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装的演变看历史的进程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史中国古代服饰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的服饰主要以树叶、兽皮、鸟羽等为材料,形式简单、粗糙。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服饰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和制度。
1. 先秦时期: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的成熟期。
这一时期的服饰主要由上衣、下裳两部分组成,主要是深衣的形式。
此外,还出现了冠、冕等礼服形式。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古代服饰进一步发展。
秦朝时期,服饰以黑色和红色为主色调,强调华丽的装饰和细节。
而汉朝时期,服饰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出现了许多方便日常穿着的款式。
3.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的变革期。
这一时期,士大夫阶层兴起了一股追求奢华、讲究风度的风气,服饰以宽衣博带为主,呈现出飘逸、柔美的风格。
4.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的繁荣期。
这一时期的服饰融合了中原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元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特色。
女性服饰以华丽的色彩和繁复的款式为特点,如唐装、汉服等。
5. 宋元时期: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期。
这一时期的服饰以简洁、清新、典雅为特点,强调自然、舒适、实用的设计理念。
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服饰款式和服饰文化,如宋裙、元袍等。
6. 明朝和清朝:明朝和清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期。
这一时期的服饰在款式、色彩、材料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变革。
明朝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服饰款式和工艺技术,如明式旗袍、蟒袍等;而清朝时期则出现了许多新的服饰元素和风格,如满族传统服饰与汉族传统服饰的融合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服饰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特色和风格。
这些服饰不仅具有实用性和舒适性,更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服的历代演变发展及特点

汉服的历代演变发展及特点汉服是指中国传统的服饰,起源于汉族的传统服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汉服的历代演变发展及其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古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代、明清。
古代汉服的特点是简朴、端庄,注重礼仪。
男性的汉服一般由衣、裳、襦、裳腰、裳袴等组成,女性的汉服则由衣、裙、饰带等组成。
古代汉服颜色单一,主要以白色、黑色为主,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颜色的审美追求。
古代汉服注重尺度和线条的优雅,追求服饰的和谐与平衡。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服开始出现变化。
这一时期的汉服注重装饰和华丽感,衣物上加入了丰富的装饰品,比如绣花、金银丝等,使得汉服更加精致华丽。
同时,汉服的颜色也开始多样化,除了白色、黑色,还加入了红色、绿色等鲜艳的颜色。
隋唐时期,汉服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变革。
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繁荣,汉服逐渐走向繁华和奢华。
在这一时期,汉服的款式更加多样化,男性汉服的袖子变宽变长,女性汉服的裙摆变得宽大、庞杂,衣袖也变得宽大飘逸。
同时,汉服的颜色也更加丰富,不再局限于素色,而是加入了各种鲜艳的颜色和花纹。
宋代是汉服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汉服开始回归简约与庄重。
宋代的汉服注重舒适度和实用性,减少了装饰品的使用,更加注重线条和质感的表达。
男性汉服的袖子变窄变短,女性汉服的裙摆也变得较为简约,重点体现了服饰的曲线美和简洁感。
明清时期,汉服的发展又有了新的变化。
明代的汉服继续保持了宋代汉服的简约风格,注重线条和质感的表达。
清代的汉服则更加强调庄重和威严,男性汉服的袖子变得更加宽大,女性汉服的裙摆也更加宽阔,富有雍容华贵的特点。
总体来说,汉服的历代演变发展展现了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轨迹和文化内涵的变化。
从简朴端庄到繁华奢华,再到简约庄重,汉服的变化不仅仅是服饰款式和颜色的改变,更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演进。
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符号之一。
中国服饰发展史总结

中国服饰发展史总结中国服饰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随着时代的演变和文化的交融,中国服饰不断发展、演进,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以下是中国服饰发展史的总结内容:1. 新石器时代服饰(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600年):新石器时代是中国人类文明的起源时期,服饰简单朴素,多以兽皮、兽骨、竹简等为材料制作衣物。
在这个时期,服饰主要以保暖和保护身体为目的,没有过多的装饰。
2. 古代服饰(公元前1600年-公元1840年):古代服饰的发展主要受到周、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服饰逐渐丰富,不再只是保暖的工具,注重美感和社会地位的体现。
例如,汉代的袍子和襦裙成为了主要的服饰,唐朝时期的华丽服饰展现了盛世的豪华。
3. 民国时期服饰(1912年-1949年):民国时期的服饰带有现代化和西方化的影响。
随着国家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服饰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西装和长袍成为了主流。
随着电影和音乐的兴起,时尚和潮流开始影响人们的穿着方式。
4. 当代服饰(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崛起和独立性的增强。
在当代中国,服饰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国际化、经济发展和年轻人对时尚的追求。
中国传统服饰和西方服饰不断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例如汉服复兴运动以及中国设计师在国际时尚界的崛起。
总的来说,中国服饰发展史展现了中国人民对服饰的追求和创新。
从简单的兽皮到华丽的汉服,从受到西方影响的民国时期到当代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中国服饰发展史见证了中国社会的演变和文化的传承。
中国服饰的演变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中国的服饰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多样化的风格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夏朝的服饰演变探寻古代中国的时尚趋势

夏朝的服饰演变探寻古代中国的时尚趋势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也是追溯中国古代时尚趋势的起点。
在夏朝时期,服饰作为人们外在表达身份和审美的重要方式,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夏朝的服饰演变,以此来揭示古代中国的时尚趋势。
一、夏朝时期的服饰特点夏朝时期的服饰以简洁、朴素为主要特点。
据《尚书·洪范》记载,“夏道纯一”,可见夏朝时期重视简朴和纯洁的价值观。
在服饰方面,夏朝人民以穿戴兽皮、麻布以及丝织品为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时尚风格。
夏朝男性的主要服装包括束腰兽皮裙、麻布衣以及头戴带有羽毛装饰的礼帽。
束腰兽皮裙象征着男子的威严和地位,而麻布衣则是日常穿着的基本款式。
男性头戴羽毛装饰的礼帽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展示了夏朝男性的权威和尊贵。
而夏朝女性的服装则以束腰长裙为主要特征。
长裙由麻布或丝织品制成,穿着舒适、特色鲜明。
女性还会佩戴头饰和珠宝等装饰品,以突显自己的高贵和华丽。
二、夏朝服饰的演变1. 简朴向华丽转变:随着夏朝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服饰开始从简朴转向华丽。
在贵族阶层中,服饰逐渐增加了细节装饰,如金银装饰、宝石镶嵌等。
这些装饰的加入,使服饰更加华丽,在夏朝社会中展示出了贵族的荣耀和地位。
2. 礼仪与形象的重要性:夏朝人民十分重视服饰在礼仪和形象塑造方面的作用。
尤其是在官方场合,人们会根据自己的职位地位选择合适的服饰。
这种趋势对后世的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区域差异的出现:随着夏朝国力的增强,不同地区的服饰风格也开始出现差异。
北方和南方地区的气候和文化差异,使得服饰的材质、款式和颜色都有所不同。
这种区域差异大大丰富了夏朝时期的服饰文化,也为后来的时尚发展提供了借鉴。
三、夏朝服饰对后世的影响夏朝时期的服饰演变,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时尚趋势,也为后来的服饰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先,在夏朝时期,人们开始注重服饰与身份、地位的相称。
这一观念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选择服饰的重要标准之一,体现着古代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服装演变发展历史配图说明

附:
图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图二、清朝时期的旗袍
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
图三、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
后又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新式旗袍的雏形。
内穿倒大袖短袄,外套无袖长马甲。
图四、最左为民国时期流行的旗袍;右中为颇受争议的民国旗袍。
图五、现代旗袍的剪裁更突出了人体的曲线美
图六、20世纪90年代后的新式旗袍(左起一、二)
图七、旗袍的西化:具有国际风味的旗袍(右起一、二)。
服装的历史与流行趋势

服装的历史与流行趋势
服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人类穿着的是动物皮毛和植物纤维做成的简单衣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服装逐渐发展成为文化和社会的象征,不仅仅是抵御寒冷的工具。
在欧洲的中世纪,服装是身份和阶级的象征,贵族和平民穿着大不相同,并且有特定的颜色和装饰。
在现代,服装的流行趋势随着社会和文化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变化。
从20世纪初的“流线型”风格到60年代的嬉皮士文化,再到70年代的追求自由和舒适的服装,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时尚潮流。
然而,有一些经典的服装款式和设计在时尚界一直风靡不衰,如牛仔裤、白衬衫、小黑裙等。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服装的设计和制造也在不断创新和变化。
现代的服装设计师不仅需要了解流行趋势,也需要考虑可持续性和环保等问题。
因此,今后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同时也将更加追求个性和多样化。
汉服的历代演变发展及特点

汉服的历代演变发展及特点
汉服,即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汉服的演变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商周时期:汉服最早的形态出现在商周时期,这一时期的服饰以“上衣下裳”的形式出现,即上身穿衣,下身穿裳(即裙子)。
衣长较短,一般只到腰部,而裳长较长,一直垂至脚踝,且在腰间束一条宽带,以固定衣服。
2.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服饰也开始发生变化。
这一时期的服饰开始向长袍发展,下裳也逐渐变短,不再垂至脚踝,同时出现了一种名为“深衣”的新型服饰,它将上衣和下裳连为一体。
深衣的流行标志着汉服逐渐走向成熟。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汉服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冠冕制度。
男子常以束发并戴冠作为身份的象征,而女子则多以梳髻为主。
同时,这一时期的汉服在款式和面料上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如直裾、曲裾、襦裙等。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服饰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汉服开始向宽衣大袖的形式发展,同时配以各种饰品,如玉佩、绣花等。
5. 唐宋元明清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汉服在保持基本形制的同时,开始融入更多的文化和艺术元素。
如唐代出现了“唐装”,宋代出现了“褙子”,清代则出现了“旗袍”等具有时代特色的服饰。
总的来说,汉服的演变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特点主要包括款式多样、宽衣大袖、讲究色彩搭配、注重细节装饰等。
同时,汉服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服装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

中国服装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一、古代服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公元前5000年-1840年)中国服装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服饰主要以兽皮、树皮和植物纤维为材料,制作简单,功能性强。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麻、蚕丝等纤维材料制作衣物。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封建王朝相继建立,社会分工愈加细化,人们的服饰也开始展示出明显的阶层特征。
贵族阶层的服装以丝绸为主要材料,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而平民百姓则使用麻布或粗布制作的衣物。
随着中原文化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中国的服饰文化也开始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汉朝时期,中国的丝绸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中国服饰的样式和工艺也开始传入西方国家。
二、近现代中国服装的转型与创新(1840年-1949年)19世纪初,中国遭受列强侵略,传统的服饰文化受到冲击。
西方的服装和时尚开始进入中国,这对中国的服装产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的服装制作工艺逐渐改变,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被机械化取代。
同时,西方的剪裁和设计理念也开始融入中国的服装设计。
民国时期,中国的服装产业进一步发展。
上海成为当时的时尚之都,吸引了大量的设计师和制衣工匠。
中国的服装设计开始注重个性和时尚感,各类服装设计师和时装公司纷纷涌现。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服装发展(1949年至今)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服装产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在建国初期,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和物资短缺,中国的服装产业发展缓慢。
然而,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服装产业开始迅速崛起。
1980年代,中国的服装生产开始大规模扩张。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国之一。
同时,中国的设计师也开始崭露头角,中国的时装周逐渐成为国际时尚界的焦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服装市场逐渐分化。
高档品牌和快时尚品牌纷纷涌现,消费者对于服装品质和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今,中国的服装产业正朝着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服装的演变看历史的进程一、研究中国服装演变历程的目的探求社会风俗的变迁,研究民间审美旨趣的变化,从服饰变化中,看出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的态势,也可以从中为美学的研究,提供直接或者间接的证据,同时,可以看出政治力量对于民间文化的整合,传统礼法与民间取向的斗争。
通过服装的研究演变帮助人们更好、更全面、更透彻的从服装的演变中了解历史的进程。
服装的演变伴随着中国历代封建统治王朝的历史进程,统治阶级的统治特点及其当时的民风民俗。
而本次课题是通过历史服装的演变过程,充分解剖服装的各个特点和代表的具体含义,直观明了地向人们展示服装的形态特征,帮助人们充分了解中国古代到当至今的历史,有助于让人们喜爱历史、探究历史、记住历史。
二、中国服饰演变的因素中国古代的服饰因经济发展状况,思想观念国家政策,外来文化影响等而发生演变。
1、文化观念方面:如民俗、风俗和审美观等等变化。
2、生存需求方面:如劳动、作战和舒适度等等要求。
3、技术经济方面:如材料、工艺和经济性等等发展。
4、科学认识方面:如对健康、环保等等认识逐步深入而变化。
5、政治改革方面:如三大改造后人们统一流行绿军装、列宁装。
6、竞争市场方面:如明朝后期大型商帮的出现,其市场竞争尤为激烈。
7、经济实惠方面:如有些贫困地区经济困难会选择比较便宜简便的服装。
三、中国服饰演变的特点中国服饰可谓是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只要认真细致地观察中国各时期的服装服饰,就不难发现,这种民族性、丰富性、多样性、实用性、区域性特点的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独特文化传统的结晶,是与自然生态和谐的象征,又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着装上强化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意识,着装风格呈现出朴素节俭和实用、统一的特征。
这一方面与经济水平的落后有关,另一方面也是集体政治意识的反映。
民主、艰苦奋斗和集体主义等时代精神在服装上的体现是简朴和实用的。
改革开放后,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百货大楼买衣服穿。
但是店铺很少。
一个城镇只有一两家百货大楼。
可是现在的商店到处都是,还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专卖店等等80年代初,棉布衣已经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化纤面料,如的确良,二合一,三合一。
而如今,各种面料的衣服应有尽有,退了休的棉织衣料也成为最舒适的面料。
改革开放初期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
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年轻人的时尚。
喇叭裤也因此流行一时。
当然,那时候最普通的还是类似于中山装的的褂子。
现在人们的衣服样式多了,挑选起来更自主了。
当时,虽然是不愁吃不愁穿,但没有更多的钱花在衣服上,衣服的质量也不高,常常是开了线,撕裂了布,洗一洗,鲜艳的颜色也掉了下来。
人们的生活好了,在衣服方面也就更不用愁了,甚至出现了衣服泛滥的情况,看看现在的孩子,哪一个不是一橱子衣服?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到了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
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四、服饰的演变是历史发展的折射1、古代服装伴随着历史的演变先秦时没有棉花,所谓"布衣"是指用麻布裁制的衣服。
夏天穿的细麻布叫葛,冬装有袍和裘。
袍是穿在里面的夹衣,内是丝绵,充填新绵的叫襺,充填旧絮的叫袍。
穷人填不起丝绵,只能填些碎麻,叫做缊袍。
袍因是内衣,所以只能居家穿着,但不能作为礼服,外出时只能衬在正服里面。
短袍叫襦,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袄。
质地粗劣的襦叫褐。
裘是皮衣,先秦时代也是主要的冬衣。
秦汉时代的服饰比先秦要丰富。
男子的外衣亦统称为袍。
袍身长大的下摆叫袂,袖子宽松。
紧窄的袖口叫袪。
袍有衬里,是夹衣。
单衣叫。
袍和的衣襟都有曲裾和直裾两种,曲裾就是深衣。
深衣穿着时包裹身体行动不便,慢慢地被直裾的褕所取代了。
女子穿连体的深衣或者分体的襦裙,汉代女装的式样与男装差别不大。
先秦、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产生、初步发展时期,所以服饰比较简单。
隋唐时代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加上经济繁荣、社会开放,服饰也日趋丰富华丽。
开元以前女装以窄袖为时尚,胡服尤其盛行,初唐妇女多喜欢戴胡帽,穿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着软靴、系蹀躞带。
中唐以后衣衫又趋于宽大。
唐代社会上思想比较开放,常有妇女穿着男装,还流行袒胸的低领衣服,喜欢在襦衫外面罩一件对襟短袖衣,叫做半臂或半袖,肩部搭一条披帛。
唐代女裙的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尤其流行像石榴花那样的红裙,诗人称之为石榴裙。
男装以圆领窄袖袍衫为主要的服饰,靴已成为士庶通用的鞋了。
所以唐朝的服装体现了唐代的民族融合,经济繁盛的历史特点。
宋代把单上衣叫做衫,衫的袖口没有袪。
有作为内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为外衣的长大的衫,下摆加接一幅横襕的襕衫是男子的常服。
夹衣和绵衣叫襦和袄,襦袄是平民的常服。
宋代还流行在衣衫外面加罩一件不加横襕的宽大外衣,斜领交裾的叫直身,直领对襟的叫鹤氅。
女装外衣以襦衫和裙为主,上衣趋向短窄贴身,下裳流行褶裥裙。
内衣有抹胸和裹肚,裤子是不露在外面的,只有下等人才单穿裤子。
唐代流行的"半臂"是一种短袖外套,而宋代流行的外套叫背子,背子有长有短,有长袖有短袖,其特点是两边的衩一直开到腋下。
明代官员的袍服为团领衫,系革带,带上镶有玉片,这就是所谓的玉带。
职官的服色和花纹按品级高低而异。
前胸和后背各织一块方形的纹饰,叫做补子。
文官的补子绣飞禽,武官的补子绣走兽,纹样按品级各不相同。
儒生都穿镶黑边的蓝色直身,戴有黑色垂带的软巾,又称儒巾。
皂隶穿青色布衣,市井富民商人虽然能穿绫罗绸缎,但是只许用青色或黑色。
万历以后禁令松弛,艳衣丽服才遍及黎庶。
朝廷命妇的礼服为凤冠、霞帔和大袖衫,常服为袄衫和裙,很少穿裤。
背子穿得更加广泛,合领大袖的背子可以作为礼服,直领小袖的背子则为便装。
还有一种无领、无袖、长至膝盖对襟的马甲,叫做比甲,深受青年妇女喜爱。
满族入关建立满清后,用武力强迫汉人接受了满族的服饰。
男子的服饰有袍、衫、褂、裤。
清代的长袍以衩来区分贵贱,皇族宗室开四衩,官吏士人开两衩,一般市民不开衩。
袍的袖口装有箭袖,平时翻起,行礼时放下,因其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
职官朝服的胸背正中也各缝一块补子,称为补服。
补子也沿用明制文禽武兽,但是花纹与明朝不同,而且由于满清的补服是对襟的,所以胸前的一块分成两半。
有一种长不及腰、袖仅掩肘的短褂,叫做行褂,又叫马褂。
马褂以黄色为贵,非皇帝特赐不能穿。
还有马甲,北方称为坎肩或背心,是无袖短衣,男女都能穿。
男子下身穿裤,穿裙的已不多见。
清初改服易冠规定"男从女不从",所以妇女的服饰有满汉两式。
汉族妇女的头饰有簪、钗、冠子、勒子等等,满族妇女则以高如牌楼的"大拉翅"最具特色。
满族妇女的服装和男子相似,也是穿袍衫马褂,但一般比较紧窄,不像汉族女装那么宽大。
汉族妇女在清初仍然穿明装,以裙衫为主。
以后满汉服饰慢慢合流,衣衫渐趋短小,外面罩一件齐膝的背心。
女装特别讲究用花边来装饰衣缘,于是花边越滚越多,形成宽宽的衣缘。
晚清流行穿裤子,穿裙子的也渐渐少见了。
2、近代服装发展的趋势民国时期1923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服不但穿着不便,也不大适应当时我国人民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用要求,而当时我国盛行的大襟式长衫、对胸式短衬裤等“传统服饰”又不能充分表现推翻帝制后的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在实用上也有类似西服的缺点。
中山装的特点是在“企领文装”(即现在已不流行的青年装)上以为基础,稍加改进:在企领上再加一条翻领,这样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装、衬衣和硬领的作用;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还裁制成可以随着放进物品的多少而膨胀收缩的“琴衣袋”式样。
孙中山先生设计的长裤是:前面开缝,用暗钮扣扣紧,左右各一个大暗袋,裤腰处有一较小的暗袋(俗称“表袋”)。
左右臀部挖一暗袋,用软盖。
孙中山先生说,这样的“新装”保留了西服的部分长处,又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在任何场合穿上都显得庄重而不死板。
此后中山服便被外国人称为是中国的“国服”了。
继而服装发展史中的旗袍,中国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
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是民国20年代之后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民国女学生装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中西混合式的裙衫即“文明新装”,从保存至今的照片及实物资料来看,一般上衣窄小,领口很低,短袄衣身齐腹,略有翘腰,下摆成弧形者居多,衣袖过肘,袖口加宽成喇叭形,全衣无绣饰,衣色为白色、灰色、淡蓝色不等。
长裙为深色、黑色或条纹等,一般无皱褶,自然下垂至膝盖下,与短袄形成鲜明对比,把少女亭亭玉立,清纯娇小之美展露无遗。
此装扮朴素简洁和淡雅之中,尤其有中国民族服饰的风韵。
另一类女子学生服则为改良的旗袍。
这种服装是在原满族男女通用的旗袍的基础上结合西式服装简短的特点改良而来的。
改良后的旗袍由长及足面缩短至小腿,由直通式改为收腰式,袖子由宽大改为上贴下散式,领子仍保留高领。
这种旗袍剪裁简单,旗袍的形象和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十分契合,迎合了中国女性温和内敛的性格特点。
穿上这种旗袍的女学生无不给人一种规整、含蓄、端庄的东方女性之美。
在男学生中广为流行的是中山装,这是在民国时期学生装基础上进一步改装而成的,它将学生装的立领加上一条翻领,使一件衣服兼具西装上衣和衬衣硬领的功效;将原来学生装的三个衣兜改为四个带褶、外露的明袋,即随物品放入褶可伸展的“琴袋”,下面的两个大袋子大到可以放笔记本的程度,袋上再加软盖;衣服背部有中缝,在后背中腰处加有腰带;原来前襟的九粒单排扣简化为五粒扣,袖口处有三粒小排扣,后来又将下面两明袋与上面的两小口袋都改成了现在的平贴口袋,袋的软盖上开明眼加扣。
下裤则前面开缝,用暗扣扣上,前侧左右各一暗袋,再在前腰处开一暗袋,用来装怀表,右后臀部也挖有一个暗袋,用来装东西。
学生装和中山装以其特有的简洁朴素、大方得体以及所象征的新的时代精神,赢得年轻学生和进步青年的喜爱。
3、现代服装发展的多样化文革时期的服装,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
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
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
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属于中西合璧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