顺序是怎么样的呢?曹漱芹在研究4-6岁自闭症儿童的颜色偏好中发现作为对照组的正常的儿童的颜色的偏好顺序为:红、橙、绿、蓝、黄、紫,而且男孩对蓝色的偏好强于女孩,另外女孩则明显比男孩更加喜欢橙、黄等暖色调。可以发现幼儿最喜欢的颜色主要是红色色调区域和明度最大的颜色。 其次,影响婴幼儿颜色偏好的因素又有哪些呢?其中包括性别、年龄、文化以及其他因素。曾虹文在研究中发现一般颜色的喜好有性别差异,这与Silver和Bukritt的发现一致,他们女孩比男孩更喜欢粉红色,而男孩则比女孩更喜欢蓝色。另外杨淑丽和张莉在研究颜色偏好以及其与幼儿偏好的玩具和衣服颜色、教室背景颜色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中发现4-5岁幼儿的颜色偏好不存在显著性性别差异,而5-6岁的幼儿在最喜欢的颜色上存在显著性性别差异,42%的男幼儿最喜欢的颜色是大红色,而女幼儿只有11%最喜欢大红色,相应地有59%的女幼儿最喜欢粉红色和淡粉红色。另外,关于年龄对婴幼儿的颜色的偏好的影响的研究中,刘少英发现4-6岁不同年龄的幼儿颜色偏好年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蒋盈与王茜发现:4岁幼儿对室内环境的颜色偏好顺序依次是:紫、橙、红、绿、蓝、黄、灰;

0-3岁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教案(养育一个聪明宝宝)

0-3岁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教案(养育个聪 明宝宝) 0-3岁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教案(养育一个聪明宝宝) 教案基本内容 课程名称 养育一个聪明宝宝 ――0-3岁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教学目标 2

1. 帮助家长初步知晓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基本规律。 2. 让家长意识到婴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在养育过程中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 3. 介绍一些简单的适合家庭操作的游戏和策略,发展婴幼儿的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 认知能力发展基本知识及培养策略

教学思路 通过简单的语言,帮助家长初步知晓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基本规律。使家长在互动过程中,意识到婴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在养育过程中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介绍一些简单的适合家庭操作的游戏和策略,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发展婴幼儿的认知能力,为婴幼儿一生发展打基础。 教学环节 一、互动寒暄。 二、通过现场小测试,丰富家长对于认知规律的认识。 1. 认知能力有哪些?认知的基本成分。 (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 三、培养宝宝认知能力的游戏及策略 第一部分:培养宝宝的感知能力

小测试1:关于视觉 (一).感知能力的训练一:视觉游戏 1. 温馨漂亮的婴儿房布置。 (1 )图片:色彩鲜艳、大色块的图片或布置。 (2 )器具:婴儿小床边绑一些漂浮的鲜艳气球等。 2. 会发出声响的、色彩鲜艳的塑料玩具、充气玩具等。 3. 配合鲜艳的图片等,父母跟宝宝做些简单交流。 (二)感知能力的训练二:听觉游戏 1. 根据作息定时播放音乐。 (1 )婴幼儿时期:起床、进餐、睡眠。 (2)1岁以后:节奏明快的音乐。 2. 父母哼唱的音乐。 3. 配合音乐,用串铃等小乐器摇动发出的声响。 (三)感知能力的训练三:味觉游戏 1. 味觉游戏。 (1)品尝不同味道的液体食物,告诉宝宝相应的味道 (2 )猜猜盘中的食物。 2. 餐桌上的小游戏:《百变套餐》 用特制餐具做出的色彩鲜艳、营养丰富、口感美味的套餐,激发宝宝进餐兴趣,发展味觉。 (四)感知能力的训练四:触觉游戏 1. 自制触摸板的多种用途。

0-3岁婴幼儿认知能力培养

0-3岁婴幼儿认知能力培养 0~3个月婴儿训练方案一、认知能力的培养 一、认知能力的培养 1、视觉训练:婴儿仰卧位,在小儿胸部上方20~30cm 用玩具,最好是红颜色或黑白对比鲜明的玩具吸引小儿注意,并训练小儿视线随物体作上下、左右、圆圈、远近、斜线等方向运动,来刺激视觉发育,发展眼球运动的灵活性及协调性。 2、听觉训练:家长可在小儿周围不同方向,用说话声或玩具声训练小儿转头寻找声源。母亲的声音是婴儿最喜爱听的声音之一。母亲用愉快、亲切、温柔的语调,面对面地和婴儿说话,可吸引小儿注意成人说话的声音、表情、口形等,诱发婴儿良好、积极的情绪和发音的欲望。可选择不同旋律、速度、响度、曲调或不同乐器奏出的音乐或发声玩具,也可利用家中不同物体敲击声如钟表声、敲碗声等,或改变对婴儿说话的声调来训练小儿分辨各种声音。当然,不要突然使用过大的声音,以免婴儿受惊吓。 3、触觉训练:婴儿面颊、口唇、眉弓、手指头或脚趾头等处对触压觉很敏感。可利用手或各种形状、质地的物体进行触觉练习。光滑的丝绸围巾、粗糙的麻布、柔软的羽毛、棉花、头梳齿、粗细不同的毛巾或海绵、几何形状的玩具均可让小儿产生不同的触觉感,有助于发展小儿的触觉识别能力。 4、味、嗅、温度等感知觉训练:利用日常生活,发展婴儿各种感觉。如吃饭时,用筷子蘸莱汁给婴儿尝尝;吃苹果时让婴儿闻闻苹果香味、尝尝苹果味道;洗澡时,让小儿闻闻肥皂香味,用奶瓶喂奶时,让孩子用手感受一下奶瓶的温度等等,均有助于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二、动作能力的培养 1、抬头练习 (1)俯卧抬头:使小儿俯卧,两臂屈肘于胸前,成人在小儿头侧引逗小儿抬头,开始训练每次30秒钟,以后可根据小儿训练情况逐渐延长至3分钟左右。 (2)坐位竖头:将婴儿抱坐在成人一只前臂上,婴儿的头背部贴在成人前胸,成人一只手抱住婴儿的胸部,使小儿面前呈现广阔的空间,能注视到周围更多新奇的东西,这可激发小儿兴趣,使小儿主动练习竖头。也可让婴儿胸部贴在成人的胸前和肩部,使婴儿的头位于成人肩部以上,用另一只手托住婴儿的头、颈、背,以防止小儿头后仰。 2、侧翻训练

新生儿和婴幼儿视觉发展

新生儿和婴幼儿视觉发展资料 目录 1、新生儿和婴儿视觉偏爱倾向 (1) 2、婴儿视觉发展的7大阶段 (4) 3、0-3岁是宝宝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5) 4、婴儿视觉的发展 (6) 5、1岁以内婴儿视觉是怎样发育的 (7) 7、视觉和眼睛 (11) 8、为什么不要给孩子画简笔画? (12) 9、怎样纠正小孩子不爱看书的习惯 (15) 10、《天线宝宝》 (16) 1、新生儿和婴儿视觉偏爱倾向 有学者做了一项研究,结果发现,在不同构成的人脸画面中,新生儿表现出喜欢看正常人脸图片的偏爱倾向。这表明婴儿从出生后就已经具有了对周围环境的视觉偏好。 这种被国内外公认的研究成果,势必给婴儿的教养者,特别是父母提出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适应婴儿的心理特点,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处理好婴儿的需要与家长“供给”之间的关系。 新生儿和婴儿的视觉偏爱现象 刚生下来不久的新生儿,有没有能力适应周围环境的问题,一直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父母渴望了解的主要内容之一。按照传统的观点,新生儿是软弱无能的,一出生便面临着嘈杂混乱的环境,处于一团混沌之中。有人认为

他们如同一块“白板”,对大千世界茫茫然一无所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种观点占据着统治地位。近几十年来,人们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认为新生儿和婴儿都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所以有人惊呼:“新生儿并非新手”,“婴儿是有本事的”。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在多种原因中,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现。比如前面提到的婴儿对人面孔模式的偏爱便是有利的证据之一。 怎样认识婴儿的视觉偏爱现象 1.是一种视觉生理现象 0至2、3个月的小婴儿喜欢看正常的人的面孔图像,也比较偏好看五官位置颠倒的人面图像,这说明他们的注视兴趣在于人面图像的特征,如图形的模式、大小、颜色对比等。这与这个时期婴儿的视觉生理功能相一致。所以说婴儿的这种视觉偏爱现象属于一种视觉生理现象。 2.是先天具有的视觉模式 对这么一点点的小宝贝,没有任何人可以教会他们优先去看什么,多看什么或者少看什么。而且这种现象是古今中外的小婴儿所共有的,所以说这是先天带来的视觉倾向。小宝贝的视觉偏爱是一种模式化了的现象。因而把这种视觉偏好成为先天具有的模式视觉。 3.促进视觉模式的发展 婴儿初期显示出来的视觉偏好行为,主要是针对他们比较容易看清一些的东西,他们搜索这类视觉刺激物。这样的活动有助于视觉器官和视觉中枢的发展。3个月的婴儿才开始形成心理表现,以人的面孔为例,经过几个月,他们逐渐积累了人的面孔的经验,形成了开始模糊而后渐渐清晰的人的面孔的表象。当他们熟

婴幼儿发展量表

对2,3岁前各个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心理发育情况进行评定的工具。它包括动作、感知觉、语言、适应行为和社交行为等等。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儿童智力测验运动推动和促进了婴幼儿发展量表的编制工作。1905年的比纳——西蒙量表中曾有过一些1岁婴儿的项目,1 908年和1911年的量表中这些项目被删除了。1916年的比纳一斯坦福智力量表也没有涉及到婴幼儿的项目。随着人们对在幼儿发展情况的日益重视,20~30年代,关于婴幼儿发展量表的研究逐步走向高潮,40年代开始逐渐走向稳定、巩固阶段。60年代以来婴幼儿发展量表不管是内管还是内容,还是形式又有了较大的变化。据专家估计,目前西方有近100多个婴幼儿发展量表。下面分别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婴幼儿发展量表。 一、格巴尔发展量表 婴幼儿发展量表的创始人A·格塞尔及其同事根据数十年对婴幼儿行为的系统观察,编制了格塞尔发展量表,最初发表于1925年,后经多次修订。先后发表于1937、1940、1947和1974年。这个量表适用的年龄是3岁以下的幼儿,测试时间的为30分钟。该量表包括四个方面的项目:运动(坐、走、跑,等姿势和平衡等动作)。适应(手的摆弄、探究、警觉程度等);语言(面都表情、发音、懂话、说话等);个人一杜会交往(生活自理、游戏、大小便、与成人来往等);格塞尔认为由于各个领域的发展可能不平衡,不应该使用智力的总商数,应该分开计算各种能力。格塞尔又提出发展商数的概念,适用于小年龄的儿童。格塞尔发展量表共分八个分量表,分别为4周的、16周的、28周的、40周的、52周的、18个月的、24个月的和26个月的。格塞尔认为上述八个年龄是关键年龄,在测量其他年龄的儿童时可以参考这八个量表,找出与其年龄最接近的那个量表来检测。 格塞尔量表具有临床诊断的价值,它不仅适用于测量幼儿的发展水平,而且比其他量表更适用于伤残儿,被认为是婴幼儿智能测试的经典方法。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开始在临床上试用该量表。

0—3岁儿童认知发展特征:31-36个月教程

0—3岁儿童认知发展特征1 31-36个月儿童认知发展特征 进入31-36个月后,儿童对认知各方面能力支配性有所提高,持久性和复杂性有所増加。 1.注意发展特征 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该时期的儿童会有目的地、自主地保持注意力一段时间。比如,成人要求儿童看电视里的少儿节目,他们能集中注意看一小会儿,但如果不感兴趣,很快就把注意转移了。 注意时间可以延长至20-30分钟。 注意的事物增多,范围也开始变广。3岁左右的儿童已经能注意自己的内部状态和周围人们的活动。 注意转移和分配能力提高。在这一月龄段,因为有意注意能力的发展,涉及儿童自主意识的相关能力也同时提升。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每一次注意转移的时候,注意的分配也必然发生变化。注意一经转移,原来注意中心的对象便移到注意中心以外,而另外的新对象进人注意中心。注意的转移与分配是彼此紧密联系着的。 2.记忆发展特征 3岁时,儿童就已经能再认几十天或几个月前注意过的事物了。 3岁时,记忆不仅仅可以保持到几周以后,还能重现。正是由于从3岁开始,重现的能力逐渐地发展起来,3岁以后的事情才开始以深浅程度不同的印象被保存下来。 记忆仍然表现出易忘的特征,需要后期的强化。 3岁儿童开始尝试使用各种记忆策略,比如,当别人要求他们记住藏有小狗玩具的杯子时,他们会高兴地注视着藏小狗的地方,一边看着那个盖着小狗的杯子,一边对着它点头,或者说一些能表明藏在这里的话语,甚至把它移到突出的位置。 3.思维发展特征 由于生活范国扩大、行动能力增加,该月龄段的儿童对周围活动的兴趣不断1由湖北省直属机关第一幼儿园何小燕老师整理

1岁内宝宝认知能力的培养

1岁内宝宝认知能力的培养 宝宝的认知和理解能力,需要从小培养,怎样才能培养一个理解力超强的宝宝呢?小编给您支支招。一、1个月宝宝1.视力集中在小儿床上方,挂一些使之感兴趣的物体,最好是红色能发出响,吸引小儿兴趣。2.视听定向距小儿眼睛20-25厘米处,将彩色带响声的玩具缓慢移动,使小儿的视线随玩具移动。二、2个月宝宝1.视力集中按1个月时那样训练。宝宝喜欢看彩色的图画,表示自己兴趣。当看到喜欢的图画时会笑,看个不停动手想摸,看到不熟悉的会长久注视。2.视听定向将各种发声玩具在宝宝的视线内弄响给他听,缓慢、清晰、反复地告诉他名称,再慢慢移开,让他追声寻源。父母细察婴儿对胎教录音和父母唱歌的兴趣,看他听到哪一段时表情安详、不哭闹,笑、手舞足蹈、或者是兴奋等,让他经常反复的听,观察她感性趣的部分,并作记录。3.嗅、味觉训练家长这时可以拿醋瓶盖让宝宝闻一闻,他会表示不喜欢的表情给你看。胎儿在5个月时其舌面的味蕾对酸、甜、苦、辣、咸有了感知觉辨别能力,出生后应当创造条件,让宝宝尝尝各种菜汁的味道。这是日后孩子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和人格的健全是不可缺少的感知觉教育内容。三、3个月宝宝1.亲近母亲母亲走来时,宝宝显示出快乐和急于亲近的表情,有时还会呼叫,手舞足蹈。只有经常和宝宝逗乐的父亲才能引起宝宝这种亲切的激情。2.触摸继续训练触摸,除以前的方法外,可抱小儿至坐位,面前方上玩具,让小孩自己伸手触碰玩具,可采用不同质地的玩具来扩大宝宝手触摸的感觉。3.该动哪一个肢体用松紧带在床栏上吊响铃,另一头拴在宝宝的任意一个手腕上。父母先动松紧带使响铃发出声音,开始宝宝会全身使劲摇动松紧带使铃做响,以后他会只动一个手腕就将铃摇响。过12天,松紧带可拴在宝宝任意一只脚踝上,宝宝经过多次尝试也能让一个脚踝动就能使铃发出响声。4.视线转移在宝宝原视听训练的基础上,继续在小儿觉醒时多看周围的人和物,并用两个人训练,让小儿的视线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上,或者在他注视一个物体或人脸时,让其迅速移开,办法是用声音或动作吸引宝宝视线转移。经常让宝宝到户外观察活动的物体,能扩大其认知能力。四、4个月宝宝1.寻找目标母亲抱宝宝站在台灯前,用手拧开灯说:灯。初时宝宝盯住妈妈的脸,不去注意台灯。多次开关后,宝宝发现一亮一灭,目光

幼儿认知能力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试卷七)

幼教招聘学前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试卷七) 幼儿认知能力 一、填空题 1?皮亚杰把儿童认知的发展分为 _____________ 、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_______________ 四个阶段。 2?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儿以 ___________ 和活动来适应环境。 3?智力是由感知观察力、 ___________ 记忆力、 ___________ 、思维力等基本要素构成的综合 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4?智育的目标是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正确运用______________ 和运用__________ 的基本能力,增进对___________ 的认识,培养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初步的_________________ 。 5?人们常以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比喻来说明智育有助于幼儿_______________ 的形成。 6?知识的掌握要经历一系列的过程,其中、巩固与 __________ 是最基本的三个环节。 7.________ 是领会知识的初级阶段。 8?幼儿园中采用的直观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 、模象直观和___________ ,从而获得感性认识。 9?理性认识阶段是领会知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________________ 和内在联系的反映阶 段,是对事物抽象概括的认识,是对_______________ 加以改造形成的。 10.知识的巩固主要通过记忆的过程来完成,记忆主要包括识记、 和回忆。 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人的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绪记忆、__________ 和运动记忆。 12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运用提问的方式可以讲故事去激发联想,还可以腊 助艺术教育,此外,丰富多彩的______________ 是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13?对问题作出反应时,能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去考虑,而不只是拘泥,于某一个范围或维度,这描述的是创造性思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 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知是指的总称,又称,是人对和的认识活动,包括感知觉、 记忆、___________ 、想象、 _____________ 、创造性、问题解决等过程。 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幼儿智育是根据幼儿的规律和知识、技能形成的对幼儿实施的一种教育, 是通过发展___________ 、来开启幼儿___________ 的教育。 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知能力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与的掌握方面。 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的领会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实现的过程,它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两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与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1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阶段名称年龄图式功能特征感觉运动阶段 0~ 2 岁凭感觉与动作以发挥其图式功能;由本能性的反射动作到目的性的活动;对物体认识具有物体恒存性概念。 前运算阶段 2~7 岁能使用语言表达概念,但有自我中心倾向;能使用符号代表实物;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见及事物的全面。 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能根据具体经验思维解决问题;能理解可逆性的道理;能理解守恒的道理。 形式运算阶段 11 岁以上能抽象思维;能按假设验证的科学法则解决问题;能按形式逻辑的法则思考问题。 2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答: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可分为四个阶段:( 1 )认识个别对象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只看到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某一个方面。 ( 2 )认识空间联系阶段。 此阶段儿童能感知到各个对象之间能直接感知到的空间联系。 幼儿的图画认识能力大部分属于认识个别对象和空间联系阶段。 ( 3 )认识因果联系阶段。 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联系。 .. .

( 4 )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此阶段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的把握对象整体,理解图画主题。 小学低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阶段;中年级学生大部分属于认识因果联系阶段;高年级学生大部分属于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另外,儿童观察力的发展也受材料熟悉程度的影响。 若所观察的对象是儿童生活中经验过的,能为他们所理解的,就能表现出较高的观察水平;反之,所观察的若是儿童不熟悉的材料,观察水平就不高。 3 .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具有哪些特点?一、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经常要求小学生按照教学目的产生相应的想象。 例如,在读课文时,要求儿童富有表情地朗读,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情节;在作文中,要求儿童围绕主题进行构思等。 因此,他们想象的有意性就迅速发展起来。 但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想象的主题易变性还比较明显,想象不能很有效地指向某一预定的目的,尤其对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或不熟悉的事物,他们的想象往往显得简单贫乏。 二、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的容常常是事物的简单再现,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 随着教学的深入,生活围的逐渐扩大,知识经验的丰富,表象的积累和言语的发展,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再造想象更富有创造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