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精选8篇)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精选8篇)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篇1一、教材分析:《科学》三年级上册由《我们都是科学家》、《我眼里的生命世界》、《生命之源——水》、《它们是什么做的》、和《提出问题》五个单元组成。
本册教材以观察活动为基本结构和呈现方式,重视构建良好的活动结构,而且贴近儿童生活,适应学习主体的发展需求。
在科学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覆盖了三大领域:《我眼里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生命之源——水》——地球与宇宙、《它们是什么做的》——物质世界。
在科学探究方面,考虑倒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出于科学探究始于提出问题、细致观察的特点,教材将着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
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尽管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观察对象不同,但在活动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
教材综合性地考虑了科学探究方面诸多能力的培养。
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判断能力,教材还充分体现了对观察记录的重视。
全册教材自始自终都强调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
教材在活动设计中,力图从对待科学、对待自然、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等多方面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能选择自己探究的问题。
2、能以亲身经历来理解科学,并与科学家的经历做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进一步明确科学是什么,体会做科学的满足感。
3、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使学生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类,知道生物有能够繁殖、长大、呼吸、吃东西、运动等几个基本特征。
4、过对植物的观察、分类,引导学生认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了解植物的多样性,知道植物作为有生命物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通过对两个不同类动物的观察以及对它们之间的比较,认识动物的一般特征。
教科版三上科学教学计划

教科版三上科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本学期的科学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基本概念、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具体目标包括:1. 理解科学的定义和科学研究的特点,培养探究问题、观察现象、提出假设的能力;2. 了解科学的分类和科学家的工作内容,培养对科学领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3. 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实验设计的要求,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4. 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科学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5. 培养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理解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科学的定义和特点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小组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 科学的分类和科学家的工作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探究,介绍不同科学领域的分类和各领域的科学家的工作,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3.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实验设计通过实验演示和实践操作,教授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实验设计的要求,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4. 科学知识的应用和创新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将所学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科学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5. 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通过课堂讲解和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以及科学实验的过程和方法。
2. 探究式学习法:通过小组活动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提问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3. 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验演示和实践操作,教授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实验设计的要求,培养学生数据观察、记录和分析的能力。
4. 讨论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引导学生将所学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科学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2021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三篇)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一、学情分析和以往的三年级学生相比,这一届三年级显得与众不同,因为他们是伴随科学新教材共同学习成长的。
1.思维层次和行为习惯通过一、二年级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进行观察、记录、实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
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依旧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
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
另外,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
2.知识衔接和学习基础“水”单元: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种物质,也是液体的典型代表。
学生们已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清洗物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从水中可以看见气泡等等。
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境直接相关的,但也是零散的。
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引导学生们关注和探究有关水的各种问题。
“空气”单元:在一年级教材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7课,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研究方法仅限于使用感官对空气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学生对空气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进入三年级,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因此在“空气”单元的学习中,引导学生采用感官和各种辅助工具,对空气这种物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天气”单元:三年级的学生对天气现象有粗浅的认识,也对天气的变化有一些直观的感受。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注意到天气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但是,他们对天气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感官的感知,或听家长、天气预报对天气的描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教学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尽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各种科学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逐步学会综合思考问题、以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三年级上册的教学重点是:有系统地开展观察活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本册内容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
将带领三年级刚开始科学学习的同学们,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习旅程。
在“植物”单元中,学生们将对生活在周围的不同植物进行观察比较,通过比较陆生植物(大树、小草)和水生植物(金鱼藻、水葫芦)的不同特征,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对植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认识。
在“动物”单元中,学生们将通过饲养和观察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认识它们的生存需要,对动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认识,并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共同形成“生物”的概念。
如果说“植物”和“动物”展开的是一段生命世界的学习旅程,那么“我们周围的材料”将让学生经历物质世界的探究之旅。
学生们将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纸、砖瓦、陶器、瓷器等常见材料在硬度、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等方面的异同,认识到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水和空气”单元,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
学生们要想办法来解决、用证据来证明在探究水和空气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最终,学生们将在事实的基础上,认识到水和空气在重量、体积、形状、占据空间、流动等方面的许多特性,并且对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等概念有初步的理解。
三、教学进度周次单元教学内容备注第一单元一、植物11、我们看到了什么12、校园的树木23、大树和小草24、水生植物35、植物的叶3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47、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二、动物第二单元41、寻访小动物5第五周国庆放假62、蜗牛(一)63、蜗牛(二)74、蚯蚓75、蚂蚁86、金鱼87、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第三单元三、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9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92、那些材料硬103、比较韧性104、它们吸水吗11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116、砖瓦和陶器、瓷器12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第四单元四、水和空气121、水13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133、谁流得更快一些144、比较水的多少145、我们周围的空气156、空气占据空间吗157、空气有重量吗16学期复习17学期复习18学期复习。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科学这门学科,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
但是,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耐心和持久性,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共包括“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四个单元。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和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等方法,认识周围的世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在“植物”单元,学生将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和生命周期。
“动物”单元则着重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动物的特征和行为,认识动物的生存方式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将引导学生认识常见材料的性质和用途,培养他们的材料意识和环保意识。
“水和空气”单元则聚焦于水和空气这两种重要的物质,研究它们的特征和性质。
三、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学生能够认识植物的基本结构和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多样性。
(2)能够了解不同动物的特征和行为,认识动物的生存方式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3)能够认识常见材料的性质和用途,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4)能够了解水和空气的特征和性质,知道它们是生命所必需的物质。
2、科学探究(1)能够运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征。
(2)能够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探究物体的性质和变化。
(3)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并进行实验操作。
3、科学态度(1)对科学表现出好奇心和探究兴趣,愿意参与科学活动。
(2)能够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尊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
(3)能够在科学探究中表现出耐心和合作精神。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科学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篇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篇1.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教学重点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引入。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二、自主学习1、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2、四人小组讨论。
3、秋天气候的特征。
4、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
5、小组汇报。
6、师生小结。
7、在不同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8、小组讨论后汇报。
9、教师小结。
三、课后作业1、观察小动物。
2、观察植物。
3、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2.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2、植物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3、植物变化是生命体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能用测量方法比较叶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关注周围植物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图片,带花苞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一、怎样观察植物变化我们知道,春暖花开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
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课外作业及学生精彩发现激发学生探究欲。
)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通用14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通用14篇)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篇1一、学生分析今年我任教三年级两个班科学的教学,小学生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三年级学生擅长于用感官观察、识别物体的基本特征。
根据物体的相同和不同点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符合这阶段学生的认识特点,因此,教学中将注重发展学生此项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他技能。
该年级男生居多,学生思维活跃,热爱科学,相信能迅速形成良好的科学学习氛围,并能促进全体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的发展。
学生从小对科学课的学习内容有一些接触和了解。
如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等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科学学习是有基础的。
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内容很感兴趣,有学习的强烈愿望。
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较好,但动手能力较弱,需要培养提高。
二、实验分析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是《科学》课开始的第二个学期,因此本册教材浅显易懂,特别注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安排教学内容,同时还考虑到为今后的学习提高打好基础。
在这个阶段一定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展开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实验目的与要求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四、实验措施1、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2、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篇2一、教材分析新编《科学》三年级下册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2024年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3篇

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3篇〖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第【1】篇〗一、指导思想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课程标准的精神,注重思想品德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品德实践中提高道德素质,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从学生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各学科知识的整合,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学习认真、思想纯朴,进取心强。
对各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学生的见识面也较广,课外知识也较丰富,上课积极发言,肯动脑筋。
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这些条件对完成本册教材的教学都能起到有效的帮助。
但是学生年龄小,加上家长对本课程不是非常重视,所以对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参与率不够高。
三、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四、全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懂得取长补短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爱,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学年第一学期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
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4个单元组成的。
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由于三年级刚刚接触科学学科,因此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还要经常利用课前和课余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
2、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着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2015学年第一学期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