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梦想与理想

合集下载

读书成就梦想的故事

读书成就梦想的故事

读书成就梦想的故事篇一:读书成就梦想读书成就梦想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叫李钰欣,是王莽街道韦兆小学的学生。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自识字以来,书就一直伴我成长。

从古代的孔子到现代的鲁迅,从凿壁借光到悬梁刺股,人们读书手不释卷的例子不胜枚举。

古今中外,屹立于世间最璀璨最明亮的那颗明珠就是“知识”。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一个读书成就梦想的故事。

1809年2月12日,一个男孩出生在美国肯塔基州乡村一个穷苦农民的家里。

因为家里穷,他没有机会上学。

他一生中进学校上学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一年。

他的母亲能阅读,但从来没有学过写,而他的父亲也仅能写他自己的名字。

可是,他却被书籍强烈地吸引着。

他7岁开始上学,每星期只去学校2~3天。

从那时起,他开始了自己的启蒙教育。

他把燃烧过的木头当成”铅笔”,在粗糙的木板上练习写字母。

夜晚,他向母亲大声朗诵,还反复阅读。

十几岁时,他从50里范围内的所有邻居那里寻找并借回很多书,包括、和。

他抓住一切机会认真阅读。

当其他小伙伴在山上玩捉迷藏游戏的时候,他却手捧书本在一棵树下阅读。

吃完饭后,他又很快拿起书本。

21岁时,他决定外出。

最后在一个小村庄安顿下来。

这个小村庄有6位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他们允许他随时借阅他们的书籍。

在此后的7年,他做过两份工作,都是允许他可以长时间读书而不受打扰的工作。

第一份工作是商场店员,第二份工作是邮递员。

他在接待顾客之余,广泛阅读了哲学、科技、宗教、文学、法律和政治学方面的书籍。

事实上,通过阅读,他自己授予了自己一个优等的大学毕业文凭。

1837年,28岁的他虽然连小学一年级都没毕业,却已经是伊利诺依州的执业律师了。

1861年,他通过参加竞选,成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

他就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亚伯拉罕林肯。

听了这个故事,相信你们和我一样一定会从中有所感悟、有所启迪吧?在人类历史上,因勤奋读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乃至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事例有如天上的繁星,数不胜数。

专题11 议论文阅读-【好题汇编】三年(2022-2024)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湖北专用)含解析

专题11  议论文阅读-【好题汇编】三年(2022-2024)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湖北专用)含解析

三年(2022-2024)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湖北专用)专题11 议论文阅读(原卷版)【2023年湖北省恩施州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面小题。

让阅读为青春增色徐川①最是书香能致远。

前不久,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切实引导激励青少年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任。

如何通过读书学习夯实基础、挺立脊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关乎个人成长成才,也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广大青少年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通过激发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检视阅读成效以充实自我、提升本领、增长才干。

②激发阅读兴趣,厚实青春底气。

阅读是青少年获取知识、启迪智慧的重要来源,也是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必由之路。

选一本好书入门,有助于激发阅读兴趣、唤醒阅读活力,让青少年愿意读、喜欢读、坚持读。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由阅读兴趣激发到阅读习惯养成,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学一阵”到“学一生”,青少年才能在博览群书、日积月累中提升思想道德品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独立思考、创新创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在感悟时代、紧跟时代中珍惜韶华,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提高自己。

③掌握阅读方法,点亮青春灯塔。

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阅读既要学会读“厚”,结合兴趣志向不断增加阅读量,争取广闻博览;也要学会读“薄”,把阅读所积累的知识融会贯通。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阅读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要保持“挤劲”“钻劲”“韧劲”,在阅读中享受乐趣、感悟人生、获得成长,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至千里之远、成江海之大。

除了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阅历感悟,以阅读升华精神、濯净心灵。

④检视阅读成效,激扬青春风采。

肖复兴《一幅画像》修改后的作文

肖复兴《一幅画像》修改后的作文

肖复兴《一幅画像》修改后的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我家有一幅非常特别的画像,画的是我的爷爷。

爷爷已经去世很多年了,我从来没见过他,只能通过这幅画像来了解他的模样。

这幅画像是一位很有名气的画家画的。

那位画家不仅画工很棒,而且超级有耐心。

他在画爷爷的时候,反反复复临摹了很多次,整整花了半年的时间才画完。

画像里的爷爷身穿一件深蓝色的长袍,头发和胡子都花白了。

他的眼神十分有神,仿佛就要从画纸里走出来一样。

爷爷的嘴角挂着一丝淡淡的微笑,显得格外和蔼可亲。

爷爷的双手很有特色,一只手放在书桌上,另一只手握着一支毛笔。

这两只手看起来异常有力,掌纹和指节都纹理分明,好像是一双饱经沧桑的手。

画像的背景是一间古色古香的书房。

书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古籍和文房用品。

墙角还有一盆绿植,显得分外清雅。

整个画面营造出一种沉稳内敛、高雅脱俗的氛围。

每次我看这幅画像,都会情不自禁地入了迷。

我会想象爷爷当年的生活场景:也许他正坐在书房里潜心著书立说;也许他正拿起毛笔提笔泼墨,为世人留下不朽之作;也许他正翻阅典籍,探究人生的种种奥秘......虽然我没见过爷爷本人,但我对他无比敬佩。

他一定是一位热爱学习、崇尚独立自由的杰出人物。

家里人常说,如果不是爷爷曾经建立的学校,我们就没有今天的好生活。

所以爷爷就像一颗永不落幕的恒星,永远照亮着我们家族的前程。

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像爷爷那样刻苦读书,将来也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只要我努力向上,定能不负爷爷对我的殷切期望!这就是我家那幅珍贵的画像。

它不仅是一件艺术瑰宝,更是一面鼓舞后人勇攀高峰的明镜。

它会永远伴随着我们一家人,成为家族接力传承的宝贵财富。

篇2我们老师最近布置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作业,让我们根据肖复兴老师的《一幅画像》这篇课文改写一篇作文。

我想了想,决定重新编织一个全新的故事情节。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和小伙伴们在学校操场上玩耍。

突然,一阵吱吱作响的声音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忆母亲》肖复兴读后感范文

《忆母亲》肖复兴读后感范文

《忆母亲》肖复兴读后感范文《母亲》是我极为欣赏和喜欢的一部作品。

它描写了前苏联时期工农人民为真理,为平等,为自由,为过上好的生活而不断奋斗的故事场面。

巴威尔·符拉索夫是工人区中钳工的儿子。

他偷偷地学习——因为这是工人所不能拥有的权利。

一些工人的子女和他一起读书、讨论问题、办报、散发传单,干起革命事业。

母亲起先担忧自己的儿子,慢慢的,她喜欢并钦佩这些年轻的革命者们,自己也受到了教育,参加了革命工作。

随着革命事业的不断壮大,沙皇反动政府开始迫害革命者。

但以巴威尔为首的组织却冒着生命危险宣传革命思想。

工农运动越来越浩大,群众的反响越来越强烈,母亲的思想觉悟也越来越高,她将整个心灵献给了属于人民自己的革命事业。

《母亲》是一部思想上的革命作品。

它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为自身利益而奋斗。

小说中,巴威尔这一群青年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壮丽的革命事业。

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为无数平民的利益到处奔走,演说、散发传单,用宣传去唤醒人民,使人民从以沙皇反动政府为主的压迫大众的机构中解脱出来。

他们追求真理、热爱和平,所以他们要奋斗,要用行动去打倒一切不平等的现象,去捍卫群众的利益,去创造社会主义的社会,去实现无产阶级的和平梦想。

他们崇高的理想和真诚的呼吁使无知的工农阶级觉醒,他们伟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染了身边的人。

母亲正是从一个柔弱、温顺、忧郁的传统工人区妇女变成了一个有着深刻见地、满腔热情、勇敢无畏的新时代革命工作者。

她不辞辛劳地长途跋涉送报纸、传单,不顾警察的残酷毒打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她和青年们一起带头示威游行,高高举起代表理性、真理、自由的旗帜,向世界宣告着革命者强有力的信仰;她忍受着儿子被捕、骨肉离别的痛苦,在一个个革命者接连入狱后仍坚持着实现自己的宿愿……当法庭审理这些革命者时,年轻人振奋人心的微笑显示着革命事业的光荣与革命工作者的顽强,他们慷慨激昂的演说宣示着坚定的信念:“……你们使人们无法生活,毁灭他们;社会主义却要把遭到你们摧残的世界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伟大整体,而且这一点——一定要实现!”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正义的光辉。

少年时代观后感

少年时代观后感

少年时代观后感周末一个人宅在家看上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多是一件美事,此时用文字表示自己的心情,写一篇观后感不失为一种好选择。

观后感展现了观众对作品的情感和认知也代表着观众的观点,写观后感可以锻炼我们的写作水平。

如何让作品名观后感显得更有逻辑性呢?我们今天为大家准备了一篇讲述“少年时代观后感”的好文章,请您向下拉以获取更多信息!少年时代观后感篇1我读了《我的少年时代》里面的故事后深有感触,有所启发,张丹丹因为有自己的梦想,成就了她登上了梦想的芭蕾艺术殿堂。

她出生在广州一个普通的家庭里,但她小时候的时光是快乐和充满梦想的。

有一天,她跟父母一起去看演出,那戏名叫《红色娘子军》。

演出一开始,她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那脚尖配合着动人的旋律极优美地在旋转着、跳动着。

看着看着,她简直痴迷得发呆了。

我从没有看过这么美妙的舞蹈,她觉得这是天底下最美的事物。

她问旁边的父母:舞台上跳着的叫什么舞?他们告诉我:那是芭蕾舞。

从那一刻起,芭蕾舞这三个字就跳进了张丹丹的脑海,跳进了张丹丹的心中。

她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上的演员,心里在幻想着:要是她也会跳芭蕾舞多好啊!没想到,就是这一场演出,不仅让张丹丹认识了芭蕾舞,而且还成就了张丹丹为之追求一生的事业。

张丹丹让我的心灵充满着心中的梦想,只要向梦想努力的前进,那才能做出一番成就。

少年时代观后感篇2不知为什么看了这部电影,心中似乎明白了什么,165分钟是一个男孩从6岁到18岁的成长历程,xx就在这短短165分钟中就过去了,我们就像那个男孩一般,一眨眼间,我们已经14岁了,时间如梭,过的飞快。

妈妈你知道吗?我终于知道那些黄蜂是从哪里来的了。

是吗?哪里?我想一定是,如果你刚好把水抖到空气里,然后就变成了黄蜂。

这两句话是在电影开头男孩与母亲的对话,也许你认为这个男孩的猜想十分可笑,但这个问题你有问过吗?也许你问过,但你可能问了就完了,可能你问了就等着其他人来告诉你答案,或许你已经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在这短短的句话中,充满了小男孩的好奇,但同时为他自己的猜想而高兴。

第7篇北大荒阅读及传统文化试题答案

第7篇北大荒阅读及传统文化试题答案

一、北大荒的那盏马灯肖复兴(12分)①四十四年前,我在北大荒一个生产队的小学校里当老师。

②说是小学校,就是一间用拉禾辫盖起的草房,其格局和当地农民的住房完全一样,只不过把烧柴锅做饭的外间,作为了老师的办公室。

说起老师,除了校长,就我一个。

我要教从四年级到六年级语文算术包括美术和体育所有的课程。

而且,这几个年级所有的学生都在一个班,当地叫做复式班。

拳打脚踢....,都是我一个人招呼。

③有一次,六年级算术课讲勾股定理,我带着学生到场院,阳光斜照下的粮囤,在地上有一个很长的阴影子,等到影子和粮囤大约成45度夹角的时候,我让学生量量影子的长短,告诉他们影子的长度就是粮囤的高度。

这种实物教学,让学生感到新奇。

④那天放学后,教室里的学生都回家了,只留下一个小姑娘还坐在座位上,我走到她的身旁,问她有什么事情吗,她站了起来,说:肖老师,今天,我们在地上量影子的长短,就可以不用爬到囤顶上去量了。

算术挺有意思,我想学算术。

我对她说:好呀,你好好学,上了中学,算术变成了数学,还有好多有意思的课。

⑤她接着问我:如果我学好了算术,是不是以后可以当咱们队上的会计?我说:当然可以了!然后,我又对她说,你干嘛非在咱们队上当会计呀,还可以到别处做很多有意思的工作呢!⑥说完这些空洞的但当时我自己也感动的话之后,她满意地背上书包走了。

我知道,她特意留在教室,就是为了问我这个问题的。

一个大人看来简单的问题,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孩子,却不简单,有时可能会影响她的一生。

某些看似美好的话,其实不过是一个漂亮的肥皂泡。

漫长的人生中,不要说残酷的命运,就是琐碎的日子,也会粗粝地让孩提时的梦想灰飞烟灭。

那时候,她年龄小,不会懂得,即便我年龄比她大多了,就懂得了吗?⑦四十四年过去了,我已经忘记了她的名字。

只记得她是我们队上车老板的女儿,车老板是山东人,长得人高马大,她随她爸爸,长得也比同龄人高半头。

⑧在我教她的那一年里,我让她当算术课代表,她特别高兴,每天帮我收发作业本,她自己的作业写得非常整洁,算错的题,都会在作业本上重新做一遍。

永远的校园

永远的校园

永远的校园肖复兴《永远的校园》是肖复兴写的一篇具有浓郁抒情意味的回忆性散文,写于1999年,发表于《人民教育》。

文章的开头,作者首先简要交代了自己与校园相关的生活经历。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在我人生52岁中,我上了16年的学,当了大、中、小学的老师10年,一共26年,校园生活占去了一半还要多一点。

”可见,校园对于作者一生的重要性。

但作者却离开了刻印在他生命里的校园,而且当初离去时是那样的毅然。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常常为当初的选择自责,觉得这种离开是对校园的一种背叛。

因此,离开校园之后,常常想起校园的生活,也更加怀念校园。

这样,自然引发了下文对校园的回忆。

1.我离开校园的时间已经很长了。

我是1982年大学毕业,留校教了3年的书,而后自以为是要闯荡更广阔的生活,那样毅然离开校园的,算算至今已有14个年头了。

在我人生52岁中,我上了16年的学,当了大、中、小学的老师10年,一共26年,校园生活占去一半还要多一点。

可见,校园刻印在我的生命里,而我却离开了它。

我常想起校园,常责备自己当初那样的选择是不是对校园的一种背叛。

作者先写了自己读书的大学校园——中央戏剧学院。

1966年,肖复兴从北京汇文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央戏剧学院。

这一年,正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由于十年内乱,他未能读成大学。

1968年,作为知识青年,他和那一代的许多同龄人一起到北大荒插队。

1978年,高考制度恢复后,他再次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成为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这一年,他31岁。

1982年,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三年。

1985年,他毅然离开中央戏剧学院,只为了“要闯荡更广阔的生活”。

1999年,作者发表这篇散文时,正好是作者离开大学校园14个年头。

文章的第2、3段写的正是作者上大学的经历、情景及感受。

当作者第二次到中央戏剧学院报到,是在他阔别这所校园12年之后。

这12年,正是青春最好的年华。

但是,由于那段荒诞的历史,作者的青春岁月被荒芜了,应该流淌在校园里的岁月,却渗进了北大荒的土地。

肖复兴《永远的校园》

肖复兴《永远的校园》
汇文中学父子母校?中央戏剧学院是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艺术院校是中国戏剧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是世界著名的艺术院校是我国戏剧影视艺术教学与科研的中心和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atec是从事戏剧影视艺术训练和实践的重要基地
❖ 肖复兴
永远的校园
2021/3/10
讲解:XX
1
❖ 章次: ❖ 课题: ❖ 课型:新授课 ❖ 课时:2课时 ❖ 第一课时
2021/3/10
讲解:XX
5
❖ 预习课文,重点解决生字生词
2021/3/10
讲解:XX
6
读一读
安谧 强悍 刹那 萧瑟
喧嚣 摇曳 甬道 弥漫
过滤 馥郁 氛围 浩渺
葳蕤 怅惘 嫉妒 葱茏
2021/3/10
讲解:XX
7
书写
❖ ( )得其所 ❖ 稍纵( )逝 ❖ ( )( )有礼 ❖ 纷至( )来 ❖ ( )桑 ❖ 明确: ❖ 适 即 彬彬 沓 沧
❖ “漾起” 写出了祝福之情自然产生并充盈作 者内心的过程
❖ “嫉妒”本是贬义,这里表现了作者对儿子 能进北大的羡慕
❖ 两个词都表现作者对校园的向往、热爱之情。
2021/3/10
讲解:XX
25
❖ 校园异常安静,百年历史的老钟还在,教学 楼巍峨的身影依然,儿子像小鹿一样蹦蹦跳 跳地跑下楼来……
❖ “还在”“依然” 明写校园的景物没有变化, 暗写时光流逝,校园永在;“像小鹿”用比 喻写出了儿子的青春气息和活力,与校园的 古老安静形成对比;暗示了校园的“永远” 就在于这一代代的年轻学子。
2021/3/10
讲解:XX
11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4、本文提到了哪些学校,作者与这 些学校
有什么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复兴:梦想与理想
动物是不会做梦的。

梦,是人类与动物重要的区别标志之一。

人类拥有梦,便拥有了和现实相对应的东西。

梦,拓宽了人的生命空间。

梦想,要比现实更为美好而令人向往。

但是,梦想并不是理想。

梦想,比理想更接近生命;
理想,比梦想更接近精神。

梦想,来自生命的实际体验;
理想,来自精神的遥远呼唤。

把要把澡堂子里的搓脚石,当成盆景里的上水石;
不要把蜘蛛织的尘网,当成能够捕鱼的渔网;
不要把蒲公英的种子,当成漫天飞舞的小鸟;
不要把天边的云锦,当成可以剪裁的衣料。

也许,这一切只可称之为幻想。

幻想和梦想有时很接近,它们几乎同样接近于生活中的现实,正如人们所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幻想和梦想是邻居,但它们与理想还有着一段不小的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