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的母亲-中职语文第一册教案

合集下载

2024《我的母亲》教案设计精选2024

2024《我的母亲》教案设计精选2024

•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内容与特点分析•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选择目录•教学过程设计•课堂互动与练习安排•评价方式与标准制定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培养学生感恩的心态,学会珍惜和回报母亲的关爱。

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亲情等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01教学难点02注03主要情节人物形象情感表达030201《我的母亲》内容概述文本特点与风格语言特点写作手法文本风格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学生年龄阶段认知水平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已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联系针对性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环节设计通过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拓展延伸和总结反思等环节,有序引导学生学习。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母亲的故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情感距离。

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播放与母爱相关的视频或音频,营造情感氛围。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要求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圈出生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梗概和人物关系。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为后续的深入讨论做铺垫。

合作探究,深入理解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和语句,探讨其含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组织学生开展以“母爱”为主题的演讲或征文比赛,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提问交流,引导思考在课堂开始时,向学生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如“你们对母亲的印象是什么?”“母亲在你们的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等,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我的母亲》教案

《我的母亲》教案

《我的母亲》教案在编写《我的母亲》教案时,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教案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

1. 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理解并描述他们的母亲的外貌和性格特点;- 记叙母亲对他们成长的贡献;- 学会运用适当的形容词来描述人的外貌和性格特点;- 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2.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用适当的形容词描写人的外貌和性格特点;- 学生能够通过故事和事例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3.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形容词和句型来描写人的外貌和性格特点;- 学生能够用故事和事例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4. 教学方法:- 听力训练:听取学生对母亲外貌和性格特点的描写;- 口语训练: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阅读训练:学习一篇关于母亲的优秀文章,理解并分析其中的感情表达和修辞手法;- 写作训练: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短文,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 使用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母亲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并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母亲的第一印象。

第二步:听力训练(10分钟)- 播放一段描述母亲外貌和性格的短对话,让学生倾听并用适当的形容词记录下来。

-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他们记录的形容词,让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

第三步:口语练习(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成员来描述自己的母亲。

其他组员用形容词来描写这个母亲,并给予肯定评价。

- 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第四步:阅读训练(1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一篇关于母亲的优秀文章,并分析其中的感情表达和修辞手法。

- 学生小组讨论文章中母亲形象的描绘以及作者表达的感情,然后进行分享。

第五步:写作训练(15分钟)- 提供一些关于母亲的提示词汇,引导学生用这些词汇写一个关于自己母亲的短文。

- 学生之间可以交流彼此写的短文,并互相给予反馈和建议。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我的母亲》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我的母亲》

妈妈—我爱您!
我 的 老母 舍亲
人,即使活到了慈母便像花插在 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 失去了根。
——老舍
走近母亲
说一说 母亲给了老舍什么样的“生命教育”? 母亲有哪些优秀品质?
理解母亲
想一想 老舍是怎样来表现母爱的伟大、无私? 老舍从哪几件事表现伟大、无私的母爱?
伟大、无私的母爱
筹巨款送我上师范
忍痛送女儿出嫁
除夕夜送我返校
理解母亲
找一找
找出每一个故事里有关母亲的细 节描写的语句。
伟大、无私的母爱
作了半个月的难
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一夜不曾合眼
态 描 写
一串串的眼泪 挣扎着 咬着嘴唇 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笑了
愣住了
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
伟大、无私的母爱
语言描写: “去吧,小子!” 动作描写: 手扶着门框 递给我一些花生 外貌描写: 手和冰一样的凉 脸上没有血色
感激母亲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 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 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 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 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 呢?心痛!心痛!
感恩母爱
真情告白 妈妈,我想对您说——
感恩母爱
课后写一写
妈妈——我想对您说
(200字左右)

中职教育语文《我的母亲》教案

中职教育语文《我的母亲》教案
二、基础知识
1.老舍先生的生平和作品
2.生字词讲解
三、听录音、朗读课文
四、初步认识课文
1.这篇文章的文学体裁是什么?
(回忆性)的叙事散文
2.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以时间的先后并结合内在逻辑性为顺序组织材料
3.梳理关键的时间点
我的出生、一岁半父亲的过世、小学毕业、师范毕业、七七抗战后、去年等
4.按照段落的顺序,概括文章的大致内容
作业批改情况
教学反思







知识&技能
重点
难点
1.了解“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在回忆性文章中的作用
2. 时间顺序与逻辑顺序相结合的材料组织特点

感悟朴素自然的语言中作者的情感流露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 交流讨论
教学环境
普通教室
教学准备
《语文》教材第二册,上海教育出版社
教学步骤与内容
教学组织形式/方法
达成目标
第一节:
一、新课导入
母亲也好,父亲也好,他们也曾经是孩子,也曾怀揣着什么,而如今在家庭中望子女成龙成凤,本就是一件有心酸味道的事情
提问法
掌握母亲和我之间的感情;
体会课文作为叙事散文的写作特点
课外作业
试着通过细节的描写,介绍自己的亲人/朋友/印象深刻的人的一件事(500字,可以反映人物性格、表达自己对这件事的感受、要求叙事描写字数大于抒情议论字数)
六、写作特点(母亲对子女的爱)
1.通过动作、语言等细节的描写表现母亲的性格特点和对子女的关爱(重点请同学找出、或举例句分析)
2.适当地讲解白描这种写作方式的含义
不去带有色彩地歌颂,而是通过描写母亲的手、家中干净的铜玩、花草来表现母亲的品德

中职语文《我的母亲》教案

中职语文《我的母亲》教案

中职语文《我的母亲》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老舍及其重要作品2、掌握字词能力目标1、学习记叙文中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的方式。

2、品味文中朴素自然的语言。

素养目标1、了解学习母亲身上勤俭朴实、吃苦耐劳、倔强、待人热情等优秀品质,走进一位伟大的母亲,感悟亲情。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感激、愧疚及怀念之情,反观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母亲对“我”进行了什么样的“生命教育”?2、引导学生用心感受母爱,珍惜亲情,并学会善待父母。

教学难点学习掌握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情感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朗读、讨论创设情景兴趣导入互致问候浏览全文引导学生思考一、导入1、作者简介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

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

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

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

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

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本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

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

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

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

2、导语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

”同样是至爱亲情,朱自清的《背影》是写父爱,而课文是写母爱。

我们来看看作者如何写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的吧。

3、积累成语蹑手蹑脚一饱眼福娓娓动听热泪盈眶循循善诱饮泣吞声辗转反侧万籁俱寂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

第二部分(3—6),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

第三部分(7—8),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还年轻,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

四、探究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哪些话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你还记得自己的母亲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吗?学生概括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教师评价。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我的母亲》说课稿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我的母亲》说课稿

《我的母亲》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我的母亲》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所选篇目。

《我的母亲》是老舍为纪念母亲而写的。

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全文通过对母亲一生经历往事的回忆,塑造了一位非常感人的母亲:她勤俭诚实,做事认真;她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充满深厚的感情。

在平实的语言中,让人感受到老舍那份爱母之情,敬母之意。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记叙文的语言。

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他的《我的母亲》是语言运用方面的典范。

教学本文为学生学习记叙文的语言提供一个范例。

2.教学目标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中,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自读的习惯,提高阅读现代文的能力。

可见,培养自读习惯和提高阅读能力是大纲的两项基本要求。

根据大纲要求,依据本单元学习重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一.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二.学习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三.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3.重点、难点目标一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记叙文的语言,与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一致的。

优秀的作品要仔细地揣摩才能读出它的好处,才能把握作品的语言风格,而揣摩和品味要以原有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为基础,中职学生平时阅读量少,阅读面窄,恰恰缺少这样的人文素养,因此,揣摩和品味本课语言从而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共两课时)第一课时: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完成教学目标一),初步学习课文的语言(目标二)。

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课文的语言(完成目标二),在这两课时中渗透教学目标三,下面对第一课时的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作具体说明。

一、教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体的自学过程,是学生自主构建意义的过程。

第1课 传媒版中职语文《我的母亲》老舍

第1课 传媒版中职语文《我的母亲》老舍


文章内容看,是沿着两条线索展开的。
一是老舍通过对母亲一生的描写,深刻揭示了母亲的 性格特征及对“我”的影响。
——“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 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认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母亲的性格最突出的是“软中硬” 二是通过重温和反思已经逝去的天伦往事,尽情抒发 了儿子对母亲的爱。
文章以 时间为序组织材料,以
母亲对“我”的生命的教育 为线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叙了母亲勤劳困苦的一生,塑造出 了一位感人的母亲形象,表达了作者
对母亲的深深的感激、怀念,和失去母亲的痛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感情。
7、帮年轻妇女绞脸„„
——乐于助人
8、默默忍受姑母,不反抗; 9、筹款送“我”上学,除夕夜送 “我”返校,支持儿女; 10、忍痛送三姐出嫁; 11、顺从儿子的婚姻主张; 12、不吵嘴不打架,宁吃亏,不斗 气„„
——善良隐忍
13、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血光 火焰,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 饥荒中,保护着儿女; 14、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 来„„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 “人民艺术家”称号。
已经学过的他的文章:《猫》
《济南的冬天》
课文写作背景: 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了。差不
多一年之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
于是,他饱含血泪,第一次详尽地回忆了 母亲的身世、自己艰难的降生、父亲的死 亡、家庭在八国联军烧杀北京时所遭遇的 不幸、母亲撑持家境的坚强与辛酸、终生 的刚强与贫苦。
文学知识 记叙文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 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 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 有头有尾,脉络清晰。按时间顺序、以地点的转换顺序、 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 倒叙:先叙述事件结果,再寻根溯源。 插叙:顺叙过程中插入叙述一段事件,一般是交待事件背 景。 补叙:补充叙述,把事情表达更清楚。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与反思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与反思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与反思作者:王洪娟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4年第11期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王洪娟《礼记·学记》中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我对此深信不疑。

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

最近,刚刚完成了《我的母亲》的课堂教学更觉先贤之说的正确。

于是整理了教学的设计并附上反思。

以期“能自强”。

第一步:根据学情定目标作为中职一年级农业专业的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部分阅读方法。

通过第一册教材的学习,初步了解了散文的特点,积累了必要的知识。

学生可以明显区分写入记事的散文与写景抒情散文。

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合作交流能够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90后”的职校生个体发展差异大,辨别能力比较弱,对感情的关注、理解有待加强。

但他们都渴望认识社会,而且参与性比较强。

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教师的有效引导,可以使他们获得正确的认识。

综合以上论述,我设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目标一:把握文章内容,从具体事件中提炼母亲的品性,概括母亲的形象。

目标二: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品味文章质朴之中蕴涵深情的语言风格。

目标三: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

其中,“从具体事件中提炼母亲的品性,概括母亲的形象”为学习重点;“品味文章质朴之中蕴涵深情的语言风格”为学习难点。

第二步:综合考虑定方法我在本文教学中主要采取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组织教学。

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利用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建立合作交流的平台,突破学习重难点。

第三步:课堂实施(一)激趣导入在课前休息时我就开始播放阎维文的歌曲《母亲》,营造学习氛围。

上课后,我展示形象直观的图片。

并通过一系列贴近生活的提问引出了“母亲”这一形象。

再由“母亲”这一话题引导提示:“今天我们学习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所作的《我的母亲》,了解一下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这位母亲是怎样教育出如此优秀的孩子的?”(二)自主学习1.在课前自主学习这部分,我安排的内容主要是掌握字音、字形、字义,了解作家作品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我的母亲老舍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4、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那自然朴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语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

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郑振铎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

——乔治•艾略特母亲是我们出生以后最先接触到的亲人,母亲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任老师。

我们曾经学习过朱自清先生为父亲写的《背影》,今天让我们大家来学习一片描写母亲,母爱,以及母子亲情的文章——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共同走进《我的母亲》,思考:这又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呢?她对“我”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而“我”对母亲有着什么样的情感呢?二、课文探究1、作者简介:(长)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

满族人。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

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短)2、写作背景老舍的这篇散文发表在1943年4月《半月文萃》第九、十期合刊上。

老舍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带大,和母亲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

老母病逝于1942年夏季,在北平。

当时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

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

拖了半年,才在家信里透露。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舍每次接到家信都不敢立即打开,怕有不幸的消息。

这次也是一样。

12月26日收到家信,仍不敢拆读,临睡之前,才打开,这时,母亲去世已一年了。

本文便是为纪念母亲而写的。

三、请同学读课文四、深入探究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

2.根据写作顺序分段第1~2段:母亲的家庭背景第3~6段:母亲出生、出嫁、生“我”第7~10段:母亲的勤俭、朴实、为人热情第11~12段:母亲“最会吃亏”,却“并不软弱”第13~14段: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和理解第15~16段:儿子对母亲的思念第17段:表哀痛之情,呼应前后: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五、重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作者对母亲家世的叙述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①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通过文章中介绍母亲娘家的情况,说明母亲从小生在农家,知道日子的艰苦,劳动的可贵,为她“勤俭诚实,身体也好”,以及“软而硬”的个性等都埋下了伏笔。

在老舍母亲的身上,也有着许多为当时旗人们所推崇的品德和所标榜的习性。

老舍是母亲带大的,母亲待人处事的方方面面,在他看来,都是应当做为生活规范,老舍的母亲像许多八旗妇女一样,干练、勤快、手巧,而且还继承了满人急公好义的传统品行,她特别乐于助人,能伸手帮别人一把的时候,从不推脱,总是有求必应,实心实意地去做;2、读完全文,同学们又没有被这样一位母亲的行为所感动呢?思考一下稳中写了怎样的一位母亲,结合文中的例子,小组讨论总结出母亲的优秀品质。

对作者的影响怎样?A勤劳、吃苦——3自然段B热情好客——10自然段C贫而乐施——随份子等D善良隐忍——对姑母的态度E乐于助人——11自然段F坚强——13自然段老舍一生,经受了比母亲要复杂得多的生存环境,更应对过许许多多预想不的关坎与磨难,但是,只要是知情者,都不难发现,他待人处事的习性、方式、原则、风度,常常与母亲如出一辙。

他毕生乐于救助穷苦人和弱势群体,自己吃亏反倒安然惬意;他为人处世宽容大气,同时又要强自尊,守秩序爱清洁,严格自律;他一贯喜爱动植物,晚年居住在东城富强胡同“丹柿小院”的时候,他那横竖没几步就能走到边的院子里,被满满当当地种上了花草,满人的爱花嗜好,被他推向了极致,院里、屋里,到处都是花,有昙花、银星海棠、柱顶红、兰花、腊梅、山影、枸杞、令箭荷花、仙客来、太平花,还有出自一百多个品种的三百多棵菊花!他出了名地好客,离了朋友们就活不下去,晚年更加看重友情,逢年过节,或是小院里百花盛开的时节,老舍的家,会变成了大家的欢乐之海,赏花赏画,品茗品酒,主人与宾客们全都痛快极了,欢畅之时,赵树理扯着嗓子“吼”过他拿手的上党梆子,曹禺酩酊大醉能够滑到了桌子底下……也有的时候,小院里会出现一些奇特的客人,“他们大都是年逾花甲的老人,有的还领着个小孩。

一见到老舍先生,他们就照旗人的规矩,打千作揖行礼,一边还大声吆喝道:‘给大哥请安!’老舍先生忙把他们扶起:‘别……别这样!现如今不兴这一套了。

快坐下,咱哥俩好好聊聊。

’”3.作者在文章中重笔浓墨地写的母亲“软而硬”的个性,给作者一生带来了什么影响?参考:作者之所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重点写母亲“软而硬”的性格,是因为母亲这种形象和性格既平凡又伟大,既有中国最普通女性的共性,又有着自身的个性特征。

这种性格给了作者以终生的影响。

“对一切人和事物取和平的态度”在作人上“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

这种“软而硬”的性格使老舍在人生几大关键之处都做出了不同常人的选择,就是在生与死的问题上,他也“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完完全全继承了母亲的性格。

4.文中写母亲对儿女的舐犊之情处处可见,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面,即儿女对母亲的思念与热爱,请从课文中找出来,谈谈你的感受?参考:最动情的是第13段结尾处,“今天泪又遮迷了我的眼……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我了,她已入了土。

”14段中写“我”两次违背母亲的意愿,她都深深理解,默许了,表示出作者对母亲的愧疾和感激,还有第15~17段几乎都是对远方母亲的惦念之情。

结尾“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让人一下子感爱到作者痛失老母后撕心裂肺的痛苦。

5、文中写到这样一位坚强的母亲,在面对自己的子女的时候,却曾经留下了四滴眼泪。

为了自己的儿女留下的四滴眼泪。

下面同学们迅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母亲为儿女所留下的“四滴眼泪”。

为哥哥留下的眼泪——9自然段我升学时留下的眼泪——13自然段我毕业时留下的眼泪——13自然段我23岁时未被母亲的愿望时留下的眼泪——14自然段思考这些眼泪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出——“五四的母爱”的主题。

6、重点分析13自然段母亲对子女的爱总是无私的、伟大的。

课文中最能体现母爱“无私”和“伟大”的就是第13自然段。

现在同学们迅速度以下课文13自然段,看一下这一段讲了几件事情。

同学们可以根据你的判断,讲这一段分成几个小的层次。

几分钟后,提问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A、母亲筹款送我上学——“母亲做了半个月的难”B、母亲送三姐出嫁——细节描写C、母亲送儿子返校——母亲的心理变化——“笑了”“愣住了”“叹出一口气来”“给我一把花生”“走吧,小子。

”7、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同学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这些影响的所在呢?下面同学们一边在阅读一遍课文,以便找出这些句子。

A、9自然段——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B、10自然段——好客的习惯C、12自然段——软而硬的风格D、12自然段——做人做事讲原则,做人的道理E 、17自然段——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六、鉴赏语言特色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例如上文提到的“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句中,“挣扎”“咬”“扶”“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

而“去吧,小子!”这句话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潜台词。

2、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白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它是不着颜色,只以“墨线”勾勒形象的“轮廓”的一种画法。

作者描写人物形象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

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这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

“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再如“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这一处白描从一个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

3、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

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意蕴丰厚而富有韵味。

如“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

”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现内心的恐惧,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言表达则十分朴素。

再如“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

”句中“找饭吃”写得通俗极了。

“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这一句充满了感情,但语言却是大白话。

七、总结:回顾课堂内容——总结出关于这篇课文的一、二、三、四、五、六。

一、一条线索(时间线索)二、两大部分(介绍作者,讲读课文)三、三件小事(课文重点13自然段体现母爱的三件小事)四、四“滴”眼泪(母亲在文中有四处流泪)五、五处影响(母亲对我的“五”处影响)六、六大品质(母亲最主要的六种品质)八、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预习下一课;2、练习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