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茎类中药

合集下载

根和根茎类中药1

根和根茎类中药1

常见病虫害及其症 状:了解各种中药 材易患的病虫害, 如根部病害、叶部 病害等。
防治原则和方法: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包括农业防治、生 物防治、物理防治 和化学防治等。
农药使用注意事项 :合理选择和使用 农药,注意安全用 药和保护环境。
预防措施:加强田 间管理和养护,提 高中药材的抗病能 力。
采收时间:根据中药材的生长情 况和需求确定采收时间,一般遵 循“适时采收”的原则。
法使用
注意药物配伍 禁忌,避免不
良反应
孕妇、儿童、 老年人等特殊 人群需谨慎使

保存中药材时 要注意防潮、 防虫、防晒等
措施
配伍原则:根据 药材的性质、功 效和适应症进行 合理搭配,避免 不良反应和相互 作用。
配伍禁忌:某些 药材之间存在相 互克制、相互制 约的关系,如果 搭配不当,会影 响药效或产生不 良反应。
加工方法:对采收的中药材进行 清洗、干燥、炮制等加工处理, 以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长环境选择合适的采收方法, 如挖掘、剪摘、摘取等。
注意事项:在采收和加工过程中, 需要注意保持中药材的完整性和 新鲜度,避免受到污染和损坏。
当前中药材市场的现状和特点
采集加工:甘草一般在春秋两季采挖,除去泥土和杂质,晒干后即可入药。
功效作用: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咳嗽痰多、咽喉肿痛等症状。 注意事项:甘草虽然具有多种功效,但也有一些禁忌和注意事项。例如,甘草具有激素样作用,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导 致水肿、高血压等不良反应。此外,甘草还可能引起低血钾症,需要与保钾利尿药合用时应注意观察血钾浓度。
国际化趋势:中药材逐渐受到国际市场的关注,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

常用根及根茎类中药的鉴别要点

常用根及根茎类中药的鉴别要点

常用根及根茎类中药的鉴别要点
中药材中的根及根茎类药材是中药材中的重要类别之一,具有
广泛的药用价值。

然而,由于植物的多样性和相似性,对于根及根
茎类中药的鉴别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

以下是常用根及根
茎类中药的鉴别要点:
1. 形态特征,首先要观察根及根茎类中药的外形特征,包括大小、形状、颜色等。

不同的中药材在外形上会有明显的差异,比如
黄芪的根茎呈长圆柱形,外表黄褐色,而白术的根茎则呈不规则的
块状,外表白色。

2. 质地和硬度,触摸根及根茎类中药时,要注意其质地和硬度。

有些中药材的根茎质地坚硬,有些则比较柔软,这些特征对于鉴别
是非常重要的。

3. 气味,根及根茎类中药的气味也是鉴别的重要依据。

有些中
药材具有特殊的香气,有些则带有苦涩的气味,通过嗅觉可以初步
判断其品质和真伪。

4. 断面特征,对于一些根及根茎类中药,可以通过切割观察其
断面特征来进行鉴别。

比如人参的切面呈现出清晰的放射状纹理,而不良品则可能呈现不规则的断面。

5. 其他特征,除了以上几点外,还可以通过根及根茎类中药的其他特征来进行鉴别,比如纹理、根须、表面的纹路等。

总之,对于根及根茎类中药的鉴别需要综合运用形态学、解剖学、化学等知识,并结合实际经验进行判断。

在使用中药材时,建议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并咨询专业人士进行鉴别,以确保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根及根茎类中药

根及根茎类中药
根及根茎类中药
2、粉末: 淡黄色 ①纤维:韧皮纤维细长,胞腔小;木纤维
壁较厚。 ②石细胞:较少,壁厚,胞腔较大。 ③导管:网纹或具缘纹孔导管。 ④木栓细胞:多角形,棕色。 ⑤淀粉粒:多单粒,偶见2-3分粒组成的复
粒。根及根茎类中药【分】 黄芪含黄酮类、皂苷类;黄芪皂苷甲(Ⅳ)
具有降压、利尿、强心作用。 蒙古黄芪还含黄芪多糖等多种多糖,有些
根及根茎类中药
【成分】 含黄酮类物质。 注意:葛根长霉后总黄酮含量显著降低。
根及根茎类中药
甘草
【来源】 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 胀 果 甘草G. inflata、 光 果 甘 草 G. glabra 的 根 及 根 茎。
根及根茎类中药
【性状鉴别】 一、甘草: 1、根呈圆柱形,
【来源】 豆科植物野葛
或甘葛藤的根。
根及根茎类中药
【性状鉴别】 1、野葛根: 常为斜切或纵切的块
片,类白色或淡棕色, 表面有时可见残留的 棕色栓皮;切面粗糙, 纤维性强;质轻松; 气微,味淡。
根及根茎类中药
2、甘葛藤根: 纤维性较弱,有
的呈绵毛状。质 坚硬而重,富粉 性。气微,味微 甜。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膜荚黄 芪A. membranaceus的 根。 以栽培的蒙古黄芪质 量佳。
根及根茎类中药
【性状鉴别】

1、圆柱形,极

少分枝,上粗下
黄 芪
细。
2、表面灰黄色
或淡褐色,有纵

皱及横向皮孔。

栓皮易剥落,露
黄 芪
根及根茎类中药
2、红芪:豆科植物 多序岩黄芪的根。通 称“晋芪”。

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别要点

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别要点

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别要点一、引言根及根茎类中药是中药材中的一种重要类别,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丰富的营养成分。

因此,在中药鉴别过程中,对于根及根茎类中药的鉴别要点需要进行深入了解和掌握。

二、根及根茎类中药的分类1. 根类:是指以植物根部为原料的中药材,如黄芪、天冬、当归等。

2. 根茎类:是指以植物地下茎部为原料的中药材,如人参、党参、白术等。

三、外观特征鉴别要点1. 根类:(1)外形:粗壮而直立,表面多皱纹,枝干少。

(2)色泽:颜色较浅,常呈淡黄色或淡棕色。

(3)质地:质地较硬而坚实。

(4)断面:断面光滑而均匀。

2. 根茎类:(1)外形:表面粗糙不平,有明显的节间和节瘤。

(2)色泽:颜色较深,常呈灰褐色或灰白色。

(3)质地:质地较软而有弹性。

(4)断面:断面纤维分明,有明显的韧皮层和木质部。

四、气味和味道鉴别要点1. 根类:(1)气味:气味清香,具有特殊的药味。

(2)味道:味甘或微苦。

2. 根茎类:(1)气味:气味浓郁,具有特殊的药味。

(2)味道:味微苦或微甜。

五、理化性质鉴别要点1. 根类:(1)水分含量:水分含量较低,一般在10%以下。

(2)灰分含量:灰分含量较高,一般在5%以上。

(3)挥发油含量:挥发油含量较低,一般在0.5%以下。

2. 根茎类:(1)水分含量:水分含量较高,一般在15%以上。

(2)灰分含量:灰分含量较低,一般在3%以下。

(3)挥发油含量:挥发油含量较高,一般在1%以上。

六、显微特征鉴别要点1. 根类:(1)细胞构造:细胞壁较厚,细胞间隙小。

(2)组织结构:木质部发达,髓部较少。

2. 根茎类:(1)细胞构造:细胞壁较薄,细胞间隙大。

(2)组织结构:韧皮层发达,木质部较少。

七、总结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根及根茎类中药的鉴别要点主要包括外观特征、气味和味道、理化性质以及显微特征等方面。

在实际的中药鉴别工作中,需要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些要点,并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中药材分类 根茎类 草类

中药材分类 根茎类 草类

中药材分类根茎类草类
中药材是指用于中医药治疗的药用植物或动物。

根茎类和草类是中药材的两个重要分类。

根茎类中药材通常指的是植物的根和茎部分,而草类中药材则是指植物的地上部分,如叶、花、果实等。

这两类中药材在中医药治疗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根茎类中药材常见的有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等。

这些中药材通常具有补益气血、调理脾胃、益肾壮阳等功效。

它们多用于治疗虚弱体质、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等症状,常见于滋补药物和调理药物中。

而草类中药材则包括了大部分的植物药材,如菊花、金银花、薄荷、荆芥等。

这些中药材多具有清热解毒、散风止痛、宣肺化痰等功效。

它们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咳嗽、风热感冒等症状,常见于清热解毒类和宣肺化痰类药物中。

总的来说,根茎类和草类中药材在中医药治疗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们的药效各异,但都是中医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使用中药材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科学合理地选用适当的中药材,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草药别名大全之根茎类

中草药别名大全之根茎类

中草药别名大全之根茎类中草药以其独特的治疗功能在中医药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对于中草药的名称,除了其常用名称外,还有一些别名。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根茎类中草药的别名大全,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草药知识。

1. 黄芪(学名:Radix Astragali)别名:黄精、北五加、黄耆、黄皮、甘草头、白芪、钟乳草2. 当归(学名:Radix Angelicae Sinensis)别名:女药、血建草、恶胎芙蓉、男当归、川当归、龙胆草3. 丹参(学名:Radix Salviae Miltiorrhizae)别名:红参、鼠血草、地黄、赤箭、真参、三七、七活血4. 白术(学名: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别名:白苓、白草、秫草、白秫、地刘寄、大柱茎术、北五加、樟芷5. 知母(学名:Rhizoma Anemarrhena)别名:遗明、白藜、龙骨草、白药、马蔺、独蒜、白癣6. 鸡血藤(学名:Radix Muehlenbeckiae)别名:白花葛藤、天台山藤、白莲、藤藤葛、腺毛伏藏7. 茯苓(学名:Poria)别名:白茯苓、地胆、地黄、粉苓、猪苓、茯菟、麦肉8. 茶树菇(学名:Rhizoma Taphrins)别名:茶肉、土鸡腿、饼肉、茶花、黄花、鸡泡茶9. 半枝莲(学名:Rhizoma Belamcandae)别名:花会穿、傅引草、粉金硖、无心菜、美草10. 桃仁(学名:Semen Persicae)别名:扁桃核、桃脑、花开山、铁托子、瘦桃仁、焦桃仁、土桃仁11. 川楝子(学名:Fructus Toosendan)别名:山桠果、佛手子、鱼麦菜、熊列、山香子12. 牡丹皮(学名:Cortex Moutan)别名:脱西红花、芍药皮、水牡丹、鹿茸皮、赤芙蓉、土芙蓉13. 白芷(学名:Radix Angelicae Dahuricae)别名:丁香根、殺白蓮、羌活14. 金银花(学名:Flos Lonicerae)别名:忍冬藤、忍子花、金銀菊、钩吻花、黄形羊耳、木丙糖15. 陈皮(学名: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别名:龙眼皮、生龙眼、黑皮、柑皮、红皮16. 木香(学名:Lignum Aquilariae Resinatum)别名:沉香、沉水、乌水木、木天竺、罗布木、白檀香17. 防风(学名:Radix Saposhnikoviae)别名:待童、水当归、隔风根、长愁草、防山、躲风草18. 味菊(学名:Folium Artemisiae Argyi)别名:氹菊、滚滚心、狗草、狗蒺藜、白蓟、蚊母草19. 益母草(学名:Herba leonuri)别名:婆婆姜、益母之草、到老人、羊角穿、二婆种20. 茜草(学名:Radix Rubiae)别名:濯缨之草、草黄、贯众、似麦秸、黄草以上就是根茎类中草药的部分别名大全,这些别名不仅反映了中草药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还揭示了中草药在不同地区的使用习惯和传统文化背景。

根与根茎类中药1

根与根茎类中药1

【来源】为苋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
【产地】河南省,为“四大怀药”之一。
【采收加工】冬季采挖,除去须根,捆成小把
《本草经集注》云:“今出近道蔡庆者,最长大柔 润。其茎有节,茎紫节大者为雄,青细者为雌, 以雄者为胜。”
性味:味甘、苦、酸性,平。
归经:入肝经,肾经。
功能:散瘀血,消痈肿。
主治:腰膝酸痛;下肢痿软;血滞经闭;痛经; 产后血瘀腹痛;徵瘕;胞衣不下;热淋;血淋; 跌打损伤;痈肿恶疮;咽喉肿痛
【化学成分】芍药苷。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 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 连”。
【产地】味连 主产于重庆石柱县,四川洪雅、峨眉 等地。主要为栽培品,野生已不多见。为商品黄连 的主要来源。
雅连 主产于四川洪雅、峨嵋等地,为栽培品,极少 野生。
云连 主产于云南,原系野生,现有栽培。
【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 辛或华细辛的根和根茎。前两种习称“辽 细辛”。 细辛:常卷曲成团。根茎横生呈不规则 圆柱形, 具短的分枝。根细长,密生节 上,表面灰 黄色,平滑或具纵皱纹。质 脆,易折断, 断面平坦,黄白色或白色 。 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安全性检测】马兜铃酸Ⅰ限量
(将军、川军、锦纹)
之根及根茎类中药


黄建春
根类中药:无节、无节间、无芽或芽 痕。
根茎类中药特点:有节、有节间、有 芽或芽痕。
为小檗科植物淫羊藿、箭叶淫羊藿、 柔毛淫羊藿或朝鲜淫羊藿的干燥叶。
【来源】为蚌壳蕨科植物金毛狗脊的 干燥根茎。
【产地】主产于福建、四川等省
密被金黄色长柔毛,孢子 囊群生于叶背面,囊群盖 两瓣开裂形似蚌壳状
来源:为爵床

5-3根与根茎类中药根及根茎科属总结.

5-3根与根茎类中药根及根茎科属总结.

根茎: 狗脊、绵马贯众(叶柄残基)、黄连、升麻、北豆根、川芎、胡黄 连、白术、苍术、香附、石昌蒲、黄精、玉竹、重楼、土茯苓、知母、 山药、射干、莪术、姜黄 根及根茎: 细辛、大黄、虎杖、威灵仙、山豆根、甘草、人参、三七、羌活、 藁本、龙胆、徐长卿、白前、白薇、丹参、茜草、紫菀 块根: 何首乌、子参、草乌、白蔹、地黄、百部、天冬、麦冬、郁金 根: 牛膝、川牛膝、商陆、银柴胡、川乌(主根)、附子(子根)、白 芍、赤芍、防己、板蓝根、地榆、苦参、葛根、黄芪、远志、西洋参、 白芷、当归、前胡、防风、柴胡、北沙参、秦艽、紫草、黄芩、玄参、 巴戟天、续断、天花粉、桔梗、党参、南沙参、木香、川木香、 块茎: 延胡索、三棱、泽泻、天南星、半夏、天麻、白及 鳞茎: 川贝母、浙贝母
根及根茎科属总结
玄参科:玄参、地黄、胡黄连 茜草科:巴戟天、茜草 川续断:续断 葫芦科:天花粉 桔梗科:桔梗、党参、南沙参 菊科:木香、川木香、白术、苍术、紫菀 黑三棱科:三棱 泽泻科:泽泻 莎草科:香附 天南星科:天南星、半夏、石昌蒲 百部科:百部 百合科:川贝母、浙贝母、黄精、玉竹、重楼、土茯苓、天冬、麦冬、 知母 薯蓣科:山药 鸢尾科:射干 姜科:莪术、姜黄、郁金 兰科:天麻、白及
执业中药师考前辅导
第五章
根及根茎类中药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根及根茎科属总结
蕨科:狗脊(蚌壳)、绵马贯众(鳞毛) 马兜铃科:细辛 蓼科:大黄、虎杖、何首乌 苋科:牛膝、川牛膝 商陆科:商陆 石竹科:银柴胡、太子参 毛茛科:威灵仙、川乌、草乌、附子、白芍、赤芍、升麻 防己科:防己、北豆根 十字花科:板蓝根 蔷薇科:地榆 豆科:苦参、山豆根、葛根、甘草、黄芪 远志科:远志 葡萄科:白蔹 五加科:人参、西洋参、三七 伞形科:白芷、当归、羌活、前胡、川芎、藁本、防风、柴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绵马贯众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全体略呈圆锥形,稍弯曲, 表面黄棕色至黑褐色, 断面淡棕色,类多角形,有较大维管束 5-13个。 气特异,味初淡而微涩,后渐苦辛。
断面:
绵马贯众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性状鉴别: • 全体略呈圆锥形,稍弯曲, • 表面黄棕色至黑褐色, • 断面淡棕色,类多角形,有较大维管束 5-13个。 • 气特异,味初淡而微涩,后渐苦辛。
两者功效相同。
红芪药材
谢谢!
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 (发斑)疹,升阳止泻。 。
鉴别要点
野葛
粉葛
灰黄质韧纤维性极强 白色质坚粉性有纤维
9.甘草
甘草原药材
甘草是补气药。
豆科 甘草 胀果甘草 光果甘草 根及 根茎 甘草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 三萜类和黄酮类化合物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 止痛,调和诸药
黄芪的鉴别要点:
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粗下细,长 30-90cm,直径0.7-3.5cm 。 表面棕黄色,有不规则纵皱纹或纵沟 及横长皮孔。 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 “玉栏,金井,菊花心” 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黄芪断面: “玉栏,金井,菊花心”
黄芪与红芪对比
黄芪 来源 性状 功效 外皮淡黄色 红芪 豆科多序岩黄芪的根 外皮灰红棕色
胀果甘草药材
甘草粉末特征
晶鞘纤维 具缘纹孔导管 棕色块
甘草粉末特征
理化特征:
甘草甜素反应 取本品粉末置白瓷板上, 加80%硫酸数滴,显黄色,渐变橙黄色。
10.黄芪(红芪)
蒙古黄芪
黄芪是补气药。
豆科 膜荚黄芪 蒙古黄芪 根
主产于山西、黑龙江、内蒙古。
多糖类和皂甙类,主要有效成分为黄 芪多糖和黄芪甲甙。 补气固表,脱毒排脓,利尿生肌。
川牛膝 怀牛膝
牛膝是活血祛瘀药。
药材
来源 直径
川牛膝
苋科川牛膝根 粗0.5-3cm
怀牛膝
苋科怀牛膝根 细0.4-1cm
筋脉点
功效
3-8轮
2-4轮
活血祛瘀,通 补肝肾,强筋 利关节,利尿。 骨,活血散瘀。
图示川牛膝筋脉点:
5.川乌与附子
川乌药材
附子(乌头)是温里药。
川乌为毛茛科植物 卡氏乌头的干燥主 根或较小的侧根。附子为卡氏乌头侧根 的的加工品。 主产于四川和陕西。 附子加工品有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 、黄附片。 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 川乌有大毒,附子有毒。 川乌能祛风除湿,温经镇痛。 附子能温里祛寒,回阳救逆,温中止 泻。
性状
白色角质菊花纹 质轻松脆臭汗味
小结
1.绵马贯众 2.大黄 3.何首乌 4.牛膝 5.川乌与附子 6.黄连 7.白芍与赤芍
8.葛根
是什么? 鉴别要点?
葛根是辛凉解表药。
豆科 野葛 甘葛藤 根 野葛主产于湖南、河南、广东、 浙江、四川。 甘葛藤主产于广西、广东,多 载培,习称“粉葛”。 多种异黄酮类化合物
断面类多角形,有5-13维管束,环 列。 间隙腺毛 断面由淡棕色变为棕黑色不可用。
2.大黄
2.大黄
掌 叶 大 黄
大黄是什么?(泻下药)
大黄为蓼科植物药用大黄、掌叶大黄、 唐古特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甘 肃、青海、四川。其成分蒽醌衍生物具 有泻下作用。其功效为泻热通肠,凉血 解毒,逐瘀通经。
乌头原植物:
生川乌鉴别要点:
圆锥形,长2-5cm,直径1.5-2.5cm。 表面灰棕色或黑棕色,钉角。 断面多角形形成层环纹。 气微,味辛辣而麻舌,有剧毒。
6.黄连
味连药材图
黄连是清热燥湿药。
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云南黄连的 干燥根茎。 主产于四川东部,湖北西部。 含小檗碱。 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鉴别要点
根大,表面黄棕色。根茎横切面可见星 点,气清香,味苦微涩,嚼之有砂砾感, 唾液染成黄色。 粉末鉴别可见网纹导管及草酸钙簇晶。 其升华物显微镜检可见黄色针状或羽毛 状结晶,遇碱液显红色,其粉末或新鲜 断面或稀乙醇浸液点于滤纸上,在紫外 光下显深棕色荧光。
小结
根大色黄有星点, 清香苦涩砂砾感, 唾液染黄能升华, 荧光深棕泻下灵。
3.何首乌
何首乌为补血药。
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 含有卵磷脂。 性微温,味苦、甘、涩。 生首乌能解毒,消痈,润肠通便。 制首乌能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壮 筋骨。
鉴别要点:
块根纺缍形 表面红褐色 断面“云锦纹” 气微,味苦涩
何首乌横切面:
制首乌纵切片:
4.牛膝
绵马贯众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显微鉴别: 显微镜检可见间隙腺毛呈球形或棒状, 周韧维管束5-13个环状排列。 理化鉴别: 取其横切面,滴加 1% 香草醛的乙醇溶液 及浓盐酸,间隙腺毛显红色。 注意: 本品如贮藏过久,有效成分易分解, 如 断面变成棕褐色,则不宜再供药用。
断面:
间隙腺毛:
要点小结:
味连、雅连、云连性状对比
黄连理化鉴别:
黄连根茎折断面在紫外光下,木质部 显金黄色荧光。
7.白芍(补血药)与赤芍(清热凉血药)
白芍 来源 载培芍药根 产地加工 浙江、安徽。去 皮 化学成分 芍药苷
功效
赤芍 野生芍药、川赤芍的根。 内蒙古、辽宁等地。 不去皮。 芍药苷高
养血柔肝,缓急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止痛
味连鉴别要点:
鸡爪黄连 过桥杆 断面不平坦, 皮部暗棕色, 木部金黄色, 髓部红棕色, 有时中空。 味极苦。
黄连过桥杆
黄连断面
雅连
雅连鉴别要点:
多单枝
过桥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连
云连鉴别要点
多单枝 多无过桥,弯曲如钩
味连、雅连、云连性状对比
味连 鸡爪黄连 多分枝 有过桥 雅连 多单枝 过桥长 色黄味苦。 云连 多单枝 多无过桥 弯曲如钩



西安医学院 冯永辉
第七章
根与根茎类
1.绵马贯众 2.大黄 3.何首乌 4.牛膝 5.川乌与附子 6.黄连 7.白芍与赤芍
1.绵马贯众
是什么? 鉴别要点?
绵马贯众是什么?(驱虫药)
绵马贯众为鳞毛蕨科植物粗茎 鳞毛蕨的带叶柄基部的干燥根茎。 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 其成分绵毛精具有驱虫作用,功 能清热解毒,驱虫,止血。
鉴别要点
根圆柱形 表面红棕色或暗棕色 断面淡黄色,可见明显的 形成层环纹及放射状纹理, 具裂隙。 特异甜味。
甘草根横断面
光果甘草药材
外皮多呈灰棕色,不粗糙,皮孔细 小不明显。
光果甘草药材
胀果甘草
根木质粗壮,有的分枝,表面灰棕色或 灰褐色,粗糙;木质纤维多,粉性小。 根茎上芽多而粗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