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母亲 中职语文第一册教案
《我的母亲》教案

《我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了解母亲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 帮助学生掌握描述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的方法。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的母亲》的内容解析,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母亲的形象。
2. 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学习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
3. 以母亲为主题,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训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母亲的形象,学会细节描写的方法。
2.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母亲形象,教授细节描写方法。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分组讨论,分享写作心得。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训练。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让学生阅读课文《我的母亲》,初步感知母亲的形象。
2. 分析课文,讲解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
3. 进行口语表达训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描述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 布置写作任务,以“我的母亲”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运用所学细节描写方法,展现母亲的形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其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口语表达:通过学生在口语表达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其运用所学知识描述母亲的能力。
3. 写作作业:评估学生作文的质量,包括母亲形象的描绘、细节描写的运用以及作文的情感表达。
七、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思考题,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收集关于母亲的感人故事或照片,准备在下节课上分享。
八、课后反思: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教学效果,以便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九、家长沟通:1. 通过家长会或家访,与家长交流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在家中的表现。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我的母亲》教案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我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3)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通过分析、综合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恩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和珍惜。
(3)培养学生对人生和成长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我的母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散文,回忆了他与母亲之间的亲情和成长过程中的点滴。
文章以真挚的情感、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母亲的善良、勤劳和智慧,展现了母亲对作者的深深影响和无私奉献。
2. 课文分析:(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析课文中使用的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让学生欣赏并学会运用。
3.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母亲的画面,引发学生对母亲的思考和回忆。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母亲的感受和故事。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讨论并解答课文中的疑问。
3. 内容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让学生举例说明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对课文写作技巧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延伸1. 开展母亲节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写作、绘画或表演等形式表达对母亲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我的母亲》教案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我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提高筛选和整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人的感恩之心。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我的母亲》的阅读与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把握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母亲》,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
(2)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悟,导入课文《我的母亲》。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教师举例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故事,感受母爱的伟大。
(2)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会感恩,珍惜家人。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我的母亲》。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 写一篇关于“我的母亲”的作文,不少于500字。
五、教学反思2.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意见。
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作业批改: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课文情感态度的把握。
3. 小组讨论: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七、拓展活动1. 举办“母爱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一单元】我的母亲《教案及练习》5篇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一单元】我的母亲《教案及练习》5篇第一篇: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一单元】我的母亲《教案及练习》《我的母亲》教案《我的母亲》1、P1—《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教案《我的母亲》思考二:(探讨)你的母亲与作者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在我们出生之前,我们的父母并非像他们现在这样乏味。
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为我们张罗,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承受着在我们眼中看来理所当然的一切,并在不断接受我们因不满生活所发出的唠叨、牢骚。
但,血浓于水,正是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思考三:1、探讨母亲对老舍的性格影响面对这一切,大作家老舍先生心存感激。
下面,你们能告诉我,母亲给了老舍哪些方面的生命教育吗?(1)《我的母亲》作具体的描写,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这令母亲“作了半个月难”的保证金上,这笔“巨款”岂止是母亲全部的爱,也是母爱对儿子的全部希望。
(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
三姐结婚,如同割去母亲的右手。
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
(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我的母亲》几分鲜明和生动。
3、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
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意蕴丰厚而富有韵味。
如“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
”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现内心的恐惧,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言表达则十分朴素。
再如“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
”句中“找饭吃”写得通俗极了。
“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这一句充满了感情,但语言却是大白话。
六、总结母亲!一个饱含多少深情的称谓;母爱,一种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
它如阳光普照般温暖;如春风化雨般细密,如海纳百川般博大,如蜡炬成灰般无私。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我的母亲》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我的母亲》。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3)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孝敬父母美德。
(2)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3)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我的母亲》。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2.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 朗读感悟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美妙之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胡适及其作品《我的母亲》。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情感。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分享讨论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情况,师生共同点评。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母亲的感情。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孝敬父母的美德。
5. 朗读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2)鼓励学生背诵课文,提高语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表达对母亲的感情。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过程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情感。
中职语文《我的母亲》教案

中职语文《我的母亲》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老舍及其重要作品2、掌握字词能力目标1、学习记叙文中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的方式。
2、品味文中朴素自然的语言。
素养目标1、了解学习母亲身上勤俭朴实、吃苦耐劳、倔强、待人热情等优秀品质,走进一位伟大的母亲,感悟亲情。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感激、愧疚及怀念之情,反观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母亲对“我”进行了什么样的“生命教育”?2、引导学生用心感受母爱,珍惜亲情,并学会善待父母。
教学难点学习掌握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情感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朗读、讨论创设情景兴趣导入互致问候浏览全文引导学生思考一、导入1、作者简介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
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
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
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
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
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本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
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
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
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
2、导语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
”同样是至爱亲情,朱自清的《背影》是写父爱,而课文是写母爱。
我们来看看作者如何写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的吧。
3、积累成语蹑手蹑脚一饱眼福娓娓动听热泪盈眶循循善诱饮泣吞声辗转反侧万籁俱寂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
第二部分(3—6),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
第三部分(7—8),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还年轻,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
四、探究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哪些话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你还记得自己的母亲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吗?学生概括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教师评价。
我的母亲教案中职语文 高中我的母亲课文模板

我的母亲教案中职语文高中我的母亲课文模板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我的母亲》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内涵。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4.培养学生尊重父母、关爱亲人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1.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内涵。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
2.如何让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关于母爱的课文,《我的母亲》。
请大家谈谈自己母亲的故事,分享一下你对母爱的理解。
2.自读课文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3.课堂讨论同学们,你们在课文中感受到了哪些母爱的细节?请举例说明。
课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来表现母爱?本课时,我们学习了课文《我的母亲》,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下一课时,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同学们,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课文《我的母亲》,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课文中的母爱细节。
2.分析课文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课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表现母爱?3.课堂讨论同学们,你们认为课文中的母爱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果让你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你会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4.写作练习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和讨论,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题目自拟。
本课时,我们分析了课文《我的母亲》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并通过写作练习,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同学们,上一课时我们分析了课文《我的母亲》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课文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母爱细节?2.课堂讨论同学们,你们认为母爱在生活中有哪些具体体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我们对母亲的爱?3.案例分享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母亲的故事,以及自己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我的母亲》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我的母亲》;(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深情表达;(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表达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2)学会珍惜亲情,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悟;(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3. 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3. 将课文中的感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会珍惜亲情。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2. 以情感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3. 运用问题驱动,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4.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分享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我的母亲》,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课件、视频等。
2. 课堂导入:(1)教师以情感导入,分享自己与母亲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母亲的认识和感悟。
3.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4.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5. 课文解析:(1)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讲述与母亲相关的故事;(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我的母亲老舍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4、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那自然朴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语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
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郑振铎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
——乔治?艾略特母亲是我们出生以后最先接触到的亲人,母亲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任老师。
我们曾经学习过朱自清先生为父亲写的《背影》,今天让我们大家来学习一片描写母亲,母爱,以及母子亲情的文章——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共同走进《我的母亲》,思考:这又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呢?她对“我”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而“我”对母亲有着什么样的情感呢?二、课文探究1、作者简介:(长)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
满族人。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1劳动模范。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
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短)2、写作背景老舍的这篇散文发表在1943年4月《半月文萃》第九、十期合刊上。
老舍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带大,和母亲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
老母病逝于1942年夏季,在北平。
当时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
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
拖了半年,才在家信里透露。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舍每次接到家信都不敢立即打开,怕有不幸的消息。
这次也是一样。
12月26日收到家信,仍不敢拆读,临睡之前,才打开,这时,母亲去世已一年了。
本文便是为纪念母亲而写的。
三、请同学读课文四、深入探究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
2.根据写作顺序分段第1~2段:母亲的家庭背景第3~6段:母亲出生、出嫁、生“我”第7~10段:母亲的勤俭、朴实、为人热情第11~12段:母亲“最会吃亏”,却“并不软弱”第13~14段: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和理解第15~16段:儿子对母亲的思念第17段:表哀痛之情,呼应前后: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五、重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作者对母亲家世的叙述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①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通过文章中介绍母亲娘家的情况,说明母亲从小生在农家,知道日子的艰苦,劳动的可贵,为她“勤俭诚实,身体也好”,以及“软而硬”的个性等都埋下了伏笔。
在老舍母亲的身上,也有着许多为当时旗人们所推崇的品德和所标榜的习性。
老舍是母亲带大的,母亲待人处事的方方面面,在他看来,都是应当做为生活规范,老舍的母亲像许多八旗妇女一样,干练、勤快、手巧,而且还继承了满人急公好义的传统品行,她特别乐于助人,能伸手帮别人一把的时候,从不推脱,总是有求必应,实心实意地去做;2、读完全文,同学们又没有被这样一位母亲的行为所感动呢?思考一下稳中写了怎样的一位母亲,结合文中的例子,小组讨论总结出母亲的优秀品质。
对作者的影响怎样?A勤劳、吃苦——3自然段B热情好客——10自然段C贫而乐施——随份子等D善良隐忍——对姑母的态度E乐于助人——11自然段F坚强——13自然段老舍一生,经受了比母亲要复杂得多的生存环境,更应对过许许多多预想不的关坎与磨难,但是,只要是知情者,都不难发现,他待人处事的习性、方式、原则、风度,常常与母亲如出一辙。
他毕生乐于救助穷苦人和弱势群体,自己吃亏反倒安然惬意;他为人处世宽容大气,同时又要强自尊,守秩序爱清洁,严格自律;他一贯喜爱动植物,晚年居住在东城富强胡同“丹柿小院”的时候,他那横竖没几步就能走到边的院子里,被满满当当地种上了花草,满人的爱花嗜好,被他推向了极致,院里、屋里,到处都是花,有昙花、银星海棠、柱顶红、兰花、腊梅、山影、枸杞、令箭荷花、仙客来、太平花,还有出自一百多个品种的三百多棵菊花!他出了名地好客,离了朋友们就活不下去,晚年更加看重友情,逢年过节,或是小院里百花盛开的时节,老舍的家,会变成了大家的欢乐之海,赏花赏画,品茗品酒,主人与宾客们全都痛快极了,欢畅之时,赵树理扯着嗓子“吼”过他拿手的上党梆子,曹禺酩酊大醉能够滑到了桌子底下……也有的时候,小院里会出现一些奇特的客人,“他们大都是年逾花甲的老人,有的还领着个小孩。
一见到老舍先生,他们就照旗人的规矩,打千作揖行礼,一边还大声吆喝道:‘给大哥请安!’老舍先生忙把他们扶起:‘别……别这样!现如今不兴这一套了。
快坐下,咱哥俩好好聊聊。
’”3.作者在文章中重笔浓墨地写的母亲“软而硬”的个性,给作者一生带来了什么影响?参考:作者之所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重点写母亲“软而硬”的性格,是因为母亲这种形象和性格既平凡又伟大,既有中国最普通女性的共性,又有着自身的个性特征。
这种性格给了作者以终生的影响。
“对一切人和事物取和平的态度”在作人上“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
这种“软而硬”的性格使老舍在人生几大关键之处都做出了不同常人的选择,就是在生与死的问题上,他也“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完完全全继承了母亲的性格。
4.文中写母亲对儿女的舐犊之情处处可见,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面,即儿女对母亲的思念与热爱,请从课文中找出来,谈谈你的感受?参考:最动情的是第13段结尾处,“今天泪又遮迷了我的眼……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我了,她已入了土。
”14段中写“我”两次违背母亲的意愿,她都深深理解,默许了,表示出作者对母亲的愧疾和感激,还有第15~17段几乎都是对远方母亲的惦念之情。
结尾“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让人一下子感爱到作者痛失老母后撕心裂肺的痛苦。
5、文中写到这样一位坚强的母亲,在面对自己的子女的时候,却曾经留下了四滴眼泪。
为了自己的儿女留下的四滴眼泪。
下面同学们迅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母亲为儿女所留下的“四滴眼泪”。
为哥哥留下的眼泪——9自然段我升学时留下的眼泪——13自然段我毕业时留下的眼泪——13自然段我23岁时未被母亲的愿望时留下的眼泪——14自然段思考这些眼泪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出——“五四的母爱”的主题。
6、重点分析13自然段母亲对子女的爱总是无私的、伟大的。
课文中最能体现母爱“无私”和“伟大”的就是第13自然段。
现在同学们迅速度以下课文13自然段,看一下这一段讲了几件事情。
同学们可以根据你的判断,讲这一段分成几个小的层次。
几分钟后,提问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A、母亲筹款送我上学——“母亲做了半个月的难”B、母亲送三姐出嫁——细节描写C、母亲送儿子返校——母亲的心理变化——“笑了”“愣住了”“叹出一口气来”“给我一把花生”“走吧,小子。
”7、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同学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这些影响的所在呢?下面同学们一边在阅读一遍课文,以便找出这些句子。
A、9自然段——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B、10自然段——好客的习惯C、12自然段——软而硬的风格D、12自然段——做人做事讲原则,做人的道理E 、17自然段——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六、鉴赏语言特色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例如上文提到的“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句中,“挣扎”“咬”“扶”“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
而“去吧,小子!”这句话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潜台词。
2、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白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它是不着颜色,只以“墨线”勾勒形象的“轮廓”的一种画法。
作者描写人物形象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
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这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
“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再如“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这一处白描从一个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
3、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
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意蕴丰厚而富有韵味。
如“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
”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现内心的恐惧,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言表达则十分朴素。
再如“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
”句中“找饭吃”写得通俗极了。
“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这一句充满了感情,但语言却是大白话。
七、总结:回顾课堂内容——总结出关于这篇课文的一、二、三、四、五、六。
一、一条线索(时间线索)二、两大部分(介绍作者,讲读课文)三、三件小事(课文重点13自然段体现母爱的三件小事)四、四“滴”眼泪(母亲在文中有四处流泪)五、五处影响(母亲对我的“五”处影响)六、六大品质(母亲最主要的六种品质)八、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预习下一课;2、练习册。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