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发生的一般规律
发生触电事故的原因

发生触电事故的原因1.发生触电事故的一般规律触电事故的发生,一般有较明显的季节性。
每年的夏季、秋季多见,特殊是6—9月发生率较高。
缘由是这段时间气候酷热、空气湿度大,降低了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人体多汗、皮肤潮湿,人体电阻降低,大大增加了触电的可能性。
另外,焊工若站在金属容器或构件、管道内壁施焊;在露天工地存在尘埃或防护措施不完善部位施焊;使用置于地面而保养不善的设备施焊时都呈现触电事故上升的趋势。
2.直接电击事故直接电击事故是操直接触及电焊设备正常运行时的带电体或靠近高压电网和电气设备所发生的电击;发生的缘由主要有“在更换焊条、碳捧和施焊过程中,手或身体某个部分接触到带电元件,而脚或身体的其他部位对地和金属结构之间无绝缘防护;在金属容器管道、船舱内施焊,或当身体大量出汗,环境潮湿时连续施焊,在接线柱、极板等带电体;在高处施焊时触及低压线路或靠近高压网路等都可引起直接电击事故。
3.间接电击事故间接电击事故触及意外带电体所发生的电击,又称为故障上下的电击。
意外带电体是指正常状况下不带电,由于绝缘损坏或电器,设备发生故障而带电的导体。
例如:焊机外壳漏电、电缆绝缘外皮破损等。
焊接时发生电击事故主要缘由是人体触碰漏电的焊机外壳;造成焊机漏电的缘由是长期超负荷运行、线圈受潮、引线或线圈的绝缘机构损伤和腐蚀、导线绝缘降低或损坏等。
4.预防触电事故的平安措施带电设备都应当有良好的隔离防护装置;避开人与带电导体接触。
一般可采纳防护罩壳、遮拦、护盖、箱匣等,把带电体与外界隔离开。
同时,要求设备与设备之间及带电体相互之间保持肯定的平安距离。
另外,用玻璃、云母、陶瓷、塑料绝缘材料把带电体封闭起来。
必要时还可以用双重绝缘措施。
触电事故的一般规律

触电事故的一般规律人体触电总是发生在突然的一瞬间,而且往往造成严峻的后果。
因此把握人体触电的规律,对防止或削减触电事故的发生是有好处的。
依据对己发生触电事故的分析,触电事故主要有以下规律:1、季节性一般来说,每年的6月至9月为事故的多发季节。
就全国范围内,该季节是酷热季节,人体多汗、皮肤潮湿,使人体电阻大大降低,因此触电危急性及可能性较大。
2、低压电气设备触电事故多在工农业生产及家用电器中,低压设备占绝大多数,而且低压设备使用者广泛,其中不少人缺乏电气平安学问,因此。
发生触电的几率较大。
3、移动式电气设备触电事故多由于移动式设备常常移动,工作环境参差不齐,电源线磨损的可能性较大,同时,移动式设备一般体积较小,绝缘程度相对较弱,简单发生漏电故障。
再者,移动式设备又多由人手持操作,故增加了触电的可能性。
4、电气触头及连接部位触点事故多电气触头及连接部位由于机械强度、电气强度及绝缘强度均较差,较简单消失故障,简单发生直接或间接触电。
5、农村用电触电事故多由于农村用电设备较为简陋,技术和管理水平低,而且目前一般农村用电工作环境较恶劣,因此触电事故较多。
6、临时性施工工地触电事故多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高峰期,处处都在开发建设,因此临时性的工地较多。
这些工地的管理水平凹凸不齐,有的施工现场电气设备、电源线路较为混乱,故触电事故隐患较多。
7、中青年人和非专业电工触电事故多目前在电业行业工作的人员以年青人员较多,特殊是一些主要操,这些人员有不少往往缺乏工作阅历、技术欠成熟,增加了触电事故的发生率。
非电工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电气平安常识,盲目地接触电气设备,当然会发生触电事故。
8、错误操作的触电事故由于一些单位平安生产管理制度不健全或管理不严,电气设备平安措施不完备及思想教育不到位、责任人不清晰所致。
了解和把握触电事故发生的一般规律,对防止事故的发生,做好用电平安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试论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规律及对策

试论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规律及对策道路交通事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安全问题。
从常见的交通事故中可以看出,交通事故的发生不是单一原因所导致的,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本文对交通事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1. 特定时间段和地点易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并非每个时间段和地点都同等容易发生,而是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般而言,高峰期和夜间交通事故发生率较高,因为这些时间段交通流量大,容易出现拥堵和交通混乱。
此外,城市道路、高速公路、桥梁隧道等地也比较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2. 交通事故的发生与驾驶员的驾驶行为有关驾驶员的驾驶行为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超速、追尾、酒驾、疲劳驾驶、使用手机等行为都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此外,对于一些驾驶员而言,因为驾驶技术不够熟练、违规超车等行为也容易导致交通事故。
车辆的状态也会影响交通事故的发生。
例如,车辆的制动系统、轮胎磨损情况、灯光是否正常等都会影响车辆的行驶安全。
如果车辆状态不佳,就容易出现交通事故。
环境因素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一个因素。
比如,恶劣天气、道路的不平整、路段的狭窄等都会影响驾驶的安全。
在这些道路条件不佳的情况下,驾驶员需要采取更加谨慎的驾驶方式。
应对策略1. 安排警力加强管理和监管安排警力加强道路管理和监管,督促驾驶员遵守交通规则和法律法规。
另外,加强交通巡逻和设立速度检测等设备,可以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2. 推广安全驾驶理念通过多种方式推广安全驾驶理念,让驾驶员养成安全驾驶的习惯。
例如,通过广告宣传、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等方式,使广大驾驶员充分认识到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3. 完善交通设施完善交通设施,提高道路交通的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例如,加宽道路、修建人行天桥、增设路标等,都能有效提高交通安全水平。
4. 加强驾驶员培训和考核加强驾驶员培训和考核,提高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例如,对新手驾驶员加强考试难度、设置多种考试项目,让驾驶员在交通安全方面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安全事故最容易发生的九个时间节点及防范对策

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9个时间节点安全无捷径可走,却有规律可循。
安全生产事故在发生时段上有一些规律,在9个时间节点,最容易发生事故。
1、节假日前后和某些特殊时期由于节假日临近,一些在异地工作的职工急于完成任务回家与亲人团聚,即使与家人在一起的职工,也会因欢庆节假日而分散工作精力。
节假日过后上班,一些职工还沉湎于节日的欢乐气氛中,心思并没有真正回到工作岗位上,很容易发生习惯性违章行为。
职工因工作和生活方面面临一些困境和压力,情绪不好,造成上班时间精力分散,违规作业,可能导致事故。
防范对策:企业各级领导应及时掌握这个时期职工的心理活动,做好安全思想教育工作,提前打好“预防针”,使职工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安全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生产现场提醒与监督。
2、时间紧、任务重的时候在这时期,职工往往连续奋战,造成职工疲劳,容易发生习惯性违章行为。
一些职工有时认为按照安全规程规定的要求去做,会耽误时间,影响进度,于是,他们想方设法改变或简化正常的作业程序,做习惯性违章导致事故发生。
防范对策:在布置工作任务时,必须既考虑需要又兼顾可能,不能随意追加任务或缩短工期。
如发现职工“抢任务忽视安全”的现象要立即令其停工。
3、工作环境艰苦的时候在恶劣环境作业,如果遇到风雪、雨雾的天气,工作难度就会增大。
即使在室内作业,如果气温、照明等条件不良,人的适应性和耐力就会减弱,容易导致事故发生。
防范对策:企业要积极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证职工工作时心情舒畅。
遇有恶劣气候,应严格按照安全规程的要求,暂停作业。
4、即将下班或作业收尾阶段经过1天的劳作,职工的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盼望早点下班休息,这是人之常情。
这时,也往往会出现思想溜号,工作精力不集中,而导致习惯性违章行为。
作业接近尾声,一直平安无事,人们对事故的警惕性会有所松懈。
防范对策:各级领导特别是班组长和安全员在这时应勤提醒、多督促,使广大职工保持足够的警惕性。
5、夜间作业和在单独执行作业任务的时候夜间作业由于管理松弛,职工思想麻痹松懈,形成盲区,是安全生产多发时段。
试论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规律及对策

试论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规律及对策
道路交通事故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死亡或受伤。
这些事故
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惊人的。
为了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必须了解道路交通事故的发
生规律,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规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的因素:人的驾驶技能、经验、态度和行为等因素是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
原因。
驾驶员的疲劳、酒驾、超速驾驶、违章行为等都是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
2. 车辆因素:车辆的设计、制造和维护等方面存在缺陷,也是引起道路交通事故的
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车辆缺乏安全设施,如安全带、气囊等。
车辆的制造不合格也会导致
事故的发生。
3. 环境因素:道路、天气、环境等因素也是影响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
道
路的设计、修建、维护等都会影响交通事故的发生。
极端的天气条件,如雾、大雨、暴风
雪等也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因素,应采取以下对策来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1. 提高驾驶员的驾驶技能和安全意识,加强对驾驶员的培训和考核,营造文明交通
的氛围,严厉打击违规行为。
2. 加强对车辆的监管和管理,加强对车辆生产厂家的检测和监管,保证车辆的安全
性能。
3. 优化道路交通环境,加强道路规划和建设,提高安全指标,提高交通设施的安全性,加强道路运行管理。
总之,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改善措施,才能减少危险因素并提高道路的安全性。
人体触电事故一般规律

人体触电事故一般规律人体触电总是发生在突然的一瞬间,而且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
因此掌握人体触电的规律,对防止或减少触电事故的发生是有好处的。
根据对己发生触电事故的分析,触电事故主要有以下规律:1、季节性一般来说,每年的6月至9月为事故的多发季节。
就全国范围内,该季节是炎热季节,人体多汗、皮肤湿润,使人体电阻大大降低,因此触电危险性及可能性较大。
2、低压电气设备触电事故多在工农业生产及家用电器中,低压设备占绝大多数,而且低压设备使用者广泛,其中不少人缺乏电气安全知识,因此。
发生触电的几率较大。
3、移动式电气设备触电事故多由于移动式设备经常移动,工作环境参差不齐,电源线磨损的可能性较大,同时,移动式设备一般体积较小,绝缘程度相对较弱,容易发生漏电故障。
再者,移动式设备又多由人手持操作,故增加了触电的可能性。
4、电气触头及连接部位触点事故多电气触头及连接部位由于机械强度、电气强度及绝缘强度均较差,较容易出现故障,容易发生直接或间接触电。
5、农村用电触电事故多由于农村用电设备较为简陋,技术和管理水平低,而且目前一般农村用电工作环境较恶劣,因此触电事故较多。
6、临时性施工工地触电事故多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高峰期,到处都在开发建设,因此临时性的工地较多。
这些工地的管理水平高低不齐,有的施工现场电气设备、电源线路较为混乱,故触电事故隐患较多。
7、中青年人和非专业电工触电事故多目前在电业行业工作的人员以年青人员较多,特别是一些主要操作者,这些人员有不少往往缺乏工作经验、技术欠成熟,增加了触电事故的发生率。
非电工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电气安全常识,盲目地接触电气设备,当然会发生触电事故。
8、错误操作的触电事故由于一些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健全或管理不严,电气设备安全措施不完备及思想教育不到位、责任人不清楚所致。
了解和掌握触电事故发生的一般规律,对防止事故的发生,做好用电安全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触电事故方式分为哪些?常见的触电方式人体触电的方式有很多,常见的有单线触电、两线触电、跨步触电、接触电压触电、人体接近高压触电、人体在停电设备上工作时突然来电的触电等。
触电事故的一般规律

触电事故的一般规律人体组织的60% 都是由含有水分的导电物质组成的。
人体是导体,当人体接触设备的带电部分并形成电流通路时,就会有电流流过人体并造成触电。
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触电事故的一般规律多年的触电事故统计资料表明,触电事故有以下规律:(1)触电事故有明显的季节性。
一般在一年的二三季度事故较多,6~9月份最为集中。
这是因为夏秋两季大气潮湿、多雨,降低了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夏季人体多汗,皮肤电阻降低;天气热,防护用具携带不全,工作服、绝缘鞋和绝缘手套穿戴不齐整。
因此,触电几率大大增加。
(2)低压触电多于高压触电。
这是因为低压电网分布广,低压设备较多,人们对低压电的危险不够重视,管理也不严格;人们经常接触低压电气设备,习以为常,思想上容易麻痹大意。
(3)青年人触电事故多。
青年人多数是主要操作人员,接触电气设备的机会多。
此外,他们的工龄短,经验不足,安全知识也欠缺。
(4)单相触电事故多。
据统计,单相触电事故占总触电事故的70%以上。
(5)触电多发生在电气连接部位。
如分支线、接户线、接线端、地爬线、压接头、焊接头、电缆头、电线接头、灯头、插座、控制器、接触器、熔断器等处,容易发生短路、接地、闪络、漏电等故障,因此增加了触电的可能性。
(6)使用携带式、移动式电气设备和手持电动工具造成的触电事故多。
由于这些设备和工具经常使用和频繁拆接线,绝缘易破损,且容易误接线。
(7)误操作触电事故多。
有时一个人单独进行带电作业,由于监护制度不完备和作业人员思想麻痹,因而造成触电事故。
(8)触电事故原因多数是由两个以上的因素构成的。
据统计90%以上的触电事故是由两个以上的原因引起的。
造成事故的几个主要因素是:缺乏电气安全知识,违反安全操作规程,设备、线路不合格和维修不善,仅一个原因导致触电事故的,不足总数的8%。
要强调指出的是,由于作业者本人的过失而造成的触电事故最多。
(9)触电事故与行业性质有关。
例如,冶金、化工、机械、建筑等行业,由于潮湿、高温场所多,移动式和携带式电气设备占的比例相对较大,因此发生触电事故的几率高于其他行业。
事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

致使管理环节【外协单位资质不审查, 人员不培训、不管理(如:现代造船) 或者是一纸协议包办一切以及中标合同 非法转包、承包(如:红星美凯龙)特 种车辆【如装载机有盲区.观看视频】、 工程车辆登记办证、保险存在监管盲区 问题等】 【油缸爆裂.观看视频】 【温 岭613液化气罐车爆炸事故.观看视频】
五、调查结果运用“四个一律”:
对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企业, 一律媒体曝光;一律纳入”黑 名单”管理;一律由公安机关 采取控制措施;一律将事故情 况函送公司总部。
镇街(部门)培训
“三个必须”在落上有了较大改 观(以2016年全区五项整治为分 界点)。镇街、区直部门从原先 的腻烦、不情愿到现在的积极作 为和主动担当上都有了较大起色。
不专业、不会干、没干会不是理由, 没有人天生就会干什么,都是在干 中学,学中干,从处理每一件具体 事项开始的。 要认知作为与不作为
的区别,要把自己的责任放在首位, 而不可把对方的利益放在首位。 【《人民的名义》孙连城 懒政!】
因此,遏制、避免较大以 上事故和当地影响大的事 故(如:火灾)发生,就 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 脚点。
引起的塌方、碰撞事故时有发生; 四是有限空间事故群死群伤影响
恶劣;(煤烟)
五是新产品、新工艺和特种设备 事故屡有发生;
六是物体打击事故防不胜防;
七是各类因安全隐患引发的火灾 丰富多彩。
八是触电事故下降幅度最大。
四、事故调查“三同时”:
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现场应急 处置与媒体曝光同时进行;调查 取证与成立事故调查组同时进行; 责任人控制与责任单位暂时停产 停业同时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故发生的一般规律
事故的发生是具有客观规律性的。
通过人们长期的研究和分析,安全专业人员已总结出了很多事故理论,如事故致因理论、事故模型、事故统计学规律等。
事故的最基本特性就是因果性、随机性、潜伏性和可预防性。
1)因果性。
事故的因果性是指事故由相互联系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引起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过程中,应弄清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找到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2)随机性。
事故的随机性是指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后果的严重性是偶然的。
这说明事故的预防具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事故这种随机性在一定范畴内也遵循统计规律。
从事故的统计资料中可以找到事故发生的规律性。
因而,事故统计分析对制定正确的预防措施有重大的意义。
3)潜伏性。
表面上事故是一种突发事件,但是事故发生之前有一段潜伏期。
在事故发生前,人、机、环境系统所处的这种状态是不稳定的,也就是说系统存在着事故隐患,具有危险性。
如果这时有一触发因素出现,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企业较长时间内未发生事故,如麻痹大意,就是忽视了事故的潜伏性,这是工业生产中的思想隐患,是应予克服的。