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优秀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23诗词曲五首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XXX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XXX。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明白: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溢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扫兴(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甚么?明白: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画了一名少年参军数十年后返回故乡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明确:这是一首XXX,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明白:前面重在XXX,后八句首要是写送别。

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 诗词曲五首 (导学案)(学生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  诗词曲五首 (导学案)(学生版)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并认识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2..学习并感悟诗词曲的境地及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诗歌。

3.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掌握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深刻领会作品所包括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理想【学习重点】学生不仅需要理解诗歌的内涵,还要能够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进而背诵和默写诗歌。

这一过程旨在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难点】诗歌往往蕴含着诗人深厚的情感和理想追求,这需要学生在理解诗歌表面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深层含义。

这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生阅历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是一个学习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3.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热爱幸福、和平生活的情感。

【学习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并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学习难点】分析品读诗歌的艺术手法,品味艺术魅力。

【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乐府诗集》代所编。

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二、了解背景汉朝时,北部边界时常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

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些人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生活中。

这首诗就写了一个少年出征的老兵回家后不见亲人的痛苦经历。

三、阅读与讨论(一)朗读诗歌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赏析好词佳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赏析好词佳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

【课前预习】(一)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二)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岑参(约715—770),代诗人。

从军多年,对边疆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因而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

他的诗气势豪迈,色彩鲜明,风格多样。

与齐名,并称“高岑”。

代表作有《岑嘉州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宋思想家、文学家,派代表词人之一。

其词大多抒写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后人把他和婉约派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称作“”。

有《稼轩长短句》存世。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政治家、文学家。

《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是他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的两首诗。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代文学家。

所作散曲以著称。

代表作有《三事忠告》(《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三书之合集),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2.背景资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间。

天宝十三年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在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第二年阳春三月),被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建功立业之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23.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⑷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能力目标:⑴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⑵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3、德育目标: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过程第 1 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识梳理1、走进作者三、鉴赏:《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学案简介本学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诗词曲五首》这个单元。

本单元包括五首名诗,分别是李清照的《如梦令》、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辛弃疾的《夜行黄沙道中》和元好问的《摸鱼儿·秋思》。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会对这些名诗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学习五首名诗,掌握其主题和表现手法。

•学习诗歌鉴赏常识,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培养鉴别文学作品的能力,分析并理解文学作品的意蕴。

学习内容诗歌鉴赏常识在学习五首名诗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些诗歌鉴赏的常识。

这些常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欣赏诗歌。

以下内容仅为简单介绍,详细内容可在教材中找到。

1.诗的基本构成诗的基本构成由韵脚、押韵和节律三部分组成。

2.诗的辞格辞格是指用诗歌特有的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使文学作品具有艺术效果的方式。

3.诗歌鉴赏方法诗歌鉴赏主要包括词义理解、修辞手法分析、情感体验和写作手法仿效等。

诗词曲五首本单元包含李清照的《如梦令》、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辛弃疾的《夜行黄沙道中》和元好问的《摸鱼儿·秋思》。

每一首诗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在学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诗歌的背景背景是指诗歌创作的社会、历史、文化等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分析诗歌的内涵诗歌主题一般体现为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观念、价值等,我们需要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表现手法来掌握它。

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表现手法主要包括词语运用、辞格运用、符号运用等方面,我们需要通过分析找出它所表现的意义和情感。

学习方法1.阅读理解首先要进行的是对每首诗的阅读与理解,对诗歌的内容及其中的词语和结构等逐一分析,对于不理解的要及时求助老师或同学进行讨论。

2.朗读演绎学习诗歌的朗诵方法,尽量将诗歌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23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教师版)(最新整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23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教师版)(最新整理)

23.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⑷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能力目标:⑴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⑵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3、德育目标: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过程第 1 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识梳理1、走进作者三、鉴赏:《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 “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导学案课题:《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科:语文年级:九年级下册课时:第二十四课教学目标:1.了解五首诗词曲的背景和作者。

2.能够读懂诗词曲,理解其中的意境。

3.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2.读懂诗词曲并理解其中的意境。

教学难点:1.理解诗词曲之中的含义和意境。

2.学会用正确的语调朗读诗词曲。

教学准备:课文教材、多媒体设备、背景音乐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老师向学生介绍本课的内容。

2.播放古代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进入古代文学的氛围。

输入(15分钟)1.学生齐读本课课题《诗词曲五首》,并课前预习。

2.老师讲解每一首诗词曲的背景和作者。

3.老师播放配乐,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音乐美。

4.分组讨论每一首诗词曲的诗意和意境。

练习(20分钟)1.学生分组朗读每一首诗词曲。

2.老师对每组朗读进行点评和指导。

3.学生个别或小组朗读,并自我评价。

巩固(10分钟)1.老师提问,让学生回答本课的问题。

2.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本课课文的体会和感悟。

3.学生归纳总结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堂延伸(10分钟)1.老师向学生展示古代文学的精彩片段。

2.学生观看并讨论该片段的意义和价值。

3.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课堂小结(5分钟)1.老师复习本课的内容并总结。

2.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并给予自我评价。

板书设计:诗词曲五首:1.诗《登鹳雀楼》——王之涣2.词《静夜思》——李白3.曲《渔舟唱晚》——唐继尧4.曲《长相思》——纳兰性德5.曲《钗头凤》——李清照参考答案:导入:首先向学生介绍本课的内容,让他们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是五首优美的诗词曲。

同时播放古代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营造古代文学的氛围。

输入:学生齐读本课课题《诗词曲五首》,并介绍每一首诗词曲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每一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练习:让学生分组朗读每一首诗词曲,并进行点评和指导。

【部编人教版】2019年春语文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23《诗词曲五首》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2019年春语文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23《诗词曲五首》教师版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文本内容。

2.品味文本语言,感受语言魅力。

 3.结合具体内容,体会文本情感。

【教学过程】十五从军征一.新课导入(播放古代从军出征视频)二.相关介绍“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1.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四.细读感悟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残酷的兵役制度。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2.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3.那到底是怎样的凄凉景象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文本内容。

2.品味文本语言,感受语言魅力。

3.结合具体内容,体会文本情感。

【教学过程】
十五从军征
一.新课导入
(播放古代从军出征视频)
二.相关介绍
“乐府”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
1.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四.细读感悟
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残酷的兵役制度。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2.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3.那到底是怎样的凄凉景象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
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
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

(言之成理即可)
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

5. 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突出老兵“出门东向看”与“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6. 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学习目标】
1.能够有韵律的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独特的画面美、语言美。

3.能够体会诗人情感,学习其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别董大》高适
二.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
岑”。

三.写作背景
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相关介绍——边塞诗: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

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

在唐代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 结合注释疏通大义。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

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

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

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3. 朗读诗歌,找出线索,分析诗题的含义。

4. 再读诗歌,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五.细读感悟
1.朗读咏雪部分,说说诗人写雪景的顺序。

2.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边塞雪景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新奇的比喻,写出了雪的皎洁,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

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

(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开阔的胸襟。

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湿”:描摹出雪花在罗幕慢慢融化的情景。

“狐裘”“锦衾”:本是高级御寒品,却不暖、嫌薄,帐中尚且如此,帐外更不必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