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美术教案美术赣美版初中9年级下册全部教案
赣美-九下《汉字的艺术魅力》-教案-试讲稿-说课稿-初稿

《汉字的艺术魅力》教案(江西美术出版社,初中美术,九年级下册,第9课)一、课题:汉字的艺术魅力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书法和篆刻作品的相关特点,赏析代表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书法和篆刻作品的了解与欣赏,提高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书法和篆刻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培养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书法和篆刻作品的特点,从结构、章法、风格等方面分析书法和篆刻作品。
难点:欣赏书法和篆刻作品,感受我国汉字带来的独特艺术魅力。
六、教学方法:展示法、启发法、小组讨论法七、教具准备:多媒体ppt、书法、篆刻作品等八、教学过程师生问好,组织教学。
(一)激趣导入(1)多媒体展示书法和篆刻作品,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名称。
(2)讲述:中国书法、篆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最有特色的艺术。
汉字通过毛笔的书写、小刀的雕刻,便产生了书法、篆刻艺术,表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知1.初步感知(1)教师多媒体播放介绍汉字演变的小视频,请学生观察后回答:我国书法汉字是如何演变出来的?根据字体变化的前后,又分为哪几类呢?(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类:篆、隶、楷、行、草)(2)教师展示《琅琊台刻石》和《张迁碑》的作品图片,请学生对比分析,这两幅作品分别在用笔、结构、风格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3)教师总结:篆字具有圆劲婉通、屈伸自如的特点,隶书则方直峻拔、势险节短。
2.深入探究(1)教师分发《多宝塔碑》、《兰亭集序》和《自叙帖》的作品卡片,请学生同桌讨论:你对这几幅作品的了解有多少?它们分别具有哪些特点呢?(2)教师总结:楷书端稳庄重、居静治动;行书流畅飞逸、连绵婉转;草书纵横飞跃、笔断意连。
(三)小组练习要求:请学生结合书法作品欣赏的技巧,根据多媒体图文介绍,小组内尝试对自己感兴趣的篆刻作品进行欣赏,并合作完成一篇100字的小报告。
江西美术出版社九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绿来自我们的手[001]
![江西美术出版社九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绿来自我们的手[001]](https://img.taocdn.com/s3/m/212b286a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30.png)
江西美术出版社九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绿来自我们的手[001]一、教材背景:本次教学的教材为江西美术出版社九年级美术下册。
本册教材以“源远流长、文化传承”为主题,以“传统文化、时尚艺术”为内容,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使学生在美术课程中学习到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能跟上当下的艺术潮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本次教学内容为该教材第三单元“传统文化与时尚艺术”。
该单元主要介绍了“绿色艺术”的概念及特点,并通过学习山水画、植物画以及绿色设计等相关内容,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环保、珍爱生命的理念。
本次教学的具体内容为教材中的“绿来自我们的手”一节。
二、教学目标:1.了解绿色艺术的概念和特点,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
2.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绿色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3.通过学习山水画和植物画,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4.通过绿色设计的学习,带领学生了解设计的原理和应用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引入环节(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绿来自我们的手”,让学生就“绿色艺术”这个概念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同时,借用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生动的视频和图片中感受大自然之美。
2.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绿色艺术的概念和特点。
让学生清楚认识到绿色艺术的发展背景和它所承载的环境保护的理念。
同时,让学生明确绿色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和要素。
引导学生了解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如色彩搭配、构图布局等等。
3.实践环节(60分钟)(1)山水画通过山水画的绘制,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多姿多彩。
学生需要跟随教师,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画笔和颜色,绘制出自己眼中的美丽景象。
同时,让学生了解到山水画中的构图和色彩的搭配,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和综合实践能力。
(2)植物画通过植物画的绘制,让学生感受植物的自然美和生命的力量。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植物的特征和细节,创造性地表现出植物的美丽。
赣美版九年级美术下册《多彩的生活》教案及教学反思

赣美版九年级美术下册《多彩的生活》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艺术家的多彩生活的启示。
2.通过巩固色彩基础并且了解色彩搭配基本概念,学会尝试更多的颜色组合和表现方法。
3.综合运用颜色的感染力和自由创意进行色彩作品的创作。
教学内容阶段一•生活中色彩丰富多彩的现代艺术家:通过多媒体展示现代艺术家的生活作品,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色彩变化和丰富性,进而培养学生对于色彩的观察能力。
阶段二•色彩搭配理论:系统的讲解基础色和协调色彩的搭配方法,同时对儿童画的色彩基础进行强化。
阶段三•色彩作品的创作: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灵活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意进行色彩的创作,最终完成一个个彩色的作品。
教学方法1.多媒体展示结合提问法:借助多媒体将现代艺术家的生活作品呈现给学生,并引导学生通过提问来了解文化和当时的历史背景。
2.课堂教学法:进行大量的色彩基础讲解和基础练习,将学生的理论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3.教师指导和学生自由创意相结合:发挥学生的自由创意和表现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创作,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和这方面的创意能力。
课程设计反思在教授赣美版九年级美术《多彩的生活》的教育过程中,针对课程的教材选取、教材体系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反思。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具体思考。
教育目标本次教育目标是通过学习现代艺术家在日常生活中所创作的作品,提高学生对生活中色彩变化和丰富性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色彩搭配和表现能力。
这样有目的的设计课程目标,没有过多的视频材料和大课堂讲解知识,更能紧密衔接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的自由创意能力,带领学生完成一件件色彩作品。
提高了学生对生活色彩的理解,同时兼具了艺术培养和色彩知识多方面的要求。
教材选取在教材的选取方面,通过研读教材和教师的实际教育经验,结合多媒体资料及时更新教材,做到及时更新,让学生感受到时尚的以及艺术方面的时代特色。
通过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逐渐理解文化和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从教案中不断体会到文化的内核,加深对于文化内涵的理解与认知。
赣美版九年级美术下册《诗情画意抒壮志》教案及教学反思

赣美版九年级美术下册《诗情画意抒壮志》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的教材是赣美版九年级美术下册,主题为《诗情画意抒壮志》。
本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绘画技能,了解中国画的绘画特点,了解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传统艺术,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本堂课将讲解中国画的山水画,学生将学习表现山水画最基础的“青绿山水”画法。
二、教学过程1. 教学内容1)学习山水画基础知识。
2)学习绘制基本山水画的方法。
3)学习青绿山水画法。
2.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青绿山水”画法。
2)学生能够理解中国画的绘画特点。
3)学生能够了解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传统艺术。
3. 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比较、演示等方式来让学生掌握知识,使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达到深刻理解的效果。
2)情境教学法利用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4. 教学步骤4.1 课前导入1)利用幻灯片,介绍山水画的基础知识以及青绿山水画法的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画要表现出“山、水、云、雾、树、石”等传统素材,以及为什么要用青绿山水画法进行表现。
4.2 上课主题1)让学生认真观察“青绿山水”山水画作品。
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用青绿山水画法表现自己独特的山水画。
3)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学生提供的各种方法,并讨论每种方法的优缺点。
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群体特点和表现形式,进行创作。
提供具体的绘画材料和丰富的颜色,以便学生更好地表现其个性。
4.3 课堂总结1)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作品,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2)教师总结教学过程,提出建议和反思。
三、教学反思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直观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演示等方式来掌握知识点,达到深刻理解的效果。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何用青绿山水画法表现自己独特的山水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我也适当地提供了具体的绘画材料和丰富的颜色,以便学生更好地表现其个性。
赣美版九年级美术计划下册

赣美版九年级美术计划下册一、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绘画欣赏:通过赏析国画名作,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和表现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2. 西方油画欣赏:通过欣赏西方油画名作,了解西方油画的发展历程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西方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创意绘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想象,进行创意绘画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肖像绘画:通过教授肖像绘画的基本技法和人物形象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肖像绘画创作,培养学生的写实绘画能力。
5. 色彩运用:教授色彩的基本原理和色彩运用的技巧,引导学生进行色彩创作,培养学生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 素描技法:教授素描的基本技法和手法,引导学生进行素描创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现能力。
7. 美术作品分析: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8. 美术作品创作:组织学生进行美术作品创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油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掌握绘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学生培养艺术鉴赏能力、创造力、想象力、写实绘画能力、色彩运用能力、观察和表现能力。
3. 情感目标:学生培养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增强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信心和勇气。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技法水平和创作能力。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
四、教学方法1. 示范教学法:教师通过对绘画技法和表现手法的示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绘画的基本技能和表现方法。
2.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启发式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学生的艺术创作。
3. 实践性教学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绘画作品的创作,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艺术表现能力。
五、评价方法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创作体会和改进方向。
第5课 有创意的立体造型-赣美版九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5课有创意的立体造型-赣美版九年级美术下册教案课程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立体造型的基本概念。
2.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材料制作立体造型的方法。
3.学生能够运用创意,设计制作自己的立体造型作品。
教学重点1.立体造型的制作方法。
2.创意设计。
教学难点1.利用不同材料制作立体造型。
2.创意设计的运用。
教学方法讲授、现场制作演示、小组合作制作。
教学内容1.立体造型的概念和种类。
2.不同材料制作立体造型的方法。
3.重点讲解以废旧物品为材料的立体造型制作方法。
4.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设计,自主制作立体造型作品。
5.课堂展示和评价。
教学流程导入环节通过搜集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介绍立体造型的种类和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对立体造型产生兴趣。
讲授环节讲解不同材料制作立体造型的方法,通过演示,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并引导学生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进行探索。
小组合作制作老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特长,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构思,选择不同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所学技能进行创意设计。
课堂展示与评价学生完成作品后,老师邀请学生到展示区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让学生互相欣赏、交流和评价。
同时,老师也会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创新和进一步提高。
教学评价1.通过展示和评价,检验学生对立体造型的掌握情况和创意设计能力。
2.通过学生的自主制作,检验教学效果。
3.通过学生的表现,查看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课堂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并复习。
2.独立完成一件立体造型作品,并到下节课班内展示。
(选做)总结本课程通过讲授、演示和小组合作,让学生掌握了不同材料制作立体造型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创意设计和展示,激发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为学生未来的美术创作打下了基础。
赣版美术初中教案

赣版美术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赣版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2. 通过赣版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赣版美术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3. 培养学生运用赣版美术的表现手法,创作出具有赣文化特色的美术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赣版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历史。
2. 赣版美术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3. 赣版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
4. 赣版美术创作实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赣版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赣版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
2. 教学难点:赣版美术的表现手法和技巧的应用,创作具有赣文化特色的美术作品。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赣版美术初中教材。
2. 教具:多媒体演示设备、赣版美术作品图片、绘画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赣版美术作品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和思考,激发学生对赣版美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导入:介绍赣版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让学生了解赣版美术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3. 教学讲解:讲解赣版美术的表现手法和技巧,通过示范和演示,让学生掌握赣版美术的基本技巧。
4. 作品欣赏和分析:展示赣版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让学生了解赣版美术的艺术价值和特色。
5. 创作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赣版美术技巧,进行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6. 作品展示和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体验。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赣版美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掌握了赣版美术的基本技巧,能够运用赣版美术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同时,学生对赣版美术的兴趣和热爱也得到了增强,提高了学生的美术素养和文化自信。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赣版美术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美术赣美九年级下册(2014年新编)《餐桌上的艺术》教案

《餐桌上的艺术》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赏析,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的食物雕刻艺术和面塑艺术,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认识和感情。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习食物雕刻和面塑的基本技法,并能够自己动手制作食物雕刻和面塑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技能美化生活,创意生活。
教学重点:掌握面塑的制作方法和基本技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通过构思,动手实践,提高学生对面塑的创造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作品、面块、剪刀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引语:我们这里是以面食为主的地区,每逢节庆日,人们都会以面为材料,制作一些吉祥如意的形象,来营造过节的喜庆气氛。
出示视频,导入课题。
播放视频,过年过节人们忙碌着蒸花样馒头。
师:看了视频,谁告诉大家这段视频当中人们在忙着做什么?生:在蒸花馒头。
师:谁来描述一下观后的感受?生:太好看了!太漂亮了!这能吃吗?师:今天就让我们大家共同来探索一下我国民间的一种饮食习俗------面塑艺术(出示课题并板书)二、新授:(1)屏幕展示组图欣赏各种花卉动物蔬果等吉祥造型的面塑作品。
(吸引学生的眼睛)师:这些面塑作品都是经常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的,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情趣。
谁能从这些作品的造型,题材上说说面塑的特点?生:形象生动造型别致有寓意师:你们想知道如何制作这既有可看的观赏性,又有能吃的实用性的面塑吗?(2)播放两段带有制作步骤地视频如何制作背财小刺猬?如何制作双色面蝴蝶?(引出学生的动手欲望)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面塑制作的技法和使用到什么工具?生:技法有揉搓卷捏压剪等。
工具有剪刀擀面杖筷子刀等。
(板书)师:同学们看的很仔细,分析的也很棒。
师:那么刚才视频中看到的彩色面,大家知道是如何做出来的吗?生:绿叶蔬菜的汁和面师:其他颜色的面该怎么和,用什么材料?那个同学能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生:踊跃回答。
师:一定要从我们的食品中选取我们需要的颜色,尽可能的不去使用食品色素剂,这样才更有益我们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成就及其特点,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拓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1、通过对中国结构建筑体系的介绍以及对北京故宫总体布局、主要建筑的屋顶形式和色彩的运用等方面的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色。
2、通过中国古代园林的典型实例的欣赏,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对建筑艺术的欣赏内容的局限,多寻找一些例子来充实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去过北京吗?北京不仅是我们中国的首都,而且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城,他有相当多的名胜古迹,比如故宫、长城、天坛、圆明园等等。
(可由学生举例)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
我国古代建筑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上曾经有过许多优秀建筑体系,但其中有的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象古埃及、古印度的建筑。
只有中国古代建筑同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一直延伸至今,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尤其是中国古代建筑和欧洲古代建筑延续的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
二、讲授新课: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很多,主要包括:故宫(宫殿)、天坛(坛庙)少林寺(寺观)、佛塔、江南民居(民居)和苏州拙政园(园林)等(出示类别,学生举例,并指出成就最为突出的两种),尤其以宫殿和园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
1、(板书)带问题观看录象《故宫记录片》:(1)故宫的建筑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2)故宫在布局上采用什么形式?(3)故宫外部色彩主要是哪两种?(出示图片,简介故宫)故宫是我国古代明清的皇宫,是保存的最完整,最宏伟,最有代表性的古代宫殿建筑,现存的大部分为清朝所建,但在总体布局上仍保持着原来的面貌。
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纵深961米,宽753米,拥有9900多间房子,分中、东、西三路和几十个院落,旨在表现封建等级观念和皇权至上的威严气势。
其中中路也是旧北京城贯穿南北的中轴线。
故宫的主要建筑都布置在这条中轴线上,如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即被称为“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还有皇帝和皇后,太子等生活的地方称为“后朝三大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其御花园等。
从而形成了以南北纵向排列的中路的建筑群。
这些建筑体量雄伟,外形壮丽,主次分明,建筑形象统一而又有变化。
如前朝三大殿,体量不同,且分别采用不同的屋顶形式:太和殿是重檐庑殿顶,中和殿为四面坡单檐攒尖顶,保和殿是重檐歇山顶。
这不仅是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如重檐庑殿顶只能用于最高等级的宫殿建筑上,而且是为了使这三座紧密相联的宫殿在建筑形象上有明显的区别,使它们在相互对比中显得更鲜明。
北京故宫主要建筑的丰富多姿的屋顶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极显著的特征之一。
游完了故宫以后,我们再回到刚才的三个问题。
(出示问题,学生回答)2、欣赏故宫图片着重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1)具有独树一帜的木结构体系。
(见中国建筑木构架)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先在石头的基础上建立柱子,然后在柱子上架上梁,再在梁上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立脊瓜柱,构成了一组木构架。
这种木结构体系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承重和围护结构分工明确,使建筑物上的重量都由柱子承受,而墙壁只起围护和分割的作用。
由此门窗的配置不授限制,具有“墙倒屋不塌”之妙,除此之外,这种结构还有其他优点,如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随意安排房屋的高度、屋面的材料、窗户的变化);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各接点有一定的收缩余地);材料提供方便。
(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见示意图分析特点)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主要表现两种方式:一种是三合院(在纵轴线上安置主要建筑,再在院子两侧安排次要建筑相对峙,形成H形或T形)和四合院(在三合院的基础上,在主要建筑对面建造次要建筑,构成矩形的形式,通常用走廊围墙将四座建筑连接起来,成为封闭性较强的整体);一种是廊院,(在纵轴线上造主要建筑,并在对面造次要建筑,然后用走廊连起来)。
(见故宫全景)让学生来回答故宫是属于哪种形式,并讲出原因。
(3)色彩的运用是古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
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
这是木结构体系所决定的。
本来是为了木头防止腐烂,发展到建筑彩画,形成了俗话所讲的“雕梁画柱”。
(见故宫和玺彩画)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的柱子,门窗,屋檐下处于阴影部分的彩画用青绿色略加点金,在白色台基的衬托下,各部分轮廓分明,使建筑物显得更加富贵堂皇。
在建筑上使用如此强烈的色彩而又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艺术效果,这在世界上也不多见。
这种以龙凤为主题,以青绿色为主要底色,并使用大量的沥粉在彩画上画突起的线条,上覆大量明亮的色彩和贴金,立体感非常强,达到富丽堂皇的效果,称为“和玺彩画”。
不过,在封建社会当中,色彩的使用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
问什么颜色最尊贵,皇帝用什么色(黄),次之是什么色(绿)?回忆一下,故宫的两种颜色(红黄)。
正是这种封建制度的等级制度,在山明水秀的江南,因为非帝王所在地,另外,为了与自然环境协调,多用白墙,灰瓦和黑、墨绿等色的梁架、柱、装修,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
江南民居欣赏(见图片)3、观看《故宫记录片--片段》观看的同时教师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三个特点,巩固知识。
4、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与中国古代建筑同样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艺术成就,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
中国古代园林他不仅具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成就,而且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与欧洲,阿拉伯园林并称世界三大园林体系。
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
)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
它的主要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
中国古代园林是把自然和人造的山水、花木以及建筑等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
他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面积较大,气派宏伟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颐和园);一种是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还有一种是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西湖、北雁的观音洞)。
(出示园林名,学生指出类型,并说出哪两种艺术成就最高)其中是前两种艺术成就最高,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和精华。
欣赏图片并分析特点(由教师简介图片,引导学生在图片中找出特点):(1)(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中最大的一个园林。
主要以水景为主,富于自然情趣。
在布局上显得非常活泼,模仿自然的“自然式”的布局。
紧贴在水面的浮廊倚墙起伏而行,犹如游龙戏水,浮在水面。
园景摹仿自然,以人工的力量创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体现了中国古人尊重自然并与自然相亲近的观念。
所以,在园林的布局上强调自由曲折。
这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2)(颐和园)颐和园同学们比较熟悉,原名“清漪圆”。
建造于乾隆十年,英法联军侵略北京是,该园几乎被付之一炬。
1888年修复后改名为颐和园。
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毁坏。
现存的虽不是原来的全貌,但仍然是中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大规模皇家园林。
图中的万寿山和耸立在万寿山前山的佛香阁,以及山前的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景区。
该园巧妙地运用了“借景”,所谓“借景”则更是中国古代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
它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
见图,他借用了万寿山右面的玉泉山,和后面远处层层叠叠的西山,似乎他们都是颐和园的一部分。
与圆内的景物结合的浑然一体,使游人的观赏范围大大扩大,颐和园的规模和气魄显得更加宏大壮丽。
(见图)例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附近锡山的景。
其实我们拍照也是借景。
该园的另一特点是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将全园划分成若干各具特色的景区。
如宫殿区、前山前湖区、后山后湖区和西湖区四大景区。
这四个景区性格各异,组成相得益彰的整体。
其中前山前湖区是它的重点景区和精华所在。
正是这种重点景区构成了每个园林的主要特色。
-----合理划分,善于借景(3)(网师园)是苏州的一个有名的园林。
因为当时园林所在底巷名为“王思巷”取名“网师园”是其谐音,并托渔隐之意。
其中,亭中横匾“月到风来”,取自唐代韩愈的诗句“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游人在这里秋夜赏月,对景品味横匾题词,便可以引发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感受。
正是由于文人参予园林的建设,中国古代的园林充满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
“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为达到这一目的。
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的结合。
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座轩”:取苏轼词“与谁同座,明月清风我”之句为名。
苏轼词的原意是标榜清高不群,这里只借以写景,使意境更为丰富。
苏州网师园殿春:其得名是由这一景区庭院内种植芍药花而来,因为芍药花开在春末,宋代诗人苏东坡有诗云:“多谢花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
“殿春”即春末,“”是与阁相连的小屋。
所以,将庭院内留住春天的一角天地,美其名曰“殿春”,是很富于诗情画意的。
-----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小结:所以中国园林艺术是由建筑、山水、花木、文学等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艺术。
三、课堂总结:今天,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建筑,这些建筑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范围,都是最伟大,最优秀的建筑,都永远令我们骄傲,可以看得出,我们中国几千年的辉煌。
以音乐《中国魂》结束本课。
《多彩的生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一些色彩的基础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观察、想象和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色彩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色彩表现力,并能把色彩搭配的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美化生活、美化环境。
3、情感与态度目标引导学生在应用色彩上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对前面色彩知识的一次深化教学,要求学生在了解色彩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把色彩应用于日常生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应用色彩上大胆创新,应用色彩搭配出和谐、恰当的色彩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游戏:让学生蒙上眼,给一张白纸,并说是一张非常漂亮的画,让他(她)去感受。
结论: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的世界因为有了色彩才更漂亮。
欣赏ppt各种色彩丰富的图片,刺激学生感官,提出课题——多彩的生活。
展开教学内容通过课件展示相关色彩知识三原色:红、黄、蓝三间色:橙、绿、紫配合12色相环图片讲解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指色彩的相貌,是区别色彩种类的名称。
明度:又称色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
(无色彩明度最高为白,最低为蓝)纯度:指色彩的纯净程度,也指色相感觉明确及鲜灰的程度,因此也有称作艳度、浓度、彩度或饱和度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