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
以下是对《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第一章:道德经开篇,强调道的存在和无形无物的特性,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指出万物的生成与发展是由阴阳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第二章:强调道德经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意味着要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干涉,以无为的态度来引导事物的发展,达到真正的和谐。
第三章:强调道的隐秘性和深远无穷的作用,将其比喻为虚空、无为无形的存在,强调通过减少欲望、返璞归真,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第四章:指出道的特性是柔弱而无敌的,用“柔弱胜刚强”来形容,强调逆其自然、与道相违背的行为必然会导致自身的失败。
第五章:探讨天地万物的起源,指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永恒而无形的存在,通过修身养性来靠近道,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
第六章:强调谦虚和隐退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智慧是懂得保持谦逊低调,退让于人与事物,以达到长久地生存和改变的目的。
第七章:探讨因果循环的原理,指出自然界存在秩序和平衡,通过减少欲望和修养性情,可以逃离自身的束缚和痛苦,回归到自然之道。
第八章:强调善于自省和保持谦逊的重要性,认为处于高位的人应该保持低调,而处于低位的人应该保持谦虚,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第九章:指出道的深邃和无穷的效用,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了解和遵循道,而非追求权力和名利,实现心灵的真正安宁。
第十章:强调依靠自然的原则,通过顺应自然、遵循道的方式来达到成功,提出“守约以守其守,无欲以观其妙”的观点,强调不执着和适应变化的重要性。
以下是《道德经》11-30章的简要注解:第十一章:强调利用空间和负空间的原则,通过利用容器的空洞来使用它,强调某物体的价值取决于它的空白处。
第十二章: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观点,指出过度追求物质和感官享受会使人们变得盲目和耳聋,倡导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省。
第十三章:指出至柔者能胜刚强,提倡以柔和温和的方式应对问题和冲突,以取得最好的结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建议收藏)

国学经典⽼⼦《道德经》全⽂译⽂(建议收藏)[⽼⼦·第四⼗九章]圣⼈常⽆⼼[1],以百姓⼼为⼼。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在天下,歙歙焉[2],为天下浑其⼼,百姓皆注其⽿⽬,圣⼈皆孩之。
[注释]:[1]「⽆常⼼」,有本作「常⽆⼼」、「⽆⼼」,即⽆私⼼。
马王堆本「常」为「恒」,「⽆恒⼼」亦即不固执⼀⼰之⼼。
[2]「歙」,⾳「吸」,纳⽓⼊内。
「歙歙焉」,有灵⽓运⾏、并⾮⼈意之状。
[翻译]:圣⼈没有⼀⼰之⼼,⽽是⼀⼼为了百姓的⼼。
良善的⼈,以良善待他;不良善的⼈,也以良善待他,从⽽结出良善的果⼦。
信实的⼈,以信实待他;不信实的⼈,也以信实待他,从⽽结出信实的果⼦。
圣⼈在天下,以其⽓息使⼈⼼浑然纯朴。
百姓们全神贯注,凝视凝听,圣⼈则把他们当婴孩看待。
[⽼⼦·第五⼗章]出⽣⼊死。
⽣之徒,⼗有三;死之徒,⼗有三;⼈之⽣,动之于死地,亦⼗有三[1]。
夫何故?以其⽣之厚。
盖闻善摄⽣者,路⾏不遇兕虎,⼊军不被甲兵;兕⽆所投其⾓,虎⽆所⽤其⽖,兵⽆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死地。
[注释]:[1]从韩⾮⼦注。
不论⽣死,⼈皆有四肢九窍;送⽣致死,亦以此四肢九窍。
联系上句「出⽣⼊死」的总概括,以及后⾯的「夫何故?以其⽣⽣之厚」的总结论,此意顺达。
有⼈将「⼗有三」译为「⼗分之三」,不和此章深意。
[翻译]:⼈⼀⽣出来,就进⼊了死亡。
⼈以四肢九窍活著,⼈以四肢九窍死去,⼈以这四肢九窍,将⾃⼰的⽣命送到死地。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世⼈太贪婪今⽣的享乐了。
听说善于得到并持守真⽣命的⼈,⾏路不会遇到⽼虎,打仗不会受到伤害。
在他⾯前,凶⽜不知怎么投射它的⾓,猛虎不知怎么扑张它的⽖,敌兵不知怎么挥舞他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已脱离了死亡的境地啊![⽼⼦·第五⼗⼀章]道⽣之,德畜之[1],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常⾃然。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20句人生大智慧经典名句及解释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20句人生大智慧经典名句及解释《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其中的一些名句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
以下是20 句经典名句及解释: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第一章解释:道是无法言说的,能够说出来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名也是无法定义的,能够定义出来的名就不是真正的名。
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道德经》第二章解释:当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的时候,丑就产生了;当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的时候,恶就产生了。
3.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道德经》第四章解释: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4.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第五章解释: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顺其自然发展;圣人也是一样的,不偏袒任何人,而是一视同仁。
5.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五章解释:话说得太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不如保持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6.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第八章解释: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7.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道德经》第十三章解释:受到宠爱和侮辱都感到惊恐,重视大患就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
为什么说受到宠爱和侮辱都感到惊恐呢?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令人惊喜,失去宠爱令人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
8.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解释: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才完成;最大的声音,反而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
9.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简体原文 完美打印版

道 德 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惟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天之道。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各章主题思想概述

⽼⼦《道德经》全⽂及各章主题思想概述发布时间:2016-12-3编辑:互联⽹⽼⼦道德经全⽂第⼀章道可道,⾮常道。
名可名,⾮常名。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
⽞之⼜⽞,众妙之门。
第⼆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下相盈,⾳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处⽆为之事,⾏不⾔之教;万物作⽽弗始,⽣⽽弗有,为⽽弗恃,功成⽽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之治,虚其⼼,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常使民⽆知⽆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为,则⽆不治。
第四章道冲,⽽⽤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乎?虚⽽不屈,动⽽愈出。
多⾔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神不死,是谓⽞牝。
⽞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故能长⽣。
是以圣⼈后其⾝⽽⾝先;外其⾝⽽⾝存。
⾮以其⽆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章上善若⽔。
⽔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之所恶,故⼏于道。
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尤。
第九章持⽽盈之,不如其已;揣⽽锐之,不可长保。
⾦⽟满堂,莫之能守;富贵⽽骄,⾃遗其咎。
功遂⾝退,天之道也。
第⼗章载营魄抱⼀,能⽆离乎?专⽓致柔,能如婴⼉乎?涤除⽞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四达,能⽆知乎?第⼗⼀章三⼗辐,共⼀毂,当其⽆,有车之⽤。
埏埴以为器,当其⽆,有器之⽤。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有室之⽤。
故有之以为利,⽆之以为⽤。
第⼗⼆章五⾊令⼈⽬盲;五⾳令⼈⽿聋;五味令⼈⼝爽;驰骋畋猎,令⼈⼼发狂;难得之货,令⼈⾏妨。
是以圣⼈为腹不为⽬,故去彼取此。
完整《道德经》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奔马放辔,士人功成不必在多,而必须精益求精。道之行也,虽千万人吾往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欲而不得,病也。若能安之,天下将自定。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以下是《道德经》的完整文本:
道德经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之远也,其可趋也,夫孰為者?众人皆有以,而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读《老子》第六十四章有感

《老子》第六十四章片段解析及感悟法学院社会工作081班 080301110092 张松群摘要: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本文主要解析《老子》第六十四章的三个片段:“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及“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小议笔者对“防微杜渐,防患未然”、“谨始慎终,锲而不舍”和“特立独行,遵循规律”的感悟。
关键词:防微杜渐,防患未然;谨始慎终,锲而不舍;特立独行,遵循规律。
正文:1.《老子》第六十四章内容及语译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语译:“不动的物体容易把持,事情在没有迹象的时候易于图谋。
脆弱的东西容易破裂,事情在微小的时候容易解决。
事故没有发生就要着手预防,动乱尚未形成就要治理。
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芽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筐泥土垒起;千里远行,从脚下第一步开始。
(违背规律)强行作为必招致失败,得到的东西也会失去。
因为圣人无为,所以不会失败;手里不占有东西,所以不会失去。
人们做事,经常在快要完成的时候失败。
如果他能在最后像开始时一样谨慎,那么就不会失败。
因此,圣人希望人们没有贪欲,不稀罕难得的东西;学习世人所没有学的道,挽回众人的过错。
这样符合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妄为。
”①2.《老子》第六十四章片段解析及感悟2.1 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老子在开篇就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懂得透过事物的现象抓本质,每一种事物都是从微小慢慢变强大的,如果事物是积极地,向上的,健康的,那么我们就要从开始就培养事物,让其慢慢为我所用。
学习《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心得

学习《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心得*导读:《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在《河上公章句》中被命名为《守微》,主要论述了圣人无执、《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在《河上公章句》中被命名为《守微》,主要论述了圣人无执、欲不欲故无难易之情、无败失之患,故能辅万物之自然的人生哲理。
老子先指出事物在安、未兆、脆、微的阶段容易处理的四种情况,告诫人们做事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即在开始之前就要做好准备、打好基础,做到胸有成竹、防微杜渐;接着举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物发展规律皆由小而大、由近至远的三个例子,告诫人们做事要无为、无执、慎终如始,心意不可松懈,一点一滴地去做才能无败事。
然而,以上例子皆乃有欲之举措,易使人沦落于贪欲、妄为之中,因此老子又在本章结尾处说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告诫人们去实现自己的欲望时必须在努力奋斗中保持不欲的心态,才能复众人之所过、辅万物之自然。
本章中所说的欲不欲,很容易使人们理解为根除欲望,以不欲作为自己的欲望。
众所周知,人一生下来就有饮食与衣着等饱暖之欲望,可见欲望是与生俱来、自然存在的。
凡是顺应自然的事物就是符合道的(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我们若强行将欲望根除,岂不是违天逆道?芽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就在于人能够合理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如若连根除掉,人就不复为人了。
道生化了我们,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道赋予我们的精力去努力认识道、顺应道、效法道、进而报效道,勤而行之;我们去顺应道、效法道的这种心理意识就是老子所说的欲。
然而,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无状、无物的,要想效法道并非易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能够真正认识道而体道合真者稀有,因而老子又告诫我们既要慎终如始,又要保持不欲的心态,不能因其难得(难成功)而贵之,要学众人所不学,才能挽回众人常犯的过错,才能辅佐万物的自然发展。
若将欲不欲理解为太上爷要我们根除欲望的话,那么第一个欲字就不好理解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道德经》第六十四章《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把持,事物未露先兆时,易谋划。
脆的东西易分开,微小的东西易消散。
处理问题应在事故未萌发之前,治理事情要在乱子未闹起来之先。
合抱的大树生于微小的根芽;九层的高台从一筐一筐的土垒起;千里的远行开始于脚下的举步。
主观妄为要失败,强行把持一定会失去。
所以圣人不妄为,所以不失败,不强行把持,所以不失去。
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的。
处事之法则是慎终如始,就不会有失败之事。
所以圣人行不欲之欲,不珍贵难得的财物,行不言之教,反众人之过失而行之。
所以圣人能辅助万物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变化,而不敢违逆规律做事”。
①【注】泮:散,解。
毫末:细小的萌芽。
累土:堆土。
执:掌握,把持。
我的理解:《道德经》不是一部鸿篇巨著,上下两篇加起来一共才五千多字。
然而就是这短短五千余字,却让无数后人膜拜钻研了五千年。
所以即便说《道德经》是字字珠玑也不足以表现它的光辉。
因此,书中的每一章节都蕴含了老子思想的精髓,我们在研读它的时候,决不能将其中的某一章节拆散独立开来。
我认为,要充分领会这一章节的意思,就要将它划归到老子整个的思想体系当中去理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断章取义,才能更全面的把握文章的深意。
老子及老子的思想:对于老子究竟是谁,后世争论颇多。
“比如有的人认为,当时李姓还没有形成,老性却已经有了;或又有人说老子字伯阳,谥号聃。
有的学者认为,老子即太史儋,或说即老莱子。
有的认为有两个老子,比如春秋时一个是老子李耳,战国时,战国时一个“老子”是太史儋。
”②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老子的工作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我想,老子整个哲学体系的形成跟这份工作应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然,这些都不是我论述的重点,接下来,我就阐述一下我所学到的,所听到的关于老子的思想。
1.老子,是一位隐士哲学家。
司马迁说老子是“隐君子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按照我以前所学,我觉得老子大概是一位很有学问,很有想法,但又很低调的人。
他大概是看厌了纷争乱世之后,接着便大呼一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便遁入山林做隐士去了。
我的这些想法都来自于老子声名昭著的“无为”思想。
但是,在看了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阐述后,我改变了想法。
易教授认为:在古时候像老子这些名为“隐士”的道家学派人士,其实都算不得真的隐士,确切的说,他们应该是“隐士哲学家”。
在易教授看来,只有有本事,却又不愿做事的人,才能称作“隐士”。
不愿做事,这里其实指的是入仕为官。
但这样一来,问题就出来了,隐士什么都不做,要哲学干什么(中国古代哲学通常是与入朝做官,匡扶社稷紧密联系的)?隐士对于国家大事、天下兴亡,既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你何必说,又有什么可说的?这就说明了两点,第一,道家不等于隐士。
他们的立场,观点,态度是隐士的,因此主张“不做”。
但他们的社会角色是哲学家,因此不能“不说”。
说什么?把为什么主张“不做”的理由说出来。
主张“不做”,同时又“要说”。
这就是“隐士哲学家”,也就是道家。
第二,既然是“隐士哲学家”,那么他们的心里其实还是关心国家大事,天下兴亡的。
只不过在他们看来,这个天下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如果一定要救,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无为”。
③那么便引出了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无为”。
2.无为是有为,有为是无为。
按照上述理解方式推衍的话,老子其实是关心天下大事的,并且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乱世格局提出了自己的一套解决方案,那便是“无为”。
在老子看来,这个世界本来是和谐而有序的,但正是因为一些人不顾世界运行的本质规律,而悖逆行事,这才导致了社会的失序,乱世的出现。
为人要恪守本分,遵循天道,禁灭人欲。
为君要庸碌无为,愚民反智。
只有这样,这个世界才能恢复秩序,这个社会才能成为“太平盛世”。
什么是太平盛世呢?浑浑噩噩的社会就是太平盛世,君主无才略,臣民无智心的社会就是太平盛世。
这些论点在《道德经》一书中便可找到很多论据。
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第十二章》)。
这句话就是告诫大家要禁人欲,因为欲望会使人误入歧途。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道德经·第三章》)。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统治者不尚贤,老百姓就不会去竞争。
不把那些奇珍异宝放在眼里,就不会有人去做盗贼。
不去勾引大家的欲望,那么民众就不会蠢蠢欲动。
《道德经·第十九章》还说了:“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当人们都抛弃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些多余的东西之后,这个乱世也就太平了。
事实上,这样的“无为”思想贯穿了整部《道德经》的始终,它是道家的精神信仰,它也是老子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在老子看来,世道的乱,都是人心作乱。
人们只要能够做到“抱元守一”、回归自然,就能恢复秩序,再创盛世。
如果个人都扫好自家的门前雪,又哪来他人瓦上霜呢?如果大家都住在小国里,老死都不相往来,自然就不会有争端的出现。
这样一来,“无为”其实便是大有作为,也是解决这乱世格局的唯一方案。
老子说“上德若谷,大白若辱”,“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如果按照他这种说话方式的话,“无为”其实也就是“大为若无”了嘛!了解了老子的思想之后,我们再来看这第六十四章,就能更容易、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一章节所表达的意思了。
对第六十四章的理解:我在论文开篇便引用了马文作先生对《道德经》第六十四章的解释,在这里,我便将我对于老子整体思想的理解融入这一章节,来做论述。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这两句话意思很简单,就是说平衡的局面容易维持,问题在没有暴露出来前,更容易解决。
脆的东西容易破裂,微弱的东西容易消散。
通常我们大家都是这样理解这两句话的,但其中还有一层隐晦的意思在里边。
在一本名为《<道德经>新解》的著作中就有提到过:“有的译本只讲‘脆的东西容易破碎’,没有讲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再脆的东西也不会自己破碎,这里面有一个主观内因条件能否适应客观外因条件的关系。
老子这段话主要讲如何控制客观外因条件不使其对内因中脆弱部分产生伤害。
”④我个人是很认同这种观点的,老子的思想中确实告诫人们凡事都不要轻举妄动,要尊重客观规律,任何盲目的动作行为,都会导致恶性的结果。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一段没有什么好说的,就是指质变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表现,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
后边这一段则是整个这一章节的重点:“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我的理解是:“观”和“失”是一个意思,都指失败,失误,出差错。
“为”是指主观妄为,而“执”是指不顾客观规律,强行把持。
“欲不欲”指追求的是与别人不同的,别人不愿追求的东西。
“学不学”指参悟的都是别人不愿去了解的东西。
整段话的理解就是:主观妄为的人要犯错,不顾规律,固执把持的人要失误。
所以,圣明的人不会轻举妄动,也就不会犯错,不会偏执固执,也就不会失误。
普通人做事情,常常在会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原因就是没有时刻保持谨慎。
如果能一直保持警惕审慎,就不会失败了。
所以圣明的人,他们的处世态度都与一般人不同。
他们追求的都是一般人不愿追求的东西。
圣明的人不把普通人眼里的珍宝当做贵重的东西。
圣明的人所闻、所见、所想都是普通人所不了解的,所以他们能避免普通人所犯的过错。
最后一句“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是总结之笔,也是回归之笔。
意思是:天生万物都有各自运行的规律,我们在对待他们时,只能依照他们本身的运行规律办事,帮助他们通过自身的运行规律来运动,从而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我们行事的时候,千万不能违逆客观规律。
结语:既然是《道德经》中的一章,那么它就跑不出老子的思想主题。
老子著这一章,大意还是告诫人们,要遵天理而处人事,不要轻举妄动,不要悖逆而行。
万物皆有理,不顾客观规律而强行行事的结果只能是“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①马文作主编:《道德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67页。
②姚淦铭著:《老子与百姓生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2月版,第5~6页。
③易中天著:《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96~97页。
④诚虚子著:《<道德经>新解》,济南出版社,2006年11月第2版,第142~1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